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横扫东蒙古四大汗国:明成祖三次北征简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04:57
永乐十二年,明成祖亲征,沉重地打击了瓦刺。不久,瓦刺三王向明朝遣使谢罪,重新归附了明朝。而鞑靼的阿鲁台却利用瓦刺中衰的机会,连败瓦刺,使自己的势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势。阿鲁台转趋强盛,开始桀骜不驯,威胁明边了。

永乐十九、二十年间,明北边连续遭受了阿鲁台的侵扰,最特出的例子是阿鲁台围攻兴和,导致明守将都指挥王唤战死。明成祖针锋相对,决定再次北征阿鲁台。明成祖的北征计划遭到了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等人的反对。明成祖大怒,逮捕夏原吉、吴中入狱;方宾惧而自殺。
从永乐十九年起,明成祖不断征调辽东、山东、河南、山西各都司、卫所的军队,筹备粮草,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明成祖打算亲自巡视北边。这时,南下侵扰明边的阿鲁台嗅觉异常灵敏,适时退回大漠深处。双方的军队脱离了接触,战争暂时打不起来。阿鲁台时来时去,令明边境几无宁日,明成祖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永乐二十年,明成祖召集重兵出塞,准备犁庭扫穴。

(二)战区历史地理环境

战区所在地为大兴安岭东、西坡一带。大兴安岭西面为蒙古高原,其地理环境在《明成祖首次北征简析》中有过叙述,不再重复。大兴安岭东面为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气候西北比东南干燥,冬夏之间有季风。夏季多雨;地形是沙丘与洼地相间隔、地势呈西高东低。

明成祖这次北征所穿越过的地方,恰好是昔日东蒙古四大汗国的疆土。东蒙古四大汗国,又称“东道诸王”,是指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合撤儿、合赤温、斡赤斤、别里古台的汗国所在地。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分封子弟,先后封了九个汗国。<1>其中,合撤儿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北的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一带;合赤温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南的东、西乌珠特穆沁旗一带;斡赤斤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东南的哈拉哈河一带,后来势力向东发展到兴安岭以东;别里古台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西的克鲁伦河、斡难河一带。

可以看出,东蒙古四大汗国就是以呼伦泊为中心,分布在其四周的。

明初,在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合赤温汗国遭到了明军毁灭性的打击,合赤温的后裔吴王朵儿只被明军俘虏。其后,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扎失里降明,所部被编为兀良哈三卫。至于合撤儿与别里古台的后裔,史无明载,他们有可能参加蒙古大汗的军队与明军作战;也有可能在战乱中作鸟兽散。

到了明成祖北征蒙古之时,还有很多“东道诸王”的后裔出没于东蒙古。根据学者的研究,合赤温的后裔组成的察罕万户,游牧地接近兀良哈三卫,很可能仍旧在昔日合赤温汗国的疆土游牧。此集团首领于永乐三年归附明朝,但其在明成祖多次征蒙时究竟站在那一方?虽然缺少这方面的史料,目前尚未清楚,可是也并非无迹可寻。第一,明成祖在永乐二十年的北征中来回都经过合赤温汗国的旧疆土及兀良哈三卫的地盘,却并没有碰到任何察罕万户的人,或许此集团的人为了躲避明军,当时已经跟随阿鲁台向北逃跑了;第二,蒙文史籍记载阿鲁台拥立的阿台汗,曾经带领察罕万户的人出征瓦剌。我根据以上两点判断察罕万户在永乐二十年时已经归附了鞑靼。

斡赤斤的后裔兀良哈三卫虽然归附了明朝,可是叛服无常,永乐二十年,那时候的三卫已经倒向了阿鲁台,所以也成了明军打击的目标。

据说,别里古台的后裔组成了也可万户;而合撤儿的后裔则组成了好儿趁万户。但是,这两个万户在蒙古草原活跃之时,已经是明成祖死后的事了,在此之前,别里古台与合撤儿的后裔踪迹成了一个谜,我个人认为,他们很可能呆在鞑靼军队中,毕竟当时的鞑靼已经控制了东蒙古。

