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浅谈德国外线作战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31:23
浅谈德国外线作战理论
       外线作战理论是随着德国军事理论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德国总参谋部早在19世纪俾斯麦时期就提出德军要完成对德国的防御就是避免两线作战,在外线展开进攻来保卫德国。所以德国在外线作战理论指导下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长期战争。而是根据法国和俄国在军事准备和动员能力上所存在的时间差,在俄国准备进攻前首先打败法国,然后再集中兵力进攻俄国。这一思想主要由施利芬和毛齐提出,也就是外线作战理论,尤其是施利芬计划使外线作战理论得以成熟。而德国要完成施利芬计划所采用的战术就是合围战术。     
     
      很难想象的是,德国在二战时期对法国仍然采用了与一战类似的合围战术,一战德军由右翼向南迂回合围,二战德军向西北迂回合围。合围战术是战争中最有效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战争手段。但是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军在实施合围战术必须要实现两个绝对条件,一个是对敌军成功合围,第二就是合围消灭敌军兵团数量能够动摇敌国军事力量的根本。但是要达到成功合围敌国军队的关键,其迂回速度必须超过敌军防御速度或者撤退速度。德国在一战和二战都用了同样的迂回战术对付法国,但是同一个战场同一个对手,结果完全不同!下面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

      在一战,德国按照施利芬计划对英法联军实施合围,但是由于德国突击兵团迂回进攻速度缓慢和牵制部队意外胜利,导致法军重装兵团放弃防御,迅速撤退,跳出了德军的合围。由于迂回部队的进攻速度远低于法军的撤退速度致使德军合围扑空,直接导致施利芬计划的失败,德军陷入了消耗战。在一战我们看到随着德军外线作战时作战距离的增加,德军的进攻速度会逐步下降,这是德军军事理论永远也无法弥补的。这就导致德军的进攻速度永远不会超过法国内线部队的防御速度,从而影响整个战局。所以德国一战失败了,尽管德国在一战后总结了以上的原因,并提出了以坦克为核心提高进攻部队的速度,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外线作战理论的缺陷。

      在二战时期法国战役中,我们可以计算德国的进攻速度,德军一天在法国推进的距离是一战时期的6倍!是同时期英法联军的2倍-3倍,也就是说,法军运动100公里,德军在相同时间内可以运动200-300公里,这样的差距使法军的撤退速度怎么也不可能逃脱德军的合围速度,所以,法军一开战北线的主力部队被德军围歼,导致防御空虚,当德国消灭法国重装集团后,而占领法国就是次要目标了。
法兰西战役是胜利了,但是德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外线作战理论的致命问题,这个问题就在另一个战场,苏德战场暴露出来, 随着德军在苏联的逐步推进,德军的进攻速度在外线逐步下降,到了莫斯科就非常明显,苏军调动速度完全超过德军,只要守军超过德军的进攻速度,就意味着德军外线作战的全面崩溃。
       所以当时在莫斯科城下,古德立安看到了德军的问题建议就地防御时,另一位元帅在一开战就说过以空间消耗德军的进攻速度,这就是朱可夫。在这里,德军的速度非常明显,在苏联莫斯科毫无防御的条件下,苏联把远东部队调过来时,德军都没有拿下莫斯科就是最好的说明。

下面我们看看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6月28日凌晨2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北翼魏克斯集团,辖第4装甲集群、第2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发动了夏季攻势,目标直指沃洛列日。6月30日,第6集团军群从别尔戈罗德出发,构成对沃洛列日的迂回,其战役意图就是要围歼苏军。而苏军一路溃退,当苏军发现德军合围的企图后,果断放弃沃罗涅日并后撤,德军第一次合围苏军失败。
       7月6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已将南方集团军群按作战任务划分为A、B两大集群,A集团军群包括第1装甲集群、第17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作战方向是突破苏军南线防御,进攻高加索。在博克被撤职后,李斯特元帅接管B集团军军群,作战方向击溃西南方面的苏军,进军斯大林格勒。
  
      到7月9日,A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群开始跨越顿涅茨河,按计划从左面迂回包抄南方面军,但是苏军未作任何抵抗,携带全部装备主动撤离。至此,南北两个方向的进攻因苏军的撤退而扑空。在得知苏军撤退后,7月13日,17集团军从塔甘罗格初级罗斯托夫,而第1和第4装甲集群同时向顿河突击,其目的很明显,牵制加迂回,截断苏军后退的道路。在罗斯托夫完成对苏军的大合围。

