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投降——白银坨传出的呐喊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09:00
谈歌


1939年10月,八路军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打响,白求恩同志赴前线抢救伤员,匆忙之间,白求恩左手中指竟被手术刀割破,火线紧急,不及处理,又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不幸受了感染。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却毅然留在战地救护。枪林弹雨之中,生死一瞬之际,白求恩说了那句让天下所有医生都肃然起敬的名言:“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由此,他的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1939年月10月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了千古名篇《纪念白求恩》,毛主席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1940年4月,晋察冀军区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建立了白求恩墓。并决定将军区下属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白求恩卫生学校共有200名学员。其中100多名是延安为支援晋察冀派来的。且打开历史的名册,再提及几个永远留在革命史册上的名字:王蕴华、肖敏、张喆、王杰、左克、王世昌、曹竹青、王尔鸣……这些花朵一般的姑娘,最大18岁,最小15岁,她们从全国各地起来,来自不同的家庭。如张杰来自北京,张喆来自上海一个教师家庭……她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抗日战争,走到了晋察冀战场。她们共同的口号是:抗战到底,决不投降!

1995年,逢值抗战胜利50周年,谈歌曾去唐县采访,在当地朋友的向导下,到白求恩卫生学校旧址瞻仰,只是所到之处,已经物非人非,当年的校舍,当年校舍里飞出的欢声笑语,早已飘然而逝。经当地老乡指点,我们依然能看到当年留在石壁上的模糊的标语:抗战到底,决不投降!八个大字尚能依稀辨识。谈歌禁不住上前触摸,手指滑动之处,一阵经年的苍劲,渐渐漫上心头。

屈指算来,谈歌已有十四年不曾再去,想必“决不投降”那四大个字苍劲依然。

1941年夏秋,日军对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企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由此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分区一分区。24日,30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以及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城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八路军某部马宝玉带领全班战士,顽强地抵抗着500多日伪军。为了让大部队转移,拖住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枪后,高呼:“抗战到底,决不投降!”纵身跳入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随后,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几十年来,五壮士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谈歌小学二年级,便学习这篇课文,从那时起,对五壮士的景仰便锁定在心底,时至今日,五壮士仍是谈歌人生激情的底蕴。只是不知何故,近年来,一些小学教材去掉了这篇课文。何故?莫非五壮士也过时了吗?

1941年夏秋之际的保定地区的反扫荡战斗,是一曲永留史册的壮歌。如果说,狼牙山五壮士是这曲壮歌的前奏,那么,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学员们,将在白银坨的梯子沟里,把这首“决不投降”的主旋律唱响冀中大地。

白银坨,是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脉第一道高峰,区内白银坨、玉皇坨、青榆坨引人瞩目,其中白银坨最高,海拔1008米,白银坨由槐树沟、葡萄沟等三道大峡谷和若干小峡谷组成。梯子沟即是一条险峻的山道。

2009年,谈歌第一次来到白银坨,走进了梯子沟,正值深秋,山底的泉水汩汩作响,山中的黄栌树在风中挥舞着红红的叶子,像无数红色的旗帜,山路上白色的野菊花开得正盛,好一幅红白相间的山水图。谈歌曾听过一位学人讲过,大抵风景有三类,有山无水之景则阳气太盛,有水无山之景则阴气过浓,有山有水之景为阴阳和谐。白银坨即是这样一个和谐的风景区。美丽的白银坨啊,幽静的梯子沟啊,如何竟成为一个惨剧的遗址?

承包白银坨山林的,是薄景祥与何学保二位先生,是谈歌的朋友。他们一路陪着我在山路上游览,山谷里游客的欢笑声不时传来,薄先生意气风发地告诉谈歌,为了告慰六十八年前在这里遇难的烈士的在天之灵,他们准备把这里建成一个红色旅游风景区。

薄先生与何先生带着谈歌上了白银坨,拐过一个山道,遇到了一场争执。几个游客围着瞧热闹。谈歌也凑上前去看,原来是为价钱的事儿。一个买筐的游客与两个卖筐的老汉正红着脸争执。筐,是用山中的荆条编制,用来装水果。筐子编得很精致,看到出两个老汉的手艺已经驾轻就熟。走近去问,两个老汉是叔伯兄弟,姓张。哥哥八十二岁,弟弟七十八岁。筐子的价格是每个二十元。薄景祥告诉谈歌,那位买筐的游客。西装革履,相貌堂堂,是县里的一个企业家,他或许是想给两个老汉多些,善事嘛!他出价三十元。并且告诉两个老汉,有多少收多少。两个老汉竟然摇头拒绝了。

哥哥眉头扬起,不容商量地说:“不卖!没有这个价钱!”

