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解放战争起义部队结局(一天都没有人解答呀,换个名字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7:15:29


六十军 军长曾泽生
九十六军 军长吴化文
第59军、77军 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 利剑>中的原型是不是张克侠?
华北“剿总”总部,第4、9兵团部
还有董其武
第一兵团 陈明仁
72军 郭汝瑰
高树勋与邯郸起义
想知道她们部队的结局

六十军 军长曾泽生
九十六军 军长吴化文
第59军、77军 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 利剑>中的原型是不是张克侠?
华北“剿总”总部,第4、9兵团部
还有董其武
第一兵团 陈明仁
72军 郭汝瑰
高树勋与邯郸起义
想知道她们部队的结局
基本都被裁了。
九十六军中共史上最短命的番号,吴化文倒是吃香喝辣和三姨太四姨太舒服到终老,联想到他欠共产党一笔血债又当过汉奸,真是少有的幸运之辈
解放军33,34,35,36,37,50,55军
caesar2003 发表于 2010-3-25 22:34

不能不说他每一次都押对宝了,打麻将一定是好手
文革中基本没被冲击,部队全部撤销!这就是结局!
网上全都有,自己搜一下就好了,白白,狗狗放着看啊
回复 5# huoran


    额,其实我口误了,没注意到么?- -!
起义部队现在军师级都没了(保留的军都是有红军血脉的,这个没法比),旅级有一个,团级有几个。
第9军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国民党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司令兼整编第42师师长赵锡光随陶峙岳率所部起义。12月29日,其整编第42师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隶属第22兵团建制。下辖第25师,第26师,第27师。1952年4月,第9军军部与第22兵团兵团部合并,由第22兵团兵团部兼第9军军部。11月,第9军番号撤销。1953年5月,第25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7师(驻沙湾县炮台。1958年迁奎屯);第26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8师(驻石河子);第27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9师(驻焉耆。1955年撤销建制。1982年恢复原建制。驻额敏)。


33军:原国民革命军59军,现上海警备区。
34军:原国民革命军77军,现南京警备区。
35军:济南战役起义部队,现东海舰队。

33军:原国民革命军59军,现上海警备区。
34军:原国民革命军77军,现南京警备区。
35军:济南战役起义部队,现东海舰队。
解放军第33军

(一)组建

1949年2月16日,渤海纵队在安徽灵壁县芦庄集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第59军38师、180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有意继承张自忠第33集团番号,组建后该军编入第3野战军第9兵团战斗序列。军机关由第三绥靖区机关、59军部和渤海纵队机关组成,该军军长张克侠,政治委员韩念龙,副军长张震球、孟绍濂,参谋长孟绍濂(兼),副参谋长黄径琛,政治部主任欧阳平。第33军下辖步兵第97、98、99师和1个炮兵团、1个教导团共2.9万人。

步兵第97师——师长杨干三,政治委员王翀,师部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38师师部为主体,合并渤海纵队机关一部及直属队。

第289团——国民党军第180师起义后重建的第539团。

第290团——渤海纵队第7师第3团。

第291团——渤海纵队第11师第19团。

步兵第98师——师长崔振伦,政治委员曾旭清,师部由渤海纵队第7师师部和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80师部组成。

第292团——起义的国民党军第38师第112、第113、第114团各一部合编组成。

第293团——渤海纵队第7师第1团。

第294团——渤海纵队第11师第17团。

步兵第99师——师长傅继泽,政治委员秦化龙,师部由渤海纵队第11师师部和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80师部人员组成。

第295团——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80师第538团。

第296团——渤海纵队第7师第2团。

第297团——渤海纵队第11师第18团。

该师编成后在3月30日奉命划归第27军指挥参加渡江作战,在郎广追歼战结束后于4月29日归还第33军建制。

军炮兵团——由渤海纵队炮兵营和起义的国民党第59军炮兵部队合编而成,下辖3个炮兵营,3月1日正式成立。起义部队炮兵上校时云朗任团长(不久即辞职),李毅忱任政治委员。该团在3月30日随同第99师划归作为渡江第一梯队的27军指挥,过江后在4月29日于吴兴地区归还第33军建制。

