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聚焦中国石油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44:03
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仅在2004年4月上旬,就接连发生了几次和中国石油问题相关的世界性新闻。4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在胜利油田发现20亿桶石油。4月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中国在西伯利亚石油争夺战中已经败给日本。4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无论是“安大线”还是“安纳线”,中国政府都没有看到俄罗斯政府作出正式决定的消息。中方希望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尽快实施,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是中俄之间现实的、重大的合作项目之一,也是中俄领导人多次通过声明、正式文件所阐明的。

围绕这一系列新进展,中国的石油问题成了美国媒体和能源专家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在他们眼中,中国石油是否会带来与周边国家的争端,是否会导致美国的遏制政策,中国石油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就此问题,《华盛顿观察》周刊走访了美国的几家著名智库。

美国智库怎么看“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能源项目负责人罗伯特·艾贝尔博士(Robert E. Ebel)就目前的“安大”“安纳”两线之争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从俄国的角度看,它更倾向于建设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纳卡霍得港的石油管道。因为那不仅可以给日本供油田,还可以给很多其它远东国家提供石油,包括东南亚。”

那么,俄罗斯会否回应中国的呼吁,建立安大线呢?艾贝尔说:“我知道中国政府对这个方案的兴趣。但我看不出对俄国人来说,目前建设一条通向中国的油管有多大的利益。”

“俄国对建设只通向中国的管道犹疑不决是因为他们不想把自己只绑在一个市场上。但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纳卡霍得港的石油管道有可能包括一条通向中国的支线。此外,俄国正通过铁路增加对中国的石油运输。”艾贝尔说。

计划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的安加尔斯克与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早在1994年由中俄两国议定,但后来由于日本的介入和俄罗斯合作方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被捕而前景不明。日本提议将这一石油管道从安加尔斯克铺到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

五角大楼顾问、海军战争学院(Naval War College)教授托马斯·巴奈特(Thomas Barnett)也认为,“安大线”已经夭折。 “我认为,就目前而言,日本已经击败了中国。虽然还会有反复,但这对中国毕竟是个沉重打击。”巴奈特对《华盛顿观察》说道。

“中国应该学习来自市场的教训。当两方都急需某个东西的时候,出钱多的自然就胜出。俄罗斯当然会跟出钱更多的一方走,” 巴奈特说,“这一切都说明,过去几十年来一直由种种意识形态和敌意主导的中俄日关系应该全面由金钱来主导。”

但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James H. Nolt)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则认为安大线并没有完全死亡。

“对于庞大的输油管道工程来说,资金和技术要求都很高。日本出了高价,但中国如果出同样的或者更高的价格还是可能把生意夺回来的。”瑙特博士还认为,输油管道是商业竞争,和地缘竞争没有多大关系。

加图研究所(Cato Insitute)研究员,《调节》杂志(Regulation)的编辑彼得·凡多兰(Peter VanDoren)则认为,是否拥有油管其实并不重要。他说,拥有油管固然比没有好,但认为油管的走向和地理位置会影响世界上的石油购买国的命运的观点是错误的。

“外交政策的分析家们太过强调管道的地缘政治成分,但并不真正理解世界石油市场是怎么运作的。油管的地理位置不会决定石油流向哪里,如果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出价买油,还是能得到石油,”多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那时中国固然得不到拥有油管的好处,但它也不必去为之投资。”

多兰认为,一些战略分析家所说的对石油的地缘战略控制是没有多少根据的臆测。

美国会对中国“石油遏制”吗?

