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大虾们,下一代国产潜艇用单壳还是双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45:31
给个链接
http://13958079257.blog.163.com/ ... 505200982511528154/
在网易上看到的,说是国产潜艇的洞洞较多,很大原因是采用了双壳体艇,造成艇的上层建筑体积较大。当然也有我国潜艇设计起步晚,技术未到家的原因;还有开始时师从苏联的缘故。
在此想请教一下大虾们,我国下一代的潜艇会不会尝试采用单壳体艇呢?我看到最近十年新出的潜艇好像都尽可能的减少了洞洞数目,是不是对静音性能和航行比较有利?给个链接
http://13958079257.blog.163.com/ ... 505200982511528154/
在网易上看到的,说是国产潜艇的洞洞较多,很大原因是采用了双壳体艇,造成艇的上层建筑体积较大。当然也有我国潜艇设计起步晚,技术未到家的原因;还有开始时师从苏联的缘故。
在此想请教一下大虾们,我国下一代的潜艇会不会尝试采用单壳体艇呢?我看到最近十年新出的潜艇好像都尽可能的减少了洞洞数目,是不是对静音性能和航行比较有利?
基本没这个可能
小马老大的博客,呵呵
不要忘记,双壳体潜艇的优点也很多。
乃就坐等博主来给你解答吧。
毛子的都是双壳,可上层建筑非但比TG小,而且有的还比MD小
哪位老大能普及下双壳和单壳的知识啊
grdbz 发表于 2009-9-28 08:43


无语~~~


是我的博文,真没想到,那篇文章里其实没有涉及到单双壳体之争,却还是把这个东西牵扯出来了。

前苏联一派以大储备浮力小分舱结构的双壳体结构为主,西方在战后以小储备浮力,大分舱的单壳体结构为主。

两种结构各有利弊,简单来说前苏联的双壳体储备浮力大,抗沉性好,抗打击能力强,生命力高。但是双壳体同等耐压壳体容积下的吨位要比单壳体大出约30%的吨位,这就造成双壳体艇水下吨位大,湿表面积大,声发射强度大,快速性差一些,暴露率高一些。

单壳体的储备浮力小,抗沉性差,抗打击能力差,单同等耐压壳容积的水下吨位要比双壳体小的多,所以湿表面积小,快速性好,暴露率低。

我认为,双壳体已经不符合中国潜艇作战需求,因为目前的反潜技术和反潜打击武器发展极快,发现即被有效跟踪和精确打击的概率高,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攻击,而现代鱼雷都采用PBXN一类的高爆炸药,比能是TNT的2倍以上,一般采用侧瞄基阵来报整垂直命中,用成型药罩来保证穿透,打穿具备舷间结构的双壳体艇已经不是问题,造成有效的摧毁已经是现实。双壳艇依靠大储备浮力,和小分舱结构已经难以保证在被命中的情况下继续生存力。双壳艇的大湿表面积和较高的声发射强度导致的暴露屡高的弊端已经成为现代反潜技术条件下最致命的缺陷。

单壳体结构虽然生存力差,但是在现代反潜技术条件下已经不能用老式的追求生命力的思想去思考现代条件下的反潜作战。只有保证最小的湿表面积,降低声反射强度,降低暴露率才是降低被探测,被有效跟踪的有效手段,才是降低敌探测距离,降低鱼雷主动自导头有效跟踪距离,提高规避鱼雷打击成功率,规避敌方有效跟踪的合理手段。因此,传统的双壳体结构潜艇已经越来越反映出不适合现代反潜技术水平条件下的作战环境。

