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天才谈人生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56:38
摘要:此人三年时间念完清华基础科学班,得到综合和专业GPA双料第一。后到加州理工用8个月时间念完硕士。然后在华尔街工作。最忙的时候,此人能长时间连续每天工作20小时。


From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Citigroup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ing
The Adventure of Lawrence Jiaqi Jin

《跳级在清华》
1.前言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每一个人的过往都可以写一本书。我所记录的,只是自己简单而平凡的故事,而且我始终相信,那些有理想,懂得把握自己的后来人们,一定会做得更加出色。我不知道道命运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但我一直会用善良维护左右。谨以此文,纪念我逝去的学生时代。


2.记忆封存中的懵懂岁月
小学时候的我,无非只是淘气和贪玩,虽然每件事情都会努力认真做好,但是我并不是好胜求强的那种人。直到很偶然的因为《迎春杯》数学竞赛的缘故保送到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五中之后,才渐渐开始知道努力超越的道理。初中三年级以后,我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三名,并且渐渐在数学物理化学上面崭露头角。除了大小的全国市区奖项得了不少之外,由于高中数学物理联赛一等奖的缘故,我在2002年被保送入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班。在这个清华内部堪称最苦最累的地方开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基础科学班是杨振宁教授在97年回国时候提议成立的,外界称其为”诺贝尔班”,《Science》杂志也专门报道过。这个班目标是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基科班每年从全国联赛保送生中选拔30人,再从清华3500名新生中选拔30人。所以成员不少是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和各省高考状元。仅基科2000班60人中就有5名高考状元。竞争之激烈,学生质量之高,可以想见。基础科学班的学生拥有其他院系学生没有的特权。选课所受限制少,同时授课老师大多是该领域的权威教授,此外这个班的学生在大三可以在全校乃至全国范围内选择教授作为导师,并且开展富有挑战性的科研训练。


3.跳级尝试
进入基科班以后,前所未有的压力接踵而来。我所在的班,一共62人,4位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得主,2名高考状元,剩下的多是全国联赛决赛圈的一二等奖获得者。纵然我在中学里算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但是跻身清华精英中的精英里,实在是逊色了不少。但是我一直有个信念,就是不管事情多难,我都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不管对手多强,我都要攀登高峰脱颖而出。拥有这股决心,我很快开始了迅速上位的过程。我细心观察周围同学身上的优点,大到思维方式,小到课堂笔记,我都一一琢磨,争取尽量吸取其中精华并为己用。虽然我并不聪明,但是凭着直觉和理想,我在普通物理,高等微积分等大一课程上都取得了接近满分的成绩,并且在2003年冬天开始运作跳级事宜,争取提前一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并且去到世界超一流大学进一步深造。
本科跳级对于很多人来讲想都没有想过,更何况是在清华最难出头的基础科学班。我认真研究了整个大学四年的培养方案,然后向学校提出了一套改编的计划,专门为我跳级所用。然而不管在哪里,保守势力总是存在的,对于自主求新的我来讲,因此遇到的阻力的确不少。直到我在大一下学期修了高年级的量子力学和数值分析,并且获得接近满分的成绩,又在电磁学考试半个年级不及格的情况下取得100分,阻碍我前行的声音才渐渐收敛。


2003年暑假,在教务处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成功转入基科1字班,向着更高的梦想继续迈进。


4.GPA之争
所谓GPA,也就是学分积,是国外大学衡量本科生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不影响去世界超一流大学,我对GPA自然是倍加重视。但是因为跳级,我在大一就要选大三大四的课程,体育课每学期上两个不说,小学期课程也要double。种种困难一一袭来,但是我都悉心应对。拥有每天工作20小时的功底,我终于在跳级完成之后依然在高年级位列最终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的双料第一,为出国申请打下了好的基础。
在交叉选课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灵活带来的好处。很多高年级的课程对低年级课程有指导意义,同时低年级课程中的浅显例子又对理解高深的概念大有裨益。所以只要搭配得当,方式巧妙,看似很难的跳跃交叉实际却也是有途可循的。


5.本科科研尝试
最早选择保送基础科学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班的学生可以在大三进入课题组师从国内权威院士专家
进行科研训练,这无非对申请出国读graduate school提供了帮助。对我而言,因为跳级少了一年,大二进入课题组便成了必须,为此我花了很多功夫来了解清华各个院系的实验室,最后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一的量子信息与测量实验室以及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同时展开科研,此外还会利用空余去高等研究中心听报告并与教授讨论问题。除了应付跳级带来的冲击,我每天深夜看paper,并且尝试在seminar上面做presentations,最后终于在大二结束前完成两篇关于quantum information and quantumcomputation的文章并投Physical Review


《华尔街的随机游走》
6.
出国申请


在经过两年的课程学习及科研训练之后,我开始了申请之旅。除了GRE, TOEFL之外,papers, personal statement, recommendation letters都是重要因素。我当时就想,既然我能两年读完别人三年的东西还拿到年级第一,其他几样也就一定不能差。往往推荐信3封就够了,但是鉴于和各个研究所都保持联系,我可以得到更多的推荐信,并且做到有的放矢。最后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物理系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微电子所所长李志坚院士,以及物理系和高等研究中心另外4位教授都不吝推荐,对我出国起了不少正面影响。


然而不管怎样,由于我学了两年本科就申请graduate school,多少影响到外界对我实力的信任。我只申请了全美最好的15所学校,拿到8个offer, 被3个decline, 剩下的包括interview全部withdraw.


