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气候政治博弈 别迷恋哥本哈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40:11

在华服美食、觥筹交错的台面背后,哥本哈根这次更是一个地道的国际政治“战场”。

中评社北京12月14日电(评论员 张智新)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这可算是进入21世纪乃至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以来,最吸引眼球的全球多边会议之一。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泱泱大国到弹丸小国,几乎所有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在显要位置聚焦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的这次会议尽管长达2周,但议题就是两个:大致确定全球各个国家的减排额,发达国家为此该拿出多少钱并如何管理、分配和使用这笔钱。

  会议议程看似密密麻麻,其实也很简洁明了:贯穿始终的主要会议就两个,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和第五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两个会议的参加成员既有交叉又有不同,如美国特使要参加前一个会议,却因为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而不必参加后一个会议。会议前半段即12月 7至9日,已两个会议的全体会议为主,中期即12月10日至15日以非正式团体会议为主,后期即从12月16日至宣布闭幕的18日则以全体会议和联合高级别会议亦即领导人会议为主。此外,其间还穿插若干场为达成协议服务的附属机构会议、特设工作组会议等。

  融合了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哥本哈根,用来做国际政治诸多势力竞相展示完美姿态的“舞场”、尽情表演诸多戏码的“剧场”,的确再合适不过。不过,在华服美食、觥筹交错的台面背后,哥本哈根这次更是一个地道的国际政治“战场”。

  哥本哈根“战场”上的角逐,无疑错综复杂甚至扑朔迷离。最重要的对抗焦点,自然穷国和富国之间围绕减排额和减排资金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直接面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岛国联盟、非洲国家,还是基础四国、77国集团,立场是大体一致的,即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不仅要对减排额做出数量足够、切实可行的承诺,更理当为其工业化时期污染全球的历史向穷国作出补偿,包括资金和技术。中印一直坚持各国在减排义务上的“共同而有区别责任原则”,即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美欧等国则要求中印等排放数额扶摇直上的新兴经济体承担更大减排责任,否则自己不会承诺更多,也不太愿意向这些新兴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尽管联合国方面千方百计说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未来3年每年提供100亿美元的资金,但穷国对此嗤之以鼻,揶揄说“这钱还不够买棺材板”,更遑论美国等的承诺还需艰难游说国会批准,能否兑现尚在未知之数。连《纽约时报》社论都坦言,哥本哈根充其量只能达成一个过渡性交易,可奥巴马连做到这个交易都任重而道远。

  此外,穷国之间围绕谁得到资金扶持,分别得到多少、多长时间的扶持也在“内斗”,富国之间围绕资金、技术提供同样也矛盾重重。岛国联盟和非洲国家认为自己身处气候变化威胁前线,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更多,甚至连中印这样的国家都应该予以扶持;中印等国则认为自己也该得到资金扶持,尤其是技术共享。欧盟虽然率先做出资金承诺,但美国迄今态度暧昧,更是坚决不愿资助中印等国。

  中美之间的唇枪舌战,空穴来风的“中美气候共治论”和中国方面的全力辩驳,也让哥本哈根的竞逐更有看头。其实,这场气候政治大博弈,承载并投射的乃是冷战后整个国际政治舞台的竞逐和争斗:历史VS现实,强者VS弱者,北半球VS南半球,传统霸主VS全球新贵……哥本哈根的“争斗”是如此纠结,以至于国际社会不少学者从集体行动理论出发分析指出,这次会议注定无功而返。

  但是,正如印度《印度斯坦时报》分析的那样,此次会议博弈的结果无非有三种选择:一是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二是通过一份政治宣言;三是混合了若干共识、政治宣言和未来达成约束协定期限的共识文件。第一种选择无疑过于理想,从目前看几乎无望。第二种选择可能太过悲观,毕竟会议后期纷至沓来的首脑们都不愿白跑一趟并落个骂名。第三种选择则极有可能实现。

  照此看来,如果你对这次气候会议有过于浪漫主义地憧憬,那送你一句网络in语:别迷恋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只是一个传说。但如果你对哥本哈根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秀场甚或闹剧,那就另送一句:尽管这事不能说太细,可大家来哥本哈根可不是躲猫猫,毕竟不差钱的国家还是不少,大家无非要么做承诺,要么“被承诺”。毕竟,抛开舞场秀技艺、剧场演大戏、战场拼拳脚,各国政府代表回到国内面对自己的民众时,减排和低碳生活还是硬道理。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 ... mp;mdate=1214001142
在华服美食、觥筹交错的台面背后,哥本哈根这次更是一个地道的国际政治“战场”。