除“安大线”之外,另一个令中国担忧的问题也许就是美国。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已经基本控制了生产石油的中东地区,而且在石油蕴藏量极大的中亚地区的影响正在日益增加。一些学者认为,未来美国可能会对中国进行一场“石油遏制”。

但是艾贝尔博士直接否定了这种看法。他说,美国对中国石油禁运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没有能力影响中东和中亚的石油天然气生产。”

加图研究所的多兰博士也认为,美国没有能力左右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

“要实施大规模的石油禁运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你需要派遣极其庞大的海军到漫长的中国海岸。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多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禁运在大多数时候只是政治剧幕。从经济上讲,它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多兰举例说,1970年代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禁运实际上对美国没有多大的影响,禁运只不过提高了运输成本而已。当时许多石油由第三国购买,这些第三国立刻转手又卖给美国。

“人们给国际石油市场赋予了太多的外交政策意义,”多兰说,“但出售资源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首先是经济行为体,敌友关系是第二位的。沙特阿拉伯是美国的盟友,但国务卿鲍威尔几周前去沙特要求降低价格,增加生产,却没有什么结果。挪威是美国的盟友,但给美国卖油时要价一点也不会低。”

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认为,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并不总和政府的利益一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和政府的利益相反。因此这种遏制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可能为了控制东南亚和中亚的石油资源而与美国竞争,”瑙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但我不认为这会发展成武力冲突,因为美国及其盟国的海空力量是占绝对优势的。间接冲突还是有可能的,例如中国会通过支持对美国不友好的产油国家获得对美优势。”

但是,瑙特认为,如果发生台海战争,就有可能发生对中国的禁运。他说,“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发起军事攻击,它就有可能面临禁运。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台湾宣布独立,中国就会对台湾实行封锁,而为了实现封锁就有可能攻击外国船只。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有可能组织经济抵制,那时就不仅仅是石油禁运了。”

巴奈特则认为,美国对中国进行石油遏制的观点是一种非常近视单一的思维:“美国为什么要堵截中国的石油渠道呢?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是美国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劳力源泉。虽然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在未来会变得更加激烈,但这种竞争并不能通过军事对立来解决。”

巴奈特还说,中国持续的把对美贸易顺差投资到美国财政部的债券上。美国财政部在2003年第一季度发行的1000多亿债券大部分是用于伊拉克战争的。而这些债券的大部分都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购买的。因此,中国实际上为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出了钱。

石油会否使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紧张

日前,中国政府在日本外相访华时重申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而对该岛主权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那里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此外,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中国海的一些岛屿归属存在争执。那么,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会否导致它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呢?

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实际上,中国已经和几个东盟国家就南中国海的资源控制发生过争执,甚至和越南与菲律宾发生过小规模的武力冲突。但他认为,中国与日本和俄国就能源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对一些近岸的区域发生争执。

“这类有关能源的冲突用武力是不能顺利解决的,因为各方都对外国,尤其是对海洋钻油有丰富经验的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非常依赖,”瑙特说,“但这些私营公司是不会把自己的大批资金投到有争议的地区去的。它们会要求在大规模开采之前,和平解决争端。”

瑙特认为,“中国和俄国潜在的冲突可能来自它们分别对那些中亚产油国的影响,这些国家脆弱而且不稳定。但今天看来,中俄对这些国家的影响正在下降,而这对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是有利的。”

对这一问题,艾贝尔博士认为,未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会紧张,而是会更加紧密。俄国会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国;日本和中国的贸易也在大幅增加,贸易会使政治关系紧密。

巴奈特认同这一观点。他说,日本是中国重要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双方都十分依赖外部能源,都希望从本地而非中东获取石油。因此,石油问题最终反而会促使中国和日本合作。

至于南中国海,巴奈特说,“坦率的说,那里(南中国海)实际上没有多少石油。”

中国新发现的油田能否解困?

中国石油部官员4月6日宣布,中国在山东胜利油田新发现20亿桶的储油,并宣称这一发现会减低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依赖。但艾贝尔博士对此审慎乐观。他说:“我们需要知道有关发现的更多细节。即使发现了石油,还得5-7年的时间才能开采出来。因此,不管这一发现对中国石油供给有何影响,那也是将来的事情,对目前没有什么影响。”

由此艾贝尔总结说,“中国固然努力希望增加国内的石油生产以减少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但看不出中国国内的石油生产在未来会有什么增加。”

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的看法和艾贝尔的看法接近。他认为:“这一发现是很重要的,但要看开采的成本有多高。此外,考虑到它的庞大的人口,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会是一个主要的石油进口国的。”

