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一些二战德军高级将领的照片以及个人介绍上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8:28:26





<P>Gerd von Rundstedt 冯-龙德施泰特(1875年~1953年) 一译伦斯德。陆军元帅。1892年开始服役。190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军参谋长。战后在国防军中历任集团军级参谋长、师长和第三军区(柏林)司令。1932年晋升上将(一说1938年,求证!)。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参加扩军工作。1938年2月主动解职和退役(这个时期解职的很多)。1939年8月重新服役,任入侵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翌年调任进攻法国的A集团军群司令,担负主攻任务,迅速获胜,晋升元帅。伦德施泰特对于国内反抗希特勒的运动是赞成和钦佩的。但是,他认为"七.二零"暗杀希特勒事件是一种叛逆行为(不觉得很矛盾么?)。曾任"德国荣誉军人法庭"主席,主持隆美尔的葬礼。1941年任入侵苏联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所部侵占乌克兰,在基辅会战中获胜,进至罗斯托夫。同年12月在苏军反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编入预备军.1942年3月复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1944年7月,因未能阻止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再次被希特勒解职。同年9月复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指挥阿登战役。1945年3月,第三次被希特勒解职。战后被囚于英国。1949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后死于心脏病。</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7 23:42:40编辑过]





<P>Gerd von Rundstedt 冯-龙德施泰特(1875年~1953年) 一译伦斯德。陆军元帅。1892年开始服役。190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军参谋长。战后在国防军中历任集团军级参谋长、师长和第三军区(柏林)司令。1932年晋升上将(一说1938年,求证!)。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参加扩军工作。1938年2月主动解职和退役(这个时期解职的很多)。1939年8月重新服役,任入侵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翌年调任进攻法国的A集团军群司令,担负主攻任务,迅速获胜,晋升元帅。伦德施泰特对于国内反抗希特勒的运动是赞成和钦佩的。但是,他认为"七.二零"暗杀希特勒事件是一种叛逆行为(不觉得很矛盾么?)。曾任"德国荣誉军人法庭"主席,主持隆美尔的葬礼。1941年任入侵苏联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所部侵占乌克兰,在基辅会战中获胜,进至罗斯托夫。同年12月在苏军反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编入预备军.1942年3月复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1944年7月,因未能阻止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再次被希特勒解职。同年9月复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指挥阿登战役。1945年3月,第三次被希特勒解职。战后被囚于英国。1949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后死于心脏病。</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7 23:42:40编辑过]
<P></P><P>布施(Ernst von Buseh,1885-1945) 陆军元帅。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P>
<P></P><P>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 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骑兵师师长(少将),1931年调任第2师师长(中将)兼第2军区司令,1935年任第3集团军司令(上将)后转任第1集团军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死于盟军空袭。
</P>
<P></P><P>舍尔纳(Ferdinand Schorner,1892-1973)
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军。战后在国防军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历任师长、军长,参加入侵波兰、希腊和苏联的战役。由于狂热拥护纳粹制度,战争后期成为希特勒的亲信。1944年2月任陆军总部纳粹党督导部长。同年4月升任苏德战场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7月调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1月任防守奥得河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4月晋升元帅,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战后作为战犯受苏联军事法庭审判。1955年转往联邦德国,1957年被慕尼黑法院判处4年徒刑(这个可能与其强烈的反布尔什维克思想有关)。</P>
<P></P><P>曼施泰因(Erich von Manstein,1887-l973)

陆军元帅。1906年起服役于第3步兵警卫团。1914年军事学院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防军中任职。1934年任第三军区(柏林)参谋长。1935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翌年升为少将。1938年任第十八师师长,晋升中将。1939年任侵略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同年10月调至西线,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以坦克部队穿过阿登高地突击法国北部的大胆作战计划,受到陆军总部保守派的排挤,被调任后备第三十八军军长。其计划后为希特勒赏识,成为德军攻击法国的作战方案,并取得成功。1941年任第五十六坦克军军长,参加闪击苏联,隶属进攻列宁格勒方向的北方集团军群。同年9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在南方的克里米亚作战。1942年晋升元帅,调至北方负责指挥围攻列宁格勒。同年11月,当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围后,受希特勒委派赶赴南方,组建顿河集团军群,企图解救被围德军,未逞。1943年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以后节节败退至波兰边界。1944年3月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曾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1953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失去的胜利》。</P>
<P></P><P>莫德尔(Walther Model, l891-1945)

陆军元帅。1909年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西线作战。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任职。1938年晋升少将。1939-1940年历任第4军参谋长和第16集团军参谋长,先后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1941年指挥第3坦克师闪击苏联,10月升任第41装甲军军长。翌年升任第九集团军司令。忠于希特勒,敢于直言,以作战勇猛著称。1944年获元帅衔,先后出任东线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以焦土作战抵抗苏军的战略进攻。同年8月调往西线,任B集团军群司令,组织对盟军的防御。1945年4月,在鲁尔战役溃败后自杀。</P>
<P></P><P>凯特尔(Wilhelm Keitel,1882-1946)

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至死不悟)。</P>
<P></P><P>埃尔温.隆美尔(Erwin Johannes Eugin Rommel,1891.11.15-1944.10.14)

陆军元帅。1909年军校毕业后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出色升至少尉。战后在国防军历任步兵连长、军校战术教官、骑兵营长和军校校长。1938年其《步兵进攻》一书受希特勒赏识,被任命为元首大本营卫队长(上校衔)。1940年调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挥非洲军团。在北非作战中,善于以装甲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深入穿插,多次击败英军,被称为"沙漠之狐"。1942年1月晋升上将。同年6月,因攻占英军北非要塞图卜鲁格,晋升元帅。但不久因兵力和后勤补给不足,被迫停止进攻。同年底,在阿拉曼战役中败退。1943年3月被召回国。同年7-11月任驻意大利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驻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筹划和准备在法国海岸抵御盟军登陆。战争后期,对国社党持否定态度,不过未有实质上的反抗。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被英国飞机炸伤。后受七.二零事件牵连,被迫服毒自杀。</P>
<P></P><P>1、邓尼茨(Donitz)

1918年10月4日,德国潜艇“UB68”号巡弋在西西里岛附近。艇长在夜间发现了敌人的一个护航船队逼近。潜艇立即浮上水面进行射击,命中了一艘轮船。接着,艇长下达潜水命令,天窗在几秒钟之内就关闭了。紧接着,意外的事故发生了……

潜艇头部沉重,像一块石头似的直向海的深处下沉。水手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不能设法阻止艇的下沉,水的压力就会把艇压碎。
深度表指向了90公尺。当水手们惊慌失措的时候,艇长发出命令,要把主水柜的空气充满。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选择。
压缩空气发出咝咝的声音冲进主水柜,并把水压了出去,艇身静止了几秒钟之后,如同离弦之箭似的向上冲去,浮出水面,暴露在敌人护航船队的包围之中。
潜艇立刻就被击沉。在获救人员之中也有“UB68”号的艇长邓尼茨。他虽然损失了一艘潜艇,但是他却发现了潜艇攻击的一种新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邓尼茨是潜艇部队司令,后来升任海军总司令。1959年,英国海军大臣肯宁安海军上将曾这样评论他:“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当德国放弃了侵英计划之后,邓尼茨想出了什么绝招来征服我们。他那永不停息的战略,其要点就是以炸沉我们的商船为手段,达到慢慢葬送我们的目的。他知道,大西洋是德国争取胜利的唯一战场,他极力反对把兵力分散于地中海,甚至北海。我要再次指出,这是唯一正确的见解。邓尼茨是继荷兰人德路特之后对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毫无疑问,邓尼茨是一位有才干的海军将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潜艇指挥官,他把自己丰富学识运用到了战场上。
1891年,邓尼茨出生于柏林。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他早在巡洋舰“布雷斯劳”号上实习时,就获得了初步的军事经验。他在魏玛的一所高中毕业之后,就入皇家海军任候补军官,在“赫尔塔”号上完成了舰上训练,最后毕业于弗伦斯堡-米尔维克海军学校的特别班

“布雷斯劳”号曾在1912年的巴尔干战争中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军舰一道为保护欧洲的利益而被派往地中海。11月初,“布雷斯劳”号开到小亚细亚,参加了对门的内哥罗的封锁行动,并于1913年5月被派往阿尔巴尼亚参加国际登陆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邓尼茨已是海军少尉。首先,“布雷斯劳”号在阿尔及利亚的波尼港突然袭击了正在装载的法国殖民军队。然后又和“居本”号一道被转让给土耳其,成为土耳其海军的主力。舰上官兵担负了训练土耳其官兵的任务,直到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国,这两艘巡洋舰才归回原来建制。
邓尼茨服役的“布雷斯劳”号,曾轰击了俄国油港诺沃罗西斯克的油库和14艘俄国轮船,击沉过俄国战列舰“罗斯特拉夫”号,并于1915年3月初破坏了费奥多西亚的鱼雷制造厂。当“布雷斯劳”号需要大修时,舰上官兵被配属于岸上部队,担负防御英军在达达尼尔登陆的任务。邓尼茨则被派往驻加利波利的一个航空大队,在那里担任观测员和机场导航员。工作中成绩优良。
1916年3月,邓尼茨晋升中尉,9月被调回德国并派往潜艇部队服役,直至1918年10月4日因潜艇沉没而被俘。
潜艇被摧毁使他认识到,对敌护航船队的攻击不能仅*两艘潜艇,而必须使用一个潜艇群方能成功。
这种想法虽然产生,但离实现还差得远。邓尼茨于1919年7月从英国的俘虏营被遣返德国之后,立即回到海军继续服役。他未曾忘却他的潜艇群战术,并为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邓尼茨于1921年晋升上尉,被派到波罗的海海军军区司令部服务,然后调到鱼雷监察部和驻柏林的海军总司令部。1928年,他晋升为海军少校,并任第4潜艇队队长,终于获得了发展潜艇群战术的机会。他进行了拂晓战与夜战的训练,并不断地证实了它们的效能。

1933年,邓尼茨晋升海军中校,并调任训练巡洋舰“恩登”号舰长,负责海军学校学生的训练。1935年10月,邓尼茨在晋升海军上校后担任“康迪根”潜艇队队长。这是依照德英1935年7月签订的舰队条约而成立的第一支德国潜艇部队。一年之后,他掌握了所有潜艇的编制情况。
邓尼茨担任潜艇队队长是称职的。自1918年以来,他的思想就未曾离开过潜艇。他要求把潜艇编为集群,主张建造中等吨位机动灵活的潜艇。他的意见均被采纳,当他完成战术编组和潜艇司令部中央指挥系统的组建工作之后,又继续发展他的理论。他不仅要把各潜艇编为集群,更要实施中心指挥的夜间攻击。这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不同的。那时的潜艇只是单独对敌作战,而无战术上的统一指挥。

1939年元月,雷德尔海军元帅向希特勒提出了Z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建造大型水面舰只编成战斗群,从德国的港湾经由北海而直插大西洋,以攻击英国的生命线。这一大型水面舰队计划将于1948年建成。

Z计划与邓尼茨的构想不相符合。按照当时的海军上校邓尼茨的意见,德国的地理位置不合适建立战斗群在大西洋上使用。因为英国面对着德国的各个港湾,并且恰好能挡住德国舰队的出海航路。还能控制其在大西洋上的作战路线。此外,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没有修理场所,一旦舰只被击中,其出境就很困难。还有一个不利条件:英国可以使用陆上飞机来攻击德国的水面舰只,而德国由于距离太远则不可能做到。与雷德尔相反,邓尼茨已经看出了空军的重要性,他认为飞机将发展成为一个决战的军种。1948年才能完成的大型水面舰只建造计划,势必与这种趋势相违背。鉴于德国在海上毫无防卫力量,邓尼茨要求建造三百艘供第一线使用的潜艇,因为只有这种水下舰只才适合实施切断英国生命线的任务。

今天的英美研究战争的人士都认为邓尼茨的见解是正确的。他们说,如果邓尼茨的潜艇建造计划被批准,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必然是另一种结局。昔日的敌人认为,德国这一战争指导的错误构想,是其总体战略的一个决定性错误,它也造成了德国潜艇和邓尼茨海军元帅的悲剧。

当9月1日战争爆发而英国也同时宣战的时候,德国海军只有57艘潜艇,其中只有26艘能担负作战任务。因此每次只能派出8艘,之多9艘,而这样的兵力要去对大不列颠帝国的所有交通线进行决战实在是太少了。要让潜艇担负对英作战的主要任务,至少必须经常保持90艘与敌周旋,可见当时邓尼茨所要求的三百艘潜艇是绝不可少的。

尽管德国潜艇数量不多,仍然参加了战斗,而且在战争初期的数月内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39年9月,德国潜艇击沉了40艘舰船,其总吨位为153000吨。德国海军还用鱼雷击中了英国的战列舰“皇家橡树”号以及航空母舰“勇敢”号。这些辉煌战绩完全归功于邓尼茨的卓越指挥。

早在9月3日,他就命令各潜艇艇长依照海上战利品条例进行商业战。不久就发生了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相似的时间:U30号潜艇击沉了载有无辜妇孺客轮“雅典”号,导致海战更激烈地进行。英国海军部命令各商船采取防潜措施,夜航时也须熄灭灯火。邓尼茨则更肆无忌惮地实施潜艇战,并命令对所有船只不加警告即行攻击。

1939年10月,邓尼茨晋升海军少将。同月,他提出一份意见书,强调缩短航路进入大西洋的意义,并建议在挪威的德伦斯哈姆港设立一个最优良的潜艇基地。

1940至1942年的三年中,德国潜艇创造了辉煌的战绩。邓尼茨改进了他的潜艇集群战术,使人们对于这些海洋中的“灰狼”无不闻风丧胆。他让海军的远程搜索机构报告敌人船只的位置,并随之利用无线电指挥各潜艇群去攻击这些目标。同时,各潜艇群还攻击敌人的护航船只,使之陷入混乱,再行攻击别的船只。

1943年3月,邓尼茨的成功达到了最高潮。他的潜艇曾在二十天内击沉敌舰75万吨。英国海军史学家罗斯基尔上校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我们感到,虽然没有人肯承认,我们的失败是注定了。”

1940年,邓尼茨晋升海军中将。1943年元月30日,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因与希特勒意见不合而获准辞职,邓尼茨即由雷德尔推荐而继任海军总司令,并晋升海军元帅。

这时,海战出人意料地激烈起来,邓尼茨发觉,虽然他的潜艇部队官兵勇敢,战术成功,但总的趋势已完全改变,大西洋海战必将归于失败。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在烟幕中浮出水面并加以伪装的潜艇,突然遇到敌机的攻击并被击沉,令人不胜惊诧,不知敌机如何能够发现这些伪装良好的潜艇。

原来,英国的远程轰炸机装备了一种新式的、准确程度极高的定向器。即所谓“鹿特丹器材”,从那时起,德国潜艇蒙受的损失不断增加,迫使邓尼茨暂停作战研究对付方法。

英国不仅依*新式定向器,而且还采用了一种新的护航战术对付潜艇群战术:各运输船队由飞机掩护,机上的定向器可以探知潜艇动向,船队侧面,则有反潜舰只实施警戒。北大西洋的空中被严密封锁了,迫使邓尼茨撤回所有的潜艇,这样,盟军的护航作战反败为胜了。

1943年6月1日,邓尼茨又派出435艘潜艇去攻击敌人的护航船队。此时,一种新型潜艇研制成功。这种潜艇的水下航速由7节增至16到18节,并且依*一种吸气装置能在水下停留更长时间。可惜这种潜艇未能大量投产。由于盟军对德国造船厂的轰炸,使邓尼茨终未获得海战形势的转机。
1945年,邓尼茨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被希特勒任命为总统。希特勒自杀后,他还在对德国国民的广播中发表了悼词。
邓尼茨做了三个星期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德国总统。他决定继续同东方作战,以免使德国军民陷入俄国人手中。为此,他还请求英美帮助,他的要求被艾森豪威尔严辞拒绝。邓尼茨本人最后被投入俘虏营。
在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判的时候,邓尼茨被指控的罪行是:指挥罪恶的海战和参与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审判过程中被告一方的辩护证明,邓尼茨并未采用犯罪手段指挥海战,因之在这一方面被宣判无罪,但因第二条罪行成立而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宣判之后,邓尼茨被押往施潘道监狱服刑。1956年10月刑满释放后定居于奥米莱。

泽特在其所著《德意志近百年史》一书中对邓尼茨任德国总统的几天评论道:“自斯大林格勒市和阿拉曼之战以后,战争已失去了军事意义。但在这八天内,邓尼茨指挥继续作战,使几百万德国军民脱离开俄国而转入西方……”。
</P>
<P></P><P>阿尔伯特-凯塞林空军元帅

