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PG的问题还是看看到底是动的谁的蛋糕:中国LPG竞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42:33
时间上有连贯,问题应该不简单,我等还是多收集信息,不要被某些打着公众利益的人误导。

中国LPG竞合:失意者BP
2009年08月27日 04:4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0)
这个东西现在闹起来应该有其他的原因:

  随着国际能源价格飙升,LPG价格出现了扭曲;国产LPG价格低廉,导致BP进口LPG大幅亏损,被迫放弃中国LPG市场

  8月21日,BP在国内最大的液化石油气(LPG)库完成了转让交割。下一步,BP还将出售旗下位于珠海、苏州等地的LPG业务资产,解散与中石化合资成立的镇海碧辟液化气有限公司(简称镇海碧辟)。这标志着,BP将完全退出经营近10年的国内进口LPG市场。

  斯时,国内LPG市场正呈现价增量升态势,BP此举颇为引人瞩目。

  “2004年以来,它们的LPG业务一直不是很好,随着国内炼厂产量的不断增加,BP终于决定止损退出了。”一位知情者说。

  促使BP作此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中石油、中石化,“国内LPG资源多为两巨头控制,近期它们成立专业销售管理部门,加强了对LPG业务的管理,意欲垄断市场,BP显然不希望在这块与之产生正面冲突。”有百江燃气高管说。

  放弃再放弃

  与BP进行此次交易的是东华石油(长江)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注册于香港的企业,也是东华能源(002221)的控股股东。

  “通过此次交易,东华将拥有BP在宁波大榭的两座25万立方米LPG库及相关资产,至于价格我们不方便透露。”BP中国新闻发言人赵元恒说。

  BP曾是国内LPG市场中重要的交易主体:镇海碧辟每年LPG销量达100万吨左右,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在华东,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宁波华东BP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简称宁波液化气公司)拥有两座全国最大、库容达25万立方米的LPG仓库(注:即此次交易的载体);苏州和珠海等地分公司也在地区市场中有着重要的定价话语权。

  “2000年前后国内LPG产量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BP的进口LPG业务发展很好;然而2004年以后,随着国内产量的快速提升,BP开始遭遇经营困境。”上述知情者回忆说,“尤其是镇海碧辟,BP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

  镇海碧辟是BP与中石化合资成立的LPG销售企业,其气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中石化镇海炼化和BP的进口资源。

  公司成立之初,两个股东就拟定了“股权均等、供气量均等和供气价格一致”三原则,明确规定双方平分镇海碧辟股权,镇海碧辟所有气源均由中石化和BP等量供应,且双方供气价格一致。

  为了满足销量均等的条件,BP在宁波大榭动工兴建了两座25万立方米LPG库及码头等一系列辅助设施,并成立宁波液化气公司进行管理。

  “然而,BP决策者始料未及的是,国内LPG产量的不断增加和国内LPG价格过低,这导致BP进口得越多,亏损额也就越大。”上述知情者说。

  据卓创资讯分析师李裬譞介绍,2000年后我国LPG销量一直呈平稳增长态势,2008年达到了2300万吨/年;然而由于国产LPG价格始终低于进口LPG价格,“有时甚至价差在1000元/吨以上”,因此国内市场虽然不断扩大,LPG进口量却呈萎缩不前态势,作为进口LPG的“老大”,BP受创无疑也是最重的。

  据了解,目前镇海炼化LPG产量已从最初的60万吨/年提升至近100万吨/年,且其售价较进口气至少低600元/吨,如果BP遵守等量、等价原则进口LPG,其亏损额将是“天文数字”。在苏州、珠海等地,BP遭遇同样的尴尬。

  无奈之下,2006年前后BP提出放弃“均等三原则”,并将隶属宁波液化气公司的库容及相应资产出租给镇海碧辟,同时开始筹谋出售这些业务及相应资产。

  “下一步苏州、珠海的LPG库容及相关资产也会寻机出售,这些企业已出现员工大量流失的情况。”李裬譞说,“但BP会保留分散在华东、华南的液化气分销零售业务,气源将从国内采购。”

  两巨头一统江湖?