加图研究所的多兰研究员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石油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不管你进口一桶或1600万桶石油,你这个国家的石油价格还是由世界市场来决定的。”他说,“中国发现国内石油资源固然重要,但不管中国石油消费的多少来自进口,中国国内的油价还是由世界石油市场决定的。假设中国石油消费的99.9%来自国内,只有0.1%来自进口,但这0.1%将会决定世界石油市场和中国国内石油市场的价格。”

多兰举例说,荷兰和英国都有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它们都没有进口石油,但这对两国国内的油价没有丝毫影响。它们的国内石油价格还是和世界其它地方一样高。

中国石油问题的出路何在?

中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3%。这个数字到2020年很有可能达到50%-60%,这意味着中国到时候需要进口原油1.8至2亿吨。照此速度下去,中国的石油出路何在?

瑙特博士认为,中国支付得起大量石油进口,但实际控制石油资源则十分艰难且成本过高。此外,如果中国想作一个负责任的世界贸易国,实际控制石油资源也没有必要。如果中国变成1930年代侵略成性的日本,那么,由于国内缺油,海上力量不足,它就会象日本一样,容易遭到石油禁运。

“如果中国能和东盟国家解决关于南中国海的分歧,它就可以分享这一地区的石油资源。但中国至今坚持要控制整个南中国海,直至一些东盟国家的海岸。如果中国愿意妥协的话,还是能够部分地掌控这些资源。” 瑙特说。

瑙特还认为,未来,中国可能被迫像美国和日本那样更加有效的利用能源,比如更多的使用公交设施而非私人汽车。

海军战争学院的巴奈特教授认为,中国在未来25年需要非常多的石油。它会动用外交和经济等种种力量溶入世界,以获得石油资源。但巴奈特说,对中国的能源需求没有单一的答案,“因为它对石油的需求量太大了。”

和瑙特博士的观点一样,巴奈特认为,因为石油绝大部分是用于交通运输的,所以石油问题也对中国的交通模式提出挑战,使中国在今后二十年寻求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仅在2004年4月上旬,就接连发生了几次和中国石油问题相关的世界性新闻。4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在胜利油田发现20亿桶石油。4月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中国在西伯利亚石油争夺战中已经败给日本。4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无论是“安大线”还是“安纳线”,中国政府都没有看到俄罗斯政府作出正式决定的消息。中方希望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尽快实施,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是中俄之间现实的、重大的合作项目之一,也是中俄领导人多次通过声明、正式文件所阐明的。

围绕这一系列新进展,中国的石油问题成了美国媒体和能源专家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在他们眼中,中国石油是否会带来与周边国家的争端,是否会导致美国的遏制政策,中国石油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就此问题,《华盛顿观察》周刊走访了美国的几家著名智库。

美国智库怎么看“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能源项目负责人罗伯特·艾贝尔博士(Robert E. Ebel)就目前的“安大”“安纳”两线之争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从俄国的角度看,它更倾向于建设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纳卡霍得港的石油管道。因为那不仅可以给日本供油田,还可以给很多其它远东国家提供石油,包括东南亚。”

那么,俄罗斯会否回应中国的呼吁,建立安大线呢?艾贝尔说:“我知道中国政府对这个方案的兴趣。但我看不出对俄国人来说,目前建设一条通向中国的油管有多大的利益。”

“俄国对建设只通向中国的管道犹疑不决是因为他们不想把自己只绑在一个市场上。但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纳卡霍得港的石油管道有可能包括一条通向中国的支线。此外,俄国正通过铁路增加对中国的石油运输。”艾贝尔说。

计划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的安加尔斯克与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早在1994年由中俄两国议定,但后来由于日本的介入和俄罗斯合作方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被捕而前景不明。日本提议将这一石油管道从安加尔斯克铺到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

五角大楼顾问、海军战争学院(Naval War College)教授托马斯·巴奈特(Thomas Barnett)也认为,“安大线”已经夭折。 “我认为,就目前而言,日本已经击败了中国。虽然还会有反复,但这对中国毕竟是个沉重打击。”巴奈特对《华盛顿观察》说道。

