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新一代彈道飛彈與其戰略戰力之提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56:51
中共新一代彈道飛彈與其戰略戰力之提升 中共新一代彈道飛彈與其戰略戰力之提升
<P>提 要</P>
<P>一、共軍第二砲兵部隊現役的各型彈道飛彈計有:「東風五型」洲際彈道飛彈,「東風四型」、「東風三型」與「東風廿一甲型」長程彈道飛彈,「東風廿一型」中程彈道飛彈,以及「東風十五型」、「東風十一甲型」、「東風十一型」等短程彈道飛彈。其中被中共列為戰略彈道飛彈的「東風五甲型」、「東風五型」、「東風四型」,「東風三型」飛彈,皆係自固定發射井或發射陣地發射、以液態燃料火箭推進,其發射前之準備作業需時甚長,彈著精度甚低,且因陣地固定而被敵對國家指定為其戰略導彈瞄準之目標,甚易被摧毀,其戰鬥存活率甚低,完全不符合「飛彈防禦系統」時代的性能需求,亟需以新一代彈道飛彈汰換。</P>
<P>二、中共研發新一代彈道飛彈始自80年代初期。其研發策略為:發展固態燃料火箭推進以取代液態燃料火箭推進;發展戰術彈道飛彈以配合戰略彈道飛彈運用;研發第二代戰略彈道飛彈以提升戰略飛彈之戰力;自第一代戰略飛彈(液態燃料火箭)之基礎發展人造衛星運載火箭。新一代彈道飛彈中最先研發的是「東風廿一型」中程彈道飛彈,繼而研發了「東風十五型」與「東風十一型」短程彈道飛彈,這三型飛彈皆係以固態火箭推進、以車輛承載可機動發射的彈道飛彈。</P>
<P>三、中共研發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始自80年代後期,提出應具備的性能需求特質為:高射前生存能力、高反攔截(突防)能力、高打擊能力與高可靠性。中共國防科工委於1986年4月提出的研發策略為:先研發射程8,000公里的「東風卅一型(DF-31)固態機動彈道飛彈」用為「基本型」,然後在此基礎上橫向研改衍生「巨浪二型(JL-2)潛射固態彈道飛彈」與縱向研改衍生射程12,000公里的「東風四十一型(DF-41)洲際固態機動彈道飛彈」,不僅可降低研發風險,並可節省研製、試驗經費。</P>
<P>四、「東風卅一型」飛彈自1986年展開研發,計劃於90年代末期開始服役。但研發曾遭遇困難,至1999年與2000年,多次試射才每次皆命中目標,推判可能已完成其「設計定型」,繼而將展開「工程定型」與小量生產,並可能於2-3年內完成首批若干枚「東風卅一型」飛彈的製造,撥交第二砲兵部隊部署。在此同一期間,中共配合「東風卅一型」飛彈的研發,已展開「巨浪二型」飛彈之研發與試驗,並於2000年12月自「試射潛艦」水下發射「巨浪二型」飛彈,進行飛行試驗獲得初步成功。「東風四十一型飛彈」可能於「東風卅一型飛彈」研發高潮後已展開研發工作,可能將於2005年完成「研發定型」,2010年以前成軍部署。</P>
<P>五、中共的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將自下述多方面有效提升中共的戰略戰力:「東風卅一型」與「東風四十一型」飛彈部署後,中共戰略彈道飛彈的射程可覆蓋美國全境,能大幅增加對美國攻擊的能量與戰略壓力;新一代戰略飛彈服役後,能大幅提升中共戰略飛彈的機動性、隱蔽性與存活性,進而增加其核威懾與「第二波」攻擊美國的戰略戰力;新一代飛彈的彈著命中精度(CEP)甚佳,具有反攔截(突防)能力與多彈頭,以突破NMD飛彈防禦系統的多層攔截,因而實質上提升了中共戰略飛彈的戰力;「巨浪二型」潛射彈道飛彈利用核潛艦的高度隱蔽性與潛伏性,可躲過美國的第一波核</P>
<P>六、由於「東風卅一型」、「東風四十一型」與「巨浪二型」等飛彈仍在研製中,並且中共也尚未具備完整的「太空指、管、通、情、偵、監(C4ISR)」系統,中共要能得心應手地運用其新一代戰略飛彈,尚需約10年時間的苦心經營。</P>


<P>壹、前 言</P>
<p>
<P>中共自60年代自力研製「兩彈一星(飛彈、原子彈、衛星)」,至1966年已將「兩彈」整合成為核彈頭彈道飛彈。再經過20餘年的持續研發與經營,其操作彈道飛彈之第二砲兵部隊,已具備能遍及全球的戰力。但被中共列為戰略彈道飛彈的「東風五甲型」、「東風五型」與「東風四型」洲際彈道飛彈,以及「東風三型」長程彈道飛彈,皆係「自固定發射井或發射陣地發射、以液態燃料火箭推進」的彈道飛彈,其發射前之準備作業需時甚長,彈著精度甚低,且因陣地固定而被敵對國家指定為其戰略導彈瞄準之目標,故甚易被摧毀,其戰鬥存活? 噬醯汀S需b於此,中共自80年代已展開「自機動陣地發射、以固態燃料火箭推進」的新一代彈道飛彈之研發、製造與成軍。目前其「機動發射、固態火箭推進」的戰術彈道飛彈與中程、長程彈道飛彈已成軍部署,洲際彈道飛彈與潛射彈道飛彈則在加速研發與製造中,未來陸續成軍部署後,將有效改進中共的戰略戰力。</P>
<p>
<P>貳、中共現役的彈道飛彈</P>
<p>
<P>通常一個國家的戰略核武力量係由三部分組成,一係陸基戰略彈道飛彈;二係海基潛射戰略彈道飛彈;三係空軍戰略轟炸機(空投核炸彈與空射核飛彈)。中共戰略核武力量由研發與建構陸基核彈道飛彈開始,並大力持續進行,故其陸基戰略彈道飛彈的戰鬥序列最為完整與具備戰力,由第二砲兵部隊操作;其海基潛射戰略戰力極為有限,僅有一艘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舷號406),配備12枚「巨浪一型」潛射彈道飛彈;其空軍戰略轟炸機因機型老舊、性能過時,甚難擔任長程投射核炸彈與核飛彈的任務。</P>
