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90年以前航空发动机总投入不及援朝零头<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0:12:48


WS10A

WS10A

编者按:发动机强则航空强。加快航空发动机研制,既是航空人的使命,也是社会各界共同的期待。近日,《看世界》、《学习时报》等媒体刊登了田文信同志的文章《中国60年为何仍造不出飞机发动机》。作者以冷静的视角,科学的态度,严谨地分析了航空发动机研制必须经历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全过程这一重要客观规律,以犀利的语言指出我们长期以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等特点缺乏清晰的认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发人深省,为航空工业的呼吁令人敬佩。现转载此文,以激励40万航空人在航空事业的攻坚道路上不断创新超越,为国家早日奉献出更多更好的发动机和飞机产品,以实际行动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航空人应有的历史贡献。

  中国60年为何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文 / 田文信

  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给朝鲜援助的零头。

  2009年是中国空军成立60周年大庆时刻,随着歼-10的大量列装,中国空军不仅获得了进入21 世纪的主要装备,中国航空工业也在此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科研人才。但最为遗憾的是:歼-10最为关键的部分——发动机仍然采用的是原装俄罗斯发动机AL31系列,这成了航空工业几十年的心痛。

  中国飞机的“心脏病”

  我国航空兵主力作战型号基本采用的是国外动力系统,目前除了装备“太行”发动机的少量歼-11B战斗机使用国产动力系统外,所有的新研军机都是买装或仿制国外的发动机。“飞豹”战斗轰炸机使用的是仿制英国“斯贝”发动机的涡扇9-“秦岭”。可以这样说,我国航空动力工业还未向我国航空兵提供过任何一型我国自行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型号,也从未有过一个航空发动机型号走完过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的科研过程。

  航空发动机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航空工业的发展,成为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没有国外动力系统,我国的航空兵主力就无法升空作战!这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平崛起来说,绝对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航空发动机是地球上技术水平最高、核心技术门槛最严格、涉及理论最高深、整体结构最复杂的工业产品,号称是“工业之花”。航空发动机与航天工业产品火箭发动机不同,火箭发动机是一次性产品,而且最多工作数百秒,并不需要非常强大的材料和工艺技术。而航空发动机,尤其是战斗机使用的涡喷涡扇发动机,其不仅仅寿命长达数十年(依照发动机寿命和各国空军飞机使用情况),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状态改变频繁。

  比如美国三代动力系统的第一个作品F100-PW-100,其研制之初没有充分估计到航空发动机工作状态转换问题。装备部队以后,在战斗训练过程中,飞行员常常需要发动机在最大工作状态和最低转速之间频繁转换,结果F100-PW-100出现了大量问题,也成就了F-15战斗机经常性的“趴窝”。因此航空发动机研制需要大量的实验去模拟实际使用,更需要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去成就航空发动机这个工业桂冠。

  这个亏我们吃大了

  中国航空动力工业的发展实在是纠结了太多的辛酸和遗憾,起初我国航空工业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有力支持,当时苏联对于中国全方位的工业支持使我国航空工业迎来了第一次春天。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一个能够和世界一流水平比肩的航空工业体系,基本上苏联的新型飞机型号和新型动力系统一旦确定引进就能够在几年的时间中仿制定型。但是我国并没有为航空工业以及航空动力工业制定一个从仿制到研制的长远发展规划,而是将航空工业本身的任务局限于仿制、生产和修理。

  中国和苏联往往是有了具体工程发展型号的时候,才去搞基础研究、探索发展(应用研究)、预先发展,打算通过一个型号带动整个航空动力产业的进步。而大家都知道这条道路是不符合航空动力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的。而欧美等航空强国极其注重基础研究和预研,笔者将其强大的法宝总结成为三个关键词:预研工程,核心机计划,发动机系列化。事实上,这三个关键的概念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构成了发达国家在航空动力发展上的整个思路体系的主干。