7.
从物理转电子工程


    很早我就在电子工程和基础科学班之间犹豫过,电子工程在全国大热,不仅贴近实际,而且对数学物理要求很高富有挑战性。借着申请出国的机会,我拿加州理工做了个尝试直接申EE,结果拿到fellowship。加州理工1999年曾排全美大学排行榜第一名,物理,应用物理以及天文学在世界上更是首屈一指。EE也是她的工程强项。最后比较再三,我决定拒掉Berkeley, withdraw MIT的物理进入加州理工。05年8月,我在水木论坛上面写下《跳级在清华---我的飞跃之旅》一文,介绍自己在清华近3年的经历感受,9月上旬飞抵美国洛杉矶。

8.
我在加州理工,8个月的硕士


来到加州理工,很快感觉到了教授和周围同学身上蕴藏的智慧。学校比我想象的还小,走走就出去了。然而卧虎藏龙却是一点不假。加州理工是美国教育界公认的最累的地方之一,Nobel奖得主密度最大,学生教授要想survive都要脱一层皮才行。不过有了清华2年10个月的跳级经历,再难的情况我也有信心去处理。美国大学很多都是一年3个 quarter,每个quarter 十周左右。加州理工的本科有名的难念,就是因为一个quarter要选5-6门课程压力很大。一到学校看了calendar,我发现只要每个quarter选8-9门课就可以在8个月里面拿2个硕士出来,岂不是件好事。于是第一个quarter我狂选9门课73学分的课程并且得了接近全A+的4.2 GPA, 但是后来由于学校规定所限,一年double master的计划只能叫停。


    在加州理工的8个月里,我一面为了master degree努力,一面展开科研,在network coding & wireless communication领域的ISIT和ITA上发表国际论文。06年6月初我如愿毕业


9. 转入Yahoo! Inc. 开始business之路


对于academia,我一直心存怀疑,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亲历清华和加州理工,受到学术熏陶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这不是我要的轨迹。正因如此,finance 和engineering 便成了我的关注对象。刚好我在加州理工修过Business, Economics andManagement的课程,而且取得很好成绩并加入了相关club,所以经常能够得到一些关于industry的信息。06年4月底刚好搜索引擎三巨头之一的Yahoo! Inc.要人去做intern。我看机会难得于是投简历过去,经过电话面试和 on-site interview的多轮考验之后,我挤掉了东岸MIT的竞争对手,成功进入Yahoo! Inc.


在Yahoo! Search Marketing, 我的工作和modeling, finance, statistics, strategy都有关,是一个很富挑战性的job。考虑到自己长远的志向在business和industry,我最后决定将summer intern转成full-time position,开始一段新的历程。经过多方努力,我最终转入Yahoo! Inc,这也同时意味着我的学生生涯就此告了一个段落.


10.
进入花旗投行部, Random Walk on Wall Street


06年9月中旬summer internship告罄,在10月1号H-1b正式生效之前,我选择了东部旅行的方案。来到向往已久的New York City, 一头扎进Wall Street。位处WorldTrade Center和海港之间,Wall Street空间虽小,但却是精英荟萃。DB的大楼傲然矗立,60 Wall Street的大牌呈现眼前,NYSE铺上巨幅美国国旗,又是一翻别样风景。Times Square旁Morgan Stanley的大楼分外显眼,Park Ave.上JPMorganChase & Co. 和UBS相映生辉。对于纽约这座世界金融中心,满怀壮志的我自然格外喜欢。从subway中慢慢走出,看到落魄街头的景象又不禁动容。当我们知道什么是贫苦失落,才知世间多少苦难,亦有人承受。我欲飞天发奋,只图灿烂一瞬而已。
    在从Boston回洛杉矶的飞机上,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进入真正的financial industry,进入Wall Street的Bulge Bracket,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谱写新的篇章。梦想虽好,但是要想成真,又是谈何容易。对于只来美国一年的我,没有任何金融背景和Banking Experience,想要进入这么selective & competitive的领域实在不很trivial。然而先前磨练已然注定,看准的事情我就会全力以赴,直到微笑以对。纵然失败一两次,也要再爬起来。


带着信心和理念,我开始了新的job hunting。对于I-bank和hedge fund,每家面试都在3大轮10小轮以上。Interviewers从quantitative skills, behavioral skills and teamwork spirits, 对industry的理解,brainteasers等很多方面进行考察。 每个公司的culture都不一样,之前要做足research才行。为了interview重访NYC,在Grand Haytt Hotel里眺望曼哈顿的夜色,很快便被纽约的美所感染。不管蜕变也好,升华也罢,总是不很轻松。在尝尽各种苦头之后,我终于成功进入Citigroup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ing / SalomonSmith Barney的纽约总部,掀开了在华尔街的新篇章。Salomon Brothers曾是WallStreet上的中坚力量,后被Travelers Group收购。Citigroup由Citicorp和Travelers合并而成,目前位列世界500强中的第8位,Forbes Global 2000第一位,是世界上最profitable的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ion。Citigroup在debt, quantitative trading, wealth management,
M&A等很多领域独树一帜,并以commercial banking为根基涉猎IB,在Wall Street上面既与全能型的BOA, JPMorgan Chase比拼, 又与传统投行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Merrill Lynch等展开激烈竞争。Citi在2005年夺走了Thompson Financial League Table25个categories中的14项第一名。有幸能在这样优秀的群体中学习发展,实在对我是件益事。