军教导团——由渤海纵队教导营扩编组成。

从以上33军编制上看,起义部队占有较大成分,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师部和3个步兵团建制,体现了我军对起义部队的重视和关心。

(二)渡江战役

第33军整编后,于4月奉令作为第3野战军第9兵团渡江第二梯队,在27军之后跟进。21日晚过江后经宣城、广德向东疾进,抢占长兴、吴兴,截住南京、芜湖逃敌,经过不顾饥渴困乏穷追不舍和顽强战斗,第33军歼俘敌1.4万人,缴枪5000多支,取得了该军建军后的最大一次胜利,部队士气受到极大的鼓舞。5月,该军参加上海战役,作为第10兵团的预备队,第99师暂归29军指挥向月浦攻击,第98师暂归第28军指挥向杨行攻击,军部率97师进占嘉定。解放上海的战斗异常激烈,33军经过十余天苦战,付出巨大伤亡,于5月26日上午同28军在吴淞口会师,完全切断了敌海上退路,中午时分战斗结束,第33军共歼敌4300余人,较好地完成了10兵团赋予的战斗任务。同日,由10兵团归建9兵团。

5月26日,第3野战军下达《凇沪警备命令》,命令决定以第9兵团之第20、27、30、33军并8兵团之26军及特种兵纵队担任上海地区警备任务,命令规定上述各部统归9兵团兼上海市警备司令部(正式成立时使用“凇沪警备司令部”番号)指挥,警备司令部又归上海军管会指挥。27日,上海全部解放,上海军管会宣告成立。

(三)凇沪警备区

5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凇沪警备司令部(由第9兵团兵团部兼)成立。宋时轮任司令员、郭化若任政治委员,下设5个警备区,由5个军及特种兵纵队共21万兵力担任警备。其中第33军率两个师负责第4警备区(江湾、新市、杨浦、吴淞等上海外围地区),另一师控制嘉定、宝山、南翔地区。根据警备司令部命令,第33军军部和97师驻嘉定,第98师驻吴淞,第99师驻宝山,正式担负起警备大上海的光荣任务。

1949年7月11日,华东军区奉中央军委电令,决定以第33军军部和第9兵团一部为基础,重新组建凇沪警备司令部,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为随时准备南下作战,第33军番号暂予保留。

7月13日,第3野战军司令部发布建字1号命令:解除第9兵团对上海的警备任务,并决定由第30军、33军及34军100师(原起义的国民党军132师)归凇沪警备司令部指挥,担任凇沪地区的警备任务;第9兵团率第20军、26军、27军,集结在上海郊区整训待命,并协助清剿上海郊区土匪与支援凇沪警备任务。

接到命令后,14日,第33军党委为进入上海市区担任警备任务发了告全军同志书,号召大家:紧张起来,虚心学习,积极、谨慎、愉快、负责地做好大上海的警备工作。16日,军欧阳平主任在第33军直属队连以上干部会上动员:“一定要把大上海警备好”。以后的事实证明,第33军做的非常出色。选定第33军警备上海,这是上级对该军的极大信任和肯定。

8月1日,33军部为基础的新的凇沪警备司令部正式成立,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郭化若,副司令员林维先,副政治委员韩念龙,参谋长张克侠,副参谋长孟绍濂,政治部主任欧阳平。统辖第30军、第97师、第98师、第99师和第34军第100师、上海市警察总队(原华东军区警卫旅)、华东警卫团、吴淞要塞等部队共7万余人,接替了原21万部队担任的警备任务。第33军炮兵团和教导团此时也改称为凇沪警备司令部炮兵团和教导团。

为加强上海防空力量,从1950年2月,97师、98师和100师各一部及工兵营全部,参加抢修江湾、大场、龙华、虹桥等机场。完工后又抽调20个连队担任机场和雷达、探照兵等地面设施的警卫,保障了苏联防空部队和我军年轻的航空兵部队反击国民党军空军轰炸、袭扰等作战。

