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人间对地狱的野蛮入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55:00
作者按:原创,商业使用请联系xinqiaolian@163.com,转帖请注明作者


【一】前言——葬制简介

  “葬”字,就是把尸体埋在草地中。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懂得刨土坑掩埋尸体,并有石器工具、陶罐等陪葬品。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墓葬制度愈发完善,陪葬品也越来越丰富。

  商朝时期,中国奴隶制度发达,王侯驱使奴隶挖掘大型土坑,以厚木棺椁盛殓尸体下葬,棺椁内、墓室中,乃至墓道中都有丰硕的陪葬品。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商朝王侯墓区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堪称世界级瑰宝。厚葬之风愈刮愈烈,王侯大办丧事,自然小奴隶主也根据等级效仿,厚葬成为社会风气,还随着生产力发展,墓葬规格越来越大。春秋晚期墓葬上开始堆土头来显示壮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不够壮观。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意为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自此,我们现代所见的丘状坟墓式样基本上确定下来。这时代的墓葬外观庄严,内容丰富:随葬品以各种青铜器为主,类别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还有各种精美的漆器……王侯的地下生活用品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gui,音同鬼,食具。)最为重要,其随葬的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天子吃饭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之中,职位高的三鼎二簋,等而下之的只有孤鼎一个。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自觉功高于三皇五帝,自封号“始皇帝”,其陵墓也蔚为壮观,为中国最大帝王陵园。坟堆原高约115米,现残存高度仍达76米,随葬品已经发掘的有秦兵马俑、铜车马、珍禽异兽坑等。主墓室大如足球场,保存完好,尚未发掘,其中陪葬品估计极为丰盛,他日若能发掘,必然是人类考古史上的最辉煌一页。
  
  独立陵园制从春秋时期的雍城秦公墓地开始萌芽,经历战国时期的秦东陵、中山王陵等进一步发展,而至秦始皇陵终得以确立。秦始皇以后,各代帝王均独立起陵园,陪葬品也不断完善中。到西汉时期,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墓室中出现了壁画、画像砖、石雕,陪葬品有珍宝、冥器、陶俑、陶猪、车马、彩衣、帛画、粮食、瓜果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真正做到“事死如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中,一度陵墓不兴,或者陵墓规格比较小。而唐朝统一以后,国力强盛,统治者又开始大兴陵墓。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对外宣扬“薄葬”以“歼盗息心”,其实他的昭陵“因山为陵”,方圆数十公里,十分豪华,陪葬品也自然丰硕,据传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现存世为摹本)。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作诗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
  
  五代十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混乱时期,社会动荡,国立衰微,陵园规格都很小。北宋的陵寝在皇帝死后才开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由于这个原因,宋代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南宋九个皇帝中的六个都葬在绍兴。由于南宋是偏安,面子上还有光复国土的需要,皇帝下葬只是“暂时埋葬”,以后还要迁回故都,所以陵园规格都极小,既没有高大的坟头,也没有神道两侧制做精美的石雕,已经沦落到甚至不如西周王侯大墓的规格。
  
  元朝虽然强盛,但是他们是在部落争斗中发展出来,留有部落生活的旧习。他们的帝王都秘密埋葬,防范仇家报复性挖掘。据史料记载,蒙古贵族死后不起坟,埋葬之后“以马揉之使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来年如果皇室要祭祀时,就拉着那只可怜的母骆驼引路,但见母骆驼悲呜之处,就算是墓地了。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也就从此无法辨认灵柩真正所在地点了。目前的成吉思汗陵仅仅是衣冠冢,具体埋葬点,由于当时沿途目击者、护灵队均被灭口,无可考史料记载。
  
  明朝清朝时期皇权进一步扩大,皇帝陵园精美,明十三陵、清东西陵,格局就是一个小皇宫,装修华美,是人类文化珍宝。特别是明朝工于土木工程,明十三陵中,建成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棱恩殿,全殿由60根直径1.17米、高14.30米的金丝楠木巨柱支承,其木材之大,为存世木结构之最。明清皇陵均埋藏有大量的珍宝。明定陵出土的文物就有3000多件,清朝财政收入远高于明朝,国库充实,陵墓中陪葬品应该更加丰硕。
  作者按:原创,商业使用请联系xinqiaolian@163.com,转帖请注明作者


【一】前言——葬制简介

  “葬”字,就是把尸体埋在草地中。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懂得刨土坑掩埋尸体,并有石器工具、陶罐等陪葬品。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墓葬制度愈发完善,陪葬品也越来越丰富。

  商朝时期,中国奴隶制度发达,王侯驱使奴隶挖掘大型土坑,以厚木棺椁盛殓尸体下葬,棺椁内、墓室中,乃至墓道中都有丰硕的陪葬品。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商朝王侯墓区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堪称世界级瑰宝。厚葬之风愈刮愈烈,王侯大办丧事,自然小奴隶主也根据等级效仿,厚葬成为社会风气,还随着生产力发展,墓葬规格越来越大。春秋晚期墓葬上开始堆土头来显示壮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不够壮观。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意为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自此,我们现代所见的丘状坟墓式样基本上确定下来。这时代的墓葬外观庄严,内容丰富:随葬品以各种青铜器为主,类别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还有各种精美的漆器……王侯的地下生活用品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gui,音同鬼,食具。)最为重要,其随葬的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天子吃饭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之中,职位高的三鼎二簋,等而下之的只有孤鼎一个。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自觉功高于三皇五帝,自封号“始皇帝”,其陵墓也蔚为壮观,为中国最大帝王陵园。坟堆原高约115米,现残存高度仍达76米,随葬品已经发掘的有秦兵马俑、铜车马、珍禽异兽坑等。主墓室大如足球场,保存完好,尚未发掘,其中陪葬品估计极为丰盛,他日若能发掘,必然是人类考古史上的最辉煌一页。
  
  独立陵园制从春秋时期的雍城秦公墓地开始萌芽,经历战国时期的秦东陵、中山王陵等进一步发展,而至秦始皇陵终得以确立。秦始皇以后,各代帝王均独立起陵园,陪葬品也不断完善中。到西汉时期,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墓室中出现了壁画、画像砖、石雕,陪葬品有珍宝、冥器、陶俑、陶猪、车马、彩衣、帛画、粮食、瓜果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真正做到“事死如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中,一度陵墓不兴,或者陵墓规格比较小。而唐朝统一以后,国力强盛,统治者又开始大兴陵墓。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对外宣扬“薄葬”以“歼盗息心”,其实他的昭陵“因山为陵”,方圆数十公里,十分豪华,陪葬品也自然丰硕,据传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现存世为摹本)。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作诗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
  
  五代十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混乱时期,社会动荡,国立衰微,陵园规格都很小。北宋的陵寝在皇帝死后才开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由于这个原因,宋代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南宋九个皇帝中的六个都葬在绍兴。由于南宋是偏安,面子上还有光复国土的需要,皇帝下葬只是“暂时埋葬”,以后还要迁回故都,所以陵园规格都极小,既没有高大的坟头,也没有神道两侧制做精美的石雕,已经沦落到甚至不如西周王侯大墓的规格。
  
  元朝虽然强盛,但是他们是在部落争斗中发展出来,留有部落生活的旧习。他们的帝王都秘密埋葬,防范仇家报复性挖掘。据史料记载,蒙古贵族死后不起坟,埋葬之后“以马揉之使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来年如果皇室要祭祀时,就拉着那只可怜的母骆驼引路,但见母骆驼悲呜之处,就算是墓地了。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也就从此无法辨认灵柩真正所在地点了。目前的成吉思汗陵仅仅是衣冠冢,具体埋葬点,由于当时沿途目击者、护灵队均被灭口,无可考史料记载。
  