  在上述百江燃气高管看来,BP的退出,更多是因为中石油、中石化。

  “国产气产量在不断增大,BP退出进口气市场是迟早的事情。然而目前多数国产气源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手中,随着昆仑燃气等专营公司的成立,两巨头垄断LPG市场是难免的事情,BP肯定不愿与之在此产生冲突。”这位百江高管悲哀地说。

  在他看来,昆仑燃气未来会完全控制整条LPG产业链,从而改变之前各炼油厂自行销售、分销商择价采购的LPG经营生态。

  有中石油内部人士称,隶属中石油的北京华油联合燃气开发有限公司、临澧华油燃气有限公司、华油集团公司永清分公司、洛阳新奥华油燃气公司未来也会陆续过户到昆仑燃气名下。

  今年6月昆仑燃气又宣布接管中石油旗下四家西北炼油厂的燃气销售业务,施行统一销售、集中结算、分级管理。

  “一旦昆仑燃气接管了中石油旗下所有炼油厂的LPG分销业务,那它随时可以操控国内LPG价格,甚至可以为了打击竞争对手,而终止供货。”这位百江高管说。

  7月底以来,国内LPG价格暴涨似乎证实了他的观点。

  来自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7月底时国产LPG售价仅3800元/吨,然而到了上周末,国产LPG价格已达4750元/吨。“推动LPG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是两大集团认为随着国际油价在不断攀升,它们需要保证自己的炼油利润率,而只能提高LPG售价。”那位百江高管说。

  与中石油一样,中石化也一直在筹谋整合公司燃气销售业务,以摆脱对LPG分销商的依赖。然而由于LPG不易储存,销售不畅将直接影响炼油厂的成品油加工和化工品生产,因此目前该公司尚未采取与中石油类似的举措。

  “但是随着国内炼油产能的不断扩大,它们垄断LPG市场的日子还会远吗?”那位百江高管哀叹道。

  拷问LPG定价

  我国1990年代后LPG消费量大幅增加, 2007年年消费量达2350万吨。百江、新奥等民营企业依靠灵活多变的经营模式,逐渐控制了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供销权,LPG也成为国内能源领域最市场化的商品。

  然而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飙升,LPG价格也出现了人为扭曲。

  据上述百江燃气高管介绍,目前我国燃气终端价格是依据炼油厂的出厂价格,加上政府规定的利润率得出的。7月底以来的价格飙升,正是由于出厂价格的上升,才导致了终端价格的暴涨。

  “2月份国际油价只有33美元/桶,现在却已达70美元/桶以上,其涨幅超过了100%;但是国内的LPG价格在7月底前却一直维持在3000元—4000元/吨,而7月底进口LPG到岸价已达4800元/吨。”上述中石油人士说。

  但8月23日国家发改委对两大集团提出明确要求:加大液化石油气(LPG)供应,稳定液化气价格。这使得两大集团对国内气价机制的首次冲击受挫。

  为了摆脱国内气价的束缚,两大集团一直筹谋增大LPG出口量,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2008全年国内液化气总进口量为260.02万吨,达到了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出口总量却达67.52万吨,较2007年增长98%,创下历史之最。

  然而由于LPG不易储存,且销售不畅会直接影响炼油厂生产,因此两大集团不得不将销售的重心放在国内市场。随着中石油、中石化对燃气业务整合的结束,如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一般的燃气定价博弈即将上场。

  “能源定价机制的核心还是市场化,中央政府对价格的人为控制势必会扭曲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至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那需要依靠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但绝不能因噎废食地阻碍市场规律的运行。”有国家发改委能源所高层说。

再来看看欧洲的研究吧
目前全球汽車用液化石油氣(LPG)的使用量,七大國家(澳洲、義大利、日本、墨西哥、波蘭、韓國、土耳其)佔了68%。但是 LPG 佔全球汽車用燃料的比率不超過 15%,使用人口不超過 7.4%,總 GDP 不超過22%。未來稅制的優惠是促進 LPG 成長的一大誘因,但促進汽車以外的市場改用 LPG 作為能源,也是一大關鍵。

擅長多領域市調分析的英國專業公司 Datamonitor Corporation(總公司:倫敦),調查分析 歐洲汽車用液化石油氣市場後,出版了一本綜合報告書"Forecourt Innovations Profile: Catalysing Automotive LPG Use: Lessons to be learnt from the world's leading autogas markets"。


Collectively seven markets account for 68% of global automotive LPG use. This report examines the
fiscal, economic and market based factors that have catalyzed and encouraged autogas use in
these markets. It also highlights what governments and energy companies can learn from these
markets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wider spread use of automotive LPG in Europe.
Report Scope
insight into the key factors that have driv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largest autogas markets
the ability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for increased autogas use in individual European markets
Report Highlights
The worlds seven leading autogas markets account for 68% of demand yet just 15% of the worlds
car parc, 7.4% of population and 22% of GDP
Tax incentives are the key driver encouraging use, though factors such as LPG availability, use in
other markets and conversion incentive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varying degrees
The potential for increased autogas use in Europe varies considerably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ed
issues时间上有连贯,问题应该不简单,我等还是多收集信息,不要被某些打着公众利益的人误导。