33军在完成繁重的警备任务的同时,在部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加强文化教育,创办文化干校,开办各种文化补习班,为进行正规的军政训练打好基础;1950年开展以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提高斗志为主的整风运动,抽调大批骨干加强中央警卫部队和到抗美援朝前线;在部队中深入进行“镇反”、“三反”运动和支援地方的“五反”斗争;搞好农副业生产,改善部队生活;进行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参加抢险救灾,支援地方生产建设等工作。部队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增强了制抵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经受住了“糖衣炮弹”袭击的考验。“南京路上好八连”就出自上海警备区的部队。

1950年10月17日,华东军区、第3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决定以原凇沪警备司令部机构(33军部)改编为华东军区公安司令部兼凇沪警备司令部,原凇沪警备部队、南京警备部队和华东警备第10旅统一编为华东公安部队。

1950年11月9日,华东军区公安司令部(兼凇沪警备司令部)正式成立。司令员郭化若,政治委员李士英,副司令员林维先、廖容标,副政治委员欧阳平,参谋长吴肃,副参谋长曾旭清,政治部副主任秦化龙。下辖5个公安师,担负上海、南京两大城市及上海四个机场、探照灯、雷达站、油库及首脑机关的警卫和浦东、崇明岛、横沙岛的边海防任务。

这5个公安师的构成分别是:

公安第13师——由南京警备司令部(34军军部及直属队)改编组成;

公安第14师——由步兵第97师改编组成;

公安第15师——由步兵第98师改编组成;

公安第16师——由步兵第99师改编组成;

公安第17师——由华东警备第10旅改编组成。

1955年7月15日,南京军区具体下令,以原华东公安部队领导机关,并调各省公安总队和公安第13师、第17师边防办公室一部分干部,分别组成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南京警备司令部)和上海警备区机关。同时,各公安师、团的番号撤消,统一整编为边防、内卫团,归各省军区直接领导。

(四)所属部队后续情况

1950年8月中旬,凇沪警备司令部炮兵团(33军炮兵团)奉命拨归第9兵团,9月5日,炮兵团从上海出发到山东泰安集结整训,准备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1月,炮兵团调入27军81师入朝,先后参加了第二、第五次战役。在27军回国后,炮兵团又转隶第24军74师,一直打到朝鲜停战。该团沿革至今应为第70师炮兵团,2003年下半年,70师缩编为步兵第70旅,炮兵团如无大的调整,想必依然健在。

33军的3个师改为公安师后,在1952年上半年进行了精简,原公安13、14、15、16、17师合编为公安第14、15、16师,撤消了原公安第13、17师师部。另由步兵第87师、105师改编为新公安第13师和第17师。这次整编对追寻33军余脉造成较大困难,综合零星材料,简单叙述如下:

1、公安13师与公安14师合并为新公安第14师,老公安14师师部(即原97师师部)改编为文化速成中学。新公安14师(师机关是原公安第13师师部,再早是南京警备司令部,更早是33军的兄弟部队34军军部)下辖的部队整编情况大致是:原13师所属公安第37、第38团依次改为公安第40、第42团,原公安第39团拆散分补公安第40、第42团,另调原公安第14师第41团(老33军部队)归其建制,番号不变。1952年7月4日,师部移驻青岛市。6月,山东边防局并入公安第十四师。1954年11月,公安第14师率公安第40、第42团调归山东军区建制,师部与山东胶州军分区合编,改称胶州军分区兼日照、石臼所守备区。公安第41团调归上海市公安总队,改称内卫第2团。

2、老公安15师(即原98师)与公安17师合并,原17师一部划归15师,一部划归上海市公安总队。新公安15师(师部带公安45团、上海市公安总队内卫第4团)在1955年7月改编为长江口要塞区,隶属于上海警备区,9月正式成立,其后情况不详。

3、老公安16师(即原99师)整编情况不明,但新公安16师(师部带公安47、48团)在1953年初调往浙江前线,1955年7月改编为大陈岛守备师,8月正式成立,其后情况不详。
解放军第34军