弟弟摆手说道:“若传扬出去,我们这生意怎么做呢?这岂不是太黑了嘛!”

企业家则坚持说:“我就要三十元一个,价钱少了我不要。”

哥哥摆摆手:“算了,你不要就不要,你快走吧。就是二十元。多了我们不卖!”

于是,两下里就说得僵局了。

谈歌看得目瞪口呆,若不是亲眼看到,谈歌绝不相信。此地竟然还有如此古风。市场经济已经席卷大地人心,争取最高利润已经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套改一句古话,这里怎么会有“不知有市,不论有价”的山民呢?

最后,还是薄景祥与何学保两位先生上前说和。看样子,薄先生与买卖双方都熟络,都给他面子。折中了一下,最后由薄先生拍板,以每只筐子二十五元成交。两位老汉不好意思地摇头,弟弟还一劲叹气,似乎他们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儿。

薄先生介绍,两兄弟都是当年白银坨惨剧的见证人。谈歌便与这两个老汉攀谈起来。

当年梯子岭惨案时,两兄弟都在现场,他们躲在了一块巨大的山石下边,亲眼目睹了那场悲剧。

在两位老人缓缓的讲述中,我们穿越时空,渐渐打开了尘封的历史。耳旁轰然响起了白银坨山中的枪炮声,那是一次铁壁合围的扫荡,白求恩卫生学校200名学员,与国际和平医院的几十名伤病员,接到上级命令,于1941年10月4日,由唐县葛公庄出发,向易县山区转移。这是一次艰难的转移,身后是日军疯狂地追杀,掩护白求恩卫生学校转移的两个连队,在进行了一天一夜的顽强的阻击之后,全部牺牲。学员们与伤病员们经过艰苦的行军,于10月5日,到达白银坨。翻过这道山,就进入了易县山区。再向深山里走几十公里,就能摆脱日军的追击。天刚刚下过雨,学员们和伤病员互相搀扶着,在泥泞中艰难地前进,当他们走进那一个名叫梯子沟的地方,一场人神共怒的惨剧发生了。

是时,1941年月10月5日,这一天正是中秋节。

日军的追击越来越近,白求恩卫生学校仍然在艰难地转移。这是一场生命与死神赛跑的转移,几百名日军在如影随行,紧追不舍。弥天的杀气,滚地而来。

学员王蕴华同志为了吸引敌人,向岔路跑去,被追来的敌人包围,她忽地转身,扑向了敌人的刺刀,几把刺刀同时扎透了她的年轻的胸膛。她生命的最后,喊出的口号是:“决不投降!”……学员张杰在山中,因体力不支,坠落到黑不见底的山谷,她留在山谷中的口号是:“决不投降。”……军区医院的泰护士,刚刚生产完,就随军转移,因为身体虚弱,为了不拖累大家,竟投水而亡,她最后的口号是是:“决不投降!”……

按照预定的路线,学员们和伤病员们终于走进了梯子沟,近十公里的梯子沟,脚下是时而没膝时而没腰的山水,两旁是陡峭的山壁。如果走出梯子沟,前边就是河北易县,由此便是进入了太行山深处了。可是,学员们并不知道,她们已经走进了敌人的又一个包围圈。

长达近三百米的梯子岭,成了日军的杀人场,已经埋伏的山头的日军开枪了,姑娘们与医院的医护人员抬着伤病员向回跑,而尾追过来的日军也开枪了。于是,队伍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借着山路的曲折,有30多人跑到了山底,沿着山路从南边冲了出去,生机转瞬即逝,日军很快就封锁了南边。于是,后边的150多名学员与几十名伤病员被截堵在了梯子岭。鬼子们冲进了梯子沟,学员们和伤病员奋起抵抗,几名随队的战士,子弹打光了,同鬼子们拼刺刀,伤病员们支撑着身子同鬼子们厮打在一起,手无寸铁的女学员们用石头、用手、用脚、用牙齿,同鬼子们进行了最后的过搏斗……这是一场绝不对等的拼杀,一方是人多势众全副武装嗜血成性的日本军人,一方是孤立无援疲惫不堪没有武器的柔弱女子。院长倒下去了,政委倒下去了,护士长倒下去了,花季少女们成了残暴日军练习拼刺的活靶。

