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钢铁实力的一个缩影----黄河铁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00:22




目前出土的铁牛、力士、铁山、铁柱等,总用铁量超过惊人的300吨,都是在现场直接浇铸出来的。自己不知道,这个发现是否是中古以前,世界范围出土的最大人工铁制品群。

转帖一些数据:
【一号铁牛铁人】
一号铁牛:(西北方位),身长3.3米,身高1.51米,重约45 吨。一号为牡,即公牛。    一号铁人:(西北方位),身高1.93米,肩宽0.66米,体重约2吨。 一号铁人,鼻头硕大,鼻梁隆起,鼻翼上部尖细,头戴圆形缀顶小帽,身着轻盈长袍。整个体形服饰与神态, 均属维吾尔族装扮。
  
【二号铁牛铁人】
二号铁牛:(东北方位),身长3.15米,身高1.66米,重约49吨。 二号铁牛为牛牛享,即母牛。   二号铁人:(东北方位),身高1.96米,肩宽0.63米,重约2吨余 。二号铁人身体粗壮丰实,脸方眉粗,神态彪悍,头戴束 帽,身着骑士服,手提于胸前,若似牵缰勒马。从头到脚 ,动作形态,均属蒙古族装扮。  

【三号铁牛铁人】
三号铁牛:(西南方位),身长3米,身高1.50米,底座铁板厚0.40米,宽2.3米,长3.54米,重约65吨。三号为犍, 即阉过的雄。   三号铁人:(西南方位),身高1.90米,肩宽0.62米,重约2吨。 三号铁人鼻梁上下粗细无异,眼目伸邃,皮质浑厚,头 戴"缀耳"帽,身着藏袍,左臂套于袖内,右臂套衣袒露于袖外,和现在居住于云贵川藏一带的藏族服饰仍然相仿。                                       

【四号铁牛铁人】
四号铁牛: (东南方位),身长3.05米,身高1.52米,铁板厚0.40米,宽2.3米,长3.54米,重约70吨。四号铁牛为牛区,即三岁小牛。  四号铁人: (东南方位),身高2.06米,肩宽0.70米,重约2吨。 四号铁人面孔慈祥端庄,神态文静自豪,头戴前抵后高的"相公"帽,身着短袖翻领的唐朝服饰,俨然是一个汉民族的形象。


每只铁牛下面设有铁制底盘+6根数米长的铁基桩,所以单只的重量都超过了40吨,甚至达到70吨。




来点背景材料: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

     开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朝邑县,东距古蒲州城西墙约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门(即蒲津门)近百米。1988年、1991年对蒲津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根据发掘结果,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 6.5米。在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 十分牢固。这道石堤明确地可以看出系分两次砌筑。在紧靠石堤处发现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




开元铁牛,有关部门被迫背离专家们当时确定的"原址、原位、原貌"的保护原则,制定了在原址提升12.2米、下做隔水处理、上盖房遮阳避雨的保护方案。铁牛一旦离开原地,哪怕仅仅是原地提高十二米,它的历史价值都将受到影响,须知道,开元铁牛与它背后的蒲州古城墙以及它底下的明代堤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制定这样一个保护方案,它的背后包含着多少无奈与遗憾。  

早在1998年,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政府就分别拨款300万元和100万元,但保护工程却拖到两年后才迟迟开工,并在仅仅提升四米后停工。  
在人大代表与新闻舆论的再次敦促与关注下,开元铁牛保护工程终于在筹集了90万元之后于2001年3月复工,铁牛的提升虽然有损于原貌,但却使得每尊铁牛身下高达数米的六根铁柱重见天日,以往它们都是深埋于地下真正起固定作用的,露出地面的铁牛其实主要是起美化作用。在提升的过程中,四尊铁人和铁柱、铁山、绞盘等物均被临时搬迁到了原址西侧,同时被搬迁的,还有原来铺设在铁牛脚下的明代黄河堤坝的石块,导游美眉告诉我,这些石块都被编了号,它们将在保护工程再次复工时复原,但是,提升复原之后,铁牛还是那座铁牛,堤坝却已不再是原来堤坝。 


 



