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说知道的欧美对我们禁运的项目,但又被我们突破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39:19
<br /><br />欧美一直在高技术和军事技术方面对我们进行封锁,而我们也因此自力更生,突破了很多高技术上中国的空白项目。大家能不能在这里讨论一下。你所知道的欧美封锁我们,而我们取得了突破的项目。
在这里我推荐两个网站。一个是http://www.chinaequip.gov.cn/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
一个是http://blog.sina.com.cn/chinatop10。中国超级工程一览。<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br /><br />欧美一直在高技术和军事技术方面对我们进行封锁,而我们也因此自力更生,突破了很多高技术上中国的空白项目。大家能不能在这里讨论一下。你所知道的欧美封锁我们,而我们取得了突破的项目。
在这里我推荐两个网站。一个是http://www.chinaequip.gov.cn/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
一个是http://blog.sina.com.cn/chinatop10。中国超级工程一览。<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核弹 算不算··
核弹也算,但我问的是近些年来的。
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欧美仍然对我们封锁的航天,大型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等等。
依稀记得侦察卫星用的旁轴成像系统和CCD是个突破.
北斗的原子钟算不算?
太多了.
本草纲目 发表于 2010-3-5 18:03

核弹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做出来的
武器禁运

欧美一直在高技术和军事技术方面对我们进行封锁,而我们也因此自力更生,突破了很多高技术上中国的空白项目 ...
杜宾 发表于 2010-3-5 15:35

=================

【中国超级工程一览】这个帖子首发超大茶馆,还有一个姊妹贴【中国超级机器一览】,楼主out了。。
http://bbs.cjdby.net/thread-518369-1-2.html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mp;from=recommend_f
欧美一直在高技术和军事技术方面对我们进行封锁,而我们也因此自力更生,突破了很多高技术上中国的空白项目 ...
杜宾 发表于 2010-3-5 15:35

=================

【中国超级工程一览】这个帖子首发超大茶馆,还有一个姊妹贴【中国超级机器一览】,楼主out了。。
http://bbs.cjdby.net/thread-518369-1-2.html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mp;from=recommend_f
tonyget 发表于 2010-3-5 21:01
    开什么玩笑
禁运只是武器成品,仪器设备计量器件等关键东西基本没有禁运,就算禁运也有渠道偷运,TG有段时间落后太多主要是自己折腾自己
leo-dg 发表于 2010-3-6 08:31
    可我记得前几年从美国买一些用于高铁的测量仪MD都JY半天,说是能用于核武器
前两天看MD的新闻,才看到说是伊朗出现了从美国偷运过去的(从第三国转运)美国产元器件和芯片,而且还被用于核设施……伊朗都有这本事,我们只会强不会差吧?
tonyget 发表于 2010-3-5 21:01


    空口造谣?
苏联的核弹资料不是没给吗
超级计算机才是根本:)
shiny1225 发表于 2010-3-5 20:03


    CCD获得了突破?楼主哪里的资料。
回复 7# tonyget


    .....也不能这么说吧,人家60年就撤了。
lzneng 发表于 2010-3-6 08:12

参考一下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60329/13205105.html
苏联援助与限制中国核武研制始末
本草纲目 发表于 2010-3-6 11:26


中国现在很多的军事成果都是那个时候(苏联没撤前)留下的,比如飞机一类的

苏联教给TG做MIG21之后就走了,TG几十年也没能力自行发展更新型的东东,只会翻来复去改进MIG21,到J10出来那都是N年后的事了

苏联对TG的帮助不是一笔就能勾消的
陀螺仪,原子钟,5轴联动机床。。。。。
材料科学和精密机床设备。这两个是最主要的。
闭门造句肯定慢,有懂行的介绍介绍。
改革开放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
yanlaser 发表于 2010-3-6 14:11
谁告诉你TG闭门造车了?即便是禁运的东西也可以想办法参考、借鉴、山寨以及吸收消化再创新嘛。{:cha:}
无缝钢管,禁运==》反倾销  笑。。

空口造谣?
苏联的核弹资料不是没给吗
寒冰霹雳 发表于 2010-3-6 10:40



    但是离心机给了……
实际情况有很多回忆录,苏联从政治层面上撤走了,但在撤走前夕,很多毛子科学家熬夜把东西教给我们。

出去核弹,很多东西当时都搬到中国来了,撤的时候拖走,但是也够学习很多了
空口造谣?
苏联的核弹资料不是没给吗
寒冰霹雳 发表于 2010-3-6 10:40



    但是离心机给了……
实际情况有很多回忆录,苏联从政治层面上撤走了,但在撤走前夕,很多毛子科学家熬夜把东西教给我们。

出去核弹,很多东西当时都搬到中国来了,撤的时候拖走,但是也够学习很多了
我认为是大型数控机床(比如五轴数控机床)和北航自主开发的激光,磁悬浮陀螺仪等比较牛逼。这些是中国人花多少钱有人买不到的。至于ccd方面的突破。可以看长春光机所和武汉几所大学的对地观测专业的研究成果。


第一贴。。。BKC一下。。

我们做的所谓突破,大部分都是有参考的,虽然这些参考可能很简但或者粗糙。。。甚至只是一些简单的描述或图片,但这些却能大大大大的缩小你的注意力,明确你的方向。。我觉得,其实有些很多东西,从0到1的难点在于,从两眼一抹黑到找到个立锥之地,找到一个可行的目标。。。这种东西,一般就是炸药奖所关心的。。
其他的从1到多,比葫芦画瓢,虽然可能画得不好,但至少说8,9不离10。。。。
我们做的那些原子弹了什么的,至少已经都有人证明了可以达到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只不过不知道怎么达到这个目标的问题。。说好听点,叫追踪先进水平,但是没有开创意义。。。当然,能做出来,毕竟是好事情,不管是开创还是山寨,。。只是作为大家,眼光要放远点才好。。

