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差点成为伊斯兰国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04:08
据《透视俄罗斯》报道 也许,拥有最多同义词的俄语单词当属“喝酒”(выпить)。
“整两盅”(дернуть、тяпнуть、врезать)和“加把火”(поддать)——所有这些以及许多其他动词在俄语中都可以表达喝酒的过程。


据传说,10世纪时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宣布:“罗斯人无酒不欢,无酒不成人生”,因此他选择允许饮酒的基督教作为俄罗斯民众的宗教,而非鼓吹禁欲的伊斯兰教。


15世纪时,斯拉夫人开始酿造所谓的“面包酒”——这就是后来的伏特加。时至今日,伏特加被认定为俄罗斯民族饮品的时间已超过500年。

庆祝节日、款待客人,又或者可以为任何新购入且能长时间使用的物品“以酒洗礼”等,都是传统的饮酒理由。
然而,如果只是想喝酒是不需要特殊理由的。在俄罗斯,如果有人说“开始变冷了……”,那么任何其他人都会接上这句流行俗语:“……是时候该加把火了”,也就是说可以喝酒取暖了。

标准瓶装伏特加的容积为半升,因此也就有了“半升”(поллитра)的说法。这一词语专指伏特加,而非其他瓶装饮料。酒精类饮品通常被统称为“酒类”(выпивка),而俚语中的“豪饮”(бухло)和“葡萄酒与白葡萄酒的混合酒”(кир)两个词则来源于其相关动词“豪饮”(бухать)和“醉酒”(кирять)。
俄语字典中所收录的表达饮酒过程的动词共有数十个之多。
在俄罗斯婚礼上,司仪常会以此节目为来宾助兴,如“谁能说出最多的喝酒动词”等。 伏特加—从俄罗斯民族文化中萃取出的美酒 在苏联时期,除伏特加以外,所谓的波尔特温酒也广受欢迎(尤其在大学生之中)——这个牌子的酒通常是兑入酒精的廉价葡萄酒。

由于这种酒酒劲儿大 ,喝后容易影响人的表达能力,因此又被称为“口齿不清酒”(бормотуха也有浆果酒的意思,来自动词бормотать,意为喃喃,嘟囔;低声不清地说)。
如果餐桌上的酒喝光了,通常得去再买,因此会计划购买数量。这时人们都会说:“能拿多少就买多少,反正要跑一趟。”描述这一情节的短语“派遣急使”是俗语“不如派个急使去买瓶酒”的简化说法。


苏联时期,商店通常很早就关门,但从出租车司机手中买伏特加还是很容易的,只是要付高价。 在现代俄罗斯社会,截至目前还不曾出现过这一现象(酒类商品可以在24小时便利店中买到),但两三年前开始实行限制:比如在莫斯科,所有酒精类饮品(包括啤酒),不得晚于23点销售,而在莫斯科州则不得晚于21点。(阅读更多。。。) 在格奥尔基·达涅利亚(Georgiy Daneliya)执导的喜剧影片《秋天的马拉松》中(1979年),可以看到俄罗斯酒桌礼仪的缩影。圣彼得堡的一位语言学家、翻译家与向自己求教的一位丹麦教授共同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有一天,翻译工作被做钳工工作的邻居打断了。周四是钳工的休息日,一大早他便自然而然地邀请自己的邻居喝伏特加。