<P>共軍第二砲兵部隊配備短程、中程、長程、洲際彈道飛彈,這些不同射程的彈道飛彈,已形成完整的戰術與戰略打擊力量。(通常將射程涵蓋1,000公里以下的短程歸類為戰術飛彈;射程1,000公里至10,000公里以上之各型中程、長程、洲際彈道飛彈,歸類為戰略飛彈)。共軍的戰術飛彈以配備高爆、子母彈等常規彈頭為主,可運用於攻擊臺灣或與周邊國家、地區間突發之局部戰爭;戰略飛彈以配備單一或多重核彈頭為主,用於抗衡美、俄、英、法、印度等核武大國之潛在威脅,另亦可於美、日等國干預臺海衝突時,發揮威懾嚇阻之作用。</P>
<P>共軍第二砲兵部隊現役的各型彈道飛彈計有:</P>
<P>一、「東風五型」洲際彈道飛彈,彈徑3.35公尺,彈長32.6公尺,彈重183,000公斤,以二級(節)式液態燃料火箭推進,採慣性系統導制,彈頭(帶「突防艙」)重量3,200公斤,配置威力約相當1-500萬噸(1-5MT)黃色炸藥的單一核彈頭,自固定之地窖發射,射程10,000公里,彈著命中精度(CEP)6,980公尺,1984年完成研發。「東風五甲型」為其改進型,射程延伸至13,500公里,可能配置多枚小型核彈頭,1998年完成研發。「東風五型」與「東風五甲型」飛彈的作戰範圍可達獨立國協、西歐、非洲全境及北美洲大部分地區,據估計兩型導彈共部署約30至40枚。</P>
<P>二、「東風四型」洲際彈道飛彈,彈徑2.25公尺,彈長28.0公尺,彈重82,000公斤,以二級(節)式液態燃料火箭推進,採捷聯式慣性系統導制,單一核彈頭重2,000公斤,核彈頭威力約相當200萬噸(2MT)黃色炸藥,射程約4,900公里,彈著命中精度(CEP)約4,360公尺,1981年完成研發,係共軍首型部署於地下發射井的彈道飛彈。作戰範圍可達獨立國協全境、西歐及非洲部分地區,以及美軍駐夏威夷、阿拉斯加、中途島、阿留申群島等海、空軍基地,據估計共部署約10餘枚。</P>
<P>三、「東風三型」長程彈道飛彈,彈徑2.25公尺,彈長24公尺,彈重64,000公斤,以單級(節)式液態燃料火箭推進,採無線電/慣性系統導制,射程約2,650公里,彈頭重1,900公斤,配置一枚威力約相當1-300萬噸(1-3MT)黃色炸藥的單一核彈頭或常規彈頭,1979年完成研發。其改良型「東風三甲」導彈射程約3,200公里,1984年完成研發。作戰範圍可達獨立國協、東南亞、東北亞,以及亞太地區美軍駐日、韓、琉球、關島等海、空軍基地,據估計共部署約在60枚以內。</P>
<P>四、「東風廿一甲型」長程彈道飛彈,係「東風廿一型」飛彈的「射程增長型」,射程約2,800-3,000公里,1998年始役。作戰範圍與東風三型長程彈道飛彈者相同,據估計共部署約在10枚以內。</P>
<P>五、「東風廿一型」中程彈道飛彈,係中共第一種固態火箭推進、以車輛承載可機動發射之彈道飛彈,彈徑1.4公尺,彈長10.07公尺,彈重14,700公斤,以單級(節)固態燃料火箭推進,射程約1,800公里,彈頭重量540公斤,配置一枚500KT核彈頭或常規彈頭,彈著命中精度(CEP)約2,620公尺,1988年完成研發。作戰範圍涵蓋東南亞及東北亞大部分地區以及美軍駐日、韓基地,據估計共部署約在20枚以內。</P>
<P>六、「東風十五型」短程彈道飛彈,彈徑1.0公尺,彈長10公尺,彈重6,700公斤,以單級(節)固態燃料火箭推進、車輛承載可機動發射,射程約600公里,彈著命中精度(CEP)約600公尺,配置一枚常規彈頭或子母彈彈頭,1991年完成研發。射程可涵蓋臺灣全島,為對臺飛彈攻擊之主力,據估計共部署約400餘枚。</P>
<P>七、「東風十一甲型」短程彈道飛彈,係射程300公里「東風十一型」短程彈道飛彈「射程增長型」,「東風十一甲」飛彈保持「東風十一型」飛彈原有的0.88公尺彈徑,但將固態火箭推進機加長約1.3公尺,全彈長度增至10.7公尺,並改用性能較強的推進劑,使其最大射程由300公里增加至600公里,與「東風十五型」飛彈的射程相同,彈著命中精度(CEP)仍為「東風十一型」飛彈的300公尺,配置一枚常規彈頭或子母彈彈頭、群子彈頭等,1998年始役。射程可涵蓋臺灣全島,為對臺飛彈攻擊之主力,據估計共部署約40餘枚。</P>
<p>
<P>參、中共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之性能要求與研發策略</P>
<p>
<P>中共研發新一代彈道飛彈始自80年代初期。1981年初,中共對新一代彈道飛彈發展訂出的四大「基本改變」為:</P>
<P>一、發展固態燃料火箭推進以取代液態燃料火箭推進。</P>
<P>二、發展戰術彈道飛彈以配合戰略彈道飛彈運用。</P>
<P>三、研發第二代戰略彈道飛彈以提升戰略飛彈之戰力。</P>
<P>四、自第一代戰略飛彈(液態燃料火箭)之基礎發展人造衛星運載火箭。</P>
<P>中共新一代彈道飛彈中最先研發的是射程約1,800公里之「東風廿一型」中程彈道飛彈,它係中共第一型固態火箭推進、以車輛承載可機動發射之彈道飛彈,於1988年完成研發。同一期間並進行了「東風十五型」與「東風十一型」短程彈道飛彈的研發,先後分別於1991年與1992年完成研發。</P>