希望多一点开创。。。国人眼光能再远一点,才能距离炸药奖越来越近。。

抛砖引玉,欢迎讨论  :handshake

第一贴。。。BKC一下。。

我们做的所谓突破,大部分都是有参考的,虽然这些参考可能很简但或者粗糙。。。甚至只是一些简单的描述或图片,但这些却能大大大大的缩小你的注意力,明确你的方向。。我觉得,其实有些很多东西,从0到1的难点在于,从两眼一抹黑到找到个立锥之地,找到一个可行的目标。。。这种东西,一般就是炸药奖所关心的。。
其他的从1到多,比葫芦画瓢,虽然可能画得不好,但至少说8,9不离10。。。。
我们做的那些原子弹了什么的,至少已经都有人证明了可以达到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只不过不知道怎么达到这个目标的问题。。说好听点,叫追踪先进水平,但是没有开创意义。。。当然,能做出来,毕竟是好事情,不管是开创还是山寨,。。只是作为大家,眼光要放远点才好。。

希望多一点开创。。。国人眼光能再远一点,才能距离炸药奖越来越近。。

抛砖引玉,欢迎讨论  :handshake

中国现在很多的军事成果都是那个时候(苏联没撤前)留下的,比如飞机一类的

苏联教给TG做MIG21之后 ...
tonyget 发表于 2010-3-6 13:42

你这个说得不对,米格21的情况不是你说的那样。空军版块有介绍的。
原子弹主要靠自己。氢弹就更不用说了。
再说了,没有谁一笔勾消,但自己的也别说成别人的。
中国现在很多的军事成果都是那个时候(苏联没撤前)留下的,比如飞机一类的

苏联教给TG做MIG21之后 ...
tonyget 发表于 2010-3-6 13:42

你这个说得不对,米格21的情况不是你说的那样。空军版块有介绍的。
原子弹主要靠自己。氢弹就更不用说了。
再说了,没有谁一笔勾消,但自己的也别说成别人的。
回复 28# cddc


    这也是后发优势
cddc 发表于 2010-3-6 18:04
参考?那怎么这么多年,也就TG成了呢?
你不勤奋,拼命干,参考有什么用?
突破的衡量标准就是做出来
md不山寨?md成剽窃大王的时候,tg都还没出生呢
但是离心机给了……

拜托,当时教的是相对落后的气体扩散法好吗????
大型铸锻件进口依赖症何时能解

我国航空航天、船舶、电力、石化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大型铸锻件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其中的高端产品国内企业生产不了,只能依靠进口。国外供货商借机抬高价格,拖延交货期,使国内用户深受卡脖之痛。 
    我国航空航天、船舶、电力、石化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大型铸锻件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其中的高端产品国内企业生产不了,只能依靠进口。国外供货商借机抬高价格,拖延交货期,使国内用户深受卡脖之痛。 

    “我们多次考察国内的重型机械厂,就是希望我们的采购能早日转向国内市场。”

    “大型铸锻件等关键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发展的瓶颈。”

    “国外不但产品价格一涨再涨,交货期也是一拖再拖,只有真正国产化了,我们才能不被卡着‘脖子’。”

    在近段时间的走访中,时不时在中国工业报记者耳边响起的,除了行业发展受制于人的焦虑,大型铸锻件尽快国产化的期望,更有进口依赖局面长期难破的无奈。大型铸锻件进口依赖症,为何久治不愈?

卡脖之痛长期难消

    目前我国航空航天、船舶、电力、石化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大型铸锻件的需求日益增加,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却一再成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据了解,百万千瓦级火电和核电用汽轮机转子(超临界、超超临界)、特大支承辊、大型高温高压厚壁筒体、船用大马力低速柴油机组合曲轴等锻件,仍需大量进口。

    采访中,不断有大型铸锻件用户向本报记者反映依赖进口的“卡脖之苦”,而这其中,“叫”得最多最苦的莫过于材料成本约占总成本70%左右的电站锅炉制造行业了。

    由于除少数钢号外,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所需的特殊耐热钢、合金钢等材料大多依赖进口,而其价格近年来又一路飙升,国内企业百余台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的生产制造,并未给制造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个别产品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电站锅炉分会一负责人曾告诉本报记者,“很多企业都是靠亚临界挣钱来补贴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亏损”。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介绍,由于国内加工大型铸锻件能力不足,目前国内生产的电站锅炉用钢以及一些大型铸锻件等关键零部件,在产品内、外质量和数量方面,都还不能全面满足要求,致使超临界、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等重大装备所需的一些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这让企业在采购价格和交货期两方面完全受制于人。一方面,国外供应商拥有完全定价权。一电站锅炉企业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尽管国内需求不断扩大,但国外供应商并不随之扩大产能,而是严格控制产品产量,使得高温铸锻件等一系列进口原材料、配套资源日益紧张,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几乎一月一个价。“近半年来原材料价格回落,但行业所需的高端产品价格丝毫没有下降。”另一方面,国外供应商不但拖期交货,还动辄以停止供货相要挟,数量上也往往满足不了企业需求。