  明朝清朝时期皇权进一步扩大,皇帝陵园精美,明十三陵、清东西陵,格局就是一个小皇宫,装修华美,是人类文化珍宝。特别是明朝工于土木工程,明十三陵中,建成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棱恩殿,全殿由60根直径1.17米、高14.30米的金丝楠木巨柱支承,其木材之大,为存世木结构之最。明清皇陵均埋藏有大量的珍宝。明定陵出土的文物就有3000多件,清朝财政收入远高于明朝,国库充实,陵墓中陪葬品应该更加丰硕。
委员按:原创,商业使用请联系xinqiaolian@163.com,转帖请注明“新侨联委员”原创

《盗墓——人间对地狱的野蛮入侵》
【二】  最早的盗墓行为出于报复
  
  先前委员简要介绍了诸侯帝王陵墓制度的发展,屡次提及“陪葬品丰硕”,估计读者普遍心动,然而,最早的盗墓行为,却和仇家报复有关。龙山新石器文化墓地就发现了典型的出于敌意而破坏墓葬的情形。

  出于报复性质的盗墓行为,一直贯穿人类历史,且多有官员参与,甚至是政府行为。委员在此举例一些著名的“官盗”事件。《史记》记载了许多因本国墓葬被敌方控制或毁坏造成的重大影响。如韩国先王墓葬所在地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距秦地仅70里,韩国恐惧秦人的破坏,不得不俯首称臣。又如在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下楚郢都,烧其先王墓夷陵,导致楚人丧失斗志。在燕齐两国的战争中,田单据孤城即墨抗战,曾经用计宣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于是,“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这是政治斗争导致破坏坏宗族坟墓的典型案例。

  历史上,春秋时期伍子胥掘墓复仇事件就非常出名。据《淮南子•泰族训》记载:“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而《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更加详细:“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也就是说:伍子胥复仇找不到楚昭王,就拿他老爹平王出气;平王已死,鞭尸(《淮南子》记载为鞭墓)。关于伍子胥是“鞭尸”还是“鞭墓”,史学界有争议。如前面委员整理的资料,春秋时期大墓基本上“不封不树”,也就是一块平地,没有坟头,伍子胥如何鞭打之?所以委员个人观点是“鞭尸”。春秋时期,诸侯争斗,灭国者往往被毁宗庙。当时祭祀祖先不是在墓地,还没有扫墓习俗,祭祀是在供奉祖先灵位的宗庙进行,所以“毁宗庙”,也是广义上“政治毁墓”的一种形式。

  南北朝时局动荡,多有残暴事件发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国,将已经死亡的劲敌、后燕国赵王慕容麟(曾短暂称帝)发冢斩尸。(网络资料“拓跋王圭发慕容普麟冢”系讹传)

  隋朝官员王颁因为父兄为南朝陈国开国王陈霸先所杀,陈国为隋朝所灭后,王颁率领父亲旧部千人,深夜偷挖陈霸先的万安陵(这名字真讽刺)。万安陵是在陈霸先死后两个月内修建的,规模小,仅仅“周六十步,高二丈”,在千余人发狂挖掘之下,很快掘出已经死亡22年的陈霸先尸体。王颁将尸体架上柴火堆烧烤成灰,又将骨灰混水喝入肚子。古人说恨一个人恨不得“生啖其肉,死寝其皮”,王颁做得更彻底,不但挫骨扬灰,还喝骨灰汤!

  唐朝时期,据《新唐书》记载,卢龙节度使张弘靖因安禄山、史思明于此初起反叛,而当地民众中仍然心存安、史崇拜,于是“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旧唐书》也记载,张弘靖“发(安)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至于现在流传“安禄山墓位于武功县贞元乡北可村东南约450米处,1956年文物普查时,墓高4米,直径十余米。”此说法可信度不高——既然张弘靖已经出于政治目的,用官军发墓,要改变当地对安禄山的崇拜,恐怕不会留坟头。

  宋朝开国伊始即削夺兵权,降低武人地位,结果虽富却弱,未能统一中国,屡遭入侵。宋朝皇陵均遭到政治性盗掘。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追尊“宣祖”)的迁葬陵,号称“七帝八陵”(也称“巩义八陵”)。公元1130年,降金的宋臣刘豫建立傀儡政权“大齐”。史书上记载,“刘豫僭立,见兵士卖陵中玉碗,即置淘沙官,再发河南山陵及发民间无主坟墓。”刘豫是历史上第二个公然设置专门盗掘陵墓的官员的王侯,设有“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刘豫儿子也被其任命为“淘沙官”。父子两代都是汉奸、盗墓贼。
  刘豫盗墓的特色是“既当盗贼又立牌坊”。金将粘罕攻破北宋京城之初,装模作样,下令禁止军人抢掠陵庙器物,并备置大礼,派人祭悼永定、永昭二陵。等祭奠过后,外宣工作做好了,刘豫就带官兵盗掘。盗掘后,为灭罪证,还放火烧毁陵墓地上部分和附属建筑,制造失火假象。偏居杭州宋高宗赵构闻讯后大惊,急命河南镇抚使翟兴和抗金名将岳飞北伐,驱逐金兵,修复皇陵。但不久金兵卷土重来,北宋皇陵再被毁,这下子可受二茬罪了。

  前面说了,南宋严格来说没有皇陵,只是南宋皇帝的临时安葬所,面子上他们还得迁回开封故土和祖宗安葬在一起,因此南宋皇陵实为“攒宫”(攒集梓宫)。这些攒宫也遭到政治性盗掘。《明史》上记载“至元间,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名曰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真珈败,其资皆籍于官,颅骨亦入宣政院,以赐所谓帝师者……”翻译成白话就是:元朝时,西夏番僧、江南宗教局局长杨辇真珈把宋徽宗诸陵统统盗掘了,偷走金银珠宝,还把帝后的骨骸埋入杭州南宋旧皇宫内,建塔镇压,破坏皇宫风水,侮辱宋人。又把宋理宗的头骨做成酒碗玩弄。杨辇真珈被抄家以后,元政府把“宋理宗酒碗”赏赐给帝师。我们现在所见的南宋陵,为明太祖朱元璋所修复。据《南宋诸陵图》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将遗留在元宫中“宋理宗酒碗”送回南方,并将其他五帝遗骸迁回攒宫。历数宋朝,既有“徽宗钦宗坐井观天”,又有“镇南塔”、“宋理宗酒碗”,从生到死,彻底被羞辱。

  明朝皇陵有南京、北京两处,明朝灭,南北皇陵均遭到清军破坏。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顺治时期遭到清军破坏,康熙为了收拢人心,重新派人修缮。康熙还假惺惺“以臣子礼”祭奠了明太祖,同时攻台,灭明朝遗孙。

  清雍正十年(1732年),已经死亡49年的吕留良受湖南儒生曾静反清一案(这个书呆子写信策反岳飞后代岳钟琪,被岳钟琪诱捕)牵连,被雍正皇帝钦定为“大逆”罪名,及已经死亡的儿子葆中遭开棺戮尸枭示之刑。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多次政治性破坏中共领导人家属的坟墓。文革时期,政治性掘墓更普遍。
  
  当代作家金庸,本名查良镛,其祖上被乾隆抄家处死,金庸记恨在心,利用乾隆裕陵被盗,尸骨不全为原型,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描写乾隆因为发誓说“如背叛盟约,将被盗墓”。后来乾隆真的背叛盟约,遭盗墓报应。这是金庸在文笔上为祖先报仇,在小说里挖了乾隆墓了。
我记得N年前,你就说要写点盗墓的东西.

