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经典战例——小村血战 [作者:陈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54:52
<P>       
      坦克经典战例——小村血战
       
        作者:陈朴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陆,本来己在东线手忙脚乱的德军更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几天后,盟军在滩头建立了稳固的登陆场,开始逐步向内陆纵深发展。盟军首要目标是卡昂——一个不大但却是诺曼底地区交通枢纽的小城,承但攻击卡昂的盟军主要由以下部队构成:战线左侧为英第三师,中央为加拿大第三师,右侧是英第五十一师和第五十师;另有英第七装甲师担当迂回任务,从右侧经一七五号公路向卡昂包抄。至六月十三日英先遣部队第二十二装甲旅己进入波卡基村,绕到了德军装甲教导师侧后方。
        
  德军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党卫第一○一重装甲营驰援。该营编制为四十五辆“虎”式坦克、六辆“豹”式抢救车及一百二十四辆其它车辆,满员一千零三十七名官兵。他们六月七日即从营地出发,但因铁路系统遭盟军空袭毁坏,故二百千米的路程全靠自己行军。然而,盟军的“暴风”式对地攻击机并未因此放弃对这支队伍的“眷顾”,该营一路遭受狂轰滥炸,抵达前线时己有半数车辆被毁。
        
  十三日清晨,一名德国尖兵慌张地跑回来报告:“英国人已经到达了前面的村子,距离这里不到两千米!”
        
  德军米歇尔·魏特曼中尉〔第一○一营先遣连指挥官〕正在坦克旁睡觉。听到这个消息,他有点惊异:“英国动作真快呀!”说着,他已站起来,“霍夫林格,把你的231号坦克借我用一下。博比,给我当炮手。我们去确认一下情况。”
        
  231号坦克是先遣连中状况最好的“虎”式坦克,而魏特曼自己的座车由于空气滤清器被弹片打坏,还在修理之中。
        
  “出发!”魏特曼一声号令,“虎”式坦克轰隆隆地驶出了林间小路。前面就是波卡基村,英军近三个连的兵力已经进入村子,平时,没有人注意过这个离卡昂三十千米的小小农庄,可从这天起,平凡的波卡基村声名大噪,成为装甲作战经典战例的代名词。
        
  英军第二十二装甲旅的A连此时已穿越波村到达东侧的小山包——二一三高地,B连则停在村子西头的道路上集结,而团部的一辆M5A1轻型坦克和十四辆“克伦威尔”正在村中,另外还有四辆侦察车和二十辆M21半履带卡车以及一门三十五毫米反坦克炮〔即英军的六磅炮〕。
        
  魏特曼可不了解这些情况,他通过村边的麦田直插入一七五号公路,正好楔入英军团部的车队中。进入公路后,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可也被吓了一跳。原来离他最近的英军侦察车就在其右侧十五米的地方〔刚才由于灌木丛的遮掩,谁都没有发现对方〕,而左侧二百米,几辆坦克的炮口正对着他的坦克。英军同样大吃一惊,他们也没想到这附近竟有德军装甲部队。而且是令人恐惧的“虎”式坦克。
        
  大家还在发愣的时候,魏特曼首先反应过来:侦察车不足为惧,首先要干掉左边对其构成威胁的几辆坦克。于是,“虎”式迅速左转,炮塔则转得更快,博比没有瞄准,凭感觉就打出了第一发八十八毫米炮弹。转眼间,英军当头的M5A1被打得粉粹,而“克伦威尔”坦克似乎还没有装弹,只是静静地用炮口瞪着冲过来的“虎”式。八十八炮“咚——咚——咚”连续几炮,三辆“克伦威尔”的“眼睛”都闭上了。英军团部参谋亚当斯上尉坐在最后一辆“克伦威尔”上,他令坦克急速后退,躲入路旁的废墟中。
        
  魏特曼发现有一辆英军坦克逃逸,但却不知道它就藏匿在附近,他继续前冲,正好路过亚当斯上尉的坦克面前,亚当斯没有反应过来,眼睁睁看着“虎”式薄弱的侧装甲从自己身旁掠过,失去了最佳的反击机会,当然也就成全了魏特曼继续创下惊人的战绩。
        