1885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他就立志从军,中学毕业后,到巴伐利亚的炮兵部队服役,三年后晋升为少尉,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
他的进取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在炮兵部队时,他就重视学习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了炮兵业务。提升军官后,他进入慕尼黑的炮兵与工程学校,系统地学习了测量技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凯塞林的军衔是上尉。大战期间,他只是一个下级军官。大战结束后,他先是在驻纽伦堡的巴伐利亚第3军司令部任参谋,后晋升少校并调往柏林的陆军司令部任职。1930年晋升中校,调任驻德累斯顿的炮兵第4团营长。
希特勒掌权以后,开始大肆扩军,空军是其优先发展的一个军种。1933年10月,已经晋升为上校的凯塞林,奉命参加空军的重建工作,他被派到新成立的航空部负责行政事务。1935年,他因工作出色而晋升为少将。,一年以后又升为中将,并被任命为空军参谋长。整个空军部队的组织与训练,以及高炮部队、空军通讯部队、空降部队的战斗使用和后勤保障,都掌握在他的手中。但事过不久,凯塞林与帝国元帅戈林的亲信——空军部副部长米尔希发生了意见分歧,被解除了空军参谋长的职务,调任驻德累斯顿的空军第3军区司令。1938年初,第三帝国对空军实施整编,他被任命为第一航空队司令。凯塞林重视并善于训练部队,其下属有较好的军事素养。1938年德军占领奥地利和1939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时,他的部队都显示了高度的训练水平。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闪击”波兰,凯塞林的航空队受命支援北方集团军的地面作战。他亲自驾驶飞机突击波兰军队,轰炸波兰首都华沙。9月27日,波军全线崩溃,波兰当局投降,凯塞林因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而获得铁十字骑士勋章。
1940年2月,凯塞林被调往西线,任第2航空队司令。5月,西线开战后,他首次使用伞兵和空运部队对荷兰、比利时的要塞发动攻击。当西欧各国相继沦陷,英国远征军仓皇撤退时,他派出飞机轰炸撤退中的英军,但因希特勒和陆军总部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陆空未能协同行动,致使30万英军主力撤过了英吉利海峡。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将米尔希、凯塞林,施佩尔三人晋升为空军元帅,凯塞林是越过上将而直接晋升元帅的。
1941年5月末,凯塞林指挥的第2航空队被调往东方,准备实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侵苏战争爆发后,他负责支援中央集团军群的行动,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突破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而合围莫斯科。每次战役开始,都由凯塞林指挥的航空队首先进行狂轰滥炸。开始几次战役比较顺利,但到莫斯科战役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莫斯科的秋天
多雨、浓雾,对德军的进攻极为不利。德军的轰炸收效甚微,而且人员、物资损失都很惨重。凯塞林为了改变被动局面,曾几次驾驶飞机突袭莫斯科,探索在恶劣气候下增强轰炸效果的办法。他要求对地面进行攻击的飞行员尽最大努力在森林、丘陵、村庄上空作低空飞行,尽管如此,对莫斯科的轰炸仍没有得到使希特勒满意的效果。
1941年11月,英军在北非大举增兵并实施反攻,德、意的非洲兵团处在危机之中。希特勒于12月任命凯塞林为南部空军总司令,管辖驻在意大利南部和希腊南部的两个航空队和其它的加强部队。他以意大利和希腊为基地,支援德军在北非的行动,保护后勤补给线,由于凯塞林的支援,隆美尔的非洲兵团才免遭厄运而获得了喘息机会。1942年1月,隆美尔在凯塞林的支援下,向英军发起反攻,再次夺取了昔兰尼加,5月,又重创英国第8集团军,攻占了托布鲁克要塞,追击向阿拉曼溃逃之敌。8月,英军名将蒙哥马利接管了第8集团军的指挥权,进而发动了强大的反攻,重创德意非洲兵团。11月,美军在北非登陆,形势对德军更加不利。凯塞林在被迫分散兵力的情况下,仍然夺得了局部制空权,建
立了所谓“凯塞林隘道”。在北非之战的最后阶段,凯塞林接连获得了栎树叶勋章和抵树叶带剑勋章。当他完成了第200次战斗飞行时,,希特勒又给他颁发了一枚前线飞行金质别针。1943年夏,英美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初,意大利与盟国秘密签订了停战协定,意大利的部队停止了抵抗。凯塞林便和德国驻意大利北部集团军司令隆美尔一起,把管辖区内的意军缴械。但是,他们在意大利防守问题上却发生了分歧。隆美尔主张撒至北部亚平宁山一线,而凯塞林主张在南部罗马与那不勒斯一线设防。希特勒采纳了凯塞林的意见,并任命他为西南战区总司令。起初,德军统帅部以为凯塞林在英美联军的强大压力下必败无疑。而凯塞林却守住了萨莱诺——福贾一线,入冬以后,又撤至加里利亚诺——卡希诺——亚德里亚一线继续抵抗,直到联军攻取罗马,凯塞林的部队才撤至亚平宁山负隅顽抗。1944年7月19日,当他服役届满四十周年的时候,希特勒授予他栎树叶钻石勋章。
1945年3月,凯塞林接替伦德施泰特出任西线总司令,战争接近尾声时,他又任南线总司令。德军彻底崩溃后,凯塞林率部向美军第101空降师师长泰勒投降。1947年5月,他被送到驻威尼斯的一个英国军事法庭接受审判,被判处死刑,10月又改为无期徒刑。1952年10月被释放后,居住在德国,撰写回忆录,1960年7月16日死于心脏病。</P>
<P></P><P>里希特霍芬(Richthofen)

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是一名工程博士,他的一生具有学者、技术专家和军人的多方面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将领中的一位佼佼者。

他于1895年10月出生于西里西亚施蒂尔高州的巴尔茨多夫。父亲是一名皇家侍从官。里希特霍芬从县立高中毕业之后,就开始从军。1913年见习于西里西亚骠骑兵第4团,同年晋升少尉。一年后随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冬季,他被派往哈雷航空学校受训,结业后调到其堂兄曼弗雷德指挥的战斗机大队服役。曼弗雷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闻名于世的德国飞行员。 在这个飞行大队里,里希特霍芬前后共击落敌机7架。

战争结束后,里希特霍芬退役并进入汉诺威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23年,当他参加特许工程师考试及格后,以少尉军衔重新入伍,加入了拥有10万人的德国陆军。

1929年他晋升为上尉,并担任德国驻意大利使馆武官,实际上是秘密的军事飞行组代表。1932年回国后,被派往驻汉诺威的技术兵第4汽车运输大队服务。这一年,他在柏林工业大学获得工程博士学位。1933年,他调到新成立的航空部,与格莱姆和施佩勒共同从事空军的组建工作。三年后晋升中校,并任航空部将军施佩勒的参谋长,随“兀鹰派遣军”赴西班牙作战。

1938年,里希特霍芬晋升上校,任驻吕内堡的航空大队大队长。9个月后又前往西班牙接替施佩勒的指挥职务并晋升少将,这一任职绝非偶然。国防军在对西班牙的战斗中首次将新试制的武器用于实战,通晓现代技术知识的里希特霍芬理所当然地担任了这支军队的指挥。1939年回国后,他获得了德国的参战西班牙钻石十字勋章和西班牙的金质“军事勋章”。5月21日,他的“兀鹰派遣军”在凯旋的军乐声中通过柏林的勃兰登堡凯旋门时,受到了希特勒的检阅。

在波兰战役中,里希特霍芬担任新成立的近战航空军指挥员。1940年,他指挥俯冲轰炸机部队有效地支援了陆军对比利时阿登和马斯河要塞工事的攻击。5月10日,里希特霍芬获骑士十字勋章并越级升为空军将军。

1941年4月,德军第12集团军越过塞尔维亚边境时,航空部队轰炸了贝尔格莱德,在以后飞行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轰炸了英军在希腊的补给线和登陆港口。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发挥了“飞行炮兵”的功能,轰炸敌人的城镇和阵地,追击溃逃的英军。

当南斯拉夫和希腊被打败后,英军在克里特岛的空军基地就成了德军的下一个目标。里希特霍芬奉命在航空部空降作战期间担任克里特岛上空的警戒。

1941年5月20日清晨,各俯冲轰炸机部队飞临克里特岛,攻击开始。虽然英军阵地受到了很大损失,但由于伞兵部队降落到了敌人的完好阵地上,航空兵同伞兵部队又未能很好地配合,所以德军损失也极为惨重。6月1日,经过浴血奋战,德军终于肃清了岛上的敌人。

东方战役开始,第8航空军所在的第4航空队有效地压制住了苏联的空军,在进攻基辅的战役中立下了辉煌的战功。1942年2月里希特霍芬晋升上将。

从1941年5月到次年6月底,里希特霍芬的航空军协同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作战。由于避免了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扰,他们配合得非常成功。里希特霍芬也同曼施坦因一样,经常同作战部队在一起,每逢规模较大的作战,他总是亲自在空中指挥。因此,苏军想要拯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斯大林攻势”,也在第8航空军的打击下失败。

遗憾的是,陆空军之间的密切协同终于受到了国防军统帅部的干扰。统帅部一再命令第8航空军离开要塞而转移到其它战场,致使作战仓促地重新部署,最后遭到失败。

1942年7月初,里希特霍芬接任第4航空队司令,并于8月间与曼施坦因的军团一同被投入列宁格勒战线。希特勒未能利用可以攻占列宁格勒的大好时机,致使攻击行动停止。第4航空队队转而配属A、B两个集团军群,以打通攻克斯大林格勒市的通道。

当斯大林格勒市地区三十万德军被苏军包围时,里希特霍芬接受了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对被围军团实施空中补给。尽管他向戈林大元帅报告了困难情况,后者仍向希特勒保证空中补给定能成功。斯大林格勒市形势日益恶化,尽管鲍卢斯以被包围军名义要求希特勒批准突围,里希特霍芬也反对死守,希特勒仍然严令固守和实施空中补给。这就注定了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和第4航空队的厄运。第三帝国走上了失败的道路,尽管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一再宣称:“在我们的字典上没有‘投降’一词”。

1943年2月,里希特霍芬晋升元帅,并奉调担任驻意大利的第2航空队司令,支援南线战场总司令凯塞林元帅的作战行动。在历时一年的时间里,里希特霍芬曾担负掩护德军在意大利的逐步撤退,并阻止敌军登陆的任务。随着同盟国空军的日益强大,里希特霍芬的空军部队由于严重的消耗,战斗力越来越弱。飞机和零件的补充,飞行员和技术人员的获得都毫无希望。最后德国飞机同敌机的比例竟变为三百比四千到五千!