    除了电站锅炉行业,电站汽轮机、发电机、水轮机组、燃气轮机、核电机组以及变压器等行业也有类似情况存在。据电器协会组织进行的一项“重大技术装备短缺原材料需求情况”调查,仅电工行业涉及的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就有大口径高压锅炉钢管、不锈钢复合板、U形特殊钢管、超超临界电站汽轮机高中压转子、60万千瓦以上汽轮机用锻造阀体、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用特殊钢转轮、主轴、叶片、燃气轮发电机用特殊钢转子锻件、核电蒸汽发生器和蓄势器用特殊钢管材、板材以及变压器用高磁感取向硅钢片以及密度绝缘纸板等上百个品种。

    在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报告》中,大型铸锻件和关键原材料发展滞后已被列为制约行业长期发展的瓶颈。

    “只要国内能做出来符合要求的产品,我们制造企业当然愿意用了,而且我们也在逐步采用国产化铸锻件,但需求还是得不到保障。”电器协会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国内不是不能做,而是因为需求量很少,且成品率低、成本高,重型机械企业觉得不合适而不愿意做。”果真如此么?

重机企业挑肥拣瘦

    在采购铸锻件产品时,中材建设有限公司的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德国的赛多利斯CP、莱歇公司、非凡兄弟公司等。该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开发部经理王强认为,“部分铸锻件依赖进口主要还是因为质量问题。钢铁质量直接影响铸锻件的水平。再好的铸锻设备,没有好钢依然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国内一些制造厂的炼钢炉太小,致使产成品中间有空隙,仅有三分之一的产品能合格。”

    当然,这里也有客户对品牌的认可度。王强对本报记者举例说,比如发电设备的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等地区,“这些地区一般利用水泥余热发电,客户往往指定用瓦西来这一品牌。”

    但重型机械协会名誉理事长汪建业则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制造厂产能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大型企业制造出的铸锻件主要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其当前任务量已经饱和,没有精力再去接手更多业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部分企业的订单应接不暇,他们往往会从中挑选得心应手且效益更高的订单,而不愿意接手一些技术难度高且需求量不大的订单,“这就造成很多产品有产能没产量,企业如温水中的青蛙,不求新技术的突破,将很多高端产品的技术拱手让给了国外企业。”

    对此,重型机械行业专家曲宗实表示,我国大多数的大型铸锻件生产企业附属在综合性的重型机器制造厂内,这些厂规模大、工艺齐全,其工作重心是成套的主机产品,对热加工生产往往顾及不过来,这就是过去机械行业常讲的“重设计轻工艺”、“重冷加工轻热加工”的通病。

    在国内,热加工往往被重机厂看作是为本厂主机产品配套。由于生产听重机厂指挥,其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往往被忽视。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是重机厂多年来形成的,“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仍有一定市场,产品肥头大耳,“滴冒跑漏”随处可见。

    “大型铸锻件的生产工艺复杂,涉及因素较多,生产管理难度较大,需要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花费更大的功夫,这就形成一个严重的矛盾。一般说来,重机厂的铸锻分厂都不是独立法人,在技术发展、生产经营、深化改革等方面必须接受总厂的领导。这就制约了分厂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曲宗实解释说。

联合攻关谨慎开发

    “我国大型铸锻件工艺还停留5年前的水平。”王强认为,而要改善这一状况,首先要从培养人才入手,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制造铸锻件这样的“苦差事”了。

    其次,要改变观念形成拳头产品。王强告诉记者,在国外,一批专业化程度好、生产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铸锻件生产企业,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很有优势的拳头产品。“日本的住友金属公司年产火车轴高达18万根,车轮40万只。就是这些企业占据着某种产品的国际制高点。”

    国内锻压行业资深专家蔡墉也表示,目前很多企业产品整合度不够高,盲目扩大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产品数量多但水平不高。“一般性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而高精尖产品又生产不了,只能大量进口,使一部分产能放空,生产效率不高,效益自然上不去。”

    据了解,国内拥有千吨以上自由锻造水压机的企业不少于35家,而与我国大锻件产量大致相当的美国和德国仅分别有10来家。

    “很多专家都认为,目前大型铸锻件的产能过剩了,这点说的没错,但是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市场太大了,比如说未来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他们非常缺少工业,很多空白点需要填补。”王强告诉记者。

    “作为用户,我们也一直在呼吁,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不仅要重视对重大装备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研发,更要组织力量对目前还依靠进口的一些大型铸锻件等关键原材料进行攻关,使我国装备制造业早日摆脱受制于外的被动局面。”电器协会的内部人士表示。

    他认为,应该由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发挥协调作用,组织多行业联合攻关,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材料、专用铸锻件的国产化研发,打破国外的垄断和封锁。“国务院日前将‘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纳入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将进口依赖症摆在一个重要位置,相信在如何落实等方面估计将会有一些细则陆续出台。”

http://articles.e-works.net.cn/manufacturing/Article65160.htm
视:中国高科技领先世界的传奇 [2006-01-26]


本报记者 缪舢/文

  7月,正是地处北极的芬兰一年中最温暖的季节,平均气温20度。这也是光照最为漫长的季节,夏天永远也不会出现完全漆黑的北极现象,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仍会显现出晨曦般的光亮。每到这个季节,热烈奔放的芬兰居民就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没有黑暗的仲夏。

  不过2005年的仲夏芬兰人要庆祝的不止是北极特有的气象奇观,还有从来自中国的清华同方危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危视)订购的两辆车载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正式启用。“过去一直都是中国采用芬兰的高科技产品,而现在是芬兰历史上第一次从中国进口大型高科技产品。”在正式启用庆祝仪式上,芬兰海关署署长与危视安装调试技术人员把酒言欢,大发感慨。