中国LPG竞合:失意者BP
2009年08月27日 04:4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0)
这个东西现在闹起来应该有其他的原因:

  随着国际能源价格飙升,LPG价格出现了扭曲;国产LPG价格低廉,导致BP进口LPG大幅亏损,被迫放弃中国LPG市场

  8月21日,BP在国内最大的液化石油气(LPG)库完成了转让交割。下一步,BP还将出售旗下位于珠海、苏州等地的LPG业务资产,解散与中石化合资成立的镇海碧辟液化气有限公司(简称镇海碧辟)。这标志着,BP将完全退出经营近10年的国内进口LPG市场。

  斯时,国内LPG市场正呈现价增量升态势,BP此举颇为引人瞩目。

  “2004年以来,它们的LPG业务一直不是很好,随着国内炼厂产量的不断增加,BP终于决定止损退出了。”一位知情者说。

  促使BP作此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中石油、中石化,“国内LPG资源多为两巨头控制,近期它们成立专业销售管理部门,加强了对LPG业务的管理,意欲垄断市场,BP显然不希望在这块与之产生正面冲突。”有百江燃气高管说。

  放弃再放弃

  与BP进行此次交易的是东华石油(长江)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注册于香港的企业,也是东华能源(002221)的控股股东。

  “通过此次交易,东华将拥有BP在宁波大榭的两座25万立方米LPG库及相关资产,至于价格我们不方便透露。”BP中国新闻发言人赵元恒说。

  BP曾是国内LPG市场中重要的交易主体:镇海碧辟每年LPG销量达100万吨左右,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在华东,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宁波华东BP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简称宁波液化气公司)拥有两座全国最大、库容达25万立方米的LPG仓库(注:即此次交易的载体);苏州和珠海等地分公司也在地区市场中有着重要的定价话语权。

  “2000年前后国内LPG产量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BP的进口LPG业务发展很好;然而2004年以后,随着国内产量的快速提升,BP开始遭遇经营困境。”上述知情者回忆说,“尤其是镇海碧辟,BP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

  镇海碧辟是BP与中石化合资成立的LPG销售企业,其气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中石化镇海炼化和BP的进口资源。

  公司成立之初,两个股东就拟定了“股权均等、供气量均等和供气价格一致”三原则,明确规定双方平分镇海碧辟股权,镇海碧辟所有气源均由中石化和BP等量供应,且双方供气价格一致。

  为了满足销量均等的条件,BP在宁波大榭动工兴建了两座25万立方米LPG库及码头等一系列辅助设施,并成立宁波液化气公司进行管理。

  “然而,BP决策者始料未及的是,国内LPG产量的不断增加和国内LPG价格过低,这导致BP进口得越多,亏损额也就越大。”上述知情者说。

  据卓创资讯分析师李裬譞介绍,2000年后我国LPG销量一直呈平稳增长态势,2008年达到了2300万吨/年;然而由于国产LPG价格始终低于进口LPG价格,“有时甚至价差在1000元/吨以上”,因此国内市场虽然不断扩大,LPG进口量却呈萎缩不前态势,作为进口LPG的“老大”,BP受创无疑也是最重的。

  据了解,目前镇海炼化LPG产量已从最初的60万吨/年提升至近100万吨/年,且其售价较进口气至少低600元/吨,如果BP遵守等量、等价原则进口LPG,其亏损额将是“天文数字”。在苏州、珠海等地,BP遭遇同样的尴尬。

  无奈之下,2006年前后BP提出放弃“均等三原则”,并将隶属宁波液化气公司的库容及相应资产出租给镇海碧辟,同时开始筹谋出售这些业务及相应资产。

  “下一步苏州、珠海的LPG库容及相关资产也会寻机出售,这些企业已出现员工大量流失的情况。”李裬譞说,“但BP会保留分散在华东、华南的液化气分销零售业务,气源将从国内采购。”

  两巨头一统江湖?