1944年9月初,里希特霍芬因车祸受伤回国,手术之后,他虽然重返前线,但终因精疲力竭而于10月27日辞去指挥职务而返归故里。

1945年6月21日,里希特霍芬死于巴特伊施尔,他总算没有亲眼目睹德军部队彻底崩溃的情景。</P>
<P></P><P>独一无二的帝国元帅戈林(1893年~194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德国纳粹党的重要头目。出生于巴 伐利亚的罗森海姆。16岁参加德国陆军,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 于 1915年转入陆军航空兵部队,成为著名的战斗机驾驶员,到 1918 年战争结束前,担任战斗机中队长。战后复员,受聘在丹麦和瑞典当 民航驾驶员。1921年与希特勒相识,次年加入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 人党(即纳粹党),被委任为冲锋队队长。从此与希特勒合谋,为挑起 和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一系列罪恶勾当。 1923年,他参与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的“啤酒店暴动”,事败受 重伤,逃到奥地利。1927年回国,在纳粹党内恢复领导职务。1928年 当选为国会议员。1932年当选为国会议长。希特勒于 1933年 1月上 台执政后,他随之出任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作为希特 勒最得力的打手,戈林策划制造了德国近代史上骇人听闻的“国会纵 火案”,建立了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在国内取缔共产党,设 立集中营,迫害和屠杀了许多民主人士和犹太人。1935年德国正式建 立空军, 他出任空军总司令。 1936年负责制定与实施“四年经济计 划”。次年又接任经济部长,将德国经济引上战争轨道。 戈林于 1939年被宣布为希特勒的继承人,曾是纳粹党内的第二 号领导人物。他几乎参与了希特勒所有战略决策和作战计划的制定, 并指挥德国空军配合地面部队进行了疯狂的作战行动。在吞并奥地利、 闪击波兰和法国、轰炸大不列颠、滥炸苏联等进攻中,都负有直接的 战争罪责,并且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大量财富。 戈林因辅佐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有功,早在 1938年便晋升为陆 军元帅, 1940年又获得德意志第三帝国独一无二的“帝国元帅”称 号。1945年 4月 20日,在苏军兵临柏林之际,他出逃到巴伐利亚, 因企图取代希特勒的地位未能成功而于23日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德国 战败投降后被盟军逮捕。1946年由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行 刑当天服毒自杀。
</P>
<P></P><P><B>  古德里安</B>(1888-1954),德国坦克兵的创建者,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骑兵部队任职。3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坦克作战问题。1934年倡议建立3个坦克师,任师长。1938年任坦克军军长。1939-1940年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的战争,升为上将。1941年10月任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参加入侵苏联的战争。同年底在莫斯科地区战败后,被解除职务,编入预备军。1943年2月被召回,任坦克兵总监。1944年7月希特勒遇刺后,任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3月因战场失利再次被解除职务。后被美军俘虏,不久即获释。他是闪电战的倡导者,认为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对进攻战役和整个战争的胜利起着重大的作用;主张在狭窄正面集中大量坦克,迅速突破并向纵深发展胜利。著有《注意!坦克》、《坦克指挥官》和回忆录《闪击英雄》等。</P><P>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向波兰大举进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全面爆发。这时,古德里安任第4军团第19军军长。他的任务是指挥第19军渡过布拉希河,歼灭“波兰走廊”的波军,再向维斯托拉推进。第19军辖有第3装甲师,第2、第20两个摩托化师,另有一些军的直属部队。第3装甲师加强了1个战车示范营,装备的都是德国最先进的战车。</P><P>  第一天,德军就突破了波兰边防线。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充当德阳国陆军的急先锋始终冲在最前边。9月3日,古德里安的部队已对“波兰走廊”形成钳形夹击之势,把波军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波军骑兵团不懂战车的性能,居然向战车发起冲锋,结果遭到极大损失。波军有炮兵团向维斯托拉方向运动时,被德军战车追上,全部被歼。“波兰走廊”之战一结束,古德里安军即向波兰纵深猛插。9月6日,古德里安的各师前卫已渡过维斯托拉河。9月8日,古德里安的各师渡过维斯托拉河。为了防止华沙附近的波军建立新的防线,古德里安命令部队全速前进。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20摩托化师,绕过向南方撤退的波军,继续向布拉格前进,以便围歼波军。9月12日,形成对波军的包围,波军被迫投降。</P><P>  波兰战役之后,古德里安即开始考虑未来西战场的作战计划,他发现:英法联军投入战争的装甲车辆有4000多辆,在数量上比德国多。但法国消极地接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构筑了最坚固的要塞——马其诺防线,只重视阵地防御,不重视机动进攻,针对这种状况,古德里安拨拟定了一个战略构想:使用一支强大装甲兵力,经过比利时和卢森堡,直抵色当,以决定性的猛烈攻势,突破该区的马其诺防线,直插大西洋海岸,从敌后包抄、割断已经进入比利时的英法联军。然后趁势攻击,扩大战果,夺取全胜。</P><P>  古德里安十分强调神速用兵,认为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胜利。他指挥的装甲部队的进攻速度,往往使计划中的时间大大提前。这不仅使法军最高统帅部感到意外,就连德军最高统帅部也感到简直不可思议,甚至连希特勒本人都如此。所以,在战斗过程中,古德里安常常接到阻止他前进的命令,而他深信自己指挥的正确,总是“违令”而行。</P><P>  德军在西战场击败荷、比两国和法国北部守军之后,即准备消灭法国南部大约70个师的法军。为了战役第二阶段的胜利,德军成立了“古德里安装甲兵团”。1940年6月21日,法军即完全崩溃。1941年,古德里安又参加了入侵苏联的战争,任第2装甲兵团司令。其装甲兵团再次充当德军急先锋,取得了战争初期的胜利。</P>
1945年4月27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与领袖”希特勒任命了一位新的空军总司令,并将他晋升为空军元帅。他就是第6航空队司令格赖姆空军上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4月23日,总理办公厅收到戈林的无线电报。这位“特级元帅”已退守贝希特斯加登,企图同西方敌人媾和。但在得到希特勒同意之前,他不敢贸然从事。因此戈林请示,根据1941年5月2日的领袖命令,他是否可以以领袖继承人的身份决定内外大事。戈林要求于22时之前得到答复,否则他将按自己意图行事。 这一电报于4月23日下达到总理府。办公厅主任鲍曼不满戈林的所作所为,当即把这封类似最后通牒的电报上呈。希特勒立即命令复电贝希特斯加登。复电斥责戈林的最后通牒是重大的叛逆行为,并撤去他的特级元帅及所兼各职。 鲍曼和克莱勃斯将军当即建议,晋升空军上将格赖姆为空军元帅,并任命这个忠实的国社党员为空军总司令。 格赖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论实际情况如何,世界在他眼中是完美的。他忠于信仰,他的无可动摇的绝对服从,很大程度上受其传统的家风影响。 如同国防军的许多将领一样,格赖姆也出身于军人世家。1892年6月22日他出生于拜罗伊特,父亲是一名上尉。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在军官学校受训。1912年毕业后就进入了巴伐利亚皇家铁道营为候补军官。1913年晋升少尉,服务于驻尼恩贝格的巴伐利亚炮兵第8团。在这个团里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任排长时参加了洛林、马斯河、南希-埃皮纳尔、佛兰德、阿拉斯、康布雷等地的战斗。在占领圣米特列和攻占洛曼营的战斗中,他表现得特别勇敢。 他醉心于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军事航空技术。1916年,他考入施莱斯海姆的一个航空训练班,毕业后被派到第3野战航空大队任观测员,并执行过多次搜索和观测飞行的任务。 1917年,格赖姆晋升中尉,并担任巴伐利亚第34驱逐机中队长。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在六百公尺的空中击毁一辆英国坦克的飞行员。 他在先后获得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以及皇家勋章之后,又于1918年10月24日获得了德国最高的“德意志战争勋章”。数周之后,又获得一枚非世袭的贵族勋章--巴伐利亚“约瑟夫军事勋章”。1918年8月、9月,格赖姆连续赢得五次空战的胜利。 停战以后,他脱离军队而入学攻读法律,后来在一银行任职。此时,他仍未放弃飞行,并常与另一名著名的飞行员乌德举行飞行技术表演。 1924年,格赖姆辞去银行工作而应聘到中国担任航空顾问,对广州中国航空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27年,他偕夫人返回德国,担任维尔茨堡体育飞行学校的飞行教练。在此期间,他曾试飞过各种新制造的飞机。训练过许多后来成名的飞行员。1935年,格赖姆重新入伍并被授予少校军衔,受命组建“里希特霍芬驱逐机大队”。 1936年,他晋升上校并调到国防部空军人事署任参谋,1938年升任署长。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格赖姆晋升为中将。在任第5航空军军长时参加了西方战役,之后晋升为航空兵将军。并于1942年至1943年在东线战场的中央集团军群克卢格元帅的指挥之下任空军东军区司令(1943年5月,该军区改名为第6航空队)。1943年2月,格赖姆晋升为上将,在他指挥下的航空和高炮部队曾参加了1943年8月奥廖尔突出部的防卫战。 在东线战场的最后战斗中,第6航空队曾向奥德河的德雷森和波利茨各桥梁实施搜索与攻击。在德军崩溃的撤退中,格赖姆把该航空队的残兵收容到慕尼黑。在那里,他收到了希特勒召他去柏林的电报。 格赖姆得知她的妻子,女飞行员赖奇曾驾着直升机进行过去柏林地区的试飞,于是决定同她结伴飞行。在柏林上空,他们的飞机遭到苏军高射炮火的袭击。格莱姆腿部受伤,倒在机舱内不省人事。赖奇接替他继续驾驶飞机在苏军的炮火中着陆。 希特勒宣布了对格莱姆的任命,并令这位新元帅同赖奇飞往普隆逮捕近卫队总指挥、叛将希姆莱。他们未能抓获希姆莱。之后不久,希特勒就自杀了。 德国投降后不久,格莱姆被美军军官带到了萨尔茨堡。美国人本打算命令他去解散德国的空军。但是,他因怕被转送到俄国去而事先吞服毒药自尽。 </P>
1885年2月,施佩勒出生于路德维希堡,其父以酿酒为业。1903年参军入伍。在皇家步兵第8团晋升中尉之后,施佩勒被派往军事学院受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加入航空部队,曾先后任野战航空第50大队的上尉中队长和第7军团航空指挥官,并因战斗中指挥出色而获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 在战争后的混乱时期,施佩勒参加过吕特维茨的自由军,后来加入国防军,先后服务于第5师司令部和国防部。 1933年,施佩勒晋升上校,在新成立的航空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调往柏林任第2航空军区的高级航空指挥官。不久,又被任命为驻慕尼黑的第5航空军区司令。 西班牙内战时期,施佩勒已晋升少将。他被任命为“兀鹰志愿军”总指挥官参战西班牙,并摸索出使用现代武器作战的经验。希特勒没有援助反共的西班牙人取胜的诚意,他的兴趣在于拖延战争,使地中海保持长期紧张的局势。尽管如此,施佩勒仍在参战期间,救出了几千名天主教的信徒,使西班牙天主教会永远铭记他的勇敢精神。佛朗哥还赠给他一枚西班牙十字勋章。 1939年9月1日,施佩勒指挥第3航空队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该航空队由4个轰炸机联队、2个驱逐机联队以及高炮分队组成,同第2航空队一起负责掩护西线作战。最初,除了小规模的空战和轰炸任务之外,西线颇为平静。等到希特勒作出大规模攻击的决定之后,第3航空队开始协同龙德施泰特集团军群攻击卢森堡和比利时,并在突破马奇诺防线和摧毁香比尼等地的敌人阵地时立下了汗马功劳。Ju-87型俯冲轰炸机在发出尖利的哨声俯冲轰炸敌阵时,在敌军中造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恐怖。 1940年5月18日,施佩勒获骑士十字勋章,7月19日晋升为元帅。 在西方战役刚刚结束的几周内,第2和第3航空队担负了轰击英国各铁路要点和补给中心的任务。8月1日,希特勒发布“领袖训令”第17号,部署对英海岛攻击中空海军的协同动作。其目标在于彻底消灭英国空军。对英国的空战开始了,空军大元帅戈林甚至宣称,最多三天之内,英国空军的驱逐机部队即可被歼灭,德国就可夺取英国土地上的制空权。 这时,在英伦三岛上,空军元帅道丁爵士接受了防空的任务。他以保全其驱逐机部队迎击德军登陆为作战方针。英国驱逐机只实施拦截德国轰炸机的任务,而有意避开德国的驱逐机。使德国驱逐机在空中畅行无阻。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德国空军真的在英国的南部和东南部获得了制空权。 由于德国空军航程远,油耗大,加之他们不能橡英国飞行员那样在危急中以跳伞保全性命,在1940年8月到9月的仅仅半个月的时间里,德国各航空大队就损失了385架飞机及其乘员。 9月6日,德国空军轰炸伦敦。13日,第2和第3航空队开始对英国实施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击。由于浓雾弥漫,攻击半途而废。18日,德国空军再次攻击英国,结果被英国驱逐机和高射炮击落飞机147架。英国仅损失飞机49架。从此以后,德国空军总司令部决定不再实施大规模攻击,而代之以小规模的空袭行动。 施佩勒下令停止白昼攻击而改为夜间行动。这就触怒了戈林,后者严令取消这种决定。但施佩勒毫不让步,并因此而受到忌恨。 当东方战役爆发时,第3航空队仍留在西线战场不断攻击英国。这些攻击行动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大大地削弱了自己。1943年,英美轰炸机部队轰炸了德国后方的工业中心,将各主要城市变成了一片瓦砾。 希特勒不去责怪戈林计划的错误,却把过失推到了各空军将领身上。他虽然厌恶施佩勒,但不能下决心撤掉他。在盟军登陆前不久,他派施佩勒担任所有驻法空军部队的总司令。他想利用施佩勒丰富的作战经验挽回败局。 在1944年6月6日清晨盟军登陆开始之时,施佩勒的500架飞机,只剩下90架轰炸机和70架战斗机可供作战使用了。所以,盟军在开始登陆的一个小时内就取得了制空权。德国空军只剩下零星的飞机不时地向登陆的敌人投掷炸弹,而听任敌机蝗虫一般飞过海峡。 1944年9月,施佩勒元帅被希特勒免职。1945年,德国无条件投降。施佩勒被美国宪兵逮捕并解往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在法庭上,施佩勒为自己作了辩护。一位英国空军将军在证人席上发言认为,施佩勒在对英作战中的指挥表现出了他的公正。这样,施佩勒被法庭宣告无罪。 施佩勒因患重病被送往莱希河畔一个叫泰宁的地方疗养。1949年6月,他被慕尼黑检举纳粹的高等法院提审,并再次宣判无罪。施佩勒死于1953年4月2日。</P>
<P></P>米尔希空军元帅在德军元帅中占有一种特殊地位。他的工作仅限于空军的组织和其它事务。戈林元帅对他特别器重。他的元帅头衔也是因此而获得的。 米尔希1892年出生于威廉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在步炮兵第1团任少尉,在航空搜索第5和第204队任中尉队长。后来任第6驱逐机队队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米尔希曾先后担任某民间航空队队长、警察航空中队队长、路易东方航空公司联络员、但泽航空邮局业务部主任等职。1923年,他担任容克斯航空公司飞行管理部主任,3年后转任新成立的德国航空公司经理。1929年升任该公司总经理。在他的管理下,德航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大企业,在自由竞争中压倒当时兴起的其它航空企业,该公司成为秘密组建德国空军的骨干。 当希特勒掌握政权的时候,戈林就把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行战友米尔希拉入航空部,并任命他为副部长。从此,米尔希步步高升。1933年他还是一个上校,一年后就升为中将。航空部在他的指导和组织下,几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上打击能力最强的德国空军。希特勒赏识米尔希对于重建空军所表现出的供给,并于1936年晋升他为航空部将军。两年后他晋升为上将。1939年2月被任命为空军总监。 米尔希虽以重建空军为本身的职责,但他不主张贸然开战。当1939年5月,他获悉希特勒决心以武力解决波兰问题时,曾指出攻击波兰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由于米尔希担任空军总监之职,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上过战场,而负责组织方面的工作。在这一岗位上,他表现了非凡的才干,顺利地解决了战争期间空军组织方面的很多问题。对法战役胜利之后,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 米尔希的晋升在德军将官团中颇有非议。曼施坦因元帅在所著《失去的胜利》一书中,称这种晋升“降低了德国最高贵军人阶级的价值”,并说米尔希“组织功绩虽然可贵,但绝不能同陆军的各总司令相媲美。” 在对英空战激烈进行时,米尔希和戈林密切合作建立起来的德国空军暴露出很大的缺陷:空军完全不受国防军统帅部的调动,它的使用权属于戈林和米尔希。他们指挥的空军不能完全适应整个战局的要求。此外,在陆军和空军之间,经常发生意见分歧,空军把陆军看成是“一帮落伍和守旧分子的收容所”。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戈林和米尔希固步自封,未能发扬光大已有战绩。虽然凯塞林和施佩勒、里希特霍芬诸元帅曾一再建议彻底改进空军的建设计划,但米尔希拒不采纳这些建议。结果,英国空军打败了德国空军,并争取到了绝对的制空权。米尔希虽然能在最短时间内建立空军,但他和戈林都不会使用并发展空军。当然,主要责任还是应由戈林承担。 1943年1月中旬,米尔希被任命为“领袖特派员”,前往东线指导在斯大林格勒市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当米尔希到达塔甘罗格附近的第4航空队司令部时,他了解到,各机场虽有280飞机,但只有70架可以使用。冬季给第4航空队带来了极大损失。各机场都受到苏军包围的威胁,飞机几乎不能起飞和降落。各供应中队的伞降场几乎不堪使用。空军每天要派出250架次飞机向斯大林格勒市空运补给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从1942年年底到43年年初的两个月期间,德国空军在斯大林格勒市上空损失了一千名飞行员,其飞机也同时被击落。 斯大林格勒市被苏军攻陷。希特勒和米尔希就这次惨败举行检讨会。希特勒把第6集团军的被歼归罪于戈林。米尔希曾提出将战线撤退到第涅伯河一线,加速制造驱逐机并协调陆空军作战指挥的建议,希特勒未予采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米尔希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战犯罪提出公诉,并于1947年4月17日被判处无期徒刑。1954年获释。</P>