  危视是一家源于清华大学的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7年7月,通过对自主知识产权集装箱检查系统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具体运作实施,成功走出一条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之路,开发制造出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和技术发展趋势的高性能集装箱检查系统系列产品。目前世界上只有德国、法国、英国和中国四个国家能够掌握高能加速器技术,危视异军突起,从2000年到2004年每年销售额分别以64%、79%、82%、49%的速度快速增长,短短几年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技术服务商和生产制造商,占据全球57%以上的市场份额。1999年岁末,危视第一套固定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在天津东港海关投入运行,此后陆续有40多套设备安装在国内各海关、口岸;从2001年危视开拓海外市场以来,产品在国际市场遍地开花,120多套大型设备销往世界五大洲37个国家,总金额约30亿元。危视以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领先的技术优势,使竞争对手不敢小视。

  “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替代进口,继而进军国际市场树立中国高科技蜚声全球的品牌,这是危视的发展之路。这与我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战略、与提倡外贸出口不仅数量要大而且还需提高技术含量的要求、与政府倡导的节能型社会,即把资源消耗型产品的出口转向技术和服务出口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符合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的潮流。”危视副总裁陈伟给人以儒雅谦和的学者印象,他感言,“技术突破、产品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是我们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技术突破

  1996年1月,经过4年攻关,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验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高能加速器技术的国家。

  “从技术指标看,危视研制的样机已经达到当时国外先进水平。但是,样机和真正的工业产品是不一样的,成功的技术离形成工业化产品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陈伟说。

  1997年初开始,国务院领导针对该技术的产业化推进连续作了12次重要批示,给危视下达了硬任务:“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如果不能转化为产品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一定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做到底。”

军令如山!危视人别无选择。

  据危视副总裁苗齐田介绍,英国宇航公司制造的第一套设备1991年引进到深圳皇岗口岸,德国海曼公司的第一台处女作也于当年被同时引进到深圳文景渡口岸,经过3年安装调试,于1994年开始运行。但是,这两套设备经常出现故障,存在严重缺陷。最大的毛病是传动装置不稳定,造成系统运行不正常,零部件经常烧毁。其次是设备的通讯系统故障频繁。德国海曼公司用的是18条滑线,一旦接触不良,系统就自动停止。英国宇航公司的设备全都采用无线通讯,而通关的香港集装箱汽车很多带有车载电台,电波一旦干扰系统就无法正常检查。

  同样的问题也横阻在危视技术产业化的路上。经过无数次艰难探索,1998年1月危视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通过产业化审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一年后,危视第一套固定式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在天津东港海关投入运行。“更重要的是,危视集装箱检查系统固定式产业化的过程中,大胆创新,技术上有新的突破,有效地解决了英国和德国公司产品存在的问题。虽然危视的产品真正面世比国外的竞争对手要晚,但实现了新的跨越,射线穿透力比国外公司强,图像清晰,性能稳定。”苗齐田回忆说。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正是国内走私犯罪最为猖獗的时期,固定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由于占地面积比较大,都建于大型港口、口岸。走私物品在大型口岸被危视的“火眼金睛”识破后,改道从小港口、小口岸的海关通关。打私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情急之下,海关向危视提出能不能制造出一种机动性强、适合于小港口和各港口之间流动检查的设备,即把检查设备装在车上,突然从天而降,打犯罪分子一个措手不及。“我们要的非常急,需求十分迫切”。

  危视再度受命于危难之际。“当时连车载式是个什么样子我们都没有概念,全世界没有一家公司生产这玩意儿。当时的技术水平是加速器如果离开地面,电磁波的干扰对扫描检查影响非常大,国外公司没有突破这个难关。但是危视攻破了这个难关!我们创造的孤岛隔离技术克服了电磁干扰,而且攻克了没有水泥墙作为辐射防护的难题。”苗齐田说。

  在固定式系统推出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危视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以直线加速器为辐射源的车载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接着乘胜追击,4个月后又研制成功组合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它集固定式与车载式两种系统的优势于一身。苗齐田风趣地介绍,“组合移动式研制出来以后,我们意识到这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会有很强的竞争力,但由于是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这种产品,我们不知道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以便国际上较易接受。根据系统的特点,大家最后就叫它Relocatable,现在全世界都在叫Relocatable。”

  2004年2月,由清华大学和危视共同申报的“加速器辐射源的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系列研制及产业化”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国内频传捷报的同时,危视作了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调整,挥师海外,与另外几家外国公司竞逐国际市场。其中最风光的一仗莫过于与德国海曼公司、美国SAIC公司在阿联酋迪拜短兵相接打“擂台赛”而大获全胜了。

迪拜同台竞技 德美大败而归

  2001年7月,阿联酋迪拜海关向全世界邀标采购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并提出苛刻的条件:供货商须带着自己的设备到迪拜海关自行安装试运行半年,最好的一台设备留下,其余淘汰的由供货商自己运回国。出于对自身设备的信任,危视果断揭标。与危视一同揭标的还有海曼和SAIC,按照规定,3家公司的检查设备将一溜排开,同一辆集装箱货车依次通过3台设备,观察谁的设备检测率高,运行更稳定。中、德、美3家企业在同一个地方打了6个月的“三国擂台赛”。