  在我国,一个发动机型号真正开始着手相关的实质技术工作是从立项开始的。如果不立项,就没有发动机研究发展的所需的大量经费。说白了就是如果军方不立项发动机型号,与这个型号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基本无法开展。

  而国外发达国家航空动力研制秉承着“预研优先”的发展方针,也就是在军方提出发动机研制需求之前,航空工业部门就已经按照自己的研制流程,进行超前的技术探索研究。当军方提出下一代发动机研制需求的时候,航空工业部门已经将相关的技术在验证机上都玩得相当纯熟了,自然发动机型号研制周期就会大大缩短、研制风险也极大地降低。

  这一点在美国F119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F-22“猛禽”飞机研制过程中,飞机重量与阻力均增加较多,为此,军方要求发动机的推力相应提高近17%,即最大推力(加力推力)要求为156KN。中间推力(不开加力时最大状态下的推力)为105KN。而此项重大改动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其研制周期,因为普惠一直开展超前的发动机预研计划。在接到发动机性能提升的需求以后,普惠公司直接从自身预研研究发展技术中拿出已经验证成熟的部件技术应用于F119改进上,很快满足了军方要求。此类事情如果发生在预研工作不足的国家足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造成5年以上的拖延,并且有可能直接导致发动机研制失败。

  研制经费不及给朝鲜的一个零头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航空发动机仿制生产状态,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客观规律的掌握严重不足,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没有清晰认识。这样造成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投资强度远远低于研制实际需要。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涡扇6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根据606所资料统计,20年研制经费共计只有1.5亿元,平均每年750万元。当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需要高投资强度时,竟然有两年每年只给200万元,以这样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来研制先进大型航空动力系统简直是难以置信,但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给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不及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而同一时期,我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根据国外经验,典型的发动机研制周期约为8~14年,整个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期约为30年。研制经费在历年增长,根据发动机大小型号不同、研制条件不同,研制经费在5亿~20亿美元不等。如果投资强度不能保证,发动机就不可能按期保质研制出来,其后果只能是研制失败,型号下马。

  我国航空动力工业长期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更多是决策不当。当然,我国在建国之初将发展航天和导弹核武器作为特定时期的重点绝无不妥,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核武器和美国苏联的霸权阴影长期笼罩在新中国上空,我国要实现突破核霸权的威胁就必须在战略火箭和导弹工业上进行大力投入。

  但是由此就认为航空工业不是高科技,航空工业则是简单的生产工业就是相当大的认识谬误。直到我国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航空都未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中。虽然“航空强国”的口号终究还是响彻中华大地,但是错过的发展机遇和耽误的时间又如何偿还,如何追溯?损失的人才又由谁来挽回?在历史的追思中,往往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来源:看世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6-19/1034597299.html

WS10A

WS10A

编者按:发动机强则航空强。加快航空发动机研制,既是航空人的使命,也是社会各界共同的期待。近日,《看世界》、《学习时报》等媒体刊登了田文信同志的文章《中国60年为何仍造不出飞机发动机》。作者以冷静的视角,科学的态度,严谨地分析了航空发动机研制必须经历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全过程这一重要客观规律,以犀利的语言指出我们长期以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等特点缺乏清晰的认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发人深省,为航空工业的呼吁令人敬佩。现转载此文,以激励40万航空人在航空事业的攻坚道路上不断创新超越,为国家早日奉献出更多更好的发动机和飞机产品,以实际行动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航空人应有的历史贡献。

  中国60年为何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文 / 田文信

  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给朝鲜援助的零头。

  2009年是中国空军成立60周年大庆时刻,随着歼-10的大量列装,中国空军不仅获得了进入21 世纪的主要装备,中国航空工业也在此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科研人才。但最为遗憾的是:歼-10最为关键的部分——发动机仍然采用的是原装俄罗斯发动机AL31系列,这成了航空工业几十年的心痛。

  中国飞机的“心脏病”