<P>研發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前,中共針對其「東風三、四、五型」戰略飛彈生存能力低、突防能力弱、彈著精度低、不能完全滿足未來戰爭的形勢需要等缺點,提出其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應具有的「四高」能力,為:</P>
<P>一、高射前生存能力── 能機動隱蔽、快速反應,並具有一定的地面抗核能力。</P>
<P>二、高反攔截(突防)能力── 能突破「星戰計畫(SDI)」將來可能部署的多層攔截系統。</P>
<P>三、高打擊能力── 能摧毀中共要求摧毀的各類戰略目標。</P>
<P>四、高可靠性。</P>
<P>中共所研擬的新一代洲際戰略彈道飛彈的主要戰術性能要求如下:</P>
<P>一、標準最大射程── 12,000公里至13,000公里。雖然美國MX、Midgetman(侏儒)彈道飛彈的最大射程只有11,000公里,但中共考量若其新一代戰略飛彈的最大射程採11,000公里,只有將發射點北移到中國大陸的東北、西北邊遠地區,才能覆蓋90%以上美國本土。如果標準最大射程為12,000公里,就可以從華北、中原地帶發射,覆蓋除美國東南部佛羅里達半島以外的廣大地區。如果標準最大射程為13,000公里,則可從現有的基地發射,覆蓋美國全境。因此,最大射程取12,000-13,000公里為佳。</P>
<P>二、命中精度── CEP介於800至500公尺。核彈道飛彈的打擊效果是由目標特性、核彈頭當量、爆炸方式及命中精度等諸因素綜合決定。專家認為核戰略飛彈若只打擊面目標,飛彈命中精度達到1,000公尺甚至更差一點就可以了;但考慮到要打擊交通樞紐及某些要害目標的任務,而核戰略飛彈小型化又要求核彈頭小型化、當量減小。因此配合核彈頭當量、摧毀概率等,取 藥。(利用研發逐步改進小型核彈頭的核當量)。</P>
<P>四、發射時間── 有限地區任意點發射,發射準備時間小於25至20分鐘。具備這種能力的戰略飛彈,不僅機動性好,戒備率高,而且生存能力也高,但卻是實踐難度較大的指標。</P>
<P>五、發射方式── 多種發射方式,以車載機動發射為主(公路發射車需具備能耐受0.3×0.098MPa以上超壓的地面抗核加固)。</P>
<P>六、反攔截(突防)能力── 以能對付「星戰計畫(SDI)」第一階段可能部署的動能攔截武器為目標。因此核戰略飛彈必須在考慮加固技術的同時,要大力研發反識別技術、隱身技術、光電對抗技術與躲避飛行技術等。</P>
<P>七、研發小型化核子彈頭與多彈頭彈道核飛彈,以提升其戰略飛彈的戰鬥效率與提高難以攔截的機率。</P>
<P>八、研發中子核彈頭、核電磁脈衝彈頭,俾必要時配置於戰略飛彈使用,以增加戰術運用的彈性。</P>
<P>由於研發符合上列主要戰術性能要求的新一代洲際戰略彈道飛彈、所需研發的尖端技術與高新元件、組件甚多,為降低研發風險、提升研發效益與爭取時效,中共國防科工委於1986年4月給中央軍委的「關於戰略武器安排意見的請示」報告中,提出:先研發「東風卅一型(DF-31)遠程固態機動彈道飛彈」用為「基本型」,然後在此基礎上研發「巨浪二型(JL-2)潛射遠程固態彈道飛彈」與「東風四十一型(DF-41)洲際固態機動彈道飛彈」,這個報告獲得當時的中央軍委領導同意。</P>
<P>因此中共研發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的策略是,由研發射程7,500-8,000公里的「東風卅一型(DF-31)遠程固態機動彈道飛彈」為起點,俟「東風卅一型飛彈」研發定型後,再由此「基本型」橫向研改衍生射程7,500-8,000公里的「巨浪二型(JL-2)潛射遠程固態彈道飛彈」與縱向研發射程12,000-13,000公里的「東風四十一型(DF-41)洲際固態機動彈道飛彈」。按此方式研發,「東風四十一型飛彈」與「巨浪二型飛彈」可沿用「東風卅一型飛彈」的火箭推進機,彈體結構生產工具、模具,與繼承「東風卅一型飛彈」的研製經驗,以及「東風四十一型飛彈」可使用「東風卅一型飛彈」的發射裝備,因而不僅可降低研發風險,並可節省研製、試</P>
<P>驗經費。研製完成「東風卅一型飛彈」、「巨浪二型飛彈」與「東風四十一型飛彈」,中共將可陸續汰換其「東風四型」、「東風五型」洲際彈道飛彈,與「巨浪一型飛彈」,而獲得較大的戰略主動權與國家安全感。</P>中共新一代彈道飛彈與其戰略戰力之提升 中共新一代彈道飛彈與其戰略戰力之提升
<P>提 要</P>
<P>一、共軍第二砲兵部隊現役的各型彈道飛彈計有:「東風五型」洲際彈道飛彈,「東風四型」、「東風三型」與「東風廿一甲型」長程彈道飛彈,「東風廿一型」中程彈道飛彈,以及「東風十五型」、「東風十一甲型」、「東風十一型」等短程彈道飛彈。其中被中共列為戰略彈道飛彈的「東風五甲型」、「東風五型」、「東風四型」,「東風三型」飛彈,皆係自固定發射井或發射陣地發射、以液態燃料火箭推進,其發射前之準備作業需時甚長,彈著精度甚低,且因陣地固定而被敵對國家指定為其戰略導彈瞄準之目標,甚易被摧毀,其戰鬥存活率甚低,完全不符合「飛彈防禦系統」時代的性能需求,亟需以新一代彈道飛彈汰換。</P>
<P>二、中共研發新一代彈道飛彈始自80年代初期。其研發策略為:發展固態燃料火箭推進以取代液態燃料火箭推進;發展戰術彈道飛彈以配合戰略彈道飛彈運用;研發第二代戰略彈道飛彈以提升戰略飛彈之戰力;自第一代戰略飛彈(液態燃料火箭)之基礎發展人造衛星運載火箭。新一代彈道飛彈中最先研發的是「東風廿一型」中程彈道飛彈,繼而研發了「東風十五型」與「東風十一型」短程彈道飛彈,這三型飛彈皆係以固態火箭推進、以車輛承載可機動發射的彈道飛彈。</P>