(一)组建

1949年2月9日,第3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决定,将饶子健领导的江淮军区前方指挥部及所辖的第34旅、独立旅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77军132师等部,合并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编入第8兵团战斗序列。军部由江淮军区前方指挥部组成(因机关不健全,补充了新77军军部部分人员),下辖步兵第100、101、102师及军直属队共2.6万余人。

军     长:何基沣(原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长官)

政 治委员:赵启民(原华野7纵政治委员)

第一副军长:饶子健(原江淮军区副司令员)

第二副军长:过家芳(原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132师师长)

副政治委员:吴宪(原华野政治部联络部部长)

参   谋  长:张秀龙(原江淮军区独立旅旅长)

政治部主任:王德贵(原华野10纵28师师长)

步兵第100师——师长孙铭泉,政治委员王学武,副师长张兆英,副师长兼参谋长柯邦坤,副政治委员杨斯德,政治部主任李云龙。该师师部132师师部组成,补充了77军军部部分人员,下辖:

步兵第298团——国民党军第132师394团(由37师111团与132师394团合编)

步兵第299团——江淮军区第34旅101团

步兵第300团——华东军区后备兵团第2师第7团(1949年8月正式划归)

步兵第101师——师长叶道友,政治委员杨汉林,副师长马秉正,参谋长杨勋,政治部主任王荣森。该师师部由江淮军区独立旅旅部组成,下辖:

步兵第301团——国民党军第132师395团

步兵第302团——江淮军区独立旅第1团

步兵第303团——江淮军区独立旅第2团

步兵第102师——师长李木生,政治委员廖成美,副师长孙传家,参谋长陈克天,政治部主任郑从政。该师师部由江淮军区第34旅旅部组成,下辖:

步兵第304团——国民党军第132师396团

步兵第305团——江淮军区第34旅第100团

步兵第306团——江淮军区第34旅第102团

(二)作战历程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大军云集江北,展开大练兵,为渡江战役做准备。34军部队整编完毕,也由来安进至六合程桥,按照作战部署,34军为8兵团渡江第二梯队,担任对南京、镇江之敌的正面钳制,在扬州至仪征段渡江,攻占北新洲、瓜洲,直插镇江,而后西扑南京。

1949年4月22日晚,隐蔽在世业洲江边交通壕内的34军主力部队,全部以白毛巾缠左臂,登上早巳集结在江边港汊芦苇丛中的木船和木筏,顶着四到五级的江风,在浓雾中向江南进发。军长何基沣、政委赵启民、副军长饶子健同乘一船,率部南进。航行约两百米时,遭遇巡江敌舰攻击,南岸守敌随即进行炮击,一时炮火映红夜空,惊涛骇浪和不时激起的冲天水柱给渡江造成极大威胁,34军木船队险象环生,被迫撤回已占取的北新洲。化装成敌军的军部侦察营驶抵丹徒高资登陆后,立即展开,隐蔽在京沪铁路南侧。

4月23日,34力量,命令第34军回师警备南京。军领导迅速研究决定,带100师和102师日夜兼程赶赴南京,101师留守镇江。

4月23日南京解放后,总前委改变以2军继续南渡,船行约百米,遭4架敌机轰炸,从南京突围的国民党兵舰也向我发炮,军民船各自为战,边打边冲,激战中,102师306团团长陈大海及其警卫员壮烈牺牲。距南岸尚有数十米远时,战士们纷纷纵身跳水,勇猛向前。至24日下午,34军直属队与3个师全部渡到南岸,进抵镇江、高资一带,并按预定部署继续向句容挺进。25日,攻占句容县城,迫降敌保安团。此时,该军接到野司和8兵团命令:为加强南京的警备野4兵团接管警备南京的计划,命令由3野8兵团兼南京警备司令部,5月1日正式成立南京警备司令部,由陈士榘兼任司令员,袁仲贤兼任政治委员。以最早进入南京的35军和刚过江的34军为警备部队。