(三)双方作战兵力

这次北征,明成祖大举召集天下兵马,除了有归附的蒙古军队之外,某些女真卫所的卫指挥也率军从征。明军指挥序列如下:

大营(含中军):安远侯柳升

左哨:武安侯郑亨

右哨:阳武侯薛禄

左掖:英国公张辅

右掖:成山侯王通

前锋;左都督朱荣

御前精骑;宁阳侯陈懋

鞑靼马队:永顺伯薛斌 参顺伯吴克忠

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明军的确切兵数,但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运送辎重的军民人数。明军的辎重分“前运”与“后运”。前运有总督官三人,分别是隆平侯张信、尚书李庆、侍郎李昶。其下由泰宁侯陈瑜等二十六人领导车辆运输;由镇远侯顾兴祖等二十五人领导驴子运输。后运全部用车辆运输,有总督官二人,分别是保定侯孟瑛、遂安侯陈英,他们率领骑兵一千,步兵五千护送。前运与后运共用驴子三十四万头,车辆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三辆,民丁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六人,运送粮食达到三十七万石。明军北征之后,开平成为了明军运送辎重的一个中转站,大量北征粮食贮存于开平,当明成祖回师之时,还下令开平备御成安侯郭亮率军运粮前来接应。

鞑靼阿鲁台虽然曾经在永乐八年被明成祖击败,然而经过了十几年的生聚教训,应该恢复了元气,其应战的军民大约为二、三十万。兀良哈三卫应战的军民到底有多少呢?蒙文史籍称永乐时期的兀良哈三卫兵丁为“六千”,这可能是蒙古民间流传的一个习惯数字,不是具体数字,从中也可以判断出兀良哈三卫的人口大约为二、三万左右。

(四)明军出塞前后

永乐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大军从北京出发,经过榆林,到达宣府以东的鸡鸣山。阿鲁台知道明军大举出塞,连夜逃遁。明军到达雕鹗堡,明成祖令朱荣率五千骑往前侦察。因为兴和已经被阿鲁台所破,明成祖将兴和守御千户移到宣府。当明成祖到达龙门时,边关的戍卒上报称,阿鲁台在撤退时遗留下二千匹马在洗马岭。明成祖下令宣府指挥王礼把这些马匹尽收入城中。

明成祖下令户部以山西、河南、山东所运的六万余石的粮食贮存于山海,还下令户部再运二千石粮食贮于开平。明成祖特别重视开平的防守,他下令兵仗局运火药千斤到开平加强防守,还要求开平守将郭亮,把城外各个无险可守的屯堡全部迁移入城内,并且指示当鞑靼军队再来侵扰时,应当据城固守待援。其后,管理后勤的总督官督运粮食到达北征大军中,除了分给将士之外,剩下的全部运回开平备用。

明军一路浩浩荡荡经龙门、云州、独石、偏岭、西凉亭、闵安、威虏镇、行州、威远川、开平、应昌向前。六月,明成祖得知阿鲁台派军南下进攻万全。经过分析,明成祖认为阿鲁台此举只是详攻,目的是为了牵制明军北上,故不予理会,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前进。后来,明军到达阳和台时,进攻万全的鞑靼兵果然撤退了。

(五)蒙古草原上出现了数十万人结成的方阵

明成祖在途中下令各营将士行军的时候,不得擅自离开队伍十仗之外,违者处斩,其军官头目因管辖不力也要处斩。负责运送粮食的军民,不论行军还是宿营,都应该紧随大军之后,掉队者斩。