  2001年11月7日,从迪拜港开出的一辆运载集装箱重型货车进入测试区,首先进入SAIC设备测试系统,图像显示一切正常。随后这辆车开进危视集装箱测试系统,仅两分钟的扫描,危视检测表明集装箱底层情况可疑,底板变形,夹层变厚,经切割后发现内藏500公斤大麻。仅过6天,危视设备在查验中又发现另一辆集装箱运输车情况异常,藏匿在驾驶员身后夹层中的毒品十分清晰地进入海关测试人员的视线,而这个位置往往是查验的死角。对迪拜海关来说,此次案值1600多万美元是前所未有的毒品查获大案。苗齐田说,“经过半年的‘擂台赛’,只有危视设备查获了大量的走私和违禁品,海曼和SAIC都没有查获。确切地说,中国所拥有的先进的检测技术,德、美两国还没有掌握。还有,危视的检查设备在试运行的半年中始终没有发生过故障,稳定性、可靠性处于最佳状态,而海曼和SAIC的设备经常出毛病。”

  谁在黯然神伤?谁又在欢呼胜利?“三国擂台赛”到了后期毫无悬念,胜负早已分出。不管是技术指标还是实际成效,海曼和SAIC都无法与危视抗衡。半年试运行结束,阿联酋毫不犹豫就地买下危视的设备,并且当即决定再订购一套危视检查系统。

  迪拜“三国演义”堪称中国高科技产品扬威世界的经典战役,以德美两国公司大败而归、危视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陈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该案例总结道,“这说明,第一我们有领先的技术;第二对于自己产品的成熟性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第三我们有敢于挑战的精神,在与德、美技术强大的国家竞争中我们没有退缩,而且在同台竞技中胜出。”

  它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国第一家在技术上远远超越所谓发达国家的企业,世界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真正认识或者说开始相信中国具有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同类高科技产品,是从危视开始的。危视改变了中国机电产品低端形象,特别是改变了傲慢的欧洲人对中国产品根深蒂固的偏见。反观国内机电制造业,虽然中国是生产大国、世界工厂,机电产品出口占据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但赚取的大多是很少的加工组装费用,利润薄,根本原因是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上,所以国内企业只能靠低价格去竞争国际市场。但这又带来国外对中国产品倾销的指控,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危视不是靠低价格来赢取市场,而是依靠先进的技术、最高的性价比、独到的服务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赢得客户。危视成功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出口设置的贸易壁垒,减少了贸易摩擦,对其它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借鉴意义极大。

  迪拜一仗让危视名声大噪,无意中给危视产品做了一个最好的广告宣传。紧随其后,危视挟迪拜胜利者之威风挺进技术发达的欧洲,占领比利时、挪威、芬兰、爱尔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等国市场,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

定制化源于拥有全部核心技术

  在苗齐田看来,危视之所以能够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在国际市场夺取大批订单,一个重要的“武器”是定制化。

  定制化是危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探索出的创新,简单地说就是量体裁衣。国外用户在购买危视固定式、车载式、组合移动式三大标准产品时,经常会提出特殊的使用要求,需要对标准产品进行改动。危视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洽谈时答应下来,因为这样做可以赢得更多用户、更大市场。而且由于是特殊要求用户必须预付更多的订金,在科研、生产上节约了大量自有资金。这就形成了危视定制化生产和技术的现实要求。

  “我们的竞争对手做不到定制化。因为国外公司的关键部件全部外购,只是一个系统集成商。为了研制一个型号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搞会战,搞成功后设备型号也就定型,再让它们随时随地研制定制化产品,进行量体裁衣的制造,往往做不到。”苗齐田说,“而危视不同,因为我们掌握了所有的核心技术,能够自己设计加速器,加速管可以按照用户的要求设计特殊的屏蔽。”

  记者从危视了解到,危视在海外市场实行产品差异化市场战略,为客户量身定制各类产品。包括:出口到北欧挪威的产品可以抵御零下50度的严寒;而出口到阿联酋的设备则能够在50度的酷暑中正常运转;出口到比利时的设备采用的是双加速器检测产品;出口到韩国的设备变成9兆伏高能加速器……“只有武艺超群的顶尖高手才能做到定制化,危视做到了!”

新品层出不穷致力全球大安全战略

  尽管海关集装箱检查系统市场方兴未艾,但危视已将触角伸向其它安全产品领域。

  陈伟分析,美国“9?11事件”表明,全球反恐怖主义活动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并有可能在局部时间和地区加大力度;我国幅员辽阔,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邻国往来也会更加频繁,因此,集装箱检测、放射性材料检测、武器炸药检测设备的需求将不断提升和扩大。2003年,危视前瞻性地提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致力于未来全球安全事业”的公司大安全发展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安全检测设备提供商和服务商。

  目前危视已相继研制出第二代、第三代车载移动式集装箱安全检查系统、邮件电子束灭菌安全系统、放射性物质检测系统、X射线检查系统、工业无损检测系统等多种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海关、航空、航运、铁路、工业制造、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加工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检测。

  陈伟一边指着新产品幻灯图片,一边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电子束灭菌安全系统能杀灭邮件中的生化微生物,已知的252种有害微生物经过电子束灭菌设备扫描可全部一次性杀灭;民航液体检查仪主要用于检查旅客携带的液体包装物,体积仅如小型洗衣机一般大小,直接将盛液体的包装物放入检查仪而无须开瓶,10秒钟后检查仪自动显示包装物品的液体名称是酒、饮料还是汽油、柴油或是药水、化学品,如果是酒检查仪还能自动显示酒精的浓度。在哈萨克斯坦与新疆接壤的阿拉山口口岸装备由危视研制的铁路货车检查系统,能够清楚地对以每小时30公里速度通过边境的火车从机头到散装货车厢、油罐车厢等全身在行驶过程中一次性扫描。放射性物质监测系统用来防备恐怖分子故意将放射性废料投放到城市或人群密集的地方,该设备大多安装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的入口处,过往车辆经过时一次性就可检测出有没有携带放射性物质。2005年8月26日,危视与大连3家企业成功签订了《大连渡海车辆检查系统合同》,标志着危视安检系列产品正式进入交通行业……

