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抗日战争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58:13
 拜读了霍黎威先生连续两篇文章,对先生的思想境界还是很佩服的,我感觉先生是一位宽宏大量的人,令人钦佩,不过,我也感觉先生之言似有偏颇之处。先生文中所写,不外是从人性的方面来看待当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从而延伸到现在的中日关系,好像中国的国民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另外也似乎对国内的现状有些不满。其实,先生多有书生意气,对大是大非的判断却有点儿问题。

  先生文中以日本当年侵华战争中的传闻作为铺垫,那我也从当年日本侵华战争的传闻来开始与先生讨论。我讲两个故事,其一,是我们家的遭遇,我父亲在家排行老四,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父亲生前每年去给奶奶上坟的时候,都是带两份供品,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父亲本来排行第五,上面还有一个大哥,听他说,38年日军打到我们那里的时候,我爷爷带着家里其他人出去避难了,奶奶不走,我父亲的大哥放心不下,也留下了。家里来了一个日本兵,二话不说就向我奶奶开了一枪,奶奶顺势倒下了,我父亲的大哥当时才18岁,猛地朝那个日本兵扑了过去,把他按倒在地,死死卡住了他的脖子,这时,又来一个日本兵,拿刺刀在我父亲大哥身上穿了好几个窟窿。后来父亲说,避难的人很多,但跑不过日本兵,被逮住的大部分给杀了,那时他才8岁,我爷爷带着他实在跑不动了,就躲在了一颗被砍掉的大柳树墩里,周围是从旁边发出的浓密柳条,日本兵还拿刺刀往里捅了几下,爷爷捂住他的嘴也不让出声,那时都吓破胆了,好歹躲过了一劫,回家后,父亲的大哥躺在血泊中早就不行了,奶奶胸前中了一枪也倒在地上,万幸子弹打在骨头上夹住了,总算没死,是爷爷拿鸡皮敷在奶奶胸前的伤口上奶奶才活了下来。第二个故事是听我母亲讲的,那时她十几岁,有一天好多人都被逼迫去看日本兵杀人,她也去了,被杀的是一个姓庞的姑娘,是抗日的,被逮住了,日本兵很残忍,用一根很长的细铁棍从庞姑娘的阴部穿入,从嘴里穿出,过了好久才死,然后用绳子拴在铁棍的两头把尸体吊起来,还不让收尸,后来都臭了。

  我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中国人收养日本遗孤的事后,曾问过父母对这件事的看法,那时他们都已经是将近70岁的人了,按说,他们都目睹过日本兵的残忍,也有刻骨的仇恨,他们的回答却让我深感意外,他们说,作恶的是日本军人,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很可怜。

  我这个人平时也关心政治问题,对中日关系尤其关注,不为别的,盖因中日以前有过很多纠葛,从唐朝开始,直到近代、现代,再加上日本人无论是从文化还是种族方面,无一不透露出中国的影子,说实话,我内心里想着日本人和中国人本应该很亲近的,但事实上我对日本一直没有好感,不管他经济如何发达,但看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对日本产生好感,我想持这种看法的不止我一个人,我曾与周围的同事谈论过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往浅里谈,大多都对日本没有好感,甚至是讨厌,再进一步的交流,大家都对日本人民没有特别的感觉,我们没有高深的文化,也就是自己朴素的想法,日本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感觉上日本人民与日本国还是有所区别的,我想问问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先生说中国人对日本抱有成见是国家愚民教育的结果,其实恰恰相反,我今年40多岁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无论是课本上,还是其他媒体,强调的都是中日友好,而且是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我和我周围大多数人的想法却不认同国家的这种说法,先生大概又要诧异了。我要告诉先生,我内心对日本的讨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老一辈讲过的故事让我无法忘记日本侵华时给他们带来的苦难,二是日本现今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两点都与国家的教育扯不上任何关系。谈到这里,我对德国却是充满了敬意,先生也应该明白我要表达什么了吧。

  日本人也好,德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其中都有善良的,当然也有自私自利的,我一个小民,不看别的,就看他们所在国家的大方向,有所担当的,勇于承认错误的,我们就欢迎,反之,我们就反对,这应该没有什么错误吧。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善良的人让人尊重,友善是一种起码的态度,这其中却有一个前提,就是犯了错的人必须要认识到他的错误,给那些他们曾经伤害过的人一个真诚的道歉,然后保证不再犯错,这样,被伤害者才能真心真意的与他交往,给予他应有的尊重。这不是纠葛在过去的仇恨中不能自拔,而是要明辨是非,所谓的“大丈夫恩怨分明”便是这个道理。先哲们说过许多充满辩证的话:“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想这些话不是在胡说八道吧。当然,现在的新一代与老一辈可能没有什么纠葛,历史也是老一辈创造出来的,但是,还要看新一辈是否对历史有所担当,怎样承接老一辈的衣钵,但看现在的日本,播放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困难重重,怎么让那些被害者和他们的后代放心呢?最后要告诉先生,对中国的现状,我也颇有些无奈,只希望有更多的仁人志士不断地来改进这个社会,不过,你类似的文章与调言论自由扯不上关系,先生后续的一篇有一半离题了,比你的观点更加突出的文章在大陆都能发表,何况是你这番书生之论,那是你勇气的问题。

  附说明:霍黎威先生连续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两篇文章:“我听说的日本侵华战争”、“我对《我听说的日本侵华战争》的补充”,读后有感。

