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这个干吗《新华社连发六评批高房价》,造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08:58

本报上周(3月31日)曾报道了《地价房价比:全国31% 重庆28%》,高地价高房价近期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日前,新华社连续发表了6篇聚焦房价的“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系列评论刊出后,立即在网上引起了重大反响,一些重点门户网站争相转载。

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续6天播发评论,对房地产当前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4月1日发表的题为《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的新华时评指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财’的冲动。”如何遏制冲动?文章建言,“给予地方更多的资金支持。”

评论指出,土地财政实际上是预支了未来若干年的土地收益总和。这种透支必然影响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近期调控政策一览

2009年12月9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

2009年12月14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举措,明确表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2009年12月17日 五部委联合通知,规定开发商拿地首付款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

2009年12月23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明确,从明年起,不足5年的普通住宅转让,将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房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非普通住房则将全额征收。

2010年1月10日 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增加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有效供给,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简称“国十一条”。

2010年1月18日 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0年2月20日 银监会发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打击炒房者和投机行为。

记者连线

房产评论出自亲身感受

昨日上午,记者联系到了新华社国内部评论室主任张建高,他告诉本报记者,全国两会刚结束,来自代表、委员对房价快速上涨的声音比较强,他们就开始策划这一评论系列。

张主任表示,这是他们自己策划出来的,主要是出于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感。他告诉记者,首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土部等部门为抑制房价快速上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房价的上涨已经引起了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

第二,张主任告诉记者,自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到北京工作,已经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将近30年了,对于北京房价的过快上涨有亲身的体会,房价的上涨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超过了老百姓收入增长的速度。

为此,两会一结束,评论室就开始策划房地产系列评论,规划出这几篇评论的方向,随后,他们将工作安排给了记者,包括两个分社的记者。法制晚报

新华时评观点摘要

■4月2日 《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

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否,关乎经济全局,房价高低更关乎百姓利益。因此,房地产调控应该迅速找到有效抓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调控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让符合市场规律、可灵活运用的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

■4月1日《“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

疯狂拿地、推高地价房价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把出让土地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一荣俱损的短期行为。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埋下隐患。

■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3月30日《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

从掌权者直接受贿后为开发商提供便利转为较隐蔽的权房交易,低价购房、转卖套利,继而更隐蔽地以权力为干股,幕后参与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商与腐败官员为逃避法律制裁,可谓煞费苦心。

■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色彩愈来愈浓:先有温州炒房团,后有山西炒房团、内蒙古炒房团,他们南征北战攻城略地……

■3月28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

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增长16.1%,商品住宅投资增长14.2%,远高于GDP8.7%的增幅。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解读

系列评论可能为推物业税开道

不无巧合。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撰文说,政府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谢旭人这一题为《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文章指出,在统一税政前提下,研究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培育地方支柱财源,从而尽可能通过增加地方本级收入。再联想起不久前国土资源部关于物业税试点推出在即的表态,市场的浮想联翩已是理所当然——眼下多数市场人士坚信,在不增加地方财政支配权力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以地生财”这一局面很难由调控二字解决。而物业税则被视作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当然选择。

此外,谢旭人在《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文中还提出,“完善社会保障筹资形式与提高统筹级次相配合,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近十几年来,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政府官员、学者和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但作为具体主管财税政策的部门高官,谢旭人是首位明确提出要开征社会保障税者。中财网

背景

3月楼市放量上扬

随着去年年底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楼市在今年年初一度出现成交量低迷的局势。不过,进入3月份以后,楼市回暖步伐超出想象。

统计显示,北京3月份二手房总成交量已经达到27820套,创出历史上第三成交高峰。随着成交量的回暖,北京3月份的二手房价格也开始飙升,当前北京市二手房均价在14650元/平方米左右,相比2月底的13460元/平方米上涨幅度达到了8.8%。

新房价格表现得更为突出。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商品房均价已经达到了21880元/平方米,相比去年同期的11615元/平方米已经上涨了88.4%。