后来  我一直以为  鬼吹灯  就是你干的呢
  绝对不是委员写的,我整理盗墓题材比较《鬼吹灯》早,但是我没有那么本事写小说呢。错过了赚钱的机会……我会慢慢整理一些照片上来。
记号一下,准备10年后让我儿子来回帖{:3_81:}
发盗墓贴者,人恒盗之{:3_93:}
委员原创啊,支持支持!
汗死  这两天正在看盗墓笔记 ,盗墓笔记比鬼吹灯吓人
昨晚看的头皮一阵一阵发麻!
委员按:原创,商业使用请联系xinqiaolian@163.com,转帖请注明“新侨联委员”原创

《盗墓——人间对地狱的野蛮入侵》
【三】  劫财是盗墓的主因

  回头再说盗墓最主要的动机——探宝、侵掠陪葬品。既然陪葬品丰硕,多有珍宝,那么引人垂涎乃至盗挖,不足为奇。
  
  原始社会虽然生产力低下,但是其中的彩陶在当时算是人类的高档艺术品,在今天的文物黑市上价格不菲。半坡文化墓地出土的“人面鱼网纹盆”(彩陶),就是一个骨骸瓮上的盖子,纹饰精美,是国宝级文物。当代一些盗墓者很喜欢这类原始社会墓地——没有防盗设施、埋藏浅、往往无人守护、有家族性,一挖整个家族墓群收获不小。盗墓者专偷其中彩陶。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有重大飞跃,青铜礼器、酒器在当时都是价格高昂的奢侈品。所以当时就有人盗墓掘青铜器发财。

  汉末,社会动乱,军阀混战,民众盗墓成风。曹操多年征战,苦军费不足,于是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专司指挥官兵盗掘冢墓,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组建“盗墓国家队”,有正式编制,有大规模公开挖掘,曹操还亲临过盗墓现场指挥。《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数万斤。”“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起草了一份讨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曹操收金数万斤的说法未必准确,但汉梁孝王刘武是刘邦的孙子,其父是汉文帝刘恒,哥哥是汉景帝刘启。刘武正处“文景之治”、国富民丰的年代,陵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侧室、耳室、角室等部分组成,墓室总容积大达1367立方米,可以推想刘武陪葬的丰厚程度。曹操此番盗墓收获肯定惊人。

  唐末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这时期出了一个历史上危害最大的盗墓贼——节度使温韬。温韬之所以成为盗墓历史上第一恶人,原因有二:创历史上盗掘帝王陵最多的记录;好盗且好毁,毁灭珍贵文物多。
  温韬是陕西人,对本地皇陵知根知底,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温韬在长安做了7年军政长官,组织官兵盗掘关中地区除乾陵外所有唐朝皇陵(“关中十八陵”,盗17陵)。温韬盗墓,官史野史资料翔实,铁证如山——《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旧五代史•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资治通鉴》亦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宋人程大昌《考古编》中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
  温韬盗墓的特点是“不识宝,毁宝”。粗人温韬盗掠昭陵后,居然看上装裱书画的绸缎,令手下撕下绸缎,丢弃书画作品。自此,昭陵陪葬的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毁了!

  宋徽宗喜好青铜古物,于是“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时人多发墓盗青铜器来进贡之(张邦基《墨庄漫录》)。宋人笔记《铁围山丛谈》说,帝王“好古”,“世既知其所以贵爱,故有得一器,其直为钱数十万,后动至百万不翅者。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

  明万历年间,宦官陈奉盗墓,也有一大特色:居然盗当朝皇帝的祖坟!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朱翊钧命陈奉当“税监”,去荆州(湖广一带)征收矿税,陈奉知道皇帝收入窘迫,“税监”就是拿着皇帝颁发的执法证的黑社会,最紧要任务就是替皇帝劫财。于是贯彻皇帝旨意,四处劫掠。《明史》对此有记载:“剽劫行旅,恣行威虐”。
  陈奉到任后,受到民间盗发李林甫妻杨氏墓一案启发,眼红民间小贼“得黄金巨万”(此案赃款后并未正常上缴国库或者发还墓主后裔,而是被万历皇帝侵吞入自己的小金库), 自己的身份是“税监”,管矿山,手下自然有的是能挖掘的技术工人,因此陈奉自觉组织官盗应收益更大,竟“悉发境内诸墓”,连当朝皇帝的祖坟“显陵”都挖!显陵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境内,是万历皇帝朱翊钧自己的曾祖父、恭睿献皇帝朱祜杭和曾祖母蒋氏的合葬墓。显陵本为王陵,“祖以子显”,被加封为皇陵,营建断断续续长达47年,规模宏大,陪葬丰厚。陈奉是打着“开矿”的旗号进入陵区的。然而皇陵陵区内不准耕作,不准放牧,更何论开矿?当地知县王之翰探知陈奉要“开矿”了,进言阻拦,结果反遭陈奉的诬陷、逮捕。
  陈奉在荆州盗墓恶行,巡按御史玉立贤、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大学士沈一贯等都上过报告,万历皇帝朱翊钧均不处罚,所以陈奉越发胆大,发展到盗皇陵。一个太监居然敢在群臣揭发浪潮中盗当朝皇帝祖坟,自然是得到皇帝默许,为皇帝劫财的。万历为求财,连祖坟都不放过,是在令人发指。

  清朝六库全书编撰纪晓岚尤其喜欢“考古”,收受了不少上古之物,其中就不乏盗墓赃物。至于纪晓岚也非影视剧中的清官,其“考古”瘾极大,薪水又低,收受贿赂自然免不了。真的是“不怕领导不收礼,就怕领导没爱好”,纪晓岚就好这口。

  中国文化传统上“好古物”,因此历代都有盗墓掘古物而发财的。民间小盗墓贼就不消说了,光历史上有记载的有官方身份的大盗就有不少。以上仅仅是其中一些有特色的案例。

  很多盗墓行为,是政治因素和发财欲望相互交织的。前述金王朝扶植的伪齐政权在中原地区对北宋帝陵的大规模破坏。刘豫盗墓既是出于为金王朝服务的政治目的,又有发掘宝物的求财需要。
咱有生之年不知能否一睹秦王政的地宫....
开个玩笑,委员不要介意
其实本文标题倒是让我想起了牛蛙的一款神作:《地下城守护者》和它的同人作品《暗黑魔法师手记》以及这同人作品的同人作品《XXXX年代记》{:3_87:}
另外我觉得吧,盗墓这事情,干的好了,就叫考古{:3_80:}
史思明墓当在北京,近年被发现。从哀册遗文来看,基本认定是史朝义为他老子修的大墓。
委员真是才高八斗,定当拜读。
感觉现在的盗墓小说都太刻意了,为了营造气氛与高潮,情节越来越不靠谱,厚厚一本随便翻开哪页都差不多。

委员有时间根据资料写个好看点的吧
  盗墓如果根据现实写,恐怕不好看呢。电影《木乃伊》就因为有很多神话内容才好看。
厄....俺倒觉得结合现实的一些考古悬案,有根据地发挥下,会比那动不动出来一怪物更勾引人----起码有真东西可看
记得委员以前也写过一篇盗墓的帖子 ,,后来没了下文 :D
  同样标题,委员曾开过一贴,后来因为手头资料有限,没有继续下去。现在就是要补充资料。嗯。为了避免会员说我挖旧帖,我干脆新开一贴。
盗墓贼自然不能漏掉孙殿英这厮了:@
万字军骑士 发表于 2009-10-25 00:02

他那一点技术含量没有.....
11# DATIGER


安史二人不都是死在自己儿子手中么?
弑父也要装样子。
主席要做报告 发表于 2009-10-24 23:14

我们不是埃及
埃及人改信了YSL   不认祖宗   怎么挖他们自己的祖坟都无所谓
我们中国人信祖宗   挖祖坟   哪朝哪代都是恶心事
何况我们还算是文化一脉相承了
所以   挖皇陵   我都反对     何况是千古第一帝
要维持传统   爱护老祖宗的文化遗产


委员按:原创,商业使用请联系xinqiaolian@163.com,转帖请注明“新侨联委员”原创

《盗墓——人间对地狱的野蛮入侵》
【四】盗墓的动机千奇百怪

盗墓偷建材

  求财和报复是盗墓最主要的两个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奇怪的原因,比如:偷建材。江苏徐州还发现晚唐时人利用汉墓墓室重新下葬的情形。这样的现象,在文献资料中也有反映。