      7月23日,德军各部队终于按计划到达上述地点,但是,霍特指挥的部队越过顿河后,包抄的不是苏军,是德军克莱斯特的部队。苏军再次撤退导致德军一无所获。至此,蓝色方案三次合围计划全部落空,这不仅导致德军没有达到作战预定目标,而且由于补给线的延长和道路的运输能力直接影响了德军的调动速度(我军在平津战役中围歼国军35军时也出现过同样的问题,两位最高统帅表现相似,一位在雪地里来回地走动,一位在作战室徘徊。)。当时两大集群集结一处,而罗斯托夫的道路根本无法承受4支大型部队后勤运输,同时造成德军建制相当混乱。德军的机动优势完全丧失。很多师级或者团级单位在转移到罗斯托夫外围一代要等待数天之久才能归建,至于再度展开进攻,那是完全不可能了。另外霍特向南迂回后,脱离了向斯大林格勒的攻击轴线(攻击轴线很简单,不用解释),其任务只能交给保卢斯所指挥的步兵去完成任务,无法保证进攻速度。当德军7月30日,第4装甲集团军群才从顿河南岸出发,穿越卡尔梅克大草原奔向斯大林格勒时(集结部队用了7天),苏军非常奇怪德军在这时出现,因为苏军刚完成防御部署(意思是说德军的速度比他们想象的慢!!!)。

     实际上我们在这里应该做一个总结,但是我不想废话,我们全面的省视一下蓝色方案,歼灭苏军重兵集团,以便向东南推进过程中将德军侧翼风险降至最低完全符合军事原则,如果说蓝色方案有缺陷,那么也可以说德国的军事理论存在着缺陷。还是那句话,计算一下作战距离!

      第1装甲集群由托斯洛夫到格罗兹尼直线距离700公里(图上作业超过1000公里)。到巴库距离还要延长500公里,第17集团军群直线距离已经超过1000公里。B集团军群到斯大林格勒600公里。
在二战时期,机械化部队受制于后勤能力,作战半径一般都在500公里。一旦超越就必须建立新的补给基地和路线。如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1941年8月中旬推进到戈姆利便停止前进,虽然在10月份来了一次基辅会战(巴掌说因为此战役耽误了德军的进攻,但实际上,德军在发动战役以前就已经没有能力进攻了,必须调整补给结构)。而接下来再前进500公里时,恰好是莫斯科(按照如果逻辑,如果莫斯科位置提前200公里,莫斯科就不成问题)!与此相似的战例也体现在1944年诺曼底战役,盟军成功登陆后,9月初已经推进到比利时和德国边境一带,此时作战距离500公里,盟军所有部队因补给困难全部转入防御(个人认为英美军队的机械化程度明显仅次于德军,高于苏军,但在绝对优势下前进500公里用了3个月。可见英美联军的进攻速度明显劣于苏德军队,市场花园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从斯大林格勒来说,或者对比意大利战场和市场花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数量根本不可能决定一个战场。当一个人连外线作战理论这样最简单的军事思想都没有明白却将人类历史最经典的陆地战场说成数量就是军事的一切的时候,那他不是像白痴,而本来就是白痴。浅谈德国外线作战理论
       外线作战理论是随着德国军事理论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德国总参谋部早在19世纪俾斯麦时期就提出德军要完成对德国的防御就是避免两线作战,在外线展开进攻来保卫德国。所以德国在外线作战理论指导下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长期战争。而是根据法国和俄国在军事准备和动员能力上所存在的时间差,在俄国准备进攻前首先打败法国,然后再集中兵力进攻俄国。这一思想主要由施利芬和毛齐提出,也就是外线作战理论,尤其是施利芬计划使外线作战理论得以成熟。而德国要完成施利芬计划所采用的战术就是合围战术。     
     
      很难想象的是,德国在二战时期对法国仍然采用了与一战类似的合围战术,一战德军由右翼向南迂回合围,二战德军向西北迂回合围。合围战术是战争中最有效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战争手段。但是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军在实施合围战术必须要实现两个绝对条件,一个是对敌军成功合围,第二就是合围消灭敌军兵团数量能够动摇敌国军事力量的根本。但是要达到成功合围敌国军队的关键,其迂回速度必须超过敌军防御速度或者撤退速度。德国在一战和二战都用了同样的迂回战术对付法国,但是同一个战场同一个对手,结果完全不同!下面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

      在一战,德国按照施利芬计划对英法联军实施合围,但是由于德国突击兵团迂回进攻速度缓慢和牵制部队意外胜利,导致法军重装兵团放弃防御,迅速撤退,跳出了德军的合围。由于迂回部队的进攻速度远低于法军的撤退速度致使德军合围扑空,直接导致施利芬计划的失败,德军陷入了消耗战。在一战我们看到随着德军外线作战时作战距离的增加,德军的进攻速度会逐步下降,这是德军军事理论永远也无法弥补的。这就导致德军的进攻速度永远不会超过法国内线部队的防御速度,从而影响整个战局。所以德国一战失败了,尽管德国在一战后总结了以上的原因,并提出了以坦克为核心提高进攻部队的速度,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外线作战理论的缺陷。

