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涨价疑被操控 日本财团力量若隐若现(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26:13


http://money.163.com/09/1231/21/5RT4PQ4D002524SO.html
宝钢涨价疑被操控 日本财团力量若隐若现------------宝钢与日本渊源很深

华夏时报12月31日讯 钢价涨声一片之余,钢材库存处于历史高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时候,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也即将开始。

然而,就是在这样种种“不合时宜”的时间里,宝钢又涨价了。历来被视为市场风向标的宝钢,在这个敏感的时期顶风提价,这背后到底埋藏着怎样的利益链?

宝钢身陷“日本制造”

“宝钢涨价可以看做是对之前价格的一个修正,但调的幅度这么大,确实是没有想到。”银河证券分析师孙勇对记者表示,2008年因金融危机钢价暴跌,在2009年4月份之前都处于回升状态,此后因为爆炒钢铁期货大幅加了一次价,10月份之后出厂价一直处于一个下跌的状态,直到最近的这次调价,12月份其实已经有了端倪,只不过当时是采取取消优惠的方式。孙勇指出:宝钢涨价的事情本身没什么,只是时机确实有点敏感。

2009年12月10日,宝钢宣布了一份引起轩然大波的碳钢产品出厂价,这是从2003年以来月调价幅度最大的一次,各主要品种全线上调了300元-600元不等。

资料显示,宝钢并非第一次在铁矿石谈判前上调价格。2007年11月,宝钢就将2008年一季度热轧产品价格上调了300元/吨,冷轧产品价格上调了200元/吨。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指出: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早已洞察到中国市场将带动铁矿石现货价格上涨,从而打造了新日铁、三井物产、商船三井、上海宝钢、巴西淡水河谷这一个利益共同体。

白益民表示,三井对于宝钢的渗透可以追溯到成立之初。早在1977年,宝钢筹建期间就是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引进技术设备,而三井物产拥有新日铁的20.132%股权,与此同时,三井财团的骨干企业东芝和石川岛播磨重工与新日铁合作成为宝钢的设备供应商,但从此宝钢只能选择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铁矿石。

“日本制造”的钢铁生产设备是否真的无法消化中国低品位铁矿石已无人知晓,但这却为中国钢铁企业陷入日后的困局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

三井物产扼住铁矿石来源

谁控制了上游,谁就真正扼住了钢铁行业的咽喉。

“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三井物产就开始在海外广泛地采集信息、购买铁矿石,通过和国外签订长期合同,进一步投资矿山,最后入主矿山企业的董事会。三井物产积累了丰富的铁矿石贸易经验,并且通过长期贸易合同、投资、参股、成立合资公司、参与经营等诸多手段与矿山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白益民表示。

而中国是在2004年才进入铁矿石谈判的。2005年日本新日铁与巴西淡水河谷单方面达成协议,将铁矿石价格涨幅定为71.5%,中国钢企被迫妥协;2008年新日铁又与巴西淡水河谷率先达成了涨价65%的协议,再次逼迫中国接受了巨大的涨幅;2009年力拓与新日铁公司达成铁矿石合同价格降价33%,而这一次,中国没有妥协,铁矿石谈判也就此展开了拉锯战。

为什么总是日本最先达成协议接受一个高价格呢?

答案是首先新日铁公司和三井物产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是相互持股和共同投资的关系;其次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和澳洲两拓也早已被牢牢绑定,成为三井全球布局的其中一部分。

白益民指出,三井物产与淡水河谷在2002年4月签署了战略联盟协议,正式将合作关系扩展到铁矿石业务之外。2003年9月,三井物产出资收购了巴西淡水河谷的母公司Valepar公司15%的股份;此外,三井投资有力拓的Robe River、West Angelas铁矿山和Pannawonica矿山,与必和必拓经营有Mt.Newman、Yandi和Mt.Goldsworthy三座铁矿合资企业。

除三井物产以外,日本另外两家大财团住友和三菱财团,也同“两拓”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目前三井物产铁矿控股产量位居全球第四,年开采权益已超过4000万吨。

宝钢的日本血统

而宝钢在这场游戏中到底充当什么角色?

我的钢铁网近日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8日,全国主要城市建筑及板材库存已经达到1218.75万吨,同比增长了109%。库存居高不下,宝钢为何如此有信心豪赌涨价?

华创证券分析师黄抒雁指出,宝钢提价主要是由产品的供需关系决定,下游汽车家电等板块需求强劲,同时,成本推动价格上升,在铁矿石、焦炭2010年涨价的预期之下,宝钢价格提前上升,消化成本。但当记者提出,目前钢企的库存量并不支持涨价时,黄抒雁表示,库存是从2009年8、9月份就开始增长,不只钢铁,大宗商品的库存也在涨。

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宝钢作为中国钢铁企业的一分子参与铁矿石谈判,国内涨声一片的现状只会令中国定价权落于下风。

孙勇表示,宝钢的优势是冷轧钢,占有率有50%以上,并不代表其他的企业也可以跟风涨价。但事实上,武钢、鞍钢等众多钢厂也跟风上调各钢材品种价格,其中武钢的无取向硅钢的部分产品上调达500元-550元/吨。

据悉,宝钢目前99%的铁矿石均靠进口,而以其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自2004年以来在铁矿石谈判中就屡陷被动挨打局面。

其实不仅在铁矿石获取方面受制于人,宝钢在海运物流环节也有着三井血统。2004年3月,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与日本商船三井公司签订采用30万吨级大型矿船承运宝钢巴西进口矿20年的长期运输协议,至2009年时,商船三井为宝钢每年承运1000万吨以上的铁矿石。

宝钢从出生的那天起,对三井技术、人才和物流的依赖就已盘根错节、深入骨髓。2005年,宝钢、新日铁和阿赛洛三家共同建成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投资总额为65亿元,宝钢出资50%,新日铁38%,但主要生产设备及核心技术均来自新日铁。



至2007年,三井物产与宝钢集团在国内共经营7个钢铁加工基地,并筹建山东、广东两家,宝钢在负责运营其中一基地的企业中持有75%的股份。虽然因为政策限制,宝钢享有合资公司的控股权,但三井的势力却不仅限于此。以无锡宝井为例,宝钢的投资比例是51%,但董事长是由三井物产委派;且宝钢集团至2009年6月30日的保证借款是由三井物产提供的保函担保等等不一而足。

“三井在中国控制宝钢,在韩国控制浦项制铁,在印度控制塔塔家族,在各地的布局都是通过与当地最大型企业合资合作,进行资本、产业、信息、流通等方面的嫁接,最终控制整个产业链。”白益民指出。

目前,中国缺失铁矿石定价权只是一个产业缩影,而如何向百年耕耘的日本财团学习“走出去”并实现产业链的通盘掌握,中国企业还任重道远。
--------------------------------------------------------------------------------------------------------------------------------------------------
中国要学学日本的财团的技巧才行,既控制了你,还要让你觉得自己是个主子。俗话怎么说来着“被人卖了还要帮人数钱”。
另,有没有哪位朋友对日本财团很熟悉的,介绍一下,总觉得日本的财团是很牛的一帮人了。从明治到现在,已经这么多年了,有没有那个财团变动过?

http://money.163.com/09/1231/21/5RT4PQ4D002524SO.html
宝钢涨价疑被操控 日本财团力量若隐若现------------宝钢与日本渊源很深

华夏时报12月31日讯 钢价涨声一片之余,钢材库存处于历史高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时候,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也即将开始。

然而,就是在这样种种“不合时宜”的时间里,宝钢又涨价了。历来被视为市场风向标的宝钢,在这个敏感的时期顶风提价,这背后到底埋藏着怎样的利益链?

宝钢身陷“日本制造”

“宝钢涨价可以看做是对之前价格的一个修正,但调的幅度这么大,确实是没有想到。”银河证券分析师孙勇对记者表示,2008年因金融危机钢价暴跌,在2009年4月份之前都处于回升状态,此后因为爆炒钢铁期货大幅加了一次价,10月份之后出厂价一直处于一个下跌的状态,直到最近的这次调价,12月份其实已经有了端倪,只不过当时是采取取消优惠的方式。孙勇指出:宝钢涨价的事情本身没什么,只是时机确实有点敏感。

2009年12月10日,宝钢宣布了一份引起轩然大波的碳钢产品出厂价,这是从2003年以来月调价幅度最大的一次,各主要品种全线上调了300元-600元不等。

资料显示,宝钢并非第一次在铁矿石谈判前上调价格。2007年11月,宝钢就将2008年一季度热轧产品价格上调了300元/吨,冷轧产品价格上调了200元/吨。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指出: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早已洞察到中国市场将带动铁矿石现货价格上涨,从而打造了新日铁、三井物产、商船三井、上海宝钢、巴西淡水河谷这一个利益共同体。

白益民表示,三井对于宝钢的渗透可以追溯到成立之初。早在1977年,宝钢筹建期间就是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引进技术设备,而三井物产拥有新日铁的20.132%股权,与此同时,三井财团的骨干企业东芝和石川岛播磨重工与新日铁合作成为宝钢的设备供应商,但从此宝钢只能选择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铁矿石。

“日本制造”的钢铁生产设备是否真的无法消化中国低品位铁矿石已无人知晓,但这却为中国钢铁企业陷入日后的困局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

三井物产扼住铁矿石来源

谁控制了上游,谁就真正扼住了钢铁行业的咽喉。

“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三井物产就开始在海外广泛地采集信息、购买铁矿石,通过和国外签订长期合同,进一步投资矿山,最后入主矿山企业的董事会。三井物产积累了丰富的铁矿石贸易经验,并且通过长期贸易合同、投资、参股、成立合资公司、参与经营等诸多手段与矿山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白益民表示。

而中国是在2004年才进入铁矿石谈判的。2005年日本新日铁与巴西淡水河谷单方面达成协议,将铁矿石价格涨幅定为71.5%,中国钢企被迫妥协;2008年新日铁又与巴西淡水河谷率先达成了涨价65%的协议,再次逼迫中国接受了巨大的涨幅;2009年力拓与新日铁公司达成铁矿石合同价格降价33%,而这一次,中国没有妥协,铁矿石谈判也就此展开了拉锯战。

为什么总是日本最先达成协议接受一个高价格呢?