明军扎营布阵时,大营(包括中军)在中央,左哨、右哨、左掖、右掖分别驻扎在大营的外面,直接听命于大营。

明军的营阵,步兵在内,骑兵又在步兵之外,神机营更在骑兵之外,而神机营的外面是长围。长围各周长达二十里,明军平时只准在长围之内放牧与樵采,不准随便走出长围之外。

明成祖到达应昌之后,认为应昌以北一带土地愈来愈平旷,因此应该结成方阵。数十万军民结成一个庞大的方阵向前推进,场面非常壮观。就连神机营、马队也要序列整齐,不容许参差错乱。

应昌以北,就是昔日合赤温汗国的疆土。明军结成方阵前进,经过玉沙泉、答兰纳木儿河到达了杀胡原,全程达一千公里左右,一路上没有碰到任何敢于阻拦的鞑靼士兵。

杀胡原在阔滦海(呼伦泊)以北,属于昔日合撤儿汗国的疆土。明成祖为了查明阿鲁台的确切位置,派出朱荣、吴成等率领精骑四处搜索。明军搜索的范围应该在周边三百里以内。连接呼伦泊向西延伸的克鲁伦河,是昔日别里古台汗国的疆土,明永乐年间,阿鲁台长期盘据在此。明成祖首次北征时,曾经与阿鲁台沿着克鲁伦河到呼伦泊一带反复追逐杀戮。鉴于上述原因,明军四处侦察的精骑肯定不会放过这一带。然而,阿鲁台为了躲避明军,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六)明军为兀良哈人准备了一个又一个的包围圈

斡赤斤汗国的后裔兀良哈三卫沿兴安岭东、西坡游牧,明成祖不满其依附阿鲁台,决定在回师途中对其加以惩罚。

因为兀良哈的人口比起鞑靼要少得多,战斗力也弱一些,所以明军不必象对付鞑靼那样结成方阵推进了。明军对兀良哈采取多路出击、迂回包抄的新办法,为其准备了一个又一个的包围圈。

明成祖先令明军步骑二万分五路扫荡兀良哈的巢穴所在地洮儿河一带,自己亲自率领数万精骑向西迂回包抄,断其退路。郑亨、薛禄则率领大队人马随后策应。这是明军为兀良哈人准备的第一个包围圈。

首先出发的二万明军扫荡了兀良哈的巢穴,斩首数千。数万兀良哈人向西逃窜,当他们驱赶着牛马、车辆逃到兴安岭之东的屈裂儿河(归勒里河)时,刚好与向西迂回包抄的明成祖军队迎面相碰。兀良哈人措手不及,慌不择路地陷入了沼泽地中。明军左右翼骑兵一齐夹击,明成祖亲自率领前锋冲入敌阵,斩首数百级。兀良哈人在混乱中践踏着,死者互相枕藉。

不久,一些溃散的兀良哈人余众重新聚集起来,企图抵抗到底。明军依山布阵,与兀良哈人对峙,一支明军渡河截断了敌人的后路,另外两支明军分别绕到敌人的左右方埋伏起来。用不了多久,明军又为兀良哈人准备了一个包围圈。

包围圈中的兀良哈人左冲右突,他们首先向右方突围,却被右方的明军击败,损失了数百人。兀良哈人不得不回过头来,向左方突围,被预先埋伏在树林中的明军用神机弩重创。这时,明军开始收网了,依山布阵的明军会同左路明军一起夹击兀良哈人,几乎将其剿杀殆尽。特别是明军的御前骑兵,对一股漏网的兀良哈人连续追击了三十里,斩获数十人,俘获其头目。

明军不停地搜索战场。例如明军从俘虏中得到情报,知道还有千余兀良哈躲藏在屈裂儿河北面的深谷里。陈懋率领五千御前骑兵前往围剿敌人,俘获其男女千余及牛羊马数万,并夺回其所掠的明朝边卒男女百余人。