      在二战时期法国战役中,我们可以计算德国的进攻速度,德军一天在法国推进的距离是一战时期的6倍!是同时期英法联军的2倍-3倍,也就是说,法军运动100公里,德军在相同时间内可以运动200-300公里,这样的差距使法军的撤退速度怎么也不可能逃脱德军的合围速度,所以,法军一开战北线的主力部队被德军围歼,导致防御空虚,当德国消灭法国重装集团后,而占领法国就是次要目标了。
法兰西战役是胜利了,但是德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外线作战理论的致命问题,这个问题就在另一个战场,苏德战场暴露出来, 随着德军在苏联的逐步推进,德军的进攻速度在外线逐步下降,到了莫斯科就非常明显,苏军调动速度完全超过德军,只要守军超过德军的进攻速度,就意味着德军外线作战的全面崩溃。
       所以当时在莫斯科城下,古德立安看到了德军的问题建议就地防御时,另一位元帅在一开战就说过以空间消耗德军的进攻速度,这就是朱可夫。在这里,德军的速度非常明显,在苏联莫斯科毫无防御的条件下,苏联把远东部队调过来时,德军都没有拿下莫斯科就是最好的说明。

下面我们看看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6月28日凌晨2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北翼魏克斯集团,辖第4装甲集群、第2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发动了夏季攻势,目标直指沃洛列日。6月30日,第6集团军群从别尔戈罗德出发,构成对沃洛列日的迂回,其战役意图就是要围歼苏军。而苏军一路溃退,当苏军发现德军合围的企图后,果断放弃沃罗涅日并后撤,德军第一次合围苏军失败。
       7月6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已将南方集团军群按作战任务划分为A、B两大集群,A集团军群包括第1装甲集群、第17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作战方向是突破苏军南线防御,进攻高加索。在博克被撤职后,李斯特元帅接管B集团军军群,作战方向击溃西南方面的苏军,进军斯大林格勒。
  
      到7月9日,A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群开始跨越顿涅茨河,按计划从左面迂回包抄南方面军,但是苏军未作任何抵抗,携带全部装备主动撤离。至此,南北两个方向的进攻因苏军的撤退而扑空。在得知苏军撤退后,7月13日,17集团军从塔甘罗格初级罗斯托夫,而第1和第4装甲集群同时向顿河突击,其目的很明显,牵制加迂回,截断苏军后退的道路。在罗斯托夫完成对苏军的大合围。

      7月23日,德军各部队终于按计划到达上述地点,但是,霍特指挥的部队越过顿河后,包抄的不是苏军,是德军克莱斯特的部队。苏军再次撤退导致德军一无所获。至此,蓝色方案三次合围计划全部落空,这不仅导致德军没有达到作战预定目标,而且由于补给线的延长和道路的运输能力直接影响了德军的调动速度(我军在平津战役中围歼国军35军时也出现过同样的问题,两位最高统帅表现相似,一位在雪地里来回地走动,一位在作战室徘徊。)。当时两大集群集结一处,而罗斯托夫的道路根本无法承受4支大型部队后勤运输,同时造成德军建制相当混乱。德军的机动优势完全丧失。很多师级或者团级单位在转移到罗斯托夫外围一代要等待数天之久才能归建,至于再度展开进攻,那是完全不可能了。另外霍特向南迂回后,脱离了向斯大林格勒的攻击轴线(攻击轴线很简单,不用解释),其任务只能交给保卢斯所指挥的步兵去完成任务,无法保证进攻速度。当德军7月30日,第4装甲集团军群才从顿河南岸出发,穿越卡尔梅克大草原奔向斯大林格勒时(集结部队用了7天),苏军非常奇怪德军在这时出现,因为苏军刚完成防御部署(意思是说德军的速度比他们想象的慢!!!)。

     实际上我们在这里应该做一个总结,但是我不想废话,我们全面的省视一下蓝色方案,歼灭苏军重兵集团,以便向东南推进过程中将德军侧翼风险降至最低完全符合军事原则,如果说蓝色方案有缺陷,那么也可以说德国的军事理论存在着缺陷。还是那句话,计算一下作战距离!

      第1装甲集群由托斯洛夫到格罗兹尼直线距离700公里(图上作业超过1000公里)。到巴库距离还要延长500公里,第17集团军群直线距离已经超过1000公里。B集团军群到斯大林格勒600公里。
在二战时期,机械化部队受制于后勤能力,作战半径一般都在500公里。一旦超越就必须建立新的补给基地和路线。如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1941年8月中旬推进到戈姆利便停止前进,虽然在10月份来了一次基辅会战(巴掌说因为此战役耽误了德军的进攻,但实际上,德军在发动战役以前就已经没有能力进攻了,必须调整补给结构)。而接下来再前进500公里时,恰好是莫斯科(按照如果逻辑,如果莫斯科位置提前200公里,莫斯科就不成问题)!与此相似的战例也体现在1944年诺曼底战役,盟军成功登陆后,9月初已经推进到比利时和德国边境一带,此时作战距离500公里,盟军所有部队因补给困难全部转入防御(个人认为英美军队的机械化程度明显仅次于德军,高于苏军,但在绝对优势下前进500公里用了3个月。可见英美联军的进攻速度明显劣于苏德军队,市场花园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从斯大林格勒来说,或者对比意大利战场和市场花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数量根本不可能决定一个战场。当一个人连外线作战理论这样最简单的军事思想都没有明白却将人类历史最经典的陆地战场说成数量就是军事的一切的时候,那他不是像白痴,而本来就是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