  在上述百江燃气高管看来,BP的退出,更多是因为中石油、中石化。

  “国产气产量在不断增大,BP退出进口气市场是迟早的事情。然而目前多数国产气源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手中,随着昆仑燃气等专营公司的成立,两巨头垄断LPG市场是难免的事情,BP肯定不愿与之在此产生冲突。”这位百江高管悲哀地说。

  在他看来,昆仑燃气未来会完全控制整条LPG产业链,从而改变之前各炼油厂自行销售、分销商择价采购的LPG经营生态。

  有中石油内部人士称,隶属中石油的北京华油联合燃气开发有限公司、临澧华油燃气有限公司、华油集团公司永清分公司、洛阳新奥华油燃气公司未来也会陆续过户到昆仑燃气名下。

  今年6月昆仑燃气又宣布接管中石油旗下四家西北炼油厂的燃气销售业务,施行统一销售、集中结算、分级管理。

  “一旦昆仑燃气接管了中石油旗下所有炼油厂的LPG分销业务,那它随时可以操控国内LPG价格,甚至可以为了打击竞争对手,而终止供货。”这位百江高管说。

  7月底以来,国内LPG价格暴涨似乎证实了他的观点。

  来自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7月底时国产LPG售价仅3800元/吨,然而到了上周末,国产LPG价格已达4750元/吨。“推动LPG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是两大集团认为随着国际油价在不断攀升,它们需要保证自己的炼油利润率,而只能提高LPG售价。”那位百江高管说。

  与中石油一样,中石化也一直在筹谋整合公司燃气销售业务,以摆脱对LPG分销商的依赖。然而由于LPG不易储存,销售不畅将直接影响炼油厂的成品油加工和化工品生产,因此目前该公司尚未采取与中石油类似的举措。

  “但是随着国内炼油产能的不断扩大,它们垄断LPG市场的日子还会远吗?”那位百江高管哀叹道。

  拷问LPG定价

  我国1990年代后LPG消费量大幅增加, 2007年年消费量达2350万吨。百江、新奥等民营企业依靠灵活多变的经营模式,逐渐控制了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供销权,LPG也成为国内能源领域最市场化的商品。

  然而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飙升,LPG价格也出现了人为扭曲。

  据上述百江燃气高管介绍,目前我国燃气终端价格是依据炼油厂的出厂价格,加上政府规定的利润率得出的。7月底以来的价格飙升,正是由于出厂价格的上升,才导致了终端价格的暴涨。

  “2月份国际油价只有33美元/桶,现在却已达70美元/桶以上,其涨幅超过了100%;但是国内的LPG价格在7月底前却一直维持在3000元—4000元/吨,而7月底进口LPG到岸价已达4800元/吨。”上述中石油人士说。

  但8月23日国家发改委对两大集团提出明确要求:加大液化石油气(LPG)供应,稳定液化气价格。这使得两大集团对国内气价机制的首次冲击受挫。

  为了摆脱国内气价的束缚,两大集团一直筹谋增大LPG出口量,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2008全年国内液化气总进口量为260.02万吨,达到了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出口总量却达67.52万吨,较2007年增长98%,创下历史之最。

  然而由于LPG不易储存,且销售不畅会直接影响炼油厂生产,因此两大集团不得不将销售的重心放在国内市场。随着中石油、中石化对燃气业务整合的结束,如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一般的燃气定价博弈即将上场。

  “能源定价机制的核心还是市场化,中央政府对价格的人为控制势必会扭曲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至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那需要依靠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但绝不能因噎废食地阻碍市场规律的运行。”有国家发改委能源所高层说。

再来看看欧洲的研究吧
目前全球汽車用液化石油氣(LPG)的使用量,七大國家(澳洲、義大利、日本、墨西哥、波蘭、韓國、土耳其)佔了68%。但是 LPG 佔全球汽車用燃料的比率不超過 15%,使用人口不超過 7.4%,總 GDP 不超過22%。未來稅制的優惠是促進 LPG 成長的一大誘因,但促進汽車以外的市場改用 LPG 作為能源,也是一大關鍵。

擅長多領域市調分析的英國專業公司 Datamonitor Corporation(總公司:倫敦),調查分析 歐洲汽車用液化石油氣市場後,出版了一本綜合報告書"Forecourt Innovations Profile: Catalysing Automotive LPG Use: Lessons to be learnt from the world's leading autogas markets"。


Collectively seven markets account for 68% of global automotive LPG use. This report examines the
fiscal, economic and market based factors that have catalyzed and encouraged autogas use in
these markets. It also highlights what governments and energy companies can learn from these
markets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wider spread use of automotive LPG in Europe.
Report Scope
insight into the key factors that have driv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largest autogas markets
the ability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for increased autogas use in individual European markets
Report Highlights
The worlds seven leading autogas markets account for 68% of demand yet just 15% of the worlds
car parc, 7.4% of population and 22% of GDP
Tax incentives are the key driver encouraging use, though factors such as LPG availability, use in
other markets and conversion incentive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varying degrees
The potential for increased autogas use in Europe varies considerably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ed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