  魏特曼加速向西开,他怕那些英国侦察车上的步兵追过来,因为在巷战中,坦克从步兵身上捞不到便宜。可当他行驶到街道拐弯处时,突然发现一队英军坦克正在前方一百五十米处的路旁停靠,其中还有“长鼻子”的“萤火虫”坦克。“虎”式的前装甲可以不在乎“克伦威尔”的七十五毫米短身管主炮,但“萤火虫”的七十六毫米长身管主炮在如此距离上击穿他的战车却是轻而易举。
        
  “掉头!掉头!”魏特曼声嘶力竭地大喊着,“虎”式拖动着五十六吨的笨重身躯掉头而去。就在这时,一发“荧火虫”的七十六毫米炮弹打在其炮塔左侧,幸好射入角太小而被弹飞了。魏特曼一身冷汗,他知道在此多耽误一秒钟,都会有致命的危险,因为对方可以很容易地追上他,自己的“虎”式根本跑不过“荧火虫”。
        
  冤家路窄,魏特曼的坦克刚刚转过身来,亚当斯驾驶的“克伦威尔”也从藏身处钻了出来,双方一打照面。都是手疾眼快,几乎同时开火。但亚当斯很不幸,他的炮弹只在“虎”式的防盾上打了一个浅坑,可自己的坦克却被打出了一个大洞,亚当斯虽然没有死,却被震得手足发麻,他踉跄地跳出“座骑”,跑向路边。
        
  魏特曼继续东撤,他考虑身后有英军多辆坦克,而前面可能有大量步兵埋伏,说不定还有反坦克炮。当务之急是赶快返回驻地,把其它坦克招呼过来。于是他让“虎”式从一个缺口开出了公路,准备从北面绕到东面,再折回营地,以避开所有危险。
        
  其实情况并不如魏特曼想像的可怕,英军B连的坦克并没有追击他,因为他们认为村子里也许还有多辆德军坦克,所以不敢冒然进行巷战;英军团部的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架好了,步兵也下车进入了阵位,但他们的注意力也只集中在公路上,根本没有想到魏特曼会从路边麦田绕到其侧面。
        
  魏特曼也没想到,他的小迂回却绕出大战果。英军停在路边的车辆就像一排标靶暴露在其右侧,他将炮塔转向三点钟方向,八十八炮开始了精确的点射。英军的侦察车、反坦克炮、半履带车在路旁倾刻化成了灰烬,一七五号公路成为令人恐惧的战车墓地。
        
  魏特曼清除了公路上的英军之后,又发现了位于二一三高地上的英军A连。A连当然也发现了公路上的情况不妙,可就是不知道敌人的炮火从何而来。他们只是将炮口对向公路,继续犯着与牺牲的战友们相同的错误。
        
  魏特曼则一不做二不休,他继续经麦田向东开,A连的所有坦克的侧面又清晰地暴露在他的炮口之下,“荧火虫”、“谢尔曼”以及“克伦威尔”的正面装甲本来就不足以抵抗“虎”式的八十八毫米炮〔即使在一千五百米远的距离〕,现在的距离却不到二百五十米,而且A连在明处〔开阔高地〕,魏特曼在暗处〔灌木丛后的麦田里〕。下面的一幕不必描述了,结果是总计二十三辆上述坦克在此遭到摧毁。
        
  此时,波卡基村以东已无英军有效抵抗力量。魏特曼决定不回驻地了,他要杀个回马枪——到村中继续攻击英军B连。他沿着一七五号公路往回走,沿途都是他刚刚制造的钢铁残骸,不过此时,他无暇回味这一切,因为前面的村庄里正潜伏着杀机。
        
  果然,当魏特曼在二一三高地逞威之时,亚当斯已经徒步跑回B连,战友们一见到他,还和他开玩笑:“上尉,你刚才是不是教训了‘虎’式坦克?”
        