由于不便拒绝,教授便接受了邀请。酒过三巡,餐桌边陷入了尴尬的沉默,钳工说了一句“好好坐着”。之后,翻译家返回去工作,而钳工与教授则继续畅饮。影片上映后,这句话很快便成为民间流行用语。 “好好坐着”。电影《秋天的马拉松》片段。 后来教授对翻译家说:“我学会了几个新词。我是‘阿尔卡奇’(алкач),对吗?”教授这么说,可以说是对的,但事实上也不完全对。这个词的正确念法是“阿尔卡什”(алкаш),就是“酒鬼”。这是“酒徒”(алкоголик)这个词的缩写词。通常,人们认为“酒鬼”与“醉鬼”(пьяница)是有区别的。前者表示对酒有无法克制的生理需求,而后者既可以喝酒(且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但也可以不喝。 其他苏联电影中也出现了有关饮酒的主题。 在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影片《一个人的遭遇》(1959年)中,一位苏联军人一口气喝完三大杯伏特加,震惊了多位德国军官,特别是他喝前两杯时没有吃下酒菜。 一位苏联军人一口气喝完三大杯伏特加,震惊了多位德国军官,特别是他喝前两杯时没有吃下酒菜。


电影《一个人的遭遇》片段。 然而,有关这一话题的代表性影片当属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命运的捉弄》(1975年)。近几十年来,每逢元旦前的12月31日,俄罗斯电视台都会播放这部影片。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居住在莫斯科模式化住宅楼中的居民。



12月31日,他与三位朋友一起去洗桑拿。几瓶伏特加下肚后,他搭上了原本应该朋友搭乘的飞机飞到列宁格勒(即现在的圣彼得堡)。 酒醉未醒的主人公完全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并在新年之夜用自己的钥匙打开了这座城市与自己所居住的一模一样的模式化公寓楼中。影片喜剧性地描写了这位不速之客与列宁格勒公寓女主人之间意外的浪漫爱情。最终,他们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白菜、柠檬和老太婆:解析俄语表钱俚语词汇 所有这些浪漫的醉酒故事却映射了苏联时期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1985年上任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立即下达限酒措施。尽管没有进行全面禁酒,但这些措施依然被称为“干巴巴的法令”。电影也因此成为该法令的受害者,电视台播放老电影时,其中涉及饮酒的镜头都会被“剪掉”。



1991年后,新的饮酒热潮席卷俄罗斯。售货亭摆满了一升装的进口“皇家”(Royal)牌洋酒。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伏特加的广告,有“斯米尔诺夫”牌、“拉斯普京”牌,甚至还有“戈尔巴乔夫”牌(这与前面的法令相互矛盾)。 然而,如今酒的形象已经变得相当文明化。超市里提供几十种或上百种品牌的质优酒,但却没有引起社会出现任何病态的狂热。如果我们愿意,我们现在的确可以“好好坐着”。| http://www.tsrus.cn/29471 | 相关词汇: “整两盅” - дернуть,тяпнуть,врезать加把火 – поддать豪饮,醉酒 – бухло, кир豪饮,酗酒, 纵酒 – бухать , кирять口齿不清酒 – бормотуха酒鬼, 醉徒 – алкоголик, алкаш醉鬼 – пьяница
来源:«透视俄罗斯» - http://tsrus.cn/wenjiao/2013/10/27/29471.html
据《透视俄罗斯》报道 也许,拥有最多同义词的俄语单词当属“喝酒”(выпить)。
“整两盅”(дернуть、тяпнуть、врезать)和“加把火”(поддать)——所有这些以及许多其他动词在俄语中都可以表达喝酒的过程。


据传说,10世纪时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宣布:“罗斯人无酒不欢,无酒不成人生”,因此他选择允许饮酒的基督教作为俄罗斯民众的宗教,而非鼓吹禁欲的伊斯兰教。


15世纪时,斯拉夫人开始酿造所谓的“面包酒”——这就是后来的伏特加。时至今日,伏特加被认定为俄罗斯民族饮品的时间已超过500年。

庆祝节日、款待客人,又或者可以为任何新购入且能长时间使用的物品“以酒洗礼”等,都是传统的饮酒理由。
然而,如果只是想喝酒是不需要特殊理由的。在俄罗斯,如果有人说“开始变冷了……”,那么任何其他人都会接上这句流行俗语:“……是时候该加把火了”,也就是说可以喝酒取暖了。