中评社北京12月14日电(评论员 张智新)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这可算是进入21世纪乃至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以来,最吸引眼球的全球多边会议之一。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泱泱大国到弹丸小国,几乎所有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在显要位置聚焦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的这次会议尽管长达2周,但议题就是两个:大致确定全球各个国家的减排额,发达国家为此该拿出多少钱并如何管理、分配和使用这笔钱。

  会议议程看似密密麻麻,其实也很简洁明了:贯穿始终的主要会议就两个,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和第五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两个会议的参加成员既有交叉又有不同,如美国特使要参加前一个会议,却因为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而不必参加后一个会议。会议前半段即12月 7至9日,已两个会议的全体会议为主,中期即12月10日至15日以非正式团体会议为主,后期即从12月16日至宣布闭幕的18日则以全体会议和联合高级别会议亦即领导人会议为主。此外,其间还穿插若干场为达成协议服务的附属机构会议、特设工作组会议等。

  融合了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哥本哈根,用来做国际政治诸多势力竞相展示完美姿态的“舞场”、尽情表演诸多戏码的“剧场”,的确再合适不过。不过,在华服美食、觥筹交错的台面背后,哥本哈根这次更是一个地道的国际政治“战场”。

  哥本哈根“战场”上的角逐,无疑错综复杂甚至扑朔迷离。最重要的对抗焦点,自然穷国和富国之间围绕减排额和减排资金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直接面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岛国联盟、非洲国家,还是基础四国、77国集团,立场是大体一致的,即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不仅要对减排额做出数量足够、切实可行的承诺,更理当为其工业化时期污染全球的历史向穷国作出补偿,包括资金和技术。中印一直坚持各国在减排义务上的“共同而有区别责任原则”,即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美欧等国则要求中印等排放数额扶摇直上的新兴经济体承担更大减排责任,否则自己不会承诺更多,也不太愿意向这些新兴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尽管联合国方面千方百计说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未来3年每年提供100亿美元的资金,但穷国对此嗤之以鼻,揶揄说“这钱还不够买棺材板”,更遑论美国等的承诺还需艰难游说国会批准,能否兑现尚在未知之数。连《纽约时报》社论都坦言,哥本哈根充其量只能达成一个过渡性交易,可奥巴马连做到这个交易都任重而道远。

  此外,穷国之间围绕谁得到资金扶持,分别得到多少、多长时间的扶持也在“内斗”,富国之间围绕资金、技术提供同样也矛盾重重。岛国联盟和非洲国家认为自己身处气候变化威胁前线,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更多,甚至连中印这样的国家都应该予以扶持;中印等国则认为自己也该得到资金扶持,尤其是技术共享。欧盟虽然率先做出资金承诺,但美国迄今态度暧昧,更是坚决不愿资助中印等国。

  中美之间的唇枪舌战,空穴来风的“中美气候共治论”和中国方面的全力辩驳,也让哥本哈根的竞逐更有看头。其实,这场气候政治大博弈,承载并投射的乃是冷战后整个国际政治舞台的竞逐和争斗:历史VS现实,强者VS弱者,北半球VS南半球,传统霸主VS全球新贵……哥本哈根的“争斗”是如此纠结,以至于国际社会不少学者从集体行动理论出发分析指出,这次会议注定无功而返。

  但是,正如印度《印度斯坦时报》分析的那样,此次会议博弈的结果无非有三种选择:一是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二是通过一份政治宣言;三是混合了若干共识、政治宣言和未来达成约束协定期限的共识文件。第一种选择无疑过于理想,从目前看几乎无望。第二种选择可能太过悲观,毕竟会议后期纷至沓来的首脑们都不愿白跑一趟并落个骂名。第三种选择则极有可能实现。

  照此看来,如果你对这次气候会议有过于浪漫主义地憧憬,那送你一句网络in语:别迷恋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只是一个传说。但如果你对哥本哈根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秀场甚或闹剧,那就另送一句:尽管这事不能说太细,可大家来哥本哈根可不是躲猫猫,毕竟不差钱的国家还是不少,大家无非要么做承诺,要么“被承诺”。毕竟,抛开舞场秀技艺、剧场演大戏、战场拼拳脚,各国政府代表回到国内面对自己的民众时,减排和低碳生活还是硬道理。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 ... mp;mdate=12140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