什么是"香蕉人",这是个褒义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35:36

香蕉人又叫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最初意指出生在美国的华人。现在,这个概念的范围已不再限于美国,而扩及整个海外,泛指海外华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他们虽然也是黑发黄皮,但不识中文,说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他们自小就受美国文化、美国教育的熏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也是完全美国化的,同移民来美的上辈不同。这其中,“黄皮其外、白瓤其内”、“黄皮白心”、“夹缝中的人”、“中文盲”、“边缘化”,是描述“香蕉人”时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

自他们出生,做父母的就希望孩子长大后能顺顺当当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在中上层有一席之地,故此中国人的家庭通常都极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些父母辈英语较好的,在家都不讲中文,他们要把孩子培养成彻底美国化的。也有的家庭不想孩子断了中国文化的根,课余时还教孩子学习中文,但通常效果都很差。随着孩子越来越懂事,和父母讲话时英语越来越多,中文越来越少。渐渐中文消失,完全被英文取代。对ABC来说,中文只是父母亲的家乡土话,他们自然更愿意讲美国话。到中学阶段,香蕉人就逐渐定形了。

问题

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问题就来了:尽管他们的英语说得同美国人一样好,甚至还更好——由于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缘故。但在美国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国人,难以建立起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圈子。这种圈子多半仍只局限于香蕉人之间。大学不比中学,范围大,香蕉人少,这时的香蕉人就体会到孤独——找不到归宿的孤独。

矛盾

寻求文化认同的渴望,使许多香蕉人在成年时开始满怀热情地学起中文来,大学里开设中文班,成员最多的往往就是香蕉人。香蕉人开始自觉学习中文之际,却是他们的父母开始痛苦之时,因为孩子到了十八岁,美国的习惯,父母已无权干涉。如继续表示出中国家长式的关心,非闹翻不可。而香蕉人也会像美国青年那样行动,搬走一人独居,只剩下孤单的父母在家向隅而叹。有些父母害怕孤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文化价值的观念不同,他们心理又何常平静得下。他们一心指望孩子长大了融入主流社会,现在孩子成为“美国青年”,却要远走高飞了;而他们已进入老年,正是最需要子女亲情的时候,却得不到了。这时候,他们就会说,还是中国式重视家庭、重视人情味的文化好。

家庭关

“香蕉人”遇到的第一道关卡就是他们的父母,由于基本上已完全西化,所以他们难以认同父辈们传统的中式思维方式。于是,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   “亲爱的妈妈,我丢两个问题给你接招:第一,请问为什么我们的‘品位’如此不同?是因为我们分属不同的时代还是因为我们成长于不同的文化?第二个问题比较关键,就是,老妈,你为什么不去了解我的时代或者文化的品位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   “亲爱的安德烈,你的母亲出生的1952年……一贫如洗……贫穷使得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是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理解和同情,可能也使我更加勇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这太好的环境赋予了你美感和品位,那么它剥夺了你一些什么?你这一代,是否其实有另一种的‘贫穷’?”   这是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通信。安德烈在德国接受教育,穿Polo衬衫,听HipHop和R&B音乐的他,很享受目前所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并且十分不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持有的“品位”。在他看来,父母的品位是老旧而落伍的,他甚至断言他的母亲已经是一个被“定型而不自知的人”。   事实上,这也是绝大多数“香蕉人”和他们的父母都会有的争论。   美国华盛顿的石东华先生,为了给女儿补补中华文化这一课,在女儿石珊大学毕业那年,特意带她回国游览名胜古迹,谁知女儿除了对美食和美景感兴趣以外,对其它的一切都很排斥。石先生感到很是困惑。   “德国是我的出生地,德语是我的母语,我从小在德国文化下长大,你非让我说自己是个中国人,我肯定说,关键是我的内心会说——我不是。”喻利雅,德籍华人,17岁时就夺得德国2003园艺世博会命题征文大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与父母的文化冲突日增,“她从来不看中国电视,看的都是美联社、综合外电消息的报道。”母亲这样形容女儿。

文化关

 一方面,“香蕉人”在学校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已经和西方人全无二致,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基础,而这显然是其父母——拥有中式传统思维方式的第一代移民所不能接受的。“香蕉人”看不惯父母谨小慎微的行事作风,父辈们也搞不懂子女张扬外露的价值选择。   另一方面,对中华文化的认可程度是“香蕉人”与其父母争论的又一焦点。作为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中西兼备,然而,在说英语、看美剧的大环境下成长的“香蕉人”,脱离了祖籍国的文化氛围,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   于是,一个家庭,两代人,两种思维方式,矛盾在所难免。黑头发、黄皮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汉字却不识得几个。中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那你怎么不会说汉语?”外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你的英语怎么说这么好?”