<P></P><B>雷德尔(Raeder)</B> 翻看昔日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及博士的个人档案,第一页上记载着他的个人身世。第二页上记的是他所担任过的十三个职务:从1895年的海军见习军官到1943年的元帅。第三页记的是三十六个舰上职称:从在“施托施”号舰上当见习军官到1928年9月海军秋季大演习时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舰上担任审判官。 第四页上注明: 1895年5月30日为海军见习军官。 1897年10月25日,海军军官考试成绩特优,并获毕业证书。 1926年5月31日,获基尔大学哲学系荣誉博士学位。 以下记载的是他获得的一些国家的高级勋章。最后记载着他所参加过的各次海战的情况。 雷德尔1876年4月24日出生于汉堡的万茨贝克镇,父亲为西里西亚省格隆堡高级中学校长。他于1894年毕业于父亲的学校并考取基尔的海军军官学校,6个星期的陆上严格训练之后登上了“施托施”号练习舰,接受航海的基础训练,参加过前往西印度群岛的航行训练。1895年五月升为见习军官,派到“格纳森诺”号上见习。在下一个训练年度里,他开始学习舰炮学、水雷学和鱼雷学。1897年10月在海军军官考试中获得最优成绩。海军向现代化迈步,雷德尔被派到装甲战舰“萨克森”号和装甲战舰“德意志”号担任通信官。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一个强国,势必同英国抗衡,因为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 德皇威廉二世和海军上将提尔匹茨促成了海军的发展。能在皇家海军服役,成为当时莫大的荣幸。青年海军军官们充满了优越感和爱国的热情。 1897年,当一个德国舰队占领了中国的胶州湾和青岛,并于1年后由德国政府租借了该地区之后,又有第二个巡洋舰队在皇太子海里希指挥下开到了东亚。装甲战舰“德意志”号则为他的旗舰,雷德尔就在上面担任通信官,同时担任舰上军乐队的指挥。他不仅发挥了自己的音乐天赋,而且发现了他的写作能力,他写的《菲律宾的叛乱》一书特别受到皇太子海里希的赏识。 1900年4月,雷德尔晋升中尉,并调任水兵第1大队副官,一年之后又调任“蟋蟀”号舰上的第一航海官。在因膝盖受伤的几周休养期间,他写了一片题为《关于克里米亚战争中陆海军的协同问题》的研究论文,在这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兴趣。这在以后攻占挪威的战役中他作了很好的尝试。 以后,雷德尔被派往战舰“威廉大帝”号担任警卫官。1903年10月至1905年6月被派往基尔海军学院受训。由于父亲的教育,雷德尔通晓英法语言。在受训期间,他又选修了俄语,自学了西班牙语,还到俄国进修了三个月。 1905年4月,雷德尔晋升海军上尉,并于海军学院毕业后被派往波罗的海预备舰队的“福里特约夫”号海岸装甲舰上任航海官。1906年4月调任驻柏林的海军部情报处第一科科长。他的职责是搜集和研究外国的新闻报道,主编《海军观察》和《航海》杂志。他所担任的工作使他有机会经常接近提尔匹茨上将和作家罗尔巴赫博士,甚至接触过德皇威廉二世。后者还赠予过雷德尔四等红鹰勋章,以鼓励其写作的成就。 这样一个满腹经纶、多才多艺的人竟然不问政治而一心致力于军事,这也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弱点吧。 从1909年10月到1910年3月期间,雷德尔先在“霍亨索伦”号舰上任航海官,后来在皇帝游艇上服务。这位青年上尉同皇帝有了较多的接触。威廉二世很赏识他,当航行途经利萨岛时,让他作了一次专题报告,讲评1866年奥国海军在特格霍夫海军上将指挥下战胜意大利人的海战情况。这位喜欢探讨学术问题的皇帝也曾召见过雷德尔。 1911年4月,雷德尔少校调任巡逻舰队司令希佩尔上将处任首席参谋官,以后先后服务于“约克”号舰和旗舰“塞德利茨”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914年11月3日,德国巡洋舰首次攻击亚茅斯,“塞德利茨”号担任了攻击的主力。以后在同英国海军的激烈战斗中,“塞德利茨”受了重伤。“布鲁切尔”号则被击沉,而英国旗舰“狮”号也被轰击得失去战斗力。雷德尔因战功而获一等铁十字勋章。 经过长时间的休整,新任舰队司令舍尔上将指挥了一次向斯卡格拉克的突进,1916年5月31日,在那里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海战。战斗舰“吕措夫”号击沉了英国巡洋舰“常胜”号,但自己也受了重创,不得不在敌火下换乘另一艘巡洋舰“毛奇”号。 二月初,帝国政府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雷德尔参加了掩护各进击港口的潜艇的安全工作。1917年,他晋升海军中校。9个月后,他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担任了一艘新的小型巡洋舰“科隆”号的舰长,被派往北海执行巡逻任务。 当时的德国,反帝制的运到日益高涨,加之给养不够,海军士兵普遍不愿打仗。1917年8月,远洋舰队第4大队军事法庭以煽动叛乱罪判处5个反帝制的水兵死刑。不到一年,德意志的帝制终被推翻。 雷德尔在战争结束一年之后晋升海军上校,并于1920年7月被派往柏林的海军档案处工作,整理官方的海战资料。1922年和23年先后出版了他所编写的两本书。第一本书记述从巡洋舰的出征到“施佩伯爵”号沉没这一段历史‘第二本叙述各小型巡洋舰的作战和航海经过。在海军档案处工作期间,雷德尔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柏林大学。当他准备考取博士之时,他被提升为海军少将,并就任海军教育监的监督,掌管各海军学校的教育工作以及两艘训练用舰。 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设立参谋本部和海军大学,雷德尔建立了秘密的指挥和参谋人员训练班,同时也成立了海军各类专科学校。 1924年,雷德尔接任北海轻舰队司令,以巡洋舰“汉堡”号为旗舰。次年二月,他被调回基尔,同时晋升海军中将,担任波罗的海军区司令。 在1926年5月31日斯卡格拉克海战十周年纪念日那天,基尔大学哲学院授予雷德尔名誉博士的学位。两年后,雷德尔升任海军总司令。最初,他同顶头上司国防部长罗纳意见不合,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改善。自此以后,他就专心致力于德国海军的重建工作。他主张建造重型军舰,并在“塞维拉”航空公司招牌的掩护下建立了半军事性的海军航空兵。 雷德尔虽然不问政治,但他头脑清醒。1933年之后,德国海军未被卷入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运到的漩涡,完全是雷德尔的功劳。 1933年2月,希特勒首次召见雷德尔,并对他说,他绝不会同英国、日本或意大利交战。海军舰队的建立只用于防卫欧洲大陆。而且他建议同英国舰队维持35:100的实力比例。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成为他的继任者和三军最高统帅。次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无效。英国人对此提出抗议,并派外交大臣艾登去德国。6月18日双方签订了一个海军协定。 这时雷德尔交给训练巡洋舰“恩登”号舰长邓尼茨海军中校一个任务,要他组建新的潜艇部队。邓尼茨主张建造供“集群战术”用的中型潜艇。他认为,建造中型潜既符合德英海军协定中关于舰艇吨位的限制,又能建造数量较多的潜艇。 雷德尔的工作更加繁忙,但他有一个可靠的参谋班子。此外,他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独立性。这就使雷德尔能够在1935年完成两艘装甲战舰、两艘巡洋舰、十六艘驱逐舰和二十三艘潜水艇的下水的工作。到9月27日,邓尼茨已经可以把第一批的六艘潜水艇编为一个潜艇小队了。 虽然雷德尔竭力提防纳粹党对于海军建设的任何干涉,他同元首之间的关系还是友好的。希特勒对于雷德尔的一切建议都表示采纳,从不干预。 当雷德尔于1939年4月晋升海军元帅时,一切迹象都表明战争在日益迫近。雷德尔曾一再警告希特勒,不要介入国际纠纷,特别应当避免同英国发生战争。他和海军总部的军官都一致认为,德国的海军要想同英国海军作战力量是不够的。在他同伯姆和邓尼茨两位海军将军的一次会晤时,他曾断言:“德国舰队除了战斗和光荣地沉没之外,不可能有别的作为。”但他又说,德国海军利用潜艇来破坏大英帝国的海上联络,兴许能获得成功。 当朗斯多夫上校于1939年12月17日成功地出击,重创并最后炸沉了英国的装甲战舰之后,雷德尔和希特勒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从那以后,希特勒开始把他的党的意志强加在海军身上。 1940年4月,海军接到攻占挪威的任务。雷德尔最初认为,对于德国来说,中立的挪威比之被占领的挪威更为重要。后来,当他获悉英法军队也在进行占领挪威的矿砂港口钠尔维克的准备之后,才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他建议以鱼雷快艇实施登陆,陆海军密切协同。占领挪威一仗,招致了海军的重大损失,但陆海军的协同动作还是比较顺利的。 西方战役之后,雷德尔奉命对英国本土进行登陆作准备,雷德尔当即申诉意见,应把争夺制空权列为登陆的先决条件。要使英国的空军,甚至海军都无法制止登陆行动。此外,还须开设一个没有水雷的区域,两侧更要布雷警戒,并准备必要的运输船只。希特勒也曾答应,在1940年8月15日以前将一切准备齐全。但这种准备竟拖延到9月15日。到了10月,希特勒竟又下令停止“海狮计划”。尽管如此,海军作战的重点仍然是英国。 在大西洋上的最后一次大海战发生在1941年5月21日。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了英国的装甲战舰“胡德”号,还把“威尔斯亲王”号战列舰击成重伤。然而,“俾斯麦”号也同归于尽。至此,重型舰只的作战停止了,潜艇部队开始担任海战的主角。德国潜艇在敌人周密的反潜措施下也曾获得相当大的成功。水面舰只和潜水艇以及飞机相互配合对敌人在北冰洋护航船队所实施的攻击也是十分成功的。 1942年秋季,德国巡洋舰队司令在一个薄暮时分停止了对敌人一个警戒周密的护航船队的攻击。希特勒对此十分不满。次年元月6日,他又在一次会议上提及此事,并指斥和侮辱了雷德尔元帅,致使后者愤而辞职。 希特勒批准了雷德尔的辞呈,于元月30日任命邓尼茨元帅为海军总司令。 德国战败之后,雷德尔被苏军俘虏,并与其夫人一同被押解莫斯科。1945年11月20日,他和邓尼茨以及其他20名政府官员都站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接受审判。当他被判处无期徒刑时,也是毫无惧色,他甚至请求盟军的检查委员会枪决他。 1947年7月18日,雷德尔被关进施潘道监狱。1955年9月获释出狱。他最后定居于基尔,并在1957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 雷德尔死于1960年。</P>
<P></P><B>鲍卢斯(Paulus)</B> 1942年元月12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赖歇瑙元帅死于心肌梗塞,鲍克元帅接替了他的职务。鲍克的第6集团军司令之职则由装甲兵将军鲍卢斯接替。 1890年出生于黑森的布赖泰瑙镇的鲍卢斯,19岁时在卡塞尔的高中毕业之后,就去投考皇家海军军官学校,由于他出身平民,因而未被录取。鲍卢斯决心攻读法律。但他在马尔堡大学学习一年之后,又进入了巴登的步兵第3团。入伍第二年即晋升少将。次年秋天,他娶罗马尼亚贵族之女索利斯库为妻。1914年秋,鲍卢斯以营副官之职开赴前线作战,因表现突出而于1917年调至参谋本部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鲍卢斯已是获得过两枚铁十字勋章的上尉军官。他最初在边防部队任职,加入陆军后,曾被派往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班受训,然后调至卡塞尔的国防军第2兵团司令部。1923年到1927年在驻斯图加特的第5步兵指挥部任参谋官,后来担任步兵第13团的连长。此时隆美尔也在该团任机枪连连长。鲍卢斯和隆美尔不同,他更喜欢需要深思熟虑、从容冷静的参谋工作。尽管如此,他还是同自己的连队长关系融洽。 当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时,鲍卢斯已晋升中校。他虽然一开始就对希特勒及其纳粹党表示反感,但仍受到信任和重用。他很快就晋升上校,并被派往新成立的驻柏林的装甲兵司令部任参谋长。由于希特勒对他的信任和对装甲兵的重视,他逐渐拥护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鲍卢斯已升少将,在赖歇瑙上将指挥下的第10集团军(后来改称第6集团军)任参谋长。在波兰战役和西方战役中,争强好胜的赖歇瑙和他的冷静沉着的参谋长,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地合作得很好,真是相得益彰。 在希特勒实施东方战役之前,他曾命令曾担任巴本和施莱歇政府新闻居长马克斯少将对东方战役进行一番研究。因为这一研究结果脱离实际,于是希特勒命鲍卢斯草拟了一个新的建议。鲍卢斯虽然对于攻击苏联一事不无疑窦,但他仍制订了一项暂以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第涅伯河一线为目标的攻击计划。 鲍卢斯认为,对苏军不仅应予击退,而且必须歼灭。他还强调说,一切都将有赖于后勤补给和预备队的支援。他还认为,不仅要从地图上也要在了解第一线部队实际情况中实施对作战的指挥。但希特勒不同意这一点,他经常干涉第一线的指挥,尤其是在对苏军进攻受挫时。鲍卢斯坚决抵制德国纳粹党派驻军中的“党政委员”的错误命令。他不因循守旧,当他接任了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司令之职后,立即取消了集团军中的“赖歇瑙命令”。 1942年夏季,希特勒实施大规模的攻势,命令南方集团军群担任从顿河的沃罗涅什一直到高加索的广大正面的攻击任务。苏军铁木辛哥元帅于5月9日以钳形攻势指向哈尔科夫来对抗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战斗中,已晋升装甲兵将军的鲍卢斯给苏军以毁灭性的打击,表现极为出色。5月29日,他因功而获骑士十字勋章,成了最高统帅部的宠儿。 希特勒鞭策着东战场的部队向前推进,而不给一刻喘息之机。不顾严重的补给困难,他命令迅速对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发起攻势。他愈来愈依靠自己的主观顾望和臆断来指挥战争。南方集团军群被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鲍克元帅被派指挥辖有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B集团军向伏尔加河突击。 B集团军群于6月28日打到顿河的沃罗涅什时,鲍克坚持固守这一线,以便警戒两翼。希特勒因此而免去鲍克之职,并派魏克斯元帅接替。 8月21日,向斯大林格勒的攻击开始了。第6集团军由于把装甲部队拨给了攻击高加索的军团,加之补给迟迟不到,因而兵力严重减弱。此时,发生了一个指挥上的严重危机:A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由于力阻对高加索的作战而被免职,希特勒亲自兼任其职;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也因对战局的危机提出警告而被免职。 悲剧从此开始,红军开始顽强抵抗,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以房屋和楼房为依托的巷战。德军的俯冲轰炸机不断轰击苏军的抵抗中心,重炮兵把街道炸成一片瓦砾,战斗异常激烈。苏军投入了强大的兵力。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指挥的顿河方面军固守克列门斯卡雅桥头堡,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则集中于城东和城东南。苏军不断获得加强兵力,一切都预示着要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攻防战。 为了先发制人,鲍卢斯命令先行炸毁斯大林格勒的“加农炮工厂”和“网球拍”这两个桥头堡。攻击从11月9日开始,但由于步兵过度劳累,攻击多处受挫,双方伤亡都很大。13日,鲍卢斯再次命令攻击,但由于苏军的殊死抵抗,德军伤亡太大,攻击又被迫停止。 10月6日,斯大林格勒初雪,严冬降临,这就加重了德军的困难,须知部队尚无冬装。19日午夜,苏军炮兵猛烈攻击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军团因抵抗不住苏军绝对优势而仓皇溃逃。鲍卢斯把第6集团军一切可用兵力都投入了苏军的东侧。然而苏军的两个突击兵团于22日在卡拉奇会师并包围了第6集团军。 在第6集团军司令部举行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第6集团军坚持固守,但空中补给必须迅速加强。然而日益严重的局势迫使他们重新考虑突围。于是,鲍卢斯电呈希特勒,陈述突围理由。由于希特勒听信了空军司令戈林大元帅保证空中补给的许诺,因而仍旧命令第6集团军固守。此时,鲍卢斯再次举行作战会议,听取下属各指挥官意见。会上,第14装甲军军长胡贝将军主张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冒险突围。海茨和耶尼克两位将军也同意这一主张。尤其是第五一军长库尔茨巴赫更是强调突围势在必行。 鲍卢斯根据希特勒关于固守的命令表示,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服从。库尔茨巴赫仍不放弃自己的意见。他向集团军总司令递交了一份意见书说,纵使是违背了希特勒的严令,也必须突围。他坚持认为,从军事的立场看,固守是一种犯罪;而对德意志民族所负责任来说,固守也是一种犯罪。 从以后的情况表明,空军根本就无法对被围军团实施补给。几周之后,补给飞行几乎完全停止,饥饿和寒冷严重威胁着被围部队。 12月12日,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从科捷什尼科夫地区发起攻击,企图打开一条通道,经过激烈的战斗和重大的伤亡,该军勉强进到距被围的第6集团军的50公里处,终因兵力消耗太大而不能再前进了。尽管如此,被围部队仍充满突围希望。他们同霍特的部队保持不断的无线电联系。一俟霍特的部队接近到18公里之处,就向该部队所在方向迎头突围。但此时希特勒仍明令禁止任何突围行动,他特别指出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装甲部队还有燃料可用,这些坦克绝不能丢弃在草原上。 鲍卢斯又失去了主张,霍特的各师又撤回去了。被围部队越来越困难。从12月26日起,每人每天只能配给50克面包。鲍卢斯一再迫切地要求补给和增援。他哪里知道,希特勒的心目中,早就没有这个斯大林格勒的被围部队了。鲍卢斯盼来的,只是希特勒授予他的上将军衔。 1943年元月8日,苏军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第6集团军劝降。鲍卢斯请示希特勒,被希特勒严词拒绝。10日,苏军终于发起了最后的攻击。他们的炮兵掀翻了德军的阵地,德军防线立即土崩瓦解,被围德军被切割成两个包围圈。 元月26日,鲍卢斯急电陆军总部要求投降,希特勒再次拒绝,并命令该军团坚守阵地至最后一人一弹。 元月30日,第14装甲军投降,次日,第51军也随之投降。就在这一天,鲍卢斯接到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的命令。但他已同俄国人取得联系,同意投降。当苏军指挥员出现在军团司令部时,鲍卢斯羞怯地退回自己的房间,他关上灯,弯着腰收听无线电广播。投降事宜则由他的参谋长施密特将军代办。鲍卢斯让施密特转告俄国人,他仅能代表他本人及其司令部投降,但不能代表他的集团军残部投降,因为同他们已经失去了联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流血最多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此结束,第6集团军22万官兵只剩下九万人活着走进俘虏的行列。他们行进在冰天雪地之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估计这些人大半都死在草原上了。 鲍卢斯被关进战俘营。他供认,德国攻击苏联是完全违背国际公法的。他也承认,他曾盲从了一个不讲信义的人,所以自己才会失败。1944年,他加入了德国军官反法西斯联盟,后加入“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的“德国军官同盟”,公开反对希特勒及其指挥下的战争。 1946年,鲍卢斯奉召前往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作证。从苏联的战俘营被释放后,鲍卢斯定居于东德的德雷斯顿。 1957年2月1日,鲍卢斯因长期患病而去世。</P>