  《太平御览》中说:魏黄初末,吴人发吴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预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班固在《汉书》中同样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孙权大破长沙,派人挖毁吴芮墓,取棺木用来给其父孙坚建庙,当时负责掘墓的人开棺一看,吴芮衣服容貌鲜艳如新。那个负责掘墓的后来在寿春见到南蛮校卫吴纲,令他感到不解的是,吴纲竟然与吴芮长得一模一样,只是个头稍矮了一些。一问才知道吴纲竟然是吴芮的第16代子孙。这两个记录都向我们证明:孙权的父亲孙坚的庙所用的木材,来自于吴芮的陵墓。《太平御览》卷五五八引《抱朴子》:“吴景帝时,于江陵掘冢取板治城。”发掘古墓以取用“材”“板”等材料“立庙”“治城”的情形,在建筑史上,也有值得关注的事情。
  《旧唐书》中说到安史之乱时,薛愿指挥的颍川保卫战,“自至德元年正月至十一月,贼昼夜攻之不息,距城百里,庐舍坟墓林树开发斩彻殆尽,而外援无至。”可知“坟墓”中的材木也被“开发”用以构筑御敌工事,充作城防工具。唐诗有“荒坟开作瓮城培”句,说明这一情形在当时可能是相当普遍的。
  唐代取墓砖筑城的事情,在明人笔记同样可以看到实例的记载。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写道:“正德四年,南京太监石岩者,营治寿穴,苦乏大砖。或献言,云近处古冢砖奇大。遂拆以充用。视其碣,乃介甫也。”有谁人会想到,北宋名相王安石墓葬所用墓砖,历时423年之后,竟然被明朝太监筑墓时掘取,“拆以充用”。
  在河南南阳的考古发掘资料中,还可以直接看到晋人发掘汉墓,并利用汉画像石作建墓材料的实例。1962年3月,考古学家在清理一个位于南阳东关外商业局院内的墓葬,墓中出土随葬器物均为晋代遗物,而作为墓室建筑材料的画像石,其题材和造型艺术却表现出汉代风格。清理简报的执笔者认为,“从某些画像石在这座墓葬中的位置来看,显然是晋代人利用了汉代画像石刻作为建墓石材。例如墓顶石5上面浮雕一朱雀尾巴和一青龙前半躯,显然是一幅画像的一半。墓顶石7是一条状长石,上面浮雕一执答的守门侍吏,这在一般汉代画像石墓中是作为门柱用的,然而在这座墓中,却充作盖顶用了。这些事例足以证明后人建墓而利用前人的遗物。”

  偷建材的盗墓贼中,最有名的是乾隆皇帝。为什么一个盛世的皇帝,还要去偷建材?原来明朝建筑技术极其先进,建筑用料奇佳。前述的明长陵棱恩殿,全殿由60根直径1.17米、高14.30米的金丝楠木巨柱支承,材料之大无其右者。那么乾隆时期清朝国力更盛,难道没有大材,非闹到要偷窃前朝陵墓上的旧料?主要原因有二:巨料难得、旧料甚好。清朝虽然富庶,然而中国森林资源已经经过历朝开发,破坏厉害,尤其明朝社会风气“好木作”,兴建有南北皇宫、十三陵等浩大工程,木料消耗极大。到乾隆一朝,珍贵木料特别是巨型木料已经难得了。巨型木料还有一个工艺上的问题:难干,风干时间可能长达数年到数十年,乾隆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圆明园,工程浩大,大材巨料不足,新料风干来不及……太缺木料了。乾隆和工部尚书和珅就把目光转向明十三陵。偷窃陵园地面上的附属设施,在当时也算是盗墓行为,古来为人不齿,所以乾隆要盗墓之前立了一个牌坊:宣布重修明十三陵。这一重修工程项目不全,不尊原制,拆大改小,偷梁换柱!明朝世宗朱厚熜的永陵花了10多年时间建设,规制仅次于长陵,与定陵不相上下,经过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年—1787年)这次“重修”,永陵祾恩殿缩小了:《大明会典》记载,祾恩殿重檐7间,左右配殿各9间,恩门面阔5间。乾隆“重修”后祾恩殿变为5间,恩门面阔减为3间,柱网分布也与旧制不同。清朝皇帝自顺治开始,多有“盗木”的恶习,用旧料修筑宫殿、陵寑,康熙、雍正都干过拆毁明朝建筑建陵的事情。但直接盗陵的,则只有乾隆。(以后委员会专门开一个话题《谈谈红木和红木家具》)。

  2009年9月12日,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一栋百年老厝在翻修时,墙体内发现几块印有“五铢钱”纹饰的古砖。经考古人员鉴定,这几块古砖极有可能是南北朝到汉朝之间的墓砖,是目前泉州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墓砖,这也是委员看到的最近的盗墓偷建材的资料。

盗墓制药

  盗墓有时又有令人惊栗的动机:制药。《异苑》记载,汉代人京房的坟墓在东晋时被盗掘,遗体依然完好,“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之。”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代有“木乃伊”可治愈“损折肢体”的传说,与“僵尸人肉堪为药”的迷信接近。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此说,看起来当时在中医中药学界还是认为木乃伊堪药用。近世吴有如《点石斋画报》有题为“群贼盗骨”的故事,其中写道:“有匪徒将棺木撬开七八具,盗窃枯骨,有谓以之为闷香,有谓以之合药饵。事虽出于拟议,然非专盗衣饰可比矣。”这种取枯骨“以之为闷香”或“以之合药饵”的盗墓动机,实在令人惊异。

掘墓夺风水

  盗墓,有时候是出于争夺风水的需要。一些名山大川,风景秀丽,山水相依,其中极少数地形,可以看到:面前凹地聚水如宝盆,背后群山绵延如屏风,左右小山前伸如手臂合抱,顺口溜谓之:“前有(水)泡,后有靠(山),左右合抱。”这样的地理佳地,自然是阴宅上选。佳地毕竟少,死人多,结果就发生了风水争夺,甚至将前人坟墓挖掉,夺其风水宝地为用。

  明太祖朱元璋挑选紫金山建设自己的陵园,大搞圈地运动,规划区内所有陵墓被强行拆迁,结果臣下汇报:发现孙权墓在规划区内!算违章搭盖否?这下不好办了。普通民间墓葬,挖了就挖了,孙权可是历史名人、江东王侯,如果明太祖迁葬之,则不免后人职责。最后明太祖假装大度说:孙权也是条汉子,且留作门神吧。

盗墓配阴婚

  在殷商时,冥婚现象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早在周朝时,《周礼》便以“乱人伦”禁止冥婚;汉以后,儒家礼制也一直反对冥婚,但自魏晋发展至唐,由于唐朝皇帝(唐中宗、代宗等)曾多次主持冥婚活动,冥婚一度盛行于世。直至现在,一些落后地区还有“配阴婚”的恶习。如果有人(绝大部分为男性)死于非命,或因贫穷和残疾等原因终身未娶(嫁),家属就想找女尸(男尸)给配婚。有的是阴婚媒婆牵线,已逝男女双方家属同意下把死人挖出来合葬完婚,这虽然非死者意愿,好歹是双方家属情愿,而更恶劣的方法是盗墓找尸骸配婚,最恐怖的行径居然是杀人出售尸体!1999年秋天,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习文乡52岁农民宋某听说本村的一个外地妇女病死后,便连夜偷了她的尸体,但还没有出手,就被公安局抓了,被判两年刑。出狱以后,居然重操旧业,而且在2006年发展到杀四个智障女、两个求职女青年来配阴婚!