国人的看法

“我很可怜那些‘香蕉人’,他们既不能得到华人的认同,也得不到洋人的认同,犹如两头不到岸……”   这是一位网友在网上发表的评论,事实上,类似的言论为数不少,可以说代表了国内年轻一代对“香蕉人”的普遍看法。   “每当我介绍自己是美国人时,中国人的反应都是一致的,‘你怎么是美国人,你明明是中国人嘛’。”

外国人的看法

“同学们总是问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说来自北京,但我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又把他们吓一大跳。他们又问我英语为什么讲得那么好”,Alex Cheng在华盛顿大学读大二,“他们就是不明白我是来自北京的华裔美国人。”   墨尔本大学的华裔学生Huiling也说:“别人总是问我为什么我的英语会带有美国口音。”然而,尽管他们的英语说得同美国人一样好,甚至还更好,但在美国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国人,通常难以与其建立起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圈子。   黑头发、黄皮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汉字却不识得几个。中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那你怎么不会说汉语?”外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你的英语怎么说这么好?”这就是“香蕉人”,“夹缝中的人”也许是对他们所处的尴尬最好的形容。   “朋友,我的电脑不能显示中文,所以我只能用英文发信……请不要叫我‘香蕉人’,我用英语写信的无奈只有苍天才懂,作这番解释的悲哀只有键盘能知……”   这是西班牙的Ninette写在博客里的话。面对着祖籍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体味着住在国不认同的边缘化,向左转?向右转?“香蕉人”承载着前所未有的无奈和迷惘。   “当他们自己有了欲望要进入中国文化的川流谱系时,他们会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图上的那一点,这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移民子女选择做一个“芒果人”。从“香蕉人”到“芒果人”,所有的努力有目共睹。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19.htm?fr=ala0_1_1
香蕉人又叫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最初意指出生在美国的华人。现在,这个概念的范围已不再限于美国,而扩及整个海外,泛指海外华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他们虽然也是黑发黄皮,但不识中文,说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他们自小就受美国文化、美国教育的熏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也是完全美国化的,同移民来美的上辈不同。这其中,“黄皮其外、白瓤其内”、“黄皮白心”、“夹缝中的人”、“中文盲”、“边缘化”,是描述“香蕉人”时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

自他们出生,做父母的就希望孩子长大后能顺顺当当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在中上层有一席之地,故此中国人的家庭通常都极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些父母辈英语较好的,在家都不讲中文,他们要把孩子培养成彻底美国化的。也有的家庭不想孩子断了中国文化的根,课余时还教孩子学习中文,但通常效果都很差。随着孩子越来越懂事,和父母讲话时英语越来越多,中文越来越少。渐渐中文消失,完全被英文取代。对ABC来说,中文只是父母亲的家乡土话,他们自然更愿意讲美国话。到中学阶段,香蕉人就逐渐定形了。

问题

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问题就来了:尽管他们的英语说得同美国人一样好,甚至还更好——由于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缘故。但在美国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国人,难以建立起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圈子。这种圈子多半仍只局限于香蕉人之间。大学不比中学,范围大,香蕉人少,这时的香蕉人就体会到孤独——找不到归宿的孤独。

矛盾

寻求文化认同的渴望,使许多香蕉人在成年时开始满怀热情地学起中文来,大学里开设中文班,成员最多的往往就是香蕉人。香蕉人开始自觉学习中文之际,却是他们的父母开始痛苦之时,因为孩子到了十八岁,美国的习惯,父母已无权干涉。如继续表示出中国家长式的关心,非闹翻不可。而香蕉人也会像美国青年那样行动,搬走一人独居,只剩下孤单的父母在家向隅而叹。有些父母害怕孤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文化价值的观念不同,他们心理又何常平静得下。他们一心指望孩子长大了融入主流社会,现在孩子成为“美国青年”,却要远走高飞了;而他们已进入老年,正是最需要子女亲情的时候,却得不到了。这时候,他们就会说,还是中国式重视家庭、重视人情味的文化好。