<P></P><B>克莱斯特(Kleist)</B> 在德国历史上,克莱斯特家族被誉为剑与琴、天才与智慧、伦理道德与节俭质朴的化身。 克莱斯特的高祖父是腓特烈大帝麾下的元帅,其子孙历代都有忠勇军人。但克莱斯特本人却并不是出身于军人家庭。他于1881年8月8日出生在布劳恩费尔斯的一个教授家庭。高中毕业后,克莱斯特被送往野战炮兵第3团任见习军官,一年之后晋升少尉。1906年任营副官,一年后任团副官,1910年晋升中尉,并考入军事学院受训。 1912年,克莱斯特被派到驻卡塞尔的骠骑兵第14团任职。1914年,在担任驻但泽近卫骠骑兵第1团的上尉连长时,曾参加了坦能堡会战。1916年任职于第17军司令部,一年后任近卫骑兵师首席参谋官。该骑兵师于1917年11月被调往西线,曾参加过兰斯、香比尼与马斯河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意志帝国崩溃,克莱斯特上尉加入义勇兵团,后投奔国防军步兵第6指挥部,1921年7月晋升少校。1922年起在汉诺威的骑兵学校任战术教官,1926年晋升中校,1928年任驻布雷斯劳骑兵第2师参谋长,次年任第3师参谋长并晋升上校。1931年任驻波茨坦步兵第9团团长,次年任骑兵第2师少将师长,希特勒掌权后不久即晋升中将。 1936年,由于扩充军备,克莱斯特晋升骑兵将军,任驻布雷斯劳的第8军军长。1938年,因其反对国社党的行为而被免职。后来,根据1939年至1940年度的动员计划,克莱斯特重新入伍并被任命为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属下的第1装甲军军长。 战争中,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迅速突破了克罗伊茨堡以东的波兰防线,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波兰的军队并同北来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会师。装甲部队独立作战获胜,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在1940年实施西方攻势的时候,以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为突击主力。5月10日,攻击开始,鲍克的B集团军群猛烈地冲向荷兰与比利时的阵地,荷兰军队立即崩溃。克莱斯特的部队也经过卢森堡和南比利时向前突进。6月9日,克莱斯特在贡比涅突破敌人阵地,两天后到达马恩河并继续向南越过里昂而到达伊泽尔河。战役于6月22日胜利结束。克莱斯特在战役中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将。 为实现希特勒控制巴尔干半岛的企图,李斯特的第12集团军集结于保加利亚西部边境。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就配属于该军团。1941年4月8日,克莱斯特部越过南斯拉夫边境,经尼什向贝尔格莱德突进;4月12日,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所属装甲部队南下该地,迫使南斯拉夫军队倒戈投降。4月23日,希腊军队投降,克莱斯特于27日进入雅典,突进伯罗奔尼撒,大败欲登船逃脱的英国远征军。继之,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奉调马不停蹄地开往罗马尼亚。 在东方战役的第一周内,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到达达罗夫诺和卢茨克地区。苏军布琼尼元帅以其2400辆坦克同克莱斯特的600坦克相对抗,竟坚守不住而被迫退却。 克莱斯特所部又向南方突进,到8月24日,整个第涅伯河以西直到河口的地区就都落入德军之手。当会战于9月26日结束时,共有65万红军被俘,884辆苏军坦克被缴获。 当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指向克里米亚时,克莱斯特所部在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实行强行渡河,歼灭苏军5个师,并在亚速海会战中与第11集团军共同歼灭苏军两个集团军。 由于苏军强有力的反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被迫撤出罗斯托夫。希特勒命令停止撤退,并将龙德施泰特上将免职,以赖歇瑙接替,而赖歇瑙也守不住原来的阵地,被迫退至米阿斯河一线。 1942年9月9日,希特勒将与他意见不合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免职,自己瞎指挥了三个月之后才命令克莱斯特继任该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后,克莱斯特晋升元帅。 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失败、第6集团军投降以及苏军向纵深突破,逼迫克莱斯特部后撤。1943年3月底,A集团军群又在哈尔科夫与塔甘罗克一线占领新阵地。由第6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任司令。该集团军群在遭到苏军不停的反击之后,于8月间被迫退至第涅伯河一侧。 1943年9月中旬,由新的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编成了一个由克莱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得以顺利地撤至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第17集团军也转移到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并坚守到了1944年4月,终因兵力消耗过大而被迫后撤。 1944年3月30日,克莱斯特和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到贝希特斯加登并解除了他们的职务,接替他们的是莫德尔和舍尔纳。 克莱斯特最初退居于西里西亚过着安静的日子。当战争逼近德国边境时,他又迁居到下巴伐利亚的米特费尔斯。 战争结束之后,克莱斯特被美国宪兵逮捕。1946年,他被引渡到南斯拉夫,以战犯罪被判刑15年;1948年又被引渡到苏联,关在莫斯科监狱的担任牢房里。1954年,被转移到弗拉本米罗夫卡的将官俘虏营,同年秋天死在那里。 </P>
<P></P><B>屈希勒尔(Kuechler)</B></P>1939年9月,当德国国防军第一线部队正在击破波兰军队的最后抵抗时,在战斗部队的后方发生了惨无人道的暴行。大批无辜的居民被党卫军和秘密警察枪杀,而且事先强迫他们自掘集体坟墓。 第一线部队指挥官们对此非常愤怒,他们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刽子手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并被判处死刑。 然而由于希特勒的干预,军事法庭的判决被否定,死刑未能执行。希特勒公然宣称,这种集体屠杀的暴行不是党卫军和秘密警察的罪过,而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一部分,是一种政治手段。 当时德国有三位将军反对这种政策,他们认为希特勒玷污了德国国防军的声誉和威望。他们是:波森军区副司令佩策尔将军、进攻波兰的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第3集团军司令屈希勒尔。后者曾掩护过被追捕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并向波兰境内的纳粹分子头目科赫提出过抗议,要他对所犯屠杀罪行负责。屈希勒尔因此被免职。不久,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上将对罢免屈希勒尔提出抗议,他因而重新被任用,成为第18集团军司令。 屈希勒尔1881年生于格麦尔斯海姆附近的菲利普堡。1900年加入达姆施塔特的炮兵部队。自1901年起任少尉。1907年到1909年服役于汉诺威的骑兵学校。晋升中尉后,于1910年被选送军事学院受训,1913年毕业后分配到参谋本部的测量局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屈希勒尔任炮兵连长,因作战有功而获一枚一等铁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尉。以后担任过步兵第206师首席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为预备第8师作战科长。 战后,屈希勒尔先在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任炮兵第5团连长,后来在慕尼黑的步兵学校任战术教官。晋升少校后,调至国防部兵科学校监察部服务,其后在炮兵学校任中校教官。1931年晋升上校,次年调任东普鲁士第1军区炮兵指挥官。在所有这些岗位上,屈希勒尔增长了丰富的军事学识,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 1935年至1937年,屈希勒尔任军官学校少将督察员,还兼任过一段时间的国家军事法庭副庭长。 1937年,勃劳希奇将军调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尔接任第1军军长兼东普鲁士第1军区司令,并晋升为炮兵将军。东普鲁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屈希勒尔在其任内注重提高部队训练水平,特编重视普鲁士要塞的构筑工作。 1939年,第1军所属部队冲过蒂尔希特市的桥梁,开进梅梅尔,从而收复了这个20年前被割让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屈希勒尔任新编第3军团司令,属鲍克上将的北方集团军群。他受命在克卢格将军的第4集团军协同下越过魏克塞尔河以东的纳雷夫河和布格河实施纵深迂回,以同从西里西亚突进的赖歇瑙军团会合。 1939年9月3日,屈希勒尔军团突破了波兰军队的穆拉瓦阵地。几天之后即渡过纳雷夫河和布格河,并使用快速部队包围华沙。敌人的突围部队均被击退。波兰终于在9月27日宣布投降。10月1日,屈希勒尔因战功卓著而获得铁十字骑士勋章。 在西方战役中,屈希勒尔军团在B集团军群右翼奋战五天之后击败荷兰军队的抵抗,占领鹿特丹,并于5月4日接受荷兰的投降。4天后,安特卫普陷落,比利时政府随即宣布投降。 6月4日占领顿刻尔克之后十天,屈希勒尔率部开进巴黎,紧接着渡过卢瓦尔河,直逼大西洋海岸。1940年7月,屈希勒尔晋升上将,其军团转移至东普鲁士。 在德苏战争中,屈希勒尔指挥所属部队遂行艰苦卓绝的战斗,一直打到列宁格勒的大门口。其间,他占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压。经过数次成功的战斗,他的声望日益提高。1942年元月,他接任北方集团军总司令。6月30日,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并对他赞扬备至。 屈希勒尔以他沉着和求实的态度,以及广纳下议的胸怀,指挥他的集团军大两年之久。他熟悉下情,同各师、团关系密切,加之以睿智的指挥方略,使部队能以较少的兵力守住漫长的战线,更能在后期激烈的防御战中获胜。 1944年2月,屈希勒尔遭到同许多资深而富有经验的陆军将领一样的命运:因同统帅部在军事上的意见不合而被免职,以后他再也没有被任用。 当盟军占领德国之后,屈希勒尔被捕,并关入美国的俘虏营,最后以战犯罪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20年徒刑。1951年,美国政府将他的刑期减为12年,而一年之后他就被释放,从此隐居在加米施-帕腾基兴。 </P>
<P></P><B>赖歇瑙(Reichenau)</B> 赖歇瑙元帅是一名忠诚的国社党党员,他深信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是复兴德国的唯一途径。他效忠希特勒的行动,突出表现在1941年10月任第6集团军司令时下达的“军队在东战场的行动”这一命令。在命令中,他完全按照国社党的宣传方式,要求官兵“无情地根除敌人的阴谋和暴动”,“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 这一宣传行动是普鲁士军队的传统中前所未有的。这种由一位将军下达宣传命令的方式和措辞,曾引起当时很多陆军将领的强烈不满。 赖歇瑙1884年出生于卡尔斯鲁厄,父亲也是军人,最后升至将军。1903年,赖歇瑙开始在驻柏林的近卫野战炮兵第1团服役,次年即晋升少尉。在青年时期,他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国热情。他爱好体育运动,以近卫军官的身份参加过柏林体育协会,尤其擅长投掷标枪和铁饼,因成绩优异而名噪一时。 1912年他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又回到原来的部队,两年后晋升中尉副官,并随团参加前线作战。他参加过马苏里湖、立陶宛、佛兰德等地的作战,战斗中表现突出。 德意志帝国于1918年崩溃,担任骑兵第7师参谋官的赖歇瑙随部队开往西里西亚执行边防勤务。1920年加入陆军,四年后晋升少校,并调到第3师司令部工作。1927年调任驻柏林的第1集团军司令部参谋官,一年后调任驻斯图加特第5通信营营长。1929年升任通信兵部中校参谋长、两年后晋升上校,并调任驻东普鲁士的第1师参谋长。 赖歇瑙在希特勒执政之前就已最新于国家社会主义及其政治获得,并对他的上司、第1师师长勃洛姆堡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933年,赖歇瑙任国防部部长办公室主任,直接参加新国防军的建军工作。他毫不隐瞒地自命为希特勒的忠实信徒。1934年8月2日,年迈的兴登堡总统逝世。24小时之后,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即命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一效忠誓词就是由赖歇瑙口授,另一名少校笔录的。这一誓词是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 当时,很多军官都预料到了它将产生的恶果。当时任军队办公室主任的贝克将军就把这一天称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1935年10月,赖歇瑙晋升中将,并接任驻慕尼黑的第7军军长,一年之后升为炮兵将军。 赖歇瑙忠于纳粹党的立场,在国防军中无人不晓。他被认为是个投机分子。当勃洛姆堡被免去陆军部长职务,而赖歇瑙被提名为新任陆军总司令时,当时的第1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曾亲自去见希特勒,表示强烈的反对。希特勒只得任命勃劳希奇上将为勃洛姆堡的继任者。 1938年2月4日调任赖歇瑙为第4集团军司令。同日,希特勒召集内阁会议,以莫须有的罪名宣布免去陆军总司令弗里契的职务,并送交军事法庭审讯。将以前的“防卫厅”改为“国防军统帅部”,直接归希特勒领导。任命凯特尔将军为统帅部部长级参谋长。 赖歇瑙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谈判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在希特勒策划侵占捷克的过程中,赖歇瑙更是充当了他的忠实顾问。 早在1938年4月,希特勒就命令国防军统帅部草拟了侵犯捷克的计划。陆军参谋长贝克上将在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的支持下,曾劝告希特勒不要挑起国际冲突,以免酿成灾难。8月4日,在国防军统帅部举行了一次会议。在会上,贝克再次提出德国必须采取避免战争的政策,勃劳希奇随即请求希特勒撤销武力解决捷克问题的命令。除两名将领之外,所有在场的将领都同意贝克的意见。这两名将领就是布施和赖歇瑙。 9月,德军开进苏台德区,其中就有赖歇瑙的部队。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赖歇瑙指挥的第10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它突破了波兰的边防要塞,迫使波军放弃米达夫卡河岸的坚固要塞阵地。赖歇瑙随即将部队重新整编,一举将波兰军队赶到华沙以南的魏克塞尔河,并切断了敌之退路,前后包抄敌军,迫使他们投降。 波兰战役胜利后,赖歇瑙晋升上将。这时,希特勒开始部署西线攻势。国防军各将领对此非常反感。他们力主同英法达成协议,结束战争。于是,派出赖歇瑙去劝阻希特勒的行动。但是,即使这位受宠的将军也无法动摇希特勒的决心。5月10日,德军在西方边境发起了进攻。集团军的攻势勇猛而灵活。赖歇瑙的军团一举打到设防坚固的埃伯特运河。结果,比利时军队被击败。5月28日,赖歇瑙接受了比利时的投降。第6集团军左翼推进到里尔,并在那里击溃了强大的法国军队。 赖歇瑙在战斗中表现勇敢,他亲自指挥突击队前进,自己首先在枪林弹雨之下跨墙越壁,大大地鼓舞了士气。6月5日,德军又突破了法军重新建立起的一条防线,中旬就打到了卢瓦尔河,24日战役结束。赖歇瑙因功晋升元帅。 1941年6月22日德苏战争爆发。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为南方集团军的左翼。在艰苦的战斗中,该军团强渡斯蒂尔河。苏军骑兵将军布琼尼指挥下的部队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赖歇瑙装甲部队的压迫下,也不得不于7月3日撤退到斯鲁契河以东。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仍能突进到基辅。向南迂回的第17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一部曾于8月上旬围歼了苏军第6和第12集团军的大部。 8月24日,第涅伯河流域全部陷入德军之手。9月19日占领基辅。7个苏联集团军都在这一包围战中被歼,被俘红军达五十余万人。 10月2日,德军继续向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方向突进。这两个城市在一个月之内先后被占领。以后,由于寒冬和道路泥泞,德军停止前进。这时,苏军发动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反击,迫使南方集团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把第17和第6集团军撤至顿涅茨河之后,以便保护哈尔科夫。 11月30日,赖歇瑙接替了因患心脏病而辞职的龙德施泰特上将。希特勒命令赖歇瑙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战线。但苏军又把战线突破,使赖歇瑙被迫后撤至米亚斯河之后。 12月29日,苏军在其海军部队的强大炮火掩护下登陆费奥多西亚,试图夺回克里米亚。在施篷内克的指挥下的第42军,只有一个师担任刻赤半岛的防御。由于同集团军的联络中断,施篷内克命令撤出刻赤半岛。为此,撤出的第46师全体官兵受到赖歇瑙禁止奖赏的处罚。 1942年元月12日,赖歇瑙死于突发的心脏病,未能亲眼目睹德国日后惨败的命运。 赖歇瑙要求部队很严格,自己也能以身作则,他所具有的陆军指挥官的素质是无可否认的,尽管他在政治上的表现至今仍受到批评。 </P>
