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第五代战机发动机进气道设计不利于隐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31:58
俄第五代战机发动机进气道设计不利于隐形
2010年02月08日   来源:新华网综合




俄罗斯T-50型第五代战机空中巡航 图片来源:中国航空报

俄T-50战机起飞 图片来源:中国航空报


  据《中国航空报》报道:

1月29日,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即PAK

FA(“前线航空兵未来航空武器系统”)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穆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首飞。据报道,首飞持续了大约40分钟,首飞试飞员为谢尔盖·波戈丹。


    研制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美国空军最终选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F-22为美军主力战机F-15的替代机型。面对美国在军事技术上的挑战,作为世界上另一个军事航空大国,俄罗斯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俄罗斯在90年代末就提出了PAK

FA的研制计划。2001年4月,俄军提出了PAK FA的战术技术要求,随即相关设计局围绕FAK

FA的技术要求,以“技术建议书”的形式展开竞标。2004年4月26日,俄政府的项目委员会宣布苏霍伊设计局的方案中标。自从苏霍伊设计局中标之后,世界各国的航空工业界、军方及广大航空爱好者无不关注PAK

FA的动向,俄罗斯媒体方面最早在2000年就了解到FAK FA项目的存在,后来出于保密,该名称在一段时间内从公共媒体上消失。苏霍伊设计局最早在报告中将FAK

FA称为I-21,意为21世纪战斗机,后来又使用内部正式设计代号T-50。

    在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传闻中,PAK

FA一直被猜想所包围。这种战斗机的性能如何?它的气动外形、发动机、电子系统、武器系统又是什么样的?俄空军的技术要求勾勒出了PAK FA的基本状态。

    根据俄军方给出的技术要求,PAK

FA的主要特点包括:具备多功能性,能在各种复杂天气条件下能精确摧毁空中或地面目标,但以争夺制空权优先;飞机起飞重量在20吨以内;作战半径达到1100~130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为马赫数2.0,具备超声速巡航能力;具备高机动性和高敏捷性;具备雷达、红外、光学隐身能力;具备短距起降性能,起降距离在300~400米。


    一再跳票的承诺

    PAK

FA的研制工作开始后,外界都急切想了解该机的真实外形及性能数据,而俄罗斯方面则始终吊着外界的胃口。早期公布的计划进程与后来的实际进程严重不符。最初计划2007年前就实现原型机首飞,但后来整个计划进度都大幅度调整。2006年年初俄罗斯又放出消息:PAK

FA会在2008年首飞。当时的俄空军司令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夫就宣称将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原型机首飞。

    2006年,PAK

FA机身设计的风洞试验已经完成,航电系统和传感器的研制工作也接近尾声。到了2007年,苏霍伊设计局终于向外界透漏出一些关于PAK

FA的消息:首架原型机的制造工作已经开始。2007年年初,一张FAK

FA的想象图出现在俄罗斯著名发动机生产商——土星生产联合体的官方网站上。在当年7月的巴黎航展上,时任俄第一副总理的伊万诺夫宣布FAK

FA将于2008年年底首飞。然而没过多久,又从俄罗斯传来消息,首飞时间将推迟到2009年年底。

    2009年,俄空军司令亚历山大·泽林表示PAK FA肯定能在年底首飞。令人遗憾的是,PAK

FA首飞再度推迟。正当关注FAK FA的人们渐渐失望的时候,PAK FA终于在当年底的 12月24日进行了首次滑跑试验。这次滑跑试验,又给关注PAK

FA的人们燃起一线希望。此时外界已经大概猜测到:离首飞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崭露头角的首飞

    在滑跑试验后,苏霍伊设计局就宣布,PAK

FA的首次试飞定在2010年1月29日。这次,苏霍伊设计局没有再爽约,人们终于看到了PAK FA的“庐山真面目”。

    从图片和视频上看,PAK

FA采用翼身融合的常规布局,机身与机翼平滑过渡,其他的特征包括矩形斜切进气口、机腹内置双弹仓、外倾全动双垂尾、修型大边条。

    翼身融合布局能减小机翼与机身的气动干扰,降低超声速阻力,形成较大升力面积以增加飞机升力。PAK

FA的矩形斜切进气口与F-22的进气口类似,此种方式似乎成为世界范围第四代战斗机进气口的标准样式。机腹内置的双弹仓是俄罗斯人首次把轰炸机形式的弹仓布置方式移植到战斗机上。翼面较小的全动双垂尾能在飞机超声速巡航时减小垂尾对飞机产生的阻力。


