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最新的历史教科书怎么叙述抗战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14:05
最近看了一下最新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大家看看书中对抗战史的叙述是否公允!!!

有图有真相!

20060508171840767调整后20060508171840767.jpg

20060508171840362调整后20060508171840362.jpg
20060508171840665调整后20060508171840665.jpg

20060508171840883调整后20060508171840883.jpg







最近看了一下最新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大家看看书中对抗战史的叙述是否公允!!!

有图有真相!

20060508171840767调整后20060508171840767.jpg

20060508171840362调整后20060508171840362.jpg
20060508171840665调整后20060508171840665.jpg

20060508171840883调整后20060508171840883.jpg







TG史书宣传国民党不抗日,那起码是30年前的事情了。
内容倒是越来越简略了。
这是纯粹的给脸工程吧, 这种观点在未来占不住主流的
皖南事变的真相是什么?
说事实就行.国军抗战是事实,不容窜改.
够客观公正了
历史教科书的变化真是有趣
皖南事变呢?该死的教育部你们到底是谁的人?
殿前都检点 发表于 2009-9-20 14:17
你是不是想说:邪恶的共产党终于撑不住谎言了?
国粉筒子?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皖南事变都可以被和谐,强大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皖南事变都可以被和谐,强大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09-9-20 22:16
你是粉什么的垃圾筒?
你给个解释为什么几十年内历史教科书大幅度地一变再变。你相信哪个版本?
我想看看湾湾的教科书怎么写的。谁有啊?
跟历史教科书较起真来了,乃们真是败了
等历史统统被遗忘之后,就国将不国了{:3_77:}
还历史一个公正!挺好
TG史书宣传国民党不抗日,那起码是30年前的事情了。

——话说回来,对岸的湾湾和民主垃圾,什么时候承认过共产党抗日过?
....          政治.  政治需要而已.
该死的信仰 发表于 2009-9-21 11:04

《高中历史(革新版)》。
    该教材依据台湾教育部民国八十四年十月修正发布之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该标准是台湾地区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该教材内容分为中国历史,分上、下两册,供高中一年级使用。关于抗战部分的描写收录于下册。
      
        编著者:许雪姬、刘妮玲
        许雪姬,台湾大学历史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
        刘妮玲,师范大学历史硕士,台北市立景美女中历史教师。
        著作财产权人、发行所、印刷所: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一刷 中华民国八十九年二月
        修订二版一刷 中华民国九十年二月
        革新三版一刷 中华民国九十年十一月
        修正革新三版三刷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二月
      
        编号:S 610230
        行政院新闻局登记局版台业字第O二OO号
        ISBN 957-14-2937-6
        
      
      二、抗战部分
        高中历史下册由第十一章至第十九章,起自清初,终于晚近。其中涉及关抗战部分的在第十五章和第十七章:
        十五章、民国初年的政治演变与内忧外患
        第三节 内忧与外患
        十七章、抗日战争与.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抗日战争
        第二节 国共势力的消长
      
        以下是该教科书原文:
      
        十五章、民国初年的政治演变与内忧外患
        第三节 内忧与外患
        三、济南五三惨案
        1.护侨为名出兵山东
        北伐战争期间,日本曾先后两次以中国内战危及日本侨民生命财产为由,出兵山东。第一次民国十六年六月,至八月底,国民革命军因清党与分共,内部发生纷争,暂停北伐,日本遂撤兵。民国十七年一月,北伐军事重新展开,五月一日,国民革命军进入山东省城济南。日本再度以护侨为名,于四月下旬派兵登陆青岛,五月二日进入济南。
        2.国民革命军的退让
        五月三日,日军开始向济南城内的中国军、民开火攻击,并违反国际法则,将中国驻山东的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及交涉署人员杀害。日本希望经由挑衅行为,激起中国军队的抵抗,以借机扩大军事行动,造成武力占领中国的目的。
        当时国民革命军蒋中正总司令深知日军的目的,命令军队退出济南,绕道继续北伐。日本扩大争端的阴谋虽然未能得逞,但趁机攻占了济南城,造成中国军民死伤六千人以上。
      