4月26日,34军进入南京,当时部署在外围:军部及直属队驻孝陵卫;100师驻孝陵卫外营房,担负机动任务;102师驻汤山,负责南京东郊的防卫。城内的35军在执行警备任务过程中,由于教育还不够深入,发生了一些违反我军入城政策的事件,尤其是4月25日,103师307团1营营长擅自闯入美国驻华大使馆司徒雷登的住所,并将其训斥一番,导致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和纷纷指责。中央对此非常关注,要求3野查处此事。南京警备司令部将两军予以换防,34军接管城内警备任务,军部进驻城内原国民党水利局,101师也从镇江赶来接防南京城内各主要单位和地段警备。不久,35军归还7兵团建制,南下浙江。

1949年7月11日,华东军区命令,以34军军部和8兵团机关一部组成新的南京警备司令部,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保留34军番号和建制。南京警备司令部下辖步兵第101师和第102师。7月20日,华东军区命令,华东军区直属教导师划归南京警备司令部指挥。

新的南京警备司令部:

司令员兼政委:袁仲贤(原8兵团政委兼南京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

第一副司令员:何以祥(原8兵团参谋长)

第二副司令员:何基沣(原8兵团34军军长)

副政治委员:张藩(原10兵团29军政治委员)

参   谋   长:饶子健(原8兵团34军第一副军长)

政 治部 主任:王德贵(原8兵团34军政治部主任)

副 参  谋长:过家芳(原8兵团34军第二副军长)

步兵第101师——师长叶道友,政治委员王学武(由100师政委转任),后由舒雨旺、张潮夫分别接任师长和政委。仍辖步兵第301、302、303团。

步兵第102师——师长李木生,政治委员廖成美。仍辖步兵第304、305、306团。

教导师——政治委员卢富贵。

34军接管南京警备任务后,军党委非常重视,将进城引发的一些违纪现象通报各部,要求引以为戒,机关组成数个工作组分到各团检查帮助,进行战斗队和工作队的思想教育学习,继而紧紧围绕警备南京这个中心任务,激发起了广大官兵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该军警备期间,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政策,紧抓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从而保证了警备南京任务的顺利完成。广大官兵行为端正,作风严谨,对待居民不以功臣自居,身居闹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协助公安机关积极打击敌特破坏分子,受到了南京市民的广泛好评,树立了34军的威武文明形象。

(三)余脉再续辉煌

自1949年7月组建到1950年11月34军番号正式撤消,该军所属部队变化极大,余脉分布、沿革整理如下:

1.100师(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32师)

1949年7月13日,第3野战军司令部发布建字1号命令:解除第9兵团对上海的警备任务,并决定由第30军、33军及34军100师归凇沪警备司令部指挥,担任凇沪地区的警备任务。8月1日,新的凇沪警备司令部正式成立。步兵第100师脱离第34军,划归凇沪警备司令部建制,担负第3警备区——嵩山、卢湾、徐汇、长宁、龙华等地的警备任务。

1950年6月,100师师部与淞沪警备司令部高射炮指挥所合并改编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师,师长李大磊,政治委员杨汉林,其所属部队拨归空军等单位。1951年1月,以高炮第3师机关及直属队和华东高炮第12团为基础,补充其他单位和部队组建炮兵第63师。原高炮第3师机关及直属队为炮兵第63师机关及直属队。师长吴忠泰(以副顶正,曾任淮北支队81团团长),政治委员李云龙(以副顶正,原100师政治部主任、高炮3师副政委)。1951年3月该师入朝参战,回国后转战东南沿海,参加了援越抗美,累计大小战斗近千次,击落击伤敌机1600余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是我军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防空劲旅。1985年整编为第54集团军高炮旅,跨入新世纪改装为防空旅,现驻守在河南荥阳。由国民党军西北军第132师到解放军第54集团军防空旅,这个曲折传奇的沿革过程留给我们多少感叹!