数据显示,3月深圳二手房成交接近100万平方米,环比2月增1倍多。新房表现虽不如二手房,但成交面积也升至26万平方米。

而这种“小阳春”态势,在全国多个城市同时上演。

中原地产监测九城市调查数据显示:3月19日-3月25日,一线城市中,广州住宅成交量环比增幅超八成,呈强劲回暖态势。北京成交量环比增幅也超过了四成以上,深圳和上海回升幅度则相对较小。二线城市继续延续之前的回暖势头,天津、成都、杭州、重庆、武汉等城市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一线城市房屋空置率达40%

据统计,上海、北京和深圳房屋的空置率已达到40%,也就是说,将近一半房子是没人住的。这样的空置率十分惊人。

最近,国家电网利用智能网络,在全国660个城市查出一个数据,总共有6540万套住宅电表读数连续6个月为零。也就是说,房子空在那儿没人居住,很多房子在炒家手上,既不出租也不自用只为等着涨价,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给银行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买房子在银行有杠杆效应,20%的首付有4倍的杠杆效应,40%的首付有1.5倍的杠杆效应,只有50%的首付,银行和个人的风险才是对等的。

租价比失衡导致房产泡沫

租价比(年租金与房价的比率)是不动产投资收益最为敏感的判断指标,也是衡量不动产市场健康程度的重要参考。

一套房子的租价比=出租价格(一年)/房价(不含装修与税费)。如果这个比值低于4.5%,则说明该地区的房价存在泡沫;如果该比值高于5.5%,则该住房尚存在升值空间。

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青岛等典型城市各类物业租价比的变化趋势显示,近5年来,由于供需失衡引致销售价格相对租金水平的过快上涨,住宅和商业物业租价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租售价格变化未能保持相应速度,住宅长期投资者的租金回报收益不理想,偏离理性投资者的正常投资回报率。

本报上周(3月31日)曾报道了《地价房价比:全国31% 重庆28%》,高地价高房价近期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日前,新华社连续发表了6篇聚焦房价的“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系列评论刊出后,立即在网上引起了重大反响,一些重点门户网站争相转载。

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续6天播发评论,对房地产当前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4月1日发表的题为《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的新华时评指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财’的冲动。”如何遏制冲动?文章建言,“给予地方更多的资金支持。”

评论指出,土地财政实际上是预支了未来若干年的土地收益总和。这种透支必然影响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近期调控政策一览

2009年12月9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

2009年12月14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举措,明确表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2009年12月17日 五部委联合通知,规定开发商拿地首付款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

2009年12月23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明确,从明年起,不足5年的普通住宅转让,将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房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非普通住房则将全额征收。

2010年1月10日 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增加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有效供给,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简称“国十一条”。

2010年1月18日 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0年2月20日 银监会发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打击炒房者和投机行为。

记者连线

房产评论出自亲身感受

昨日上午,记者联系到了新华社国内部评论室主任张建高,他告诉本报记者,全国两会刚结束,来自代表、委员对房价快速上涨的声音比较强,他们就开始策划这一评论系列。

张主任表示,这是他们自己策划出来的,主要是出于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感。他告诉记者,首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土部等部门为抑制房价快速上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房价的上涨已经引起了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

第二,张主任告诉记者,自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到北京工作,已经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将近30年了,对于北京房价的过快上涨有亲身的体会,房价的上涨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超过了老百姓收入增长的速度。

为此,两会一结束,评论室就开始策划房地产系列评论,规划出这几篇评论的方向,随后,他们将工作安排给了记者,包括两个分社的记者。法制晚报

新华时评观点摘要

■4月2日 《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

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否,关乎经济全局,房价高低更关乎百姓利益。因此,房地产调控应该迅速找到有效抓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调控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让符合市场规律、可灵活运用的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

■4月1日《“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

疯狂拿地、推高地价房价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把出让土地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一荣俱损的短期行为。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埋下隐患。

■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3月30日《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

