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十”最大的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32:53
首先,“歼十”的综合性能应该相当于F-16 40/42批次中期改进型,怎么这么肯定呢?因为这一点美国人最清楚,所以美国最新对台军售准备卖的是F-16 40/42批次的较新改型。美国历年对台军售有个特点,就是在力保两岸军力平衡的基础上比我军现有的先进一点(太先进的也不会卖,比如F-22。因为两岸保持现状才是美国的最大利益,太先进了美国怕台湾会挑事,同时也怕台湾泄密),这是第一个衡量“歼十”性能的佐证。  
       其次,一航集团老总在“歼十”入役时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那就是:“歼十”使我们对先进国家完成了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跨越”,“歼十”的性能恐怕没人比这个人更清楚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大家自己去揣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至少那些把“歼十”吹得天花乱坠什么又是“星球大战”又是远胜“阵风”、“台风”的人可以闭嘴了。  
       那么,“歼十”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  
       第一就是很多媒体报道中提到了的,培养了一支具有独立自主研发能力的、敢打硬仗的高水平高素质科研团队(原话记不清了,大意如此)。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独立自主”这四个字。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航空工业特别是飞机“心脏”不行,但我国的航天业却稳居世界四强之列!为何反差如此之大?最常见的论调是: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工艺、材料等要求比航天用火箭发动机高得多,特别是可靠性……因为航天火箭发动机是一次性使用的,而现代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却不仅要求大推力,还要求……其实这些都是借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再难还能比我国航天人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建起一座航天城如今科技水平稳居世界前列更难不成?从六十年代引进英国“斯贝”发动机到今天,试问中国航空工业搞出过一个自主研发的世界领先的发动机吗?又有人说了,是文化大革命极大地阻碍了航空工业的发展。事实果真如此吗?不要没事就拿文革当挡箭牌!众所周知,我国航空工业在建国后也经历过一个高速发展成果辈出的时期,这个时期到1969年“歼八”飞机首飞成功嘎然而止。之后一直到“歼十”问世,中国航空工业就再也没有搞出过什么像样的东西。特别是“歼八”,居然一直到1979年,也就是十年之后才定型,成为了“一装备就落后”的“经典”。而航天工业却始终有条不紊地发展着,“长征”系列火箭在1975年还连发三星,这说明了什么?而文革好像在1966年就开始了吧?1976年才结束吧?所以我认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
       第一、体制问题。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各种专业人才更是奇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取得各种关键成果最主要的经验就是一条“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也就是集中该领域国内精英集中攻关。航天事业、“两弹一星”及核潜艇的成功就是这一经验的最好诠释(以下简称“航天经验”)。而其反面则是我们令人扼腕的航空工业。
       前文已述,我国航空工业在建国后也经历过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先后成立了发动机研究所、飞行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这些老一辈中国航空人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涡喷七”发动机和“歼七”飞机(米格-21)的研制定型工作,要知道,米格-21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啊。但随后中国航空就陷入了低潮,究其根本原因还要从六十年代说起:当时的工办主任罗瑞卿提出了“部院合并”的方案,也就是将机部(三机部,六机部等)与各科研院所合并(有人以为“部院合并”是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这是误传)。这一方案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聂荣臻以及各科研院所大量有识之士的反对。罗瑞卿于是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描绘了一个很美丽的科研“乌托邦”,即所谓的“厂、所挂钩,理论联系实际”。毛、周见罗言之有理于是都批示同意。可到了执行中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科研人员被分配到了各个工厂,原本就薄弱的科研力量成了一盘散沙,因此,歼八首飞之后航空业就再也没有过像样的成绩。
       而国防科工委那一块,因为聂荣臻是元帅,有他顶着,罗瑞卿推不动,这才有了今天我们傲人的“神七”。有人说了,现在不是搞出了“歼十”吗?不错!但“歼十”的成功恰恰是“航天经验”的成功!要知道,现在我们科研人员的数量是上去了,但其中真正的大才、英才却并不多,因此“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仍是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唯一正确的选择。“歼十”的成功正是集中国内航空精英搞大科研这一传统经验的成功!事实证明,中国人只要众志成城,不搞内耗,没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歼十”我们做出来了,大预警机我们也做出来了(虽然机体是老毛子的,不过核心的东西——雷达和信号处理系统是我们自己的)。今后,只要循着这条正确的道路相信我国航空人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第二、指导思想问题。航空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包扩一些最高领导人在内,缺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心与决心!