  “白痴!团部已经被打光了,快通知A连,要小心。”
        
  通讯兵赶紧用无线电呼叫A连,但沓无音讯。英军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马上开始布署。
        
  为了不与“虎”式发生正面冲突,它们在公路旁的楼房间隙中架起了反坦克炮,同时“萤火虫”和“克伦威尔”也都开进了断墙残壁之中以便隐蔽,这样也有利于攻击德国坦克的侧面。
        
  魏特曼行驶不到二百米,营部呼叫他:“231车,我们已进入村庄支援你,请加入编队。”德军第一连的四辆“虎”式、两辆四号坦克G型沿着与魏特曼原路平行的一条街道驶入了一七五号公路,另外两辆“虎”式从岔道向村内迂回。此时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逆转,胜负天平开始向德军倾斜。但魏特曼眼前一闪,一发反坦克炮弹打在了车首,虽然这一击并不致命,但“虎”式却偏向路边,紧接着又是“轰”地一声,另一发炮弹打断了它的履带,魏特曼的战车嘎然而止。从此时起,他由主角退居为观众。
        
  几辆德军坦克仍向前疾驰,而几辆英军坦克却躲在墙角暗喜,因为他们报仇的机会降临了。
        
  132号“虎”式刚刚开入射界,两辆“荧火虫”和一辆“克伦威尔”的火炮同时冒出了火光,三发炮弹将这辆“虎”式打瘫,131号“虎”式又从伙伴身旁冲了过去,其车组成员认为132号车虽被炸毁,可它的驱壳正好封住了敌人的射界,但他们没有想到,前面还有几门反坦克炮呢。结果,131号的炮塔被打飞了十几米远,紧踞其后的“虎”式和四号坦克也都被击毁在波村中央。
        
  战斗僵持到傍晚,双方残存的坦克逐步退出战场,只剩下步兵和失去战车的坦克兵在街头巷尾你争我夺。此时,英国的十二架“暴风”式战斗机赶来,将这个小村庄夷为平地。
        
  六月十三日的波村之战,英军共损失二十七辆坦克和其它战斗车辆,这些全是魏特曼一人包办的,德军其余坦克却在没有一个战果的情况下被悉数击毁。
      </P>
<P>
  今天的思考
        
  按常规,波村这一仗不应出现这样的戏剧性结果。我们今天认真地分析一下,应当吸取以下经验教训。
        
  首先从英军的角度分析:
        
  ⒈ 魏特曼单车入村时,英军并非毫不知觉。当时其团部侦察车距“虎”式仅十五米,即使慑于该型坦克的成力,也应立即派步兵跟踪其去向。退一步说,还可以迅速用无线电通知B连,以便阻击;
        
  ⒉ 亚当斯上尉驾驶团部第四辆“克伦威尔”脱逃后,虽没有抓住“虎”式第一次通过的机会而攻击其侧装甲,也应在“虎”式刚刚开过后迅速冲出路面攻击其同样薄弱的后部。以“克伦威尔”的灵敏机动性,从这种位置取胜笨重的“虎”式并非难事。可他却再次贻误战机,等到魏特曼转身后才驶出隐蔽处,与“虎”式打对头战,岂不自寻晦气;
        
  ⒊ 英B连发现“虎”式后,即使因不明敌情或避免巷战而不进行追击,也应迅速通知A连掉头,以成夹击之势。当时A、B两连已成分隔之势,互相通告威胁是战场上最基本的常识。
        
  再从德军的角度看:
        
  ⒈ 魏特曼被击中前的表现很出色,判断也很合理。但他被击中后,已可确定英军在村中设下了埋伏,却未提醒同伴规避或迂回进攻。若把所有“虎”式坦克拉到二一三高地上,凭借其强大的远程火力和厚重的正面装甲,完全可以无损失地阻滞英军于波村,何必冒险巷战呢?
        
  ⒉ 魏特曼在战斗中打得兴起。但他似乎忘了进村的目的是侦察,应该及时向本部通知敌情。如果德军第一连及早支援,趁当时英军迟顿之机,也许可以全部肃清村中英军。试想,假如魏特曼打得不顺手而被中途击毁,其本部对波村情况岂不还是一无所知。
        
  波卡基村的战斗故事之所以成为装甲作战的好教材,不仅是因为其战斗过程令军事迷大呼过瘾,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不得不深刻地反思战术、战法运用的道理。
      
  附录:
        