从掌权者直接受贿后为开发商提供便利转为较隐蔽的权房交易,低价购房、转卖套利,继而更隐蔽地以权力为干股,幕后参与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商与腐败官员为逃避法律制裁,可谓煞费苦心。

■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色彩愈来愈浓:先有温州炒房团,后有山西炒房团、内蒙古炒房团,他们南征北战攻城略地……

■3月28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

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增长16.1%,商品住宅投资增长14.2%,远高于GDP8.7%的增幅。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解读

系列评论可能为推物业税开道

不无巧合。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撰文说,政府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谢旭人这一题为《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文章指出,在统一税政前提下,研究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培育地方支柱财源,从而尽可能通过增加地方本级收入。再联想起不久前国土资源部关于物业税试点推出在即的表态,市场的浮想联翩已是理所当然——眼下多数市场人士坚信,在不增加地方财政支配权力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以地生财”这一局面很难由调控二字解决。而物业税则被视作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当然选择。

此外,谢旭人在《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文中还提出,“完善社会保障筹资形式与提高统筹级次相配合,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近十几年来,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政府官员、学者和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但作为具体主管财税政策的部门高官,谢旭人是首位明确提出要开征社会保障税者。中财网

背景

3月楼市放量上扬

随着去年年底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楼市在今年年初一度出现成交量低迷的局势。不过,进入3月份以后,楼市回暖步伐超出想象。

统计显示,北京3月份二手房总成交量已经达到27820套,创出历史上第三成交高峰。随着成交量的回暖,北京3月份的二手房价格也开始飙升,当前北京市二手房均价在14650元/平方米左右,相比2月底的13460元/平方米上涨幅度达到了8.8%。

新房价格表现得更为突出。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商品房均价已经达到了21880元/平方米,相比去年同期的11615元/平方米已经上涨了88.4%。

数据显示,3月深圳二手房成交接近100万平方米,环比2月增1倍多。新房表现虽不如二手房,但成交面积也升至26万平方米。

而这种“小阳春”态势,在全国多个城市同时上演。

中原地产监测九城市调查数据显示:3月19日-3月25日,一线城市中,广州住宅成交量环比增幅超八成,呈强劲回暖态势。北京成交量环比增幅也超过了四成以上,深圳和上海回升幅度则相对较小。二线城市继续延续之前的回暖势头,天津、成都、杭州、重庆、武汉等城市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一线城市房屋空置率达40%

据统计,上海、北京和深圳房屋的空置率已达到40%,也就是说,将近一半房子是没人住的。这样的空置率十分惊人。

最近,国家电网利用智能网络,在全国660个城市查出一个数据,总共有6540万套住宅电表读数连续6个月为零。也就是说,房子空在那儿没人居住,很多房子在炒家手上,既不出租也不自用只为等着涨价,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给银行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买房子在银行有杠杆效应,20%的首付有4倍的杠杆效应,40%的首付有1.5倍的杠杆效应,只有50%的首付,银行和个人的风险才是对等的。

租价比失衡导致房产泡沫

租价比(年租金与房价的比率)是不动产投资收益最为敏感的判断指标,也是衡量不动产市场健康程度的重要参考。

一套房子的租价比=出租价格(一年)/房价(不含装修与税费)。如果这个比值低于4.5%,则说明该地区的房价存在泡沫;如果该比值高于5.5%,则该住房尚存在升值空间。

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青岛等典型城市各类物业租价比的变化趋势显示,近5年来,由于供需失衡引致销售价格相对租金水平的过快上涨,住宅和商业物业租价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租售价格变化未能保持相应速度,住宅长期投资者的租金回报收益不理想,偏离理性投资者的正常投资回报率。

土地三月大战背后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6日 09:13  财经国家周刊
  无论是远洋地产、中信地产,还是资历尚浅的中国烟草,更像事先预知了国资委的底线,在政策出来之前,先把该拿的地拿到手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魏洪磊

  三天之内,数块地王,北京再次成为央企厮杀的战场。

  2010年的两会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房地产峰会”,但依然无法勒住土地市场的缰绳,反倒演绎了一场土地的“三月大战”。