答案是首先新日铁公司和三井物产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是相互持股和共同投资的关系;其次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和澳洲两拓也早已被牢牢绑定,成为三井全球布局的其中一部分。

白益民指出,三井物产与淡水河谷在2002年4月签署了战略联盟协议,正式将合作关系扩展到铁矿石业务之外。2003年9月,三井物产出资收购了巴西淡水河谷的母公司Valepar公司15%的股份;此外,三井投资有力拓的Robe River、West Angelas铁矿山和Pannawonica矿山,与必和必拓经营有Mt.Newman、Yandi和Mt.Goldsworthy三座铁矿合资企业。

除三井物产以外,日本另外两家大财团住友和三菱财团,也同“两拓”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目前三井物产铁矿控股产量位居全球第四,年开采权益已超过4000万吨。

宝钢的日本血统

而宝钢在这场游戏中到底充当什么角色?

我的钢铁网近日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8日,全国主要城市建筑及板材库存已经达到1218.75万吨,同比增长了109%。库存居高不下,宝钢为何如此有信心豪赌涨价?

华创证券分析师黄抒雁指出,宝钢提价主要是由产品的供需关系决定,下游汽车家电等板块需求强劲,同时,成本推动价格上升,在铁矿石、焦炭2010年涨价的预期之下,宝钢价格提前上升,消化成本。但当记者提出,目前钢企的库存量并不支持涨价时,黄抒雁表示,库存是从2009年8、9月份就开始增长,不只钢铁,大宗商品的库存也在涨。

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宝钢作为中国钢铁企业的一分子参与铁矿石谈判,国内涨声一片的现状只会令中国定价权落于下风。

孙勇表示,宝钢的优势是冷轧钢,占有率有50%以上,并不代表其他的企业也可以跟风涨价。但事实上,武钢、鞍钢等众多钢厂也跟风上调各钢材品种价格,其中武钢的无取向硅钢的部分产品上调达500元-550元/吨。

据悉,宝钢目前99%的铁矿石均靠进口,而以其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自2004年以来在铁矿石谈判中就屡陷被动挨打局面。

其实不仅在铁矿石获取方面受制于人,宝钢在海运物流环节也有着三井血统。2004年3月,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与日本商船三井公司签订采用30万吨级大型矿船承运宝钢巴西进口矿20年的长期运输协议,至2009年时,商船三井为宝钢每年承运1000万吨以上的铁矿石。

宝钢从出生的那天起,对三井技术、人才和物流的依赖就已盘根错节、深入骨髓。2005年,宝钢、新日铁和阿赛洛三家共同建成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投资总额为65亿元,宝钢出资50%,新日铁38%,但主要生产设备及核心技术均来自新日铁。



至2007年,三井物产与宝钢集团在国内共经营7个钢铁加工基地,并筹建山东、广东两家,宝钢在负责运营其中一基地的企业中持有75%的股份。虽然因为政策限制,宝钢享有合资公司的控股权,但三井的势力却不仅限于此。以无锡宝井为例,宝钢的投资比例是51%,但董事长是由三井物产委派;且宝钢集团至2009年6月30日的保证借款是由三井物产提供的保函担保等等不一而足。

“三井在中国控制宝钢,在韩国控制浦项制铁,在印度控制塔塔家族,在各地的布局都是通过与当地最大型企业合资合作,进行资本、产业、信息、流通等方面的嫁接,最终控制整个产业链。”白益民指出。

目前,中国缺失铁矿石定价权只是一个产业缩影,而如何向百年耕耘的日本财团学习“走出去”并实现产业链的通盘掌握,中国企业还任重道远。
--------------------------------------------------------------------------------------------------------------------------------------------------
中国要学学日本的财团的技巧才行,既控制了你,还要让你觉得自己是个主子。俗话怎么说来着“被人卖了还要帮人数钱”。
另,有没有哪位朋友对日本财团很熟悉的,介绍一下,总觉得日本的财团是很牛的一帮人了。从明治到现在,已经这么多年了,有没有那个财团变动过?
民粹主义------中国现在最大的威胁!
瞎鸡巴扯淡
n年前就看过。。。
如果“人民”的力量配上胡思乱想、胡说八道,那对国家的破坏力是非常强大的!
这文章好像很久前就看到了
瞎鸡巴扯淡
这个说法很久就有了
楼上各位,本人没有任何民粹的意思。文章不是我写的,我也只是转载而已。纯粹是看见了这条消息。觉得如果是真的,那这种渗透实在是令人佩服。有感而发而已。
另,有没有哪位是钢铁行业的?真的可以通过卖设备来控制对方的商业行为?
——————————————————————————————————————-————————
三井对于宝钢的渗透可以追溯到成立之初。早在1977年,宝钢筹建期间就是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引进技术设备,而三井物产拥有新日铁的20.132%股权,与此同时,三井财团的骨干企业东芝和石川岛播磨重工与新日铁合作成为宝钢的设备供应商,但从此宝钢只能选择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铁矿石。
两个字 扯淡  宝钢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国家都不能控制 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还谈什么复兴 崛起?

两个字 扯淡  宝钢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国家都不能控制 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还谈什么复兴 崛起?
红色近卫军 发表于 2010-1-1 17:20

我并不说国家不能控制宝钢。我相信这些国有大型企业国家是可以控制的。
我说的是,通过这种隐蔽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商业上的绑定。使得大家都坐在同一条船上的方式。
例如以前我们用的是GSM。或者是WINDOWS。如果没有别的竞争,像TD-CDMA标准。或者是LINUX。UNIX等操作系统的竞争。谁也不可以否认。这个行业是被控制了。那么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国家不强制弄个TD-CDMA来,红旗LINUX(虽然使用率不高),那么中国的移动电话供应商,或者那些品牌机供应商。都是被绑定的。
你不可以说,这些公司国家不能控制。但问题是,他们的确是被绑定了。
我说的是这样一种能力,也就是说能让你不得不跟着他既定的方向前进的能力。如果你不突破,那么你就得跟我走的这种能力。我很赞赏。
两个字 扯淡  宝钢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国家都不能控制 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还谈什么复兴 崛起?
红色近卫军 发表于 2010-1-1 17:20

我并不说国家不能控制宝钢。我相信这些国有大型企业国家是可以控制的。
我说的是,通过这种隐蔽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商业上的绑定。使得大家都坐在同一条船上的方式。
例如以前我们用的是GSM。或者是WINDOWS。如果没有别的竞争,像TD-CDMA标准。或者是LINUX。UNIX等操作系统的竞争。谁也不可以否认。这个行业是被控制了。那么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国家不强制弄个TD-CDMA来,红旗LINUX(虽然使用率不高),那么中国的移动电话供应商,或者那些品牌机供应商。都是被绑定的。
你不可以说,这些公司国家不能控制。但问题是,他们的确是被绑定了。
我说的是这样一种能力,也就是说能让你不得不跟着他既定的方向前进的能力。如果你不突破,那么你就得跟我走的这种能力。我很赞赏。
falkon 发表于 2010-1-1 17:17

本人宝钢子弟,父亲是最早的一批宝钢人。宝钢一期主要以德国技术为主,二期是才是日本技术,三期则很多开始自己研发。

不过对日本财团的力量我一直都是觉得非常恐怖。日本6大财团随便那个都比所谓500强第一名的企业强大太多,但行事低调,象三井物产这种财团核心企业一直都在刻意隐藏自己,从不去争什么企业排名。对日本财团一定要多加注意。
又是三井财团,感觉在描述中三井集团赶得上宇宙第一大国了
因为这个新闻对日本财团突然感兴趣。到网上查了下。纯供参考,资料正确性不予担保。也欢迎对日本财团有研究朋友发表意见。纯属无聊。探讨一下而已。
——————————————————————————
资料来源:
http://wiki.mbalib.com/wiki/日本财团
日本财团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日本财团。

