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特别轨道或者少量变轨技术来持续监控第一岛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9:15:09
<br /><br />弹道导弹打航母提出很多年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发现航母。从我们防御来看,预警机可以做到一部分,但覆盖面还是难以达到第一岛链外500公里范围,而老美发起攻击的话,很有可能在这个范围内发起攻击,所以通过卫星来发现航母就是很自然的思路。

要通过卫星来发现,同步卫星是不行的,所以最好是持续监控第一岛链即可,如果有一个特殊的轨道或者方法,可以部署3-4颗卫星对第一岛链进行衔接空缺不超过10分钟的持续监控,那么就可以把握航母动向,这样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第一大问题,即发现目标问题也就初步解决了。

看看那位大侠来计算计算。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dt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fyw.cc">
<link href="http://dtw.cc/gfh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fyw.cc/56789.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br /><br />弹道导弹打航母提出很多年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发现航母。从我们防御来看,预警机可以做到一部分,但覆盖面还是难以达到第一岛链外500公里范围,而老美发起攻击的话,很有可能在这个范围内发起攻击,所以通过卫星来发现航母就是很自然的思路。

要通过卫星来发现,同步卫星是不行的,所以最好是持续监控第一岛链即可,如果有一个特殊的轨道或者方法,可以部署3-4颗卫星对第一岛链进行衔接空缺不超过10分钟的持续监控,那么就可以把握航母动向,这样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第一大问题,即发现目标问题也就初步解决了。

看看那位大侠来计算计算。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dt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fyw.cc">
<link href="http://dtw.cc/gfh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fyw.cc/56789.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白云”卫星

“白云”卫星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用于对海上舰船和运动目标的雷达和通信信号进行跟踪和定位。“白云”卫星已经发展了两代,1990年以前发射的是第一代,以后的是第二代。第二代也称为“天基广域监视系统”。第—代卫星从1976年4月30日首次发射到1989年9月6日最后一次发射,其间一共发射了10组40颗卫星。第二代卫星截止到目前共发射了3组12颗。


“白云”卫星系统由4组16颗卫星组网工作。每组4颗卫星采取“一母三子”的形式,由一颗大型母卫星和3颗小型子卫星组成。每组卫星采用一箭四星方式发射,子卫星与母卫星的轨道相似,以几十千米的距离分布在母卫星周围,构成三角形,向母卫星传送数据。目前在轨工作的“白云”卫星系统由第二代卫星组成。3组第二代卫星的母卫星分别是KH-12和“长曲棍球”卫星。

第二代卫星系统采用KH-12和“长曲棍球”卫星作为母卫星,装载光学成像设备和雷达成像设备,分辨率高,并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监视能力。卫星组网,覆盖面积大,重访周期短,可在北纬63.4度至南纬63.4度之间的地带每天监视30多次。
8X卫星EIS
也称增强型成像系统(EIS)。与以前卫星最大的不同是轨道的变化,观测幅宽增加到150km×150km,重访周期大大缩短。
基于随机搜索与松弛方法的多卫星联合成像优化调度研究

摘  要:单卫星成像重访周期长、覆盖范围有限,多卫星成像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论文建立了多卫星联合成像调度问题的数学规划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成像约束图最大权值路径搜索和次梯度优化的拉格朗日松弛方法,以获得该问题的紧致上界。论文提出了基于排序的成像任务序列卫星分配算法,以解决多卫星之间的成像任务分配,并基于随机爬山算法搜索最优成像任务序列,从而获得可行的多卫星联合成像优化调度解。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共7页)
闪电号通信卫星  
苏联发射的主要通信卫星系列 。包括闪电I号 、闪电Ⅱ号和闪电Ⅲ号3种型号的卫星 。 这个卫星系列属于苏联轨道通信卫星系统和国际卫星系统。闪电号卫星主要用于向苏联全国转播电视广播节目,进行电话、电报、传真通信和实现国际通信及电视广播节目交换,也可用于军事通信。闪电Ⅲ号卫星还承担莫斯科与华盛顿之间的直接通信任务。闪电Ⅰ号卫星于1965年4月发射 , 自70年代以后陆续发射闪电Ⅱ号和Ⅲ号。到1980年底共发射了78颗各型闪电号卫星。后来仍在继续发射。
  闪电号卫星绝大多数运行在偏心率很大的椭圆轨上,便于地球站跟踪 。 1颗卫星能保证苏联和北半球许多国家在一天内通信8~10小时。3颗分布适当的卫星可实现昼夜通信 。1974年7月改装的1颗闪电Ⅰ号卫星被送入地球静止卫星轨道,成为苏联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也是闪电号卫星系列中唯一的静止卫星。
  闪电号卫星重1000~1200 千克 , 卫星上装有两副抛物面定向通信天线,其中一副作备份。仪器舱内装有通信转发器,与通信天线组成通信专用系统,完成通信转发任务。姿态控制分系统保证太阳电池翼始终朝向太阳,并使其中一副通信天线始终对准地球 。 每次通信可由卫星上程序-时间逻辑装置自动控制,或由地面发出遥控指令控制。近地点在南半球上空约460~630千米 ,远地点在北半球上空约4万千米,倾角为62.8°~65.5° ,周期约12小时 。 卫星运行一圈大约有2/3的时间处于北半球上空,相对卫星通信地球站的视运动速度很慢,便于地球站跟踪。
  闪电Ⅰ号卫星装有一个分米波转发器,输出峰值功率为40瓦或14瓦,可传输电视、电话、电报和传真信号。闪电Ⅱ号卫星装有厘米波转发器,增大了通信容量,提高了通信质量,并实现了多址联结。闪电Ⅲ号卫星除了传输的信号质量更高,卫星用途有所不同外,其他方面性能基本上与闪电Ⅱ号卫星相同。
  闪电号卫星传输彩色电视采用SECAM-ⅡB制式 ,图像信号为调频方式,伴音采用行消隐期间的脉宽调制方式,或由在图像信号频谱之上的 7.5兆赫的调频副载波传送 。传输电话采用调频-频分多址制。
在收集了上述资料后,如果单纯监控第一岛链,倒有一定的办法,就是采用类似原苏联的闪电卫星轨道,不过这个轨道与闪电不同的是,近地点不在南半球,而是在第一岛链的东半球。这样的话,近地点用于监控,远地点相当于调整,下面就要计算横向监控所能持续的时间,然后计算需要几颗卫星。