盗墓奸尸

  极少数人有恋尸癖,发展到盗墓奸尸地步,令人发指。

破坏性盗墓

  有一个自残中华文化的运动叫做“文革”,有一群暴徒叫做“红卫兵”。在文革中,炎帝陵、孔子墓、霍去病墓、岳飞墓、海瑞墓等等古代名人陵墓被破坏。
  有一个很强大的群体叫做“开发商”。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不顾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对发现的古墓葬强行破坏,引发民工哄抢陪葬品,毁坏尸骸,这是近年来常见现象。

委员按:原创,商业使用请联系xinqiaolian@163.com,转帖请注明“新侨联委员”原创

《盗墓——人间对地狱的野蛮入侵》
【四】盗墓的动机千奇百怪

盗墓偷建材

  求财和报复是盗墓最主要的两个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奇怪的原因,比如:偷建材。江苏徐州还发现晚唐时人利用汉墓墓室重新下葬的情形。这样的现象,在文献资料中也有反映。

  《太平御览》中说:魏黄初末,吴人发吴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预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班固在《汉书》中同样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孙权大破长沙,派人挖毁吴芮墓,取棺木用来给其父孙坚建庙,当时负责掘墓的人开棺一看,吴芮衣服容貌鲜艳如新。那个负责掘墓的后来在寿春见到南蛮校卫吴纲,令他感到不解的是,吴纲竟然与吴芮长得一模一样,只是个头稍矮了一些。一问才知道吴纲竟然是吴芮的第16代子孙。这两个记录都向我们证明:孙权的父亲孙坚的庙所用的木材,来自于吴芮的陵墓。《太平御览》卷五五八引《抱朴子》:“吴景帝时,于江陵掘冢取板治城。”发掘古墓以取用“材”“板”等材料“立庙”“治城”的情形,在建筑史上,也有值得关注的事情。
  《旧唐书》中说到安史之乱时,薛愿指挥的颍川保卫战,“自至德元年正月至十一月,贼昼夜攻之不息,距城百里,庐舍坟墓林树开发斩彻殆尽,而外援无至。”可知“坟墓”中的材木也被“开发”用以构筑御敌工事,充作城防工具。唐诗有“荒坟开作瓮城培”句,说明这一情形在当时可能是相当普遍的。
  唐代取墓砖筑城的事情,在明人笔记同样可以看到实例的记载。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写道:“正德四年,南京太监石岩者,营治寿穴,苦乏大砖。或献言,云近处古冢砖奇大。遂拆以充用。视其碣,乃介甫也。”有谁人会想到,北宋名相王安石墓葬所用墓砖,历时423年之后,竟然被明朝太监筑墓时掘取,“拆以充用”。
  在河南南阳的考古发掘资料中,还可以直接看到晋人发掘汉墓,并利用汉画像石作建墓材料的实例。1962年3月,考古学家在清理一个位于南阳东关外商业局院内的墓葬,墓中出土随葬器物均为晋代遗物,而作为墓室建筑材料的画像石,其题材和造型艺术却表现出汉代风格。清理简报的执笔者认为,“从某些画像石在这座墓葬中的位置来看,显然是晋代人利用了汉代画像石刻作为建墓石材。例如墓顶石5上面浮雕一朱雀尾巴和一青龙前半躯,显然是一幅画像的一半。墓顶石7是一条状长石,上面浮雕一执答的守门侍吏,这在一般汉代画像石墓中是作为门柱用的,然而在这座墓中,却充作盖顶用了。这些事例足以证明后人建墓而利用前人的遗物。”

  偷建材的盗墓贼中,最有名的是乾隆皇帝。为什么一个盛世的皇帝,还要去偷建材?原来明朝建筑技术极其先进,建筑用料奇佳。前述的明长陵棱恩殿,全殿由60根直径1.17米、高14.30米的金丝楠木巨柱支承,材料之大无其右者。那么乾隆时期清朝国力更盛,难道没有大材,非闹到要偷窃前朝陵墓上的旧料?主要原因有二:巨料难得、旧料甚好。清朝虽然富庶,然而中国森林资源已经经过历朝开发,破坏厉害,尤其明朝社会风气“好木作”,兴建有南北皇宫、十三陵等浩大工程,木料消耗极大。到乾隆一朝,珍贵木料特别是巨型木料已经难得了。巨型木料还有一个工艺上的问题:难干,风干时间可能长达数年到数十年,乾隆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圆明园,工程浩大,大材巨料不足,新料风干来不及……太缺木料了。乾隆和工部尚书和珅就把目光转向明十三陵。偷窃陵园地面上的附属设施,在当时也算是盗墓行为,古来为人不齿,所以乾隆要盗墓之前立了一个牌坊:宣布重修明十三陵。这一重修工程项目不全,不尊原制,拆大改小,偷梁换柱!明朝世宗朱厚熜的永陵花了10多年时间建设,规制仅次于长陵,与定陵不相上下,经过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年—1787年)这次“重修”,永陵祾恩殿缩小了:《大明会典》记载,祾恩殿重檐7间,左右配殿各9间,恩门面阔5间。乾隆“重修”后祾恩殿变为5间,恩门面阔减为3间,柱网分布也与旧制不同。清朝皇帝自顺治开始,多有“盗木”的恶习,用旧料修筑宫殿、陵寑,康熙、雍正都干过拆毁明朝建筑建陵的事情。但直接盗陵的,则只有乾隆。(以后委员会专门开一个话题《谈谈红木和红木家具》)。

  2009年9月12日,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一栋百年老厝在翻修时,墙体内发现几块印有“五铢钱”纹饰的古砖。经考古人员鉴定,这几块古砖极有可能是南北朝到汉朝之间的墓砖,是目前泉州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墓砖,这也是委员看到的最近的盗墓偷建材的资料。

盗墓制药

  盗墓有时又有令人惊栗的动机:制药。《异苑》记载,汉代人京房的坟墓在东晋时被盗掘,遗体依然完好,“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之。”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代有“木乃伊”可治愈“损折肢体”的传说,与“僵尸人肉堪为药”的迷信接近。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此说,看起来当时在中医中药学界还是认为木乃伊堪药用。近世吴有如《点石斋画报》有题为“群贼盗骨”的故事,其中写道:“有匪徒将棺木撬开七八具,盗窃枯骨,有谓以之为闷香,有谓以之合药饵。事虽出于拟议,然非专盗衣饰可比矣。”这种取枯骨“以之为闷香”或“以之合药饵”的盗墓动机,实在令人惊异。

掘墓夺风水

  盗墓,有时候是出于争夺风水的需要。一些名山大川,风景秀丽,山水相依,其中极少数地形,可以看到:面前凹地聚水如宝盆,背后群山绵延如屏风,左右小山前伸如手臂合抱,顺口溜谓之:“前有(水)泡,后有靠(山),左右合抱。”这样的地理佳地,自然是阴宅上选。佳地毕竟少,死人多,结果就发生了风水争夺,甚至将前人坟墓挖掉,夺其风水宝地为用。

  明太祖朱元璋挑选紫金山建设自己的陵园,大搞圈地运动,规划区内所有陵墓被强行拆迁,结果臣下汇报:发现孙权墓在规划区内!算违章搭盖否?这下不好办了。普通民间墓葬,挖了就挖了,孙权可是历史名人、江东王侯,如果明太祖迁葬之,则不免后人职责。最后明太祖假装大度说:孙权也是条汉子,且留作门神吧。

盗墓配阴婚

  在殷商时,冥婚现象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早在周朝时,《周礼》便以“乱人伦”禁止冥婚;汉以后,儒家礼制也一直反对冥婚,但自魏晋发展至唐,由于唐朝皇帝(唐中宗、代宗等)曾多次主持冥婚活动,冥婚一度盛行于世。直至现在,一些落后地区还有“配阴婚”的恶习。如果有人(绝大部分为男性)死于非命,或因贫穷和残疾等原因终身未娶(嫁),家属就想找女尸(男尸)给配婚。有的是阴婚媒婆牵线,已逝男女双方家属同意下把死人挖出来合葬完婚,这虽然非死者意愿,好歹是双方家属情愿,而更恶劣的方法是盗墓找尸骸配婚,最恐怖的行径居然是杀人出售尸体!1999年秋天,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习文乡52岁农民宋某听说本村的一个外地妇女病死后,便连夜偷了她的尸体,但还没有出手,就被公安局抓了,被判两年刑。出狱以后,居然重操旧业,而且在2006年发展到杀四个智障女、两个求职女青年来配阴婚!