11.再见洛杉矶


    回想我在洛城的一年多时光,历经人世沉浮,每当事业跌到谷底,无不每日以泪洗面,无助并有无奈,又有苦痛挣扎。然而最初的梦想,一定会实现,这点我一直都不曾动摇。我明白生命已经打开,我要哪种精彩,也知道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就要飞去东海岸,多少有些不舍。LA的美,Santa Monica、Diamond Bar、Pasadena、Arcadia的情,还有夹杂其中我的辛苦,都一一浮现脑海。渐行渐远,耳边还是那首旋律:忘记一些忧伤,忘记一些迷惘,带着所有疯狂,带着所有勇敢……就在这灿烂的一瞬间,我的心悄然绽放,就在这绽放的一刹那,像荒草一样燃烧……就在这燃烧的一瞬间,我的心悄然绽放,就在这绽放的一刹那,我和你那么辉煌……


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到底什么会等待着我们,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是凡此种种都不能成为懒惰偷闲的借口,因为精彩的人生,是要靠用心有胆量的人一点一点铺就的。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不公平的, 但是每个人都有选择卓越的权利。我总是觉得聪明不是决定因素,在高手云集的清华和加州理工,大家的智商都不会太低。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把握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轻言放弃,一直坚持向前走。对于流言蜚语和人与人之间的猜忌攀比, 也要慢慢懂得理解宽容。
    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知道什么是不可逆转的;知道用什么方式实现梦想,知道用什么心情面对苦难,人就在转瞬间感悟,进退得失与不离不弃也就都有了答案。

    我不知道命运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但我一直会用善良维护左右。
Jiaqi Jin
2006年11月30日于Pasadena, CA摘要:此人三年时间念完清华基础科学班,得到综合和专业GPA双料第一。后到加州理工用8个月时间念完硕士。然后在华尔街工作。最忙的时候,此人能长时间连续每天工作20小时。


From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Citigroup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ing
The Adventure of Lawrence Jiaqi Jin

《跳级在清华》
1.前言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每一个人的过往都可以写一本书。我所记录的,只是自己简单而平凡的故事,而且我始终相信,那些有理想,懂得把握自己的后来人们,一定会做得更加出色。我不知道道命运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但我一直会用善良维护左右。谨以此文,纪念我逝去的学生时代。


2.记忆封存中的懵懂岁月
小学时候的我,无非只是淘气和贪玩,虽然每件事情都会努力认真做好,但是我并不是好胜求强的那种人。直到很偶然的因为《迎春杯》数学竞赛的缘故保送到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五中之后,才渐渐开始知道努力超越的道理。初中三年级以后,我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三名,并且渐渐在数学物理化学上面崭露头角。除了大小的全国市区奖项得了不少之外,由于高中数学物理联赛一等奖的缘故,我在2002年被保送入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班。在这个清华内部堪称最苦最累的地方开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基础科学班是杨振宁教授在97年回国时候提议成立的,外界称其为”诺贝尔班”,《Science》杂志也专门报道过。这个班目标是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基科班每年从全国联赛保送生中选拔30人,再从清华3500名新生中选拔30人。所以成员不少是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和各省高考状元。仅基科2000班60人中就有5名高考状元。竞争之激烈,学生质量之高,可以想见。基础科学班的学生拥有其他院系学生没有的特权。选课所受限制少,同时授课老师大多是该领域的权威教授,此外这个班的学生在大三可以在全校乃至全国范围内选择教授作为导师,并且开展富有挑战性的科研训练。


3.跳级尝试
进入基科班以后,前所未有的压力接踵而来。我所在的班,一共62人,4位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得主,2名高考状元,剩下的多是全国联赛决赛圈的一二等奖获得者。纵然我在中学里算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但是跻身清华精英中的精英里,实在是逊色了不少。但是我一直有个信念,就是不管事情多难,我都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不管对手多强,我都要攀登高峰脱颖而出。拥有这股决心,我很快开始了迅速上位的过程。我细心观察周围同学身上的优点,大到思维方式,小到课堂笔记,我都一一琢磨,争取尽量吸取其中精华并为己用。虽然我并不聪明,但是凭着直觉和理想,我在普通物理,高等微积分等大一课程上都取得了接近满分的成绩,并且在2003年冬天开始运作跳级事宜,争取提前一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并且去到世界超一流大学进一步深造。
本科跳级对于很多人来讲想都没有想过,更何况是在清华最难出头的基础科学班。我认真研究了整个大学四年的培养方案,然后向学校提出了一套改编的计划,专门为我跳级所用。然而不管在哪里,保守势力总是存在的,对于自主求新的我来讲,因此遇到的阻力的确不少。直到我在大一下学期修了高年级的量子力学和数值分析,并且获得接近满分的成绩,又在电磁学考试半个年级不及格的情况下取得100分,阻碍我前行的声音才渐渐收敛。