        四、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
        1.强占东北
        日本一向视满蒙为“生命线”,处心积虑想要占领。民国十七年六月关东军在皇姑屯车站附近炸死张作霖,希冀造成不安局势,日军可乘机出兵,一举攻占东北。结果因东北当局处置得当,日本的侵略机会暂时落空。
        民国十九年九月十九日,中原战争期间,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成为华北的军政领袖,坐镇北平。一年之后的九月十八日晚上,日本关东军派兵将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南满铁路炸毁,随后以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为借口,派兵进攻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城。
        2.不抵抗政策
        东北军以为日本不过是寻衅,为了避免扩大冲突,决定退避不抵抗,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对日军的意图判断错误,也决定采取不抵抗政策。结果北大营及沈阳城一夕之间为日军所占领。日军的目标是整个东北三省,因此军事行动并未停止。国民政府希望国际联盟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实际上国际联盟仅能口头谴责日本。四个多月之后,东北为日本关东军全面占领。
        3.上海寻衅
        日本陆军在东北的侵略轻易得手,日本海军也跃跃欲试。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以日人在上海遭殴打,为保护侨民为由,派兵进攻闸北。驻防当地的十九路军立即奋起反抗。日军大出意料之外,多次增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派出精锐的第五军支援作战。三月初双方停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日军也付出相当代价。这一战日本的侵略野心为能得逞,中国军队勇于护卫国土的决心也第一次展现。
      
       五、长城战争与塘沽协定
        1.长城抗日
        民国二十一年三月,日本为了缓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将满清的末代皇帝溥仪接到东北,在关东军的控制之下,成立了“满洲国”。为了巩固满洲国,民国二十二年以后,日军进一步向华北推逼。先于一月攻占山海关,三月攻占热河,并向长城推进。华北各省的驻军以及南京调派的中央军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共集结三十万大军北上,中日双方沿着长城一带,在三月到五月之间,发生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装备、训练、给养都不如日军,但浴血奋战,绝不退缩,国内外视听为之一变。
        2.塘沽停战协定
        到了五月,国军因伤亡惨重,且日军有攻占平、津的可能,遂与日方商议停战,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中国退守长城以南,东北三省以及热河成为日本傀儡“满洲国”的领土。
        塘沽协定之后,政府等于默认东北三省已非中国领土。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以及行政院院长汪兆铭(精卫)。他们一致主张“先安内,后攘外”政策。一方面先解决政府内部的纷争与共党盘踞苏区的问题,另一方面全力加紧从事建设,厚植国力,等待时机从事抗日收复失土的工作。
      
        十七章、抗日战争与.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抗日战争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开启了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民国三十六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英、美等国结盟,但一直到民国三十四年以前,中国都是独立对日作战。在存亡关头的这一场战争中,中国取得了胜利,但在人力、物力方面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一、安内攘外
        1.日本的持续侵略
        塘沽军事协定签订后,日本侵华的军事行动暂时终止,改采外交手段,也就是以“分离华北”为目标。民国二十一年三月,日本先在东北制造了“满洲国”,以溥仪为“执政”,两年后改称皇帝,实际上是受日本控制的傀儡政权。而后,日本希望以外交手段胁迫东北各省独立,一直未能成功,继之又试探性的该采军事手段,在河北省制造冲突,借机扩大为武力占领,卢沟桥事变就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2.对日备战
        在塘沽协定之后,七七抗战爆发之前的四年中,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方面对于日本在华北的种种威胁挑衅,尽可能采取忍让,另一方面则倾全力从事安内的工作,包括以极优势的军事与政治手段从事第五次剿共战争,迫使共军原有的“苏区”瓦解。民国二十四年前后开始从事国防建设,积极对日作战,包括:
        (1)提倡新生活运动,希望彻底改造国民的气质,加强精神教育,以民族精神作武装,补充对日作战时中国物质与军事力量的不足。
        (2)在追剿共军的过程中,南京中央得以控制云南、贵州、四川三个偏远省份,并积极加以建设,成为日后对日作战时的根据地。
        (3)设立资源委员会,直辖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针对抗战需要,负责国防工业资源之开发与建设,并从事经济动员的准备,以适应战时统制及调整的需要。
        (4)整军备战之直接措施,包括:以南京为中心,向国境线推进,构筑国防工事(阵地);巩固长江下游之江防及要塞,并渐次向闽、粤、苏、鲁海岸推展;在德国军事顾问协助下整编国军,统一编制,增加部队战力;推行征兵制度及壮丁训练,从民国二十五年起,先在苏、浙、皖、赣、豫、鄂六省试行。
        中国的积极备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趋势日渐明朗。为了阻挠与破坏中国的统一与建设,日军早在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开始向华北增兵,并伺机在平、津一带制造事端与军事冲突。驻守平、津的二十九军对日军的挑衅,尽可能的退让,但是到了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决定奋起抵抗,一次局部的冲突终于演化为中日第二次全面战争。
      