<P></P><B>维茨勒本(Witzleben)</B></P>1944年9月8日,维茨勒本元帅在普勒村湖监狱被处以绞刑。在一个屠户的挂肉钩子上,一位受过真正的普鲁士教育的优秀军官、一位代表“另一个德国”的贵族死去了。 维茨勒本是“七·二○”密谋刺杀希特勒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反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绝非德国面临崩溃时才开始的。这种思想在他心目中早就扎下了根子。 1881年12月4日,维茨勒本出生在布雷斯劳的一个普鲁士佩剑贵族家庭。这一家族曾养育过许多效忠于普鲁士王室的军官。维茨勒本自幼笃信基督教,立志终生为大众谋福利。 他早年就开始接受军人教育。从格罗斯利希费尔德高等军事学校毕业后,他被调往第7警卫团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已升为连长,参加了对凡尔登附近弗克斯堡垒的首次攻击,因作战有功而获两枚铁十字勋章。后因负重伤调职于参谋本部。 1919年,维茨勒本参加了鲁尔区的平叛作战,后来服务于陆军,任第6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34年2月1日,他升任第3师少将师长,后来升任第3军军长兼大柏林第3军区司令。 维茨勒本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道主义”者。他目睹了1934年罗姆暴动事件之后的大屠杀,思想上开始反对国家社会主义征服所采取的一起野蛮的警察手段,后来发展到反对国家社会主义。 在1934年的大屠杀中,施莱歇和布雷多两位将军惨遭暗杀。当时的第3军区参谋长曼施坦因因此请求维茨勒本少将向陆军总司令弗里契上将提出抗议。弗里契也是反对纳粹党徒的,曾在希特勒面前提过异议。但希特勒说,这两位将军有里通外国的行为。至于证据,却始终没有拿出来。 当希特勒内政方面的“划一革新”实施完毕之后,他开始推行其外交上的目标。1937年11月5日,他在国防军三军总司令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宣称,他已决心采取行动,甚至不惜去冒战争的风险。很多高级将领恳切地提出劝告,切勿挑起纠纷,以免危及德意志民族的生存。希特勒对此无动于衷,仍一意孤行地推行其扩张计划。 1938年3月13日,德军开进奥地利。1938年5月30日,希特勒决定解决捷克问题。 7月16日,陆军参谋长贝克上将向新任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上将递交了一份报告,力陈勿轻启战端,要求各降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企图。 与此同时,已有秘密反抗组织出现了。政治家、工商界领袖、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外交家和军人都分头集会,策划推翻希特勒政权。尤其是在陆军中,有一个反抗组织拟密谋除掉希特勒。这个反抗组织的首脑就是前莱比锡市长戈德勒。 戈德勒曾在国外很多地方旅行过,从调查中获知,希特勒及其政权都得不到外国的支持。于是,他写了一份意见书并散发给各个将领。 反对希特勒组织还派出一名叫施门齐恩的农场主去伦敦会见范西塔特爵士和丘吉尔。施门齐恩向这两位政治家陈述了希特勒的战争政策并指出,如果英国支持德国陆军中的反希特勒组织,希特勒的战争计划在48小时内就会被完全打破。 在1938年秋季的那些充满戏剧性的日子里,推翻希特勒的一切内部准备已经完成。贝克上将在一次演说中提到,德国陆军不仅要准备应付一场未来的战争,而且还必须准备应付一次仅限于在柏林进行的“内部斗争”。同时还透露,在预期的这次“内部斗争”中,柏林警察局长黑尔多夫伯爵和驻柏林的军长维茨勒本将军已有了特殊的任务。 有关颠覆的的一切准备在柏林业已完成,驻在波茨坦由阿勒费尔德伯爵指挥的部队以及驻在图林根由赫普纳将军指挥的一个装甲师也准备好了随时行动。万事俱备,只等英国在外交上予以支持。 可是,英国首相张伯伦不接受他们的请求。对于德国反抗组织的努力,他仅仅表示赞许,却与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到慕尼黑去了。他们要同希特勒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德军开入捷克苏台德区。由于英国的这种姑息态度,希特勒竟然胜利了。德国陆军中的反抗组织深知,要在当时推翻希特勒已无成功的可能。但他们绝不放弃努力。当贝克上将辞职之后,新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继续与维茨勒本将军保持联络,等待时机,以求重振反抗力量。 1939年8月底,维茨勒本调任驻法兰克福的第2集团军总司令,后又调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与第7集团军一同集结于德国的西部边境。 波兰战役之后,反抗组织的各将领开始重新策划除掉希特勒。 1934年,前任陆军总司令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上将,因公开反对国社党而被希特勒免职。依照战时动员的规定,这位上将重新起用,于一九三九年调任位于西线北翼的一个特编兵团司令。此公绰号“红色将军”,按照反抗组织重新策划的行动,他必须在希特勒巡视齐格菲防线时将其拘留。而维茨勒本将军则负责查封国社党的各党务中心,拘捕党的主要头目。希特勒似乎已察觉出不详之兆,他取消了巡视,并将哈默施泰因免职,列为预备指挥人员。这样,一次可以解救德意志民族的机会又丧失了。 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短时间内就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打败了英国和法国军队。第12和第16集团军于6月17日转而向东方实施猛烈的钳形攻势。 此前,在6月14日,业已晋升上将的维茨勒本在圣阿沃德-萨尔布吕肯地区突破了马奇诺防线。这样,位于南希和贝尔福之间的法国军队就被包围了。6月17日,法国要求投降。 1940年7月19日,维茨勒本晋升为元帅,10月间被任命为D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3月15日,又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一年之后,因病被免职而列为预备指挥人员。 维茨勒本隐居故里,但仍继续同陆军中的反抗组织保持密切的接触。 德国内部的反希特勒组织,其成员来自各种政治派别,各民间团体,包括各种职业。他们下决心推翻希特勒及其政权。维茨勒本及其在陆军中的同谋者深知,要消灭希特勒及其政权,必须采取强硬手段。但从当时的情况看,政变的时机尚未成熟,主要是因为一些陆军将领如龙德施泰特和曼施坦因等认为在战时进行抗命和兵变是大逆不道的,相反应该履行“效忠”的誓言。 传奇性的非洲军团指挥官隆美尔也不赞成谋叛者要杀死希特勒的建议。他的意见是,只能将希特勒逮捕并移送法庭审判。困难之处还在于,青年军官都不知道反抗的计划,而只能在事发后告诉他们。 大战中各条战线的败局迫使反抗者急于采取行动。1943年3月13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部的传令军官施拉布伦多夫中尉企图用炸弹炸死希特勒,但炸弹没有爆炸。这一暗杀行动遂归于失败。 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上校在最高统帅部作战简报室里放置了一枚炸弹。当他离开简报室时,炸弹爆炸了。在柏林待命的反叛人员按计划行动。此前,反抗组织的领导人之一维茨勒本已在告全体军民书上签字。事成之后,他将出任国防军最高统帅。 可是“七·二○”谋杀行动失败了。施陶芬贝格及其他有牵连的军官于当晚全部被处决。紧接着又有许多人被捕。他和所有参加反叛的军官一样,被送到“荣誉法庭”,以“不名誉”的原因被开除国防军。 在国民法庭上,维茨勒本表现出大义凛然,他承认了密谋反抗希特勒的行动。在宣判他死刑的时候,他向各位法官声明说:“你们可以把我交给刽子手,但不出3个月,那苦难和愤怒的民众必将去找你们算帐!” 十五年后,联邦国防军总监豪辛格上将在致联邦国防军各指挥官的一项训令中,提到“七·二○”行动时指出:“这是德国最黑暗时期的一个焦点,勇士们的基督教救世和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决定了这一次的暗杀行动。我们联邦国防军人对于他们的牺牲精神和良知表示无限的敬佩。他们无愧于我们的表率。”</P>
<P></P><B>李斯特(List)</B> 1942年夏末,希特勒同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约德尔上将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事情的经过是:约德尔被派往A集团军总部调查该集团军在东线南段遭到失败的原因,着重查明集团军总司令是否执行了最高统帅部对战役的命令和指示。调查表明,该总司令执行了领袖的命令,但因遭到苏军日益强大的抵抗而未能成功。于是,希特勒就指责约德尔有意替不服从命令的前方将领辩护,而约德尔也大胆地指出了希特勒指挥上的错误。 当希特勒在作战指挥上铸成大错的时候,他总是采取嫁祸于人和换马的做法。1942年9月10日,凯特尔元帅来到A集团军总部,并以希特勒的名义要求集团军总司令辞职。要求实际上就是命令。两天以后,该总司令辞职。 这位辞职的总司令,就是德国国防军中的著名将领李斯特元帅。 李斯特1880年5月14日出生在上基尔赫堡的一个医生家庭。1898年中学毕业后参军,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工兵第3营服役。当他在炮兵与工兵学校毕业之后,就当上了工兵第1营副官,并于1908年晋升中尉。三年军事学院毕业之后,参加了因戈尔施塔特的要塞构筑工程。一年后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服务中心,以后调参谋本部任职。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李斯特已升为上尉,在巴伐利亚第2军任参谋官并参加战斗,转战于洛林、佛兰德斯、亚眠以及马斯河一带。1915年冬,他患重病,病愈后被调回巴伐利亚的战争部服务。1916年夏任施特朗茨军团参谋官,次年调往第8预备师首席参谋官。1918年元月晋升少校,不久就任巴伐利亚战争部的科长。战争结束后,最初服务于第4集团军司令部,1920年至22年任第7步兵指挥官埃普将军的参谋官,后来任山地步兵营营长。 自1924年起,李斯特主持第7军区指挥助理人员训练队。以后晋升中校,并于1926年调任国防部陆军教育司司长。1930年任德雷斯顿步兵学校校长,三年后破格晋升中将。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时晋升为步兵将军,后调任第4军军长。 李斯特对国家社会主义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如果许多将军一样,他一方面相信希特勒的统治不会长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服从希特勒的指挥。1939年春,李斯特晋升上将。波兰战役开始时,他因指挥第14集团军有功而于1939年9月30日获骑士十字勋章。在法国战役中,他指挥第12集团军在色当-梅齐埃尔附近突破马奇诺防线,越过朗格勒高原向瑞士边境突进。第12集团军在歼灭法国陆军的战斗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0年7月19日李斯特晋升元帅,他的部队在巴尔干战役中消灭了南斯拉夫军队,突破了保加利亚与希腊边境上的美塔萨四防线,击溃了由英国派遣军加强的希腊部队的主力。1941年4月27日,德军部队进入雅典。克里特岛战役结束之后,李斯特被任命为驻雅典的国防军东南方面军总司令。 1941年10月,李斯特因病动手术。病愈后于次年三月奉希特勒之命前往挪威进行了一次考察旅行。1942年夏天,他被任命为由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之一部编成的A集团军总司令,受命攻占黑海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区。当时德军既要攻取斯大林格勒,又要向高加索发起攻势,兵力明显不足。 8月底,李斯特在乌克兰的文尼察领袖行营向希特勒陈述反对分散兵力的理由。而希特勒固执己见。结果,李斯特因未能击败敌人的顽强抵抗而奉命辞职。A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由希特勒兼任。 1945年,李斯特被美国人逮捕,并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被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12月24日,他因病被释放出狱。 </P>
<P></P><B>克卢格(Kluge)</B> 同大多数德国陆军指挥官一样,克卢格也是出身于军人世家,并以效忠君王与祖国为最高目标。他于1882年10月3日出生在波森,父亲曾被封为贵族并晋升中将。克卢格曾在普鲁士军官学校受过训,曾因舍身救人而获得一枚奥尔登堡救生奖章。他学业优良,被同学们称为“聪明的汉斯”。 1901年,克卢格晋升少尉,在沃尔芬比特尔的下萨克森野战炮兵第46团任营副官。后来,他毕业于军事学院并调到总参谋部任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是上尉的克卢格随第21军参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后调任步兵第236师首席参谋官,并在1917至1918年的阿图瓦和佛兰德的两次会战中浴血奋战。10月,在凡尔登身负重伤。 战争失败后,克卢格于1919年被国防军录用而任职于第3军区的步兵指挥部。1921年晋升少校,3年后调往国防部陆军训练司。1926年任驻萨冈的炮兵第3团第3营营长,1927年晋升中校,次年调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1师参谋长。1930年任炮兵第2团上校团长,两年后被任命为第3军区第3师炮兵指挥官。1933年晋升少将并被任命为通信兵监察员。1934年晋升中将,先后任第6师师长和第6军军长,后兼任驻蒙斯特的第6军区司令。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新编第6集团军总司令。 对波兰的战争开始,克卢格指挥的第4集团军,与屈希勒尔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同属鲍克所指挥的北方集团军。 第4集团军于1939年9月1日从东波美尔的各集结地发起攻击,与配属的古德里安装甲军一同突过走廊地带而切断了波兰部队的退路并重创波军。第4集团军在土黑尔原野几乎全部消灭了波军残部,于9月4日占领了魏克塞尔河的库尔姆,并于9月7日渡过德累温茨河直逼华沙东北面的莫德林要塞。华沙于9月27日陷落,对波兰的闪击战至此结束,克卢格晋升为上将。 西方战役伊始,德军战果辉煌。继突破比利时警戒部队之后,5月25日,第4集团军突入并分割英军和比利时军队,致使比利时于28日投降。利用一次由东向西的突击,第6和第4集团军在里尔包围了法国的两个军。 德军重新部署,克卢格成为B集团军的右翼。顿刻尔克战火未息,B集团军就于6月5日发起攻击。随着霍特的装甲军突穿法军阵地,第4集团军跟踪突入,于6月8日到达靠近塞纳河的鲁昂。法军第10军残部在德军装甲部队压迫下溃败,两个英国师在勒阿弗尔乘船逃回英国。 6月14日,第4集团军尾随第18集团军沿巴黎两侧紧追敌军,紧接着占领布列塔尼半岛。十天之后战役结束。克卢格和其他陆军高级将领于1940年7月19日一同晋升为元帅。 1941年6月22日晨,当德苏友好关系在隆隆炮声中断绝后,第4集团军在装甲部队前导下突破边境向前推进。霍特的坦克在苏瓦乌基突破苏军防线,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则向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攻击。随之而来的第4和第9集团军则在比亚韦斯托克围歼强大的苏军,这两支装甲部队继续向前推进,把已逃脱的苏军在明斯克第二次加以围歼。7月16日,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此时,德军统帅部发生意见分歧,希特勒不断改变其攻击目标。到9月底,希特勒才决定向莫斯科进攻。10月3日,第4集团军在第9集团军协同下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包围苏军60余万人并直逼莫斯科,但苏军的抵抗日益顽强,加之寒冬提前到来,德军进攻陷于停顿。 1941年12月19日,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元帅因同希特勒意见发生分歧而称病辞职,希特勒自任陆军总司令。并派克卢格元帅接替离职的鲍克,担任中央集团军总司令。 克卢格当时的参谋长是格赖芬贝格,作战部长为特雷斯考上校。后者在1941年以前是一个狂热崇拜希特勒的人,又是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的好友。到1941年底,他才改变观点而成为对国家社会主义深恶痛绝的人。他认为只有杀掉希特勒才能挽救德国的命运,而只有国防军--主要是陆军,才能除掉希特勒。他曾不遗余力地想把鲍克元帅拉入反对派的行列。他还想说服克卢格,使之认识反抗的必要性。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使特雷斯考相信自己策反克卢格必成。他抓住克卢格曾得到希特勒赠予的25万马克生日礼金一事向克卢格作工作,说只有起来参加反抗运动才能洗刷这种不光彩行为。但克卢格犹豫不决,他怕担当不忠的骂名。 苏军的强大攻势迫使克卢格一共把中央战线后撤了150公里。在伊尔门湖南方苏军突入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接合部并包围了第9和第4集团军。游击队的频繁袭扰、破坏铁路、阻断后勤补给也给德军带来极大威胁。 克卢格向希特勒求援撤出苏军包围圈,被希特勒拒绝。2月26日,克卢格不顾希特勒的反对,命令部队突围并取得成功。不但缩短了200公里的正面,而且在春季泥泞开始之时,中央集团军群已位于构筑良好的阵地上。 1943年7月11日,苏军优势兵力南北夹攻奥廖尔的德军阵地,迫使莫德尔上将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向布良斯克附近撤退。这时,东线已发生动摆,失败的厄运威胁着整个战线。 1943年7月25日,德国莱比锡市长戈德勒博士致函克卢格,鼓动他起来谋反,“以力量和理智去维护德国的利益”;在特雷斯考的活动下,贝克等德军将领也在设法争取克卢格。前线的败局和对抗力量的策反,促使克卢格于1943年11月同戈德勒博士会晤并下决心除掉希特勒。他们决定,设法让希特勒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视察时趁机打死他。然而希特勒并未上钩。后来,克卢格因车祸负伤离职,谋杀之事暂时作罢。 半年之后,克卢格奉召前往最高统帅部。此时,他又屈服于希特勒的影响之下,无力摆脱这个混世魔王的诱惑。他对能否谋杀成功发生动摇,反而认为效忠是他的本分。于是,他从一个反抗运动的赞助者又转而成为希特勒的宠儿,不久,他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 1944年7月3日,克卢格到了法国,并访问了隆美尔元帅,两人发生了激烈的辩论。这真是一次奇怪的会见:隆美尔原为希特勒的信徒,当时则为希特勒的敌人;而克卢格则正好相反,两人在争论“领袖”的指挥问题上当然是针锋相对了。 在经过一番前线视察后,克卢格自己也感到战局毫无希望了。 7月17日,隆美尔因重伤离职回国。两天之后,希特勒把诺曼底正面的指挥权授予克卢格元帅。 7月20日,发生了施陶芬贝格上校企图用炸药炸死希特勒的事件。 当时,反对派组织的联络员向克卢格元帅请求道:“我以德意志民族的名义向您请愿!请您效法隆美尔,脱离希特勒,担任西方自由运动的领导人!请您结束战争,开始谈判,以结束这种杀人流血的勾当!”克卢格出神良久,耸耸肩膀说:“诸位,这一次行刺已经失败了!”事后他向他的参谋长说:“我已不再抱有希望了,因为一切目的都不会达到。希特勒是民众崇拜的偶像,只要他活着,一切都毫无办法……”。 在巴黎的反抗运动也被克卢格的安抚手段所平息。克卢格还按照参谋长布卢默尔特里特将军的建议,向希特勒发了一封效忠电报。 西线的状况日益恶化,克卢格早已失去信心。但他仍违心地执行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并于8月7日发动了最后一次失败的反击。此时,克卢格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撤退部队,于是被希特勒撤职。 克卢格把总司令的职务交给了莫德尔,并上书希特勒。在信中,他一方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并妄称西线的败局是由于他有意采取的错误决策造成的;另一方面,最后一次劝希特勒下决心停止战争。他在信中说:“德意志民族已经受够了这种难言的痛苦,现在已经到了结束这种惊恐的时候!” 1944年8月18日,克卢格在返国途中服毒自杀。 </P>