2003年暑假,在教务处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成功转入基科1字班,向着更高的梦想继续迈进。


4.GPA之争
所谓GPA,也就是学分积,是国外大学衡量本科生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不影响去世界超一流大学,我对GPA自然是倍加重视。但是因为跳级,我在大一就要选大三大四的课程,体育课每学期上两个不说,小学期课程也要double。种种困难一一袭来,但是我都悉心应对。拥有每天工作20小时的功底,我终于在跳级完成之后依然在高年级位列最终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的双料第一,为出国申请打下了好的基础。
在交叉选课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灵活带来的好处。很多高年级的课程对低年级课程有指导意义,同时低年级课程中的浅显例子又对理解高深的概念大有裨益。所以只要搭配得当,方式巧妙,看似很难的跳跃交叉实际却也是有途可循的。


5.本科科研尝试
最早选择保送基础科学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班的学生可以在大三进入课题组师从国内权威院士专家
进行科研训练,这无非对申请出国读graduate school提供了帮助。对我而言,因为跳级少了一年,大二进入课题组便成了必须,为此我花了很多功夫来了解清华各个院系的实验室,最后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一的量子信息与测量实验室以及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同时展开科研,此外还会利用空余去高等研究中心听报告并与教授讨论问题。除了应付跳级带来的冲击,我每天深夜看paper,并且尝试在seminar上面做presentations,最后终于在大二结束前完成两篇关于quantum information and quantumcomputation的文章并投Physical Review


《华尔街的随机游走》
6.
出国申请


在经过两年的课程学习及科研训练之后,我开始了申请之旅。除了GRE, TOEFL之外,papers, personal statement, recommendation letters都是重要因素。我当时就想,既然我能两年读完别人三年的东西还拿到年级第一,其他几样也就一定不能差。往往推荐信3封就够了,但是鉴于和各个研究所都保持联系,我可以得到更多的推荐信,并且做到有的放矢。最后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物理系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微电子所所长李志坚院士,以及物理系和高等研究中心另外4位教授都不吝推荐,对我出国起了不少正面影响。


然而不管怎样,由于我学了两年本科就申请graduate school,多少影响到外界对我实力的信任。我只申请了全美最好的15所学校,拿到8个offer, 被3个decline, 剩下的包括interview全部withdraw.


7.
从物理转电子工程


    很早我就在电子工程和基础科学班之间犹豫过,电子工程在全国大热,不仅贴近实际,而且对数学物理要求很高富有挑战性。借着申请出国的机会,我拿加州理工做了个尝试直接申EE,结果拿到fellowship。加州理工1999年曾排全美大学排行榜第一名,物理,应用物理以及天文学在世界上更是首屈一指。EE也是她的工程强项。最后比较再三,我决定拒掉Berkeley, withdraw MIT的物理进入加州理工。05年8月,我在水木论坛上面写下《跳级在清华---我的飞跃之旅》一文,介绍自己在清华近3年的经历感受,9月上旬飞抵美国洛杉矶。

8.
我在加州理工,8个月的硕士


来到加州理工,很快感觉到了教授和周围同学身上蕴藏的智慧。学校比我想象的还小,走走就出去了。然而卧虎藏龙却是一点不假。加州理工是美国教育界公认的最累的地方之一,Nobel奖得主密度最大,学生教授要想survive都要脱一层皮才行。不过有了清华2年10个月的跳级经历,再难的情况我也有信心去处理。美国大学很多都是一年3个 quarter,每个quarter 十周左右。加州理工的本科有名的难念,就是因为一个quarter要选5-6门课程压力很大。一到学校看了calendar,我发现只要每个quarter选8-9门课就可以在8个月里面拿2个硕士出来,岂不是件好事。于是第一个quarter我狂选9门课73学分的课程并且得了接近全A+的4.2 GPA, 但是后来由于学校规定所限,一年double master的计划只能叫停。


    在加州理工的8个月里,我一面为了master degree努力,一面展开科研,在network coding & wireless communication领域的ISIT和ITA上发表国际论文。06年6月初我如愿毕业


9. 转入Yahoo! Inc. 开始business之路


对于academia,我一直心存怀疑,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亲历清华和加州理工,受到学术熏陶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这不是我要的轨迹。正因如此,finance 和engineering 便成了我的关注对象。刚好我在加州理工修过Business, Economics andManagement的课程,而且取得很好成绩并加入了相关club,所以经常能够得到一些关于industry的信息。06年4月底刚好搜索引擎三巨头之一的Yahoo! Inc.要人去做intern。我看机会难得于是投简历过去,经过电话面试和 on-site interview的多轮考验之后,我挤掉了东岸MIT的竞争对手,成功进入Yahoo! Inc.


在Yahoo! Search Marketing, 我的工作和modeling, finance, statistics, strategy都有关,是一个很富挑战性的job。考虑到自己长远的志向在business和industry,我最后决定将summer intern转成full-time position,开始一段新的历程。经过多方努力,我最终转入Yahoo! Inc,这也同时意味着我的学生生涯就此告了一个段落.