盗墓奸尸

  极少数人有恋尸癖,发展到盗墓奸尸地步,令人发指。

破坏性盗墓

  有一个自残中华文化的运动叫做“文革”,有一群暴徒叫做“红卫兵”。在文革中,炎帝陵、孔子墓、霍去病墓、岳飞墓、海瑞墓等等古代名人陵墓被破坏。
  有一个很强大的群体叫做“开发商”。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不顾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对发现的古墓葬强行破坏,引发民工哄抢陪葬品,毁坏尸骸,这是近年来常见现象。
委员对温韬的描述不太准确吧,我看的资料是温韬盗唐皇陵后所掘物品都做了详细记载,没有在昭陵发现兰亭序,所以现在推测兰亭序在乾陵地宫。
   另外,坚决反对政府组织发掘帝王陵,这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09-10-24 23:53
萎猿不喜欢干些挖坟盗墓的勾当。:D
mark
这是新坟还是旧墓?MS以前也有一个这样的贴子
wajy 发表于 2009-10-25 10:00
  哦,那就是我看到的资料有错,你也上详细资料。
盗墓的手段

  网络上流传的盗墓手段,讹传很多,委员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三:发现、盗掘、安全善后。

发现

  只有发现陵墓,才能盗掘。前面委员简介葬制时候,介绍过春秋晚期以前的陵墓是“不树不封”的。也就是陵墓上方不种树,不封土。即使是这样,当时古人喜欢群葬,一个家族一般都葬在一起,打听打听还是有办法找到墓地。春秋晚期开始流行起墓地上堆坟头、种树,此法经过孔夫子大力倡导,普遍推广——这下子可为盗墓贼指明了方向:朝高高的人工土堆上挖下去便是!而且封土越大越高,墓葬级别越高,藏宝越丰富,至于墓葬前有翁仲、石兽等,那是官员与王侯以上的墓葬,那更是为盗墓贼指出:“前面有银子!”那些子孙盗长辈墓寻宝的,就更是不用找,他还不知道自家长辈墓在哪里?至于乡民盗周边坟墓,也是知根知底。有些可怜的死者,刚刚大操大办广为告知办了葬礼,生前的乡邻就下手了。

  当然,不是所有坟墓都能出现在盗墓贼的视野前,有些坟墓地处偏远,位于荒山野地之中,平时人迹罕至,盗贼就得找。寻找的方法不外乎:翻阅资料、野外探查、走访乡民了解情况。

发现•翻阅资料

  有些有点文化的高级盗墓贼(这行业也分业余和专业、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会翻阅一些地方志来考证古代名人富人的葬所。翻阅资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知道某墓是否被盗,是否有藏宝。做贼没有文化就是一蠢贼。唐代王潮的陵墓,最近就至少让三批笨贼光顾了。王潮,原为农民军的“王”,归顺唐朝被授福建观察使,加封检校右散骑常侍、工部及户部尚书,后又敕拜福建观察使处置使,授威武军节度使。乾宁四年(897)卒,追封秦国公,谥广武。民间称为“开闽王”。他的陵墓在福建省惠安县。盗墓贼想:王侯墓,大宝藏啊。2007年,盗墓书盛行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盗墓书籍的蛊惑,一批贼人入侵“开闽王陵”地宫,盗走铁门;2009年清明节时,又一批贼人又盗走地宫铁门;4月22日,第三批贼人撬开地宫铁门了,这回地宫铁门还在,陵墓管理处三张办公桌被撬,连值班床床底都被翻过来。看到这里,读者一定纳闷:盗铁门作甚?原来这个“开闽王陵”早就被盗,后来考古发掘清理过,地宫中空空如也!至于盗铁门,估计是笨贼扑空以后恼羞成怒,本着“贼不空手”的原则,拿走铁门去卖废铁了!至于管理处,啥都没有……
发现•野外探查

  翻阅资料是高级工的做法,一般中级工多直接搞野外探查:带个罗盘,依照风水学指导,去寻一个风水宝地。风水学说是中国古代与建筑环境规划有关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是为选择建造地点而对地形、地貌、景观、气候、生态等各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则,提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一些指导性意见,说明哪些是应该追求的、哪些是应该禁忌的。掌握这门学问并以此为职业的人称为“风水家(风水先生)”。“风水”一词来源于东晋郭璞《葬经》中所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即与地脉、地形有关的“生气”,与风和水的关系最大——忌风喜水,故风要藏,水要聚,只有“藏风得水”,生气才能旺盛。风水家称良好的建筑环境用地为“风水宝地”,认为这样的地方必定生气旺盛。这个风水宝地,既然适合建坟,那么就“适合盗墓”了。风水学相当庞大和复杂,流派众多,限于篇幅,在此不多做介绍,以后委员争取机会独立成章写一个专题。墓一般要葬在山上,但是不能在最高处。高处风大,不胜寒;日晒,类同暴尸;更可怕的是容易遭雷劈。遭雷劈是古人的大忌讳。墓地比较好的选址位置是山梁上,这样排水通畅,墓不容易被山洪冲毁,穴不容易进水。同时居高临下,使后人高山仰止,心生崇拜之意,更觉先人神圣。墓址山形要有靠,即墓背后地势更高,不会空空荡荡。山要起伏有形,如龙似蛟,如果峰峦叠叠,如群龙则极好。山形要有抱,即周围的山如人之两臂形成合抱之势,可以守财聚气,护卫陵墓。山应该是土质山,忌讳石山。古人认为石山光秃秃“无生气”,骤冷骤热,先人不安,而且暴雨冲刷,土层流失,很快会露棺暴尸。山上林木不宜过旺,林木旺盛则走兽多,若是穿山甲、狐狸等喜欢打洞的动物一多,墓穴难免被挖穿,先人不安。(传说狐狸极喜欢居住于墓穴)。林木也不宜高,招雷击。还有,林木过高,墓前视线受阻挡,坏了风水。墓前面对的位置称为“明堂”,明堂最好是块平原,谓之“明堂广阔”;平原上宜有河流蜿蜒流过,谓之“玉带环绕”,极佳。如果山梁上的墓地对着一个湖泊或水库,谓之“游龙戏珠”,极佳。风水学最简易的口诀前面委员也提过了:“前有(水)泡,后有靠(山),左右合抱。”读者若是去野外游玩,依照委员的简易口诀找看看,就容易发现好地争埋,一处风水宝地,有时候会有多个坟墓。盗墓贼找到风水宝地以后,还可以挑挑选选,找大户人家的坟头动手。关于利用风水学知识盗墓,网络上有一个传说:“据说民国年间长沙一蔡姓盗墓高手极擅风水之术,他若出门选点,从者必云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宁乡县走亲戚,行到一风景甚佳处,指着一块水田对同行人说,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宝物必可使你我骤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于是跟他们打赌:若无古墓,自己输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宝物自己独占七成。众人赌兴大发,遂暗约乡民数十人于夜间发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砖室大墓,墓壁彩绘死者生前生活图景,墓内有宝剑、宝鼎、玉璧、漆器、金饼、砚、竹筒等物。后来他们卖给美国传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这段文字很生动,不过有悖历史学和风水学常识。砖墓年代多在唐以后,明朝砖墓盛行,当时风水学已经发达起来了,选择墓地讲究高处、干燥、防潮,如果一块大墓地在水田以下,说明此地是低水位,墓室会遭到水淹——这严重犯忌讳。当然,有些坟头年久失修,封土已平,被开垦成田地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不是水田,是旱田。