  山东省 于波

《联合早报网》拜读了霍黎威先生连续两篇文章,对先生的思想境界还是很佩服的,我感觉先生是一位宽宏大量的人,令人钦佩,不过,我也感觉先生之言似有偏颇之处。先生文中所写,不外是从人性的方面来看待当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从而延伸到现在的中日关系,好像中国的国民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另外也似乎对国内的现状有些不满。其实,先生多有书生意气,对大是大非的判断却有点儿问题。

  先生文中以日本当年侵华战争中的传闻作为铺垫,那我也从当年日本侵华战争的传闻来开始与先生讨论。我讲两个故事,其一,是我们家的遭遇,我父亲在家排行老四,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父亲生前每年去给奶奶上坟的时候,都是带两份供品,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父亲本来排行第五,上面还有一个大哥,听他说,38年日军打到我们那里的时候,我爷爷带着家里其他人出去避难了,奶奶不走,我父亲的大哥放心不下,也留下了。家里来了一个日本兵,二话不说就向我奶奶开了一枪,奶奶顺势倒下了,我父亲的大哥当时才18岁,猛地朝那个日本兵扑了过去,把他按倒在地,死死卡住了他的脖子,这时,又来一个日本兵,拿刺刀在我父亲大哥身上穿了好几个窟窿。后来父亲说,避难的人很多,但跑不过日本兵,被逮住的大部分给杀了,那时他才8岁,我爷爷带着他实在跑不动了,就躲在了一颗被砍掉的大柳树墩里,周围是从旁边发出的浓密柳条,日本兵还拿刺刀往里捅了几下,爷爷捂住他的嘴也不让出声,那时都吓破胆了,好歹躲过了一劫,回家后,父亲的大哥躺在血泊中早就不行了,奶奶胸前中了一枪也倒在地上,万幸子弹打在骨头上夹住了,总算没死,是爷爷拿鸡皮敷在奶奶胸前的伤口上奶奶才活了下来。第二个故事是听我母亲讲的,那时她十几岁,有一天好多人都被逼迫去看日本兵杀人,她也去了,被杀的是一个姓庞的姑娘,是抗日的,被逮住了,日本兵很残忍,用一根很长的细铁棍从庞姑娘的阴部穿入,从嘴里穿出,过了好久才死,然后用绳子拴在铁棍的两头把尸体吊起来,还不让收尸,后来都臭了。

  我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中国人收养日本遗孤的事后,曾问过父母对这件事的看法,那时他们都已经是将近70岁的人了,按说,他们都目睹过日本兵的残忍,也有刻骨的仇恨,他们的回答却让我深感意外,他们说,作恶的是日本军人,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很可怜。

  我这个人平时也关心政治问题,对中日关系尤其关注,不为别的,盖因中日以前有过很多纠葛,从唐朝开始,直到近代、现代,再加上日本人无论是从文化还是种族方面,无一不透露出中国的影子,说实话,我内心里想着日本人和中国人本应该很亲近的,但事实上我对日本一直没有好感,不管他经济如何发达,但看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对日本产生好感,我想持这种看法的不止我一个人,我曾与周围的同事谈论过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往浅里谈,大多都对日本没有好感,甚至是讨厌,再进一步的交流,大家都对日本人民没有特别的感觉,我们没有高深的文化,也就是自己朴素的想法,日本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感觉上日本人民与日本国还是有所区别的,我想问问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先生说中国人对日本抱有成见是国家愚民教育的结果,其实恰恰相反,我今年40多岁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无论是课本上,还是其他媒体,强调的都是中日友好,而且是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我和我周围大多数人的想法却不认同国家的这种说法,先生大概又要诧异了。我要告诉先生,我内心对日本的讨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老一辈讲过的故事让我无法忘记日本侵华时给他们带来的苦难,二是日本现今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两点都与国家的教育扯不上任何关系。谈到这里,我对德国却是充满了敬意,先生也应该明白我要表达什么了吧。

  日本人也好,德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其中都有善良的,当然也有自私自利的,我一个小民,不看别的,就看他们所在国家的大方向,有所担当的,勇于承认错误的,我们就欢迎,反之,我们就反对,这应该没有什么错误吧。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善良的人让人尊重,友善是一种起码的态度,这其中却有一个前提,就是犯了错的人必须要认识到他的错误,给那些他们曾经伤害过的人一个真诚的道歉,然后保证不再犯错,这样,被伤害者才能真心真意的与他交往,给予他应有的尊重。这不是纠葛在过去的仇恨中不能自拔,而是要明辨是非,所谓的“大丈夫恩怨分明”便是这个道理。先哲们说过许多充满辩证的话:“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想这些话不是在胡说八道吧。当然,现在的新一代与老一辈可能没有什么纠葛,历史也是老一辈创造出来的,但是,还要看新一辈是否对历史有所担当,怎样承接老一辈的衣钵,但看现在的日本,播放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困难重重,怎么让那些被害者和他们的后代放心呢?最后要告诉先生,对中国的现状,我也颇有些无奈,只希望有更多的仁人志士不断地来改进这个社会,不过,你类似的文章与调言论自由扯不上关系,先生后续的一篇有一半离题了,比你的观点更加突出的文章在大陆都能发表,何况是你这番书生之论,那是你勇气的问题。

  附说明:霍黎威先生连续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两篇文章:“我听说的日本侵华战争”、“我对《我听说的日本侵华战争》的补充”,读后有感。

  山东省 于波

《联合早报网》
新人,对你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