  魏特曼后来随第一○一重装甲营残部后撤,在一九四四年八月七日十二时四十七分,于盟军合围法莱斯的战役中丧生,时年三十岁。他从一九三九年参战以来共击毁对方坦克和其它车辆一百三十二部,列德军坦克王牌首位。此人以前很长时间都驾驶Sd.Kfz.231 式八轮侦察车和三号突击炮,培养出极强的近战技巧,由波村之战可领略其作战风格。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苏联大将崔可夫仔细观察了被缴获的“虎”式坦克后,不无感慨他说:“坦率地讲希特勒的确有理由相忆凭借这种坦克可以打赢这场战役”。
        
  “克伦威尔”坦克是英军在二战中后期投入使用的巡洋坦克。它所装备的七十五毫米三十九倍口径火炮对德军坦克威胁不大,但由于其发动机功率达到六百马力,单位功率为二十二马力/吨,故机动性非常好,公路时速可达六十五千米。“克伦威尔”坦克与苏联的T-34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因为它们的设计原型都源自于著名的“克里斯蒂”坦克。
        
  英国“荧火虫”坦克是在美国“谢尔曼”M4A3坦克基础上更换了英制七十六毫米五十八倍口径高初速火炮〔即十七磅炮〕而成的。它克服了“谢尔曼”火力不足的缺点。因其炮管很长故被德军戏称为“长鼻子”。“荧火虫”是当时英军极少的可以与德国“虎”式或“豹”式坦克对抗的武器。
      
  本文摘自『武器』,转载请保留
       
      </P>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4-7-13 0:35:47编辑过]
<P>       
      坦克经典战例——小村血战
       
        作者:陈朴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陆,本来己在东线手忙脚乱的德军更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几天后,盟军在滩头建立了稳固的登陆场,开始逐步向内陆纵深发展。盟军首要目标是卡昂——一个不大但却是诺曼底地区交通枢纽的小城,承但攻击卡昂的盟军主要由以下部队构成:战线左侧为英第三师,中央为加拿大第三师,右侧是英第五十一师和第五十师;另有英第七装甲师担当迂回任务,从右侧经一七五号公路向卡昂包抄。至六月十三日英先遣部队第二十二装甲旅己进入波卡基村,绕到了德军装甲教导师侧后方。
        
  德军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党卫第一○一重装甲营驰援。该营编制为四十五辆“虎”式坦克、六辆“豹”式抢救车及一百二十四辆其它车辆,满员一千零三十七名官兵。他们六月七日即从营地出发,但因铁路系统遭盟军空袭毁坏,故二百千米的路程全靠自己行军。然而,盟军的“暴风”式对地攻击机并未因此放弃对这支队伍的“眷顾”,该营一路遭受狂轰滥炸,抵达前线时己有半数车辆被毁。
        
  十三日清晨,一名德国尖兵慌张地跑回来报告:“英国人已经到达了前面的村子,距离这里不到两千米!”
        
  德军米歇尔·魏特曼中尉〔第一○一营先遣连指挥官〕正在坦克旁睡觉。听到这个消息,他有点惊异:“英国动作真快呀!”说着,他已站起来,“霍夫林格,把你的231号坦克借我用一下。博比,给我当炮手。我们去确认一下情况。”
        
  231号坦克是先遣连中状况最好的“虎”式坦克,而魏特曼自己的座车由于空气滤清器被弹片打坏,还在修理之中。
        
  “出发!”魏特曼一声号令,“虎”式坦克轰隆隆地驶出了林间小路。前面就是波卡基村,英军近三个连的兵力已经进入村子,平时,没有人注意过这个离卡昂三十千米的小小农庄,可从这天起,平凡的波卡基村声名大噪,成为装甲作战经典战例的代名词。
        
  英军第二十二装甲旅的A连此时已穿越波村到达东侧的小山包——二一三高地,B连则停在村子西头的道路上集结,而团部的一辆M5A1轻型坦克和十四辆“克伦威尔”正在村中,另外还有四辆侦察车和二十辆M21半履带卡车以及一门三十五毫米反坦克炮〔即英军的六磅炮〕。
        
  魏特曼可不了解这些情况,他通过村边的麦田直插入一七五号公路,正好楔入英军团部的车队中。进入公路后,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可也被吓了一跳。原来离他最近的英军侦察车就在其右侧十五米的地方〔刚才由于灌木丛的遮掩,谁都没有发现对方〕,而左侧二百米,几辆坦克的炮口正对着他的坦克。英军同样大吃一惊,他们也没想到这附近竟有德军装甲部队。而且是令人恐惧的“虎”式坦克。
        