  依靠风水学找墓,也有局限:墓穴定位不准。墓地穴位是根据死者属相还有风水先生喜好而定,有很大的个人意识在其中。委员举例:委员曾经和某副教授同去他的老家。他在老家包了一小片山头开荒种果树。在山头上,委员转来转去四处看,副教授问我:“找什么?”“找墓,这个山头后有靠,前有抱,一定有古墓。可是我怎么找不到?”副教授哈哈大笑,领我从山头上沿着山梁处往下走了一段比较近的距离:“看看,就在这里。风水不错嘛。” 我一看那个墓就哭笑不得……迂!死读书的笨风水师!这个笨风水师晓得山头不葬,教人把祖先埋在山头略下的山梁上,不过……这个山头的背后还有一个凹地,之后才是更高的山峰,山峰形状如圈椅的靠背,而这个山头才是椅子的正位,墓穴必须在山头上,才能真正做到有靠有抱啊!听该副教授讲,这个墓也被盗过,随葬品无存,尸骨抛于坟外,后来重新下葬过。想必这伙盗墓贼也是擅长于看风水的。有些古墓上封土已经消失,盗墓贼根据风水学定大概位置,具体穴位就要靠钻探。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当时盗墓贼还用锥子探查,大约在民国时期,洛阳铲诞生引发重大文化灾难:这洛阳铲太好用了!对地下勘察极为有效,大批没有明显标志的陵墓惨被发现,很有有标志但是找不到具体入口的陵墓被找到入侵捷径。由于洛阳铲如此重要,委员将在后面“盗墓工具”篇幅中讲解。

  野外探查中不全是依靠风水学。风水学起源于东晋,唐代以后才基本上发展成型,那么之前古人的墓葬往往不照风水学指导来营建。比如秦始皇陵,面北,迎北风吹袭,和后世的风水学说相悖。有很多高价值的汉朝陵墓,选址也与后代风水学无关。很多墓葬的封土后来因为水土流失等原因削平,或者被冲积土湮没在地下,此时地上已经无明显的标记,盗墓贼还有办法么?有,盗墓贼搞野外探查,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一些山头上残存古代建筑残料(秦砖汉瓦等)、夯土、柱基等,结合地形可以怀疑是古代陵墓的享殿遗迹。春秋战国之前,宗庙和陵墓是分开的;秦汉以后,陵墓之上建设有享殿,用于祭祀。享殿虽在战火中被毁,残存的遗迹就为寻找秦汉以后大型陵墓提供了方便。只要盗墓贼发现这些遗迹,就会进一步用洛阳铲等工具深入探查,不厌其烦地挖掘下去,直到把陵墓的位置找到。盗墓贼有时候也依靠植被指引:商周古墓要大面积夯土,被打夯的土地上植被生长不良;或者有墓葬的地方,人为破坏原生植被突出古墓;或者因为有墓地占用不耕作不造林;或者因为年代久远,墓地上长满与周围植被不协调的荒草……委员在登山活动中,凭着肉眼四望,远远看到周边山上植被异常,走近基本上都能发现墓葬。当然观察植被方法不太好用……植被生长异常的原因和地方多了,特别是有重大价值的古墓,这时候盗墓贼的方法有变:
发现•走访乡民

  盗墓贼多伪装成为算命先生或者风水先生,流窜乡间,走访乡老,巧舌如簧,骗取当地人信任,专打听当地流传的古墓故事。一些警惕性不高的村民,无意中被套出墓葬地址,或者仅仅说出一些当地异事,给盗墓贼提供重要线索。

典型案例

  以上盗墓者的手段,考古学者也用。历史资料指明徐州是汉朝封国“楚国”王城所在地。1984年,在徐州狮子山山上,当地砖厂取土作业时,发现了汉兵马俑。兵马俑是王侯的地下卫队,有兵马俑的地方,陵墓自然不远。考古队在此发现了汉朝的瓦当和铺地砖,推断当地应该建设过陵墓的享殿。在走访乡民中,专家王恺有听一乡老说:狮子山早年间有大堆大堆的碎石子,老百姓不需要开山就可以取石去卖。王恺奇怪了:狮子山没有采矿场,山形完整,“好好的一座山,哪来的大堆大堆的碎石呢?”王恺推碎石是当年古人在这里开山挖墓时剩下的,汉墓就在狮子山主峰的腹腔里。根据经验,王恺推测了墓室的大体方位,带领考古队展开了探测工作。狮子山主峰南侧上分布着上百户居民,民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不可能拆掉所有的民房去打梅花桩探测。王恺的“洛阳铲”在一户民房前后画了一个圈儿,认定这里有望找到墓道。于是,花了一大笔钱征用了这座民房,结果没有找到墓道!煤炭部地质勘探大队前来帮忙,却又因地形复杂难以探测而告退。第二次又失败了。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宁书年先生前来增援,他不但带来了全国十余省市50多位科技人员,而且带来了维加重力仪、地震仪、磁法、电法、地质雷达等当时最先进的探测仪器。王恺对此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然而,结果仍然是失败!

  三次探查失败耗掉了几十万元经费,王恺只好回到“走访乡民”这一招上。1990年初春,王恺集狮子山地区70岁以上的老人开一个座谈会。老人们说了很多关于狮子山的故事,其中老农张立业说:“家里儿时挖过大地窖,很大很大的,能存上万斤红芋,有两米多深……”王恺寻思:狮子山上土层薄,怎么可能挖到两米多深?是不是挖在了墓道上?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在石山上挖出能储存上万斤红芋的大地窖?1991年7月初,王恺率人在那个地窖里打深沟,然后向四面扩展。7月14日,向外扩展的“洛阳铲”终于触到了一块硬硬的石壁——狮子山楚王墓的墓道东壁被发现了!

  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狮子山汉墓。从中出土文物多达2000多件,此墓成为199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这一考古案例,就是王恺等考古学者运用“翻阅资料”、“野外探查”、“走访乡民”方法的成功典型。
委员好贴啊,先占个位置以便以后挖坟。。。

现在一提起盗墓,总是想起鬼吹灯,唉

话说,小时候看过一本旧书,说的是西域古文明遗址和古墓被外国人盗挖的事,看得那叫一个心痛啊,多少壁画,文物流落外国。
难道委员是干这一行的?
委员真身,做个记号{:3_94:}
长见识
[:a6:]可我怎么觉得是废物利用,我是个实用主义者,一大堆的东西放在地下不用,还不如拿出来发挥作用
委员的科普帖子要顶
盗掘

  对于一般的现代平民坟墓,盗墓贼无非就是对着坟头抡起锄头挖下去,一般就是“大揭盖”,毫无技术可言。而大型古代墓葬就不同了:商周王侯墓葬规格大,埋藏深,盗墓贼还得设法找到最接近棺椁的捷径;汉墓不单埋藏深,还有黄肠题凑、白膏泥等保护;唐代墓有些有石质外椁,还有“以山为陵”的,找不到薄弱点还真难下手;明朝砖墓盛行,出现过有高达两米的砖顶(七辐七券墓顶),甚至有三合土、泥沙浆、碎石等浇筑了十多层的,可谓地下碉堡了。

  考古是精工出细活,可以公然磨洋工,而盗墓者一般时间有限,须尽快掘进,快进快出,所以多数都是打一个老鼠洞,直通墓室,人钻进去,摸一把就走。“摸金”一词显得极其生动了。打盗洞首要是知道墓的形式。高级盗墓贼都会凭借经验和洛阳铲等钻探工具,先暗暗探明地下墓穴的年代、大小、立体形状,分析出其薄弱点,最后挑选一段有利的时间(多为黑夜),沿着设计好的路线快速掘进,直达墓室。

  一般读者可能以为:不就是挖个洞么?不对。盗洞不同于挖井等公开作业,特点是“偷着干,抢着干”,所以盗洞直径都偏小(洞大了土方工作量太大,进度慢),甚至只容一个瘦子钻进钻出:体形肥胖的委员曾好奇去查看一个盗洞,因肚皮太大臀部太宽一度卡在洞中……盗掘墓室最常见的手段有:打顶,从墓顶直接打洞;找墓道,从墓道直接破门而入;旁敲侧击,从墓室的侧面穿墙而入;抄后路,从墓室的后部打入内部;还有非常罕见的从墓室地板顶穿上去的!
打顶是个体盗墓贼最常见的盗掘方法,特点是给墓室开一个天窗,直进直出,耗时少,掘进线路短,工程量小,委员去查看的就是一个打顶的盗洞。一般传统阳宅不是有藻井么?藻井是距离房顶最近的地方。阴宅仿阳宅格式,也做了一个小小的藻井,盗墓贼很准确地找到这个砖墓最薄弱的地方,揭瓦掏砖,开天窗侵入。打顶法对小型墓葬,尤其是清朝以后的简单小型墓葬好用,对大型墓葬就不管用了,盗贼还得另寻办法。

