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29:11


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 ... mp;mdate=0109110832

  中评社台北1月9日电/台湾大学教授石之瑜今天在联合早报发表文章说,马英九发表元旦文告,重申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关系政策。但这三不原则是不是与就职时提的完全同样意义呢?显然不是。否则政府仰仗的最高智库领导人赵春山便不会安排在元旦发表评论,进一步阐释马政府的两岸政策。

  根据赵春山的分析,马政府的两岸政策有两个基石,第一个是必须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第二个是治理两岸关系应该重在过程,放弃目的。坚持过程论,反对目的论,是通篇的关键词。

  坚持过程论,反对目的论

  在北京追求统一的政策目的下,赵春山所揭示的这个立场,若与早期李登辉领导的国民党的两岸政策相比,看起来是一大倒退。

  现任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曾在1993年11月代表李登辉出席APEC时,宣读台北对两岸关系的立场是,两岸“主权”互不隶属,是“以一个中国为导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虽然引起轩然大波,但起码加上了以一个中国为导向。

  后见之明显示,江丙坤的声明是李登辉公开其台独政策的先声。所配合的,就是在同一年稍早推出的申请参与联合国政策,岛内还组织了民粹组织配合宣传, 一脉相承15年,到谢长廷在2008年的竞选口号——牵手护台湾,加入联合国。

  但是,故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还是能从这个声明得到灵感,1997年,他乃提出一个中国不是“完成式”,而是“现在进行式”的主张,力图拉住李登辉流露的台独意图。如果江丙坤没有提出以一个中国为导向的前提,汪道涵就无法把台北的立场进一步诠释成是大陆可以接受的立场。

  因为汪道涵的创意新解,使得在李登辉1996年推出对大陆的戒急用忍政策受到牵制,也使得第二次辜汪会谈的安排得以进行,更因此迫使李登辉提出两国论,来破坏第二次辜汪会谈。

  赵春山在2010年元旦对马英九政府政策的说明,正是把江丙坤宣读的上述立场中的以一个中国为导向的前提排除,变成是无目的导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     

    由于这是严重的问题,不能像在1993年那样由官方身份的代表在国际场合宣告,否则两岸关系的变化难以逆料,则只能由御用的民间机构传达。

  
  排除一个中国的前提

  赵春山并具体针对罗援将军前此指控马英九的政策为和平分裂表示不解,但赵春山确实劝告大陆不能用自己的特殊经验去总结别人的经验,对两岸关系发展不要有先入为主之见,否则就无法确保良性发展。

  也就是说,要是北京有先入为主的见解,把统一当成是两岸关系的目的,那两岸关系就无法良性发展。表面解读赵春山这种对罗援间接警告,恐怕只可能加深罗援对马英九政府是在执行和平分裂的疑惧。

  赵春山是不是其实还有隐语?他开宗明义提到民进党的台独倾向带来的千疮百孔。深谙辩证逻辑的他,有没有在用辩证逻辑当成与同样深谙马列主义的罗援在沟通时的暗号?

  亦即,唯有不以统一为目的的两岸政策,才能确保反独,一旦确保反独,不统不独的政策,将来就只会剩下统与现状两种可能性。两岸若能保证良性发展,则在统与现状之间的选择,大可有利于统一。那么,罗将军又何必急于一时?

  如是推论,则马英九在政策上与人事上处处对台独妥协,甚至执行与台独齐步一伐的两个中国政策,充其量只能说是策略性的台独,之后仍期盼在辩证的过程中又转向统一方向。

  就算马英九当前的台独倾向纯属策略性,但两岸关系的发展是否会依从其意愿,在今后某一段时间后,又往统一的方向回摆呢?这可能是赵春山希望罗援相信的。但对于罗将军而言,为什么要相信呢?或者,他就算不信,又能如何呢?

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 ... mp;mdate=0109110832

  中评社台北1月9日电/台湾大学教授石之瑜今天在联合早报发表文章说,马英九发表元旦文告,重申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关系政策。但这三不原则是不是与就职时提的完全同样意义呢?显然不是。否则政府仰仗的最高智库领导人赵春山便不会安排在元旦发表评论,进一步阐释马政府的两岸政策。

  根据赵春山的分析,马政府的两岸政策有两个基石,第一个是必须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第二个是治理两岸关系应该重在过程,放弃目的。坚持过程论,反对目的论,是通篇的关键词。

  坚持过程论,反对目的论

  在北京追求统一的政策目的下,赵春山所揭示的这个立场,若与早期李登辉领导的国民党的两岸政策相比,看起来是一大倒退。

  现任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曾在1993年11月代表李登辉出席APEC时,宣读台北对两岸关系的立场是,两岸“主权”互不隶属,是“以一个中国为导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虽然引起轩然大波,但起码加上了以一个中国为导向。

  后见之明显示,江丙坤的声明是李登辉公开其台独政策的先声。所配合的,就是在同一年稍早推出的申请参与联合国政策,岛内还组织了民粹组织配合宣传, 一脉相承15年,到谢长廷在2008年的竞选口号——牵手护台湾,加入联合国。

  但是,故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还是能从这个声明得到灵感,1997年,他乃提出一个中国不是“完成式”,而是“现在进行式”的主张,力图拉住李登辉流露的台独意图。如果江丙坤没有提出以一个中国为导向的前提,汪道涵就无法把台北的立场进一步诠释成是大陆可以接受的立场。

  因为汪道涵的创意新解,使得在李登辉1996年推出对大陆的戒急用忍政策受到牵制,也使得第二次辜汪会谈的安排得以进行,更因此迫使李登辉提出两国论,来破坏第二次辜汪会谈。

  赵春山在2010年元旦对马英九政府政策的说明,正是把江丙坤宣读的上述立场中的以一个中国为导向的前提排除,变成是无目的导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     

    由于这是严重的问题,不能像在1993年那样由官方身份的代表在国际场合宣告,否则两岸关系的变化难以逆料,则只能由御用的民间机构传达。

  
  排除一个中国的前提

  赵春山并具体针对罗援将军前此指控马英九的政策为和平分裂表示不解,但赵春山确实劝告大陆不能用自己的特殊经验去总结别人的经验,对两岸关系发展不要有先入为主之见,否则就无法确保良性发展。

  也就是说,要是北京有先入为主的见解,把统一当成是两岸关系的目的,那两岸关系就无法良性发展。表面解读赵春山这种对罗援间接警告,恐怕只可能加深罗援对马英九政府是在执行和平分裂的疑惧。

  赵春山是不是其实还有隐语?他开宗明义提到民进党的台独倾向带来的千疮百孔。深谙辩证逻辑的他,有没有在用辩证逻辑当成与同样深谙马列主义的罗援在沟通时的暗号?

  亦即,唯有不以统一为目的的两岸政策,才能确保反独,一旦确保反独,不统不独的政策,将来就只会剩下统与现状两种可能性。两岸若能保证良性发展,则在统与现状之间的选择,大可有利于统一。那么,罗将军又何必急于一时?

  如是推论,则马英九在政策上与人事上处处对台独妥协,甚至执行与台独齐步一伐的两个中国政策,充其量只能说是策略性的台独,之后仍期盼在辩证的过程中又转向统一方向。

  就算马英九当前的台独倾向纯属策略性,但两岸关系的发展是否会依从其意愿,在今后某一段时间后,又往统一的方向回摆呢?这可能是赵春山希望罗援相信的。但对于罗将军而言,为什么要相信呢?或者,他就算不信,又能如何呢?
河蟹帝,看看你还能退到哪里去!
:D
统一只能靠打

丢掉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