2、301团(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32师395团)

301团重建28军步兵第84师251团。新251团延续至今的分队有第27集团军机械化步兵第235旅装步第4营。

3、304团(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32师396团)

1950年11月,304团改编为公安第13师第39团,后撤消分散补入其他部队。

4、南京警备司令部(第34军军部兼)的归宿

1950年2月20日,以南京警备司令部(第34军军部兼)机关的一半人员(702人)与由上海迁至南京的华东军区航空处合并,并先后调其他单位、部队1500余人充实了航空处。3月1日,华东军区公布了新航空处的领导机构组成名单,原南京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王德贵为航空处政治部主任。1950年8月1日,华东军区航空处改编为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1954年5月15日,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改称华东军区空军部,1955年5月又改称为南京军区空军并延续至今。

1950年11月17日,南京警备司令部调归华东公安司令部,改编为公安第13师,师长符成珍,政治委员杨斯德(任职前为南京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7(原军区教导师1团)、38(原军区教导师2团)、39团(原102师304团)。原南京警备司令部所辖之警卫营大部、教导团一部等调入坦克第2师。

1952年上半年,公安13师与公安14师合并为新公安第14师,老公安14师师部改编为文化速成中学。新公安14师(师机关是原公安第13师师部)下辖的部队整编情况大致是:原13师所属公安第37、第38团依次改为公安第40、第42团,原公安第39团拆散分补公安第40、第42团,另调原公安第14师第41团(老33军部队)归其建制,番号不变。1952年7月4日,师部移驻青岛市。6月,山东边防局并入公安第十四师。1954年11月,公安第14师率公安第40、第42团调归山东军区建制,师部与山东胶州军分区合编,改称胶州军分区兼日照、石臼所守备区,隶属山东军区。辖即墨、即东、胶县、胶南、诸城、藏马、五莲、高密、日照兵役局。司令员何东家,政治委员林明(兼),驻胶县城。1956年3月6日,奉命改编为守备部队(19师)后移驻青岛市。1969年11月,又与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合并组建青岛警备区。至此,起义的77军部最后为青岛警备区。
回复 3# caesar2003

吴化文部与鲁中南纵队合编为三十五军。九十六军是吴部国方的番号,共军不可能沿用。

关于网上广为流传的“汉奸部队解放南京”一说也有必要澄清,三十五军两个师是原共军,吴部过来时名义上是一个军,其实整编下来最后也就三十五军一个师的人员。解放南京的部队不是原吴化文所部。
回复 14# madox