  日本六大财团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财团型”企业集团,其特点是:各成员企业之间呈环状持股,是“以资本为纽带”的;但是,各成员企业之间只是一种横向联合,主要是为了相互提携业务,因而它只是松散的联合体;虽然集团也有核心(主要以大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主),最高权力机构是“经理会”,但集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集团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在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财团垄断性被削弱,日本经济中又出现了与财团不同的产业型企业集团。产业型企业集团不同于财团,其特点和核心是稳定的超大型企业作为母公司,母公司拥有直接子公司和关联公司的很大股份,施行垂直领导,很多子公司和关联公司也持有母公司的股份,从而形成了一种紧密和相互持股关系,如丰田、日立等集团。由于缺乏金融资本的支持,这些产业型集团中相当部分又是六大财团的企业成员。而在六大财团中,各大成员企业间不存在上下支配关系,是松散的联合体,依靠金融机构和传统的关系联结在一起。 目录

1 日本六大财团
2 日本财团的发展特征与重组
2.1 从财阀到财团的演变
2.2 日本财团的主要特征
3 日本现代财团体制形成及发展
4 日本财阀治理文化的变迁
4.1 财阀:家族控股下的企业金字塔
4.2 开放股权:向现代企业集团渐变
4.3 “系列企业”:交叉持股成就关系企业网
4.4 走向未来:国际化的公众公司


日本六大财团

  三菱财团

  成立于1954年,共有28家大企业组成,是日本数一数二的巨大企业集团。其核心企业有:东京三菱银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电机、本田技研、麒麟啤酒、旭玻璃等。该集团主要以汽车、成套设备、军火、电子、石油化学、飞机、造船、核能等产业为重点,并致力于城市住宅开发和新材料开发等,控制着日本的军火工业,1977年后开始积极开展与我国经济交往。经理会称“金曜会”(金曜会,每月第二个星期五聚会,日语星期五为“金曜日”)。

  三井财团

  成立于1961年,目前有25家大企业组成。其核心企业有樱花银行、三井物产、新王子制纸、东芝、丰田汽车、三越、东丽、三井不动产等。该财团在化工、重型机械、综合电机、汽车制造、房地产、核发电、半导体、医疗及办公电子设备等行业拥有优势。经理会称“二木会”(“二木会”,每月第二个星期四聚会,“木”,日语的星期四为“木曜日”)。

  住友财团

  成立于1951年,目前有20家大企业组成。该财团在金属业、金融业以及电气产业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其核心大企业有住友银行、住友金属、住友化学、住友商事、松下电器、日本电器(NEC)、三洋电机、朝日啤酒等。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等部门有基础,后来又经营海洋开发和核能。经理会称“白水会”(白水会,住友财阀起源的“泉屋”的“泉”字分拆为“白水”)。

  富士财团

  日本人称富士山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集团又称芙蓉集团,成立于1966年,目前有29家大企业组成。该财团在日本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业等各重要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其核心企业有富士银行、日产汽车、日本钢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红、佳能、以及日本生产轴承最大企业“日本精工” 及农业机械最大厂家“久保田”等。以纺织业起家的丸红商社(MARUBENI)为日本的大型综合商社,是广东省的“省长顾问”企业,在广东省的投资企业有10多家,今后积极寻求与中国的物流业方面的合作是其目前经营目标之一。经理会称“芙蓉会”(芙蓉会,得名于“芙蓉集团”)。

  三和财团

  成立于1967年,目前有44家大企业组成。其核心企业有三和银行、日商岩井、日本电信电话(NTT)、日棉、科思摩石油、神户制钢所、夏普公司、日本通运、积水化学工业等。其中日商岩井及日棉居日本九大商社之列。该财团在钢铁制造业、通讯业、液化气、陶瓷、橡胶等行业有较强实力。经理会称 “三水会”(三水会,每月第三个星期三聚会,日语星期三为“水曜日”)。

  第一劝银财团

  成立于1978年,目前有48家大企业组成。该财团是六大财团中成立时间较晚而成员最多的一个财团。其核心企业有第一劝业银行、伊藤忠商事、富士通、兼松、清水建设、川崎制铁、旭化成工业、富士电机、横滨橡胶等。该财团在化工纤维、金融、光通讯、计算机、石油开发、食品等方面较有优势。经理会称“三金会”(三金会,每月第三个星期五聚会,日语星期五为“金曜日”)。

日本财团的发展特征与重组

从财阀到财团的演变

  日本在二战前的财团被称为财阀,是明治维新后因政府的扶植而逐步发展成的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型控股公司(也被称为财阀康采恩)。这些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财阀,形成于日本的产业革命时期,在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下,主要出现了十几家财团,其中最有实力的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家,通称日本的“四大财阀”。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以反垄断为名,对旧财阀实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财阀组织,但保留其银行组织的存在。从 1951年开始,美国出于冷张的需要,又逐步采取了扶持垄断资本的政策,促使日本的财阀组织重新组合。

  由于1953年对“禁止垄断法”的修改,放宽了持有竞争关系的公司的股份及兼职的限制,如金融机构持股限制由5%扩大至10%,缓和了对卡特尔的限制等。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旧财阀的金融机构重新聚集了原来的下属企业,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高度融合为基础,演变成日本的新财团。其中以三井、三菱、住友、芙蓉、第一劝银、三和等六大财团最为庞大,从而构成日本著名的六大财团型企业集团。三井财团、三菱财团、住友财团是在原三井银行、三菱银行、住友银行的基础上,联合原财阀的一些企业再加上一些新加入的企业组合而成;而芙蓉财团、三和财团、第一劝银集团没有以前的银行组织基础,是分别以富士银行、三和银行、第一劝业银行为中心联系其它企业组成的新财团。

  经过此次重生,日本财阀的封建性和封闭性都极大的弱化了。新形成的六大财团相对于旧财阀,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金融机构为中心,财团内各企业环形持股,即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同时,其民主性、开放性和竞争性都有所增强。各财团的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长会”的成立,社长会是财团主要成员企业最高负责人组成的集团最高协调机构,事实上具有类似“大股东会”的性质。各财团社长会的名称各异,成员企业间就重大问题通过社长会协商解决,社长会也是研究财团重大经营战略的中枢机构,但它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日本财团的主要特征

  日本财团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金融制度,主要包括主银行制度和相互持股制度,这两种制度是在日本特殊的历史进程中生成和发展的,日本财团金融制度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1、主银行制度

  主银行制度是企业与银行之间通过长期交易形成的,是银企之间通过长期交易形成的一种惯例。在银行与企业的融资交易中,主银行的融资额最大,这是主银行制度的定量特征,这一特征使银企双方间确立了重要的交易关系。日本财团中的主银行是借款企业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企业结算的中心银行,通常也是企业的主要股东,向企业派遣重要职务的人员。主银行制度中,主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是以合同形式明确地规定的,而是双方默认的。银行帮助企业稳固其经营权,在企业经营业绩恶化时,企业将经营权移交给银行,由主银行负责进行救助。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主银行关系不断扩展,在企业融资和企业治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相互持股制度

  日本六大财团的成员企业之间实行圆环形相互持股,这种持股关系使财团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本联系得到空前加强,是财团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和最强有力的结合手段。相互持股比率是衡量财团凝聚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不仅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持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股票,工业和商业企业也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相互持股比率越高,财团的凝聚力也就越强。从股票持有关系看,财团内各企业的股票都被对方相互持有,而不是一方单向持有,这也是日本财团的一个显著特点。日本财团内部的相互持股是日本长期以来禁止持股公司存在的一种变通形式,以法人持股代替过去自然人的家族财阀持股。20世纪90年代,日本六大财团的内部平均持股比率为55%左右。

  3、人事派遣制度

  除了主银行制度、相互持股制度,日本六大财团还存在系列融资和人事派遣等特征,以加强企业之间的人事结合。一般主要是由银行、综合商社向各大企业派遣高级职员,如银行向其融资数额和持股份额高的企业派遣职员担任企业的重要职务,以保障银行的债权和对该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企业为加强同银行的密切联系、保证其资金来源的稳定和贷款,也愿意接受银行所派人员,并委以重任。同时,由于工业企业有时也是银行的股东,工商企业也向银行派遣人事,对银行施加影响和控制。

日本现代财团体制形成及发展

  日本现代财团体制形成于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时期,之后日本分别经历了4次经济萧条。它们分别是1964年日本举办奥运会后,日本经济从假象的繁荣坠入了急性萧条之中;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日本工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当1973年原油价格上涨三倍的时候,日本真实的GDP增长率从60年代的10%降低到1974年的负增长,并且随后出现了4年的经济萧条;1985年7月发生的日元风暴中,日元在广场协定签署后的两周内升值了100%,这导致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几乎是一夜之间,日本的产品就在国际市场上变得昂贵了,日本的工资水平达到了世界最高,这使日本经济面临着极大的挑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日本,日本财团的根基主办银行受到极大的打击,经营环境逐步恶化,不良债权越积越多,利润率不断下降,坏账总额曾高达73万亿日元(约合 6500亿美元)。