  大家还在发愣的时候,魏特曼首先反应过来:侦察车不足为惧,首先要干掉左边对其构成威胁的几辆坦克。于是,“虎”式迅速左转,炮塔则转得更快,博比没有瞄准,凭感觉就打出了第一发八十八毫米炮弹。转眼间,英军当头的M5A1被打得粉粹,而“克伦威尔”坦克似乎还没有装弹,只是静静地用炮口瞪着冲过来的“虎”式。八十八炮“咚——咚——咚”连续几炮,三辆“克伦威尔”的“眼睛”都闭上了。英军团部参谋亚当斯上尉坐在最后一辆“克伦威尔”上,他令坦克急速后退,躲入路旁的废墟中。
        
  魏特曼发现有一辆英军坦克逃逸,但却不知道它就藏匿在附近,他继续前冲,正好路过亚当斯上尉的坦克面前,亚当斯没有反应过来,眼睁睁看着“虎”式薄弱的侧装甲从自己身旁掠过,失去了最佳的反击机会,当然也就成全了魏特曼继续创下惊人的战绩。
        
  魏特曼加速向西开,他怕那些英国侦察车上的步兵追过来,因为在巷战中,坦克从步兵身上捞不到便宜。可当他行驶到街道拐弯处时,突然发现一队英军坦克正在前方一百五十米处的路旁停靠,其中还有“长鼻子”的“萤火虫”坦克。“虎”式的前装甲可以不在乎“克伦威尔”的七十五毫米短身管主炮,但“萤火虫”的七十六毫米长身管主炮在如此距离上击穿他的战车却是轻而易举。
        
  “掉头!掉头!”魏特曼声嘶力竭地大喊着,“虎”式拖动着五十六吨的笨重身躯掉头而去。就在这时,一发“荧火虫”的七十六毫米炮弹打在其炮塔左侧,幸好射入角太小而被弹飞了。魏特曼一身冷汗,他知道在此多耽误一秒钟,都会有致命的危险,因为对方可以很容易地追上他,自己的“虎”式根本跑不过“荧火虫”。
        
  冤家路窄,魏特曼的坦克刚刚转过身来,亚当斯驾驶的“克伦威尔”也从藏身处钻了出来,双方一打照面。都是手疾眼快,几乎同时开火。但亚当斯很不幸,他的炮弹只在“虎”式的防盾上打了一个浅坑,可自己的坦克却被打出了一个大洞,亚当斯虽然没有死,却被震得手足发麻,他踉跄地跳出“座骑”,跑向路边。
        
  魏特曼继续东撤,他考虑身后有英军多辆坦克,而前面可能有大量步兵埋伏,说不定还有反坦克炮。当务之急是赶快返回驻地,把其它坦克招呼过来。于是他让“虎”式从一个缺口开出了公路,准备从北面绕到东面,再折回营地,以避开所有危险。
        
  其实情况并不如魏特曼想像的可怕,英军B连的坦克并没有追击他,因为他们认为村子里也许还有多辆德军坦克,所以不敢冒然进行巷战;英军团部的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架好了,步兵也下车进入了阵位,但他们的注意力也只集中在公路上,根本没有想到魏特曼会从路边麦田绕到其侧面。
        
  魏特曼也没想到,他的小迂回却绕出大战果。英军停在路边的车辆就像一排标靶暴露在其右侧,他将炮塔转向三点钟方向,八十八炮开始了精确的点射。英军的侦察车、反坦克炮、半履带车在路旁倾刻化成了灰烬,一七五号公路成为令人恐惧的战车墓地。
        
  魏特曼清除了公路上的英军之后,又发现了位于二一三高地上的英军A连。A连当然也发现了公路上的情况不妙,可就是不知道敌人的炮火从何而来。他们只是将炮口对向公路,继续犯着与牺牲的战友们相同的错误。
        
  魏特曼则一不做二不休,他继续经麦田向东开,A连的所有坦克的侧面又清晰地暴露在他的炮口之下,“荧火虫”、“谢尔曼”以及“克伦威尔”的正面装甲本来就不足以抵抗“虎”式的八十八毫米炮〔即使在一千五百米远的距离〕,现在的距离却不到二百五十米,而且A连在明处〔开阔高地〕,魏特曼在暗处〔灌木丛后的麦田里〕。下面的一幕不必描述了,结果是总计二十三辆上述坦克在此遭到摧毁。
        