    值得一提是,PAK

FA使用了可动边条技术。飞机在大迎角状态下,边条附近产生的脱体涡能在机翼上表面一定范围产生吸力,提高飞机的最大升力系数,并因边条能降低机翼相对厚度和减小机翼有效展弦比而降低超声速阻力。说得直白一些,可动边条的作用类似于三翼面布局中的鸭翼,但PAK

FA将其与翼身巧妙的融合,在具备与鸭翼同样效能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提高了隐身性能,不失为一种兼顾翼身融合的好办法。

    存在的疑点

    由于目前外界并不掌握PAK

FA的详细数据,飞机很多性能也无法完全掌握。机上的某些部件或设备还不能了解其工作状态和用途。例如:机翼根部的大型整流罩目前无法判断其内部是何装置。有推测认为是电子对抗系统,有推测认为是内埋式武器弹仓,也有推测认为是安装了保形天线。


    此外,飞机的进气道设计也多被人诟病。据公布的照片来看,发动机进气道未做类似F-22的S形进气道设计,这意味着雷达的照射波束可以直接打到发动机的进气叶片上,对飞机的隐身非常不利。PAK

FA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隐身,那为何还要出现这种破坏隐身的设计呢?

    机头前视红外设备的出现也令人惊讶,在新一代战斗机将装备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的情况下,红外前视设备的作用还有多大?难道说俄罗斯人对自己的AESA雷达没有信心?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展开叙述了,相信这些疑问在将来会随着PAK

FA的逐渐解密而得到合理的答案。

    未来的发展

    PAK FA的成功首飞算是该项目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如果一切顺利,PAK

FA项目将从此走上“试飞-定型-装备”部队的道路。可以想见这将是一条充满了艰险与挑战的道路。现今俄罗斯主力机型苏-27在1977年首飞成功后又经历了6~7年的试飞才大批量装备部队,这期间从T-10原型机发展成为现在的苏-27,经历了很大变化。PAK

FA也会走T-10同样的道路,即在试验中改进、发展、完善。毕竟我们现在见到PAK

FA是一架最基本状态的飞机,新型的航电系统、新型的发动机、新型的武器对它都是考验。相信在几年以后将会有完善的PAK FA出现在世人面前。(高 翔)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0-02/08/content_12957383.htm俄第五代战机发动机进气道设计不利于隐形
2010年02月08日   来源:新华网综合



俄罗斯T-50型第五代战机空中巡航 图片来源:中国航空报

俄T-50战机起飞 图片来源:中国航空报


  据《中国航空报》报道:

1月29日,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即PAK

FA(“前线航空兵未来航空武器系统”)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穆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首飞。据报道,首飞持续了大约40分钟,首飞试飞员为谢尔盖·波戈丹。


    研制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美国空军最终选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F-22为美军主力战机F-15的替代机型。面对美国在军事技术上的挑战,作为世界上另一个军事航空大国,俄罗斯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俄罗斯在90年代末就提出了PAK

FA的研制计划。2001年4月,俄军提出了PAK FA的战术技术要求,随即相关设计局围绕FAK

FA的技术要求,以“技术建议书”的形式展开竞标。2004年4月26日,俄政府的项目委员会宣布苏霍伊设计局的方案中标。自从苏霍伊设计局中标之后,世界各国的航空工业界、军方及广大航空爱好者无不关注PAK