       六十年代中苏、中美交恶,我们可以向欧洲买;七十年代中美建交到苏联解体,中美蜜月,我们可以向美国买:这期间波音、麦道纷至沓来,“运十”非正常胎死腹中(现在有人说“运十”下马是可靠性问题,不知一架一个星期可以从上海飞三次西藏的大飞机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可靠性问题”,“成本问题”我看倒是真的。只能说明某“总设计师”只有经济头脑,没有战略眼光),甚至(这里本来想用一个“离谱到”,但想想后面还有更“离谱”的,还是留着后面用吧,哈哈)将第二代主力战机“歼八-Ⅱ”送到美国去进行现代化改装,美其名曰“和平典范”行动……;九一年以后,苏联解体,六十四动乱,中西交恶,怎么办?——向俄罗斯买啊!这之后,在克林顿任内,中美又经历了一段琴瑟和谐(其实是一个吹萨克斯一个吹笛子)的“战略合作伙伴”时期,更“离谱到”(终于用上了,爽了,哈哈)从美国买了一架“空军一号”(后事如何请有兴趣的网友发动人肉引擎,本人不便多说),直至被美国核导弹依然瞄准中国一棒惊醒南柯一梦!这之后我们又经历了“费尔康事件”和“哈比事件”——种种活剧,不一而足。而航天业呢?从创建之初就一穷二白,航天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最精尖科技的代名词,因此任何东西都没地方买,别人也不会卖给你。却成就了今天的神舟无恙,惊世界殊!
       一言以蔽之:航空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正因为什么都买得到所以什么都做不到;而航天业却因为什么都买不到所以什么都做得到!!!
       第二个意义就是“歼十”使我军近三十年来第一次拥有了能够与世界先进战机相抗衡的国产战机,极大地震慑了美、台、俄、欧。
       这个震慑有两层意思:对美、台是军事震慑。
       未来台海冲突,台军的F-16与我“歼十”水平相当(或稍胜),但其打掉一架就少一架,无法补充(至少也是很难补充);而美军先慢说敢不敢与我正面冲突(我也是核大国,且拥有各种射程的弹道及巡航导弹。与我国这种大国发生正面武装冲突烈度非美国所能控制),即使美军真地正面介入,其远涉重洋、冲绳,关岛基地皆处于我导弹射程、日、韩能否允许美军使用本土基地也成问题,这样美军战机战损补充也较困难。而我军的“歼十”却是打掉一架造两架,甚至五架、十架。虽然目前发动机还受制于人,但好歹也已有了个“基本可用”(“太行”总师语)的国产发动机,真打起来,无非是可靠性差一些,维修保障任务重一些,非战斗损伤高一些;所以我军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人的素质(空军飞行员)倒是真的。
       “歼十”对俄欧来说则是政治震慑。
       这里先举两个例子:一位本人的同学曾经对一名俄罗斯军官说:“现在中国还不够强大……”话音未落就被打断了,那位俄军上校反问道:“你们还不强大?你们的宇航员已经在太空中走着了,你们都能完全自主建造现代化的战斗机了你们还要怎么强大?”
       ——是啊,目前世界上能独立生产研制第三代战斗机(西方标准)的只有美、俄、法、中四家,有人说“歼十”带来了世界性震憾是丝毫也不为过的。
       另一次是我本人和一位外军资深上校军官的谈话。这位上校震惊地找我证实他在网上看到的新闻:
       ——“听说你们沈阳的苏-27停产了?”
       ——“是的。”
       ——“为什么?”
       ——“因为苏-27的电子设备远远没有我们”歼十”先进,而且只能发射半主动弹,和我国先进的国产主动空空弹不兼容!要等和俄罗斯谈判修改合同以后再生产大改型!”