  我国航空兵主力作战型号基本采用的是国外动力系统,目前除了装备“太行”发动机的少量歼-11B战斗机使用国产动力系统外,所有的新研军机都是买装或仿制国外的发动机。“飞豹”战斗轰炸机使用的是仿制英国“斯贝”发动机的涡扇9-“秦岭”。可以这样说,我国航空动力工业还未向我国航空兵提供过任何一型我国自行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型号,也从未有过一个航空发动机型号走完过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的科研过程。

  航空发动机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航空工业的发展,成为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没有国外动力系统,我国的航空兵主力就无法升空作战!这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平崛起来说,绝对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航空发动机是地球上技术水平最高、核心技术门槛最严格、涉及理论最高深、整体结构最复杂的工业产品,号称是“工业之花”。航空发动机与航天工业产品火箭发动机不同,火箭发动机是一次性产品,而且最多工作数百秒,并不需要非常强大的材料和工艺技术。而航空发动机,尤其是战斗机使用的涡喷涡扇发动机,其不仅仅寿命长达数十年(依照发动机寿命和各国空军飞机使用情况),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状态改变频繁。

  比如美国三代动力系统的第一个作品F100-PW-100,其研制之初没有充分估计到航空发动机工作状态转换问题。装备部队以后,在战斗训练过程中,飞行员常常需要发动机在最大工作状态和最低转速之间频繁转换,结果F100-PW-100出现了大量问题,也成就了F-15战斗机经常性的“趴窝”。因此航空发动机研制需要大量的实验去模拟实际使用,更需要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去成就航空发动机这个工业桂冠。

  这个亏我们吃大了

  中国航空动力工业的发展实在是纠结了太多的辛酸和遗憾,起初我国航空工业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有力支持,当时苏联对于中国全方位的工业支持使我国航空工业迎来了第一次春天。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一个能够和世界一流水平比肩的航空工业体系,基本上苏联的新型飞机型号和新型动力系统一旦确定引进就能够在几年的时间中仿制定型。但是我国并没有为航空工业以及航空动力工业制定一个从仿制到研制的长远发展规划,而是将航空工业本身的任务局限于仿制、生产和修理。

  中国和苏联往往是有了具体工程发展型号的时候,才去搞基础研究、探索发展(应用研究)、预先发展,打算通过一个型号带动整个航空动力产业的进步。而大家都知道这条道路是不符合航空动力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的。而欧美等航空强国极其注重基础研究和预研,笔者将其强大的法宝总结成为三个关键词:预研工程,核心机计划,发动机系列化。事实上,这三个关键的概念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构成了发达国家在航空动力发展上的整个思路体系的主干。

  在我国,一个发动机型号真正开始着手相关的实质技术工作是从立项开始的。如果不立项,就没有发动机研究发展的所需的大量经费。说白了就是如果军方不立项发动机型号,与这个型号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基本无法开展。

  而国外发达国家航空动力研制秉承着“预研优先”的发展方针,也就是在军方提出发动机研制需求之前,航空工业部门就已经按照自己的研制流程,进行超前的技术探索研究。当军方提出下一代发动机研制需求的时候,航空工业部门已经将相关的技术在验证机上都玩得相当纯熟了,自然发动机型号研制周期就会大大缩短、研制风险也极大地降低。

  这一点在美国F119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F-22“猛禽”飞机研制过程中,飞机重量与阻力均增加较多,为此,军方要求发动机的推力相应提高近17%,即最大推力(加力推力)要求为156KN。中间推力(不开加力时最大状态下的推力)为105KN。而此项重大改动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其研制周期,因为普惠一直开展超前的发动机预研计划。在接到发动机性能提升的需求以后,普惠公司直接从自身预研研究发展技术中拿出已经验证成熟的部件技术应用于F119改进上,很快满足了军方要求。此类事情如果发生在预研工作不足的国家足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造成5年以上的拖延,并且有可能直接导致发动机研制失败。