10.
进入花旗投行部, Random Walk on Wall Street


06年9月中旬summer internship告罄,在10月1号H-1b正式生效之前,我选择了东部旅行的方案。来到向往已久的New York City, 一头扎进Wall Street。位处WorldTrade Center和海港之间,Wall Street空间虽小,但却是精英荟萃。DB的大楼傲然矗立,60 Wall Street的大牌呈现眼前,NYSE铺上巨幅美国国旗,又是一翻别样风景。Times Square旁Morgan Stanley的大楼分外显眼,Park Ave.上JPMorganChase & Co. 和UBS相映生辉。对于纽约这座世界金融中心,满怀壮志的我自然格外喜欢。从subway中慢慢走出,看到落魄街头的景象又不禁动容。当我们知道什么是贫苦失落,才知世间多少苦难,亦有人承受。我欲飞天发奋,只图灿烂一瞬而已。
    在从Boston回洛杉矶的飞机上,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进入真正的financial industry,进入Wall Street的Bulge Bracket,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谱写新的篇章。梦想虽好,但是要想成真,又是谈何容易。对于只来美国一年的我,没有任何金融背景和Banking Experience,想要进入这么selective & competitive的领域实在不很trivial。然而先前磨练已然注定,看准的事情我就会全力以赴,直到微笑以对。纵然失败一两次,也要再爬起来。


带着信心和理念,我开始了新的job hunting。对于I-bank和hedge fund,每家面试都在3大轮10小轮以上。Interviewers从quantitative skills, behavioral skills and teamwork spirits, 对industry的理解,brainteasers等很多方面进行考察。 每个公司的culture都不一样,之前要做足research才行。为了interview重访NYC,在Grand Haytt Hotel里眺望曼哈顿的夜色,很快便被纽约的美所感染。不管蜕变也好,升华也罢,总是不很轻松。在尝尽各种苦头之后,我终于成功进入Citigroup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ing / SalomonSmith Barney的纽约总部,掀开了在华尔街的新篇章。Salomon Brothers曾是WallStreet上的中坚力量,后被Travelers Group收购。Citigroup由Citicorp和Travelers合并而成,目前位列世界500强中的第8位,Forbes Global 2000第一位,是世界上最profitable的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ion。Citigroup在debt, quantitative trading, wealth management,
M&A等很多领域独树一帜,并以commercial banking为根基涉猎IB,在Wall Street上面既与全能型的BOA, JPMorgan Chase比拼, 又与传统投行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Merrill Lynch等展开激烈竞争。Citi在2005年夺走了Thompson Financial League Table25个categories中的14项第一名。有幸能在这样优秀的群体中学习发展,实在对我是件益事。


11.再见洛杉矶


    回想我在洛城的一年多时光,历经人世沉浮,每当事业跌到谷底,无不每日以泪洗面,无助并有无奈,又有苦痛挣扎。然而最初的梦想,一定会实现,这点我一直都不曾动摇。我明白生命已经打开,我要哪种精彩,也知道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就要飞去东海岸,多少有些不舍。LA的美,Santa Monica、Diamond Bar、Pasadena、Arcadia的情,还有夹杂其中我的辛苦,都一一浮现脑海。渐行渐远,耳边还是那首旋律:忘记一些忧伤,忘记一些迷惘,带着所有疯狂,带着所有勇敢……就在这灿烂的一瞬间,我的心悄然绽放,就在这绽放的一刹那,像荒草一样燃烧……就在这燃烧的一瞬间,我的心悄然绽放,就在这绽放的一刹那,我和你那么辉煌……


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到底什么会等待着我们,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是凡此种种都不能成为懒惰偷闲的借口,因为精彩的人生,是要靠用心有胆量的人一点一点铺就的。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不公平的, 但是每个人都有选择卓越的权利。我总是觉得聪明不是决定因素,在高手云集的清华和加州理工,大家的智商都不会太低。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把握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轻言放弃,一直坚持向前走。对于流言蜚语和人与人之间的猜忌攀比, 也要慢慢懂得理解宽容。
    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知道什么是不可逆转的;知道用什么方式实现梦想,知道用什么心情面对苦难,人就在转瞬间感悟,进退得失与不离不弃也就都有了答案。

    我不知道命运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但我一直会用善良维护左右。
Jiaqi Jin
2006年11月30日于Pasadena, CA
连个汉语名字都没有?
现在混得怎么样了
清华北大中科大的中国理科天才们出国后拿到学位后很少有从事这些专业的
基本都改行跑到华尔街或者硅谷去了
dzhiqiong 发表于 2009-12-27 14:49


    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自1998年成立以来,已有四届学生219人毕业,其中138人在国内免试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39人出国深造。许多同学在本科期间就在世界一流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一批“准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和许多怀有科学梦想的学子一样,在结束了难忘的四年清华大学学习生活后,数理基科班01级的戚扬将远赴美国,继续他喜爱的理论物理研究———拿到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和斯坦福四所顶级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他最终选择了哈佛。
                 
  和戚扬一样,从基科班02级跳级到01级的金加棋得到了加州理工、柏克利、芝加哥、康乃尔、UIUC、杜克、霍普金斯、宾西法尼亚大学八所美国著名大学的offer.由于加州理工学院在应用物理和天体物理领域在全美排名第一,金加棋选择了加州理工学院。
                 