  一个完整的由顶尖技术构成的全球大安全产业链正在形成。“可以这么说,这些产品每一个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危视之所以能够占据国际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技术上与竞争对手不相上下,没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陈伟表示。

严格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截止到目前,危视在国内申请专利19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92项;在国外有18项技术,在美、英、德、澳、日、俄等国申请了64个专利。

  伴随着危视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走向全世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被纳入到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中。危视技术总监王利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国际市场上技术跟进特别快,两个月就能仿制出几年时间研制出来的产品。”苗齐田也表示,“过去是我们追赶人家,现在是人家正在加大投入追赶我们。我们要想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绝非易事。”

  据陈伟介绍,危视这几年加强了对专利战略的研究,将专利战略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企业战略系统布局之中。此外,除了向国外申请专利、注册等多种途径公开保护知识产权外,危视还根据国际惯例对知识产权进行一定程度的保密,对于发达国家熟悉的技术保护技巧,危视正在加紧研究和熟悉。通过分析论证,危视已将“加速管生产技术”等涉及公司KNOW-HOW的核心技术通过商业秘密的方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2003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辐射型集装箱检查系统》国家标准,危视是该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其它国家或国际组织发布相应的标准。“我们技术水平越高,指标限度就越高,给竞争对手的准入门槛也就越高。”专家指出,“将自有技术转化为产品标准优势,对于规范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国内企业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2005年危视用于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的费用高达几百万元。陈伟表示,以后每年都会增大投入,继续加大保护力度,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保持一个相对的竞争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技术强国的梦想正被危视演绎成现实,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国际舞台上,危视异军突起,用领先的技术征服了世界。


<企业家感言>

我们始终都在亮剑

  回顾危视公司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九死一生。这8年来的历程遇到的几个坎,每个坎几乎都是90%的概率是要死的,只有10%的概率能够成活。

  危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九死一生的历程,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博弈过程,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我们始终都在亮剑。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亮剑》深受感动,我们就是那样,明知自己不行还要硬上。经过几次九死一生走到今天,我们也很幸运。


    清华同方危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苗齐田







<专家点评>危视的启示

2006年01月26日


--------------------------------------------------------------------------------




钱颖一/文

  清华同方危视是一家源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高科技企业。它研发出的采用直线加速器的集装箱检查系统以及相关的各种检测系统广泛服务于海关口岸等领域。它的产品除了占据国内市场,而且还出口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作为一家企业,危视的成功是由市场认定的。目前在我国,自主创新正在不断升温,成为不少政府和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个时候来冷静地思考一下危视成功的经历很有意义。危视带给我们的恐怕不仅是对集装箱的检测,也是对我们探索创新道路的检测。我们从危视获得什么启示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三条。

  首先,危视的经历说明了技术、产品、产权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的灵魂。用经济学的术语,三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技术突破是前提,但是仅仅有技术,不能发展成产品,就不能商业化,最多只能是高校的科研成果,而不是企业的成功。但是,仅仅有产品,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企业的发展也不能持久。危视的成功说明了,有了自己的产权,就能够“定制”,从而开发更大的市场。有了对自己产权的保护,对竞争者就形成障碍,企业就能维持领先地位。所以,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成功,技术虽然重要,但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也要有产权。

  第二,危视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国内市场发展到海外市场,固然有特殊因素。一方面,它的产品购买者是政府,国内的需求量有限;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范围内的反恐给它的产品带来了海外需求的绝好机遇。但是,危视的发展轨迹有它的一般性。那就是,要想开发海外市场,首先得从国内市场做起。过去,一些东亚国家成功出口汽车,也是先从国内市场开始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对“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两种发展战略争论不休,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危视是以“进口替代”起家的,因为我国的海关对进口的检测设备不满意。但它很快便转到了开发海外市场。如果不知道它的历史,会以为它是出口导向的范例。其实“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恐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导向”。

  最后,危视作为一家企业,在同清华大学的关系上也值得关注。危视的技术最初是由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开发的。从一开始,危视便是清华的“系办企业”。但是后来,这一关系被逐渐规范了。危视现在通过支付技术使用费的方式来回报清华,而不是通常的股权形式。这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它避免了通常因股权所有而带来的一系列弊病。国际上成功的由高校教师创办的企业,也多以技术转让费的方式来回报大学。我国的高科技企业有不少是从高校起源的。如果没有一种合适的制度安排,高校直接办企业,既对企业不利,也对高校不利。
楼主这贴有潜力
中南大学高精度自动陀螺经纬仪打破国际技术封锁  
新闻中心 http://news.163.com  查看新闻部落
2004-12-07 03:38:00 来源: 长沙晚报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记者昨日从中南大学获悉,由该校信息物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学庄教授主持、长沙市莱塞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合作研制的AGT-1高精度自动陀螺经纬仪近日通过国家级鉴定。