“中国应该学习来自市场的教训。当两方都急需某个东西的时候,出钱多的自然就胜出。俄罗斯当然会跟出钱更多的一方走,” 巴奈特说,“这一切都说明,过去几十年来一直由种种意识形态和敌意主导的中俄日关系应该全面由金钱来主导。”

但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James H. Nolt)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则认为安大线并没有完全死亡。

“对于庞大的输油管道工程来说,资金和技术要求都很高。日本出了高价,但中国如果出同样的或者更高的价格还是可能把生意夺回来的。”瑙特博士还认为,输油管道是商业竞争,和地缘竞争没有多大关系。

加图研究所(Cato Insitute)研究员,《调节》杂志(Regulation)的编辑彼得·凡多兰(Peter VanDoren)则认为,是否拥有油管其实并不重要。他说,拥有油管固然比没有好,但认为油管的走向和地理位置会影响世界上的石油购买国的命运的观点是错误的。

“外交政策的分析家们太过强调管道的地缘政治成分,但并不真正理解世界石油市场是怎么运作的。油管的地理位置不会决定石油流向哪里,如果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出价买油,还是能得到石油,”多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那时中国固然得不到拥有油管的好处,但它也不必去为之投资。”

多兰认为,一些战略分析家所说的对石油的地缘战略控制是没有多少根据的臆测。

美国会对中国“石油遏制”吗?

除“安大线”之外,另一个令中国担忧的问题也许就是美国。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已经基本控制了生产石油的中东地区,而且在石油蕴藏量极大的中亚地区的影响正在日益增加。一些学者认为,未来美国可能会对中国进行一场“石油遏制”。

但是艾贝尔博士直接否定了这种看法。他说,美国对中国石油禁运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没有能力影响中东和中亚的石油天然气生产。”

加图研究所的多兰博士也认为,美国没有能力左右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

“要实施大规模的石油禁运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你需要派遣极其庞大的海军到漫长的中国海岸。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多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禁运在大多数时候只是政治剧幕。从经济上讲,它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多兰举例说,1970年代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禁运实际上对美国没有多大的影响,禁运只不过提高了运输成本而已。当时许多石油由第三国购买,这些第三国立刻转手又卖给美国。

“人们给国际石油市场赋予了太多的外交政策意义,”多兰说,“但出售资源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首先是经济行为体,敌友关系是第二位的。沙特阿拉伯是美国的盟友,但国务卿鲍威尔几周前去沙特要求降低价格,增加生产,却没有什么结果。挪威是美国的盟友,但给美国卖油时要价一点也不会低。”

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认为,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并不总和政府的利益一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和政府的利益相反。因此这种遏制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可能为了控制东南亚和中亚的石油资源而与美国竞争,”瑙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但我不认为这会发展成武力冲突,因为美国及其盟国的海空力量是占绝对优势的。间接冲突还是有可能的,例如中国会通过支持对美国不友好的产油国家获得对美优势。”

但是,瑙特认为,如果发生台海战争,就有可能发生对中国的禁运。他说,“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发起军事攻击,它就有可能面临禁运。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台湾宣布独立,中国就会对台湾实行封锁,而为了实现封锁就有可能攻击外国船只。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有可能组织经济抵制,那时就不仅仅是石油禁运了。”

巴奈特则认为,美国对中国进行石油遏制的观点是一种非常近视单一的思维:“美国为什么要堵截中国的石油渠道呢?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是美国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劳力源泉。虽然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在未来会变得更加激烈,但这种竞争并不能通过军事对立来解决。”

巴奈特还说,中国持续的把对美贸易顺差投资到美国财政部的债券上。美国财政部在2003年第一季度发行的1000多亿债券大部分是用于伊拉克战争的。而这些债券的大部分都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购买的。因此,中国实际上为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出了钱。

石油会否使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紧张

日前,中国政府在日本外相访华时重申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而对该岛主权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那里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此外,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中国海的一些岛屿归属存在争执。那么,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会否导致它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呢?