家庭关

“香蕉人”遇到的第一道关卡就是他们的父母,由于基本上已完全西化,所以他们难以认同父辈们传统的中式思维方式。于是,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   “亲爱的妈妈,我丢两个问题给你接招:第一,请问为什么我们的‘品位’如此不同?是因为我们分属不同的时代还是因为我们成长于不同的文化?第二个问题比较关键,就是,老妈,你为什么不去了解我的时代或者文化的品位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   “亲爱的安德烈,你的母亲出生的1952年……一贫如洗……贫穷使得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是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理解和同情,可能也使我更加勇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这太好的环境赋予了你美感和品位,那么它剥夺了你一些什么?你这一代,是否其实有另一种的‘贫穷’?”   这是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通信。安德烈在德国接受教育,穿Polo衬衫,听HipHop和R&B音乐的他,很享受目前所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并且十分不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持有的“品位”。在他看来,父母的品位是老旧而落伍的,他甚至断言他的母亲已经是一个被“定型而不自知的人”。   事实上,这也是绝大多数“香蕉人”和他们的父母都会有的争论。   美国华盛顿的石东华先生,为了给女儿补补中华文化这一课,在女儿石珊大学毕业那年,特意带她回国游览名胜古迹,谁知女儿除了对美食和美景感兴趣以外,对其它的一切都很排斥。石先生感到很是困惑。   “德国是我的出生地,德语是我的母语,我从小在德国文化下长大,你非让我说自己是个中国人,我肯定说,关键是我的内心会说——我不是。”喻利雅,德籍华人,17岁时就夺得德国2003园艺世博会命题征文大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与父母的文化冲突日增,“她从来不看中国电视,看的都是美联社、综合外电消息的报道。”母亲这样形容女儿。

文化关

 一方面,“香蕉人”在学校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已经和西方人全无二致,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基础,而这显然是其父母——拥有中式传统思维方式的第一代移民所不能接受的。“香蕉人”看不惯父母谨小慎微的行事作风,父辈们也搞不懂子女张扬外露的价值选择。   另一方面,对中华文化的认可程度是“香蕉人”与其父母争论的又一焦点。作为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中西兼备,然而,在说英语、看美剧的大环境下成长的“香蕉人”,脱离了祖籍国的文化氛围,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   于是,一个家庭,两代人,两种思维方式,矛盾在所难免。黑头发、黄皮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汉字却不识得几个。中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那你怎么不会说汉语?”外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你的英语怎么说这么好?”

国人的看法

“我很可怜那些‘香蕉人’,他们既不能得到华人的认同,也得不到洋人的认同,犹如两头不到岸……”   这是一位网友在网上发表的评论,事实上,类似的言论为数不少,可以说代表了国内年轻一代对“香蕉人”的普遍看法。   “每当我介绍自己是美国人时,中国人的反应都是一致的,‘你怎么是美国人,你明明是中国人嘛’。”

外国人的看法

“同学们总是问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说来自北京,但我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又把他们吓一大跳。他们又问我英语为什么讲得那么好”,Alex Cheng在华盛顿大学读大二,“他们就是不明白我是来自北京的华裔美国人。”   墨尔本大学的华裔学生Huiling也说:“别人总是问我为什么我的英语会带有美国口音。”然而,尽管他们的英语说得同美国人一样好,甚至还更好,但在美国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国人,通常难以与其建立起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圈子。   黑头发、黄皮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汉字却不识得几个。中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那你怎么不会说汉语?”外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你的英语怎么说这么好?”这就是“香蕉人”,“夹缝中的人”也许是对他们所处的尴尬最好的形容。   “朋友,我的电脑不能显示中文,所以我只能用英文发信……请不要叫我‘香蕉人’,我用英语写信的无奈只有苍天才懂,作这番解释的悲哀只有键盘能知……”   这是西班牙的Ninette写在博客里的话。面对着祖籍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体味着住在国不认同的边缘化,向左转?向右转?“香蕉人”承载着前所未有的无奈和迷惘。   “当他们自己有了欲望要进入中国文化的川流谱系时,他们会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图上的那一点,这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移民子女选择做一个“芒果人”。从“香蕉人”到“芒果人”,所有的努力有目共睹。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19.htm?fr=ala0_1_1
别去可怜别人,香蕉人在美国并不是你们所想象的那么“悲惨”或“边缘”
荸荠人,番薯人在美国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在美国,华裔说一口很好英语,
会让什么“美国青年”感到惊讶里的“美国青年”,大概也就是一些中西部
的红脖子山比利而已,我希望我们中间的一些人也不要跟这些山比利红脖子
一样对一个华裔说美式英语感到太惊讶,我们不是很自豪我们比美国佬更了解
世界吗?香蕉人也是这种外部世界的一个小部分,去了解并不再感到大惊小怪和
莫名其妙的“怜香惜玉”。