<P>三、中共研發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始自80年代後期,提出應具備的性能需求特質為:高射前生存能力、高反攔截(突防)能力、高打擊能力與高可靠性。中共國防科工委於1986年4月提出的研發策略為:先研發射程8,000公里的「東風卅一型(DF-31)固態機動彈道飛彈」用為「基本型」,然後在此基礎上橫向研改衍生「巨浪二型(JL-2)潛射固態彈道飛彈」與縱向研改衍生射程12,000公里的「東風四十一型(DF-41)洲際固態機動彈道飛彈」,不僅可降低研發風險,並可節省研製、試驗經費。</P>
<P>四、「東風卅一型」飛彈自1986年展開研發,計劃於90年代末期開始服役。但研發曾遭遇困難,至1999年與2000年,多次試射才每次皆命中目標,推判可能已完成其「設計定型」,繼而將展開「工程定型」與小量生產,並可能於2-3年內完成首批若干枚「東風卅一型」飛彈的製造,撥交第二砲兵部隊部署。在此同一期間,中共配合「東風卅一型」飛彈的研發,已展開「巨浪二型」飛彈之研發與試驗,並於2000年12月自「試射潛艦」水下發射「巨浪二型」飛彈,進行飛行試驗獲得初步成功。「東風四十一型飛彈」可能於「東風卅一型飛彈」研發高潮後已展開研發工作,可能將於2005年完成「研發定型」,2010年以前成軍部署。</P>
<P>五、中共的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將自下述多方面有效提升中共的戰略戰力:「東風卅一型」與「東風四十一型」飛彈部署後,中共戰略彈道飛彈的射程可覆蓋美國全境,能大幅增加對美國攻擊的能量與戰略壓力;新一代戰略飛彈服役後,能大幅提升中共戰略飛彈的機動性、隱蔽性與存活性,進而增加其核威懾與「第二波」攻擊美國的戰略戰力;新一代飛彈的彈著命中精度(CEP)甚佳,具有反攔截(突防)能力與多彈頭,以突破NMD飛彈防禦系統的多層攔截,因而實質上提升了中共戰略飛彈的戰力;「巨浪二型」潛射彈道飛彈利用核潛艦的高度隱蔽性與潛伏性,可躲過美國的第一波核</P>
<P>六、由於「東風卅一型」、「東風四十一型」與「巨浪二型」等飛彈仍在研製中,並且中共也尚未具備完整的「太空指、管、通、情、偵、監(C4ISR)」系統,中共要能得心應手地運用其新一代戰略飛彈,尚需約10年時間的苦心經營。</P>


<P>壹、前 言</P>
<p>
<P>中共自60年代自力研製「兩彈一星(飛彈、原子彈、衛星)」,至1966年已將「兩彈」整合成為核彈頭彈道飛彈。再經過20餘年的持續研發與經營,其操作彈道飛彈之第二砲兵部隊,已具備能遍及全球的戰力。但被中共列為戰略彈道飛彈的「東風五甲型」、「東風五型」與「東風四型」洲際彈道飛彈,以及「東風三型」長程彈道飛彈,皆係「自固定發射井或發射陣地發射、以液態燃料火箭推進」的彈道飛彈,其發射前之準備作業需時甚長,彈著精度甚低,且因陣地固定而被敵對國家指定為其戰略導彈瞄準之目標,故甚易被摧毀,其戰鬥存活? 噬醯汀S需b於此,中共自80年代已展開「自機動陣地發射、以固態燃料火箭推進」的新一代彈道飛彈之研發、製造與成軍。目前其「機動發射、固態火箭推進」的戰術彈道飛彈與中程、長程彈道飛彈已成軍部署,洲際彈道飛彈與潛射彈道飛彈則在加速研發與製造中,未來陸續成軍部署後,將有效改進中共的戰略戰力。</P>
<p>
<P>貳、中共現役的彈道飛彈</P>
<p>
<P>通常一個國家的戰略核武力量係由三部分組成,一係陸基戰略彈道飛彈;二係海基潛射戰略彈道飛彈;三係空軍戰略轟炸機(空投核炸彈與空射核飛彈)。中共戰略核武力量由研發與建構陸基核彈道飛彈開始,並大力持續進行,故其陸基戰略彈道飛彈的戰鬥序列最為完整與具備戰力,由第二砲兵部隊操作;其海基潛射戰略戰力極為有限,僅有一艘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舷號406),配備12枚「巨浪一型」潛射彈道飛彈;其空軍戰略轟炸機因機型老舊、性能過時,甚難擔任長程投射核炸彈與核飛彈的任務。</P>
<P>共軍第二砲兵部隊配備短程、中程、長程、洲際彈道飛彈,這些不同射程的彈道飛彈,已形成完整的戰術與戰略打擊力量。(通常將射程涵蓋1,000公里以下的短程歸類為戰術飛彈;射程1,000公里至10,000公里以上之各型中程、長程、洲際彈道飛彈,歸類為戰略飛彈)。共軍的戰術飛彈以配備高爆、子母彈等常規彈頭為主,可運用於攻擊臺灣或與周邊國家、地區間突發之局部戰爭;戰略飛彈以配備單一或多重核彈頭為主,用於抗衡美、俄、英、法、印度等核武大國之潛在威脅,另亦可於美、日等國干預臺海衝突時,發揮威懾嚇阻之作用。</P>
<P>共軍第二砲兵部隊現役的各型彈道飛彈計有:</P>
<P>一、「東風五型」洲際彈道飛彈,彈徑3.35公尺,彈長32.6公尺,彈重183,000公斤,以二級(節)式液態燃料火箭推進,採慣性系統導制,彈頭(帶「突防艙」)重量3,200公斤,配置威力約相當1-500萬噸(1-5MT)黃色炸藥的單一核彈頭,自固定之地窖發射,射程10,000公里,彈著命中精度(CEP)6,980公尺,1984年完成研發。「東風五甲型」為其改進型,射程延伸至13,500公里,可能配置多枚小型核彈頭,1998年完成研發。「東風五型」與「東風五甲型」飛彈的作戰範圍可達獨立國協、西歐、非洲全境及北美洲大部分地區,據估計兩型導彈共部署約30至40枚。</P>