  像戚扬和金加棋一样同时拥有多所世界顶级大学offer的学生,在基科01班还有不少;与此同时,有许多优秀学生选择留在学校或在国内其他相关院所继续基础科学研究。
                 
  自1998年成立以来,被称为“拔尖人才培养的试验田”的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简称数理基科班)已有四届学生219人毕业,其中138人在国内免试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39人出国深造。许多同学在本科期间就在世界一流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短短七年时间里,数理基础科学班这块“试验田”已有一批“准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七年磨得宝剑亮
                 
  在办班之初,数理基科班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并提出“十年磨一剑”的口号,哪怕每年只有三五个苗子,只要长期坚持办下去,也能积累一批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显露身手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些人将可能成为杰出的顶级人才。仅仅七年时间,从数理基科班走出的学生在科研上表现出的巨大潜力和良好素质,已经使他们成为世界许多知名大学争相录取的对象。是怎么样的探索与创新,让这块“试验田”七年便磨得宝剑亮?
                 
  教务处常务副处长汪蕙教授认为,数理基科班在三个方面值得推介:一是独特的课程设置和良好的师资,使学生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二是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三是专题研究课(Seminar)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能及早进入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体现了基科班“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办学方针。
                 
  在数理基科班学习四年,戚扬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强大而优秀的师资队伍,二是学生可以推迟两年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与导师。
                 
  数理基科班创始人之一尚仁成老师认为,给学生两年时间打基础,然后再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种“自由”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相当重要。
                 
  数理基科班创办者之一、理学院副院长白峰杉教授说,大学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是成才的四年,更是成人的四年。每个人都有比其他人强的方面,问题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有自信,找到自己强的方面。所以,大学里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让学生打好基础后,再依据兴趣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白峰杉教授认为,数理基科班是学校教学体制的一种创新和尝试。
                 
  为保证这种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实施,让学生享受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基科班在校内外聘请导师指导学生参加专题研究课,学生可以进行几次选择;另外,学生如果在大二就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他可以到相关院系选课,大大扩展了基科班的选课范围。
                 
  “选天下名师而师之”。因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而进入基科班的戚扬本想在大二时转到工科院系,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讲解,让他真正找到了自己对物理和数学的兴趣,最终把物理作为终身奋斗的方向。
                 
  从全校甚至全国聘请最好的老师上课,这是数理基科班的一个特色。这些出色的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人格的魅力。正是他们,为数理基科班的优秀学子开启了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正像98级翟荟所说的:“在数理基科班,我受到了几乎是现在中国所能给予的最好的基础课教育和扎实的科研训练。”
                 
  他的同学曾蓓则感叹:“得到这么多名师的指点和关怀,也许是基科班人最大的幸运。因为,这绝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巨大收益,更多的是一种对事业的热爱和为科学献身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思索。”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聂华桐教授说:“首届基科班的翟荟和二届的祁晓亮,都是对物理充满了热诚和爱好的同学,物理直感好、数学演绎力强,十分难得。从国外来访问的多位学者对他们二位都是赞不绝口。拿他们和60年代我自己在哈佛大学作研究生时前后两三届的同学来比,翟、祁二位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香港大学物理系主任郑广生教授评价说,数理基科班学生在国际会议上非常活跃,英文非常好,校内的学术活动也很活跃,学术报告中学生提问也很积极。
                 
  因材施教,学生为本
                 
  强调因材施教,把拔尖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是数理基科班成立之初就确立的理念。力图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数理基科班负责人尚仁成、熊家炯、阮东等老师为此倾注了许多心血。尤其到大三学生选择专题研究课时,老师们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对每一个学生专题研究课选择的导师和培养方案的确定都进行指导。这种点对点的指导和对学生的诸多心血,引领这些“科学高峰的登山队”队员们克服了许多外在的困难。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基科01的邵华是物理学“怪才”。他对物理学的执著和表现出来的物理天分让许多老师和同学钦佩不已。尚仁成和阮东两位老师赞赏地说,“邵华在中学时就自学了物理专业的重头课程‘四大力学’,对数理方程的解法也有独到之处,还发表了论文。他是被破格保送到数理基科班的。在大三做专题研究课时,他把微分几何和规范场论中的公式都独自推算过。”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教授的著作在美国物理学界被称作“物理学界的圣经”,许多人尝试着用他的书作教材,都因为难度太大而最终放弃。费曼教授的《量子电动力学讲义》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但邵华在大三时,就把该书里的公式全部推导了一遍。
                 
  对物理学有如此浓厚兴趣的邵华喜欢自学,常常不去上课。这种违背常规的做法引起了许多人的不同意见。他的考试成绩平平。对这样一位特殊学生,经推荐,他如愿以偿地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那里很适合邵华发展,相信他将来定能做出成绩。”阮东老师说。
                 
  因材施教在学生选做专题研究课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基科02的杨桓,跳级到基科01的周一帆,都因为成绩优异,在导师推荐下转学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本科学习。
                 
  从专题研究课跨入科研大门
                 
  从大三开始持续三个学期的专题研究课,是数理基科班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训练、跨入科研大门的第一步。专题研究课是数理基科班独有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研究,综合与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并有利于学生向不同方向分流和因材施教。
                 