  据了解,自动陀螺经纬仪可以在纬度75度以下的任意地点自主确定过该点的地球子午线方向(又称为真北方向)及任一边的陀螺方位角和坐标方位角,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重要测量仪器。一次定向标准偏差优于5秒的高精度自动陀螺经纬仪是高精度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国防等领域急需的仪器。由于高精度自动陀螺经纬仪研制与生产难度高,国际上只有美、俄、德等国有产品,仪器价格高昂且美对华禁运。该成果研制成功,对打破国际上的技术封锁,发展我国高精度自动陀螺经纬仪及其相关技术有重要意义。(周科技彭博)
世界首台万吨铝材挤压机诞生侧记
中国铝业网  发布日期:2005-7-8   点击次数:
热门关键词:铝合金 铝合金型材 铝板 铝材 铝锭 氧化铝
3月2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丛林集团研制的万吨铝材挤压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继上世纪60年代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之后,大型装备制造业的又一个里程碑式跨越。   以此为分野,20余年风雨兼程的丛林集团,终于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成长为屹立于世界铝业之林的民族工业。聚焦丛林,雷霆万“吨”之势,让人叹为观止;解密万吨挤压机诞生之路,更加发人深省。   面对德方企业代表提出的苛刻的四重壁垒,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董事长张修基慨然宣称——   要干就干最大的   丛林集团涉足铝型材加工领域不可谓不早,1990年他们就投资5000万元,建起丛林铝材有限公司,到1998年底,企业已拥有2000吨级、3000吨级、3600吨级大型铝材挤压机3台套,具备了年产5万吨民用及工业铝型材的能力,其中开发的集装箱用铝型材全部替代进口,部分产品还出口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当此形势,丛林人并没有就此满足。1999年,他们对国内外铝型材市场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将目光锁定在更具发展潜力的特大型铝型材市场上。大胆提出了投巨资开发9000吨级铝材挤压机的设想,并与德国一家大型铝型材加工企业进行了接触洽谈。但在技术细节基本谈妥、即将签署合同之时,德方提出:其一,德方控股51%,拥有合资企业的管理权,董事长、总经理、总会计师由德方担任;其二,德方拥有境外汇款权,不经董事会研究即可向境外汇款;其三,重大事项由德方指的6名科技人员研究决定,不必经董事会研究;其四,必须使用德方商标。   四重壁垒,无异于敲在丛林人心头的四记重锤,谈判由此破裂。德方代表临行前放言:“大型挤压机的技术只有德国人掌握,其他外国人都搞不了,中国人更搞不了。”面对国外大公司的叫嚣和技术封堵,丛林人并没有退缩,张修随即对外宣传:“万吨挤压机没有外国人合资也要干,不干则已,我们干就干最大的。”   对业界权威说“不”,带来可喜变化:由做大民营企业发端,丛林人的企业理念迅速升华,向做强民族工业出击。随即,以集团公司总裁张培良为首的项目组成立,高于世界 期水平、主机挤压能力达到1.25万吨的项目规划新鲜“出炉”。丛林人由此踏上研制世界首台万吨铝材挤压机的艰辛旅程。   他山之石,以为基垒;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五难”当前,永不言弃的丛林人选择——   聚力打造“杀手锏”   丛林的选择大气,也大胆。像万吨挤压机这样的大型、高技术含量的设备要完全达到国产化,在中国重型机械制造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业内人士争议纷至,一些专家甚至对这一斥资3亿的项目持否定态度,将其归结为“五难”,即结构复杂设计难,设备庞大制造难,部件超重运输难,吊装不易安装难,工艺先进出合格产品难。   “五难”当前,丛林人挺身而上。他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面向全国招标,寻求合作伙伴,找到了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通过该所与拥有全国最大自由锻水压机的上海重型机器厂进行合作,并先后与中航一集团第304研究所、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合同。1999年10月,丛林集团与合作各方签订了“交钥匙工程”,万吨挤压机项目正是启动,开始分头全线运作。据统计,在研制过程中,各方直接参与科研攻关的骨干人员就达1000多人。   攻关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2000年底,上重厂实行企业改制,新领导上任后,一度流露出工程难度过大,想放弃合作的想法。在关键时刻,丛林集团总裁张培良数次奔波西安、上海,进行协调斡旋,向合作伙伴表明,该项目的研制,直接影响到我国民族工业的声誉。在这种“振兴民族工业”精神的感召下,上重厂最终打消了顾虑,重新回到合作轨道上来。凭着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攻坚精神,整个万吨挤压机研制项目的诸多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运作,2002年4月这台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超大型铝材挤压设备顺利下限。同年6月21日进行超压预紧实验,一次试压1.35万吨,超过设计标准;10月6日,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至此,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宣告诞生。   万吨挤压机的研制成功,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同时,也带动丛林集团以强劲的竞争力,昂首阔步进入国际大市场——   凭借好风上云天   曾与丛林集团谈判破裂的那家德国公司的代表,在了解到万吨铝材挤压机的性能和产品后,不无遗憾的说:“丛林集团已经成为我们的强大竞争对手!”这一说法不难理解,丛林万吨挤压机投产运行后,产品质量、几何精度、化学成份及热处理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丛林集团已经一举占领了国际大型高精度铝型材加工市场的制高点。   同属德国的MIV金属工业制品有限公司看到丛林万吨铝材挤压机生产线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迅速与丛林集团合资成立了龙口丛林中德车体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地铁、轻轨车体及其部件的生产和开发。一时间,国内各大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以及荷兰阿玛瑞、德国西门子、加拿大铝资源等众多国外公司接踵而至,洽谈订货。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也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万吨挤压机研制成功后,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以及其它国家部委,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了专题考察和调研,《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媒体,均给予了深入报道。   如今的丛林集团,已成为全球唯一的在同一厂房内拥有2条现代化重型铝材挤压生产线的企业,工业铝型材产品形成了系列化、产业化,年铝型材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年出口创汇额1000万美元,已成为世界重要的铝加工基地之一。
活到老学到老 发表于 2010-3-6 18:25

