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海啸尚存多种不足 仅一套浮标难及时预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0:15:00
中国应对海啸尚存多种不足 仅一套浮标难及时预测

2011年03月19日  来源:法制日报 





  
  强烈地震引起的海啸袭击了整个日本东北部海岸,这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也不例外。在国人关注日本灾情的同时,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作为同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国家,如果中国发生大海啸,我们能否及时做好预警?就此,《法制日报》记者今天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未评估海啸易发区风险
  “沿海哪些地方存在被淹没的威胁,没有一个地方政府能说得出来。如果海啸真的来了,海水可能把一个地区淹没,把码头、隧道、立交桥冲毁,人们都不知道该怎么逃生,往哪里逃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啸预报工程师赵联大对《法制日报》记者说,我国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较多,海啸比较少见,人们对海啸的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海啸易发区进行过风险评估,演练也较少。
                      



  据介绍,在日本和美国,人们对海啸的防灾减灾意识较强,政府部门也会经常组织民众开展一系列的演习。此外,还会对一些海啸易发地区进行风险评估,划分出安全区和危险区,制订逃生路线和应急预案。海啸发生后,政府部门将按预案要求,组织居民从危险区撤到安全区。
  国家海洋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沿海相关地区政府应抓紧开展当地的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将海啸应急预案上升为政府预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制订包括人员疏散、基础设施关闭、抢险救灾等在内的一系列海啸灾害处置工作方案,并定期开展海啸应急演习。同时,还要大力普及海啸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海啸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仅有一套浮标难及时预测
  据了解,我国的海洋灾害预报工作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负责,该中心也是我国唯一能够监测并发布海啸信息的机构。目前,国家海洋局在沿海各地设置了100多个海洋监测站以监测海啸。但往往当海洋监测站观测到海啸时,海啸可能已经到达岸边并造成灾害了。
  “利用海洋监测站无法起到预警作用。”赵联大说,而如果在海洋设置海啸浮标,可以在15分钟至30分钟监测到海啸波。因为海啸到达海岸线还有一段时间,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警报、预警,布置人员的疏散、撤离。但是,我国仅在南海海域设有一套海啸浮标。“我国东海沿岸面临着来自琉球群岛以及太平洋海啸的威胁,然而东海海域却没有海啸监测浮标。东海海域一旦发生海啸,很难及时预测”。
  据了解,美国也是采用海啸浮标预测海啸。目前在太平洋、加勒比海、大西洋的地震带周围布设了40个海啸浮标。“此次日本海啸发生后,10个小时后到达夏威夷,如果海啸浮标30分钟监测到的话,还有9个多小时可作出预警和应急。”赵联大说:“做一套预警精度很高且监测比较准确的海啸预警系统,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啸预警时效差效率低
  据介绍,目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出的海洋灾害预警有两种途径传播:一是信息发报至国务院和沿海省(区、市)政府;二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发布。但如果中国发生海啸,“最后一公里”是个短板。
  “我们接收到数据后,十几分钟即可制作出预报,20分钟可以发布出去。但预报一般只发到省一级,如果再由省转到市,市转到县,县再转到乡、镇、村,预报的时效就太差、效率也太低了,一旦发生海啸,根本没有时间疏散撤离。”赵联大说。
  赵联大认为,国家应考虑预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沿海地区还没有警报器,目前正在探索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发布警报。至于电视台等媒体,我们也无法强制播报。”赵联大说,我国目前并无法律规定在灾情降临时,电视台必须随时切断既定节目,滚动播发警报。相反,每年在电视台发布国家海洋预报相关灾情信息,还需自掏一笔金额不小的“占频费”。同时,灾情的短信群发系统每年也要向移动运营商支付十几万元的短信费。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说,在防灾减灾这样关乎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公益事业上,国家应该统筹考虑有哪些公共资源可以用在这“最后一公里”。“灾情分发如果到不了地方政府和群众手里,前面的一切工作都等于零”。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如果要进行海啸预警,首先要取得地震资料。在我国,海啸的预警由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和中国地震局3个部门管理。目前,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协调并不是很顺畅。对此,国家海洋局已向国务院提出建议,目前我国应加快建设多部门、多层次联动的灾害应急协调机制,将包括海啸在内的海洋灾害影响评估作为沿海开发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论证的强制要求,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防御能力。本报记者蔡岩红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19/2917186.shtml中国应对海啸尚存多种不足 仅一套浮标难及时预测