屈裂儿河之战,明军大获全胜,斩获兀良哈人口无算,夺得其牛羊驼马十余万,焚烧其辎重而回。

出乎意料的是,尚有少量兀良哈残余部众尾随回师的明军之后,弃图乘隙抢回一些牛羊辎重。明军将计就计,重新为兀良哈人准备了一个包围圈。陈懋预先率领千余骑兵埋伏在险要之处,郑亨再用一些辎重诱敌。兀良哈残余部众果然中计,前来抢夺。陈懋与郑亨前后夹击,包围圈中的兀良哈残余部众损失过半,剩下的逃得不见影踪。

明成祖大破兀良哈之后,于永乐二十年八月经开平、独石、云中进入关内,返回北京,只留下郑亨与薛禄驻守开平。而先前派往扫荡兀良哈巢穴的明军,亦已经由东路的大宁、喜峰口入关了。至此,第三次北征胜利结束。

(七)明成祖的真正对手不是阿鲁台,而是贴木儿

公元十五世纪,明成祖在一系列北征中横扫了成吉思汗分封的东蒙古四大汗国,明军如入无入之境,那里成了自由开火区。综观世界历史,同时代的人与能够与明成祖比肩的只有贴木儿汗国的贴木儿汗,他们俩都身经百战,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横扫了成吉思汗分封的诸汗国。(贴木儿汗曾经横扫成吉思汗分封的察合台、钦察两大汗国,也横扫了成吉思汗死后才建立的伊儿汗国。)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贴木儿率调集二十万步兵、还有大量骑兵,远征明朝。明成祖下令甘肃总兵宋晟严加戒备,大战一触即发。就在此时,贴木儿却在途中病死。明成祖与贴木儿究竟谁更强一些?这已经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也让无数军事爱好者为此而扼腕叹息。
[ 此贴被拿破仑皇帝在2008-06-09 13:58重新编永乐十二年,明成祖亲征,沉重地打击了瓦刺。不久,瓦刺三王向明朝遣使谢罪,重新归附了明朝。而鞑靼的阿鲁台却利用瓦刺中衰的机会,连败瓦刺,使自己的势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势。阿鲁台转趋强盛,开始桀骜不驯,威胁明边了。

永乐十九、二十年间,明北边连续遭受了阿鲁台的侵扰,最特出的例子是阿鲁台围攻兴和,导致明守将都指挥王唤战死。明成祖针锋相对,决定再次北征阿鲁台。明成祖的北征计划遭到了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等人的反对。明成祖大怒,逮捕夏原吉、吴中入狱;方宾惧而自殺。
从永乐十九年起,明成祖不断征调辽东、山东、河南、山西各都司、卫所的军队,筹备粮草,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明成祖打算亲自巡视北边。这时,南下侵扰明边的阿鲁台嗅觉异常灵敏,适时退回大漠深处。双方的军队脱离了接触,战争暂时打不起来。阿鲁台时来时去,令明边境几无宁日,明成祖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永乐二十年,明成祖召集重兵出塞,准备犁庭扫穴。

(二)战区历史地理环境

战区所在地为大兴安岭东、西坡一带。大兴安岭西面为蒙古高原,其地理环境在《明成祖首次北征简析》中有过叙述,不再重复。大兴安岭东面为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气候西北比东南干燥,冬夏之间有季风。夏季多雨;地形是沙丘与洼地相间隔、地势呈西高东低。

明成祖这次北征所穿越过的地方,恰好是昔日东蒙古四大汗国的疆土。东蒙古四大汗国,又称“东道诸王”,是指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合撤儿、合赤温、斡赤斤、别里古台的汗国所在地。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分封子弟,先后封了九个汗国。<1>其中,合撤儿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北的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一带;合赤温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南的东、西乌珠特穆沁旗一带;斡赤斤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东南的哈拉哈河一带,后来势力向东发展到兴安岭以东;别里古台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西的克鲁伦河、斡难河一带。