  3月17日,国土资源部相关人士在电话中告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的政策还是依照土地“19条”,“部里也在紧急调研,很快会有结果”。

  北京市国土局的动作迅速,于3月19日公开了下一步的供地新举措:暂停热点区域高价地交易,改进土地交易方式,土地不再价高者得。

  但此种抑制供应的做法已不新鲜,一些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打压需求而不增加供应,治标不治本。”

  两波地王潮的不同

  3月18日,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回应这一波由央企制造的地王潮。

  一位与会央企高管在会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国资委并没有下达任何形式的“禁买令”,仅对已成交易提出了一些要求。

  国资委的此番表态,其严厉程度甚至不如2009年底。当时,国资委曾小范围召开过三次会议,约请近20位央企一把手关门座谈。

  一位参会人士说,这三次会议上,国资委的态度由委婉到强硬,“甚至提到了严禁‘拿地王’这样的字眼”。

  三次会议发生在中海拿上海地王之后,彼时舆论沸腾,指责央企为推高地价的始作俑者。此后,央企集体沉寂,仅有大龙地产(15.45,-0.50,-3.13%)这样的地王国企“出头”。

  3个月后,央企卷土重来。

  但两波地王潮,其背后的原因却不相同。房地产高级经济师章林晓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分析,2009年开发商大举拿地,是成功去库存后继续储备“面粉”,深层原因则是公众对通胀预期的担忧。而2010年的抢地现象,“则更多出于对商品房用地供给的担忧”。

  章林晓进一步分析,此轮土地狂飙,更凸显出“两条腿走路”的迫切性。市场性和保障性,中国住房亟待二分天下。

  乐观的央企

  3月15日,两会闭幕第二天,已被“囚禁”多日的购地热情瞬间释放。远洋地产、中信地产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重量级央企陆续上场。

  当日上午,前两者分别夺得北京单价和总价地王。6个小时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又将远洋地产的单价地王纪录刷新。

  外界注意到,中国烟草和中国电子也曾现身拍地现场。

  3月17日,依然是大望京区域,保利地产(20.67,-0.77,-3.59%)经过83轮竞价,以50.4亿元成功夺地。在北京土地出让历史上,该价格仅次于中信地产的52.4亿——尽管此前大龙地产以50.5亿拿到顺义地王,但因其拖欠土地出让金,该地块已被收回。

  笑傲土地市场的不只有央企,北京直属企业也有斩获。北京住总集团和北京金隅近期也分别在丰台和昌平拿地成功。

  易居中国北京区域研究部总监王秀玲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前段时期太敏感,央企也压抑了一阵子。据我所知,很多公司在春节前就一直在做拿地的计划。”

  地产“国家队”大获全胜背后,民企大佬已将不满转化为自嘲。

  3月15日中午,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通过微博(http://t.sina.com.cn)公布了在当天拍卖中落败的消息,称“无法承受这样的天价,只好承认自己的无能,于是转入二三线城市,希望不是凭胆量而是凭品牌取胜”。

  SOHO中国联席董事长潘石屹也透露,之前他已劝过任志强不要去和央企抢地,“任总一意孤行,花钱买丢人”。

  民企拿地信心不足的同时,央企则对北京楼市给出乐观的预期。

  在3月14日的一次论坛上。中核集团北京燕宁公司董事长郑云明确指出,“北京的房价,我认为会涨,因为刚性需求大量存在。”他在论坛上预测,国企拿地的势头不会弱于2009年。

  中核集团已涉足房地产近10年,郑云表示,即使在河北燕郊,地价和房价也因临近北京而不断攀升。“目前燕郊的基准地价已经达到160万/亩,而之前是125万/亩。”

  郑云透露,此前在燕郊的土地出让金中,按地方政府惯例,会将60%返还开发商,政府只拿40%,而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变为五五分成。

  对于在土地市场上颇受争议的央企,郑云表示,“这是一种企业行为,顶多会有一些行政上的干预,也仅此而已。”