目前出土的铁牛、力士、铁山、铁柱等,总用铁量超过惊人的300吨,都是在现场直接浇铸出来的。自己不知道,这个发现是否是中古以前,世界范围出土的最大人工铁制品群。

转帖一些数据:
【一号铁牛铁人】
一号铁牛:(西北方位),身长3.3米,身高1.51米,重约45 吨。一号为牡,即公牛。    一号铁人:(西北方位),身高1.93米,肩宽0.66米,体重约2吨。 一号铁人,鼻头硕大,鼻梁隆起,鼻翼上部尖细,头戴圆形缀顶小帽,身着轻盈长袍。整个体形服饰与神态, 均属维吾尔族装扮。
  
【二号铁牛铁人】
二号铁牛:(东北方位),身长3.15米,身高1.66米,重约49吨。 二号铁牛为牛牛享,即母牛。   二号铁人:(东北方位),身高1.96米,肩宽0.63米,重约2吨余 。二号铁人身体粗壮丰实,脸方眉粗,神态彪悍,头戴束 帽,身着骑士服,手提于胸前,若似牵缰勒马。从头到脚 ,动作形态,均属蒙古族装扮。  

【三号铁牛铁人】
三号铁牛:(西南方位),身长3米,身高1.50米,底座铁板厚0.40米,宽2.3米,长3.54米,重约65吨。三号为犍, 即阉过的雄。   三号铁人:(西南方位),身高1.90米,肩宽0.62米,重约2吨。 三号铁人鼻梁上下粗细无异,眼目伸邃,皮质浑厚,头 戴"缀耳"帽,身着藏袍,左臂套于袖内,右臂套衣袒露于袖外,和现在居住于云贵川藏一带的藏族服饰仍然相仿。                                       

【四号铁牛铁人】
四号铁牛: (东南方位),身长3.05米,身高1.52米,铁板厚0.40米,宽2.3米,长3.54米,重约70吨。四号铁牛为牛区,即三岁小牛。  四号铁人: (东南方位),身高2.06米,肩宽0.70米,重约2吨。 四号铁人面孔慈祥端庄,神态文静自豪,头戴前抵后高的"相公"帽,身着短袖翻领的唐朝服饰,俨然是一个汉民族的形象。


每只铁牛下面设有铁制底盘+6根数米长的铁基桩,所以单只的重量都超过了40吨,甚至达到70吨。




来点背景材料: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

     开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朝邑县,东距古蒲州城西墙约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门(即蒲津门)近百米。1988年、1991年对蒲津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根据发掘结果,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 6.5米。在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 十分牢固。这道石堤明确地可以看出系分两次砌筑。在紧靠石堤处发现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




开元铁牛,有关部门被迫背离专家们当时确定的"原址、原位、原貌"的保护原则,制定了在原址提升12.2米、下做隔水处理、上盖房遮阳避雨的保护方案。铁牛一旦离开原地,哪怕仅仅是原地提高十二米,它的历史价值都将受到影响,须知道,开元铁牛与它背后的蒲州古城墙以及它底下的明代堤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制定这样一个保护方案,它的背后包含着多少无奈与遗憾。  

早在1998年,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政府就分别拨款300万元和100万元,但保护工程却拖到两年后才迟迟开工,并在仅仅提升四米后停工。  
在人大代表与新闻舆论的再次敦促与关注下,开元铁牛保护工程终于在筹集了90万元之后于2001年3月复工,铁牛的提升虽然有损于原貌,但却使得每尊铁牛身下高达数米的六根铁柱重见天日,以往它们都是深埋于地下真正起固定作用的,露出地面的铁牛其实主要是起美化作用。在提升的过程中,四尊铁人和铁柱、铁山、绞盘等物均被临时搬迁到了原址西侧,同时被搬迁的,还有原来铺设在铁牛脚下的明代黄河堤坝的石块,导游美眉告诉我,这些石块都被编了号,它们将在保护工程再次复工时复原,但是,提升复原之后,铁牛还是那座铁牛,堤坝却已不再是原来堤坝。 


 
还真是牛啊
四尊铁人都有图吗?
唐宋时代铁牛铁人多的很,主要用途可能是固定浮桥的牵引绳的。
很好,今天有幸一睹铁牛真面目,赞一个
唐代可没有“维吾尔”和“蒙古”一说!
回纥、室韦?
这牛好Q啊。。。
维吾尔在唐朝还不知道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