标准瓶装伏特加的容积为半升,因此也就有了“半升”(поллитра)的说法。这一词语专指伏特加,而非其他瓶装饮料。酒精类饮品通常被统称为“酒类”(выпивка),而俚语中的“豪饮”(бухло)和“葡萄酒与白葡萄酒的混合酒”(кир)两个词则来源于其相关动词“豪饮”(бухать)和“醉酒”(кирять)。
俄语字典中所收录的表达饮酒过程的动词共有数十个之多。
在俄罗斯婚礼上,司仪常会以此节目为来宾助兴,如“谁能说出最多的喝酒动词”等。 伏特加—从俄罗斯民族文化中萃取出的美酒 在苏联时期,除伏特加以外,所谓的波尔特温酒也广受欢迎(尤其在大学生之中)——这个牌子的酒通常是兑入酒精的廉价葡萄酒。

由于这种酒酒劲儿大 ,喝后容易影响人的表达能力,因此又被称为“口齿不清酒”(бормотуха也有浆果酒的意思,来自动词бормотать,意为喃喃,嘟囔;低声不清地说)。
如果餐桌上的酒喝光了,通常得去再买,因此会计划购买数量。这时人们都会说:“能拿多少就买多少,反正要跑一趟。”描述这一情节的短语“派遣急使”是俗语“不如派个急使去买瓶酒”的简化说法。


苏联时期,商店通常很早就关门,但从出租车司机手中买伏特加还是很容易的,只是要付高价。 在现代俄罗斯社会,截至目前还不曾出现过这一现象(酒类商品可以在24小时便利店中买到),但两三年前开始实行限制:比如在莫斯科,所有酒精类饮品(包括啤酒),不得晚于23点销售,而在莫斯科州则不得晚于21点。(阅读更多。。。) 在格奥尔基·达涅利亚(Georgiy Daneliya)执导的喜剧影片《秋天的马拉松》中(1979年),可以看到俄罗斯酒桌礼仪的缩影。圣彼得堡的一位语言学家、翻译家与向自己求教的一位丹麦教授共同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有一天,翻译工作被做钳工工作的邻居打断了。周四是钳工的休息日,一大早他便自然而然地邀请自己的邻居喝伏特加。


由于不便拒绝,教授便接受了邀请。酒过三巡,餐桌边陷入了尴尬的沉默,钳工说了一句“好好坐着”。之后,翻译家返回去工作,而钳工与教授则继续畅饮。影片上映后,这句话很快便成为民间流行用语。 “好好坐着”。电影《秋天的马拉松》片段。 后来教授对翻译家说:“我学会了几个新词。我是‘阿尔卡奇’(алкач),对吗?”教授这么说,可以说是对的,但事实上也不完全对。这个词的正确念法是“阿尔卡什”(алкаш),就是“酒鬼”。这是“酒徒”(алкоголик)这个词的缩写词。通常,人们认为“酒鬼”与“醉鬼”(пьяница)是有区别的。前者表示对酒有无法克制的生理需求,而后者既可以喝酒(且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但也可以不喝。 其他苏联电影中也出现了有关饮酒的主题。 在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影片《一个人的遭遇》(1959年)中,一位苏联军人一口气喝完三大杯伏特加,震惊了多位德国军官,特别是他喝前两杯时没有吃下酒菜。 一位苏联军人一口气喝完三大杯伏特加,震惊了多位德国军官,特别是他喝前两杯时没有吃下酒菜。


电影《一个人的遭遇》片段。 然而,有关这一话题的代表性影片当属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命运的捉弄》(1975年)。近几十年来,每逢元旦前的12月31日,俄罗斯电视台都会播放这部影片。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居住在莫斯科模式化住宅楼中的居民。