  “我向来不反对央企拿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同样是企业,为什么央企就不能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按照他的说法,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保障房的建设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后,无论土地市场怎么变化,对老百姓的住房都不会产生影响,这才是最重要的。”

  章林晓也对此表示,“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解决民众住房问题,要保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

  国资委3月18日的发布会上,再次重提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的调整重组。要求央企完成“已实施项目的阶段性工作”之后,“有序”退出房地产业务。3月22日发布的消息说,国资委要求15个工作日内制订出退出房地产业务的方案。

  一位参会央企高管在会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他解读出的两条信息是:其一,央企的自有土地如何处置,国资委不会干涉;其二,对于已经拿到的土地,央企可以继续开发。而对于央企的后续拿地问题,他表示,“国资委并未明确表态”。

  “无论是远洋地产、中信地产,还是资历尚浅的中国烟草,更像事先预知了国资委的底线,在政策出来之前,先把该拿的地拿到手。”某投资公司负责人如是评价。

  保障房计划刺激地价

  3月中旬,在一场有关北京楼市走向的辩论中,除了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顾云昌手中的答题板写了“平稳”二字外,另外7名辩手均给出一致的答案:“涨”。

  万科副总裁毛大庆以一个故事来佐证自己的结论:3月13日,万科某楼盘二期开盘,原计划分批次售楼,受政策所限,只好一次性公开房源。“结果全卖光,价格比一期还高一大块。”

  毛大庆透露,近期将有30到40个新盘入市,“假如不开这些新盘,北京只有不到两个月的存货。”

  供不应求已成开发商的共识。这也是潘石屹、任志强们近期针对土地市场屡屡公开发声的原因。但这只是其一。

  另一原因在于保障房的“大兵压境”。

  按照北京市政府的公开计划,2010年保障房数量要占到全年供应的50%,保障房用地也要占全部经营性用地的50%。

  这一计划并不意外。在北京市政府2009年的规划中,新建住房2830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住房为1230万平方米,接近50%这一数字。

  在更强调民生和保障的2010年,这一数字有相应提高,也属正常。

  但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此前的调查,北京市政府的保障房计划远未完成。比如大兴康庄一处30万平方米的限价房,至今仍未开工,却被列入已开工计划。“只盖了个章,并没开工,有相当一部分项目都是这么做的。”某北京市直属企业负责人直言。

  章林晓表示,从某种积极意义上看,在保障房计划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之际,土地市场的猛然发力,可能预示着政府对保障房计划的力度在加大。

  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规定,3月17日中信地产所拿亦庄地块中,有10万平方米将建成公共租赁房和限价房。

  “当保障性住房用地占到一定比例时,商品房用地供应肯定会受到影响,商品房用地拍出高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章林晓说。

  而开发商已经看到了这一苗头。

  毛大庆分析,尽管北京市的供地速度较2009年更有保证,“但从位置上看,被广泛认可的好地,已经不多了。”他预测,从3月到6月,“块块是好地。”而6月之后,北京市政府将全力供应保障房用地。

  他的言外之意是,2010年北京土地市场的争夺,将被压缩在上半年内。多事之秋的3月份,似乎在逐一印证这一分析。

  阵痛期

  “当前中国房地产业非常复杂,不仅存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某次论坛上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

  据他测算,中国的新增家庭与住房新增套数之比约为1:0.8。这也意味着,供不应求的状况将持续下去。

  而结构失调的表现则是保障房性住房的缺位。“依照现行的土地财政,任何一个城市建保障房都不容易。”巴曙松说。

  房价居高不下之际,“两条腿走路”已箭在弦上。在北京市政府的保障房计划里,50%的保障房用地如何落实,值得关注。

  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顾云昌的担忧是,数字打架的问题会否再次出现。“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9年开发用地供应了10万公顷,但开发商买地只有3万多公顷,那7万公顷土地到哪里去了?”