FA的动向,俄罗斯媒体方面最早在2000年就了解到FAK FA项目的存在,后来出于保密,该名称在一段时间内从公共媒体上消失。苏霍伊设计局最早在报告中将FAK

FA称为I-21,意为21世纪战斗机,后来又使用内部正式设计代号T-50。

    在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传闻中,PAK

FA一直被猜想所包围。这种战斗机的性能如何?它的气动外形、发动机、电子系统、武器系统又是什么样的?俄空军的技术要求勾勒出了PAK FA的基本状态。

    根据俄军方给出的技术要求,PAK

FA的主要特点包括:具备多功能性,能在各种复杂天气条件下能精确摧毁空中或地面目标,但以争夺制空权优先;飞机起飞重量在20吨以内;作战半径达到1100~130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为马赫数2.0,具备超声速巡航能力;具备高机动性和高敏捷性;具备雷达、红外、光学隐身能力;具备短距起降性能,起降距离在300~400米。


    一再跳票的承诺

    PAK

FA的研制工作开始后,外界都急切想了解该机的真实外形及性能数据,而俄罗斯方面则始终吊着外界的胃口。早期公布的计划进程与后来的实际进程严重不符。最初计划2007年前就实现原型机首飞,但后来整个计划进度都大幅度调整。2006年年初俄罗斯又放出消息:PAK

FA会在2008年首飞。当时的俄空军司令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夫就宣称将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原型机首飞。

    2006年,PAK

FA机身设计的风洞试验已经完成,航电系统和传感器的研制工作也接近尾声。到了2007年,苏霍伊设计局终于向外界透漏出一些关于PAK

FA的消息:首架原型机的制造工作已经开始。2007年年初,一张FAK

FA的想象图出现在俄罗斯著名发动机生产商——土星生产联合体的官方网站上。在当年7月的巴黎航展上,时任俄第一副总理的伊万诺夫宣布FAK

FA将于2008年年底首飞。然而没过多久,又从俄罗斯传来消息,首飞时间将推迟到2009年年底。

    2009年,俄空军司令亚历山大·泽林表示PAK FA肯定能在年底首飞。令人遗憾的是,PAK

FA首飞再度推迟。正当关注FAK FA的人们渐渐失望的时候,PAK FA终于在当年底的 12月24日进行了首次滑跑试验。这次滑跑试验,又给关注PAK

FA的人们燃起一线希望。此时外界已经大概猜测到:离首飞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崭露头角的首飞

    在滑跑试验后,苏霍伊设计局就宣布,PAK

FA的首次试飞定在2010年1月29日。这次,苏霍伊设计局没有再爽约,人们终于看到了PAK FA的“庐山真面目”。

    从图片和视频上看,PAK

FA采用翼身融合的常规布局,机身与机翼平滑过渡,其他的特征包括矩形斜切进气口、机腹内置双弹仓、外倾全动双垂尾、修型大边条。

    翼身融合布局能减小机翼与机身的气动干扰,降低超声速阻力,形成较大升力面积以增加飞机升力。PAK

FA的矩形斜切进气口与F-22的进气口类似,此种方式似乎成为世界范围第四代战斗机进气口的标准样式。机腹内置的双弹仓是俄罗斯人首次把轰炸机形式的弹仓布置方式移植到战斗机上。翼面较小的全动双垂尾能在飞机超声速巡航时减小垂尾对飞机产生的阻力。


    值得一提是,PAK

FA使用了可动边条技术。飞机在大迎角状态下,边条附近产生的脱体涡能在机翼上表面一定范围产生吸力,提高飞机的最大升力系数,并因边条能降低机翼相对厚度和减小机翼有效展弦比而降低超声速阻力。说得直白一些,可动边条的作用类似于三翼面布局中的鸭翼,但PAK

FA将其与翼身巧妙的融合,在具备与鸭翼同样效能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提高了隐身性能,不失为一种兼顾翼身融合的好办法。

    存在的疑点

    由于目前外界并不掌握PAK

FA的详细数据,飞机很多性能也无法完全掌握。机上的某些部件或设备还不能了解其工作状态和用途。例如:机翼根部的大型整流罩目前无法判断其内部是何装置。有推测认为是电子对抗系统,有推测认为是内埋式武器弹仓,也有推测认为是安装了保形天线。


    此外,飞机的进气道设计也多被人诟病。据公布的照片来看,发动机进气道未做类似F-22的S形进气道设计,这意味着雷达的照射波束可以直接打到发动机的进气叶片上,对飞机的隐身非常不利。PAK

FA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隐身,那为何还要出现这种破坏隐身的设计呢?