中国的核弹主要还就是靠苏联的援助,而不是靠自己,决定性的东西苏联都教给中国了,培养的人才都是大量的

转帖

在原子弹研制方面,苏联不仅提供设备、图纸和技术资料,而且派遣大批专家来到中国。从工厂的选址、设计,到设备安装、调试,特别是在帮助中国技术专家理解文献和资料,培训中国技术工人掌握操作技能等方面,苏联专家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原二机部副部长袁成隆回忆说,"当年,在我国决心发展核工业生产,拥有自己的原子弹时,苏联对我们是支持的,先后派来二机部工作的苏联专家有上千名之多。"[84]就原子弹的制作程序而言,共有6类厂(场),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这些企业或基地于1957年底以后陆续进入设计(苏联专家负责初步和主工艺设计,中方负责施工和辅助设计)和施工阶段,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全面铺开。如开采矿石的铀矿场(湖南郴县、大浦和江西上饶),粉碎矿石、"沙里淘金"的水冶厂(湖南衡阳),提取二氧化铀和制作核燃料棒的核燃料厂(包头核元件厂等),制造浓缩铀的核扩散厂(兰州铀浓缩厂和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等),制造原子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20基地),以及核实验场(21基地)等核工业的首批主要工程项目的基础工程和附属工程,均于1958年5月以后陆续开工建设。[85]同年9月,苏联援建的7000千瓦重水反应堆和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移交中国,标志着中国正在"向原子能时代跃进"。[86]聂荣臻在移交典礼仪式上说:"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成,将促进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原子武器并不是帝国主义所能垄断得了的。"[87]随后的1959年,是中国核武器大发展的一年,核燃料生产与核爆炸研制两个系统齐头并进,形势喜人。

在导弹研制方面,1957年11月26日苏联代理军事总顾问沙甫琴科少将转达了苏联国防部的通知,将于12月下旬以两列火车60个车皮载运P-2型地对地导弹及地面设备到中国满洲里口岸站;为教会中方使用和维护,苏方将派103人随同前来,教学期为3个月。[88]12月20日,装有P-2型导弹及其器材的3770次国际列车,缓缓驶进满洲里火车站,因中苏铁道轨距不同,必须在满洲里车站完成卸车、装车的交接工作。当时在炮兵教导大队任技术副大队长的黄迪菲回忆说:来自苏联的那趟列车,由10多节车厢组成,头尾两节载有苏军官兵,共102人。其中军官37名,士兵65名。车上载有两枚P-2型地对地训练导弹,1个营的主要技术装备,包括地面测试、发射、校正、运输、加注等设备45件。当12月24日列车顺利到达炮兵教导大队驻地时,彭德怀亲手解开了系在P-2型导弹上的红绸带,满含深情地对在场官兵说:"这是苏联老大哥过继给我们的‘儿子‘,祖国把他托付给你们了,你们可要把他当作亲生儿子看待呀!"[89]几天以后,以列米•盖杜柯夫少将为首的苏联专家组抵达北京,开始帮助中国进行导弹试验靶场的勘察设计工作。[90]
   
    1958年1月11日,炮兵教导大队第一期训练班开学。P-2型导弹虽说已从苏军的战斗序列中退出现役,但对中国军人来说,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负责炮兵教导大队业务领导的钱学森说:P-2型导弹是苏联第一代产品,谈不上先进,但对我们来说,毕竟有了教学实物,可使我们少走弯路,我在美国就没看到这样的实物,要好好学!参加训练的学员共533人,另有见习人员150名,分成23个专业教学组,采取按职务对口教学的方式,由苏军导弹营官兵直接任教。前3个月完全是接受苏联官兵手把手的教练,以后是自己独立组织培训。到1959年7月24日训练结束,共培养了地对地导弹专业技术骨干1357名,为中国导弹部队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教员和管理干部。[91]在此期间,1958年9月,在空军建制下正式成立了导弹学校,负责培训全军所需地对地、地对空、岸对舰等导弹兵器的工程技术和指挥干部。学校按照苏联专家的意见设立编制,并聘请古谢夫、尼古拉耶夫等12名专家授课。[92]
“1956-1957年,苏联的核援助进一步扩大,1956年4月7日中苏签署的协议规定,将修建从哈萨克斯坦的阿克斗卡至兰州的铁路。其结果自然是方便了向设在罗布泊的第一座核武器实验中心运送设备。”
  
  “为了帮助中国的核科学研究,苏联还派遣了称职的专家。1957年5月,沃罗比夫率领十几位专家来到物理研究所工作。沃罗比约夫是库尔恰托夫最亲密的助手之一,笔者通过对他当年的中国同事的采访得知,此人确实有深厚的科学功底。沃罗比约夫专家组最初的任务是培养研究浓缩铀和钚方面的中国专家,并编制教学大纲,后来也负责指导反应堆的实验。沃罗比约夫与钱三强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由于苏联专家的帮助,实验性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相继建成。并从重水反应堆中获得了少量的钚。
  此外通过教学和试验,还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科学技术人员。沃罗比约夫刚来时,在研究所里只有60位核物理方面的专家,而到他离开时,这个集体人数达到几千人。
  
  孟戈非后来回忆说,不仅在技术问题上,而且在反应堆,核动力的研究体制建设上,沃罗比约夫对中国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注释2:孟戈非,《未被揭开的谜底——中国核反应堆事业的曲折道路》第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