  中铁集团市场发展部部长楼英瑞曾预测,伴随保障房用地的需求加大,普通商品房的价格将有比较明显的上涨。

  易居中国北京区域研究部总监王秀玲甚至表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反作用。”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研究部主任胡安东对此的看法是,“短期内要上涨,但从长远看,仍然要健全保障房市场。”

  3月的土地大战,更像一次大变革前的阵痛。问题是,阵痛会持续多久,是否会超过公众的忍耐限度?

  王秀玲表示,目前土地出让金的使用管理还很散乱。“建议专款专用,多拿出一部分来做拆迁补偿安置和土地一级开发。”王秀玲说,“土地储备中心目前的工作是不到位的,很多钱都拿去建了形象工程。”

  顾云昌给出的解决之道则是将产品供应细化。“哪部分人买怎样的房子,我们的产品划分太不细致,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房子供应严重不足。”

  我爱我家控股公司副总裁胡景晖则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提供了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2009年北京市共成交商品房37万套,“其中至少7万套是低龄人群购买,10年的需求集中在这3年里,供应怎么可能跟得上?”他认为,缓解高房价的压力在长期内都将很大。

  章林晓在预测2010年土地市场走势时表示,一方面保障房要挤压商品房用地,另一方面商品房需求不会大幅下降,于是开发商继续抢地。

  但在保障房用地供应上,他与毛大庆意见相反,“今年住房保障方面,在上半年肯定会高歌猛进,至于下半年,则得视财力而定。”他表示,开发商的抢地,恰恰反证出“今年保障房要动真格的了”。

  “未来会形成保障房和商品房两个市场,就像新加坡一样。在收入存在差距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出路。”章林晓说。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 ... 6/09137694181.shtml
土地市场三月出现地王潮 保障性住房被指缺位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6日11:31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
  土地“三月大战”背后

  无论是远洋地产、中信地产,还是资历尚浅的中国烟草,更像事先预知了国资委的底线,在政策出来之前,先把该拿的地拿到手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魏洪磊

  三天之内,数块地王,北京再次成为央企厮杀的战场。

  2010年的两会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房地产峰会”,但依然无法勒住土地市场的缰绳,反倒演绎了一场土地的“三月大战”。

  3月17日,国土资源部相关人士在电话中告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的政策还是依照土地“19条”,“部里也在紧急调研,很快会有结果”。

  北京市国土局的动作迅速,于3月19日公开了下一步的供地新举措:暂停热点区域高价地交易,改进土地交易方式,土地不再价高者得。

  但此种抑制供应的做法已不新鲜,一些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打压需求而不增加供应,治标不治本。”

  两波地王潮的不同

  3月18日,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回应这一波由央企制造的地王潮。

  一位与会央企高管在会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国资委并没有下达任何形式的“禁买令”,仅对已成交易提出了一些要求。

  国资委的此番表态,其严厉程度甚至不如2009年底。当时,国资委曾小范围召开过三次会议,约请近20位央企一把手关门座谈。

  一位参会人士说,这三次会议上,国资委的态度由委婉到强硬,“甚至提到了严禁‘拿地王’这样的字眼”。

  三次会议发生在中海拿上海地王之后,彼时舆论沸腾,指责央企为推高地价的始作俑者。此后,央企集体沉寂,仅有大龙地产这样的地王国企“出头”。

  3个月后,央企卷土重来。

  但两波地王潮,其背后的原因却不相同。房地产高级经济师章林晓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分析,2009年开发商大举拿地,是成功去库存后继续储备“面粉”,深层原因则是公众对通胀预期的担忧。而2010年的抢地现象,“则更多出于对商品房用地供给的担忧”。

  章林晓进一步分析,此轮土地狂飙,更凸显出“两条腿走路”的迫切性。市场性和保障性,中国住房亟待二分天下。

  乐观的央企

  3月15日,两会闭幕第二天,已被“囚禁”多日的购地热情瞬间释放。远洋地产、中信地产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重量级央企陆续上场。

  当日上午,前两者分别夺得北京单价和总价地王。6个小时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又将远洋地产的单价地王纪录刷新。