  竞争的实质,“商权”之争

  这4次经济萧条,几乎是每隔10年发生一次,这不仅是经济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家和国家较量的产物。日本经济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争夺,其惨烈程度不亚于在战争中的拼杀。贸易立国和制造业立国的国策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就体现在“商权”的争夺上。这个“商权”争夺的具体体现就是不放过从上流的资源到下流的市场整个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

  日本财团的核心企业——综合商社在这个“商权”争夺战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综合商社在贸易、投资、金融、人才、情报和物流发挥着综合机能的特殊作用,实质上成为财团内部乃至日本社会实质上的经济总参谋部。在日本企业进行海外扩展的过程中,综合商社一定是最先进入某一市场的,它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就在于打开当地的“商路”,进而控制“商权”,为制造业企业的进入开路。

  以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以来,三井物产总投资额达到4亿美元左右,参与投资的企业有152 家,但其在华的业务量只占其全球业务量的8%左右。对于三井物产这样的跨国巨头来讲,4亿美元的投资额显然不算很大。但三井物产这样的大型商社,其实是一个投资放大器,4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至少可以带动40亿美元的投资。三井物产有自己独特的投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少有自己百分之百投资的项目,大多数项目都是携其成员企业一同投资。

  三井物产基本没有自己品牌的产品,但集团当中有很多世界性的大企业,丰田和东芝这样的日本跨国公司都是三井财团的成员,三井甚至把美国通用和中国宝钢这些日本之外的大公司也视为自己的成员单位。欧美的投资往往是直接投资获取利润或者靠资本培育来赚钱,三井物产对企业的投资与欧美金融机构的理念完全不同,三井物产的投资很少会控股,往往是带着它的成员企业共同投资。三井物产更加重视的是与企业建立商业伙伴关系,投资往往是长久的,是战略性投资。对三井物产的投资来说,利润是第二位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的投资回报也是长期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作为制造业企业的引路人和产业的组织者,综合商社几乎所有可以想到的生意都会做。用三井物产中国副总代表魏林的话来说:“问我们做什么,不如问我们不做什么。我们不做毒品、不做武器弹药这些违犯法律的事,但是其他的只要有机会我们都可以做。”“商权”一旦掌握财团的相关制造业企业就蜂拥而入占领市场,日本的汽车、电器、电气、半导体等产品能迅速占领欧美市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控制“商权”是日本财团驾驭日本经济的重要砝码。

  转型创造新生

  制造业的成本最主要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力成本,二是原料成本。日本企业正是利用财团掌握的“商权”,把大量资产和生产能力转移到人力和原料成本很低的东南亚国家。日本综合商社、大型制造业企业和主办银行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日本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相关财团的主办银行和金融机构借贷实现,这和欧美国家的企业通过股市融资不一样,所以说日本经济的命脉(金融危机前)在于各大财团的主办银行。

  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日本金融业在大藏省“护卫舰队”(各大金融机构和法人企业互相持股稳定股价)保护下,一路顺风而行,主办银行以其稳定、安全和高效率成为信誉优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银行,银行破产几近神话。但是随着日本对外投资的加剧和西方各国对日元汇率的操纵,“护卫舰队”体制暴露了越来越多的弱点。

  1997年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才是真正动摇日本根基的“巨大危机”,不过日本企业毕竟实力雄厚,靠着财团内部的互相扶持和政府的金融改革,日本经济才慢慢地转危为安。为清理呆账坏账,日本政府通过“金融再生法案”,由政府注资给银行体系,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对破产银行实行国有化,另外保护银行储户的利益。此项软中带硬的举措和改革,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金融局面,为银行业复苏创造先决条件。另外,日本银行业内加速合并或组成联盟,现在已经形成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三菱东京金融集团、瑞惠金融集团。

  尽管组成联盟并不能减少坏账、提高资本充足率,但却可以通过精简机构、优化人员配置、合并业务、调整经营策略等方法获得成本效益,使银行整体规模加大和承受坏账的能力有所加强。重组后的银行集团将加快从“稳定持股”向流动持股转变,同时也从“保护型”的协调竞争向“开放型“的竞争转变。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获得了复苏,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特需”,日本在全球的跨国经营活动重点正在向中国转移,表面看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资本,实际上是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控制力。随着财团内部大型制造业成员营业额和利润的增加,主办银行的贷款和坏账问题也不断得到解决。日本已经毫无疑问地巩固了多年来世界第一债权国的地位,伴随着其海外资产不断壮大,它正在向着金融帝国的目标迈进。

  在日本的大财团体制的支持下,很多日本大型制造业企业在过去几年所谓的经济低迷阶段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肆扩张。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日本企业逐渐消化了IT技术和数字技术,应用于其具备优势的制造业中,为这些企业创造了巨额利润。同时也刺激了日本制造业设备的升级换代,进一步确立了它们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借助知识产权的保护,日本制造业通过跨国经营的产业分工,将核心技术牢牢控制在手的同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家电产品领域和汽车产业中的领导地位。

  日本改变了过去那种锋芒毕露的竞争态势,正在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追赶美国的信息技术,并且确立了从“科技立国”向“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转变。同时,日本谨慎而有序地进行着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主要表现在各财团主办银行间的合并和综合商社的转型,不断强化对全球资源和物流的控制。经过一段时期相对低迷阶段,日本经济于2003年显示出了新的活力,并显示出再次崛起的势头。

  日本特有的“儒家资本主义”崇尚创造价值而非“金融资本主义”掠夺式的赚钱,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强大的制造业无疑是在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强大的制造业是任何国家崛起的根本,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经历了这个过程。金融工具是无法取代实物商品,金融业的发达与制造业的低迷是不可能长期共存的。如果一个国家偏重于靠金融获取利润而忽视通过制造业创造价值,那么这个国家经济的根基是相当不稳固的。

 他山之石

  金融危机以后,日本经济陷入真正的低迷,2001年4月小泉内阁上台以后,由于日本经济不景气以及银行不良债权问题日益恶化,日经指数一路狂跌,到2003年4月28日更是跌到了7067.88点的低点。但是从2003年开始的4年间日本经济从调整期向上升期转变,截至去年10月,日本景气恢复已持续了4年10个月。

  日本各大企业抓住美国和亚洲经济强势增长契机,在营业销售和利润均实现“大丰收”,如丰田汽车、松下电器、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佳能、任天堂等企业的经营业绩都再度刷新历史纪录。汇总日本各大上市企业新近公布的2006年度上半年(4至9月)的财务决算报告显示,制造业平均销售额增长 10.3%,纯利润增长27.2%。非制造业的平均营业额和纯利也分别增长10.3%及23.2%。其中,丰田汽车、三菱商事和三井物产在利润排行榜位列三甲。需要强调的是,这三家企业都是传统的财团企业,其中两家更是财团的核心综合商社。

  作为日本财团的核心的五大综合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红在2005年度纯利润合计为9300亿日元,较2004 年度大幅增长83%,与日本四大钢铁企业的利润总和9230亿日元并驾齐驱。利润大幅上升,一方面是由于世界能源价格上涨,五大商社积极参与海外能源项目获利颇丰,如三菱商事在澳大利亚的煤炭项目获利达1000亿日元,住友商事参与北海油田开发,使其全年利润达到1650亿日元;另一方面,机械设备和不动产在2005年度也行情渐好。

  在强大的能源供应压力下,日本财团旗下的各大公司对节能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并且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的生产。石油危机成了日本在节能方面取得全球领先地位的催化剂,这一领先地位的获得曾经使许多产业受惠。石油危机还促使日本进行创新并在先进技术产业(如汽车制造业和电子消费品制造业)立足。结果在电视机的生产方面,降低能源消耗的渴望促使日本制造商较早地从真空管转向晶体管,这一转变还带来了其他的许多好处,如产品的可靠性、多功能性和易生产性。

  日本在金融危机以后加速处理不良债权、加大金融业的改革重组,银行效益有了明显改善。据统计,日本六大金融机构2005财年中期的税后纯利估计达到1.4万亿日元,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东京股市日经平均价格指数也在2006年11月突破14000点重要关口。

  无疑,日本在战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走过了”无艰不商“的心路历程。21世纪的今天,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在经济上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这种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

日本财阀治理文化的变迁

  明治维新(1868年)让日本走上了兴盛之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为止,主导日本经济的主角是财阀企业。

  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军认为推动日本走上军国之路,并为战争提供了经济支持的罪魁祸首就是日本的财阀。

  日本财阀因此而被强制解散,财阀家族持有的股份被卖给了公众。据估计,从财阀家族转让到公众手中的股份总量占了日本公司股本总量的40%。这导致日本在战后的最初几年时间成为公众持有企业股权比例最高的历史时期,1949年时约为70%,但这种情形并没有持续多久,财阀很快就重新回到了日本经济的中心。

  根据战后解散财阀委员会的定义,凡是财阀母公司(本社)持股10%以上的企业均属财阀集团内的企业,包括由财阀子公司再往下控股的企业。按此标准计量,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等四大财阀的资本总额占全部企业资本总额约1/4,四大财阀下属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资本总额则占到全部金融机构资本总额的一半。