       他无语了。各位不知道我当时说这番话时心中有多么自豪!首先,“歼十”的综合性能应该相当于F-16 40/42批次中期改进型,怎么这么肯定呢?因为这一点美国人最清楚,所以美国最新对台军售准备卖的是F-16 40/42批次的较新改型。美国历年对台军售有个特点,就是在力保两岸军力平衡的基础上比我军现有的先进一点(太先进的也不会卖,比如F-22。因为两岸保持现状才是美国的最大利益,太先进了美国怕台湾会挑事,同时也怕台湾泄密),这是第一个衡量“歼十”性能的佐证。  
       其次,一航集团老总在“歼十”入役时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那就是:“歼十”使我们对先进国家完成了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跨越”,“歼十”的性能恐怕没人比这个人更清楚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大家自己去揣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至少那些把“歼十”吹得天花乱坠什么又是“星球大战”又是远胜“阵风”、“台风”的人可以闭嘴了。  
       那么,“歼十”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  
       第一就是很多媒体报道中提到了的,培养了一支具有独立自主研发能力的、敢打硬仗的高水平高素质科研团队(原话记不清了,大意如此)。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独立自主”这四个字。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航空工业特别是飞机“心脏”不行,但我国的航天业却稳居世界四强之列!为何反差如此之大?最常见的论调是: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工艺、材料等要求比航天用火箭发动机高得多,特别是可靠性……因为航天火箭发动机是一次性使用的,而现代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却不仅要求大推力,还要求……其实这些都是借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再难还能比我国航天人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建起一座航天城如今科技水平稳居世界前列更难不成?从六十年代引进英国“斯贝”发动机到今天,试问中国航空工业搞出过一个自主研发的世界领先的发动机吗?又有人说了,是文化大革命极大地阻碍了航空工业的发展。事实果真如此吗?不要没事就拿文革当挡箭牌!众所周知,我国航空工业在建国后也经历过一个高速发展成果辈出的时期,这个时期到1969年“歼八”飞机首飞成功嘎然而止。之后一直到“歼十”问世,中国航空工业就再也没有搞出过什么像样的东西。特别是“歼八”,居然一直到1979年,也就是十年之后才定型,成为了“一装备就落后”的“经典”。而航天工业却始终有条不紊地发展着,“长征”系列火箭在1975年还连发三星,这说明了什么?而文革好像在1966年就开始了吧?1976年才结束吧?所以我认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
       第一、体制问题。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各种专业人才更是奇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取得各种关键成果最主要的经验就是一条“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也就是集中该领域国内精英集中攻关。航天事业、“两弹一星”及核潜艇的成功就是这一经验的最好诠释(以下简称“航天经验”)。而其反面则是我们令人扼腕的航空工业。
       前文已述,我国航空工业在建国后也经历过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先后成立了发动机研究所、飞行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这些老一辈中国航空人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涡喷七”发动机和“歼七”飞机(米格-21)的研制定型工作,要知道,米格-21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啊。但随后中国航空就陷入了低潮,究其根本原因还要从六十年代说起:当时的工办主任罗瑞卿提出了“部院合并”的方案,也就是将机部(三机部,六机部等)与各科研院所合并(有人以为“部院合并”是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这是误传)。这一方案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聂荣臻以及各科研院所大量有识之士的反对。罗瑞卿于是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描绘了一个很美丽的科研“乌托邦”,即所谓的“厂、所挂钩,理论联系实际”。毛、周见罗言之有理于是都批示同意。可到了执行中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科研人员被分配到了各个工厂,原本就薄弱的科研力量成了一盘散沙,因此,歼八首飞之后航空业就再也没有过像样的成绩。
       而国防科工委那一块,因为聂荣臻是元帅,有他顶着,罗瑞卿推不动,这才有了今天我们傲人的“神七”。有人说了,现在不是搞出了“歼十”吗?不错!但“歼十”的成功恰恰是“航天经验”的成功!要知道,现在我们科研人员的数量是上去了,但其中真正的大才、英才却并不多,因此“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仍是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唯一正确的选择。“歼十”的成功正是集中国内航空精英搞大科研这一传统经验的成功!事实证明,中国人只要众志成城,不搞内耗,没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歼十”我们做出来了,大预警机我们也做出来了(虽然机体是老毛子的,不过核心的东西——雷达和信号处理系统是我们自己的)。今后,只要循着这条正确的道路相信我国航空人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第二、指导思想问题。航空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包扩一些最高领导人在内,缺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心与决心!
