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官员为何“不会说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1:21
陈鲁民  
2009年09月15日08:41   来源:《检察日报》 http://fanfu.people.com.cn/GB/64376/10053571.html

据媒体报道,最近,一位中央领导尖锐地批评了某些官员“不会说话”现象:“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平心而论,如今的官员,都是优中选优,不是博士就是硕士,又在文山会海里千锤百炼,按理说不该不会说话。一些官员被批评“不会说话”,主要是指他们不会讲实事求是的话,不会讲能说服人的话,不会讲老百姓爱听的话,不会讲与时俱进有生命力的话。听他们说话,穿靴戴帽,陈腐不堪,言之无物,如同“八股”,或令人昏昏欲睡,或使人格外反感。某些官员为何“不会说话”?分析起来,主要有三条原因:

  肚里无货。俗话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说话也是如此,肚子里有深思熟虑的思想,才能侃侃而谈,言之有物;肚子里有扎实丰厚的学问,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肚子里有大量可靠的实际材料,才能有理有据,说话使人信服。那么“货”从哪里来?一曰学习,二曰调查,三曰思考。如果对党的方针政策了如指掌,对科学发展观融会贯通,对社会变化、形势发展洞若观火,对听众要求、爱好兴趣胸有成竹,自然就能把话说好、说透、说清、说出水平。而怕就怕这些“功课”没有做足,却大嘴一张,乱说一通。譬如某卫生厅一官员对媒体说:“谁说中国看病贵,我怎么没觉得看病贵?”河南省郑州市某局一副局长对记者的质问更是登峰造极:“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不是无知,就是荒唐,不出洋相、不被喝倒彩才怪呢!

  眼中无人。会说话的人,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说话要看对象,要研究听众,要知道对方想知道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讲话才有针对性,让听众解渴、满意。而我们有些官员,平时不做调查研究,不搜集群众反映,不尊重听众,不了解他们的心态,只会念秘书写的稿子,无论对谁,都是说些漫无边际的官话、套话、大话、空话。有的还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完全不理会听众的心理,不了解听众的需求。这样的话,说了白说,听了白听,既不解决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收获,结果不是“说不上去”,就是“说不进去”,或者干脆被“顶了回去”,有谁会爱听呢?

  心中无情。某些官员对群众没有感情,说话冷冰冰的,只会打官腔,说套话,对群众要求应付塞责,敷衍了事,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有官员居然对下访群众说,“你的问题要到月球找银河秘书长去解决”。而如果心中无情,即使说的话有道理、有水平,也会使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心中无情,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口若悬河,也不会有人喝彩。焦裕禄不见得有多好的口才,但大家都记得他在风雪之夜给孤寡老人送粮时说的一句话:“我就是您的儿子!”孔繁森未必以言辞擅长,可是他默默地供养藏族老阿爸阿妈,不惜卖血来收养藏族孤儿的动人事迹,无需多言就丰碑高耸,此处无声胜有声。所以,那些被批评为“不会说话”的官员,倒不必忙着去练什么演讲术、口才学,还是先看看你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深不深,有没有做到“情为民所系”。如果都能像焦裕禄、孔繁森那样,言为心声,真情为民,永远把群众放在心上,那么不论他说什么、怎么说,群众都是爱听的、高兴的、热情拥护的。

  我们的事业需要大批既会干事又会说话的官员。会干事,就要善于审时度势,提纲挈领,埋头苦干;会说话,关键是要肚里有货,眼中有人,心中有情。陈鲁民  
2009年09月15日08:41   来源:《检察日报》 http://fanfu.people.com.cn/GB/64376/10053571.html

据媒体报道,最近,一位中央领导尖锐地批评了某些官员“不会说话”现象:“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平心而论,如今的官员,都是优中选优,不是博士就是硕士,又在文山会海里千锤百炼,按理说不该不会说话。一些官员被批评“不会说话”,主要是指他们不会讲实事求是的话,不会讲能说服人的话,不会讲老百姓爱听的话,不会讲与时俱进有生命力的话。听他们说话,穿靴戴帽,陈腐不堪,言之无物,如同“八股”,或令人昏昏欲睡,或使人格外反感。某些官员为何“不会说话”?分析起来,主要有三条原因:

  肚里无货。俗话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说话也是如此,肚子里有深思熟虑的思想,才能侃侃而谈,言之有物;肚子里有扎实丰厚的学问,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肚子里有大量可靠的实际材料,才能有理有据,说话使人信服。那么“货”从哪里来?一曰学习,二曰调查,三曰思考。如果对党的方针政策了如指掌,对科学发展观融会贯通,对社会变化、形势发展洞若观火,对听众要求、爱好兴趣胸有成竹,自然就能把话说好、说透、说清、说出水平。而怕就怕这些“功课”没有做足,却大嘴一张,乱说一通。譬如某卫生厅一官员对媒体说:“谁说中国看病贵,我怎么没觉得看病贵?”河南省郑州市某局一副局长对记者的质问更是登峰造极:“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不是无知,就是荒唐,不出洋相、不被喝倒彩才怪呢!