<P></P><B>魏克斯(Weichs)</B></P>魏克斯于1881年11月12日出生在德绍,他的父亲是安哈尔特公爵的马夫长。1900年,魏克斯中学毕业并参军,服役于驻兰茨胡特的巴伐利亚重骑兵团。1902年晋升为少尉,2年后任团副官,后来调往一马术学校服役。1910年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被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指挥中心。1914年3月晋升骑兵上尉。</P>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魏克斯随巴伐利亚骑兵师开赴前线。十月,调任第4骑兵旅副官,转战于洛林和佛兰德等地。1915年5月调任步兵第5师的第二参谋官,参加了香比尼激战、马斯河与莫塞尔河的阵地战,以及阿图瓦、佛兰德和阿拉斯等地的战斗。</P>1918年,德国野战陆军撤回本土,魏克斯任第2军司令部参谋官。此后,他先后任过骑兵第3师参谋官和骑兵第18团连长。</P>1925年,魏克斯晋升少校,并任德雷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1928年晋升中校,任驻斯图加特的骑兵第18团团长。1930年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1师参谋长,同年晋升上校。</P>1933年10月,魏克斯任驻波茨坦第3军区步兵指挥官,后任骑兵第3师师长。1936年晋升骑兵将军,其后奉调代理第7军区(驻慕尼黑)司令兼第7军军长。</P>1937年至1939年10月,魏克斯任驻纽伦堡的第13军军长。其间参加过苏台德区的占领和波兰战役。1940年6月9日,作为第2集团军司令的魏克斯参加了西方战役。他的部队击败了敌人的猛烈抵抗,突破了法军在埃纳河的阵地。6月17日,法国请求投降,22日休战。7月,魏克斯和其他将领一样加官进爵,升为上将。</P>1941年4月10日,第2集团军对南斯拉夫发起进攻,克罗地亚军队集体投降,以致进攻的第一天,魏克斯所部就到达阿格拉姆。两天之后,军团的一部从北面乘橡皮艇渡过多瑙河,首批进入贝尔格莱德。4月17日,南斯拉夫军队在德军数倍优势的压力下无条件投降。</P>巴尔干战争结束之后,第2集团军被配属给中央集团军群,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7月9日,第4和第9集团军把苏联铁木辛哥集团军的主力包围在明斯克附近,第2集团军则于次日到达别列津纳河,经过数周的激战,同第2装甲集团军一起击败了两个深入中央集团军群后面的苏联集团军。</P>这时,自称为“野战统帅天才”的希特勒日益明显地干预部队的指挥。他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尽量往南方多派军队。而中央集团军群坚持据守原来的位置,以地域敌军的进攻。8月25日,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向前突进,直逼第涅伯河河岸;第6集团军从西面包围了基辅;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从北面渡过杰斯纳河。9月24日,包围战取得全胜,全歼苏军7个集团军,俘虏红军达六十余万人。</P>1941年10月2日,中央集团军群依照希特勒的命令夺取莫斯科,但为时已晚。由于降雪和下雨,进攻受阻。12月,其后日趋恶劣,致使疲惫和严寒交迫的德军部队停止前进。</P>祸不单行。1941年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元帅之职,自己兼任勃劳希奇遗职。他严令禁止部队撤退。但严酷的现实使德军部队不能执行希特勒的命令。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撤到了奥廖尔-库尔斯克一线,并在那里休养生息,保存了自己的实力。</P>1942年6月,希特勒下令实施对高加索和伏尔加河的强大攻势。他把南方集团军群分为两个集团军群:辖有第2、第6、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B集团军群,以及哈尔科夫以南的A集团军群。</P>当A集团军群向南发动对高加索的攻击时,在鲍克元帅指挥下的B集团军群则把矛头指向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不同意鲍克的战役指挥,后者因而被免职。魏克斯接任了B集团军群总司令职,同时保留了对第6集团军的指挥权。</P>1942年7月2日,希特勒不顾一切劝告,命令第6集团军去攻占斯大林格勒。悲剧由此开始。由于部队的过分延伸,两翼均无足够的兵力做掩护;更由于部队的分散使用,兵力更加薄弱;加之参加德军部队的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士兵武器缺乏、营养不良,使部队无法保持突击如此深远目标的战斗力。魏克斯多次要求补给而无所得,致使部队无力完成任务。</P>1943年元月30日,魏克斯同里希特霍芬、鲍卢斯、克莱斯特诸将一同晋升为元帅。一天之后,希特勒攻占斯大林格勒的美梦破灭,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砾中败于苏军。</P>1943年夏,苏联红军日甚一日地压迫着德军部队的西撤。希特勒竟然干涉到师一级的作战指挥。他从不检查自己的失误,而总是诿过于人。7月10日,他以魏克斯下令缩短防线为由撤去他的职务,并将他列为备用指挥人员。6周之后,希特勒又重新起用魏克斯任新成立的F集团军群总司令。不久,魏克斯又调任东南方面军总司令。但他仍受到国社党徒的怀疑,因为他笃信天主教,在他担任第13军区司令时就曾和弗兰肯区的党部主任施特莱歇尔发生过意见冲突。</P>1944年3月,F集团军群在南乌克兰的出境已非常困难。苏军很快就要突入罗马尼亚,匈牙利也效仿意大利即将退出战争。魏克斯奉命在匈牙利构筑防线。他在勒尔上将的配合下,救出了困在希腊和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德军,并将他们撤至后方。</P>1945年元月,苏军攻入东普鲁士,古德里安将军向希特勒建议,集中一起可用兵力,编成一个新的魏克塞尔集团军,担负在奥得河和魏克塞尔河之间防御柏林的任务。这一新的集团军群的主力,应是F和E两个集团军群的残部。建议由魏克斯担任新集团军群司令。</P>可是,即使在这十分危机的关头,希特勒仍不能摈除昔日的偏见。希特勒不仅没有任用魏克斯,反而于3月25日再次免去他的职务。理由之一,据说是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P>1945年5月2日,魏克斯被美军俘虏。1947年初,魏克斯在盟军法庭上受审。判决结果是“免于起诉”。1948年11月30日,魏克斯因病获释。</P>1954年9月27日,魏克斯病逝于波恩附近的勒斯贝格。</P>
<P></P><B>勒布(Leeb)</B></P>1876年9月5日,勒布出生于莱希河畔的兰茨贝格。1895年从帕绍的一所旧式中学毕业后即加入了驻奥格斯堡的巴伐利亚野战炮兵第4团。1897年晋升少尉,次年考入炮兵与工程学校受训一年。当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时,勒布报名参加德国东亚派遣军,同欧洲其他列强所派军队在瓦德西元帅统率下前往中国,参加了“八国联军远征东亚之战”。</P>勒布当时任东亚野战炮兵团山炮1连的排长,1900 1900年12月14日在胶州湾的中国海岸登陆作战。回国后,1903年考入驻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两年后晋升中尉。1907年至1909年在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服务。1909年10月被调往柏林的总参谋部服务。晋升上尉后,调炮兵射击学校工作。1912年3月调任驻埃尔兰根的巴伐利亚野战炮兵第10团连长。1914年元月,他被调回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不久派任第1巴伐利亚军司令部第二参谋官并随部队开赴前线。 从1915年3月起,改任新成立的巴伐利亚步兵第11师首席参谋官并于5月参加了戈尔利采附近的大突破战。一年后晋升少校并因参谋业务成绩卓著而获马克思-约瑟夫骑士勋章。平民出身的勒布被晋封为骑士,被称为“威廉骑士勒布”。 1916年夏,步兵第11师在东战场参加了科维尔附近的布鲁希洛夫攻势作战。几个月后,该师参加了对楚尔杜克山隘的突破作战以及阿尔特和阿格苏尔会战,后又转战西战场。1917年5月,勒布被派往巴伐利亚皇太子鲁普雷希特集团军总司令部任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8年12月,勒布重回巴伐利亚参谋本部,半年后参加了平定共产党“叛乱”的行动。1919年5月,任巴伐利亚军政部陆军司司长,同年10月调往柏林,任国防部司长。1921年夏季调任驻慕尼黑的第7军区参谋长,接着任巴伐利亚第7炮兵团山炮2营营长。1925年2月晋升上校,一年后任巴伐利亚炮兵第7团团长。 此后,他的职衔直线上升:1928年任第5军区炮兵指挥官,1929年晋升少将,1930年晋升中将,出任巴伐利亚第7师师长,兼任第7军区司令和巴伐利亚邦军事指挥官。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勒布就爱好登山运动。1931年春,他参加迪特尔少校主持的陆军登山训练班,成绩优良。在第二阶段训练结束时,他就被当时的陆军总司令破格任命为陆军登山的向导。在他任师长期间,特别注重陆军的登山训练,为现在的德国陆军山地训练打下了基础。 当他于1933年10月被任命为驻卡塞尔的第2集团军总司令时,他已经做好了战时担任西线作战指挥的准备。1934年1月,他晋升为炮兵将军。 勒布逐渐成为德国战史上著名的防守战略家。1934年,他草拟了构筑西线要塞的基本方案,次年完成草案。1938年正式颁布陆军教范《阵地战与对永备筑城阵地的作战》。1937年颁布的《防卫》,包含了他的防御思想。可惜,其中的各项正确原则被希特勒在以后的作战指导中一再违反。 勒布认为,野战统帅的神圣使命就是防范敌人的攻击,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德国的重整军备纯粹是一种守势行为。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勒布的怀疑。他已逐渐感到希特勒是一个天生的恶魔,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易受希特勒的迷惑。加之他不习惯于隐瞒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希特勒产生了伺机除掉勒布的想法。当勃洛姆堡元帅和弗里契上将被免职的时候,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1938年2月4日晚,勒布接到希特勒的传令官送来的命令,要他立刻申请辞职,并于次日前往总理府报到。政府机关报《民众观察》上立即发表消息说,有12位将领(勒布就是其中之一)申请辞职,以便让位给较为年轻的指挥官。 1938年3月1日,勒布晋升上将并同时退役。后来,又按照战时服役规定奉希特勒之命指挥两个军团攻占苏台德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勒布任西线的C集团军群总司令,其部队配置于从瑞士边境到北海一线。 扩张政策的初步成功使希特勒急于发动对西方的攻势。在1939年10月6日的国会上作了“和平演讲”之后,希特勒立即命令加紧作攻击准备,并决定11月25日为发动攻击的日期,这就大大地激怒了勒布上将。当时,他在日机上发泄对希特勒的不满:“他要破坏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中立,去实施疯狂的攻击,希特勒在国会的演讲是对德意志民族的一种欺骗!” 勒布同西线的其他两位司令鲍克和龙德施泰特商量之后,写了一封给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的信。信中说:“……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完全系于你的身上。反对领袖企图的军事理由已很明显。刀剑已不像领袖所想像的那样锋利了。整个德意志民族无不深切地渴望和平,因为他们本能地感觉到,消灭英法是不可能的,一切阴谋的计划必须立即放弃……。”实际情况也是这样。 当时陆军无论从员额还是训练程度上都不能满足要求。勒布认为这是他一生中的悲剧,由于他的命令而牺牲无辜的生命,他感到良心的责备。 鲍克和龙德施泰特虽然也同勒布意见一致,但他们太受服从天职的束缚,不愿采取其他措施。勒布不愿眼看着希特勒去铤而走险,他敢于诅咒希特勒的政策。当他得知儿子于1939年9月9日在前线阵亡时,竟敢于破口大骂希特勒是“骗人的笨蛋和罪犯”。这话传到纳粹党的最高法官布赫耳中,从那时起,秘密警察就开始监视他的行动,甚至检查他的私人信件。 希特勒绝不放弃自己的计划,尽管攻击西方的日期拖延达二十次之多,攻击还是在1940年5月10日发动了。勒布的集团军奉命利用佯攻牵制敌人。在阿尔萨斯-洛林的一次包围战中,德军歼灭了法军的第2集团军,俘获法军七十万人。法军的防御崩溃了,马奇诺防线的要塞部队也于6月22日放下了武器。 1940年6月24日,勒布获骑士十字勋章,并于7月晋升元帅。12月,勒布调任陆军总预备队的集团军总司令。 西方战役的胜利坚定了希特勒铲除其头号敌人苏联的信心。进攻苏联的3个集团军群成立了:鲍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和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受命由东普鲁士突进,歼灭驻在波罗的海附近的苏军并最后攻打列宁格勒。 1941年6月29日,北方集团军群所属的第18集团军占领里加,消灭了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部队。7月中旬,集团军部队在纳尔瓦-伊尔门湖一线同苏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造成了德军方面的多次危机。但德军仍然获得了相当大的战果: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多次包围战中俘虏苏军30余万人;德军快速部队于9月初到达列宁格勒市区的边缘;第18集团军已由陆上包围了列宁格勒。 勒布经过侦察,认为攻取列宁格勒是有希望的。当时该市居住着450万人,粮食不够,瘟疫流行。戈林夸口说,要以空军的集中轰炸毁灭这座城市。然而希特勒却决定延缓对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攻击,先占领乌克兰。于是,他从北方集团军群抽走了6个师,试图不攻而以饥饿迫使列宁格勒投降。这只不过是一相情愿的梦想罢了。因为,苏军早已在拉多加湖的厚厚冰层上铺设了一条铁路。用以供应室内所需给养和弹药。勒布对此拍案大怒:“希特勒在俄国的作战指导,简直就像他和俄国订有密约似的!” 1941年底和42年年初之时,苏军在两个地方深深地突入了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部分德军被围,唯一的补给线也遭到炮击。勒布违背希特勒的意志,准许受到威胁的第16集团军部分撤退。 此时,希特勒免去了勃劳希奇元帅的职务,自任陆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古德里安、福斯特尔、赫普纳和盖尔诸将领也先后被免职,施特劳斯上将请了病假。1942年元月13日,勒布也被解除了职务。 勒布在近两年来一再提出辞呈,这不仅是由于不满希特勒的指挥,主要是由于他对虐待犹太人的政策极为反感。党卫军在占领区为非作歹的狂暴行为激怒了他,以致拒绝接受部队“党政委员”要他去枪杀被俘苏军党代表的命令。 勒布把他的职务移交给了屈希勒尔上将,自己隐居于霍恩施旺高。1945年5月2日,他在该地被美国宪兵逮捕。 1948年10月28日,勒布、屈希勒尔和施佩勒三元帅以及十名将领在纽伦堡美国的军事法庭上受审。勒布以“破坏和平”、“实施侵略战争”的罪名被提起公诉。勒布为自己辩护道:“我们是在接受军人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以忠于国家为职责。但在希特勒统治下的第三帝国,我们却看到同我们的原则相违背的一切倒行逆施。我们也曾反对过,但在一个独裁制度之下有效手段是有限的。我们虽是军人,但未发动战争。我们认识到战争的可怕,从而尽了一切努力来制止希特勒推行其战争计划。” 1948年10月27日和28日,判决宣布了。勒布被控各条罪状除一条之外,均宣判无罪。他被判为有罪的一条是,曾传达希特勒的罪恶命令。为此,他被判3年徒刑。因宣判之前他已被拘禁3年多,所以宣判后便获释放。 勒布获释之后,一直过着淡泊的生活。1949年“清除国社党分子委员会”的各项调查确认了他一贯反对国社党的立场。1945年11月巴伐利亚王太子鲁普雷西特委任他为马克思-约瑟夫军事勋章获得者的大首相。 </P>
<P></P><B>勃劳希奇(Brauchitsch)</B> 1938年1月29日,希特勒召见第4集团军总司令--炮兵将军勃劳希奇,任命他接替弗里契上将为陆军总司令。6天之后,希特勒自己担任了三军最高统帅,解散了战争部的“防卫军局”而成立了“防卫军统帅部”,同时任命凯特尔将军为防卫军统帅部参谋长。 1938年2月4日,国社党机关报《民族观察报》宣称该日为“国家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和里程碑”。希特勒曾向德国军民宣告:“从现在起,整个防卫军的指挥权都直接掌握在本人手中了!” 许多高级军官都被勒令退役了,其中包括德军优秀的代表。防卫军成了希特勒的工具,在他之下没有一个指挥总体作战的专家。 勃劳希奇的任命仅仅是一种应急的办法。本来,希特勒有意把这一高级职务委派给国社党的党员赖歇瑙将军,但又怕赖的任命遭到陆军的激烈反对,所以才决定了勃劳希奇。因为他在陆军中声望很高。 勃劳希奇于1881年出生在柏林,排行第五。其父曾为骑兵将军,他是一个天子聪慧的军官。这个昔日普鲁士皇家的候补军官,曾因在一次大演习中情况判断准确而初露头角。当他晋升中尉时,曾服务于第3近卫野战炮兵团。1912年,他未经军事学院培训即直接调往参谋本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勃劳希奇始终担任参谋军官职务。战后,于1918年晋升少校,被派往拥有十万人的德国陆军中服务,曾在作战部队和参谋部任职。1932年调任炮兵监察员。1933年2月1日任第1师师长兼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并于同年10月1日晋升中将。在这一工作岗位上显示出他的干练和组织能力,一年之后即晋升为炮兵上将。 1937年,希特勒任命勃劳希奇为驻莱比锡的第4集团军总司令。一年后,因勃洛姆堡和弗里契相继被免职,勃劳希奇即接任陆军总司令之职。 勃劳希奇聪慧过人,反应敏捷,头脑冷静,凡与他有深交的人,无不对他敬佩。他是在德意志民族与德国陆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接任陆军总司令的。勃洛姆堡的去职,尤其是弗里契的被清洗,引起了世人的惊讶。而陆军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战备状态。当时和以后常有人问道,为什么新任陆军总司令不为弗里契将军主持公道,请希特勒恢复他的职务。曼施坦因元帅在他所著的《一个军人的生活》一书中解释说,勃劳希奇未曾干预此事,是因为他已奉命参加了清洗弗里契的行动。 这可能是确实的。希特勒当时还给了勃劳希奇一笔费用,以解决他财务开支上的困难。这样,他接受了陆军总司令的任命。历史学家戈洛曼在他所著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德国史》一书中对这件事评论道:“ 那时战争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均已免职,后者的去职是由于被讨厌的秘密警察中伤的结果。各将领都知道他们的同僚是无辜的,但无人能够挽救他。他们都很愤怒,但也都受到了谣言的威胁,和1933年施莱歇被暗杀以后一样。那时,陆军参谋长贝克如果能够得到将军们的支持,他必定能够给中伤者、警察和党内当权派一个严重的打击。他们不支持他。弗里契的继任者勃劳希奇之所以愿意受命,是因为他得到了希特勒一大笔赠款。”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1939年春季,当戈林在全体将官面前指责军队“固守传统而不适应国家社会制度的需要”时,勃劳希奇为什么没有予以反驳。 