至于ABC与父母的矛盾,这有什么?中国自己发展这么快,代沟已经不是一轮生殖周期
的问题,80后骂90后,70后踩80后,10年一代人,一条沟。加上典型的体内姐儿的逆反,矛盾
是必然的,用英语来回敬父母不过跟中国的体内姐儿用网上或IT语言回敬父母的唠叨是
一样的,如果要悲哀,一样悲哀。很多体内姐儿的令父母惊讶和呆若木鸡的逆反是父母
自己造成的,你自己苦于英文不好,不像让子女再受困于语言障碍,到了美国,还在家里
跟孩子说洋泾浜英语,傻啊?我跟孩子无非这么说,你要考虑到ROI,你有最好的学习人世间
最荒唐最不增值的技能-外语,也就是中文的最佳条件,你不学,反而花很多时间学爱死把尿,
傻啊?上面说的“品味”,以为所有中国出国父母都有品味?更别谈他们知道不知道美国或
什么德国有什么品味,其中还是有很多代沟问题,跟你BS子女为什么没有京剧品味一样。
至于什么除了美食美景别的都排斥之类,并不是ABC回国的共性,国内什么都看不惯的FQ少吗?
只不过我们觉得中国人摸得,白皮老外摸得,外籍华裔摸不得的潜意识,对华裔说几句一些具体的
东西不好而特别方案而已,正常的小心眼子而已。对于孩子,他们的适应性最强,尤其年轻人比较
李剥肉,对于不同文化接受性很强,要教育他们增加适应性,而美国人的适应性是很强的,不必
到处生根的中国人差。对于在中国生活的ABC,就是要让他们融入中国的主流生活,看塞塞梯歪,
看欧梯歪,没有问题,可以与他们讨论中国时事,可以容易地端起中国饭碗吃中国肉,也应该可以
放下中国饭碗骂中国娘,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和正义感,也能让他们融入中国社会,有ABC
孩子的是觉得麻烦一点,我遇到一个华裔老教授说:做中国人的儿子当美国人的老子最难。
其实难,就难在问题的“新”,你没有经验而已。但是任何一个父母,对于自己第一个孩子的体内姐儿
问题,不都是老革命的新问题吗?

告诉你们,什么真正的香蕉人!是那种自己以为出了几天国(不夸张,有的就是几天国,真正
的高龄海龟或海不归的心反而是黄的),成为高等华人,尤其在国内,发发外国人都不发的外国
脾气,而且带着鬼子进村找花姑娘,可以贱到了给驻华老外找外院或师大的MM拉皮条,也可以
更加贱到了帮老外刺探中国情报或帮着他们忽悠中国人傻钱多的地方政府或财主十几个亿、
几十个亿的血汗钱,虽然他们衣冠楚楚,开着巴汽梅本,说一口带四声或促音的英语。
实际上香蕉人没啥心理负担,他们根本就是外国人. 在这点上不用替别人担心.
----我N多的香蕉人亲戚.
对于家庭关系的变化, 西方国家讨论比较多,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由于社会福利的提高, 老人家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是减少了.
西方国家的一些观念是不同的, 象同性恋有权领养孩子这点个人觉得难于接受.
造汽 发表于 2010-6-19 15:48
这文章不象你的风格,哈.


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左)、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右)后,两位部长与奥巴马总统的“军师”、白宫内阁秘书卢沛宁携手走出古色古香的紫光阁。
话说中国人口实在是太多了点,要是能多往俄罗斯、加拿大移一些还真是有利于中国的发展的.....
紫光阁上的满曲曲文该去掉。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看着别扭!
我们都是芒果人?
xjy2015 发表于 2010-6-21 16:17


    俺们已经介于芒果和香蕉之间了。
在美国还算好点, 在欧洲的大多入不到白人的主流社会, 除了少数女的愿意给白人尝鲜的外, 交往的多同是香蕉. ;P
LZ转的这个。。果然很百度。。。。

至于屠城校尉 网友。。。依然是以扯淡当品味
LZ这个观点在留学生里面是很普遍的。大家都是一种同情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