<P>二、「東風四型」洲際彈道飛彈,彈徑2.25公尺,彈長28.0公尺,彈重82,000公斤,以二級(節)式液態燃料火箭推進,採捷聯式慣性系統導制,單一核彈頭重2,000公斤,核彈頭威力約相當200萬噸(2MT)黃色炸藥,射程約4,900公里,彈著命中精度(CEP)約4,360公尺,1981年完成研發,係共軍首型部署於地下發射井的彈道飛彈。作戰範圍可達獨立國協全境、西歐及非洲部分地區,以及美軍駐夏威夷、阿拉斯加、中途島、阿留申群島等海、空軍基地,據估計共部署約10餘枚。</P>
<P>三、「東風三型」長程彈道飛彈,彈徑2.25公尺,彈長24公尺,彈重64,000公斤,以單級(節)式液態燃料火箭推進,採無線電/慣性系統導制,射程約2,650公里,彈頭重1,900公斤,配置一枚威力約相當1-300萬噸(1-3MT)黃色炸藥的單一核彈頭或常規彈頭,1979年完成研發。其改良型「東風三甲」導彈射程約3,200公里,1984年完成研發。作戰範圍可達獨立國協、東南亞、東北亞,以及亞太地區美軍駐日、韓、琉球、關島等海、空軍基地,據估計共部署約在60枚以內。</P>
<P>四、「東風廿一甲型」長程彈道飛彈,係「東風廿一型」飛彈的「射程增長型」,射程約2,800-3,000公里,1998年始役。作戰範圍與東風三型長程彈道飛彈者相同,據估計共部署約在10枚以內。</P>
<P>五、「東風廿一型」中程彈道飛彈,係中共第一種固態火箭推進、以車輛承載可機動發射之彈道飛彈,彈徑1.4公尺,彈長10.07公尺,彈重14,700公斤,以單級(節)固態燃料火箭推進,射程約1,800公里,彈頭重量540公斤,配置一枚500KT核彈頭或常規彈頭,彈著命中精度(CEP)約2,620公尺,1988年完成研發。作戰範圍涵蓋東南亞及東北亞大部分地區以及美軍駐日、韓基地,據估計共部署約在20枚以內。</P>
<P>六、「東風十五型」短程彈道飛彈,彈徑1.0公尺,彈長10公尺,彈重6,700公斤,以單級(節)固態燃料火箭推進、車輛承載可機動發射,射程約600公里,彈著命中精度(CEP)約600公尺,配置一枚常規彈頭或子母彈彈頭,1991年完成研發。射程可涵蓋臺灣全島,為對臺飛彈攻擊之主力,據估計共部署約400餘枚。</P>
<P>七、「東風十一甲型」短程彈道飛彈,係射程300公里「東風十一型」短程彈道飛彈「射程增長型」,「東風十一甲」飛彈保持「東風十一型」飛彈原有的0.88公尺彈徑,但將固態火箭推進機加長約1.3公尺,全彈長度增至10.7公尺,並改用性能較強的推進劑,使其最大射程由300公里增加至600公里,與「東風十五型」飛彈的射程相同,彈著命中精度(CEP)仍為「東風十一型」飛彈的300公尺,配置一枚常規彈頭或子母彈彈頭、群子彈頭等,1998年始役。射程可涵蓋臺灣全島,為對臺飛彈攻擊之主力,據估計共部署約40餘枚。</P>
<p>
<P>參、中共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之性能要求與研發策略</P>
<p>
<P>中共研發新一代彈道飛彈始自80年代初期。1981年初,中共對新一代彈道飛彈發展訂出的四大「基本改變」為:</P>
<P>一、發展固態燃料火箭推進以取代液態燃料火箭推進。</P>
<P>二、發展戰術彈道飛彈以配合戰略彈道飛彈運用。</P>
<P>三、研發第二代戰略彈道飛彈以提升戰略飛彈之戰力。</P>
<P>四、自第一代戰略飛彈(液態燃料火箭)之基礎發展人造衛星運載火箭。</P>
<P>中共新一代彈道飛彈中最先研發的是射程約1,800公里之「東風廿一型」中程彈道飛彈,它係中共第一型固態火箭推進、以車輛承載可機動發射之彈道飛彈,於1988年完成研發。同一期間並進行了「東風十五型」與「東風十一型」短程彈道飛彈的研發,先後分別於1991年與1992年完成研發。</P>
<P>研發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前,中共針對其「東風三、四、五型」戰略飛彈生存能力低、突防能力弱、彈著精度低、不能完全滿足未來戰爭的形勢需要等缺點,提出其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應具有的「四高」能力,為:</P>
<P>一、高射前生存能力── 能機動隱蔽、快速反應,並具有一定的地面抗核能力。</P>
<P>二、高反攔截(突防)能力── 能突破「星戰計畫(SDI)」將來可能部署的多層攔截系統。</P>
<P>三、高打擊能力── 能摧毀中共要求摧毀的各類戰略目標。</P>
<P>四、高可靠性。</P>
<P>中共所研擬的新一代洲際戰略彈道飛彈的主要戰術性能要求如下:</P>
<P>一、標準最大射程── 12,000公里至13,000公里。雖然美國MX、Midgetman(侏儒)彈道飛彈的最大射程只有11,000公里,但中共考量若其新一代戰略飛彈的最大射程採11,000公里,只有將發射點北移到中國大陸的東北、西北邊遠地區,才能覆蓋90%以上美國本土。如果標準最大射程為12,000公里,就可以從華北、中原地帶發射,覆蓋除美國東南部佛羅里達半島以外的廣大地區。如果標準最大射程為13,000公里,則可從現有的基地發射,覆蓋美國全境。因此,最大射程取12,000-13,000公里為佳。</P>
