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盘点中国“强硬”外交 欧美频繁协商新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24:45
http://news.ifeng.com/world/201003/0318_16_1579351.shtml

近日,一位熟悉欧洲外交的人士对本报透露,美国助理国务卿库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将于4月初访问布鲁塞尔。

对于美欧这样频繁沟通的伙伴来说,助理国务卿的到访并不奇怪。不过库特·坎贝尔是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一位分管东亚事务的外交官为何此刻来到欧洲?

库特·坎贝尔访欧的背后,是美国对中国日益强硬的态度。3月11日,奥巴马就在人民币汇率问题公开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进一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机制过渡。

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研究员Andrew Small将美国最近的公开批评解读为:美国改变对华缓和政策的“叫醒铃”。

在谷歌争端、中国反对美国对台军售以及奥巴马会见达赖的批评、在安理会反对对伊朗实行制裁等一系列事件后,“强硬”一词频频见诸国外媒体和智库的分析文章中。

从哥本哈根开始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大会的最后时刻,二十余个国家的首脑进行着最后的谈判。不过代表中国的,则是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很多天过去了,欧盟外交圈人士对何的印象依然是,每当讨论到焦点议题时,他常常会走出谈判房间,打上十几分钟电话,回来后给出“No”的答复。

美国对于中国外交的态度变化正是始于哥本哈根,随后则是谷歌事件、对台军售,以及会见达赖。欧盟对其所认为的“强硬外交”体会要更早,2008年年末,因法国总统萨科齐执意会见达赖,中国取消了一年一度的中欧首脑峰会。

中国两会召开间隙,针对中美交恶,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说:在去年底、今年初,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领导人会见达赖,这使得中美关系受到了严重干扰……当务之急是美方认真对待中方的立场,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有关敏感问题,同中方一道努力来推动中美关系恢复稳定发展。

其实早在2009年,杨曾评价过因萨科齐接见达赖而跌入谷底的中法关系:“当前,中法关系当中发生了问题,责任不在中方。我们希望法国方面对中方的重大关切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

在欧洲的政策制定中心布鲁塞尔,欧盟的外交官也在关注着杨洁篪一年一度全面阐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言。一位欧盟外交官对本报表示:“你看杨洁篪在两会期间的发言,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那位外交官说的没有错,杨洁篪在两年间的表态,并没有明显不同。

但是两年间中国面临的舆论环境已完全不同。2008年,中国因萨科齐接见达赖而取消原定于2008年11月召开的中欧峰会,这是当年唯一一个“强硬”案例。2010年,西方人却列出了一个长长的单子:处死英国人阿克毛、哥本哈根大会、谷歌、美国对台军售以及奥巴马会见达赖、在安理会反对对伊朗实行制裁等等。

“更多是行为方式的改变”

中国与西方在上述问题上的争论并不是新鲜的事情。杨洁篪在两会上也主动谈起所谓“中国对外表现得越来越强硬”。他表示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己任,这是中国外交的“理”,也是国际关系准则所坚持的“理”。

长期追踪中国外交政策的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和Andrew Small都相信,中国要维护的利益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议程和基本原则都没有变化。“更多是行为方式的改变”, Andrew Small称。

人民币汇率问题是欧盟前经济与金融事务委员阿尔穆尼亚在5年的任期内,逢与中国会面必谈的问题。2009年12月在南京举行的中欧峰会是双方最近一次讨论汇率。Andrew Small 告诉本报,阿尔穆尼亚的团队都清楚中国会坚持自己的一贯立场,“但是中国维护自己立场的方式和语言却让团队成员感到惊讶”。

Andrew认为,以往中国外交“适时妥协”的姿态,为世界接受中国这样一个崛起的力量加分不少,但他担忧“近期中国越来越不肯做出妥协”。

是否对伊朗实施制裁是近期中国与欧美的另一个分歧。3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再次强调中国认为当前外交努力的空间仍然存在,对话、磋商是最佳选择,不能轻言放弃。

一直和中国站在一边的俄罗斯日前已经出现了立场松动,“中国似乎已经不惧怕单独表现不同的立场”,Andrew Small称。

霍尔斯拉格则概括了外界对中国外交风格变迁的印象:保持低调,到建设性力量,再到最近的强势力量。

警惕欧美战略转变

“与中国需要欧美相比,欧美更加需要中国”,这是当下在西方舆论和智库中比较盛行的观点。但“需要中国”的美国,最近态度也日渐强硬。

Andrew Small警告称,在敏感问题上“给中国更多空间”的讨论正在减少,支持中国的商业游说力量正在减弱,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战略,或许将更加严肃地修改他们的对华政策。

一位欧盟外交官的感受是,金融危机给了中国更大的信心,引起了中国民众对中国地位的讨论,“例如在讨论金融监管问题时,中国认为西方不能指手画脚,因为西方模式暴露了巨大问题”。

与中国信心增长相对应的,则是西方国家对自己在未来世界事务中,地位的不确定感,“这衍生出一种情绪,会将不同的价值观看成是一种挑战,甚至是一种冒犯”,霍尔斯拉格说。

Andrew Small称,从美国政府到欧盟27国,都开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评估该如何让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担当负责任的大国。

虽然近期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对中国进行访问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缓和的标志,但杨洁篪在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并没有传达更乐观的信号,仅仅表示“中美双方就中美关系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讨论”。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布鲁塞尔一位消息人士透露说,近期美国已与欧洲就中国话题进行过沟通。http://news.ifeng.com/world/201003/0318_16_1579351.shtml

近日,一位熟悉欧洲外交的人士对本报透露,美国助理国务卿库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将于4月初访问布鲁塞尔。

对于美欧这样频繁沟通的伙伴来说,助理国务卿的到访并不奇怪。不过库特·坎贝尔是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一位分管东亚事务的外交官为何此刻来到欧洲?