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实际上,中国已经和几个东盟国家就南中国海的资源控制发生过争执,甚至和越南与菲律宾发生过小规模的武力冲突。但他认为,中国与日本和俄国就能源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对一些近岸的区域发生争执。

“这类有关能源的冲突用武力是不能顺利解决的,因为各方都对外国,尤其是对海洋钻油有丰富经验的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非常依赖,”瑙特说,“但这些私营公司是不会把自己的大批资金投到有争议的地区去的。它们会要求在大规模开采之前,和平解决争端。”

瑙特认为,“中国和俄国潜在的冲突可能来自它们分别对那些中亚产油国的影响,这些国家脆弱而且不稳定。但今天看来,中俄对这些国家的影响正在下降,而这对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是有利的。”

对这一问题,艾贝尔博士认为,未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会紧张,而是会更加紧密。俄国会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国;日本和中国的贸易也在大幅增加,贸易会使政治关系紧密。

巴奈特认同这一观点。他说,日本是中国重要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双方都十分依赖外部能源,都希望从本地而非中东获取石油。因此,石油问题最终反而会促使中国和日本合作。

至于南中国海,巴奈特说,“坦率的说,那里(南中国海)实际上没有多少石油。”

中国新发现的油田能否解困?

中国石油部官员4月6日宣布,中国在山东胜利油田新发现20亿桶的储油,并宣称这一发现会减低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依赖。但艾贝尔博士对此审慎乐观。他说:“我们需要知道有关发现的更多细节。即使发现了石油,还得5-7年的时间才能开采出来。因此,不管这一发现对中国石油供给有何影响,那也是将来的事情,对目前没有什么影响。”

由此艾贝尔总结说,“中国固然努力希望增加国内的石油生产以减少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但看不出中国国内的石油生产在未来会有什么增加。”

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的看法和艾贝尔的看法接近。他认为:“这一发现是很重要的,但要看开采的成本有多高。此外,考虑到它的庞大的人口,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会是一个主要的石油进口国的。”

加图研究所的多兰研究员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石油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不管你进口一桶或1600万桶石油,你这个国家的石油价格还是由世界市场来决定的。”他说,“中国发现国内石油资源固然重要,但不管中国石油消费的多少来自进口,中国国内的油价还是由世界石油市场决定的。假设中国石油消费的99.9%来自国内,只有0.1%来自进口,但这0.1%将会决定世界石油市场和中国国内石油市场的价格。”

多兰举例说,荷兰和英国都有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它们都没有进口石油,但这对两国国内的油价没有丝毫影响。它们的国内石油价格还是和世界其它地方一样高。

中国石油问题的出路何在?

中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3%。这个数字到2020年很有可能达到50%-60%,这意味着中国到时候需要进口原油1.8至2亿吨。照此速度下去,中国的石油出路何在?

瑙特博士认为,中国支付得起大量石油进口,但实际控制石油资源则十分艰难且成本过高。此外,如果中国想作一个负责任的世界贸易国,实际控制石油资源也没有必要。如果中国变成1930年代侵略成性的日本,那么,由于国内缺油,海上力量不足,它就会象日本一样,容易遭到石油禁运。

“如果中国能和东盟国家解决关于南中国海的分歧,它就可以分享这一地区的石油资源。但中国至今坚持要控制整个南中国海,直至一些东盟国家的海岸。如果中国愿意妥协的话,还是能够部分地掌控这些资源。” 瑙特说。

瑙特还认为,未来,中国可能被迫像美国和日本那样更加有效的利用能源,比如更多的使用公交设施而非私人汽车。

海军战争学院的巴奈特教授认为,中国在未来25年需要非常多的石油。它会动用外交和经济等种种力量溶入世界,以获得石油资源。但巴奈特说,对中国的能源需求没有单一的答案,“因为它对石油的需求量太大了。”

和瑙特博士的观点一样,巴奈特认为,因为石油绝大部分是用于交通运输的,所以石油问题也对中国的交通模式提出挑战,使中国在今后二十年寻求新的交通运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