        二、卢沟桥事变
        1.卢沟桥的星火
        辛丑和约允许各国在北京、天津、山海关之间的交通要地驻兵,日本因此在天津设立“华北驻屯军”总部。民国以后,日方一再以保护侨民为由,增兵华北,扩大驻兵区域,并不时举行军事演习。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卢沟桥北面演习,至夜晚十一时左右,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欲过桥进入宛平县城搜查,为中国驻军所拒。日军即向宛平进攻,驻守卢沟桥附近的二十九军二一九团坚决抵抗,一天之内,击退日军三次猛攻。
        2.中日全面开战
        卢沟桥的战火点燃之后,日方进行增兵,随时准备占领华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立即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则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七月下旬日军大举向二十九军各部队进攻,主政华北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知道中日大战已无可避免,通令各部队奋起抵抗。八月一日,蒋委员长明白宣示:中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准备全国应战。八月十三日,凇沪会战开始,历时三月,中国精锐部队牺牲惨重,上海失守,但已打破日军“三月亡华”的口号。十一月中旬,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十二月中旬,日军进南京城,展开血腥屠杀,中国军民死亡三十万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
      
      
        三、抗战的政略与战略
        政略(国策)与战略(军事政策)之交互运用,是中国以劣势之军事与国力,而能坚持抗战八年之久,终获最后胜利的主要因素。抗战期间,主要的政略与战略运用,至少包括四方面:
        1.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共军改编,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对日作战;全国各界则推派代表组织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的准民意机构,对于团结全国支持政府抗战到底的政策,有积极贡献。
        2.坚持抗战到底
        战争初期,中国军民牺牲惨烈,政府内部部分领导人有主和之说,汪兆铭(精卫)等人于民国二十九年即受日人诱惑,在南京建立傀儡政府,不过国民政府仍基于国家存亡与民族人格之维护,绝不妥协,坚持抗战到底。
        3.苦撑待变
        抗战初期,俄国首先提供部分军事援助。民国二十八年九月,欧战爆发,一年后日本与德、意结盟组成轴心国,英、美开始大量提供借款给中国,用以购买军事物资。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于十二月九日正式对日宣战。此后中国与同盟国并肩作战,在战争期间废除百余年来的不平等条约,并获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均为前此苦撑坚持之代价。
        4.持久战与消耗战
        中日战争初起,日本想以优势军力,以速战速决方式迫使中国屈服;中国国力不足、军事落伍,但土广人众,资源分散,有长期作战的条件。战争发生后,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再迁重庆,以西南各省为大后方,以广大的空间换取抗战的时间,在战略上则以持久战、消耗战打破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终于使日军陷入中国广大的战场泥沼之中。
      
      
        四、同盟国的最后胜利
        太平洋战争发生后,中国虽与英、美等国结盟,但由于同盟国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中国战区在民国三十四年三月以前,仍由中国独力对日作战。
        民国三十四年初,国军美械装备部队逐渐整建完成,四、五月间湘西会战,重创日军。此后国军开始由守势转为攻势,在局部地区展开反攻。日本因穷途末路,加上美国对广岛、长崎的两次原子弹轰炸,遂于八月十四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为近代中国史上为抵御外辱,投入最多人力物力,耗时最长,牺牲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国民政府领导全民抗战,以不屈的民族精神战胜强敌,可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领导全民抗战的主要领袖蒋中正,一时成为民族英雄。但紧接而来的国共关系发展,却使中国的命运面临前所未有的转折。
      