  此时,波卡基村以东已无英军有效抵抗力量。魏特曼决定不回驻地了,他要杀个回马枪——到村中继续攻击英军B连。他沿着一七五号公路往回走,沿途都是他刚刚制造的钢铁残骸,不过此时,他无暇回味这一切,因为前面的村庄里正潜伏着杀机。
        
  果然,当魏特曼在二一三高地逞威之时,亚当斯已经徒步跑回B连,战友们一见到他,还和他开玩笑:“上尉,你刚才是不是教训了‘虎’式坦克?”
        
  “白痴!团部已经被打光了,快通知A连,要小心。”
        
  通讯兵赶紧用无线电呼叫A连,但沓无音讯。英军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马上开始布署。
        
  为了不与“虎”式发生正面冲突,它们在公路旁的楼房间隙中架起了反坦克炮,同时“萤火虫”和“克伦威尔”也都开进了断墙残壁之中以便隐蔽,这样也有利于攻击德国坦克的侧面。
        
  魏特曼行驶不到二百米,营部呼叫他:“231车,我们已进入村庄支援你,请加入编队。”德军第一连的四辆“虎”式、两辆四号坦克G型沿着与魏特曼原路平行的一条街道驶入了一七五号公路,另外两辆“虎”式从岔道向村内迂回。此时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逆转,胜负天平开始向德军倾斜。但魏特曼眼前一闪,一发反坦克炮弹打在了车首,虽然这一击并不致命,但“虎”式却偏向路边,紧接着又是“轰”地一声,另一发炮弹打断了它的履带,魏特曼的战车嘎然而止。从此时起,他由主角退居为观众。
        
  几辆德军坦克仍向前疾驰,而几辆英军坦克却躲在墙角暗喜,因为他们报仇的机会降临了。
        
  132号“虎”式刚刚开入射界,两辆“荧火虫”和一辆“克伦威尔”的火炮同时冒出了火光,三发炮弹将这辆“虎”式打瘫,131号“虎”式又从伙伴身旁冲了过去,其车组成员认为132号车虽被炸毁,可它的驱壳正好封住了敌人的射界,但他们没有想到,前面还有几门反坦克炮呢。结果,131号的炮塔被打飞了十几米远,紧踞其后的“虎”式和四号坦克也都被击毁在波村中央。
        
  战斗僵持到傍晚,双方残存的坦克逐步退出战场,只剩下步兵和失去战车的坦克兵在街头巷尾你争我夺。此时,英国的十二架“暴风”式战斗机赶来,将这个小村庄夷为平地。
        
  六月十三日的波村之战,英军共损失二十七辆坦克和其它战斗车辆,这些全是魏特曼一人包办的,德军其余坦克却在没有一个战果的情况下被悉数击毁。
      </P>
<P>
  今天的思考
        
  按常规,波村这一仗不应出现这样的戏剧性结果。我们今天认真地分析一下,应当吸取以下经验教训。
        
  首先从英军的角度分析:
        
  ⒈ 魏特曼单车入村时,英军并非毫不知觉。当时其团部侦察车距“虎”式仅十五米,即使慑于该型坦克的成力,也应立即派步兵跟踪其去向。退一步说,还可以迅速用无线电通知B连,以便阻击;
        
  ⒉ 亚当斯上尉驾驶团部第四辆“克伦威尔”脱逃后,虽没有抓住“虎”式第一次通过的机会而攻击其侧装甲,也应在“虎”式刚刚开过后迅速冲出路面攻击其同样薄弱的后部。以“克伦威尔”的灵敏机动性,从这种位置取胜笨重的“虎”式并非难事。可他却再次贻误战机,等到魏特曼转身后才驶出隐蔽处,与“虎”式打对头战,岂不自寻晦气;
        
  ⒊ 英B连发现“虎”式后,即使因不明敌情或避免巷战而不进行追击,也应迅速通知A连掉头,以成夹击之势。当时A、B两连已成分隔之势,互相通告威胁是战场上最基本的常识。
        
  再从德军的角度看:
        
  ⒈ 魏特曼被击中前的表现很出色,判断也很合理。但他被击中后,已可确定英军在村中设下了埋伏,却未提醒同伴规避或迂回进攻。若把所有“虎”式坦克拉到二一三高地上,凭借其强大的远程火力和厚重的正面装甲,完全可以无损失地阻滞英军于波村,何必冒险巷战呢?
        