不必目击当时战场的惨烈,所有躲藏的老百姓都能听到梯子沟里的杀声。所有人都能想象梯子岭已经血流如河,据幸存下来的老百姓讲,那天夜里,“决不投降!”的呼喊声,与震耳欲聋的枪声,混杂在一起,在山谷中久久不散。

一个多时辰过去了,梯子沟内安静了。沟里是一百多名白求恩卫生学校学员和几十名八路军伤病员的尸体。惨白似失血的月亮无力地悬在空中,像被抽去的筋骨的风儿,无力地吹着,血腥气味经久不散。这一夜如此空旷,这一夜如此漫长。

天亮的时候,山民们摸进梯子沟,到处都鲜血与尸体,一本本由白求恩同志编写的教学讲义,也都被鲜血浸透。悲愤的山民们,草草掩埋了这些早折的花季少女。之后有传说,白银坨从此渐渐长出一种白色的菊花,渐渐长得满山满谷,开得白光如炽。当地老百姓感慨地说,那是白校(白求恩卫生学校)学员们的魂魄呢!

杨成武司令员始终不放心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安危,几次派人去联络,得到学员们遇难的消息,从不流泪的杨成武,止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在《杨成武回忆录》中,这位开国上将军写道:梯子沟让他“心痛终生”。

谈歌与薄先生何先生从梯子沟出来的时候,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山峦起伏,树影幢幢,月亮似一轮被擦拭一新古镜,游移在空中。这还是六十八年前的月亮吗?哦,此月或非当年月,当年月儿似有魂?

薄先生陪着我,一路走在梯子沟,悬崖上的白菊花在月光下,如炽如燃,好像是当年那些白衣天使们仍在山中移动。

有风吹过来,谈歌似乎又听到满山遍野响起“决不投降”的呐喊声。

哦!这一刻如此悲壮!谈歌


1939年10月,八路军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打响,白求恩同志赴前线抢救伤员,匆忙之间,白求恩左手中指竟被手术刀割破,火线紧急,不及处理,又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不幸受了感染。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却毅然留在战地救护。枪林弹雨之中,生死一瞬之际,白求恩说了那句让天下所有医生都肃然起敬的名言:“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由此,他的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1939年月10月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了千古名篇《纪念白求恩》,毛主席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1940年4月,晋察冀军区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建立了白求恩墓。并决定将军区下属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白求恩卫生学校共有200名学员。其中100多名是延安为支援晋察冀派来的。且打开历史的名册,再提及几个永远留在革命史册上的名字:王蕴华、肖敏、张喆、王杰、左克、王世昌、曹竹青、王尔鸣……这些花朵一般的姑娘,最大18岁,最小15岁,她们从全国各地起来,来自不同的家庭。如张杰来自北京,张喆来自上海一个教师家庭……她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抗日战争,走到了晋察冀战场。她们共同的口号是:抗战到底,决不投降!

1995年,逢值抗战胜利50周年,谈歌曾去唐县采访,在当地朋友的向导下,到白求恩卫生学校旧址瞻仰,只是所到之处,已经物非人非,当年的校舍,当年校舍里飞出的欢声笑语,早已飘然而逝。经当地老乡指点,我们依然能看到当年留在石壁上的模糊的标语:抗战到底,决不投降!八个大字尚能依稀辨识。谈歌禁不住上前触摸,手指滑动之处,一阵经年的苍劲,渐渐漫上心头。

屈指算来,谈歌已有十四年不曾再去,想必“决不投降”那四大个字苍劲依然。

1941年夏秋,日军对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企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由此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分区一分区。24日,30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以及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城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八路军某部马宝玉带领全班战士,顽强地抵抗着500多日伪军。为了让大部队转移,拖住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枪后,高呼:“抗战到底,决不投降!”纵身跳入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随后,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几十年来,五壮士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谈歌小学二年级,便学习这篇课文,从那时起,对五壮士的景仰便锁定在心底,时至今日,五壮士仍是谈歌人生激情的底蕴。只是不知何故,近年来,一些小学教材去掉了这篇课文。何故?莫非五壮士也过时了吗?