可以看出,东蒙古四大汗国就是以呼伦泊为中心,分布在其四周的。

明初,在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合赤温汗国遭到了明军毁灭性的打击,合赤温的后裔吴王朵儿只被明军俘虏。其后,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扎失里降明,所部被编为兀良哈三卫。至于合撤儿与别里古台的后裔,史无明载,他们有可能参加蒙古大汗的军队与明军作战;也有可能在战乱中作鸟兽散。

到了明成祖北征蒙古之时,还有很多“东道诸王”的后裔出没于东蒙古。根据学者的研究,合赤温的后裔组成的察罕万户,游牧地接近兀良哈三卫,很可能仍旧在昔日合赤温汗国的疆土游牧。此集团首领于永乐三年归附明朝,但其在明成祖多次征蒙时究竟站在那一方?虽然缺少这方面的史料,目前尚未清楚,可是也并非无迹可寻。第一,明成祖在永乐二十年的北征中来回都经过合赤温汗国的旧疆土及兀良哈三卫的地盘,却并没有碰到任何察罕万户的人,或许此集团的人为了躲避明军,当时已经跟随阿鲁台向北逃跑了;第二,蒙文史籍记载阿鲁台拥立的阿台汗,曾经带领察罕万户的人出征瓦剌。我根据以上两点判断察罕万户在永乐二十年时已经归附了鞑靼。

斡赤斤的后裔兀良哈三卫虽然归附了明朝,可是叛服无常,永乐二十年,那时候的三卫已经倒向了阿鲁台,所以也成了明军打击的目标。

据说,别里古台的后裔组成了也可万户;而合撤儿的后裔则组成了好儿趁万户。但是,这两个万户在蒙古草原活跃之时,已经是明成祖死后的事了,在此之前,别里古台与合撤儿的后裔踪迹成了一个谜,我个人认为,他们很可能呆在鞑靼军队中,毕竟当时的鞑靼已经控制了东蒙古。

(三)双方作战兵力

这次北征,明成祖大举召集天下兵马,除了有归附的蒙古军队之外,某些女真卫所的卫指挥也率军从征。明军指挥序列如下:

大营(含中军):安远侯柳升

左哨:武安侯郑亨

右哨:阳武侯薛禄

左掖:英国公张辅

右掖:成山侯王通

前锋;左都督朱荣

御前精骑;宁阳侯陈懋

鞑靼马队:永顺伯薛斌 参顺伯吴克忠

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明军的确切兵数,但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运送辎重的军民人数。明军的辎重分“前运”与“后运”。前运有总督官三人,分别是隆平侯张信、尚书李庆、侍郎李昶。其下由泰宁侯陈瑜等二十六人领导车辆运输;由镇远侯顾兴祖等二十五人领导驴子运输。后运全部用车辆运输,有总督官二人,分别是保定侯孟瑛、遂安侯陈英,他们率领骑兵一千,步兵五千护送。前运与后运共用驴子三十四万头,车辆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三辆,民丁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六人,运送粮食达到三十七万石。明军北征之后,开平成为了明军运送辎重的一个中转站,大量北征粮食贮存于开平,当明成祖回师之时,还下令开平备御成安侯郭亮率军运粮前来接应。

鞑靼阿鲁台虽然曾经在永乐八年被明成祖击败,然而经过了十几年的生聚教训,应该恢复了元气,其应战的军民大约为二、三十万。兀良哈三卫应战的军民到底有多少呢?蒙文史籍称永乐时期的兀良哈三卫兵丁为“六千”,这可能是蒙古民间流传的一个习惯数字,不是具体数字,从中也可以判断出兀良哈三卫的人口大约为二、三万左右。

(四)明军出塞前后

永乐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大军从北京出发,经过榆林,到达宣府以东的鸡鸣山。阿鲁台知道明军大举出塞,连夜逃遁。明军到达雕鹗堡,明成祖令朱荣率五千骑往前侦察。因为兴和已经被阿鲁台所破,明成祖将兴和守御千户移到宣府。当明成祖到达龙门时,边关的戍卒上报称,阿鲁台在撤退时遗留下二千匹马在洗马岭。明成祖下令宣府指挥王礼把这些马匹尽收入城中。