       六十年代中苏、中美交恶,我们可以向欧洲买;七十年代中美建交到苏联解体,中美蜜月,我们可以向美国买:这期间波音、麦道纷至沓来,“运十”非正常胎死腹中(现在有人说“运十”下马是可靠性问题,不知一架一个星期可以从上海飞三次西藏的大飞机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可靠性问题”,“成本问题”我看倒是真的。只能说明某“总设计师”只有经济头脑,没有战略眼光),甚至(这里本来想用一个“离谱到”,但想想后面还有更“离谱”的,还是留着后面用吧,哈哈)将第二代主力战机“歼八-Ⅱ”送到美国去进行现代化改装,美其名曰“和平典范”行动……;九一年以后,苏联解体,六十四动乱,中西交恶,怎么办?——向俄罗斯买啊!这之后,在克林顿任内,中美又经历了一段琴瑟和谐(其实是一个吹萨克斯一个吹笛子)的“战略合作伙伴”时期,更“离谱到”(终于用上了,爽了,哈哈)从美国买了一架“空军一号”(后事如何请有兴趣的网友发动人肉引擎,本人不便多说),直至被美国核导弹依然瞄准中国一棒惊醒南柯一梦!这之后我们又经历了“费尔康事件”和“哈比事件”——种种活剧,不一而足。而航天业呢?从创建之初就一穷二白,航天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最精尖科技的代名词,因此任何东西都没地方买,别人也不会卖给你。却成就了今天的神舟无恙,惊世界殊!
       一言以蔽之:航空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正因为什么都买得到所以什么都做不到;而航天业却因为什么都买不到所以什么都做得到!!!
       第二个意义就是“歼十”使我军近三十年来第一次拥有了能够与世界先进战机相抗衡的国产战机,极大地震慑了美、台、俄、欧。
       这个震慑有两层意思:对美、台是军事震慑。
       未来台海冲突,台军的F-16与我“歼十”水平相当(或稍胜),但其打掉一架就少一架,无法补充(至少也是很难补充);而美军先慢说敢不敢与我正面冲突(我也是核大国,且拥有各种射程的弹道及巡航导弹。与我国这种大国发生正面武装冲突烈度非美国所能控制),即使美军真地正面介入,其远涉重洋、冲绳,关岛基地皆处于我导弹射程、日、韩能否允许美军使用本土基地也成问题,这样美军战机战损补充也较困难。而我军的“歼十”却是打掉一架造两架,甚至五架、十架。虽然目前发动机还受制于人,但好歹也已有了个“基本可用”(“太行”总师语)的国产发动机,真打起来,无非是可靠性差一些,维修保障任务重一些,非战斗损伤高一些;所以我军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人的素质(空军飞行员)倒是真的。
       “歼十”对俄欧来说则是政治震慑。
       这里先举两个例子:一位本人的同学曾经对一名俄罗斯军官说:“现在中国还不够强大……”话音未落就被打断了,那位俄军上校反问道:“你们还不强大?你们的宇航员已经在太空中走着了,你们都能完全自主建造现代化的战斗机了你们还要怎么强大?”
       ——是啊,目前世界上能独立生产研制第三代战斗机(西方标准)的只有美、俄、法、中四家,有人说“歼十”带来了世界性震憾是丝毫也不为过的。
       另一次是我本人和一位外军资深上校军官的谈话。这位上校震惊地找我证实他在网上看到的新闻:
       ——“听说你们沈阳的苏-27停产了?”
       ——“是的。”
       ——“为什么?”
       ——“因为苏-27的电子设备远远没有我们”歼十”先进,而且只能发射半主动弹,和我国先进的国产主动空空弹不兼容!要等和俄罗斯谈判修改合同以后再生产大改型!”
       他无语了。各位不知道我当时说这番话时心中有多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