  研制经费不及给朝鲜的一个零头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航空发动机仿制生产状态,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客观规律的掌握严重不足,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没有清晰认识。这样造成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投资强度远远低于研制实际需要。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涡扇6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根据606所资料统计,20年研制经费共计只有1.5亿元,平均每年750万元。当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需要高投资强度时,竟然有两年每年只给200万元,以这样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来研制先进大型航空动力系统简直是难以置信,但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给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不及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而同一时期,我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根据国外经验,典型的发动机研制周期约为8~14年,整个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期约为30年。研制经费在历年增长,根据发动机大小型号不同、研制条件不同,研制经费在5亿~20亿美元不等。如果投资强度不能保证,发动机就不可能按期保质研制出来,其后果只能是研制失败,型号下马。

  我国航空动力工业长期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更多是决策不当。当然,我国在建国之初将发展航天和导弹核武器作为特定时期的重点绝无不妥,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核武器和美国苏联的霸权阴影长期笼罩在新中国上空,我国要实现突破核霸权的威胁就必须在战略火箭和导弹工业上进行大力投入。

  但是由此就认为航空工业不是高科技,航空工业则是简单的生产工业就是相当大的认识谬误。直到我国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航空都未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中。虽然“航空强国”的口号终究还是响彻中华大地,但是错过的发展机遇和耽误的时间又如何偿还,如何追溯?损失的人才又由谁来挽回?在历史的追思中,往往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来源:看世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6-19/1034597299.html
中国发动机之痛,不知道还要痛几年
援朝是战略举动,在当时情况下这样选择没有问题。谁也不知道投了钱会不会打水漂
现在不是在恶补了么
liuyangxp 发表于 2010-6-19 11:36
再过100年估计凑合


回复 3# piccedward


    现在才发现,最大的战略产业是发动机:dizzy:全军的装备发展几乎都受制于发动机

回复 3# piccedward


    现在才发现,最大的战略产业是发动机:dizzy:全军的装备发展几乎都受制于发动机
但是我国并没有为航空工业以及航空动力工业制定一个从仿制到研制的长远发展规划,而是将航空工业本身的任务局限于仿制、生产和修理。
;P这蛋扯的,咋不说当时那种国际环境下,不走仿制、生产、修理为主的路,谁给你时间慢慢折腾几十年去搞发动机?
回复 6# gundamzaku


    骂人也要搞清楚人家说什么再骂吧!人家要的是“从仿制到研制的长远发展规划”不是要“ 折腾几十年去搞发动机”的规划啊老兄
两件压根不是一回事的事情拿来相提并论,夹带点私活,有意思吗?
话说中国对越南和朝鲜的援助谁能说的情??现在貌似还是绝密吧?

也就邓曾经说过一个200亿美元的数字.......
恶补恶补恶补:L
唉,这么多钱都援到狗肚子里面去了
虽说发动机确实是瓶颈,但此文官八股色彩也太重了吧,明显找元老院要钱的,出自航空系统御用文人之手。
将熊熊一窝。中国军工的问题不光是决策层次的问题,中间的领导阶层的水平也极低,导致兵工厂根本没有设置研发R&D部门,何谈自己出发动机?
早晚朝鲜的像越南:D
援朝 援越是关系边境国家安全的问题 这钱该花的 如果当时朝鲜半岛都给美国占去 爱国者就部署到我们家门口 鸭绿江对面和飞机发动机研发不能相提并论
朝鲜迟早会变成第二个越南的
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现在已经知道苦果了,希望抓紧吧,和美俄差了二三十年,哪那么好追的。

技术差30年还好追,管理差了140多年,怎么追!
文章有一点道理,但也不尽然。

首先,无论如何,能够造出TH,也算世界上屈指可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一了,并不是所有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花60年就可以造出优秀发动机的。大多数国家,哪怕建国数百年,也可能至今没有这样的能力。

其次,学苏联模式是不得已,难道当年还能拜MD为师?而且苏联的发动机也并非一无是处,TG不行,不能全怪苏联模式。

再次,大力支撑朝鲜,是当时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而且在50年代的条件下,你哪怕丢了朝鲜、再花更多的钱,也不一定就能搞出先进发动机来。
领导的科学素养不行,体现在不光是钱投得少,现在的研发布局和管理也很差。太行拖了这么久就是最好的证明,已经算得上一个印度式杯具。
自欺欺人 发表于 2010-6-19 13:14


