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方股东全部撤资海尔集团子公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35:36
[导读]美国纽约人寿与海尔集团的联姻就像一场“闪婚“,从当年双方接触到签订合作意向书不到3个月,这家具有150多年历史的老牌保险公司便与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各出资1亿元成立了海尔纽约人寿。
本报获悉,日前,持股50%的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公司(下称海尔纽约人寿)外资股东美国纽约人寿将全部撤资。这在业界还是首例。

合资的中方海尔集团也有新打算。青鸟海尔人士表示,至于是否会借该渠道卖保险或保险理财计划,目前已具备这样的条件。

海尔纽约人寿从当初的 “闪婚”到难逃七年之痒,外资在国内的艰难日子可见一斑。受市场竞争、政策等诸多因素制约,不仅是海尔纽约人寿,整个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他们正在经历一场艰苦的“马拉松”比赛。

“离婚”

美国纽约人寿与海尔集团的联姻就像一场“闪婚“,从当年双方接触到签订合作意向书不到3个月。2001年12月26日,美国纽约人寿获中国保监会营业执照后半个月,这家具有150多年历史的老牌保险公司便与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各出资1亿元成立了海尔纽约人寿。

对于“离婚”,美国纽约人寿方面保持缄默,但当初海尔旗下5000万家客户资源让其激动不已。美国纽约人寿全球总裁弗雷德里的梦想是,借助海尔品牌优势,让买冰箱的客户购买人寿保险产品家庭理财计划。

如今,美国纽约人寿却要 “单飞”,而海尔集团要“单干”,将海尔纽约人寿的合资性质变为中资身份。“海尔可能加大持股比例,然后再找国内的股份制公司接盘股权。”一位知情人士分析。

至于双方分手原因,该人士认为,可能在于中方过于强势,双方的合作存在理念差异,而中方资金实力强大,无需外资的注入。截至目前,双方共注资8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海尔纽约人寿保费为6135.87万元,占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的0.56%;位居第一的中意人寿为20.32亿,占比29.7%。

“做了很多努力,但收效有限。”业界人士分析,其实,美方很看好市场前景,否则不会一直增加投入,如目前美国纽约人寿已增资为4亿元。“纽约人寿曾对初期合资公司的人才培养提供全部的费用。”该人士说。

海尔的打算

4月1日,青岛海尔公告称,海尔电器成为青岛海尔的控股子公司。股权过户完成后,公司将大力支持海尔电器作为公司旗下发展三四级市场家电销售的专门平台,利用香港上市平台,打造虚实网结合、送服务上门的营销模式及通路。

至于是否会借该渠道卖保险或保险理财计划?青鸟海尔人士表示,只要是对海尔有利的业务,在合规操作的前提下,都未尝不可,但取决于管理层的决策。“目前已具备这样的条件,海尔电器营销团队的执行力极强。”他说。

外资的“马拉松”

保监会今年1月份数据显示,18家合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4.6亿元,市场占比仅1%左右,在寿险方面,28家合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52亿元,市场占比4.4%。与2009年同期相比,呈现下降趋势。这对份额原本就较小的外资来说,影响很大。

一位合资寿险公司高管说,如果按照新会计准则统计保费收入,市场占比可能会更少。据悉,为减少影响,保监会新口径下的统计信息将从今年6月份开始执行。

去年9月普华永道调查报告预计,2012年外资人寿保险公司在华市场份额将约占8%,外资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可达2%。现在来看,该预期似乎过于乐观。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郝演苏教授认为,外资股东压缩其在华持有股权,有合资限制的原因,也有对盈利预期更高的因素。投资保险业七八年都不盈利,合资双方的摩擦很大。此前光大永明人寿、恒安标准人寿、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等合资公司的股权均出现变动,这与他们经营业绩不无相关。

上述业界人士分析,某种程度上,海尔较为强势,对外方不是很认可,双方对市场的认知情况不同,亦导致现在的状态出了问题。“事实上,中国近年来的保险业发展迅猛,但外资保险并非如此,他们甚至认为中国保险市场没有完全市场化,出现外资撤离。”

还有这样一种现象,自去年8月起,多家外资保险公司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高档写字楼退守至数十公里之外的高新科技园区,“或许是出于压缩经营成本的考虑。”业界人士分析。

现象背后也有外资保险经历“七年之痒”,实现盈利者甚少外,还遭遇经营难题困惑。

不过,也有逐渐找到市场感觉的坚守者。一位外资保险高管表示,中国保险市场仍极具增长空间,问题在于,需要走差异化的经营路线。

“我们不会退,而且看到了希望,今年也会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一位金盛人寿高管说。

金盛人寿保险总裁兼CEO马哲明将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比喻成一场“马拉松”比赛,参与者要学会分配体力,“很多人一开始冲得很快,但最后却难以完成全部比赛。”
http://tech.qq.com/a/20100403/000056.htm[导读]美国纽约人寿与海尔集团的联姻就像一场“闪婚“,从当年双方接触到签订合作意向书不到3个月,这家具有150多年历史的老牌保险公司便与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各出资1亿元成立了海尔纽约人寿。
本报获悉,日前,持股50%的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公司(下称海尔纽约人寿)外资股东美国纽约人寿将全部撤资。这在业界还是首例。