财阀:家族控股下的企业金字塔

  住友(始创于1590年)和三井(始创于1673年)是最老牌的日本家族企业财阀,兴起于明治维新之前的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8 年)。三菱的起步相对较晚,是从明治初期由岩崎弥太郎所创建的一个海运公司开始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处于发展缓慢的封建社会时期,三井、住友等这样已经持续了200多年时间的企业,都是100%的家族所有。完整、严格的家族宪章为其企业治理的基本原则。

  明治政府为日本的传统家族企业和当时新兴的家族企业成长为大型的财阀企业集团提供了第一推动力,否则难以想象日本的家族企业何以如此强盛,并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统治性力量。明治维新中,日本政府出资兴办了大量的工矿企业,但这导致了政府的大量负债。为了解决政府的财务负担过重问题,1880年明治政府大规模,但同时也是低廉地出售“国有企业”。三井、三菱、住友等当时已经有一定实力的家族企业都从中购买了一些重要企业,从而各自掌握了一些日本的重要产业,如钢铁、煤炭、水泥、金属、机械、造船和纺织等等。很多研究日本的学者认为,这是日本财阀的真正“起点”。正是这些产业,尤其是矿山,为这些家族企业的扩张、进入其他领域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支撑。

  如同中国的红顶商人一样,财阀家族与明治政府也发展出了类似的一种互相支撑、互相利用的互惠关系。如三井家族通过在最初几年的困难时期里大力支持了明治维新运动而得到政府的信任,承担明治政府的金库代理业务。这使其发展出了庞大的全国性的分支网络。三井物产,获得了日本国有煤矿优质煤出口业务的垄断经营权。当时这些煤出口到中国,利润十分丰厚,1876年为此建立的上海办事处就是三井走出日本的第一站。

  业务扩张和引入优秀的家族外人才这两方面的需要,导致这些家族企业开始以组建新形式的企业——公司的方式开疆拓土,从事新事业。开始吸收家族之外的股权资本,包括公众资本,但是家族保持控股地位。这样逐渐形成了最上层是家族,家族持有绝大多数股权的财阀总公司(本社),往下是一层、二层、三层,并构成了层层控股的企业金字塔。

开放股权:向现代企业集团渐变

  到了20世纪之后,在不放弃家族对企业绝对控制权的前提下,日本家族企业进行了更多的外部股权融资,以至日本的资本市场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1936年,日本公司的股票市值总额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36%。即使是全球资本市场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只有美国和英国等极少数国家公司股票价值总额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日本历史上的这种家族企业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状态。除了股权集中度相对还是比较高之外,总体上可以说一种股东至上和股东所有权主导的公司治理文化。

  财阀家族除了对本社(就是控制财阀集团企业的总公司)和重要的第一层子公司保持着很高的股权比例之外,财阀整体对下属企业的控股比例下降趋势十分明显。1929-1943年之间,除安田之外,四大财阀中的三井、三菱和住友,财阀整体持有下属企业股权的平均比例基本都从50%左右降到30%多一点。安田对下属企业的持股比例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安田在这一期间没有像其他三大财阀那样大踏步地发展,其下属企业数增加很少。不过从四大财阀 1928年时对其第一层子公司的控股比例来看,安田已经是最低的,只有48.1%,而三井、三菱和住友对其一级子公司的控股比例分别是90.6%、 77.6%和80.5%。

  1945年,财阀被解散时,四大财阀企业集团中,三井和三菱的本社——母公司也都已经不是100%的财阀持有。三井和三菱是家族、财阀的第一层下属企业和财阀外股东共同持有本社的股份。三井是三井家族持有63.6%的本社(三井合名)股份,加上第一层下属企业,财阀总体持有64.5%的本社股份。三菱是家族持有47.8%的本社(三菱合资)股份,加上第一层下属企业财阀总体持有58.6%。这种股权集中控制的程度基本跟当前中国的上市公司差不多,也被认为是开放股权的第一步。直到被解散时,住友和安田的本社股权仍然是封闭的。安田是家族100%持有本社(安田保善社)股权,住友则是家族持有 83.3%的本社(住友合资)股权,第一层企业持有另外的16.7%。我们可以按外部人持有其本社股权比例给四大财阀的股权开放程度排序:三菱、三井、住友和安田。财阀下属子公司和孙公司的股权开放程度要比母公司大很多,就对一级子公司的财阀控股程度来说,由高到低依次三井、三菱、安田和住友。二级子公司 ——孙公司的财阀控制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三菱、三井、住友和安田。

  从被解散后的日本财阀企业集团的所有权变化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已经呈现出其逐渐开放股权的趋势。三菱、三井等财阀企业集团也已经开始在母公司层面上扩大所有权开放程度,而对子公司保持着较高程度的股权控制,逐步向现代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模式方向转变。虽然这只是一种假想,实际会如何演变无从考察,不过我们可以简单地与意大利家族企业做个对比。同样是战败国, 二战前的意大利经济也是家族企业统治,但是没有引起美国人的痛恨,因此没有在二战后被强行解散。今天的意大利是大家族控制的大公司已经转为国际化的运作模式,剩余的则是wang洋大海一般的中小家族企业。如果没有解散财阀这一外部施加的激进制度变革,日本大概也基本是这个样子,可能也就不会有下文要探讨的日本战后这种缺乏真正控制中心和总部的所谓“企业集团”了。
“系列企业”:交叉持股成就关系企业网

  日本经济的另一特点就是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究其根本,战后日本银行主导、法人相互持股这一“系列企业”制度可以说有其独特的历史和制度根源。

  日本政府的战时统制经济措施废除了家族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甚至一度以战时法令的形式废除了股东的分红权,企业经理直接听命于政府的计划官员,按战争需要组织生产。这直接奠定了战后股东退居二线、银行走向前台、经理和政府官员操控企业的所谓“日本模式”的心理和文化基础。解散财阀的举措,进一步割裂了明治维新开始积累起来的日本的股东主权文化和战后日本企业之间的联系。

  战争和解散财阀作为“外部冲击”,隔断了日本的家族财阀企业按照其本来很强的股东主权主义的逻辑和逐步分散股权的路径,使其未能完成其向现代国际化企业制度模式自然演变的过程,但财阀还是为战后日本新形成的“企业集团”——系列企业,提供了重要并不可或缺的制度和文化基础。

  战后日本企业的交叉持股本身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就是财阀的“遗产”。在主要靠自我融资,资本相对短缺而又要保持控制的情况下,财阀下属企业之间已经存在着大量的相互持股现象。以被解散时住友的主要企业股权结构为例:住友银行除住友家族和住友本社分别持有11.3%和24.1%的股份之外,其他住友公司持有16.7%,这样合计起来就保持了52.1%的控股权。住友信托银行的主要股东则是住友银行,住友家族、本社和其他住友公司是其小股东,总计持有 45%。住友起家产业和核心企业——住友金属矿产的股权控制比较严,家族直接持有53.4%,然后是住友本社持有26.6%,加上住友银行和其他住友公司总计100%,完全为财阀自己拥有。我们从住友的主要企业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持股结构,而在解散财阀的过程中,只是解散了本社,并把家族持有的企业股份转卖给了公众,但没有涉及下属企业相互持有的部分。

  解散财阀的结果,就是把表3中的住友家族和住友本社两个集中持有的股东变成了分散持有的公众股东。公众可以在短时间内就持有大量股份,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就学会做企业的股东。而且战后日本普通民众极为贫困,以至1949年东京证券交易所重新开业之后,民众蜂拥而至,出售股票,为日本企业增加法人相互持股提供了充分的股票来源供给。正是财阀家族股份转卖给公众后股权高度分散所带来的并购威胁,以及“父母去世了,兄弟姐妹要互相帮助”这一财阀集团企业的文化遗产和经理情感要素等等,共同推动了战后日本企业的法人相互持股和安定股东制度的形成。以至到了1991年,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合计持有日本公司全部股票的比例达到70%,正好把1949年个人占有70%的状态翻过来了。

  可以说,交叉持股是战后日本企业在其独特的制度、文化遗产和历史条件约束下所“生成”出来的一种在股权分散条件下,保持企业控制权的做法。我们习惯上笼统地说,英美模式是股权分散而日德模式是股权集中,这是很不准确的。事实上,日本是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国和英国之外,公司股权分散程度第三高的国家。

  为什么面对股权分散和并购威胁,日本企业走上了交叉持股,而不是像美国企业那样采取一系列的反并购措施?这除了前财阀企业的交叉持股遗产及前财阀成员企业之间的情感联系等软性因素之外,法规方面的硬性因素,尤其是战后《反垄断法》的法人持股比例限制以及《公司法》的禁止企业回购自身股票 (1998年修改)等起了重要作用。前者使美国公司抵御并购威胁的“白衣骑士”变成了日本公司的“兄弟姐妹众人齐上阵”,后者则使美国公司化解收购危机的回购股票做法(“绿色邮件”敲诈)在日本变成了必须由“关系户企业”来做。