  眼中无人。会说话的人,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说话要看对象,要研究听众,要知道对方想知道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讲话才有针对性,让听众解渴、满意。而我们有些官员,平时不做调查研究,不搜集群众反映,不尊重听众,不了解他们的心态,只会念秘书写的稿子,无论对谁,都是说些漫无边际的官话、套话、大话、空话。有的还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完全不理会听众的心理,不了解听众的需求。这样的话,说了白说,听了白听,既不解决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收获,结果不是“说不上去”,就是“说不进去”,或者干脆被“顶了回去”,有谁会爱听呢?

  心中无情。某些官员对群众没有感情,说话冷冰冰的,只会打官腔,说套话,对群众要求应付塞责,敷衍了事,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有官员居然对下访群众说,“你的问题要到月球找银河秘书长去解决”。而如果心中无情,即使说的话有道理、有水平,也会使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心中无情,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口若悬河,也不会有人喝彩。焦裕禄不见得有多好的口才,但大家都记得他在风雪之夜给孤寡老人送粮时说的一句话:“我就是您的儿子!”孔繁森未必以言辞擅长,可是他默默地供养藏族老阿爸阿妈,不惜卖血来收养藏族孤儿的动人事迹,无需多言就丰碑高耸,此处无声胜有声。所以,那些被批评为“不会说话”的官员,倒不必忙着去练什么演讲术、口才学,还是先看看你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深不深,有没有做到“情为民所系”。如果都能像焦裕禄、孔繁森那样,言为心声,真情为民,永远把群众放在心上,那么不论他说什么、怎么说,群众都是爱听的、高兴的、热情拥护的。

  我们的事业需要大批既会干事又会说话的官员。会干事,就要善于审时度势,提纲挈领,埋头苦干;会说话,关键是要肚里有货,眼中有人,心中有情。
所以现在公务员队伍严把入口关,凡进必考,很必要!
看80后吧
jb扯淡,你敢说嘛?说了的大部分都死了,王旭明等等多少前车了。
这些官僚关起门来口才应该都不错的
专家:王旭明离任暴露新闻发言人制度瓶颈
http://news.sohu.com/20080718/n258217892.shtml
“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但这块牌子一定要带走。”7月16日,即将离任的王旭明在教育部自己的办公室里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桂杰摄

  有人说王旭明的离任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有风向标式的作用,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安斌并不赞同。他说,作为一个出色的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调动属于正常的工作调整,没有更多的意味,也绝对不是因为他是个有争议的人。

  在史安斌眼中,在王旭明担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这5年,教育部对王旭明的工作十分支持。



史安斌就曾在一些场合公开表示:“如果其他部委的领导能够像教育部的领导一样支持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将会走出更多的王旭明,在新闻发言人中,王旭明是少数,他的独特经历成就了他从事这一职业的优势,不是依靠一天两天短期的培训能够培训出来的。”

  史安斌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从国外引入中国需要一个本土化过程。在海外,新闻发言人只是一个职位,而不是官位,海外的新闻发言人都是由媒体公开招聘来的,比如白宫的新闻发言人没有任何级别,但可以列席最高级别的会议,直接了解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思想动态。而在我国,新闻发言人一般都是由级别不太高的政府官员兼任。因此,一些干得比较好的新闻发言人,比如上海市政府原新闻发言人焦杨和南京市政府原新闻发言人徐宁,包括王旭明在内,在升职之后都离开了新闻发言人的岗位,这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瓶颈,也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局限性。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后的最大成果是改变了政府对新闻的看法,中国政府以前的管理不够国际化,自己认为不能发的新闻就迟发,或者捂住不发,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把旧闻和不闻取消了,政府变成了新闻的主动传播者,这些做法在国际社会上改善了中国政府的形象,为我们赢得了更多的声誉。6月20日,胡 锦 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讲到了政府的新闻发布会制度,这是中央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全面肯定新闻发布会制度的重要性。

  “如果可以在政治体系中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像王旭明这样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其实可以干一辈子,因为目前有很多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的效果并不好,大部分是在照本宣科,根本说不出东西来。”
敢于说真话的人,不是进监狱,就是挂了,现在是河蟹王国时期,敢于说真话,做好事的人,都给T G死啦死啦
整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