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宣示减排目标,理解气候政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48:09
 摘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政府承诺在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至2005年排放量的40%-45%,这一目标将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约束,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政府承诺在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至2005年排放量的40%-45%,这一目标将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约束,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无疑,就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的关键时刻,这一立场宣示将大大提升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得分,也有助于哥本哈根会议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本次会议,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日益迫近,欧洲政客四处游说,法国气候特使也于昨日飞抵北京,多家国际组织密集组织气候变化讨论,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明确表示支持减排立场,丹麦首相决然声称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准备“B方案”。明了这一形势,无疑更能理解我国政府宣示的深刻意味。毋庸讳言,在气候政治议题上,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之间存在一定认知落差。比如我们对气候变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单纯科学主义的层次,以为气候变暖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只是一个说服力存疑的科学假说,更无法通过亲身体验予以证实。对全球气候政治的认识也停留在经济发展、历史责任和国家主权等关联议题,对气候政治所蕴含的全球政治格局调整和减碳经济所意味的内部社会经济政治关系调整不甚明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重新认识全球气候政治的若干基本问题。

  气候政治是基于对气候变化的哲学认识,而非单纯基于若干科学假说。用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话说,是关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高不确定性,无法用概率来计算。这一不确定性超出了直接或间接经验的认识———对全球变暖的怀疑论者因为其方法论基础仍然停留在经验主义,而拒绝考虑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和生存引致的巨大不确定性。而造成如此不确定性的罪魁是今天的世界市场和全球民主体制的系统性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资本主义所驱动的过分消费和利益集团对民主的绑架的结果。比如美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大约20吨,仍居世界第一,其国内强烈的反对哥本哈根会议的声音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如出一辙,都出自强大利益集团的私利,却以国家主权的幌子遮遮掩掩。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立场必须坚持。碳排放超过年500万吨的国家主要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如巴西、印度、沙特、南非、韩国、印尼、伊朗、墨西哥和波兰等,但很大程度是发达国家输出碳排放的结果,这是个不争事实。但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增加值上升,其中固然有作为世界工厂的碳排放输入效应,但无可否认的是,高碳排放的实质却是经济增长模式严重依赖粗放和低效的能源生产和使用,工业生产和采暖也严重依赖地球最有效率的碳吸收物质———煤炭。而在欧洲主张的世界气候新政框架中,集中生产本身就负有集中有效管理碳排放的国际责任;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恰恰是气候变暖最容易的受害者。因此,无论如何强调中国节制碳排放的国际责任都与“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定位不矛盾。

  碳排放的历史责任问题必须强调,但也要认识到,盲目追求G D P指标、忽视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模式,忽视人和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不是我们所乐见的。对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继续容忍高污染和高排放及其扩散,就意味着对他人、对子孙后代、对人类社会的持续伤害,这也许才是比单纯争论所谓国际间历史责任更为迫切、更为现实的国民的历史责任。

  所幸的是,哥本哈根会议的到来使得我们可能重新认识气候变化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怎样通过共同防止气候变暖来实现“和谐世界”的转折点。如果说全球金融危机让全世界意识到加强全球共同监管金融、推广欧洲式银行监管制度的必要性,那么,气候变暖就是另一个加强全球共同监管碳排放、建立全球碳排放管理组织甚至世界政府的契机。在这个意义上,共同努力推动哥本哈根会议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成果,有助于我们改变经济模式、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统一。
http://news.gd.sina.com.cn/news/2009/11/27/735291.html摘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政府承诺在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至2005年排放量的40%-45%,这一目标将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约束,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政府承诺在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至2005年排放量的40%-45%,这一目标将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约束,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无疑,就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的关键时刻,这一立场宣示将大大提升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得分,也有助于哥本哈根会议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本次会议,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日益迫近,欧洲政客四处游说,法国气候特使也于昨日飞抵北京,多家国际组织密集组织气候变化讨论,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明确表示支持减排立场,丹麦首相决然声称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准备“B方案”。明了这一形势,无疑更能理解我国政府宣示的深刻意味。毋庸讳言,在气候政治议题上,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之间存在一定认知落差。比如我们对气候变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单纯科学主义的层次,以为气候变暖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只是一个说服力存疑的科学假说,更无法通过亲身体验予以证实。对全球气候政治的认识也停留在经济发展、历史责任和国家主权等关联议题,对气候政治所蕴含的全球政治格局调整和减碳经济所意味的内部社会经济政治关系调整不甚明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重新认识全球气候政治的若干基本问题。

  气候政治是基于对气候变化的哲学认识,而非单纯基于若干科学假说。用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话说,是关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高不确定性,无法用概率来计算。这一不确定性超出了直接或间接经验的认识———对全球变暖的怀疑论者因为其方法论基础仍然停留在经验主义,而拒绝考虑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和生存引致的巨大不确定性。而造成如此不确定性的罪魁是今天的世界市场和全球民主体制的系统性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资本主义所驱动的过分消费和利益集团对民主的绑架的结果。比如美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大约20吨,仍居世界第一,其国内强烈的反对哥本哈根会议的声音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如出一辙,都出自强大利益集团的私利,却以国家主权的幌子遮遮掩掩。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立场必须坚持。碳排放超过年500万吨的国家主要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如巴西、印度、沙特、南非、韩国、印尼、伊朗、墨西哥和波兰等,但很大程度是发达国家输出碳排放的结果,这是个不争事实。但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增加值上升,其中固然有作为世界工厂的碳排放输入效应,但无可否认的是,高碳排放的实质却是经济增长模式严重依赖粗放和低效的能源生产和使用,工业生产和采暖也严重依赖地球最有效率的碳吸收物质———煤炭。而在欧洲主张的世界气候新政框架中,集中生产本身就负有集中有效管理碳排放的国际责任;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恰恰是气候变暖最容易的受害者。因此,无论如何强调中国节制碳排放的国际责任都与“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定位不矛盾。

  碳排放的历史责任问题必须强调,但也要认识到,盲目追求G D P指标、忽视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模式,忽视人和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不是我们所乐见的。对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继续容忍高污染和高排放及其扩散,就意味着对他人、对子孙后代、对人类社会的持续伤害,这也许才是比单纯争论所谓国际间历史责任更为迫切、更为现实的国民的历史责任。

  所幸的是,哥本哈根会议的到来使得我们可能重新认识气候变化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怎样通过共同防止气候变暖来实现“和谐世界”的转折点。如果说全球金融危机让全世界意识到加强全球共同监管金融、推广欧洲式银行监管制度的必要性,那么,气候变暖就是另一个加强全球共同监管碳排放、建立全球碳排放管理组织甚至世界政府的契机。在这个意义上,共同努力推动哥本哈根会议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成果,有助于我们改变经济模式、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统一。
http://news.gd.sina.com.cn/news/2009/11/27/735291.html
南都这次这么HKC,写得也还客观公正,难得啊
反正我不相信欧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