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上甘岭战役打出名气的二野名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26:41
 临危受命,赴朝作战,大战上甘岭,此战役被载入国内外军事历史。周恩来慧眼点将让李德生平定内乱。李德生面对生死风险,爬上了软梯
  曾记否,电影《上甘岭》曾经震撼祖国大地,震撼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靡;你可知,在“四人帮”猖獗时期有位党的副主席被迫辞职,蒙受冤屈……
  这辉煌曲折的起落人生,却是一位老将军的真实经历。他就是上将李德生。
  在60余年的革命生涯里,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重任在肩还是别业居幽,无论一帆风顺还是身处逆境,李德生始终用从容、冷静和深刻填写着岁月,而正是这好似平静却又汹涌的岁月才生动地刻画了这位老将军的个性和品质。这大概是人一生最难修炼也是最珍贵的一种精神境界。
  李德生从不在历史中表现自己,历史却记载了他的表现。
  1950年新中国成立时,李德生已是副军长。来不及在和平的国土呼吸没有硝烟的自由空气,也来不及和家人团聚,美帝国主义又把战火烧到和东北毗邻的朝鲜,他又一次整装待发。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朝鲜中线,曾进行过一场举世闻名空前猛烈的激战,这就是上甘岭大战。参与这场大战的志愿军部队主要是第15军和第12军,指挥第15军的是秦基伟,指挥12军的是李德生。
  有人说:秦基伟的大名是在上甘岭打出来的。而李德生的大名也是在上甘岭打出来的。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是15军和12军两支兄弟部队团结协作、同生共死、并肩杀敌的光辉典范。两支部队都是原第2野战军的主力,经过上甘岭大战,这两支部队成为人民解放军中响当当的王牌军。同样,秦基伟和李德生,以各自在上甘岭大战中的出色指挥,为全国所瞩目,后来相继担任更高级职务,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
  在二野的将军中,李德生“后来居上”。
  李德生担任了第12军军长。再后来,李德生担任了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委。在党内,他还担任过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和党的副主席。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1967年的夏天,不仅是多年来温度最高的一个夏季,也是“文革”开始以来“温度”最高的一段日子。“红色风暴”在口号加枪炮中横扫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华大地陷入史无前例的混乱之中。人们由唇枪舌剑迅速升级到真枪实弹。枪炮相拼的武斗给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干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李德生这时任南京军区第12军军长,驻扎在安徽境内。社会的混乱现象还没有扰乱部队,所有工作还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一天,李德生突然接到千里之外的电话,这是周恩来总理的紧急电话。
  周恩来用急切的口气命令他:立即来北京,有重要任务。马上有一架专机去接你。
  端军人饭碗端了大半辈子的将军马上意识到此次进京非同一般。果然,他一到北京,没有等他喘口气,周恩来立即召见他。一见面的握手间,周恩来就将召他来京的意图简短地表明了。坐下后,又详细地介绍了安徽乃至全国的形势。形势很严峻,令人担忧。李德生听见周恩来沉重的语气,心不由自主地往下沉。他虽然在安徽,但没有直接参与地方领导,还不知道安徽局势恶化得这样快,连中型城市也卷入了武斗行列。
  周恩来命令他立即返回安徽,带部队去首府合肥,越快越好!
  周恩来叫李德生“出山”不是没有道理的。抗美援朝中,开创世界战争罕见记录的上甘岭战役就是秦基伟和李德生率领的部队创造的。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战斗最艰苦、作战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电影《上甘岭》之所以能引起亿万人民无比的自豪,就在于它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国威。
  可这一次,李德生面对的不是日寇,不是美国鬼子,也不是国民党军队,而是自己的同胞、自己的人民,解决这个矛盾要比对付真正的敌人难得多。
如果没有难度,周恩来也不会彻夜不眠,将他从千里之外调到北京亲自布置任务。周恩来在“文革”中竭力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李德生是深有体会的。
临走,周恩来又扼要地叮咛道:“制止武斗,消除派性,促进联合,稳定局势,抓革命促生产。”
  无须多言,李德生非常理解一国总理此时此刻焦急担忧的心境。
  他没有在北京停留,当即返回所在部队,随后又日夜兼程带领军直机关赶往合肥。
合肥上空这时已经硝烟弥漫,大楼也好,街道也好,甚至是居民的住宅,都成了枪战的工事体。连日来已经发生多次流血事件,两派群众没有因为死亡、流血而放弃敌对情绪,正好相反,敌对情绪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武斗场面像脱缰的野马,什么人都拉不住。个个红了眼,大有不决一死战决不罢休的架势。整个城市好像充满了浓烈的瓦斯,一丁点儿火星都会引起剧烈爆炸。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 ... /1711265421_2.shtml临危受命,赴朝作战,大战上甘岭,此战役被载入国内外军事历史。周恩来慧眼点将让李德生平定内乱。李德生面对生死风险,爬上了软梯