        第二节 国共势力的消长
        .借抗战期间发展势力,战争结束之后,中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在社会、经济方面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国民政府逐渐丧失民心;.开始与国民党互争胜利果实,继而爆发国共内战,.节节胜利,终于取得大陆政权。
        一、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
        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开始会谈如何合作问题,国民政府收编共党的目的是为了“根绝赤祸”,而共党愿意接受国民政府领导,目的是借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寻求发展壮大的机会。
        1.共军改编与扩充
        七七事变之后,.宣示服从政府领导,共同抗日。陕北的共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不过习惯上仍称八路军),约四万余人;此外,历经五次剿共之后残留在南方各省的共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约一万人。
        国共既然合作抗日,国民政府认为无论政治、军事,共党均应服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实际上.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因此,.在政治上维持“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独特建制,并随着军事发展,建立“敌后根据地”;军事上,借由收编游击武力,不断非法扩充军力。抗战中期,八路军由原来不到五万人,扩充达五十余万,新四军则由一万人扩充到十一万人。
        2.国、共军事摩擦
        当时国军一方面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会战,另一方面也发展敌后游击区,与日军及伪军争夺控制区。共军系统的军队主要均在敌后“根据地”发展,除与日伪军争夺地盘外,也与国军游击队发生摩擦与冲突。根据军事委员会的统计,抗战期间,共军袭击国军或消灭民团之举动,规模较大者至少有三十六次,其中以新四军事件为著。
        新四军驻守之地原在江苏西南及安徽南部,但为了开拓根据地,不久即自行派遣支队向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北境发展。民国二十九年秋,新四军在苏北与国军韩德勤部冲突,韩部万余人被歼灭。年底,军事委员会要求新四军全数由江南调往黄河以北作战,新四军不愿放弃其根据地,国军遂以不听调遣为由,于民国三十九年元月初,向驻守皖南的新四军发动攻击,扣押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潜逃(不久被杀),国民政府并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不过.中央随即宣布重建立新四军于苏北,仍有九万之众。
        3.共党势力的发展
        民国三十三年年中,国军面临湘桂正面战场的严重溃败,而共军在敌后游击区则不断扩占地盘,加上抗战经年持久,后方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困苦,政府官吏贪污腐化之风日甚,知识界要求国民党停止一党专政,主张民主宪政的风潮又起,共党趁机提出与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共组联合政府的要求。不过,由于蒋委员长反对,加上美国倾向支持国民政府对共军采取监视、围堵政策,因此临近抗战结束,国共关系愈形紧张。
        总之,经过八年抗战,在日本投降前后,.已扩张到拥有一二O万党员、九十一万正规军、二二O万民兵、九千五百万人口和九十五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党。较诸抗战前夕局促陕北一隅之窘状,实有天壤之别。
湾湾的教科书压根就没提过中共抗日,好像45年中共一下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还算是有一句说TG抗日的: 

2.国、共军事摩擦
        当时国军一方面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会战,另一方面也发展敌后游击区,与日军及伪军争夺控制区。共军系统的军队主要均在敌后“根据地”发展,除与日伪军争夺地盘外,也与国军游击队发生摩擦与冲突。根据军事委员会的统计,抗战期间,共军袭击国军或消灭民团之举动,规模较大者至少有三十六次,其中以新四军事件为著。

还算是有一句说TG抗日的: 

2.国、共军事摩擦
        当时国军一方面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会战,另一方面也发展敌后游击区,与日军及伪军争夺控制区。共军系统的军队主要均在敌后“根据地”发展,除与日伪军争夺地盘外,也与国军游击队发生摩擦与冲突。根据军事委员会的统计,抗战期间,共军袭击国军或消灭民团之举动,规模较大者至少有三十六次,其中以新四军事件为著。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搞摩擦”、“扩地盘”,对日作战出来都不是放在第一位的~~~
“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发展”的定位还是很客观的。
西安事变,两边都目提哦
这教科书讲的也太简略了,阉割历史就是犯罪!真不知编订的是KMT的人还是TG的。
编撰此书的人应该下狱
revolutionzz 发表于 2009-9-21 22:48