明成祖下令户部以山西、河南、山东所运的六万余石的粮食贮存于山海,还下令户部再运二千石粮食贮于开平。明成祖特别重视开平的防守,他下令兵仗局运火药千斤到开平加强防守,还要求开平守将郭亮,把城外各个无险可守的屯堡全部迁移入城内,并且指示当鞑靼军队再来侵扰时,应当据城固守待援。其后,管理后勤的总督官督运粮食到达北征大军中,除了分给将士之外,剩下的全部运回开平备用。

明军一路浩浩荡荡经龙门、云州、独石、偏岭、西凉亭、闵安、威虏镇、行州、威远川、开平、应昌向前。六月,明成祖得知阿鲁台派军南下进攻万全。经过分析,明成祖认为阿鲁台此举只是详攻,目的是为了牵制明军北上,故不予理会,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前进。后来,明军到达阳和台时,进攻万全的鞑靼兵果然撤退了。

(五)蒙古草原上出现了数十万人结成的方阵

明成祖在途中下令各营将士行军的时候,不得擅自离开队伍十仗之外,违者处斩,其军官头目因管辖不力也要处斩。负责运送粮食的军民,不论行军还是宿营,都应该紧随大军之后,掉队者斩。

明军扎营布阵时,大营(包括中军)在中央,左哨、右哨、左掖、右掖分别驻扎在大营的外面,直接听命于大营。

明军的营阵,步兵在内,骑兵又在步兵之外,神机营更在骑兵之外,而神机营的外面是长围。长围各周长达二十里,明军平时只准在长围之内放牧与樵采,不准随便走出长围之外。

明成祖到达应昌之后,认为应昌以北一带土地愈来愈平旷,因此应该结成方阵。数十万军民结成一个庞大的方阵向前推进,场面非常壮观。就连神机营、马队也要序列整齐,不容许参差错乱。

应昌以北,就是昔日合赤温汗国的疆土。明军结成方阵前进,经过玉沙泉、答兰纳木儿河到达了杀胡原,全程达一千公里左右,一路上没有碰到任何敢于阻拦的鞑靼士兵。

杀胡原在阔滦海(呼伦泊)以北,属于昔日合撤儿汗国的疆土。明成祖为了查明阿鲁台的确切位置,派出朱荣、吴成等率领精骑四处搜索。明军搜索的范围应该在周边三百里以内。连接呼伦泊向西延伸的克鲁伦河,是昔日别里古台汗国的疆土,明永乐年间,阿鲁台长期盘据在此。明成祖首次北征时,曾经与阿鲁台沿着克鲁伦河到呼伦泊一带反复追逐杀戮。鉴于上述原因,明军四处侦察的精骑肯定不会放过这一带。然而,阿鲁台为了躲避明军,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六)明军为兀良哈人准备了一个又一个的包围圈

斡赤斤汗国的后裔兀良哈三卫沿兴安岭东、西坡游牧,明成祖不满其依附阿鲁台,决定在回师途中对其加以惩罚。

因为兀良哈的人口比起鞑靼要少得多,战斗力也弱一些,所以明军不必象对付鞑靼那样结成方阵推进了。明军对兀良哈采取多路出击、迂回包抄的新办法,为其准备了一个又一个的包围圈。

明成祖先令明军步骑二万分五路扫荡兀良哈的巢穴所在地洮儿河一带,自己亲自率领数万精骑向西迂回包抄,断其退路。郑亨、薛禄则率领大队人马随后策应。这是明军为兀良哈人准备的第一个包围圈。