  曾记否,电影《上甘岭》曾经震撼祖国大地,震撼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靡;你可知,在“四人帮”猖獗时期有位党的副主席被迫辞职,蒙受冤屈……
  这辉煌曲折的起落人生,却是一位老将军的真实经历。他就是上将李德生。
  在60余年的革命生涯里,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重任在肩还是别业居幽,无论一帆风顺还是身处逆境,李德生始终用从容、冷静和深刻填写着岁月,而正是这好似平静却又汹涌的岁月才生动地刻画了这位老将军的个性和品质。这大概是人一生最难修炼也是最珍贵的一种精神境界。
  李德生从不在历史中表现自己,历史却记载了他的表现。
  1950年新中国成立时,李德生已是副军长。来不及在和平的国土呼吸没有硝烟的自由空气,也来不及和家人团聚,美帝国主义又把战火烧到和东北毗邻的朝鲜,他又一次整装待发。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朝鲜中线,曾进行过一场举世闻名空前猛烈的激战,这就是上甘岭大战。参与这场大战的志愿军部队主要是第15军和第12军,指挥第15军的是秦基伟,指挥12军的是李德生。
  有人说:秦基伟的大名是在上甘岭打出来的。而李德生的大名也是在上甘岭打出来的。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是15军和12军两支兄弟部队团结协作、同生共死、并肩杀敌的光辉典范。两支部队都是原第2野战军的主力,经过上甘岭大战,这两支部队成为人民解放军中响当当的王牌军。同样,秦基伟和李德生,以各自在上甘岭大战中的出色指挥,为全国所瞩目,后来相继担任更高级职务,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
  在二野的将军中,李德生“后来居上”。
  李德生担任了第12军军长。再后来,李德生担任了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委。在党内,他还担任过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和党的副主席。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1967年的夏天,不仅是多年来温度最高的一个夏季,也是“文革”开始以来“温度”最高的一段日子。“红色风暴”在口号加枪炮中横扫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华大地陷入史无前例的混乱之中。人们由唇枪舌剑迅速升级到真枪实弹。枪炮相拼的武斗给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干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李德生这时任南京军区第12军军长,驻扎在安徽境内。社会的混乱现象还没有扰乱部队,所有工作还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一天,李德生突然接到千里之外的电话,这是周恩来总理的紧急电话。
  周恩来用急切的口气命令他:立即来北京,有重要任务。马上有一架专机去接你。
  端军人饭碗端了大半辈子的将军马上意识到此次进京非同一般。果然,他一到北京,没有等他喘口气,周恩来立即召见他。一见面的握手间,周恩来就将召他来京的意图简短地表明了。坐下后,又详细地介绍了安徽乃至全国的形势。形势很严峻,令人担忧。李德生听见周恩来沉重的语气,心不由自主地往下沉。他虽然在安徽,但没有直接参与地方领导,还不知道安徽局势恶化得这样快,连中型城市也卷入了武斗行列。
  周恩来命令他立即返回安徽,带部队去首府合肥,越快越好!
  周恩来叫李德生“出山”不是没有道理的。抗美援朝中,开创世界战争罕见记录的上甘岭战役就是秦基伟和李德生率领的部队创造的。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战斗最艰苦、作战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电影《上甘岭》之所以能引起亿万人民无比的自豪,就在于它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国威。
  可这一次,李德生面对的不是日寇,不是美国鬼子,也不是国民党军队,而是自己的同胞、自己的人民,解决这个矛盾要比对付真正的敌人难得多。
如果没有难度,周恩来也不会彻夜不眠,将他从千里之外调到北京亲自布置任务。周恩来在“文革”中竭力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李德生是深有体会的。
临走,周恩来又扼要地叮咛道:“制止武斗,消除派性,促进联合,稳定局势,抓革命促生产。”
  无须多言,李德生非常理解一国总理此时此刻焦急担忧的心境。
  他没有在北京停留,当即返回所在部队,随后又日夜兼程带领军直机关赶往合肥。
合肥上空这时已经硝烟弥漫,大楼也好,街道也好,甚至是居民的住宅,都成了枪战的工事体。连日来已经发生多次流血事件,两派群众没有因为死亡、流血而放弃敌对情绪,正好相反,敌对情绪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武斗场面像脱缰的野马,什么人都拉不住。个个红了眼,大有不决一死战决不罢休的架势。整个城市好像充满了浓烈的瓦斯,一丁点儿火星都会引起剧烈爆炸。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 ... /1711265421_2.shtml
重温历史。不错。。谢谢LZ。。
是哦,上甘岭是12军和15军一起打的
可惜一般别人只提15军
可怜的十二军
致敬老将军
致敬!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