  看看现代日本所谓六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和构成,尤其是其中直接起源于财阀,并且延续了财阀商号的三菱、三井和住友,我们可以发现财阀的制度和文化遗产,尤其是前财阀成员企业经理们相互情感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通常所谓的六大“企业集团”,实际上完全是两个类型。如果说三菱、三井和住友属于“父母早亡”之后遗留下来的“亲兄弟”们自然团结在一起的,那么芙蓉、三和和第一劝银,则属于模仿前者而形成的“结拜兄弟”。前三井财阀成员企业经理们是在 1946年6月,三井家族委员会刚被解散后马上就开始了他们定期的“午餐会”。住友和三菱的财阀成员成立其各自“总裁会”的时间也很早,分别是1949年和1950年。相比之下,芙蓉、三和、第一劝银等“新集团”,则是在日本战后银行主导的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三和集团是在1967年由44家企业结盟而成,第一劝银“集团”的形成更晚,它们于1977年由48家企业结盟而成。

  “财阀遗产”成为了三菱、三井和住友这三大集团比芙蓉、三和、第一劝银等另外三家凝聚力更强,更像是“一个集团”的根本原因。仅是他们主要核心企业共享来自前财阀、传承几百年了的同一“商号”这一点,就是以银行为中心的新集团所不能比的一大优势源泉。而且,在成员构成和组织上,芙蓉、三和、第一劝银等也明显更为松散,主要是以作为其中心的银行的巨额融资为凝聚,与其说是“集团”,不如说是“互助会”或者“俱乐部”。这三家新集团,最多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松散的金融性的企业战略联盟,各有一家大银行作为战略联盟中心企业。日立制作所同时加入了芙蓉、三和、第一劝银三个集团,这种自身已经成长为日本一个举足轻重的集团性质的企业,它与其所加盟的“集团组织”之间,只是一种友好关系,目的是为了利用更多方面资源。

走向未来:国际化的公众公司

  源自旧财阀的三大集团和以银行中心的三大集团所共同具有的主要特征就是主银行和交叉持股。但是这两个曾被作为其优势源泉的战后日本企业体制的主要特征,在日本高速增长时代结束和泡沫经济崩溃之后,都受到了普遍的诟病。这种诟病并不仅仅是来自美国,在日本企业内部,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思和自主改革力量。

  正是在缺少股东主权的约束和在银行的大力支持下,日本企业大量投资,大量购买地产和股票,吹起了地产和股票两大泡沫,既葬送了持续几十年的高增长,也带来了十几年的“迷失”和艰巨痛苦的调整。金融业失败、制造业保持胜利,这是很清晰的战后“日本模式”的结局。

  事实上,我们以前所熟悉,甚至津津乐道意欲模仿的那些战后日本企业的传统体制特征,从主银行、安定股东、交叉持股到终身雇佣等等,无一不在逐步地减弱和消解。

  从1987-2003年间,股权被交叉持有的日本企业比例从93%下降到了83%,也就是已经有接近20%的公司不存在交叉持股现象。交叉持股所占的企业股份比例更是大幅度的下降,银行通过交叉持股持有的企业股份比例从6.70%降到2.99%,产业公司通过交叉持股持有的企业股份比例从 10.67%降到了3.76%。与此同时,安定股份占全部企业股份的比例也在大幅度并逐年地下降。

  也许现在就断言日本以银行为中心、通过交叉持股所形成的“系列企业”制度或说“关系企业网”已经宣告破败还为时尚早,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相比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之前那段时间来说,银行在日本经济和企业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都在下降。从制造业中成长起来的那些新兴大型国际化的日本集团企业,已经不再主要依赖银行融资,而是走上了全球资本市场,通过全球发股、发债来融资,并且由此成长为新型的日本企业集团。日立、丰田、索尼以及东芝、佳能、富士通等等这些真正并且势力日益强大的日本集团企业,其运作模式已经完全不同于旧式财阀企业,也不同于经典的日本系列关联企业模式,以至一些日本学者认为研究这些国际化大公司的治理结构已经不能算是研究“日本的公司治理”问题了。

  1910年开始创业、1920年正式设立的日立制作所,是原属旧日产财阀系的企业。日产财阀形成的时间比较晚,与其他日本财阀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从其开始就没有一个主导性的家族,起步就不是家族企业。近年来,日立的改革步伐很大,日立系统在全球有近20家上市公司,已经整齐划一地按照 2003年日本修正的《公司法》转变为了外部董事占1/3以上的“委员会制公司”。日立制作所自身也是上市公司,并且是在全球主要市场均上市。日立制作所上市的交易所包括日本国外的5个——卢森堡、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巴黎和纽约和日本国内的5个——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和札幌,共计在10个交易所有股票挂牌。日立股东总人数达41万,外国人持有其股权30%以上。作为日本“国际化”步伐迈得最快、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索尼的股东基础就更为广泛了,在日本国内的5个交易所上市,在海外的纽约、太平洋、芝加哥、多伦多、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诗人海涅的故乡)、布鲁塞尔、维也纳和苏黎世等11个交易所上市,股东总人数83万。

  日渐分散的股东结构也给日本财阀企业带来了崭新的面目,股东的公众化也已成为日本财阀企业的发展趋势,而这并不会影响其仍将在日本的经济版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转变将更加有利于日本财阀适应新的世界经济环境,更加灵活地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国内各大铁厂,如果是铁板一块,那世界铁矿石价格,就不会象现在这样混乱和不利于我们中国的各大铁厂的情况和现象。这点上,任何的商品价格,都是受市场需求和产量来定价的。而我们中国目前,在世界上的铁矿石需求量,绝对是世界最大最多的。一个世界最多最大铁矿需求国和铁矿石进口国,却订不了世界铁矿石的价格,怎么着都说不过去。

本人宝钢子弟,父亲是最早的一批宝钢人。宝钢一期主要以德国技术为主,二期是才是日本技术,三期则很多 ...
richthofen 发表于 2010-1-1 17:59



    最后关于财团这段有点拍脑瓜胡说八道了
本人宝钢子弟,父亲是最早的一批宝钢人。宝钢一期主要以德国技术为主,二期是才是日本技术,三期则很多 ...
richthofen 发表于 2010-1-1 17:59



    最后关于财团这段有点拍脑瓜胡说八道了
waltwang 发表于 2010-1-2 01:18

哪里胡说了,6大财团里随便选一个财团,在里面挑个3 4家企业合并下产值就可以轻松超过500强第一。但人家不争这个排名。对500强中国现在很热衷,不少中国企业家开口闭口500强,算位置。

但500强本身就是落后的东西,因为世界经济早就是康采恩的时代了,单个的企业无论如何都是竞争不过企业集群的。
网上搜索的



丰田,东芝,索尼,都是上市公司,他们把股票抵押给银行换取现金来发展,如果这样就说成是三井的旗下企业,说不过去。他们都是独立生产,销售,经营。真正是三井旗下的公司,有名的是三井商社,三井重工,住友重工,这几家公司,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像日本最大的便利商店711,就是三井集团下的。丰田,东芝,索尼,这些大的电器公司,最多只能说,三井住友银行持有他们的一些股份。而不能说成是旗下公司。三井集团对这些公司没有经营权,没有发言权,就像我们现在买股票,年终来个分红,差不多的概念。我们买了哪个公司的股票就对那个公司有经营权和发言权吗?只能称为股东,而丰田等公司,就是把自己公司股票的百分之多少抵押给银行而已。。所以说,丰田,东芝,索尼,不算三井集团的旗下公司。

哪里胡说了,6大财团里随便选一个财团,在里面挑个3 4家企业合并下产值就可以轻松超过500强第一。但人家 ...
richthofen 发表于 2010-1-2 02:01

很赞成这个看法。现在世界性的反垄断都很敏感。一些大国绝不允许某个企业控制了一个国家的行业。因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某个垄断企业控制了国家命脉那更是非常让人不可以忍受的结果。(中国好像没有这样的意识,虽然出台了反垄断法,但实在看不到什么效果,这个纯粹是意识上的不足的问题)
就像英特尔,或者微软,IBM,思科这样的大头,都不敢这样做。如果他们这样做,就会面临反垄断的调查。
那他们怎么做呢?英特尔小心翼翼地让AMD生存着,微软也小心翼翼让LINUX生存着,思科那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华为就可以让他头疼。
实际上,如果英特尔,微软,或者思科,只需要来一个价格战,就可以基本统领市场了。但他们就是不敢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他们就会在发达国家,面临以垄断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指控。(中国的人大概没有这种意识,他们会很感激的。不是说别人,我自己也会。如果微软降价,我也会屁颠屁颠地去买一个^_^。)。因为如果是市场上的竞争被消灭掉,那么剩下的那家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没有人可以挑战他。
实际上,日本财团的这种做法更隐蔽点,以某种方式,让你不得不去做。而且财团与财团之间的合作,看起来也是很密切的。大家的目标一致,相互合作。看起来不像垄断。但实际上已经是垄断了。
我觉得中国的企业真的可以学一学。
我觉得真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吃进整个市场,为什么不大家合作呢?
中国的企业就是喜欢锅里斗,明明在市场上不是统治地位,还大家往死里降,一点研发都不投入,等大家都没有利润了。就大家都死了。别人就在旁边偷笑,说,看那几个傻帽。
中国的电视机行业就是这样。当年吹得如何如何。
但现在呢?韩国的企业已经超越了中国的企业。至少是在液晶,LED这些高端点的范围内已经超越了。
康佳,长虹,TCL。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不见得到达前几位。
每次听三星在世界上如何如何总是很不爽。但没有办法,事实就是这样。
对于国内的企业,用一句话表达,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看看人家的做法:
————————————————————————————————————————
三和集团是在1967年由44家企业结盟而成,第一劝银“集团”的形成更晚,它们于1977年由48家企业结盟而成。
哪里胡说了,6大财团里随便选一个财团,在里面挑个3 4家企业合并下产值就可以轻松超过500强第一。但人家 ...
richthofen 发表于 2010-1-2 02:01