  有些大型陵墓,地面标识不明显,或者干脆就没有地面标识,盗墓贼站在地面上看到一片平地,或看到一个不知道东西南北朝向的大土堆,对其格式、形状无所了解,不知道哪里才是墓室、主墓室,这时候盗墓贼会:找墓道。墓道的路面经夯筑而成,有些两边有石壁,特征明显,还延伸到浅表层地下,容易被探掘到。沿着墓道直挖,就是墓室。死者入葬后,墓道被回填在地面之下,找墓道也不太容易。黄巢盗乾陵,因为找不到墓道,虽然人多势众却不得其门而入,作罢。既然墓道通墓室,秦汉以后的墓室多设有墓门,乃至在墓门口堆石,官盗可以集中数百上千人力破门而入,一般个体盗墓贼多望门兴叹,于是个体盗墓贼更加偏好“旁敲侧击”、“抄后路”。

  上述两法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避开墓室前防盗门,从地面上向相对薄弱的侧后墓墙倾斜掘进,穿墙而入。侧后方向掘进线路长,工程量大,如果墓主考虑周到,东西南北全方向防备,一般盗墓贼就得自认倒霉,赶紧走人,所以考古活动中很多盗洞未能掘至墓室而放弃。一般说来做贼风险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完成冒险,俗话说来就是“贼偷方便”,太难盗的墓就得放弃,可居然有极少数盗墓贼钻牛角尖儿,不达目的不罢休,你墓主东西南北都设防,有一个地方你肯定漏了:墓室底下总不会设防吧?有一伙盗墓贼还真从地面掘进,避开墓室,挖到深超过墓室地板以下,再拐弯水平掘进,直达墓室底下,向上顶穿墓室底部!整个盗洞就类似英文“J”或者像一鱼钩。闽南话说:“做贼状元才”,果然,这伙贼十分有想象力,底下定位能力也让人叹为观止。(这一奇特的案例,以后盗墓与防盗章节有述)

  掘进过程中,防盗手段和盗掘手段的斗争,真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委员将在以后的章节中重点描述。
安全和善后

  盗墓本来就是“活见鬼”的勾当,“盗墓见鬼”的传说屡见于古籍中,然而这些毕竟是传说,皆为古人胡诌。由于盗墓是反人类伦理的罪行,盗墓贼心虚见“鬼”,有真实案例:2007年3月,山东省梁山县人韩兴树在盗墓过程中,突然听到墓中怪声,饱受惊吓昏倒,醒来后才发现那声音是墓中电子念佛机发出的。于是强打精神抱走骨灰盒子准备藏起来敲诈墓主一家。不料,就在他要把骨灰盒藏在一个桥洞下时,桥洞突然又立起一个披头散发的影子……一个住在桥洞的乞丐。韩兴树受两次惊吓,回去就因心肌梗塞住院,花了10万多元做心脏搭桥手术。

  人怕鬼,是根深蒂固的心理。为了防鬼防僵尸,盗墓贼盗墓之前多自备辟邪物品,盗墓过程中要求墓主“不要怪罪”。盗墓小说中常见的“黑驴蹄”、“黑狗血”实际上不常用,盗墓贼多佩戴玉坠、香蘘、平安符之类壮胆。普遍传说挖掘之前或者进入墓室以后,盗墓贼口中要念念有词:“祖宗爷爷不要怪罪,小的穷困潦倒,求您赏赐点……”盗墓贼多数不彻底偷光墓室内宝贝,捡值钱的拿,留下一点避免“墓主恼怒”。以至于网上传说:“进入墓室以后必须在东南角点一支蜡烛,然后开棺摸金。动手之时,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地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实际上,辟邪之物并无效果;不偷光宝物更多是因为时间仓促,只能捡些紧要的偷;凡是盗墓,大多数破坏了尸骸,有时候甚至把尸骸拖出墓室外暴尸荒野。

  鬼和僵尸并不真实,真实的风险是墓室中有毒气、毒虫、野兽等自然或人为威胁,有经验的盗墓贼下墓之前,都要驱秽气。其手段远远不像小说所述,委员也不便细讲。进出墓室的安全措施,是必须保密的内容,以防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去盗墓……如果硬要去,那就让他死在里面吧。

  盗墓贼不单要防鬼防僵尸,还要防官防民众。盗墓是历朝历代法律禁止的勾当,即使在法制废弛的无政府状态下,盗墓贼也是当地人民痛殴的对象。除了明火执仗的官盗,盗墓活动都要做一些掩蔽工作。一般个体盗墓贼盗小型墓室是事先勘探好位置,利用夜黑风高之时,几个小时就得手走人。稍大点的坟墓,要数夜连续作业,这时候就要清理土渣、掩蔽盗洞,并且有人放风。盗掘大型陵墓,盗墓贼还有各种各样的掩蔽措施:有些是干脆在墓地上、墓地旁买地建房,在房间内盗掘;有些是开荒种田,在墓地上、墓地四周种植玉米、高粱等高杆作物,等植物长高了才盗掘,利用青纱帐为掩护,可以有一两个月的隐蔽盗掘时间;有些是干脆在古墓边上修坟造墓,在挖坟地时挖向古墓。盗掘产生的渣土,盗墓贼都要小心处理,若是处理不好,四处乱堆渣土,则不免被人发现。………………年一伙盗墓贼在北京老山盗汉墓,挖出来的渣土不好处理,居然到处乱堆假坟头。爬山晨练的居民发现老山上突然多出很多新坟头,害怕有杀人埋尸之类的恶性刑事案件,向公安局报案,盗墓案发!

  防官防民众还得防同伙相害。专窃大墓的盗墓贼往往是一小团伙。人多,就有分赃不匀的问题,谁不想独吞那些宝物?于是历史上盗墓贼相残的事件就多次发生了。如天星观一号楚墓中,在盗洞深约14米处,发现人头骨一个和零散肢骨。考古学者分析当为盗墓者所留。很可能此人在取出宝物后被同行所害。至于他是未出地宫就封锁了洞口,还是将要爬出洞口时被上面的同伙一脚踹回洞内,或者被一棒子敲昏于地下,或者是在洞外打死以后抛尸洞中,不得而知。60年代发掘的陕西乾陵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即武则天孙女,唐中宗李显七女儿李仙蕙),考古人员在墓道第七天井(最后一个天井)接近墓室头道门的东边,发现有一个盗洞,盗洞下靠墙立着一个死人骨架,周围地面散落着零碎的金、银和玉石、玛瑙等饰品。经勘查,发现有打破石门,从右上角钻进石墓室,移动棺椁,入墓室行窃的现场遗痕,后部墓室的白墙上还留下了一只很显眼的黑手印。据推断,盗墓者至少在两人以上,很可能是一同进墓室盗取财物后,先出墓道者产生了独吞之念,对未出者下了毒手。以至于他千余年来立于阴暗的地宫成为盗墓贼可耻下场的上好标本了。

  看完此文想入非非的人得考虑考虑,你在升井的时候,会不会有同伙突然割断绳索让你跌回洞中摔个半死?或者上面砸一大石头下来?或者突然发现洞口封闭,从此留在洞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或者在喝分赃酒时候被人下药然后埋回盗洞内呢?
积石积沙墓才能使盗墓贼怕。
alex117a 发表于 2009-10-25 01:28
不挖皇陵和挖祖坟没半毛钱关系,关键是现有技术下开掘后,其对周围环境影响及文物保护能力不足的原因,对于古墓非抢救性一般都不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