  基本做法是:在校内外聘请专题研究课导师,由导师提出课题,列出必读文献,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选择题目和相应的导师。专题研究课课题按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题研究进展定期在小组内报告交流。在第三个暑期进行全班性的专题研究课进展交流,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进展,并报告对所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的理解。
                 
  在专题研究课的选择上,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发现自己对所选导师的课题不感兴趣,还可以更换导师。这种充分的自由使学生在摸索中不断寻求和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对于最后确定的导师和选题,真正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所在。正是由于兴趣使然,学生在做专题研究课时能尽快地进入科研课题,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曾蓓是基科班98级学生。由于她对量子力学中的对称性和量子信息、微分几何等很感兴趣,三年级进入专题研究课阶段,选择了清华龙桂鲁教授、北大曾谨言教授、中科院理论所孙昌璞教授为其导师。她在科学研究上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得到了导师们的高度评价,本科期间与导师等合作者完成的5篇论文中,有4篇发表在SCI上。
                 
  翟荟三年级进入专题研究课阶段,他跟随徐湛教授学习和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量子力学中的数学方法,本科阶段完成论文4篇。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杨振宁先生把他选为在国内亲自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经过两年多一点的时间,翟荟就取得博士学位,他是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基科班学生。
                 
  许岑柯是基科班99级学生,从大三开始的专题研究课阶段,选择了理论物理方向。他不仅数理主干课的成绩优秀,而且在导师指导下,修完了研究生理论物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2003年本科毕业出国到美国柏克利大学,他到校后第一学期就参加了资格考试,成绩为全系第一名。到美国几个月后就与导师合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上发表一篇影响较大的论文。
                 
  在一些交叉学科领域,数理基科班学生也表现得相当出色。基科班99级的赵福同学通过在经管学院的专题研究课训练后,参加了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摩根斯坦利2003年的招聘竞争。亚洲地区具有资格的应聘者超过300人,经过十分严格的层层挑选和该银行亚洲总部的5位高层领导长时间的严格面试,赵福最终成为该公司唯一一名在亚洲地区招收的成员。他们对赵福的评价是:既有数学物理方面的基础,又有经济金融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训练,思维方式有其独特性。
                 
  由于数理基科班学生数理基础好,思维活跃,进入课题快。每学期都有多位教授主动希望学生去他们那里做专题研究课。几年来,已有不少学生被专题研究课导师推荐到国外大学相关院系做专题研究课或毕业论文或读博士。如基科98级的孙乐非和马登科被他们在生物方向的专题研究课导师饶子和院士推荐到荷兰鹿特丹大学做毕业论文,本科毕业后又被推荐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
                 
  专题研究课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活动,不仅使同学们相互了解到不同院校和院系做专题研究课的情况,还在同学们中间形成了一种自发跨学科的学术讨论氛围。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组成一组,由一人主讲,大家再围绕主题进行深入讨论,这种自发性的学术讨论是许多学生都十分热衷的。基科班的这种研究与讨论的氛围也带动了许多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同学加入进来。
                 
  良好的科研氛围,独特的专题研究课科研实践训练,使基科班学生在科学研究的瀚海里自由驰骋,取得了不俗的佳绩。例如,在天体物理中心学习的40名左右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中,胡剑(基科98)、林锦荣(基科98)、郑琛(基科99)和另两位研究生被称为“五虎上将”,他们每人都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的APJ和APJLetter发表了1—2篇论文。林锦荣的研究工作还被NewScientist杂志作了专门报道。近两年几次国际会议上,他们都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仅分流到物理方向的基科班学生2001年—2004年间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12篇发表在包括顶尖期刊PRL在内的国际著名杂志上;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15人次。
dzhiqiong 发表于 2009-12-27 14:49


  金加棋
一直在水木潜水,本来想就这样地离开。但是最后想想,还是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大概写下来,如果能够对今后飞跃的同学有一点点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就算心满意足了。

一、进入基科,选择跳级
由于我的整个本科学习,包括申请在内都与跳级和提前毕业紧密相连,所以就先大概说说这段经历吧。2002年9月7日,我保送进入基础科学班2字班,开始了大学的生活。这里不想评价外界对基科班褒贬不一的评论,但是客观地讲,基科2的生源非常的好。60多名学生中,4名奥赛金牌和2名高考状元,加上一堆全国联赛的金银牌,实在让我倍感压力。尽管如此,我一直以来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不平凡的。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调整之后,我选择了提前毕业。做出这个决定原因很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事情本来就是有得就有失。提前毕业对于很多人来讲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认为这对我自己是合适的。基科班灵活的管理体制给我提供了很多空间,2003年1月我和领导小组组长尚仁成教授讨论跳级事宜,在教务处的支持下,在2003年8月成功转入基科1,并且得到学校批准,自主安排一切本科课程的学习。虽然之后还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跳级这件事至此已基本成形。