12月31日,他与三位朋友一起去洗桑拿。几瓶伏特加下肚后,他搭上了原本应该朋友搭乘的飞机飞到列宁格勒(即现在的圣彼得堡)。 酒醉未醒的主人公完全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并在新年之夜用自己的钥匙打开了这座城市与自己所居住的一模一样的模式化公寓楼中。影片喜剧性地描写了这位不速之客与列宁格勒公寓女主人之间意外的浪漫爱情。最终,他们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白菜、柠檬和老太婆:解析俄语表钱俚语词汇 所有这些浪漫的醉酒故事却映射了苏联时期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1985年上任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立即下达限酒措施。尽管没有进行全面禁酒,但这些措施依然被称为“干巴巴的法令”。电影也因此成为该法令的受害者,电视台播放老电影时,其中涉及饮酒的镜头都会被“剪掉”。



1991年后,新的饮酒热潮席卷俄罗斯。售货亭摆满了一升装的进口“皇家”(Royal)牌洋酒。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伏特加的广告,有“斯米尔诺夫”牌、“拉斯普京”牌,甚至还有“戈尔巴乔夫”牌(这与前面的法令相互矛盾)。 然而,如今酒的形象已经变得相当文明化。超市里提供几十种或上百种品牌的质优酒,但却没有引起社会出现任何病态的狂热。如果我们愿意,我们现在的确可以“好好坐着”。| http://www.tsrus.cn/29471 | 相关词汇: “整两盅” - дернуть,тяпнуть,врезать加把火 – поддать豪饮,醉酒 – бухло, кир豪饮,酗酒, 纵酒 – бухать , кирять口齿不清酒 – бормотуха酒鬼, 醉徒 – алкоголик, алкаш醉鬼 – пьяница
来源:«透视俄罗斯» - http://tsrus.cn/wenjiao/2013/10/27/29471.html
2015-5-17 17:17 上传

关于古罗斯信奉东正教的原因,有这么一个传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在决定信奉什么教为国教的时候,伏尔加河畔信奉伊斯兰教的保加尔人、信奉犹太教的卡扎尔人、信奉天主教的日尔曼人和信奉正教的拜占庭希腊人都来推荐自己的宗教。弗拉基米尔大公说:喝酒是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就活不下去;犹太教的神不够强大,甚至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留在耶路撒冷;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都要求实行一定时间的斋戒。

弗拉基米尔大公犹豫不决,便派出使团考察信奉各种宗教的国家。使团回来后报告说:伊斯兰国家没有欢乐,天主教徒的仪式中看不到荣耀,只有拜占庭的教堂金碧辉煌,使人如登天堂。因此,弗拉基米尔大公决定以东正教为罗斯国教
不要乱改动【标题】!!!!

原文是——
首页 > 文化新闻
豪饮、酒鬼与半升——俄语酒类词语解析
2013年10月27日 来源: 透视俄罗斯  【 字号: 大 中 小 】
相关
《钻石胳膊》:苏联喜剧影片的灵感来源
俄语城市名称中的历史及政治现实印迹
俄影视节目审查法开始执行 业内官方各执一词
标签
俄语, 学习俄语, 电影, 苏联, 酒 文化 头条新闻

俄语第十一课。做客好,但在家更好。

俄语水平测试(十一)

俄语第十课。不费力气不能把鱼从池塘里捞上来。

俄语水平测试(十) 使用QR码在手机版网站上阅读此文  制图:Niyaz Karim
据《透视俄罗斯》报道  也许,拥有最多同义词的俄语单词当属“喝酒”(выпить)。“整两盅”(дернуть、тяпнуть、врезать)和“加把火”(поддать)——所有这些以及许多其他动词在俄语中都可以表达喝酒的过程。

据传说,10世纪时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宣布:“罗斯人无酒不欢,无酒不成人生”,因此他选择允许饮酒的基督教作为俄罗斯民众的宗教,而非鼓吹禁欲的伊斯兰教。15世纪时,斯拉夫人开始酿造所谓的“面包酒”——这就是后来的伏特加。时至今日,伏特加被认定为俄罗斯民族饮品的时间已超过500年。