<P>二、命中精度── CEP介於800至500公尺。核彈道飛彈的打擊效果是由目標特性、核彈頭當量、爆炸方式及命中精度等諸因素綜合決定。專家認為核戰略飛彈若只打擊面目標,飛彈命中精度達到1,000公尺甚至更差一點就可以了;但考慮到要打擊交通樞紐及某些要害目標的任務,而核戰略飛彈小型化又要求核彈頭小型化、當量減小。因此配合核彈頭當量、摧毀概率等,取 藥。(利用研發逐步改進小型核彈頭的核當量)。</P>
<P>四、發射時間── 有限地區任意點發射,發射準備時間小於25至20分鐘。具備這種能力的戰略飛彈,不僅機動性好,戒備率高,而且生存能力也高,但卻是實踐難度較大的指標。</P>
<P>五、發射方式── 多種發射方式,以車載機動發射為主(公路發射車需具備能耐受0.3×0.098MPa以上超壓的地面抗核加固)。</P>
<P>六、反攔截(突防)能力── 以能對付「星戰計畫(SDI)」第一階段可能部署的動能攔截武器為目標。因此核戰略飛彈必須在考慮加固技術的同時,要大力研發反識別技術、隱身技術、光電對抗技術與躲避飛行技術等。</P>
<P>七、研發小型化核子彈頭與多彈頭彈道核飛彈,以提升其戰略飛彈的戰鬥效率與提高難以攔截的機率。</P>
<P>八、研發中子核彈頭、核電磁脈衝彈頭,俾必要時配置於戰略飛彈使用,以增加戰術運用的彈性。</P>
<P>由於研發符合上列主要戰術性能要求的新一代洲際戰略彈道飛彈、所需研發的尖端技術與高新元件、組件甚多,為降低研發風險、提升研發效益與爭取時效,中共國防科工委於1986年4月給中央軍委的「關於戰略武器安排意見的請示」報告中,提出:先研發「東風卅一型(DF-31)遠程固態機動彈道飛彈」用為「基本型」,然後在此基礎上研發「巨浪二型(JL-2)潛射遠程固態彈道飛彈」與「東風四十一型(DF-41)洲際固態機動彈道飛彈」,這個報告獲得當時的中央軍委領導同意。</P>
<P>因此中共研發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的策略是,由研發射程7,500-8,000公里的「東風卅一型(DF-31)遠程固態機動彈道飛彈」為起點,俟「東風卅一型飛彈」研發定型後,再由此「基本型」橫向研改衍生射程7,500-8,000公里的「巨浪二型(JL-2)潛射遠程固態彈道飛彈」與縱向研發射程12,000-13,000公里的「東風四十一型(DF-41)洲際固態機動彈道飛彈」。按此方式研發,「東風四十一型飛彈」與「巨浪二型飛彈」可沿用「東風卅一型飛彈」的火箭推進機,彈體結構生產工具、模具,與繼承「東風卅一型飛彈」的研製經驗,以及「東風四十一型飛彈」可使用「東風卅一型飛彈」的發射裝備,因而不僅可降低研發風險,並可節省研製、試</P>
<P>驗經費。研製完成「東風卅一型飛彈」、「巨浪二型飛彈」與「東風四十一型飛彈」,中共將可陸續汰換其「東風四型」、「東風五型」洲際彈道飛彈,與「巨浪一型飛彈」,而獲得較大的戰略主動權與國家安全感。</P>
<P>四、採用各種有效新技術,提高飛彈的可靠性、機動性與快速反應能力。</P><P>因此,「東風四十一型洲際固態機動彈道飛彈」與「東風卅一型飛彈」的設計相同,但由於技術與工藝之提升,其主要設計參數則有差異。飛彈全長約15.4公尺,飛彈全重減少至約35,000公斤,加速度表比例誤差提升為十萬分之一,陀螺漂移提升為每小時0.01至0.03度,飛彈最大射程增為12,000-13,000公里,命中精度提升為CEP介於800至500公尺,核彈頭當量以300-400KT黃色炸藥為目標。飛彈第一級的彈徑為2公尺,點火點重量36,460公斤,停火點重量18,160公斤,有效裝藥量18,300公斤,裝藥率0.915,工作時間56.5秒鐘;飛彈第</P><P>二級的彈徑也為2公尺,點火點重量15,800公斤,停火點重量5,685公斤,有效裝藥量9,890公斤,裝藥率0.915,工作時間56.5秒鐘;飛彈第三級的彈徑為1.4公尺,點火點重量4,450公斤,停火點重量1,150公斤,有效裝藥量3,300公斤,裝藥率0.92,工作時間54.5秒鐘。「東風四十一型飛彈」以四級公路機動發射為主,也可採取鐵路機動及鐵路發射方式。公路機動發射時,進入發射陣地的車輛可能為2或3輛,其中? l射車重約75噸級。為了縮短陣地暴露時間,飛彈將具備「快速定位、定向」功能(由地面或彈上設備自身完成)。由上列的設計參數評估,「東風四十一型飛彈」的飛彈「推進—— 結構」性能與命中精度,約接近美國「民兵二型」彈道飛彈70年代後期的水準,發射系統的機動能力與前蘇聯1986年始役的SS-24(鐵路機動)與SS-25(公路機動)彈道飛彈者相當。「東風四十一型飛彈」可能於「東風卅一型? w彈」研發高潮後已展開研發工作,可能將於2005年完成「研發定型」,2010年以前成軍部署。</P><P>中共專家們已體認到「東風四十一型飛彈」的彈體仍然嫌大與嫌重,在提高射前生存能力、提高反飛彈攔截能力上都受到一些限制,為了彌補這些不足,建議在「東風四十一型飛彈」研製高潮後,再研發一個「小型洲際固態機動彈道飛彈」。建議的「小型洲際飛彈」全長約15公尺,飛彈全重減少至26,000公斤,最大射程為12,000-13,000公里,命中精度提升為CEP介於500至300公尺,核彈頭當量以300KT黃色炸藥為目標,並增強突防功能。「小型洲際飛彈」以四級公路機動發射,其機動性、隱蔽性、發射所需時間等要求比「東風四十一型飛彈」提升。</P><P>中共新一代的戰略彈道飛彈,除了研發中的「東風卅一型飛彈」、「巨浪二型飛彈」與「東風四十一型飛彈」外,尚有已服役部署的「東風廿一型」中程彈道飛彈與其研改衍生的「東風廿一甲型」長程彈道飛彈。這些新一代的戰略彈道飛彈都是以固態燃料火箭推進,其中除了「巨浪二型飛彈」外都是以車輛承載可機動發射之彈道飛彈,將能大幅提升中共的戰略戰力。</P>