  外界注意到,中国烟草和中国电子也曾现身拍地现场。

  3月17日,依然是大望京区域,保利地产经过83轮竞价,以50.4亿元成功夺地。在北京土地出让历史上,该价格仅次于中信地产的52.4亿——尽管此前大龙地产以50.5亿拿到顺义地王,但因其拖欠土地出让金,该地块已被收回。

  笑傲土地市场的不只有央企,北京直属企业也有斩获。北京住总集团和北京金隅近期也分别在丰台和昌平拿地成功。

  易居中国北京区域研究部总监王秀玲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前段时期太敏感,央企也压抑了一阵子。据我所知,很多公司在春节前就一直在做拿地的计划。”

  地产“国家队”大获全胜背后,民企大佬已将不满转化为自嘲。

  3月15日中午,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通过微博(http://t.sina.com.cn)公布了在当天拍卖中落败的消息,称“无法承受这样的天价,只好承认自己的无能,于是转入二三线城市,希望不是凭胆量而是凭品牌取胜”。

  SOHO中国联席董事长潘石屹也透露,之前他已劝过任志强不要去和央企抢地,“任总一意孤行,花钱买丢人”。

  民企拿地信心不足的同时,央企则对北京楼市给出乐观的预期。

  在3月14日的一次论坛上。中核集团北京燕宁公司董事长郑云明确指出,“北京的房价,我认为会涨,因为刚性需求大量存在。”他在论坛上预测,国企拿地的势头不会弱于2009年。

  中核集团已涉足房地产近10年,郑云表示,即使在河北燕郊,地价和房价也因临近北京而不断攀升。“目前燕郊的基准地价已经达到160万/亩,而之前是125万/亩。”

  郑云透露,此前在燕郊的土地出让金中,按地方政府惯例,会将60%返还开发商,政府只拿40%,而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变为五五分成。

  对于在土地市场上颇受争议的央企,郑云表示,“这是一种企业行为,顶多会有一些行政上的干预,也仅此而已。”

  “我向来不反对央企拿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同样是企业,为什么央企就不能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按照他的说法,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保障房的建设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后,无论土地市场怎么变化,对老百姓的住房都不会产生影响,这才是最重要的。”

  章林晓也对此表示,“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解决民众住房问题,要保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

  国资委3月18日的发布会上,再次重提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的调整重组。要求央企完成“已实施项目的阶段性工作”之后,“有序”退出房地产业务。3月22日发布的消息说,国资委要求15个工作日内制订出退出房地产业务的方案。

  一位参会央企高管在会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他解读出的两条信息是:其一,央企的自有土地如何处置,国资委不会干涉;其二,对于已经拿到的土地,央企可以继续开发。而对于央企的后续拿地问题,他表示,“国资委并未明确表态”。

  “无论是远洋地产、中信地产,还是资历尚浅的中国烟草,更像事先预知了国资委的底线,在政策出来之前,先把该拿的地拿到手。”某投资公司负责人如是评价。

  保障房计划刺激地价

  3月中旬,在一场有关北京楼市走向的辩论中,除了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顾云昌手中的答题板写了“平稳”二字外,另外7名辩手均给出一致的答案:“涨”。

  万科副总裁毛大庆以一个故事来佐证自己的结论:3月13日,万科某楼盘二期开盘,原计划分批次售楼,受政策所限,只好一次性公开房源。“结果全卖光,价格比一期还高一大块。”

  毛大庆透露,近期将有30到40个新盘入市,“假如不开这些新盘,北京只有不到两个月的存货。”

  供不应求已成开发商的共识。这也是潘石屹、任志强们近期针对土地市场屡屡公开发声的原因。但这只是其一。

  另一原因在于保障房的“大兵压境”。

  按照北京市政府的公开计划,2010年保障房数量要占到全年供应的50%,保障房用地也要占全部经营性用地的50%。

  这一计划并不意外。在北京市政府2009年的规划中,新建住房2830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住房为1230万平方米,接近50%这一数字。