这样或许能够提高重访周期,同时也起到监控作用。
做个超大的望远镜放到地球同步轨道如何?虽然远了点,只要镜子够大,应该还行。
如果有一个轨道,周期是24小时,近地点500公里左右,地点在不是南半球,而是赤道,采用雷达扫描办法,多颗卫星来衔接,不知是否可行。
自己瞎猜测,不知是否正确。

如果轨道高度是200公里,分辨率是1米,那么轨道高度上升到600米时,分辨率是否就降低到3米?估计要看航母,分辨率有10米就够了,那么轨道高度可以达到2000公里,近地点2000公里,远地点需要多少公里才能达到24小时的周期?应该大于36000公里吧。不知道2000公里高度上能够停留的时间有多长,希望能够过顶6小时左右,这样4颗卫星或许可以满足要求。

说句实在话,上面的这些东西真的是瞎猜测,各位懂得光学、雷达探测和卫星轨道的大侠可以估算是否可行。
TSQ 发表于 2009-9-25 12:32
轨道高度和速度的关系,高中物理课讲万有引力的时候会说到。若想获得周期为24小时的轨道,要么是36000公里的同步轨道,要么是一条远地点很大的椭圆轨道……
如果能利用卫星轨道进动性,让卫星的始终沿着某条经线运动到是有可能。当然,只是可能{:2_62:}
其实不难算,卫星周期只和半长轴的长有关。只要椭圆轨道的长轴的总长度等于同步轨道的大圆直径就成了,这下很好算了吧
不过那样的卫星在近地点2000公里处没多少时间,在轨道某段附近的时间可是正比于从地心算起的高度的
大脑怪物 发表于 2009-9-25 13:32

到这里来探讨了,好。

看来你对轨道方面了解不少,看看计算结果是否可以接受。
huor 发表于 2009-9-25 13:33

嗯,有道理,不知道具体算出来到底是多少。
根据闪电的东西进行估计估计。

闪电的周期是12小时,1颗卫星可以通讯8-10个小时,也就是说有2-4个小时是无法通讯的,在南半球范围。如果考虑南半球只能看一半,也就是可用的过顶时间是1个小时。

如果把闪电的东西简单代入到俺设想的轨道,由于整个周期加长到24小时,从周长和速度简单来看,显然近地点轨道高度提升到2000公里时,远地点高度并不会提高到4万公里的两倍,所以可能的过顶时间应该超过2小时,如果可能的话,不知道是否可以达到4小时。如果能够达到4小时,就有可能投入实用了。即6颗卫星就可以持续监控。

当然这是初步的瞎估,看看谁能够算的更准确一些。
11# 大脑怪物
没可能的。那样的话根本形成不了轨道平面。万有引力决定的轨道必定局限在某个平面内
huor 发表于 2009-9-25 13:33

如果算上地球半径,加上2000公里高低,是不是对时间增长有点好处。
如果楼主相信的话,俺用近地点大约1700公里(地心算起8000公里),周期24小时的轨道算,近地点附近400公里的轨道那一段,运行时间大概40秒:')
俺前面15楼的估计有点过于乐观,而且有误差,原因是没有考虑地球半径,轨道计算式应该考虑地球半径,而地球半径就有6000多公里,从距离地面高度400多公里增加到2000公里看似增加了4-5倍,但把地球半径考虑进去,也只是增加了20%左右,是在不多。这样看来过顶时间也就是2小时左右,好点估计也就是3小时而已吧。
晕菜。

重新思考:无论什么样的卫星,高轨道的能量必然大,所以近地点的速度必然大约低轨道卫星,所以在经过某一个区域的过顶时间可能还要小于低轨道卫星。所以这个特殊轨道可能就是一场空。

不过,也可以看看其他办法是否可行,譬如周期降低到6小时,然后利用远地点变轨的方式来实现变轨(远地在进行横向变轨应该能够节省一点能量吧),这样就可以适当增加过顶时间了。

通过变轨方式虽然能够增加过顶时间,但能量损耗会比较大,作为短期监控还可以,长期估计就难了。不过作为一次战争冲突之间的准备,还是有可能的,毕竟中美冲突老美用航母进攻中国这种突发性的事件可能性不大。如果准备好的话,通过快速发射,也还是可以的应急的。
16# huor
我觉得是可能的,而且轨道高度应该跟太阳同步轨道高度差不多,可以保证每圈都扫过地球的同一地区.而且就算变轨在远地点改变扫过的经度也不会花太多的能量.
bantam 发表于 2009-9-26 16:48
如果对这方面了解比较多,可以估计估计。
有种东西叫做“太阳同步冻结轨道”,每个周期过后星下点地迹是相同的。
Nighthawk 发表于 2009-9-27 13:02

“太阳同步冻结轨道”做不到快速重访,而检测航母这类移动目标,是需要快速重访才能起到实时监测的作用,而且必须考多颗卫星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