勃劳希奇虽然敢于从军事角度来反对希特勒一切从政治着眼的观点,但希特勒固执己见,坚持“政治第一”。这个陆军总司令绝对不是巧言令色、心术不正的希特勒的对手。 1938年8月4日,贝克上将提出意见书,认为希特勒对波兰和捷克的政策将引起西方的干涉,从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在场的所有将官,除布施和赖歇瑙之外,都赞同贝克的意见。于是勃劳希奇决定去见希特勒,向他陈述以上意见。而希特勒正想刺激西方列强的干涉,以便推行自己的战争政策,因此他毫无顾及其参谋本部和各总司令的警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勃劳希奇就表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按照他的计划,波兰军队遭受三面围歼。1938年9月27日,华沙政府终于投降。波兰战役前后仅27天,陆军总司令完成了一部杰作--“闪击战”。 当希特勒决定攻击西方的时候,又是陆军总司令和陆军参谋本部的参谋长哈尔德表示了反对和坚持防御的意见。 勃劳希奇这时希望能与英法取得谅解。此外,许多将军--其中有严谨的勒布,还请求他阻止破坏中立的行动,以免损害德军的荣誉。希特勒不加任何考虑。野战军于1940年5月10日又发起了攻击。在勃劳希奇的统率下,德军各部队又赢得了很大的战果。此时,法军已在埃纳河与索姆河一线完成了防御配系。经过激烈的战斗,这一防御配系土崩瓦解。法国于是投降。勃劳希奇由于西方战役的胜利而被晋升为元帅。 当他胜利地结束了巴尔干战役而使东南翼获得安全之后,他又指挥野战陆军去攻击苏联。早在1941年春季,在希特勒与勃劳希奇之间发生了多次意见分歧和冲突。其结果是,这位元帅不仅要与苏军作战,而且也要与希特勒的偏执进行斗争。这就注定了他非失败不可的命运。 勃劳希奇以莫斯科为德军作战的主要目标。为使苏军不能实施大规模的兵力调动,需要攻占苏联重要的铁路交通中心。但希特勒却命令去攻打列宁格勒,因为他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组织的中心。他打算在占领列宁格勒之后还要占领东乌克兰,然后才去攻占莫斯科。 勃劳希奇磨破了嘴皮才说服了希特勒放弃大包围计划,而直接攻击莫斯科,而这种攻击同样造成了用兵上的困难,致使德军被迫于1941年12月5日停止攻击行动。 在中央集团军面对敌人,同冰雪和泥泞搏斗之时,勃劳希奇则试图说服希特勒改变他的许多荒谬主张。但他终于无能为力了。希特勒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于12月7日要求陆军总司令辞职。实际上,勃劳希奇也已精疲力尽,他的心脏由于不断地同希特勒发生争执已衰竭不堪,于是在12月19日辞去了职务。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并向陆军参谋长哈尔德解释道:“作战指挥这样的小事人人都会。陆军总司令的职责是要使陆军国家主义化。没有一个将军能够按照我的意志去尽到这种职责。所以我才决心自己来干。” 勃劳希奇回到了施莱西亚,赋闲在家。他完全同外界隔绝了。希特勒却把一切过失都推到这位去职的元帅身上。他对于这位在波兰西部和巴尔干诸战役中建立过功绩的人的态度,可以从宣传部长戈培尔1942年3月20日所写的日机中看出: “领袖抱怨冬天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忧虑和困难。我这时注意到他已经很苍老了。如果他一软弱下来,前线立刻就会崩溃,而且会造成比拿破伦更惨重的灾难。那样,几百万勇敢的士兵就会面临饥寒与死亡,我们的智慧就会化为愚昧。这种可能的过失,大部分都推到勃劳希奇身上。领袖对他满怀轻蔑之情。” 勃劳希奇元帅再度被公众所注目,是在1948年他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提做证人之时。此后不久,1948年10月18日,他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他是一位有才干的陆军指挥官和战略家,但他不是混世魔王希特勒的对手。</P>
<P></P><B>勃洛姆堡(Blomberg)</B></P>陆军元帅勃洛姆堡是普鲁士军官中的一位杰出人物。</P>1891年,当他13岁的时候,就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从那时候起,勃洛姆堡这个名字就已在军官团里无人不晓了。因为他的父亲,一名预备役上校,也曾是该团的候补军官。</P>在本斯贝格的初级军官学校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里,勃洛姆堡的成绩均属优良。他爱好体育运动,并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才能。</P>1897年,勃洛姆堡被派往驻汉诺威的轻步兵第74团作见习军官,同年内被任命为少尉。7年后,他晋升为中尉。</P>1904年,勃洛姆堡考入军事学院,1908年晋升为上尉,并被派往陆军参谋本部服务。他丰富的军事学识、待人接物的热诚与处事的干练以及求精求新的态度,使他发挥了良好的工作效能。</P>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勃洛姆堡上尉担任预备第19师的参谋官。1916年,他晋升少校,并调任预备第18军司令部参谋官。1917年升任第7军团司令部首席参谋官。因在1918年的希明达姆攻势中卓有功绩,勃洛姆堡获得普鲁士高级勋章。</P>战后,1921年调任第5师参谋长,并于1925年被派往国防部任陆军训练处处长,数月后即晋升上校。两年后任军队署参谋长。1928年与1929年先后晋升为少将与中将,分别任第1师师长与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其间,勃洛姆堡曾去俄国和匈牙利作了一次广泛的旅行和考察。1930年还访问了美国。</P>自1932年起,勃洛姆堡担任日内瓦裁军委员会的陆军首席代表。他的外交才干、谈判手法、语言天赋和军事学识,使他在这一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P>1933年1月30日,勃洛姆堡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部长。半年后,他晋升为上将,同时获得了德国法学院名誉院士的学位。他获得这两项荣誉绝非偶然。勃洛姆堡相信国家社会主义是有前途的,因此他拥护了保证重整军备的新政权。</P>希特勒于1934年6月30日清算了冲锋队(褐衫队)的领袖。国防军早就知道国社党与冲锋队之间要发生冲突。他们希望取消冲锋队,成立一支现代的党军。冲锋队的高级将领们都在亲卫队(俗称黑衫队)齐射的枪弹中倒了下去。两位声望很高的军官--罗姆和施莱歇将军也遭暗杀。 曼施坦因是当时的陆军参谋本部作战署长,曾请求他的上司维茨勒本将军向陆军总司令弗里契上将说明这次暗杀事件的真相。于是陆军总司令就请求国防部要求希特勒依法惩办暗杀分子。 但勃洛姆堡未采取任何行动。他告诉维茨勒本,希特勒已经掌握了罗姆和施莱歇与某敌国合作的证据。其实,勃洛姆堡不可能相信这种谎言,因为希特勒未曾握有证据。纵然他相信了这种谎言,罗姆将军和施莱歇夫妇的惨遭枪杀也是一起暗杀事件。勃洛姆堡之所以未采取任何行动,显然是由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如他自己所言,害怕戈林“把我的整个店铺都砸碎”。何况这时的兴登堡总统已是行将就木之人。 在这一年里,勃洛姆堡又犯了一个极为不幸的大错。当兴登堡总统于8月2日逝世以后,他命令国防军效忠于希特勒。这种效忠希特勒的宣誓,是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 希特勒曾于1934年8月20日就国防军向他个人的效忠宣誓写了一封亲笔信,感谢这位国防部长:“国防军官兵既然效忠于我所领导的新国家,我当随时负责保证国防军的存在和不可侵犯,以实践刚刚逝世的元帅的遗嘱,并且不违背保证军队为国家唯一武力的诺言。” 勃洛姆堡竟然相信了这些话,或许是因为他心术过于端正,以致并未怀疑一个政客的许诺。 希特勒于1935年6月1日自称为“德国领袖和总理”,同时兼任国防军最高统帅。当时已改称战争部长的勃洛姆堡则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唯一遗憾的是,在名义上戈林虽隶属于勃洛姆堡,但实际上他却拥有一个更强的地位。一年以后,勃洛姆堡晋升为元帅,达到了军事生涯的巅峰。 1936年3月,当希特勒命令国防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的时候,勃洛姆堡曾提出了警告。在法国政府动员了几个师的时候,勃洛姆堡建议立即停止德军开入莱茵地区的行动,并将已开入的部队撤回原驻地。 一年半以后,勃洛姆堡又曾提出过反对希特勒的意见。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向勃洛姆堡元帅、雷德尔海军上将、戈林空军元帅、弗里契陆军上将、诺拉特外交部长和希特勒的陆军侍卫官霍斯巴赫上校宣布了他要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企图。并声称,德国的问题至迟在1943年或1945年必须得到解决。建军业已完成,武器已达现代化,再拖下去,武器就有落伍的危险。为了保护德国的侧翼,奥地利必须吞并,而捷克也必须攻破。 当希特勒把他的意图宣布完了的时候,勃洛姆堡在弗里契的支持下提出了恐遭西方列强起来干涉的警告。勃洛姆堡的意见是,英法绝不会象以往那样而与德国为敌,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免使英法被迫起来干涉。在讨论中,勃洛姆堡同戈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弗里契也发表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希特勒未曾想要说服他的两位陆军将领。他只表示相信英法绝不会起来干涉。虽然如此,他却对这两位将领的反对意见极为震怒。事后,希特勒出人意料地离开了柏林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并决定要除掉这个讨厌的警告者。实际上,这个警告者才是希特勒的最忠诚的顾问。不久,除掉勃洛姆堡的机会终于降临。 勃洛姆堡是个单身汉。在1937年与1938年岁序交替之际,戈林宣布说,勃洛姆堡要结婚了,同时声称,他所选的对象违背了军官严格的择偶规定。但戈林却在暗中鼓励勃洛姆堡打破社会的旧习和成见。 1938年1月12日,婚礼举行了。希特勒和戈林都是证婚人。但几天之后,就散布说,勃洛姆堡太太的出身太坏,不宜做一名军官和战争部长的配偶。勃洛姆堡既然选择了这种配偶,不足以为部下表率,当然只有辞职一路可走。勃洛姆堡失去了一切公职,社会地位和个人名誉之后即解甲归田,但希特勒却从此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顾问。当然,这种诚恳的效忠乃是因为勃洛姆堡不了解或不愿了解希特勒的为人。希特勒事后也承认过自己失去勃洛姆堡的损失之大。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其1943年3月9日的日机中,曾有一段记述希特勒的话:“领袖对于失去勃洛姆堡感到十分伤心。他对于他的忠心仍然非常赞赏。领袖认为,如果所有的将领都是这样忠心的话,国防军受益就会更大……。” 勃洛姆堡的名字已经不再出现在公众之间。到了战后的1945年夏天,才在美国的报纸上见到一则报道说,这个昔日的战争部长和元帅已被解到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1946年3月14日,他死于美国人的拘留所。 对于这位元帅所犯的一切错误,无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都很难令人同情。毫无疑问,他是使德国国防军蒙受灾难的人之一,他对于希特勒的一味盲从超过了他的军事才能。勃洛姆堡是在封建体制忠君思想的传统教育下身败名裂的。</P>
<P></P><B>勃洛姆堡(Blomberg)</B></P>陆军元帅勃洛姆堡是普鲁士军官中的一位杰出人物。</P>1891年,当他13岁的时候,就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从那时候起,勃洛姆堡这个名字就已在军官团里无人不晓了。因为他的父亲,一名预备役上校,也曾是该团的候补军官。</P>在本斯贝格的初级军官学校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里,勃洛姆堡的成绩均属优良。他爱好体育运动,并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才能。</P>1897年,勃洛姆堡被派往驻汉诺威的轻步兵第74团作见习军官,同年内被任命为少尉。7年后,他晋升为中尉。</P>1904年,勃洛姆堡考入军事学院,1908年晋升为上尉,并被派往陆军参谋本部服务。他丰富的军事学识、待人接物的热诚与处事的干练以及求精求新的态度,使他发挥了良好的工作效能。</P>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勃洛姆堡上尉担任预备第19师的参谋官。1916年,他晋升少校,并调任预备第18军司令部参谋官。1917年升任第7军团司令部首席参谋官。因在1918年的希明达姆攻势中卓有功绩,勃洛姆堡获得普鲁士高级勋章。</P>战后,1921年调任第5师参谋长,并于1925年被派往国防部任陆军训练处处长,数月后即晋升上校。两年后任军队署参谋长。1928年与1929年先后晋升为少将与中将,分别任第1师师长与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其间,勃洛姆堡曾去俄国和匈牙利作了一次广泛的旅行和考察。1930年还访问了美国。</P>自1932年起,勃洛姆堡担任日内瓦裁军委员会的陆军首席代表。他的外交才干、谈判手法、语言天赋和军事学识,使他在这一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P>1933年1月30日,勃洛姆堡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部长。半年后,他晋升为上将,同时获得了德国法学院名誉院士的学位。他获得这两项荣誉绝非偶然。勃洛姆堡相信国家社会主义是有前途的,因此他拥护了保证重整军备的新政权。</P>希特勒于1934年6月30日清算了冲锋队(褐衫队)的领袖。国防军早就知道国社党与冲锋队之间要发生冲突。他们希望取消冲锋队,成立一支现代的党军。冲锋队的高级将领们都在亲卫队(俗称黑衫队)齐射的枪弹中倒了下去。两位声望很高的军官--罗姆和施莱歇将军也遭暗杀。 曼施坦因是当时的陆军参谋本部作战署长,曾请求他的上司维茨勒本将军向陆军总司令弗里契上将说明这次暗杀事件的真相。于是陆军总司令就请求国防部要求希特勒依法惩办暗杀分子。 但勃洛姆堡未采取任何行动。他告诉维茨勒本,希特勒已经掌握了罗姆和施莱歇与某敌国合作的证据。其实,勃洛姆堡不可能相信这种谎言,因为希特勒未曾握有证据。纵然他相信了这种谎言,罗姆将军和施莱歇夫妇的惨遭枪杀也是一起暗杀事件。勃洛姆堡之所以未采取任何行动,显然是由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如他自己所言,害怕戈林“把我的整个店铺都砸碎”。何况这时的兴登堡总统已是行将就木之人。 在这一年里,勃洛姆堡又犯了一个极为不幸的大错。当兴登堡总统于8月2日逝世以后,他命令国防军效忠于希特勒。这种效忠希特勒的宣誓,是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 希特勒曾于1934年8月20日就国防军向他个人的效忠宣誓写了一封亲笔信,感谢这位国防部长:“国防军官兵既然效忠于我所领导的新国家,我当随时负责保证国防军的存在和不可侵犯,以实践刚刚逝世的元帅的遗嘱,并且不违背保证军队为国家唯一武力的诺言。” 勃洛姆堡竟然相信了这些话,或许是因为他心术过于端正,以致并未怀疑一个政客的许诺。 希特勒于1935年6月1日自称为“德国领袖和总理”,同时兼任国防军最高统帅。当时已改称战争部长的勃洛姆堡则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唯一遗憾的是,在名义上戈林虽隶属于勃洛姆堡,但实际上他却拥有一个更强的地位。一年以后,勃洛姆堡晋升为元帅,达到了军事生涯的巅峰。 1936年3月,当希特勒命令国防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的时候,勃洛姆堡曾提出了警告。在法国政府动员了几个师的时候,勃洛姆堡建议立即停止德军开入莱茵地区的行动,并将已开入的部队撤回原驻地。 一年半以后,勃洛姆堡又曾提出过反对希特勒的意见。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向勃洛姆堡元帅、雷德尔海军上将、戈林空军元帅、弗里契陆军上将、诺拉特外交部长和希特勒的陆军侍卫官霍斯巴赫上校宣布了他要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企图。并声称,德国的问题至迟在1943年或1945年必须得到解决。建军业已完成,武器已达现代化,再拖下去,武器就有落伍的危险。为了保护德国的侧翼,奥地利必须吞并,而捷克也必须攻破。 当希特勒把他的意图宣布完了的时候,勃洛姆堡在弗里契的支持下提出了恐遭西方列强起来干涉的警告。勃洛姆堡的意见是,英法绝不会象以往那样而与德国为敌,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免使英法被迫起来干涉。在讨论中,勃洛姆堡同戈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弗里契也发表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希特勒未曾想要说服他的两位陆军将领。他只表示相信英法绝不会起来干涉。虽然如此,他却对这两位将领的反对意见极为震怒。事后,希特勒出人意料地离开了柏林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并决定要除掉这个讨厌的警告者。实际上,这个警告者才是希特勒的最忠诚的顾问。不久,除掉勃洛姆堡的机会终于降临。 勃洛姆堡是个单身汉。在1937年与1938年岁序交替之际,戈林宣布说,勃洛姆堡要结婚了,同时声称,他所选的对象违背了军官严格的择偶规定。但戈林却在暗中鼓励勃洛姆堡打破社会的旧习和成见。 1938年1月12日,婚礼举行了。希特勒和戈林都是证婚人。但几天之后,就散布说,勃洛姆堡太太的出身太坏,不宜做一名军官和战争部长的配偶。勃洛姆堡既然选择了这种配偶,不足以为部下表率,当然只有辞职一路可走。勃洛姆堡失去了一切公职,社会地位和个人名誉之后即解甲归田,但希特勒却从此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顾问。当然,这种诚恳的效忠乃是因为勃洛姆堡不了解或不愿了解希特勒的为人。希特勒事后也承认过自己失去勃洛姆堡的损失之大。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其1943年3月9日的日机中,曾有一段记述希特勒的话:“领袖对于失去勃洛姆堡感到十分伤心。他对于他的忠心仍然非常赞赏。领袖认为,如果所有的将领都是这样忠心的话,国防军受益就会更大……。” 勃洛姆堡的名字已经不再出现在公众之间。到了战后的1945年夏天,才在美国的报纸上见到一则报道说,这个昔日的战争部长和元帅已被解到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1946年3月14日,他死于美国人的拘留所。 对于这位元帅所犯的一切错误,无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都很难令人同情。毫无疑问,他是使德国国防军蒙受灾难的人之一,他对于希特勒的一味盲从超过了他的军事才能。勃洛姆堡是在封建体制忠君思想的传统教育下身败名裂的。</P>
吼吼,铁血将领,战争骄子
<B>以下是引用<I>gatotomcat</I>在2005-2-8 13:12:48的发言:</B>
吼吼,铁血将领,战争骄子

<P>元帅我是都发完了~~
<P>将军就没办法了~~
<P>太多了</P>
喜欢邓尼兹--“狼群教父”
厉害,顶一下!
<B>以下是引用<I>lhp731218</I>在2005-2-20 19:08:00的发言:</B>
厉害,顶一下!

<P>谢谢</P>
<P>好贴子,楼主辛苦了。</P><P>,</P>
咱也取点精华
崇拜隆美尔。
古德里安 我的最爱
<B>以下是引用<I>zhumao</I>在2005-3-5 14:59:00的发言:</B>
崇拜隆美尔。

<P>好兄弟</P>[em17][em17][em17][em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