1941年夏秋之际的保定地区的反扫荡战斗,是一曲永留史册的壮歌。如果说,狼牙山五壮士是这曲壮歌的前奏,那么,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学员们,将在白银坨的梯子沟里,把这首“决不投降”的主旋律唱响冀中大地。

白银坨,是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脉第一道高峰,区内白银坨、玉皇坨、青榆坨引人瞩目,其中白银坨最高,海拔1008米,白银坨由槐树沟、葡萄沟等三道大峡谷和若干小峡谷组成。梯子沟即是一条险峻的山道。

2009年,谈歌第一次来到白银坨,走进了梯子沟,正值深秋,山底的泉水汩汩作响,山中的黄栌树在风中挥舞着红红的叶子,像无数红色的旗帜,山路上白色的野菊花开得正盛,好一幅红白相间的山水图。谈歌曾听过一位学人讲过,大抵风景有三类,有山无水之景则阳气太盛,有水无山之景则阴气过浓,有山有水之景为阴阳和谐。白银坨即是这样一个和谐的风景区。美丽的白银坨啊,幽静的梯子沟啊,如何竟成为一个惨剧的遗址?

承包白银坨山林的,是薄景祥与何学保二位先生,是谈歌的朋友。他们一路陪着我在山路上游览,山谷里游客的欢笑声不时传来,薄先生意气风发地告诉谈歌,为了告慰六十八年前在这里遇难的烈士的在天之灵,他们准备把这里建成一个红色旅游风景区。

薄先生与何先生带着谈歌上了白银坨,拐过一个山道,遇到了一场争执。几个游客围着瞧热闹。谈歌也凑上前去看,原来是为价钱的事儿。一个买筐的游客与两个卖筐的老汉正红着脸争执。筐,是用山中的荆条编制,用来装水果。筐子编得很精致,看到出两个老汉的手艺已经驾轻就熟。走近去问,两个老汉是叔伯兄弟,姓张。哥哥八十二岁,弟弟七十八岁。筐子的价格是每个二十元。薄景祥告诉谈歌,那位买筐的游客。西装革履,相貌堂堂,是县里的一个企业家,他或许是想给两个老汉多些,善事嘛!他出价三十元。并且告诉两个老汉,有多少收多少。两个老汉竟然摇头拒绝了。

哥哥眉头扬起,不容商量地说:“不卖!没有这个价钱!”

弟弟摆手说道:“若传扬出去,我们这生意怎么做呢?这岂不是太黑了嘛!”

企业家则坚持说:“我就要三十元一个,价钱少了我不要。”

哥哥摆摆手:“算了,你不要就不要,你快走吧。就是二十元。多了我们不卖!”

于是,两下里就说得僵局了。

谈歌看得目瞪口呆,若不是亲眼看到,谈歌绝不相信。此地竟然还有如此古风。市场经济已经席卷大地人心,争取最高利润已经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套改一句古话,这里怎么会有“不知有市,不论有价”的山民呢?

最后,还是薄景祥与何学保两位先生上前说和。看样子,薄先生与买卖双方都熟络,都给他面子。折中了一下,最后由薄先生拍板,以每只筐子二十五元成交。两位老汉不好意思地摇头,弟弟还一劲叹气,似乎他们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儿。

薄先生介绍,两兄弟都是当年白银坨惨剧的见证人。谈歌便与这两个老汉攀谈起来。

当年梯子岭惨案时,两兄弟都在现场,他们躲在了一块巨大的山石下边,亲眼目睹了那场悲剧。

在两位老人缓缓的讲述中,我们穿越时空,渐渐打开了尘封的历史。耳旁轰然响起了白银坨山中的枪炮声,那是一次铁壁合围的扫荡,白求恩卫生学校200名学员,与国际和平医院的几十名伤病员,接到上级命令,于1941年10月4日,由唐县葛公庄出发,向易县山区转移。这是一次艰难的转移,身后是日军疯狂地追杀,掩护白求恩卫生学校转移的两个连队,在进行了一天一夜的顽强的阻击之后,全部牺牲。学员们与伤病员们经过艰苦的行军,于10月5日,到达白银坨。翻过这道山,就进入了易县山区。再向深山里走几十公里,就能摆脱日军的追击。天刚刚下过雨,学员们和伤病员互相搀扶着,在泥泞中艰难地前进,当他们走进那一个名叫梯子沟的地方,一场人神共怒的惨剧发生了。