  ⒉ 魏特曼在战斗中打得兴起。但他似乎忘了进村的目的是侦察,应该及时向本部通知敌情。如果德军第一连及早支援,趁当时英军迟顿之机,也许可以全部肃清村中英军。试想,假如魏特曼打得不顺手而被中途击毁,其本部对波村情况岂不还是一无所知。
        
  波卡基村的战斗故事之所以成为装甲作战的好教材,不仅是因为其战斗过程令军事迷大呼过瘾,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不得不深刻地反思战术、战法运用的道理。
      
  附录:
        
  魏特曼后来随第一○一重装甲营残部后撤,在一九四四年八月七日十二时四十七分,于盟军合围法莱斯的战役中丧生,时年三十岁。他从一九三九年参战以来共击毁对方坦克和其它车辆一百三十二部,列德军坦克王牌首位。此人以前很长时间都驾驶Sd.Kfz.231 式八轮侦察车和三号突击炮,培养出极强的近战技巧,由波村之战可领略其作战风格。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苏联大将崔可夫仔细观察了被缴获的“虎”式坦克后,不无感慨他说:“坦率地讲希特勒的确有理由相忆凭借这种坦克可以打赢这场战役”。
        
  “克伦威尔”坦克是英军在二战中后期投入使用的巡洋坦克。它所装备的七十五毫米三十九倍口径火炮对德军坦克威胁不大,但由于其发动机功率达到六百马力,单位功率为二十二马力/吨,故机动性非常好,公路时速可达六十五千米。“克伦威尔”坦克与苏联的T-34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因为它们的设计原型都源自于著名的“克里斯蒂”坦克。
        
  英国“荧火虫”坦克是在美国“谢尔曼”M4A3坦克基础上更换了英制七十六毫米五十八倍口径高初速火炮〔即十七磅炮〕而成的。它克服了“谢尔曼”火力不足的缺点。因其炮管很长故被德军戏称为“长鼻子”。“荧火虫”是当时英军极少的可以与德国“虎”式或“豹”式坦克对抗的武器。
      
  本文摘自『武器』,转载请保留
       
      </P>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4-7-13 0:35:47编辑过]
<P>这文章有年头了吧!</P><P>99年12月《武器》上的哟!</P>[em01][em07]
<P>经典是不怕回顾的</P>[em05]
[em01][em01]
<P>那时候买《武器》我都是省下几天早饭钱买的,怀念啊</P>
是啊!当时有这些文章我才买《兵器》的... ...
<P>《武器》那个时候还叫《武器》,次年4月才该为《兵器》。虽然搁在家里快3年没翻动他们了,不知道还在否</P>
顶!
<P>现在不买《兵器》了</P><P>似乎从2002年开始《兵器》</P><P>就不那么经典了。</P>
登那3篇纳粹的妄想来看
谁有那3篇啊,那也是经典
<P>嗯。。。我记得还有个小日本画过魏特曼的经历,很详细。书名就叫钢铁死神。</P><P>偶是在广州买的,还是香港进口的,靠!88元一本,被我搞丢了。</P>
<B>以下是引用<I>delphinium</I>在2004-8-28 9:44:00的发言:</B>

<P>嗯。。。我记得还有个小日本画过魏特曼的经历,很详细。书名就叫钢铁死神。</P>
<P>偶是在广州买的,还是香港进口的,靠!88元一本,被我搞丢了。</P>

<P>你看的懂英日文吗</P>
<B>以下是引用<I>龙式坦克</I>在2004-8-28 21:26:00的发言:</B>
&gt;
<P>你看的懂英日文吗</P>

<P>不是日文的吧,也可能是翻译过的哈</P>
<B>以下是引用<i>英雄、</i>在2004-8-28 21:53:00的发言:</B>
><P>不是日文的吧,也可能是翻译过的哈</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