    而制约发动机的产业又是什么呢?发动机不行也只是现象而已,从机械制造到材料这些哪个不是老牌工业国的看家底子啊。没有一个暴发户搞定这个的,这是列强们最后的裤衩,也是咱们是否真正发达了的标尺啊。
这小子说发动机,却塞了“私货”,一开头的两句“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给朝鲜援助的零头”。把发动机研制不出来,与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挂起了钩,似乎这两个行动都错了,按其意思反推,如果没有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发动机和大飞机就可以搞出来了,这不折不扣是放屁的话。然而,对运十的起落却闭口不谈,那“我国航空动力工业长期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更多是决策不当”,到底决策不当在哪里,说不出来,全文也只能是空话连篇了。
两棒子每一个成器的
这个文章今天上了新华网的头条
瞎扯淡,按照当年的工业水平,把援外的钱全砸进去也是打水漂。
usually 发表于 2010-6-19 13:54 我不相信那个一度把中国弄至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人,尤其是这种说法让我觉得只是为他自己砍掉何许多的科研计划找借口。
大规模援助朝鲜的时候,朝鲜国力比韩国强,朝鲜是战略攻势,大规模援助朝鲜除了可能让朝鲜再次发动冒险外没什么好处,援助规模本来就不应该这么大:L

等韩国发展起来后,我们应该大规模援助朝鲜时(比如90年代初),我们反而减小了对朝援助。

越南战争虽然是美国挑起的,但也别忘记整场战争都是北越进攻南越,美国害怕中国,所以美国总统给美军划定了17度线为政治禁线,陆军基本没有越过这条线,空军越过这条线的行动必须要总统批准。

美国的终极目的是防御南越,不让南越被北越攻克。

历史很好的证明了,南越被北越攻克后,北越立刻开始同中国翻脸,同时咬向柬埔寨和老挝。

总之,钱虽然该花,但不该花几百亿美元。
好人卡擦屁股 发表于 2010-6-19 22:32


    那么让人民饿着肚子而把国家的预算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投入到军事上就是正确的了?如果继续70年代的政策,我们只会和世界先进水平越差越远,不会有90年代至今的巨额投资(如果继续改革开放前的政策,今天我们不可能有如此充足的人力和财力发展军事)能紧追急赶。

事实上即使是80年代,在核武器和战略导弹这两项攸关国家生存的项目上根本没停止脚步。
郭炜 发表于 2010-6-19 22:16


    这个说的很实在,当时已经尽力了,再多钱,只是事倍功半而已。
大学毕业 要是去 研究这些东西

最后 根本 没法 养家糊口。
usually 发表于 2010-6-19 23:05 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大的是九十年代初。改革的前15年基本就是竭泽而渔。感谢前苏联解体,才让中国的科技发展没有断代,否则你当真以为休克十几年,人才外流、断代,386还能在九十年代后期完全凭中国自己的能力重新启动那些计划?

还有,求“让人民饿着肚子而把国家的预算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投入到军事上”出处,恐怕就算有这些话也都是二代一派的宣传。拿1979年比2009本来就是一个笑话;否则你怎么不用1979比1949。在我的父辈,6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对我诉苦之时,我通常只是反问,他们的父辈当年又是怎么跟他们诉苦的。如此而已。所谓的饥饿也是相对而言。你可以试试去反问你的父亲,看看他们是什么表情。
青色的雪 发表于 2010-6-19 19:16
加拿大不是老牌工业大国吧为什么他们的发动机那么牛?还有以色列他们的发动机零件也很牛啊。
当然不能只把发动机落后的现象怪罪某一方,但如果硬要说谁的罪大些、那我认为是“发展战略”大于“科研水平”大于“工业基础”,
我国2000年的工业基础和工程机械不会输于苏联80年代吧?那为怎么我们还是做不出人家当年的各种发动机?到底是科研水平不高还是工业基础太差?还是我们的领导“眼高”而科研人员却“手低”呢?
好人卡擦屁股 发表于 2010-6-20 01:18