是时,1941年月10月5日,这一天正是中秋节。

日军的追击越来越近,白求恩卫生学校仍然在艰难地转移。这是一场生命与死神赛跑的转移,几百名日军在如影随行,紧追不舍。弥天的杀气,滚地而来。

学员王蕴华同志为了吸引敌人,向岔路跑去,被追来的敌人包围,她忽地转身,扑向了敌人的刺刀,几把刺刀同时扎透了她的年轻的胸膛。她生命的最后,喊出的口号是:“决不投降!”……学员张杰在山中,因体力不支,坠落到黑不见底的山谷,她留在山谷中的口号是:“决不投降。”……军区医院的泰护士,刚刚生产完,就随军转移,因为身体虚弱,为了不拖累大家,竟投水而亡,她最后的口号是是:“决不投降!”……

按照预定的路线,学员们和伤病员们终于走进了梯子沟,近十公里的梯子沟,脚下是时而没膝时而没腰的山水,两旁是陡峭的山壁。如果走出梯子沟,前边就是河北易县,由此便是进入了太行山深处了。可是,学员们并不知道,她们已经走进了敌人的又一个包围圈。

长达近三百米的梯子岭,成了日军的杀人场,已经埋伏的山头的日军开枪了,姑娘们与医院的医护人员抬着伤病员向回跑,而尾追过来的日军也开枪了。于是,队伍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借着山路的曲折,有30多人跑到了山底,沿着山路从南边冲了出去,生机转瞬即逝,日军很快就封锁了南边。于是,后边的150多名学员与几十名伤病员被截堵在了梯子岭。鬼子们冲进了梯子沟,学员们和伤病员奋起抵抗,几名随队的战士,子弹打光了,同鬼子们拼刺刀,伤病员们支撑着身子同鬼子们厮打在一起,手无寸铁的女学员们用石头、用手、用脚、用牙齿,同鬼子们进行了最后的过搏斗……这是一场绝不对等的拼杀,一方是人多势众全副武装嗜血成性的日本军人,一方是孤立无援疲惫不堪没有武器的柔弱女子。院长倒下去了,政委倒下去了,护士长倒下去了,花季少女们成了残暴日军练习拼刺的活靶。

不必目击当时战场的惨烈,所有躲藏的老百姓都能听到梯子沟里的杀声。所有人都能想象梯子岭已经血流如河,据幸存下来的老百姓讲,那天夜里,“决不投降!”的呼喊声,与震耳欲聋的枪声,混杂在一起,在山谷中久久不散。

一个多时辰过去了,梯子沟内安静了。沟里是一百多名白求恩卫生学校学员和几十名八路军伤病员的尸体。惨白似失血的月亮无力地悬在空中,像被抽去的筋骨的风儿,无力地吹着,血腥气味经久不散。这一夜如此空旷,这一夜如此漫长。

天亮的时候,山民们摸进梯子沟,到处都鲜血与尸体,一本本由白求恩同志编写的教学讲义,也都被鲜血浸透。悲愤的山民们,草草掩埋了这些早折的花季少女。之后有传说,白银坨从此渐渐长出一种白色的菊花,渐渐长得满山满谷,开得白光如炽。当地老百姓感慨地说,那是白校(白求恩卫生学校)学员们的魂魄呢!

杨成武司令员始终不放心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安危,几次派人去联络,得到学员们遇难的消息,从不流泪的杨成武,止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在《杨成武回忆录》中,这位开国上将军写道:梯子沟让他“心痛终生”。

谈歌与薄先生何先生从梯子沟出来的时候,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山峦起伏,树影幢幢,月亮似一轮被擦拭一新古镜,游移在空中。这还是六十八年前的月亮吗?哦,此月或非当年月,当年月儿似有魂?

薄先生陪着我,一路走在梯子沟,悬崖上的白菊花在月光下,如炽如燃,好像是当年那些白衣天使们仍在山中移动。

有风吹过来,谈歌似乎又听到满山遍野响起“决不投降”的呐喊声。

哦!这一刻如此悲壮!
残酷的反扫荡
彭德怀大意了啊.
向抗战英烈致敬!
向抗战英烈致敬!
日军这种侵略军,在面对游击战的时候最终必然会采取这种企图以屠杀隔绝人民和反抗军队的做法

凸显了日本侵略军地残忍~
当时这些学员不是死了就是逃了?没有一个被活捉的?她们可是没武器的,日军要想抓她们也不难吧。还是我们宁可相信她们都战死了?:@
现在的人 很难想象
向抗战英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