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七日值抗战五周年纪念日之际,本军同人拟编印本军抗战将士生平史实,萃为一集,以彰潜德幽光,并永为生存者之楷模。着手之困难,计有数端:本军散布大江南北,抗战历五年指战员伤亡总数在数万人,史实湮殁,收集费时一 也;浩然巨帐,非累年月,不克成功,战争期间无此功力以臻此二也;皖变迄今,悬案未决,如本军首长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谙同志及其他干部等数百人,或身陷囹圄,或埋骨沙场,或生死存亡不明,疑难繁多,更无从鉴定三也。收集工作既不能完备,乃思其次,决首先完成团以上先烈史实之收集工作。两月来之辛勤,如访问收集考订编印诸事则烦难之处,仍不能圆满解决,不得已而仅先完成本军殉国将校题名录工作。
  题名录凡九十一人,计师旅干部二十一员,团级干部七十员。营连排干部四千余暂不录。本军抗战甫历五年,上中级将官牺牲之巨大,前所未。揆诸全国任何友军,仅就一个军的编制而言,能与本军媲美者恐不多见。呜呼!壮矣。先烈殉国之梗概,可得而言。题名录中如胡发坚、罗化成同志等十人,皆出身工农,来自田间,奔走革命,无问生死,恶衣菲食,不择居住,更无任何薪俸之酬劳,不计身家之挂累。十年来转战则驰驱岭海,长征则穷溯江河,断头流血以确保革命大业于不坠,其大节之不可横夺,气慨之不可凭陵,以视古昔仁人志士,其操心之危,虑患之深,死事之勇,殆有过之无不及。题名录中如鲁雨亭同志,隶籍皖北,原为西北军宿将,历任军、师、旅长要职。大革命后,见国事日非,退职家居,息影林泉者数。抗战后投袂再起,领袖地方,保乡自卫,旋加入本军直至最后殉国。如巫恒通同志,历任泰兴、句容诸县教育局长,为苏南著名教育界人土。民国二十九年加入本军后,即在家乡领导抗日游击于京浅近郊,出入重地,敌寇无可如何。不幸于今春被围,弹尽援绝卒至被俘。被俘之日起,即义不食敌寇水米。敌寇利用其旧友亲朋劝降,均遭严拒。周逆佛海为巫同志之素识,旧同隶所谓江苏教育系者,以旧谊欲移易其意志,亦不果。最后敌寇勒逼其幼子哭泣劝巫同志进食,巫同志终执意不从。计绝食凡十四日而气绝,死节之惨烈,抗战以来所仅见。又如丘东乎、许晴同志等,或为文人学士,或为青年翘楚,或擅长文艺,其抗战著作,驰誉海外,其宣传动员,风靡四方。年事青青,前途迈可限量,而一朝殉国陨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舄曷极!
  先烈之死事,就其大端略略言之如此。至乎先烈平生德行才能品格风度之详细追记,暂付缺如,当于本军烈士传中详及之。殉国之先烈累累,或出身政界,或本为新青年,或为工农领袖,或为抗战中坚。此皆纠合四方之精锐,经二十年之培养,足证我党我军组织训练之成功,更为我党我军我国之极大光荣。平日之修养积累甚深,故进发于抗战之上,乃能震撼敌伪,凌厉千古。试问平津宁沪道上,黄河长江两侧,使寇伪胆寒者谁乎?试问国战场上失地之反共将军,逃跑之战区司令,平日纵兵殃民,弄得本身肥肥胖胖,惯以奸匪等名目骂人者,每当敌寇进攻则以逃跑见长,对此愧!否乎!抗战迄今五年,民族英雄之牺牲;如八路军参谋长左权同志及其他烈士等,皆义烈忠勇,震砾古今。今者全国战局尚在白热化斗争中,抗战日益接近胜利,其艰难较前更甚,而敌后斗争之困苦尤为严重。吾侪步武先烈以竞全功,斯为追悼纪念之上上。
  题名录之发刊,所以励气节,垂式范,杜谗慝,使玉石朱紫,各显其分,故余乐书其端且用以自励焉。
抗战历史不详细描述918 ,这书谁编写的?
应该拖到沈阳去游街
TG的54集团军的防空旅,就是张自忠的59军发展到现在的,张自忠的59军是29军发展出来的,这个不提不行!
这是版本的历史是不是岳麓书社那个版本的,这哪里是历史书嘛,简直就是打草稿,甚至连草稿都算不上。
bull㊣ 发表于 2009-9-22 14:34
应该不是没写918,而是放前面的章节了,原来的教科书918那段也不和抗日战争放一起
看图中好象没说到南京啊。
中国sunyan 发表于 2009-9-20 04:04


不是啊,十年前我的课本还是那么说的
roadrunner 发表于 2009-9-20 07:43

历史都能拿来讨价还价,真是要将无耻进行到底了,自砸招牌,自掘坟墓
教主真身 发表于 2009-10-4 22:39



你别混淆
那是说老蒋消极抗日

记得20年多前的历史书里就有台儿庄大捷了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TG这版教科书,简直TM有才,删了一大票,连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都不怎么讲,

建国以来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直接不讲,西藏不讲,新疆不讲,

结果75之后教育部直接出一个通知,少数民族关系要考!操你大爷的教育部
有进步,但可笑的文字游戏也还是有的。
太极张三丰 发表于 2009-9-21 11:46
摆脱你醒醒吧,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路军如果也抗战过也理应属于国民革命军的战绩
太极屈人 发表于 2009-10-7 20:12
确实很强大!

不过,你的同伴们可是说,GCD不抗日的!

也就是说,抗日,要并入国民革命军里面的,不抗日则要单列出来……

确实很强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