    机头前视红外设备的出现也令人惊讶,在新一代战斗机将装备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的情况下,红外前视设备的作用还有多大?难道说俄罗斯人对自己的AESA雷达没有信心?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展开叙述了,相信这些疑问在将来会随着PAK

FA的逐渐解密而得到合理的答案。

    未来的发展

    PAK FA的成功首飞算是该项目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如果一切顺利,PAK

FA项目将从此走上“试飞-定型-装备”部队的道路。可以想见这将是一条充满了艰险与挑战的道路。现今俄罗斯主力机型苏-27在1977年首飞成功后又经历了6~7年的试飞才大批量装备部队,这期间从T-10原型机发展成为现在的苏-27,经历了很大变化。PAK

FA也会走T-10同样的道路,即在试验中改进、发展、完善。毕竟我们现在见到PAK

FA是一架最基本状态的飞机,新型的航电系统、新型的发动机、新型的武器对它都是考验。相信在几年以后将会有完善的PAK FA出现在世人面前。(高 翔)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0-02/08/content_12957383.htm
五视线图

再说 阿三会不高兴了


楼主有道理。

机腹与进气道之间的夹角,可能成为巨大反射体(箭头处),就像角反射器效果。

如果设计成平底,就避免了此问题,而且还能曾加机腹空间(下图)。只是浸润面积有所增大。

楼主有道理。

机腹与进气道之间的夹角,可能成为巨大反射体(箭头处),就像角反射器效果。

如果设计成平底,就避免了此问题,而且还能曾加机腹空间(下图)。只是浸润面积有所增大。
实质是三代进气道
這裡的所謂版主都是這種水平的?
littlehui 发表于 2010-2-9 13:48


    有问题吗???
海客 发表于 2010-2-9 12:42
你下面的图已经快接近F-22的进气了,底部是平的。
话说毛子掌握了Caret吗。
littlehui 发表于 2010-2-9 13:48


    这位斑竹转贴专业毕业的[:a1:]
坐等LX有人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3_98:}
还是老美做的好。
人家苏霍伊赚点钱也不容易,再不搞点钱就要和米高扬一个下场了……
铁血前锋 发表于 2010-2-9 15:09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3_83:}

楼主有道理。

机腹与进气道之间的夹角,可能成为巨大反射体(箭头处),就像角反射器效果。

如果设计 ...
海客 发表于 2010-2-9 12:42

拉平了,就破坏了升力体了!另外腹部这样主要对波长较长的雷达隐身不利,不过这也不是设计重点,以后改进的措施估计就是上等离子体!从05年等离子隐身国家级试验到2017年毛五服役,中间有12年的时间来完善等离子装置!
楼主有道理。

机腹与进气道之间的夹角,可能成为巨大反射体(箭头处),就像角反射器效果。

如果设计 ...
海客 发表于 2010-2-9 12:42

拉平了,就破坏了升力体了!另外腹部这样主要对波长较长的雷达隐身不利,不过这也不是设计重点,以后改进的措施估计就是上等离子体!从05年等离子隐身国家级试验到2017年毛五服役,中间有12年的时间来完善等离子装置!
欺俄罗斯无专家否????
毛机机 发表于 2010-2-9 16:22


    请问:为什么“拉平了,就破坏了升力体了!”
求科普
F22是平的,就不是升力体吗
真是好笑,非得做成S型才隐身(芙蓉姐姐怎么办,她以后不敢S型拉),ERTER更能,毛人还没必要去抄美国人的吧。。
毛五的前向隐身和F22的差距巨大。。。。
huzhigeng 发表于 2010-2-9 19:23


    {:3_85:}
...开始舌战了,我还是等科普
等科普。
海客 发表于 2010-2-9 12:42


    这样的话如果设计不当,阻力将会特别大

楼主有道理。

机腹与进气道之间的夹角,可能成为巨大反射体(箭头处),就像角反射器效果。

如果设计 ...