二、GPA之争
凡是选择出国的本科生,大概都对GPA的重要性十分了解。我在跳级的时候就想得很明白,不能因为这个选择影响成绩,以致妨碍去到美国超一流大学。所以在课程的学习上面我一直非常努力。大一时修的量子力学和数值分析都得到98分,大一下时96分的平均GPA奠定了我最后排名的基础。在2004年9月,我和基科1一起参加了推研排名(这里出国的同学也是算进来的),如愿拿到top1,在同月教务处给出的正式排名中,我的major/overall GPA都在第一位。而这对于出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建议凡是想要出国的同学一定要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GPA,如果没有打算好是否出国的同学也最好尽早做决定。越往后拖对自己是越不利的。虽然GPA弱还是有很多弥补的方法,但是这方面强的话确实是非常有利的。

三、本科科研尝试
基科班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大三开始进入课题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但对我而言,提前一年毕业就意味着大二上学期就开始科研。我想这点是借鉴了MIT的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因此我早做打算,大一下学期开始与导师联系,和基科1一起参观实验室。当时非典肆虐,正好教授们都比较闲,课程也不算太紧,这也给了我很多机会。最后考虑再三,我在物理系量子信息组和微电子所同时展开科研,除了每周四参加物理系的组会之外还会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到微电子所与教授一起阅读paper和讨论问题。我个人认为,要想做出东西,在科研上面的投入是要非常大的,特别是最开始的一两篇paper。最后我和导师投了一篇Physical Review A,又投了一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些工作都是大学前两年做的,到最后一年我兴趣转到EE,对物理方面的科研也就很少涉猎了。

对于科研我想说的是,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大三开始与教授联系,大一大二课程太紧,但如果大三以考托考G为由没有机会接触科研,那么不认识教授,申请的时候推荐信就会成问题,而且如果对今后要做领域的大概框架没有一定的了解,Personal Statement也很难写得深入。

四、推荐信的考虑
对于本科生出国,除了GPA之外,推荐信,G、T成绩,PS等等孰重孰轻我不好评论,这也是众说纷纭。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一封好的推荐信,还是会有所帮助的。Personal Connection是非常重要的,最好找对方学校熟悉的教授来写,而中国教授推荐信的credibility问题,我觉得只能尽力做到真实,至于国外admission committee是怎么看来自中国的推荐信,各个学校之间不尽相同,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这方面可以找在外一两年以上的师兄师姐咨询,相信会有所得。

由于我在清华大学物理系,高研中心,微电子所和很多教授都有接触,所以最后得到了校长顾秉林院士、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微电子所所长李志坚院士以及物理系/高研中心其它4位教授的推荐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是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从这7位教授中选择不同的推荐信分别寄出的。

五、择校、GT、PS
择校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情况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这方面别人的建议都是听听,决定还要自己来做。此外考虑同时申请的其它同学的情况也是必要的。根据基科1和物理系学生的情况,我选择了top20中的15所来申,最后拿到8个offers,被3个decline,其余的包括interview在内全部withdraw。

GT成绩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GPA的,当其他方面都已经不能改变的时候,GT是给自己增色的一个途径。由于这方面我准备不到位,所以成绩不是很有竞争力。T在640-650分段,G没上600:P
PS稍微unique一点比较好,这里就不多说了。

六、从物理转EE
我一直就不想做理论物理,但是听了国外一些教授的建议,本来决定出国再转专业。由于Caltech的EE下面有个Center和我现在做的东西比较像,所以就Caltech一所申了EE做个尝试,其它学校中UPenn申的Chem,其余均是物理。非常意外Caltech给我Fellowship,此后再经过多方考虑,我决定据掉Berkeley, withdraw MIT的物理,投身Caltech。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一个小而精的学校,国内对她的了解是有一定偏颇的。在国外呆久的学生会知道的多一些。Caltech在她所涉及的领域做得都非常优秀,在最近USNews和世界大学排名中基本都在top5上面,算是超一流学校中的一所。

七、感言
在清华的2年10个月学习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目标,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坚持下去,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我们的每个选择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结果,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读者上面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知道什么是不可逆转的;知道用什么方式实现梦想,知道用什么心情面对苦难,人就在转瞬间感悟,进退得失与不离不弃都有了答案。

最近还在清华上自习,看到我在2字班的同学还在为GRE作文忙碌,三字班的师弟也在练听力,四字班的女生一手捧着《不死的海子》,一手捧着托福词汇…想想自己就要飞Los Angeles, 真是非常不舍。云淡风清,不尽感慨。时间已然过去,不能逆转,但是我始终相信前面的路一定更加精彩。最后祝愿所有选择飞跃的朋友一切顺利

                                                          Jiaqi Jin
                                                    2005年8月13日于清华

----转自水木BBS
最忙的时候,此人能长时间连续每天工作20小时。
也算够勤奋的。背后汗水很多。
===============
PS看文章最头疼的就是英文和汉字串的太多。偶尔几个还成
淹死的鱼 发表于 2009-12-27 15:43

他这样写的啊

不过也不难理解吧
就那几个专门的缩写,学校名字,城市名字
铁血kskg36 发表于 2009-12-27 15:51

呵,纯属小菜个人看书习惯。跳的看着晕,比看全英文的还累(虽然几乎不看){:wugu:}
刚看了第一段介绍,脑上莫名崩出一句话,优秀的人都去学经济了,经济中优秀人的都去学金融了,金融中优秀的呢跑去华尔街了,杯具
遇见牛人,自觉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