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汉语的去,阴平,阳平,上分别对应现代普通话的几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30:45


古代汉语的去,阴平,阳平,上分别对应现代普通话的几声?

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是否也等于古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类似问题,可以在一个主题帖内讨论,不必另开新帖,现予合并

古代汉语的去,阴平,阳平,上分别对应现代普通话的几声?

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是否也等于古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类似问题,可以在一个主题帖内讨论,不必另开新帖,现予合并
抛开并未强调四声的上古汉语不提,中古汉语没有阴平和阳平之说,只有平上去入四声。
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去声与今天的去声大致相仿。
楼上的,我根本就不理解,阴平,阳平,去声,入声具体等于现代汉语拼音四声的哪几声?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去声不变,这个口诀基本上概括了85%古今音变。
就是古汉语的平声一部分变成现代汉语的阴平调值为55,一部分变成阳平调值为35,古汉语中浊音上声字比如(“上”这个字本身古汉语中是浊音上声字,因为他是ng浊鼻音,且读第三声)在现代汉语中变去声字(现代汉语中上这个字是浊音去声字读第四声也就是51调),古汉语中的去声字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去声字。

其他15%的情况比较复杂了,要找专业书才能看明白
偶问的是古汉语声调都等于现代汉语拼音的几声,一,二,三,四声?
你说的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也分别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啊。而古代汉语里没有阴平阳平的,只有平上去入四声,所以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错的。那对应方法就是4楼说的那样,然后入声比较复杂,可以用方言来判断,发音短促的就是入声。

偶问的是古汉语声调都等于现代汉语拼音的几声,一,二,三,四声?
C2的GTAVC 发表于 2010-6-7 21:33


古今汉语调调类都不一样,他们的转化基本上就是用“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去声不变”这个口诀概括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去声不变————这句话,你明白吗?如果明白那你的问题已经有答案了,如果不明白那你先把这句话弄明白。
偶问的是古汉语声调都等于现代汉语拼音的几声,一,二,三,四声?
C2的GTAVC 发表于 2010-6-7 21:33


古今汉语调调类都不一样,他们的转化基本上就是用“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去声不变”这个口诀概括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去声不变————这句话,你明白吗?如果明白那你的问题已经有答案了,如果不明白那你先把这句话弄明白。

好像古汉语课一般文史哲的专业都要必修的,你们上学的时候如果是学纯文科的老师应该讲过把。
简单地讲(实 ...
▄︻┻┳═一 发表于 2010-6-7 21:25


上是浊音字,但声母是禅母,不是什么ng浊鼻音。而且疑母字是次浊音。
好像古汉语课一般文史哲的专业都要必修的,你们上学的时候如果是学纯文科的老师应该讲过把。
简单地讲(实 ...
▄︻┻┳═一 发表于 2010-6-7 21:25


上是浊音字,但声母是禅母,不是什么ng浊鼻音。而且疑母字是次浊音。
C2的GTAVC 发表于 2010-6-7 21:33

我认为你问的是古音的调值,即各声调音高的变化形式。这个东西今人无法知道,除非有古人的录音。由语言学家用“古音”读诗,但那只是有根据的猜,不能太当真。
;P 我听网上一段据说用古汉语朗读木兰辞的录像,听着像客家话的。

不过谁知道是不是呢。
乌良海 发表于 2010-6-8 11:48

那个是用隋初的切韵来拟音读的,其实严格讲来和北朝也有一段时间差了。
客家话和中古音相比也变化不小,比如全浊音全读成送气清音了,还有f、v声母比普通话还多,古音是不这么念的。
要研究古代汉语读音的话我觉得闽南话有一些特点倒是很有意思。
小佛 发表于 2010-6-8 22:55

你说了也没用,楼主好像对这方面没有基础
八音盒
古代不见得部分阴阳,也许是四声八调也未可知
  以杭州话为例,除开上声,其他各调阴声总比阳声高一度,呈平行分布,不易区分;而对于古代来说阴阳的分别可以用声母清浊对立来表示,再加上现在汉语方言调类不分阴阳的也就一两个点,所以可以推测古代至少调值上应该是有分阴阳调的
简单的概说:古代汉语的平声分为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举例:乌、吴是现代的阴平和阳平,但在古代汉语中都发一个音,即平声;
古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类似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举例:五、雾,即发音相似;
古代汉语的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只在长江以南(含江苏的淮阴、盐城、南通、扬州等江北城市)等地方言中保存;举例:屋。
入声发音短促,如:一、六、七、黑、白、百、雪、玉、铁、国、木、竹、德、月等等等等。
古代汉语中有入声这个声调,但元代中国战乱频繁,语言演变很大;但江南因为相对天堑,故古音保留较多。
尤瑞纳斯 发表于 2010-6-13 13:05

入声的消失不是从元代开始的,这一进程似乎开始于唐代晚期。先是ptk三个韵尾的合并(在一些诗词中反映了这一情况,记得像温庭筠辛弃疾都有押入声韵韵尾押错),接着?紧喉音入声产生,然后所有入声韵尾都变为?(当代吴语入声的普遍情况),最后再派入其他声调,入声消失。
入声的逐步变化以致消失是北方汉语发展的正常结果,跟一些人想象的什么阿尔泰化没什么关系(实际上近代一些保留入声的方言中也有类似变化的体现,比如开埠时期的上海话有K、?两种入声,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K韵尾迅速地被并入?了)。
小佛 发表于 2010-6-14 00:49
受教了[:a15:]!您是专业,偶是爱好:handsh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