庆祝节日、款待客人,又或者可以为任何新购入且能长时间使用的物品“以酒洗礼”等,都是传统的饮酒理由。然而,如果只是想喝酒是不需要特殊理由的。在俄罗斯,如果有人说“开始变冷了……”,那么任何其他人都会接上这句流行俗语:“……是时候该加把火了”,也就是说可以喝酒取暖了。

标准瓶装伏特加的容积为半升,因此也就有了“半升”(поллитра)的说法。这一词语专指伏特加,而非其他瓶装饮料。酒精类饮品通常被统称为“酒类”(выпивка),而俚语中的“豪饮”(бухло)和“葡萄酒与白葡萄酒的混合酒”(кир)两个词则来源于其相关动词“豪饮”(бухать)和“醉酒”(кирять)。俄语字典中所收录的表达饮酒过程的动词共有数十个之多。在俄罗斯婚礼上,司仪常会以此节目为来宾助兴,如“谁能说出最多的喝酒动词”等。


伏特加—从俄罗斯民族文化中萃取出的美酒在苏联时期,除伏特加以外,所谓的波尔特温酒也广受欢迎(尤其在大学生之中)——这个牌子的酒通常是兑入酒精的廉价葡萄酒。由于这种酒酒劲儿大 ,喝后容易影响人的表达能力,因此又被称为“口齿不清酒”(бормотуха也有浆果酒的意思,来自动词бормотать,意为喃喃,嘟囔;低声不清地说)。

如果餐桌上的酒喝光了,通常得去再买,因此会计划购买数量。这时人们都会说:“能拿多少就买多少,反正要跑一趟。”描述这一情节的短语“派遣急使”是俗语“不如派个急使去买瓶酒”的简化说法。苏联时期,商店通常很早就关门,但从出租车司机手中买伏特加还是很容易的,只是要付高价。在现代俄罗斯社会,截至目前还不曾出现过这一现象(酒类商品可以在24小时便利店中买到),但两三年前开始实行限制:比如在莫斯科,所有酒精类饮品(包括啤酒),不得晚于23点销售,而在莫斯科州则不得晚于21点。(阅读更多。。。)

在格奥尔基·达涅利亚(Georgiy Daneliya)执导的喜剧影片《秋天的马拉松》中(1979年),可以看到俄罗斯酒桌礼仪的缩影。圣彼得堡的一位语言学家、翻译家与向自己求教的一位丹麦教授共同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有一天,翻译工作被做钳工工作的邻居打断了。周四是钳工的休息日,一大早他便自然而然地邀请自己的邻居喝伏特加。由于不便拒绝,教授便接受了邀请。酒过三巡,餐桌边陷入了尴尬的沉默,钳工说了一句“好好坐着”。之后,翻译家返回去工作,而钳工与教授则继续畅饮。影片上映后,这句话很快便成为民间流行用语。

“好好坐着”。电影《秋天的马拉松》片段。

后来教授对翻译家说:“我学会了几个新词。我是‘阿尔卡奇’(алкач),对吗?”教授这么说,可以说是对的,但事实上也不完全对。这个词的正确念法是“阿尔卡什”(алкаш),就是“酒鬼”。这是“酒徒”(алкоголик)这个词的缩写词。通常,人们认为“酒鬼”与“醉鬼”(пьяница)是有区别的。前者表示对酒有无法克制的生理需求,而后者既可以喝酒(且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但也可以不喝。

其他苏联电影中也出现了有关饮酒的主题。在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影片《一个人的遭遇》(1959年)中,一位苏联军人一口气喝完三大杯伏特加,震惊了多位德国军官,特别是他喝前两杯时没有吃下酒菜。