2011年03月19日  来源:法制日报 





  
  强烈地震引起的海啸袭击了整个日本东北部海岸,这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也不例外。在国人关注日本灾情的同时,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作为同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国家,如果中国发生大海啸,我们能否及时做好预警?就此,《法制日报》记者今天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未评估海啸易发区风险
  “沿海哪些地方存在被淹没的威胁,没有一个地方政府能说得出来。如果海啸真的来了,海水可能把一个地区淹没,把码头、隧道、立交桥冲毁,人们都不知道该怎么逃生,往哪里逃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啸预报工程师赵联大对《法制日报》记者说,我国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较多,海啸比较少见,人们对海啸的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海啸易发区进行过风险评估,演练也较少。                       


  据介绍,在日本和美国,人们对海啸的防灾减灾意识较强,政府部门也会经常组织民众开展一系列的演习。此外,还会对一些海啸易发地区进行风险评估,划分出安全区和危险区,制订逃生路线和应急预案。海啸发生后,政府部门将按预案要求,组织居民从危险区撤到安全区。
  国家海洋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沿海相关地区政府应抓紧开展当地的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将海啸应急预案上升为政府预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制订包括人员疏散、基础设施关闭、抢险救灾等在内的一系列海啸灾害处置工作方案,并定期开展海啸应急演习。同时,还要大力普及海啸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海啸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仅有一套浮标难及时预测
  据了解,我国的海洋灾害预报工作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负责,该中心也是我国唯一能够监测并发布海啸信息的机构。目前,国家海洋局在沿海各地设置了100多个海洋监测站以监测海啸。但往往当海洋监测站观测到海啸时,海啸可能已经到达岸边并造成灾害了。
  “利用海洋监测站无法起到预警作用。”赵联大说,而如果在海洋设置海啸浮标,可以在15分钟至30分钟监测到海啸波。因为海啸到达海岸线还有一段时间,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警报、预警,布置人员的疏散、撤离。但是,我国仅在南海海域设有一套海啸浮标。“我国东海沿岸面临着来自琉球群岛以及太平洋海啸的威胁,然而东海海域却没有海啸监测浮标。东海海域一旦发生海啸,很难及时预测”。
  据了解,美国也是采用海啸浮标预测海啸。目前在太平洋、加勒比海、大西洋的地震带周围布设了40个海啸浮标。“此次日本海啸发生后,10个小时后到达夏威夷,如果海啸浮标30分钟监测到的话,还有9个多小时可作出预警和应急。”赵联大说:“做一套预警精度很高且监测比较准确的海啸预警系统,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啸预警时效差效率低
  据介绍,目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出的海洋灾害预警有两种途径传播:一是信息发报至国务院和沿海省(区、市)政府;二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发布。但如果中国发生海啸,“最后一公里”是个短板。
  “我们接收到数据后,十几分钟即可制作出预报,20分钟可以发布出去。但预报一般只发到省一级,如果再由省转到市,市转到县,县再转到乡、镇、村,预报的时效就太差、效率也太低了,一旦发生海啸,根本没有时间疏散撤离。”赵联大说。
  赵联大认为,国家应考虑预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沿海地区还没有警报器,目前正在探索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发布警报。至于电视台等媒体,我们也无法强制播报。”赵联大说,我国目前并无法律规定在灾情降临时,电视台必须随时切断既定节目,滚动播发警报。相反,每年在电视台发布国家海洋预报相关灾情信息,还需自掏一笔金额不小的“占频费”。同时,灾情的短信群发系统每年也要向移动运营商支付十几万元的短信费。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说,在防灾减灾这样关乎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公益事业上,国家应该统筹考虑有哪些公共资源可以用在这“最后一公里”。“灾情分发如果到不了地方政府和群众手里,前面的一切工作都等于零”。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如果要进行海啸预警,首先要取得地震资料。在我国,海啸的预警由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和中国地震局3个部门管理。目前,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协调并不是很顺畅。对此,国家海洋局已向国务院提出建议,目前我国应加快建设多部门、多层次联动的灾害应急协调机制,将包括海啸在内的海洋灾害影响评估作为沿海开发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论证的强制要求,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防御能力。本报记者蔡岩红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19/29171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