海客 发表于 2010-2-9 12:42

要我是毛五设计师,会这样设计----
(1)下面也平了,对侧下方向上的隐身能力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2)垂直面上的S型进气道也有了,完全遮蔽发动机刀片也没什么问题
(3)弹仓容积也大了,装几个JDAM之类的没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攻击机
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只要面积律处理好就行了:D
楼主有道理。

机腹与进气道之间的夹角,可能成为巨大反射体(箭头处),就像角反射器效果。

如果设计 ...

海客 发表于 2010-2-9 12:42

要我是毛五设计师,会这样设计----
(1)下面也平了,对侧下方向上的隐身能力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2)垂直面上的S型进气道也有了,完全遮蔽发动机刀片也没什么问题
(3)弹仓容积也大了,装几个JDAM之类的没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攻击机
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只要面积律处理好就行了:D
动动脑子想一想,就买给印度A3的产品,就毛5那丑陋的外形,性能肯定好不到哪去,要是隐身等各种性能达到美帝的水平,A3还不得美死,还不得把土鳖欺负死。要知道这次印度买250架毛5的价格还没有印度将要引进的美帝F35价格高,估摸隐身性能和对地多用途性能肯定不如美帝F35。:o
zhaobaoxin 发表于 2010-2-10 17:22

T50价格这就出来了?如果T50真能成功的话绝对还得长价,并且不止一次   :D
回复 9# wawa02002
專業看偽專業,一目了然
红外前视不是没用,可以在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使用,在特定战场条件下很有用。
littlehui 发表于 2010-2-9 13:48


    yan知道什么叫转贴吗?
看进气道周围那些百叶窗吧,隐身就是卑剧,27光屁股有15、6平方米,这个毛5达到1.5平方米就好不错了。{:3_98:}
俺是外行,好像听某高人说过,这样做实际上还是要满足啥升力体设计的要求,不知是否记错了!

楼主有道理。

机腹与进气道之间的夹角,可能成为巨大反射体(箭头处),就像角反射器效果。

如果设计 ...
海客 发表于 2010-2-9 12:42



    我原来的想法就是这样。。毛子这么做。。感觉就是个3.75的标准。。海客你这么改。。雷达使用面积也上去了。。座舱容易也上去了。。电子设备也不会少。。
我觉得毛5至今没想通他是4代机。。毕竟下面反射面积太大了。。不符合从前下面隐身的标准。。至少只感觉到毛5的前项达到基本隐身标准。。下面完全感觉就是一3代机。。 毛5隐身难道只对战斗机前向隐身。。不管地面雷达的隐身了。。毛子满赛。。

PS:海客借下图。。
楼主有道理。

机腹与进气道之间的夹角,可能成为巨大反射体(箭头处),就像角反射器效果。

如果设计 ...
海客 发表于 2010-2-9 12:42



    我原来的想法就是这样。。毛子这么做。。感觉就是个3.75的标准。。海客你这么改。。雷达使用面积也上去了。。座舱容易也上去了。。电子设备也不会少。。
我觉得毛5至今没想通他是4代机。。毕竟下面反射面积太大了。。不符合从前下面隐身的标准。。至少只感觉到毛5的前项达到基本隐身标准。。下面完全感觉就是一3代机。。 毛5隐身难道只对战斗机前向隐身。。不管地面雷达的隐身了。。毛子满赛。。

PS:海客借下图。。
原上草 发表于 2010-2-10 17:09


    拿这么说。。米帝的也是。。毕竟海客画的进气道风格整合接近米帝F22。。。?
回复 18# 国产新航发
F22实际上不是平的,是下突的,就是反升力体.
回复 33# langge945
多数人认为t50坚持升力体而忽视下机身的雷达反射是因为俄国现在还是国土防空为主,即假设地面雷达在己方
rongzhili.au 发表于 2010-2-15 17:18
高人,实在是高!
langge945 发表于 2010-2-15 16:32


    毛子彻底蔫了,决定只在自己的国土上作防御作战。
回复 37# wb686
找f22的三视图自己看看
rongzhili.au 发表于 2010-2-15 17:34
兄台的逆向思维能力向来独特,比如前一段时间的"歼11B机体的数量限制了太行的产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