  在更强调民生和保障的2010年,这一数字有相应提高,也属正常。

  但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此前的调查,北京市政府的保障房计划远未完成。比如大兴康庄一处30万平方米的限价房,至今仍未开工,却被列入已开工计划。“只盖了个章,并没开工,有相当一部分项目都是这么做的。”某北京市直属企业负责人直言。

  章林晓表示,从某种积极意义上看,在保障房计划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之际,土地市场的猛然发力,可能预示着政府对保障房计划的力度在加大。

  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规定,3月17日中信地产所拿亦庄地块中,有10万平方米将建成公共租赁房和限价房。

  “当保障性住房用地占到一定比例时,商品房用地供应肯定会受到影响,商品房用地拍出高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章林晓说。

  而开发商已经看到了这一苗头。

  毛大庆分析,尽管北京市的供地速度较2009年更有保证,“但从位置上看,被广泛认可的好地,已经不多了。”他预测,从3月到6月,“块块是好地。”而6月之后,北京市政府将全力供应保障房用地。

  他的言外之意是,2010年北京土地市场的争夺,将被压缩在上半年内。多事之秋的3月份,似乎在逐一印证这一分析。

  阵痛期

  “当前中国房地产业非常复杂,不仅存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某次论坛上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

  据他测算,中国的新增家庭与住房新增套数之比约为1:0.8。这也意味着,供不应求的状况将持续下去。

  而结构失调的表现则是保障房性住房的缺位。“依照现行的土地财政,任何一个城市建保障房都不容易。”巴曙松说。

  房价居高不下之际,“两条腿走路”已箭在弦上。在北京市政府的保障房计划里,50%的保障房用地如何落实,值得关注。

  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顾云昌的担忧是,数字打架的问题会否再次出现。“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9年开发用地供应了10万公顷,但开发商买地只有3万多公顷,那7万公顷土地到哪里去了?”

  中铁集团市场发展部部长楼英瑞曾预测,伴随保障房用地的需求加大,普通商品房的价格将有比较明显的上涨。

  易居中国北京区域研究部总监王秀玲甚至表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反作用。”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研究部主任胡安东对此的看法是,“短期内要上涨,但从长远看,仍然要健全保障房市场。”

  3月的土地大战,更像一次大变革前的阵痛。问题是,阵痛会持续多久,是否会超过公众的忍耐限度?

  王秀玲表示,目前土地出让金的使用管理还很散乱。“建议专款专用,多拿出一部分来做拆迁补偿安置和土地一级开发。”王秀玲说,“土地储备中心目前的工作是不到位的,很多钱都拿去建了形象工程。”

  顾云昌给出的解决之道则是将产品供应细化。“哪部分人买怎样的房子,我们的产品划分太不细致,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房子供应严重不足。”

  我爱我家控股公司副总裁胡景晖则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提供了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2009年北京市共成交商品房37万套,“其中至少7万套是低龄人群购买,10年的需求集中在这3年里,供应怎么可能跟得上?”他认为,缓解高房价的压力在长期内都将很大。

  章林晓在预测2010年土地市场走势时表示,一方面保障房要挤压商品房用地,另一方面商品房需求不会大幅下降,于是开发商继续抢地。

  但在保障房用地供应上,他与毛大庆意见相反,“今年住房保障方面,在上半年肯定会高歌猛进,至于下半年,则得视财力而定。”他表示,开发商的抢地,恰恰反证出“今年保障房要动真格的了”。

  “未来会形成保障房和商品房两个市场,就像新加坡一样。在收入存在差距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出路。”章林晓说。
某些人士写的9品GCD都没有玩完,评个房价算啥
不是造势,是安抚
中央、地方二政府跳二人转不和谐了?;funk
不是安抚,是作秀
房价一旦下跌过大,那之前买房的投机客就有事做了。。。新一轮退房潮将上演。。。
房价还要涨啊
可能是分赃分得不够和谐
忽悠老百姓.
就是告诉你,要买房得赶紧,房价还是要上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