库特·坎贝尔访欧的背后,是美国对中国日益强硬的态度。3月11日,奥巴马就在人民币汇率问题公开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进一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机制过渡。

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研究员Andrew Small将美国最近的公开批评解读为:美国改变对华缓和政策的“叫醒铃”。

在谷歌争端、中国反对美国对台军售以及奥巴马会见达赖的批评、在安理会反对对伊朗实行制裁等一系列事件后,“强硬”一词频频见诸国外媒体和智库的分析文章中。

从哥本哈根开始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大会的最后时刻,二十余个国家的首脑进行着最后的谈判。不过代表中国的,则是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很多天过去了,欧盟外交圈人士对何的印象依然是,每当讨论到焦点议题时,他常常会走出谈判房间,打上十几分钟电话,回来后给出“No”的答复。

美国对于中国外交的态度变化正是始于哥本哈根,随后则是谷歌事件、对台军售,以及会见达赖。欧盟对其所认为的“强硬外交”体会要更早,2008年年末,因法国总统萨科齐执意会见达赖,中国取消了一年一度的中欧首脑峰会。

中国两会召开间隙,针对中美交恶,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说:在去年底、今年初,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领导人会见达赖,这使得中美关系受到了严重干扰……当务之急是美方认真对待中方的立场,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有关敏感问题,同中方一道努力来推动中美关系恢复稳定发展。

其实早在2009年,杨曾评价过因萨科齐接见达赖而跌入谷底的中法关系:“当前,中法关系当中发生了问题,责任不在中方。我们希望法国方面对中方的重大关切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

在欧洲的政策制定中心布鲁塞尔,欧盟的外交官也在关注着杨洁篪一年一度全面阐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言。一位欧盟外交官对本报表示:“你看杨洁篪在两会期间的发言,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那位外交官说的没有错,杨洁篪在两年间的表态,并没有明显不同。

但是两年间中国面临的舆论环境已完全不同。2008年,中国因萨科齐接见达赖而取消原定于2008年11月召开的中欧峰会,这是当年唯一一个“强硬”案例。2010年,西方人却列出了一个长长的单子:处死英国人阿克毛、哥本哈根大会、谷歌、美国对台军售以及奥巴马会见达赖、在安理会反对对伊朗实行制裁等等。

“更多是行为方式的改变”

中国与西方在上述问题上的争论并不是新鲜的事情。杨洁篪在两会上也主动谈起所谓“中国对外表现得越来越强硬”。他表示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己任,这是中国外交的“理”,也是国际关系准则所坚持的“理”。

长期追踪中国外交政策的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和Andrew Small都相信,中国要维护的利益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议程和基本原则都没有变化。“更多是行为方式的改变”, Andrew Small称。

人民币汇率问题是欧盟前经济与金融事务委员阿尔穆尼亚在5年的任期内,逢与中国会面必谈的问题。2009年12月在南京举行的中欧峰会是双方最近一次讨论汇率。Andrew Small 告诉本报,阿尔穆尼亚的团队都清楚中国会坚持自己的一贯立场,“但是中国维护自己立场的方式和语言却让团队成员感到惊讶”。

Andrew认为,以往中国外交“适时妥协”的姿态,为世界接受中国这样一个崛起的力量加分不少,但他担忧“近期中国越来越不肯做出妥协”。

是否对伊朗实施制裁是近期中国与欧美的另一个分歧。3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再次强调中国认为当前外交努力的空间仍然存在,对话、磋商是最佳选择,不能轻言放弃。

一直和中国站在一边的俄罗斯日前已经出现了立场松动,“中国似乎已经不惧怕单独表现不同的立场”,Andrew Small称。

霍尔斯拉格则概括了外界对中国外交风格变迁的印象:保持低调,到建设性力量,再到最近的强势力量。

警惕欧美战略转变

“与中国需要欧美相比,欧美更加需要中国”,这是当下在西方舆论和智库中比较盛行的观点。但“需要中国”的美国,最近态度也日渐强硬。

Andrew Small警告称,在敏感问题上“给中国更多空间”的讨论正在减少,支持中国的商业游说力量正在减弱,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战略,或许将更加严肃地修改他们的对华政策。

一位欧盟外交官的感受是,金融危机给了中国更大的信心,引起了中国民众对中国地位的讨论,“例如在讨论金融监管问题时,中国认为西方不能指手画脚,因为西方模式暴露了巨大问题”。

与中国信心增长相对应的,则是西方国家对自己在未来世界事务中,地位的不确定感,“这衍生出一种情绪,会将不同的价值观看成是一种挑战,甚至是一种冒犯”,霍尔斯拉格说。

Andrew Small称,从美国政府到欧盟27国,都开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评估该如何让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担当负责任的大国。

虽然近期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对中国进行访问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缓和的标志,但杨洁篪在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并没有传达更乐观的信号,仅仅表示“中美双方就中美关系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讨论”。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布鲁塞尔一位消息人士透露说,近期美国已与欧洲就中国话题进行过沟通。
即使这样,国内民众还嫌小白兔只吃萝卜不咬人呢
没办法,有美国的标杆在那里立,只有美国是老虎,剩下都是食草的,只要美国不服输,TG永远都是小白兔,所以就会嫌不够强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