<P>伍、中共新一代戰略飛彈與戰力之提升</P><p><P>中共早在1964年4月16日進行第一次核試驗時,即宣布其發展核武器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核壟斷」。毛澤東曾強調:「如果不想在今日的世界任人宰制,則我們不能沒有原子彈,……發展核武可與其他世界列強相互抗衡」。1988年10月鄧小平曾指出:「如果60中共認為自己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國家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經濟。中共自稱反對軍備競賽,無意也無能力參加軍備競賽。中共在多次聲明中強調其核武戰力是要「打破核壟斷、加強自衛力、防止核戰爭」,奉行所謂「不率先使用核武」的策略,唯有在遭受核武攻擊後才會以核武回應。也即中共的核武目標是建構「核威懾」,使潛在的敵人相信在其發動核武攻擊之後,中共將有足夠殘存的戰略核武器,對其造成無法承受的損害,也就是「以有限的資源,產生無限威懾」的「以小搏大」戰略。而事實上,中共擁有的核彈道飛彈數量甚少,不能與美國、俄羅斯相比。並且中共歷經20餘年之苦心經營,至80年代中期,才完成以「東風五型」、「東風四型」、「東風三型」等彈道飛彈的核威懾戰略戰力。但這些戰略飛彈只是「從無到有」的低戰力武器,性能與美、俄戰略飛彈相差甚多,其生存能力與彈著精度皆遠低於美、俄。</P><P>80年代美國提出反彈道飛彈與反衛星的「星戰計畫(SDI)」── 今日「戰區飛彈防禦計畫(TMD)」與「國家飛彈防禦計畫(NMD)」皆為其中的部分,計畫採用各種方式、部署各種陸基與天基武器,摧毀來襲的彈道飛彈與在軌的敵方衛星。中共戰略彈道飛彈發射時的地面生存能力已很薄弱,飛行期間更缺乏突破對方攔截與摧毀的能力,面對「星戰計畫」幾乎很難將其核彈頭投送到達預定的目標,中共的「有限的核威懾」也將因此而「破功」了。</P><P>中共的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將具有「四高」能力── 高射前生存能力、高反攔截(突防)能力、高命中精度與打擊能力、高可靠性,將可自下述多方面有效提升中共的戰略戰力:</P><P>一、由前述資料可知,中共戰略飛彈的射程具有6,000-10,000公里的一段「缺口」,係其戰略戰力多年來的一個嚴重缺陷,中共第二砲兵要攻擊美國本土,全賴數量有限的「東風五型」洲際飛彈與「東風五甲型」飛彈。射程8,000公里的「東風卅一型」飛彈服役後,不僅彌補了其戰略飛彈的「射程缺口」,且將「東風卅一型」飛彈部署於中國大陸東北地區,即可攻擊美國本土西部地區,能大幅增加對美國攻擊的能量與戰略壓力。「東風四十一型」飛彈完成研發與部署後,則可從現有的基地發射,覆蓋美國全境。</P><P>二、共軍現役的「東風四型」與「東風五型」戰略飛彈,皆係地窖發射之液體燃料火箭飛彈,不僅因發射位置固定早已成為「被瞄準好」的戰略目標,且因發射前準備作業時間甚長,成為一個甚易被敵方摧毀的戰略目標。因而在重視擊毀敵方戰略導彈於其發射陣地的今天,共軍現役戰略飛彈的存活率、以及能完成準備作業與發射作業而執行攻擊任務的機率皆極低。由於「東風廿一型」、「東風廿一甲型」、「東風卅一型」、「東風四十一型」等飛彈皆以公路機動車輛為發射與射控載臺,能在公路上隨機運動,任何野外地區都可執行發射作業,且其發射時只有2-4輛車輛,形成之目標甚小,敵方難以偵測。又因係固體燃料火箭導彈,發射前只要將導彈豎立,完成校正與輸入目標資料數據,即可發射,故發? 錅蕚鋾r間甚短,僅約需20-30分鐘,時間短到敵方來不及攻擊。因而新一代戰略飛彈服役後,能大幅提升中共戰略飛彈的機動性、隱蔽性與存活性,進而增加其核威懾與持續(第二波)攻擊美國的戰略戰力。</P><P>三、「東風廿一型」、「東風廿一甲型」、「東風卅一型」、「東風四十一型」等飛彈的彈著命中精度(CEP)較現役的「東風三型」、「東風四型」、「東風五型」飛彈者為佳,且具有反攔截(突防)能力與可能具有多彈頭,以突破NMD及TMD飛彈防禦系統的多層攔截,也即其攻擊與命中目標的機率較高,因此新一代戰略飛彈服役後,只要發射較少的戰略飛彈,即可「有效摧毀」目標,也即實質上提升了中共戰略飛彈的戰力。</P><P>四、新一代的「巨浪二型」潛射彈道飛彈與094型核動力導彈潛艦,利用核潛艦的高度隱蔽性與潛伏性,可躲過美國的第一波核攻擊、而自全球海域潛射射程8,000公里的「巨浪二型」飛彈攻擊美國,有效地執行報復性第二波核攻擊。</P><P>中共的新一代戰略彈道飛彈除了具備高命中精度、高打擊能力與高可靠性等性能特色,更具備隱蔽性、機動性與突破NMD及TMD飛彈防禦系統多層攔截的功能,因而能有效提升中共的戰力。</P><p><P>陸、新一代戰略飛彈可用以威懾美國以武力協防臺灣</P><p><P>近年來中共認為解決臺灣問題係其政府的最重要課題之一。中共一再聲稱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要求臺灣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在「一國兩制」模式下與中國大陸統一。