-----我已经回帖说了我口误了啊。解放南京总统府那件事情我知道怎么回事,所以我没提嘛~


一时没注意,抱歉。
高树勋部起义后改名为“民主建国军”进入解放区整训改造。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以至于一年多后仍不能完成改造参战,同时和驻地的群众关系也闹得很僵,最后发生了以高的警卫团长为首的图谋叛变,胁持高回国方的事件。这个企图被及时镇压了,但共方对高部的最后一点耐心和信任也没了,接下来就是不无扩大化的追查清除过程,高也受到很大冲击,一度被软禁失去自由。
高部余部和中原突围一部,再加一些补充最后合并组建晋冀鲁豫十纵,司令员王宏坤。随即南下投入中原战场,西越平汉路开辟了桐柏,在新的战线上为自己挽回了名誉。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一时没注意,抱歉。
高树勋部起义后改名为“民主建国军”进入解放区整训改造。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以至于一年多后仍不能完成改造参战,同时和驻地的群众关系也闹得很僵,最后发生了以高的警卫团长为首的图谋叛变,胁持高回国方的事件。这个企图被及时镇压了,但共方对高部的最后一点耐心和信任也没了,接下来就是不无扩大化的追查清除过程,高也受到很大冲击,一度被软禁失去自由。
高部余部和中原突围一部,再加一些补充最后合并组建晋冀鲁豫十纵,司令员王宏坤。随即南下投入中原战场,西越平汉路开辟了桐柏,在新的战线上为自己挽回了名誉。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网上简单搜索了一下,下面是51军军史的一个简略的版本,是否完全准确,我也不得而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在武汉以南贺胜桥、金口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9兵团改编而来的。
  1949年初,中共中央为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于2月11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指挥所属部队120万人,在汉口至江阴间实施渡江作战。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第二、第三野战军首先在华东地区强渡长江,一举解放南京。5月12日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占上海、南昌、武汉等地。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南撤。和中国共产党早有联系的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军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乘机率所属第128军军部及第312、第313、第314、第309师共2万余人,在湖北武昌以南贺胜桥、金口一带起义。6月,起义部队移驻湖北省汉川县。7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张珍任军长,杨春圃任政治委员,李人林任副军长,杨焕民任副政治委员,王亢任参谋长,罗通任政治部主任。以起义的第309、第312师合编为第211师,涂建堂任师长,冷裕光任政治委员;第313、第314师合编为第212师,鲍汝礼任师长,杨劲任政治委员。全军共8100余人。隶属第四野战军工兵司令部建制。
  1950年9月24日,第51军军部改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所属部队与湖北军区合并,第211师与黄冈军分区合编为黄冈军分区兼第211师;第212师与大冶军分区合编为大冶军分区兼第212师,第51军番号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于8月4日率领绥署司令部、兵团部和3个军共7万人宣布起义。长沙宣告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起义部队达成协议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起义部队在湖南省浏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国民党军第197、第232、第307师依次改编为第1、第2、第3师,并组成第1兵团下辖的第1军。11月,根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10月2日命令及第四野战军10月20日命令,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1军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2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王劲修兼任军长,杨树根任政治委员,吴林焕、张诚文任副军长,周志飞任参谋长,钟明彪任政治部主任。第1师改编为第214师,曾京任师长,蓝庭辉任政治委员;第2师改编为第215师,张景白任师长,江腾蛟任政治委员;第3师改编为第216师,余九成任师长,曹波升任政治委员。全军共1.5万余人。1950年10月,第216Τ废 淙嗽辈谷说?14、第215师。1951年9月2日,第52军军部撤销,所属第214、第215师归第21兵团直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是以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保安部队为 基础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率部起义后,在湖南省济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国民党军第63师,湘东纵队、长沙绥靖公署警备大队等部改编为第2军,湖南省保安第1、第2、第3师改编为第3军。11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奉命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以第3军为主,将第2、第3军合并,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3军。彭杰如任军长,王振乾任政治委员,王振祥任副军长,杨文模任参谋长,张太生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17师,姜和瀛任师长,段良辉任政治委员;第218师,何元恺任师长,萧德明任师政治委员;第219师周笃恭任师长,王恨任政治委员。第53军组建后,隶属第四野战军第21兵团建制。 1950年10月整编,第218师撤销。1951年9月,第53军军部撤销,所辖第217、第219师改归第21兵团直辖。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是原国民党军第60军起义后改编的。

 1948年秋,在东北的国民党军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奉命从5月开始,对长春守军东北"剿总"第1兵团(指挥新7军、第60军等部)共约10万人,采取"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的方针,进行长困久围。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将军面对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又经过人民解放军的争取,毅然率所部3个师于1948年10月17日宣布起义。这一果断行动,为长春和平解放及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60军起义后,立即开赴吉林省九台及其附近地区待命,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这支部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番号,并任命了领导人。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叶长庚、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其所属原第182师编为第148师,师长白肇学,政治委员陈一震;原暂编第21师编为第149师,师长陇耀,政治委员李桂林;原暂编第52师编为第150师,师长李佐,政治委员李冠元。全军2.3万余人,隶属东北军区。3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区将第167师(由1948年2月25日在营口起义的原国民党军东北保安暂编第58师改编而成),编入第50军建制,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张梓桢。全军共辖4个步兵师,1个直属炮兵团。