而且我国海域黄海、东海都处于大陆架范围内,平均水深在60米左右,部分地区不足20米,超过120到200米的范围较少,这种情况下大吨位的核潜艇作战比较困难,面临日美发达的航空,水面舰船和天基探测体系,吨位大的核潜艇的暴露率就高,被发现被打击的概率就高。可是目前的核潜艇因为要考虑到尽量多装载打击武器,确保攻击火力,尽量多装降噪设备,水下吨位一再扩大是难以改变的趋势,双壳艇在这方面的困难尤其多,打个比方如果93和洛杉矶的水上吨位都为6000吨,洛杉矶的储备浮力是13%,其水下满排大约在6900吨左右,而93要加上30%的储备浮力和10%左右的非耐压非水密容积量水下满排可以达到8400吨之巨,如此大的吨位要在我国东海黄海区域作战,因为吨位过大,暴露率增高的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如果要降低水下满排吨位,降低湿表面积降低暴露率,唯一的办法就是缩小耐压壳体容积,降低总艇体的水下满排吨位,那么其带来的问题就是水下满排吨位或许和洛杉矶一样,但是舱室容积却要小的多。这就是传统双壳体结构潜艇带来的弊端~!(这里688和93的吨位比较只是举例,没有真实性。)所以我说传统的双壳体结构潜艇并不适合我国在现代发达的反潜技术条件下的作战。

当然单双壳体的利弊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我曾经写了一篇20000多字的关于东西方潜艇流派产生两大壳体结构学说的文章,也只写出了个皮毛,但是我认为在目前发达的反潜技术条件下,双壳体结构已经日趋落伍,而以单壳体结构为主的壳体结构形式比如单壳体结构,单壳体为主的单双混合壳体结构将是将来潜艇结构发展的主要趋势。


只能简单的说一下~
关于传统双壳体结构已经不符合我潜艇作战需求,会写个专门的博文来阐述。

是我的博文,真没想到,那篇文章里其实没有涉及到单双壳体之争,却还是把这个东西牵扯出来了。

前苏联一派以大储备浮力小分舱结构的双壳体结构为主,西方在战后以小储备浮力,大分舱的单壳体结构为主。

两种结构各有利弊,简单来说前苏联的双壳体储备浮力大,抗沉性好,抗打击能力强,生命力高。但是双壳体同等耐压壳体容积下的吨位要比单壳体大出约30%的吨位,这就造成双壳体艇水下吨位大,湿表面积大,声发射强度大,快速性差一些,暴露率高一些。

单壳体的储备浮力小,抗沉性差,抗打击能力差,单同等耐压壳容积的水下吨位要比双壳体小的多,所以湿表面积小,快速性好,暴露率低。

我认为,双壳体已经不符合中国潜艇作战需求,因为目前的反潜技术和反潜打击武器发展极快,发现即被有效跟踪和精确打击的概率高,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攻击,而现代鱼雷都采用PBXN一类的高爆炸药,比能是TNT的2倍以上,一般采用侧瞄基阵来报整垂直命中,用成型药罩来保证穿透,打穿具备舷间结构的双壳体艇已经不是问题,造成有效的摧毁已经是现实。双壳艇依靠大储备浮力,和小分舱结构已经难以保证在被命中的情况下继续生存力。双壳艇的大湿表面积和较高的声发射强度导致的暴露屡高的弊端已经成为现代反潜技术条件下最致命的缺陷。

单壳体结构虽然生存力差,但是在现代反潜技术条件下已经不能用老式的追求生命力的思想去思考现代条件下的反潜作战。只有保证最小的湿表面积,降低声反射强度,降低暴露率才是降低被探测,被有效跟踪的有效手段,才是降低敌探测距离,降低鱼雷主动自导头有效跟踪距离,提高规避鱼雷打击成功率,规避敌方有效跟踪的合理手段。因此,传统的双壳体结构潜艇已经越来越反映出不适合现代反潜技术水平条件下的作战环境。

而且我国海域黄海、东海都处于大陆架范围内,平均水深在60米左右,部分地区不足20米,超过120到200米的范围较少,这种情况下大吨位的核潜艇作战比较困难,面临日美发达的航空,水面舰船和天基探测体系,吨位大的核潜艇的暴露率就高,被发现被打击的概率就高。可是目前的核潜艇因为要考虑到尽量多装载打击武器,确保攻击火力,尽量多装降噪设备,水下吨位一再扩大是难以改变的趋势,双壳艇在这方面的困难尤其多,打个比方如果93和洛杉矶的水上吨位都为6000吨,洛杉矶的储备浮力是13%,其水下满排大约在6900吨左右,而93要加上30%的储备浮力和10%左右的非耐压非水密容积量水下满排可以达到8400吨之巨,如此大的吨位要在我国东海黄海区域作战,因为吨位过大,暴露率增高的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如果要降低水下满排吨位,降低湿表面积降低暴露率,唯一的办法就是缩小耐压壳体容积,降低总艇体的水下满排吨位,那么其带来的问题就是水下满排吨位或许和洛杉矶一样,但是舱室容积却要小的多。这就是传统双壳体结构潜艇带来的弊端~!(这里688和93的吨位比较只是举例,没有真实性。)所以我说传统的双壳体结构潜艇并不适合我国在现代发达的反潜技术条件下的作战。