首先出发的二万明军扫荡了兀良哈的巢穴,斩首数千。数万兀良哈人向西逃窜,当他们驱赶着牛马、车辆逃到兴安岭之东的屈裂儿河(归勒里河)时,刚好与向西迂回包抄的明成祖军队迎面相碰。兀良哈人措手不及,慌不择路地陷入了沼泽地中。明军左右翼骑兵一齐夹击,明成祖亲自率领前锋冲入敌阵,斩首数百级。兀良哈人在混乱中践踏着,死者互相枕藉。

不久,一些溃散的兀良哈人余众重新聚集起来,企图抵抗到底。明军依山布阵,与兀良哈人对峙,一支明军渡河截断了敌人的后路,另外两支明军分别绕到敌人的左右方埋伏起来。用不了多久,明军又为兀良哈人准备了一个包围圈。

包围圈中的兀良哈人左冲右突,他们首先向右方突围,却被右方的明军击败,损失了数百人。兀良哈人不得不回过头来,向左方突围,被预先埋伏在树林中的明军用神机弩重创。这时,明军开始收网了,依山布阵的明军会同左路明军一起夹击兀良哈人,几乎将其剿杀殆尽。特别是明军的御前骑兵,对一股漏网的兀良哈人连续追击了三十里,斩获数十人,俘获其头目。

明军不停地搜索战场。例如明军从俘虏中得到情报,知道还有千余兀良哈躲藏在屈裂儿河北面的深谷里。陈懋率领五千御前骑兵前往围剿敌人,俘获其男女千余及牛羊马数万,并夺回其所掠的明朝边卒男女百余人。

屈裂儿河之战,明军大获全胜,斩获兀良哈人口无算,夺得其牛羊驼马十余万,焚烧其辎重而回。

出乎意料的是,尚有少量兀良哈残余部众尾随回师的明军之后,弃图乘隙抢回一些牛羊辎重。明军将计就计,重新为兀良哈人准备了一个包围圈。陈懋预先率领千余骑兵埋伏在险要之处,郑亨再用一些辎重诱敌。兀良哈残余部众果然中计,前来抢夺。陈懋与郑亨前后夹击,包围圈中的兀良哈残余部众损失过半,剩下的逃得不见影踪。

明成祖大破兀良哈之后,于永乐二十年八月经开平、独石、云中进入关内,返回北京,只留下郑亨与薛禄驻守开平。而先前派往扫荡兀良哈巢穴的明军,亦已经由东路的大宁、喜峰口入关了。至此,第三次北征胜利结束。

(七)明成祖的真正对手不是阿鲁台,而是贴木儿

公元十五世纪,明成祖在一系列北征中横扫了成吉思汗分封的东蒙古四大汗国,明军如入无入之境,那里成了自由开火区。综观世界历史,同时代的人与能够与明成祖比肩的只有贴木儿汗国的贴木儿汗,他们俩都身经百战,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横扫了成吉思汗分封的诸汗国。(贴木儿汗曾经横扫成吉思汗分封的察合台、钦察两大汗国,也横扫了成吉思汗死后才建立的伊儿汗国。)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贴木儿率调集二十万步兵、还有大量骑兵,远征明朝。明成祖下令甘肃总兵宋晟严加戒备,大战一触即发。就在此时,贴木儿却在途中病死。明成祖与贴木儿究竟谁更强一些?这已经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也让无数军事爱好者为此而扼腕叹息。
[ 此贴被拿破仑皇帝在2008-06-09 13:58重新编
这仗打得确实好。
汉唐明都是亡于内耗。
死于内耗的人叫寿终,死于外力的人叫横死
这种战争 取得的最大成果也就是20年平安

就是杀个鸡犬不留 也很快有别的部落填补真空 一样回来袭扰

想一劳永逸 还是要有效管理

最后解决草原部落的方法是 联姻 盟旗 喇嘛教 还有大炮
一般认为,成祖的五次北征,虽然声威显赫凯歌高奏,但是大规模的战斗很少,并没有真正让蒙古残余势力伤经动骨。应该比不上太祖时代的几次犁庭扫穴。
所以说清洗有时候是个好政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