 第50军成立后,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进行政治整训,建立各种制度,特别是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建立和健全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实行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建立革命的官兵关系,培植革命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同时,从东北军区所属机关、部队陆续抽调各级各类班干部466名,从辽北学院,长春青年干校等单位招收青年知识分子600多名,从牡丹江教导团调来460多名改造较好的云南藉解放军官到该军任职;又从东北翻身农民中补入5400多人,使部队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改善。该军也抽调2490名班以上人员和军官到东北军政大学和牡丹江教导团学习,调341名军官到教导队学习。通过整训,这支部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很快成为坚决反对反动统治、忠诚为人民服务,为中国革命彻底胜利而战斗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49年6月14日,第50军奉命入山海关南下,归第四野战军建制。9月,到达湖北当阳地区,遵照中央军委和第四野战军决定,第150师所属部队按营、军建制,分别补入第148师和第149师;第167师改称第150师,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李冠元。9月中旬,中南军区抽调一批中、上层军政领导干部到第50军工作,送往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的干部500余人分配回军。10月,能参加鄂西战役,俘国民党军第79军代军长萧炳寅、副军长李维龙以下官兵7000余人。11月下旬,奉命配属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12月,参加成都战役,俘国民党军8100余人,迫降1.77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1950年2月,奉命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回师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中南军区将补训第15团、第15医院调归第50军建制。此进,加上在鄂西战役和成都战役中解放、收编的国民党军官兵2.7万余人,以及在四川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1600余人,全军官兵已达5.8万余人。5月,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将收编的川东挺进军士兵2000余人补入第148师,将成都和平解放的国民党第20兵团3个军的残部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67师,师长方暾,政治委员秦振,归第50军建制,并在天门地区进行整训。9月下旬,第50军奉命由湖北开赴东北,归东北军区指挥,在吉林西丰、辽源、磬石、海龙一带集结待命。在此期间,奉命撤销了第167师和军炮兵团,组建了3个师属炮兵营。

 1950年10月25日,第50军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开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1951年3月15日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0月至11月,奉命执行渡海攻岛任务,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先后攻占南朝鲜军盘的椴岛、炭岛、大和岛、小和岛、和艾岛。1955年4月,第50军从朝鲜撤军回国。第50军在入朝作战的期间,广大指战员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鲍清芳,国际主义战士、二级模范王永维等功臣、模范1.4万人,有1个团、6个连、11个班、7个组获荣誉称号,有7000余人获朝鲜政府授予的勋章或奖章。
以上这些网上搜到的资料只是简略的介绍了50~53军的情况,希望有兄弟们指点,详细介绍这些部队,谢谢!
掺沙子,最好完全归化.
50军超强悍啊.

好像还有55军,84年才撤销.

50军超强悍啊.

好像还有55军,84年才撤销.
国色牡丹 发表于 2010-3-27 20:28

起义部队中,50军是成建制保留到80年代的唯一的野战部队,55军等当初改编都是和解放军混编,已经不纯了。50军血脉现在还有一个纯的52山地旅(原149师)和不太纯的13集团军炮兵旅(原148师),另有一个纯的443团在38军。可以说50军的老部队都保留下来了。(原老150师不是滇军出身,是国军在东北扩编的。对越作战时期的新150师,是成都军区战前组建的,不是50军的老部队。)
不过新149师在50军撤编时居然也得以保留。可以看到建国后50军下辖的几个师都被留了下来,比许多老牌解放军部队都多(比如13军)。
50军超强悍啊.

好像还有55军,84年才撤销.
国色牡丹 发表于 2010-3-27 20:28

起义部队中,50军是成建制保留到80年代的唯一的野战部队,55军等当初改编都是和解放军混编,已经不纯了。50军血脉现在还有一个纯的52山地旅(原149师)和不太纯的13集团军炮兵旅(原148师),另有一个纯的443团在38军。可以说50军的老部队都保留下来了。(原老150师不是滇军出身,是国军在东北扩编的。对越作战时期的新150师,是成都军区战前组建的,不是50军的老部队。)
不过新149师在50军撤编时居然也得以保留。可以看到建国后50军下辖的几个师都被留了下来,比许多老牌解放军部队都多(比如13军)。
参见徐向前回忆录,高树勋部涉嫌再度反水,所部一万七千人呗解除武装
条顿骑士团 发表于 2010-3-27 21:04 [/quo
    我想50军能保留这么多部队是和抗美援朝时优秀的战绩分不开的。想保留血脉光有战绩不行,但没有战绩是绝对没戏的
蚂蚁2293 发表于 2010-5-14 13:13


    此事高树勋应该不知情,高树勋一直被共党礼遇,直到72年逝世!
回复 27# 东风强劲


    解放战争初期起义的三支部队——海城起义有1/3反水了,华东的郝鹏举集体反水,高树勋,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