当然单双壳体的利弊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我曾经写了一篇20000多字的关于东西方潜艇流派产生两大壳体结构学说的文章,也只写出了个皮毛,但是我认为在目前发达的反潜技术条件下,双壳体结构已经日趋落伍,而以单壳体结构为主的壳体结构形式比如单壳体结构,单壳体为主的单双混合壳体结构将是将来潜艇结构发展的主要趋势。


只能简单的说一下~
关于传统双壳体结构已经不符合我潜艇作战需求,会写个专门的博文来阐述。
随便看看
701所,马运义写的。他还写了篇走向21世纪的我国常规潜艇,也蛮值得一看。楼上赌王贴的是他写的专门分析单双壳体结构优劣的,写的比较深入,都是好文章。
现实是不是说明领导对双壳很满意?
11# lostangel
:handshake 是啊,看了又看的好文章。[:a2:] 另,期待马哥博文大作!
说白了,双壳体就是技术落后,不过因为中国基本都是采用双壳体,一般不敢明显的说出来:D
365赌王 发表于 2009-9-28 21:41


惭愧水平有限,尽量不做到误人子弟就偶弥陀佛了,呵呵。
千千度 发表于 2009-9-28 21:51


也不能这么说吧,双壳体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只是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潜艇技术和反潜技术的发展,壳体结构也必然是随之改变和发展的。

另外单双壳体结构的优劣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写了20000多个字也没有写好,这个问题很复杂,牵涉到一个国家装备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国家经济、工业背景,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
千千度 发表于 2009-9-28 21:51

很想听大侠科普一下为什么双壳体就是技术落后?苏联一直用的是双壳体难道你说苏联的潜艇技术比美国人的差?尤其是维克多III型以后的几个级别。
抽不起疯 发表于 2009-9-28 21:39

怎么说呢,我们的潜艇工业体系是师法前苏联的,一直到现在无论是设计思想,配套体系,乃至设计标准都是双壳体结构的东西,要一时转变比较困难,只能一步步的来。至于领导,看什么样的领导,年轻点的,一般倾向于改变壳体结构,年长点的一半喜欢守成,这是规律。也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是目前相关单位还是有从双壳体逐步转向单壳体的想法的,只是要一步步的来。就像马运义老师文章中阐述的,新型号的发展,逐步的转变到单壳体结构为主,应该是将来的主线。
lostangel 发表于 2009-9-28 22:02

明白了,惯性。多谢小马哥指教,您看下一代常规潜艇应该是会有变化的吧
TG潜艇部队开始建立时师从苏联,毛子主要是发展双壳体,从我们这么些年来的经验积累,对双壳体的更为熟悉和了解,且双壳体的有点有很多,随着我们工艺和技术的进步,外壳洞口和指挥塔的大小都会有大的改观。所有必是双壳无疑。
抽不起疯 发表于 2009-9-28 22:06

现在还不清楚呵呵~

但是我想主线还是确定的吧,从传统的双壳体结构转向单壳体的总趋势应该是成立的,时间下一代会不会有如此明显的转变不好下结论,但是经过一代项目的准备后应该会有较大的转变。

现在39AB项目进度也很好,成熟度也非常不错,短短那么点研发时间就从立项到量产,说明国内的研发和制造体系已经彻底成熟了,现在投入力度又比较理想,以后新项目的研发时间会越来越短。
超级中华帝国 发表于 2009-9-28 22:08

如果增加暴露率的话,我还是不倾向双壳,到底潜艇更需要“潜伏”也更适合“暗算”