合资的中方海尔集团也有新打算。青鸟海尔人士表示,至于是否会借该渠道卖保险或保险理财计划,目前已具备这样的条件。

海尔纽约人寿从当初的 “闪婚”到难逃七年之痒,外资在国内的艰难日子可见一斑。受市场竞争、政策等诸多因素制约,不仅是海尔纽约人寿,整个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他们正在经历一场艰苦的“马拉松”比赛。

“离婚”

美国纽约人寿与海尔集团的联姻就像一场“闪婚“,从当年双方接触到签订合作意向书不到3个月。2001年12月26日,美国纽约人寿获中国保监会营业执照后半个月,这家具有150多年历史的老牌保险公司便与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各出资1亿元成立了海尔纽约人寿。

对于“离婚”,美国纽约人寿方面保持缄默,但当初海尔旗下5000万家客户资源让其激动不已。美国纽约人寿全球总裁弗雷德里的梦想是,借助海尔品牌优势,让买冰箱的客户购买人寿保险产品家庭理财计划。

如今,美国纽约人寿却要 “单飞”,而海尔集团要“单干”,将海尔纽约人寿的合资性质变为中资身份。“海尔可能加大持股比例,然后再找国内的股份制公司接盘股权。”一位知情人士分析。

至于双方分手原因,该人士认为,可能在于中方过于强势,双方的合作存在理念差异,而中方资金实力强大,无需外资的注入。截至目前,双方共注资8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海尔纽约人寿保费为6135.87万元,占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的0.56%;位居第一的中意人寿为20.32亿,占比29.7%。

“做了很多努力,但收效有限。”业界人士分析,其实,美方很看好市场前景,否则不会一直增加投入,如目前美国纽约人寿已增资为4亿元。“纽约人寿曾对初期合资公司的人才培养提供全部的费用。”该人士说。

海尔的打算

4月1日,青岛海尔公告称,海尔电器成为青岛海尔的控股子公司。股权过户完成后,公司将大力支持海尔电器作为公司旗下发展三四级市场家电销售的专门平台,利用香港上市平台,打造虚实网结合、送服务上门的营销模式及通路。

至于是否会借该渠道卖保险或保险理财计划?青鸟海尔人士表示,只要是对海尔有利的业务,在合规操作的前提下,都未尝不可,但取决于管理层的决策。“目前已具备这样的条件,海尔电器营销团队的执行力极强。”他说。

外资的“马拉松”

保监会今年1月份数据显示,18家合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4.6亿元,市场占比仅1%左右,在寿险方面,28家合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52亿元,市场占比4.4%。与2009年同期相比,呈现下降趋势。这对份额原本就较小的外资来说,影响很大。

一位合资寿险公司高管说,如果按照新会计准则统计保费收入,市场占比可能会更少。据悉,为减少影响,保监会新口径下的统计信息将从今年6月份开始执行。

去年9月普华永道调查报告预计,2012年外资人寿保险公司在华市场份额将约占8%,外资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可达2%。现在来看,该预期似乎过于乐观。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郝演苏教授认为,外资股东压缩其在华持有股权,有合资限制的原因,也有对盈利预期更高的因素。投资保险业七八年都不盈利,合资双方的摩擦很大。此前光大永明人寿、恒安标准人寿、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等合资公司的股权均出现变动,这与他们经营业绩不无相关。

上述业界人士分析,某种程度上,海尔较为强势,对外方不是很认可,双方对市场的认知情况不同,亦导致现在的状态出了问题。“事实上,中国近年来的保险业发展迅猛,但外资保险并非如此,他们甚至认为中国保险市场没有完全市场化,出现外资撤离。”

还有这样一种现象,自去年8月起,多家外资保险公司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高档写字楼退守至数十公里之外的高新科技园区,“或许是出于压缩经营成本的考虑。”业界人士分析。

现象背后也有外资保险经历“七年之痒”,实现盈利者甚少外,还遭遇经营难题困惑。

不过,也有逐渐找到市场感觉的坚守者。一位外资保险高管表示,中国保险市场仍极具增长空间,问题在于,需要走差异化的经营路线。

“我们不会退,而且看到了希望,今年也会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一位金盛人寿高管说。

金盛人寿保险总裁兼CEO马哲明将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比喻成一场“马拉松”比赛,参与者要学会分配体力,“很多人一开始冲得很快,但最后却难以完成全部比赛。”
http://tech.qq.com/a/20100403/000056.htm
撤了好,跟这种ML的时候都要惦记你帐户的金融女海盗,还是少勾搭的好。

估计,国内自主品牌企业与外国金融海盗的离婚,会出现一个小高潮。
在中国跨界结合很少成功。
中国用户对跨界品牌不大认可。
造汽 发表于 2010-4-3 23:55
感觉外资在中国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但是国内企业的管理似乎还没有上去...
RAF 发表于 2010-4-4 03:23

要区分制造业外资和金融外资的区别,那种穷得只剩下钱的外资金融海盗,
对全球制造业都是毒药的,对于中国那更是七步断肠散!
觉得还是公平竞争好
林青豪 发表于 2010-4-4 00:14


    中金公司当年还是很成功的,中银国际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