很赞成这个看法。现在世界性的反垄断都很敏感。一些大国绝不允许某个企业控制了一个国家的行业。因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某个垄断企业控制了国家命脉那更是非常让人不可以忍受的结果。(中国好像没有这样的意识,虽然出台了反垄断法,但实在看不到什么效果,这个纯粹是意识上的不足的问题)
就像英特尔,或者微软,IBM,思科这样的大头,都不敢这样做。如果他们这样做,就会面临反垄断的调查。
那他们怎么做呢?英特尔小心翼翼地让AMD生存着,微软也小心翼翼让LINUX生存着,思科那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华为就可以让他头疼。
实际上,如果英特尔,微软,或者思科,只需要来一个价格战,就可以基本统领市场了。但他们就是不敢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他们就会在发达国家,面临以垄断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指控。(中国的人大概没有这种意识,他们会很感激的。不是说别人,我自己也会。如果微软降价,我也会屁颠屁颠地去买一个^_^。)。因为如果是市场上的竞争被消灭掉,那么剩下的那家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没有人可以挑战他。
实际上,日本财团的这种做法更隐蔽点,以某种方式,让你不得不去做。而且财团与财团之间的合作,看起来也是很密切的。大家的目标一致,相互合作。看起来不像垄断。但实际上已经是垄断了。
我觉得中国的企业真的可以学一学。
我觉得真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吃进整个市场,为什么不大家合作呢?
中国的企业就是喜欢锅里斗,明明在市场上不是统治地位,还大家往死里降,一点研发都不投入,等大家都没有利润了。就大家都死了。别人就在旁边偷笑,说,看那几个傻帽。
中国的电视机行业就是这样。当年吹得如何如何。
但现在呢?韩国的企业已经超越了中国的企业。至少是在液晶,LED这些高端点的范围内已经超越了。
康佳,长虹,TCL。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不见得到达前几位。
每次听三星在世界上如何如何总是很不爽。但没有办法,事实就是这样。
对于国内的企业,用一句话表达,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看看人家的做法:
————————————————————————————————————————
三和集团是在1967年由44家企业结盟而成,第一劝银“集团”的形成更晚,它们于1977年由48家企业结盟而成。


噢~刚才逛天涯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明:现转载如下:
——————————————————————————————————————————————————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46878.shtml
白益民特别声明:关于《宝钢涨价疑被日本财团操控》  
    
    
     关于有媒体近日发表的《宝钢涨价疑被日本财团操控》这篇文章,资料明显截选自本人著作《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和本人在财经媒体发表的一系列文章。
    
     但是,本人郑重声明,从来没有给出任何针对某个企业的结论性观点,更没有说过“日本财团通过宝钢操控铁矿石涨价”。
    
     另外,《宝钢涨价疑被日本财团操控》文中采取的关于新日铁与三井物产之间的股权关系数据有误,已经在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japan001)明确指出。
    
     再次重申,本人不对媒体发表的带有推测性的语言负责,同时本人对日本财团的研究不代表任何机构和组织,希望广大媒体和读者给予理解。
    
     白益民
    
     2010年1月1日
————————————————————————————————————————————————————————————————————
关于新日铁的股权结构说明
  
  
   在《宝钢身带三井物产血统涨价疑被日本财团操控》一文中,有三井物产持有新日铁20.132%股权的数据,此说法有误,非我本人提供。
  
  
  
  文章链接如下:
  
  凤凰网:《宝钢身带三井物产血统涨价疑被日本财团操控》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091231/1655572.shtml
  
  
  网易: 《宝钢涨价疑被操控 日本财团力量若隐若现》
  
  http://money.163.com/09/1231/21/5RT4PQ4D002524SO.html
  
  
  新浪网:《宝钢涨价背后日本财团力量若隐若现》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231/21437183144.shtml
  
  
  本人在《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中国布局》一书中的叙述是:三井物产持有新日铁通商(新日铁的子公司,并非新日铁本身)20.132%股权。
  
  
  新日铁股权结构如下:
  
  概况
   主要股东名称(前十名)
   持股比例
  
  股 东 构 成
   日本トラスティサービス信託銀行(住友信托银行、中央三井信托银行为大股东)
   10.0
  
  住友金属工業(株)
   4.2
  
  シービーエイチケイコリアセキュリティーズデポジトリー
   3.5
  
  日本生命保険(相)
   3.4
  
  日本マスタートラスト信託銀行(株)
   3.2
  
  (株)みずほコーポレート銀行
   2.7
  
  資産管理サービス信託銀行(株)
   2.1
  
  明治安田生命保険(相)
   2.1
  
  (株)三菱東京UFJ銀行
   2.0
  
  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険(株)
   1.4
  
  注:住友信托银行、中央三井信托银行、住友金属工業属于三井-住友财团,三井物产是三井财团的综合商社,三井财团和住友财团的金融体系于2002年合并,三井财团和住友财团其实是一家了。
————————————————————————————————————————————————————————
本人仅对以下书中内容负责:
  
  天涯【经济论坛】 作者:白益民001 回复日期:2009-12-02 16:11:57 
  
    《三井帝国在行动》天涯全文连载(19)
    
    第一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井”告诉了我们什么?(一)
    
     钢铁行业是国家工业的基础,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三个钢铁“世界第一”:第一生产国、第一消费国和第一出口国。然而,对于我国钢铁企业来说,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就像戴上了紧箍咒一样,而海运费飙升也成为我国钢铁企业受上游盘剥的一道关卡。
    日本钢铁企业30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股了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的铁矿。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8家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家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通过多年的努力,日本钢铁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上游资源产品走势,从而为挟制中国及其它亚洲国家钢铁企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近年来,在钢铁行业井喷式发展中,中国企业都是独立为战,各占山头,追求本企业利润最大化。宝钢这些年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获得大量收益,而其它中国企业从上海宝钢身上获得多少收益呢?然而,日本三井财团(三井物产、新日铁、商船三井、三井造船等)却从上海宝钢身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此时,三井财团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持股、共同投资等方式协调内部利益,形成持久的共生关系,并在对外扩张中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在中国市场,三井物产不断地为传统盟友宝钢引入新合作伙伴,使宝钢产品不断多元化,双方在钢铁制品、半成品、钢铁原料、冶金设备、物流运输等所有钢铁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日本财团经常通过牺牲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利益,最终达到整个财团利益的最大化。铁矿石涨价可能会影响新日铁的收益,但却实现控制了矿山权益的三井物产的利益增加,同时又实现了商船三井的巨大利润,从而实现三井财团利益最大化,最终实现日本国家(“大日本株式会社”)利益最大化。
     当宝钢与三井财团形成利益共同体时,不是 “中国财团对等日本财团”的合作,而是“中国独立企业被日本财团统合”的事实。中国现在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日本财团在全球钢铁产业已经占据从资源、技术和市场各方面的优势。中国企业必须在国家利益的层面寻找对策,最终建立能够进行海(商业)、陆(产业)、空(金融)三位一体的、实施全球协同作战的集团军。
——————————————————————————————————————————
看来闹得挺大的。需要作者出来澄清了。;P

噢~刚才逛天涯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明:现转载如下:
——————————————————————————————————————————————————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46878.shtml
白益民特别声明:关于《宝钢涨价疑被日本财团操控》  
    
    
     关于有媒体近日发表的《宝钢涨价疑被日本财团操控》这篇文章,资料明显截选自本人著作《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和本人在财经媒体发表的一系列文章。
    
     但是,本人郑重声明,从来没有给出任何针对某个企业的结论性观点,更没有说过“日本财团通过宝钢操控铁矿石涨价”。
    
     另外,《宝钢涨价疑被日本财团操控》文中采取的关于新日铁与三井物产之间的股权关系数据有误,已经在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japan001)明确指出。
    
     再次重申,本人不对媒体发表的带有推测性的语言负责,同时本人对日本财团的研究不代表任何机构和组织,希望广大媒体和读者给予理解。
    
     白益民
    
     2010年1月1日
————————————————————————————————————————————————————————————————————
关于新日铁的股权结构说明
  
  
   在《宝钢身带三井物产血统涨价疑被日本财团操控》一文中,有三井物产持有新日铁20.132%股权的数据,此说法有误,非我本人提供。
  
  
  
  文章链接如下:
  
  凤凰网:《宝钢身带三井物产血统涨价疑被日本财团操控》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091231/1655572.shtml
  