所以我上面说新时期下,传统的双壳体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作战需要。

但是壳体结构转变除了要从军方的作战思想转变,设计方的设计思想转变,还需要制造体系里一些牵涉到建造工艺的配套体系转变,是个比较复杂得过程。就设计标准的转变来说就是很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时半会也急不来,毕竟我们没有单壳体艇的设计和建造经验。

更何况有些时候部队的作战思想转变也是个很重要的过程,以往部队用惯了双壳艇,平衡容易,安全性好,十来个水柜,撞破一两个,或者被打破一两个不成问题,照样上浮照样回家,换了单壳的破一点就是要命的十有八九上不来,部队不扭转作战思想是不会接受单壳艇的,前苏联后期设计部门就有转向单壳艇的想法,但是海军一直都拒绝。

说道低还是无法从传统的依靠大储备浮力,水上抗沉性的思维力转出来,转到西方的低暴露率,高规避率思维下去,实际上新时期要保证潜艇的生命力还是要从降低暴露率,提高规避率着手。

都需要一个过程吧,总线路是确定,这点可以放心,只是需要时间~

所以我上面说新时期下,传统的双壳体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作战需要。

但是壳体结构转变除了要从军方的作战思想转变,设计方的设计思想转变,还需要制造体系里一些牵涉到建造工艺的配套体系转变,是个比较复杂得过程。就设计标准的转变来说就是很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时半会也急不来,毕竟我们没有单壳体艇的设计和建造经验。

更何况有些时候部队的作战思想转变也是个很重要的过程,以往部队用惯了双壳艇,平衡容易,安全性好,十来个水柜,撞破一两个,或者被打破一两个不成问题,照样上浮照样回家,换了单壳的破一点就是要命的十有八九上不来,部队不扭转作战思想是不会接受单壳艇的,前苏联后期设计部门就有转向单壳艇的想法,但是海军一直都拒绝。

说道低还是无法从传统的依靠大储备浮力,水上抗沉性的思维力转出来,转到西方的低暴露率,高规避率思维下去,实际上新时期要保证潜艇的生命力还是要从降低暴露率,提高规避率着手。

都需要一个过程吧,总线路是确定,这点可以放心,只是需要时间~
谢谢老大科普:handshake受益匪浅
抽不起疯 发表于 2009-9-28 22:06

单壳体研究是一直有的,不是主流。看近期水下爆炸和抗冲击方面的论文,研究对象还是双壳体的。。。
很好的科普
大直径耐压舱段的难度很大.
双壳的内层直径不太大.
BKC,HKC.BKC,HKC,BKC,HKC,还是BKC
楼上的,这样回帖有意思吗,我看你N个帖里都是这几句话了。

这样的文章不错啊,没有太多的口水。以前看过舰船知识上关于核潜艇外形的专题,里面有一个观点和本文一致,一个国家的潜艇设计风格会延续很久。
还是单双混合壳体吧?

毕竟很多设备如果能安装在承压壳体外还是很有好处的
中国近海全是浅水,迟早会逼得核潜艇用单壳体来尽可能减小排水量。
以后还是单双混有潜力..........................
听说日本用的是单双混合壳体,有俩者的优点,缺点是技术要求高,制造复杂。成本高
lostangel 发表于 2009-9-28 21:18
不能简单得说单壳体隐蔽性一定比双壳好,洛衫机的噪音比双壳的阿库拉如何呢?
看到舰船知识99年某期中把MD给各国潜艇隐蔽性能的列表图可知,改进型山鸡的静音性能都与改进阿库拉有相当的差距,没改进的跟VIII一个水平,所以才发展海狼来对付鲨鱼.而且基洛的大洋黑洞不是假的吧?
还有,小日本也是双壳的簇拥.

另外混合壳体也可以考虑
>所以我上面说新时期下,传统的双壳体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作战需要。

学霸不要一概而论,德国的潜艇算是代表了常规潜艇发展方向吧?在潜艇设计上一向采用单壳体结构的德国,在90年代最新设计的212型潜艇上却一反常态采用了双壳体结构。
老美下一代多用途核潜的方案之一,SMX-21概念也是双壳体的....
我国设计习惯了双壳体,改单壳体估计有相当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