    那你为怎么不拿79年朝鲜和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生活与79年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比叫呢?比完后再拿现在的中国与朝鲜比,我建议你可以把你大部分收入援助一下朝鲜人民,我想他们会乐意接收你的援助
这个怎么能比?
不说别的,唐、明、清三朝都为了朝鲜打过仗。清朝到那个地步,也不肯放弃朝鲜,直到被彻底打败才不得不放弃朝鲜。
这说明什么?朝鲜是事关生死的地缘,发动机是什么?两者能比吗?

越南反目不是放弃朝鲜的理由,国力不济,小弟都会反目的
假话、废话一堆,什么叫60年造不出飞机发动机,老七老八豹子用的是什么?别嫌弃人家是“我喷”,好歹那也是飞机发动机不是?这不说假话嘛?还没算上运七运八的。。就我们那点烂底子,你不学人家从仿制开始,你还能自己走一条路啊。。

90年代以前?我们好象没怎么援助朝鲜,其实在70年代到80年代,整个朝鲜的生活水平比当时中国还好,80年代的时候朝鲜甚至都还援助过韩国呢,这些你们就不懂了吧。从90年代粮食大危机以后才开始急剧下挫,小白兔那时候才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要求,开始部分援助朝鲜,数量也不是很大,因为那时候呢,中国自己,也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对象,一直到06年好象,才彻底摆脱粮食援助。从那以后,援助才开始加大。。
liuyangxp 发表于 2010-6-19 11:36
根源还是在基础学科的薄弱上。这几年,学术浮夸,崇尚“短平快”,真正的基础学科已经被忽视了。
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看看历年的招生状况,足以堪忧了。
相反,MD的基础学科积累之雄厚,实在是望尘莫及。从国家实验室到各大公司的实验室,学术成就层出不穷。
比如,最近,IBM和MIT的研究,在考虑用碳替代硅作为半导体的基础材料。可以预料,如果产业化,那将不异于有一场革命。
国家层面,是时候考虑学术整顿了,不能总是拿着大喇叭吹嘘“高科技、信息化”,却连基本的数学物理都没人搞。
当时朝鲜的战略作用比发动机大多了吧……
不明真相的小白围观中~~
自欺欺人 发表于 2010-6-20 01:48 加拿大不是老牌工业大国……好吧。。。。加拿大的发动机牛……我……终于明白你的ID怎么来的了。

至于眼高手低的问题……工业基础差是主要原因。以md新一代发动机为例,机构更简单了,但是却并不“简单”因为对于材料加工工业的要求更高了。而我们,把精力投入研制完全80年代水平的产物,战时只能成为靶子。应该说,难度在于以相当于80年代的工业基础+部分领域(比如电子)较小的差距,尽力打造能够抗住md21世纪的科技……难度如此,可见一斑。
自欺欺人 发表于 2010-6-20 02:03 那你怎么不比一下49年朝鲜和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生活与49年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再比一下49-79年朝鲜和阿尔及利亚的工业进步与49-79年的中国工业进步。不要告诉我,在49年中国的受教育水平与工业基础能够支撑像79年那样的改革。也不要告诉我,中国只有朝鲜和阿尔及利亚的志向和出息。49-79年,美国人的航空母舰从台湾海峡耀武扬威到销声匿迹;而79年到99年……赫赫,连澳大利亚的军舰都到台湾海峡一游。自古来能者多谤,我信一代三代多过二代。

历史不容假设,我不想也不能说79之后改革路线是错误的。改革功劳自也是不能泯灭。但是,令我不齿的是,某集团为了宣扬79年后改革之功,抹煞前三十年的积累。无耻!
援朝的钱是按旧币还是按新币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