  
  网易: 《宝钢涨价疑被操控 日本财团力量若隐若现》
  
  http://money.163.com/09/1231/21/5RT4PQ4D002524SO.html
  
  
  新浪网:《宝钢涨价背后日本财团力量若隐若现》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231/21437183144.shtml
  
  
  本人在《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中国布局》一书中的叙述是:三井物产持有新日铁通商(新日铁的子公司,并非新日铁本身)20.132%股权。
  
  
  新日铁股权结构如下:
  
  概况
   主要股东名称(前十名)
   持股比例
  
  股 东 构 成
   日本トラスティサービス信託銀行(住友信托银行、中央三井信托银行为大股东)
   10.0
  
  住友金属工業(株)
   4.2
  
  シービーエイチケイコリアセキュリティーズデポジトリー
   3.5
  
  日本生命保険(相)
   3.4
  
  日本マスタートラスト信託銀行(株)
   3.2
  
  (株)みずほコーポレート銀行
   2.7
  
  資産管理サービス信託銀行(株)
   2.1
  
  明治安田生命保険(相)
   2.1
  
  (株)三菱東京UFJ銀行
   2.0
  
  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険(株)
   1.4
  
  注:住友信托银行、中央三井信托银行、住友金属工業属于三井-住友财团,三井物产是三井财团的综合商社,三井财团和住友财团的金融体系于2002年合并,三井财团和住友财团其实是一家了。
————————————————————————————————————————————————————————
本人仅对以下书中内容负责:
  
  天涯【经济论坛】 作者:白益民001 回复日期:2009-12-02 16:11:57 
  
    《三井帝国在行动》天涯全文连载(19)
    
    第一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井”告诉了我们什么?(一)
    
     钢铁行业是国家工业的基础,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三个钢铁“世界第一”:第一生产国、第一消费国和第一出口国。然而,对于我国钢铁企业来说,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就像戴上了紧箍咒一样,而海运费飙升也成为我国钢铁企业受上游盘剥的一道关卡。
    日本钢铁企业30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股了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的铁矿。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8家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家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通过多年的努力,日本钢铁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上游资源产品走势,从而为挟制中国及其它亚洲国家钢铁企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近年来,在钢铁行业井喷式发展中,中国企业都是独立为战,各占山头,追求本企业利润最大化。宝钢这些年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获得大量收益,而其它中国企业从上海宝钢身上获得多少收益呢?然而,日本三井财团(三井物产、新日铁、商船三井、三井造船等)却从上海宝钢身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此时,三井财团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持股、共同投资等方式协调内部利益,形成持久的共生关系,并在对外扩张中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在中国市场,三井物产不断地为传统盟友宝钢引入新合作伙伴,使宝钢产品不断多元化,双方在钢铁制品、半成品、钢铁原料、冶金设备、物流运输等所有钢铁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日本财团经常通过牺牲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利益,最终达到整个财团利益的最大化。铁矿石涨价可能会影响新日铁的收益,但却实现控制了矿山权益的三井物产的利益增加,同时又实现了商船三井的巨大利润,从而实现三井财团利益最大化,最终实现日本国家(“大日本株式会社”)利益最大化。
     当宝钢与三井财团形成利益共同体时,不是 “中国财团对等日本财团”的合作,而是“中国独立企业被日本财团统合”的事实。中国现在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日本财团在全球钢铁产业已经占据从资源、技术和市场各方面的优势。中国企业必须在国家利益的层面寻找对策,最终建立能够进行海(商业)、陆(产业)、空(金融)三位一体的、实施全球协同作战的集团军。
——————————————————————————————————————————
看来闹得挺大的。需要作者出来澄清了。;P
另:该帖子有人说:
“宝钢武钢的涨价行为被央视指出使铁矿石谈判中方被动。”
这是真的吗?央视真的有播?
财团其实是日本经济生活中的特色。。我们。。对应就是国资委。。
日本财阀真有说的这么强大,咋还会被美国爸爸牵着狗绳捏:D
那个宝钢子弟真的是宝钢的?
宝钢  一期炼铁炼钢设备技术是纯日本进口,二期轧钢 有日本也有德国设备,由于经济危机没有钱,要推迟建设,日本干脆撂摊子,德国调整付款期限方式,总算建起来了。
总之宝钢是个杯具,对比同期的韩国浦项钢铁,就知道在设备价格上吃了多大亏,进口矿石,居然不靠近深水港,铁矿来了还要在宁波倒腾到小船上运到上海。
addeg 发表于 2010-1-2 10:44
大家讨论其实不应该带这种感情色彩。我们是要学习对方的长处,就应该积极面对,放下心态来看问题。
我觉得。也不能说日本就是美国的狗。如果这样说,英国是美国的狗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说法是对自己相当不利的。
现在中国全方位超过日本,英国了吗?如果还没有,那岂不是说中国连美国的。。。都不如。:dizzy:
其实所谓的自由,也只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不受美国的影响。
朝鲜,古巴够硬气了吧,还不是受美国的影响。美国说制裁,有那个国家敢说不受影响?
其实很多东西,也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而已了。
中国也是这样,只不过说中国多一些谈判的本钱罢了。
世界上敢说自己不鸟美国的,应该不多吧。
我们说日本财团厉害,是指他们在商业上是成功的,而且在受到了多方限制后,还能保持一种控制力,这是值得学习的。
反观国内的许多行业,如果说中国比日本强很多,那么国内可以拿的出手,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控制力的(指的是能够引导或者影响整个行业方向或变革的)。有多少呢?甚至说,能在国内表现出控制力的,有多少呢?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华为?中集?造船业?
宝钢的问题就是用纳税人的钱养肥了一小撮人和一群外国人,然后还要立牌坊
这扯谈文章又来了。。。。。。操控?那是发改委在操控,还日本财阀,日本财阀这年头绑一起也不够发改委玩的
日本柴团字牛B有国资委牛B么??小样

这扯谈文章又来了。。。。。。操控?那是发改委在操控,还日本财阀,日本财阀这年头绑一起也不够发改委玩的
racher 发表于 2010-1-2 11:41

发改委在操控?
你的意思说,宝钢在发改委的操控下,在铁矿石谈判的前夕,对指标性的钢材涨价?难道国家觉得现在的铁矿石价格太低了?还是说发改委觉得现在中国的钱太多了点?
虽然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相信发改委不会接受你的观点的。
这扯谈文章又来了。。。。。。操控?那是发改委在操控,还日本财阀,日本财阀这年头绑一起也不够发改委玩的
racher 发表于 2010-1-2 11:41

发改委在操控?
你的意思说,宝钢在发改委的操控下,在铁矿石谈判的前夕,对指标性的钢材涨价?难道国家觉得现在的铁矿石价格太低了?还是说发改委觉得现在中国的钱太多了点?
虽然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相信发改委不会接受你的观点的。
FQ误国啊!!!!!!!!!!!!!!!!!!!!!!!!!!!!!!!!1
并不是操控
本质是利益共同体
利益捆绑
这一课题值得TG研究
美国欠了中国几千亿国债,中国和美国利益捆绑了没?
其实国内钢厂并不认为进口矿石涨价有什么大不了——好像都是局外人在那里嚷嚷,表现自己的爱国心。

其实进口矿石比国内矿石要便宜,进口越多越有利于降低成本。
falkon 发表于 2010-1-1 17:17

难道你不知道世界铁矿石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巴西和澳大利亚,这两国的绝大部分集中在两拓和淡水河谷吗
现在中国的企业为什么这么热衷相互攻击,我们行业原来三足鼎立,从来没有相互攻击过,后来三家合并成两家,又进来几家新的,其中有一家简直是疯狗,养一堆记者,隔三差五的咬一次人


关于三井财团的扯淡文章,早就看过了。这公司我控股10%,我三井的,那公司我控股5%,我三井的,还有完没完,我旗下还有n家上市公司呢,虽然股份都只有一点点,;P

还有,咱做外贸的,很多小工厂都被我捏在手心里,这样一来,咱除了n家上市公司外,还“控制”了十几家中小型工厂的命脉,挖哈哈哈哈。胡润明年要考虑小弟我了,:$

关于三井财团的扯淡文章,早就看过了。这公司我控股10%,我三井的,那公司我控股5%,我三井的,还有完没完,我旗下还有n家上市公司呢,虽然股份都只有一点点,;P

还有,咱做外贸的,很多小工厂都被我捏在手心里,这样一来,咱除了n家上市公司外,还“控制”了十几家中小型工厂的命脉,挖哈哈哈哈。胡润明年要考虑小弟我了,:$
三井帝国在行动就是一胡编乱造的烂书,流毒到现在还有那么多脑残愤愤奉之为圣经;P
asleepingpig 发表于 2010-1-4 16:28
你这种讲法,是正确的。你的确“控制”了那几十家小企业。前提是。你可以影响他们。例如,当你的企业需要调整产品,他们不得不跟随你前进。
破帽遮颜 发表于 2010-1-4 16:22
我觉得。你可以参考一下石油危机。也可以参考美国对石油的控制力度。谢谢。(虽然说矿石问题比不上石油,但也只是拿出来做谈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