同時北京聲稱,如果臺灣宣布獨立,或是有外力干預臺灣內政時,中共一定會對臺動武。倘若一旦對臺動武,中共將力圖抑制及限制衝突的程度,同時也會在外國進行軍事干預前,以充分的武力及「外科手術式戰術」快速摧毀臺灣的戰力與戰鬥意志,短期內達成軍事解決或政治解決。如果其他國家進行軍事干預,共軍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以期造成對方嚴重傷亡,而削弱干預者的決心。</P><P>中共軍方已經把美國介入臺海戰爭,列入規劃、訓練和戰備方針的假設情況。假使美國介入臺海衝突以武力防衛臺灣,中共將採取核威懾,以抑制其插手的決心。新一代的戰略飛彈就是中共制止美國介入臺海衝突的威懾戰力── 倘若中共對臺動武時,美國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前來臺灣協防,中共威脅將以「東風廿一型」核飛彈攻擊其航空母艦戰鬥群;若美國進而以洲際核飛彈攻擊中國大陸,中共威脅將以其能躲過第一波攻擊的「東風卅一型」長程、「東風四十一型」洲際飛彈與「巨浪二型」潛射彈道飛彈,對美國本土進行報復性攻擊,造成美國人民與財產的嚴重損害,而威懾美國深入考慮是否值得以武力干預臺海衝突。</P><P>不過目前中共尚不具備此一威懾戰力,因為中共的新一代戰略飛彈的主角──「東風卅一型」長程飛彈、「東風四十一型」洲際飛彈與「巨浪二型」潛射彈道飛彈仍在研發中,先後成軍部署後尚需數年的時間才能具備整體戰力;此外,中共還需在太空中部署更多的偵察、通信、中繼、氣象、導航定位等功能的人造衛星,建構好其完整的「太空指、管、通、情、偵、監(C4ISR)」系統,才能有效而及時地運用其新一代戰略飛彈的戰力。</P><p><P>柒、結 語</P><p><P>中共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研發彈道飛彈,60年代研發原子彈,歷經20餘年的努力,至80年中期研製成功第一代「東風」系列液態燃料核彈道飛彈,從「無」邁入「有」而成為核武俱樂部的一員。但這些戰略飛彈無論其射前存活能力、彈著精度、突防能力等皆甚低,在美國建構NMD 及TMD導彈防禦系統後,甚難達成其攻擊目標的任務,中共多年建立的「威懾式」核武即將失效,亟需發展能肆應NMD 及TMD導彈防禦系統的新一代戰略飛彈。目前中共積極研發的新一代戰略飛彈──「東風卅一型」、「東風四十一型」與「巨浪二型」等飛彈,才是「有可能躲過敵方第一波攻擊」與「突破攔截防禦」的戰略彈道核飛彈,才是有可能在美國第一波戰略核攻擊後實施報復性攻擊、命中大部分美國本土目標的飛彈,也是中共有效的「核威懾」力量。但由於「東風卅一型」、「東風四十一型」與「巨浪二型」等飛彈仍在研發中,並且中共也尚未具備完整的「太空指、管、通、情、偵、監(C4ISR)」系統,中共要能得心應手地運用其新一代戰略飛彈,尚 需約10年時間的苦心經營。</P><p><P>參考資料</P><p><P>一、東旺,「中共核武器檔案」,全球防衛雜誌,第186期,2000年2月,90頁。</P><P>二、Duncan S Lennox, .Jane's Strategic Weapon System中之各相關飛彈系統,Jane's </P><P>Information Group,活頁本(無頁碼)。</P><P>三、中共航天部科學技術司編,「“八五”航天預先研究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卷,宇航出版社出版,1992年7月初版,74頁。</P><P>四、中共航天部科學技術司編,「“八五”航天預先研究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卷,宇航出版社出版,1992年7月初版,4-7頁以及75-81頁。</P><P>五、「共軍傳上周再試射飛彈」,中央日報,民國89年12月23日,第3版。</P><P>六、「中共首次自核潛發射多彈頭遠程飛彈」,聯合報,民國89年12月25日,第13版。</P><P>七、應紹基,「中共大力整建核動力潛艦戰力之研析」,海軍學術月刊,第34卷第2期,民國89年2月,25-30頁。</P><P>八、應天行,「中共衛星投射技能的近況與展望」,全球防衛雜誌,第183期,1998年3月,353頁。</P><P>九、「中共上月第三次試射東風卅一」,聯合報,民國89年12月14日,第13版。</P><P>十、「中共── 被遺忘的核武大國」,聯合報,民國89年6月28日,第13版。</P><P>十一、「東風5號導彈 射程涵蓋全美」,勁報,民國89年6月21日,第1版。</P><P>十二、「東風下海、巨浪上岸」,聯合報,民國89年6月8日,第13版。</P><P>十三、「中共核戰力增強」,中國時報,民國89年6月20日,第10版。</P><P>十四、陳錫卿,「當前中共戰略走向與我因應之道」,國防雜誌,第16卷第4期,民國89年10月出版,27-41頁。</P><P>十五、林朱進,「中共之戰略與戰術導彈」,聯合報,民國89年5月23日,第15版。</P><P>十六、「沙袓康:因應NMD大陸將增加核彈頭生產」,中國時報,民國89年6月20日,第10版。</P>
文章于01年所著,有过时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