一位苏联军人一口气喝完三大杯伏特加,震惊了多位德国军官,特别是他喝前两杯时没有吃下酒菜。电影《一个人的遭遇》片段。

然而,有关这一话题的代表性影片当属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命运的捉弄》(1975年)。近几十年来,每逢元旦前的12月31日,俄罗斯电视台都会播放这部影片。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居住在莫斯科模式化住宅楼中的居民。12月31日,他与三位朋友一起去洗桑拿。几瓶伏特加下肚后,他搭上了原本应该朋友搭乘的飞机飞到列宁格勒(即现在的圣彼得堡)。酒醉未醒的主人公完全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并在新年之夜用自己的钥匙打开了这座城市与自己所居住的一模一样的模式化公寓楼中。影片喜剧性地描写了这位不速之客与列宁格勒公寓女主人之间意外的浪漫爱情。最终,他们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白菜、柠檬和老太婆:解析俄语表钱俚语词汇所有这些浪漫的醉酒故事却映射了苏联时期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1985年上任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立即下达限酒措施。尽管没有进行全面禁酒,但这些措施依然被称为“干巴巴的法令”。电影也因此成为该法令的受害者,电视台播放老电影时,其中涉及饮酒的镜头都会被“剪掉”。

1991年后,新的饮酒热潮席卷俄罗斯。售货亭摆满了一升装的进口“皇家”(Royal)牌洋酒。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伏特加的广告,有“斯米尔诺夫”牌、“拉斯普京”牌,甚至还有“戈尔巴乔夫”牌(这与前面的法令相互矛盾)。然而,如今酒的形象已经变得相当文明化。超市里提供几十种或上百种品牌的质优酒,但却没有引起社会出现任何病态的狂热。如果我们愿意,我们现在的确可以“好好坐着”。| www.tsrus.cn/29471 |

相关词汇:

“整两盅” - дернуть,тяпнуть,врезать
加把火 – поддать
豪饮,醉酒 – бухло, кир
豪饮,酗酒, 纵酒 – бухать , кирять
口齿不清酒 – бормотуха
酒鬼, 醉徒 – алкоголик, алкаш
醉鬼 – пьяница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作者:阿列克谢·米赫耶夫(Alexey Miheev)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微信
相关文章 《钻石胳膊》:苏联喜剧影片的灵感来源
俄语城市名称中的历史及政治现实印迹
俄影视节目审查法开始执行 业内官方各执一词
标签 俄语, 学习俄语, 电影, 苏联, 酒
热门阅读
俄罗斯美女: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苏联姑娘
卢布低汇率促俄木材外销 将减弱俄能源出口依赖
关于伟大卫国战争的45个事实 (三)快讯 5月15日 中国游客青睐摩尔曼斯克游

5月15日 莫斯科北京两市签署地铁合作协...

5月15日 俄中联合军演开始演练通信科目

5月15日 俄方高规格接待中国领导人获中...

5月14日 中国旅游业人士访问喀山

5月14日 首批抚远游客抵达哈巴罗夫斯克

5月14日 黑龙江省政府建议开通俄中旅游...

5月14日 俄中两国军舰今日进入黑海


热门话题         热点推荐  
东正教旧礼仪派信徒如何在现代世界中保持传统

“习惯成自然”:俄罗斯人有哪些不良习惯?

莫斯科文化之旅:哪些剧院一定要去?

诺曼底登陆70周年:美英开辟第二战场历史揭秘(之一)

图片新闻
正在和轮胎玩耍的棕熊
近期电子报  
俄中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
5月9日
《环球时报》

  
《透视俄罗斯》很荣幸地向您推出我们的数字版手册《阅读俄罗斯》
8月28日
《透视俄罗斯》出品


关于我们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隐私条款 社交网站 RBTH网络:
English - US
English - UK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nglish - India
Español
Português
日本語
中文
Ελληνικά
Српски
Hrvatski
Български
Македонски
한국어
عربي
Bahasa Indonesia
《透视俄罗斯》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7-2013 by www.tsr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贴子本身不错!
都说毛子爱酗酒,但是去毛子那的中国人随便喝喝酒可以干趴那边一群人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表示不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