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崩溃是中国经济本质危机的准确体现 (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51:02
<P>股市崩溃是中国经济本质危机的准确体现 (转)</P>
<P>
在读者阅读本文之前,请注意以下申明:
  其一、本人非经济界专业人士,对于以下将要讨论问题的经济学方面恐力有未逮,而对其社会学方面本人将尽己所能。
  其二、本人不代表任何权威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拒绝与任何权威或利益集团出于利益博弈的目的展开讨论。
  其三、本人观点只代表个人一家之言,仅为需要者提供参考,为批判者提供谈资或笑料。
  其四、本人自认为是一名中国经济的冷静观察者,也希望读者不忘冷静地阅读本文。</P>
<P>
  长久以来中国特色的股市低迷与经济的蓬勃增长相反差的现象困扰着中国经济界人士和许多非经济界人士。近一个月来中国股市的崩溃在众多传媒上,和以往一样被归咎于强硬的宏观调控和央行政策,不过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这次的暴跌有明显的异常,首先,国债与股市的跷跷板现象在以往的暴跌中会偶尔显现,这次却没有,非但没有,国债还成为证券市场崩溃的先锋军。其次,在大量上市公司公布良好业绩,许多重要行业景气恢复的情况下,股市没有上涨反而出现崩溃的走势,为国内外股市历史所罕见。第三、国家对于扶持股市难得地表态支持,资金政策都明显向证券市场倾斜。在如此的宏观面下,股市呈现崩溃走势。第四、央行货币政策从轻柔到严厉,可是需要被调控的所谓过热对象不为所动,股市却应声暴跌。第五、央行国债发行屡屡遭挫,这在中国国债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国债遇到的种种问题对国家信誉的负面影响尚未得到高度重视。第六、新股的发行提速,在持续低迷的市场情况下,监管层对于新股发行却急不可耐,完全置市场感受于不顾。第七、没有不跳水的庄股,“跌停出货法”被大量采用可以称为中国特色。种种迹象表明股市的下跌已无法避免地向崩溃发展,这在中国证券的发展历史上应当说是极其罕见的一次。崩溃可能将推动券商和基金倒闭的多米诺骨牌。</P>
<P>  中国股市由于历史的原因,保留了大量的国有股和非流通股,这在当今世界的证券市场中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否这种特殊性就影响中国股市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功能呢?我认为中国股市的特殊性并不影响股市反映国家经济状况的功能,关键倒在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国家的经济状况,如果象某些官员那样盲目乐观,看不到危机四伏的经济形势,那就会难以理解股市似乎背离的表现。应该说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证券市场最近的表现准确反映了我国金融系统内累积的整个国家经济的系统风险。</P>
<P>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完全是靠牺牲资源达到的。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和对物质资源的不可再生地损耗,使我们的下一代或下下代,会面临真正一穷二白到衣食无着的生存危机,我们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但是愚蠢浮夸而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观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顶之灾。可是更为令人不安的是:除了牺牲物质资源,我们还耗尽了道德资源。长久以来各级行政机构的不诚信和颠倒反复,使得社会对于信誉的认同崩溃,使得整个社会欺骗横行,不诚信的行为和意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关乎民生的食品安全和医疗安全都已难以保证,更不用说上市公司的种种恶意欺诈。而社会公正公平的缺失,信仰的缺位,法制的不健全,使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浮躁的心理背景下蔑视践踏道德,处于拜金狂潮中的中国,道德底线崩溃,新兴权贵阶层的淫糜生活方式从各个层面腐蚀着社会风尚,残酷的现实残暴着人们的行为,道德已成为对国民的羞辱。不是危言耸听,读过历史的人去看一看古罗马帝国的覆灭吧,道德对于一个国家的存亡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P>
<P>  中国行政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一直未得到重视。长期以来干部选拔制度的缺陷造成的大量教训没有很好吸取,反而由于制度的制定维护者就是制度选拔的产物,因此这一制度可能造成的问题非但不被重视反而要被掩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长久压抑的物质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泄,而在这种落后干部选拔制度下选出的党政干部也是人,并非清心寡欲的僧侣,在监管体制不健全的情况其欲望的发泄更加猛烈,而官员的这些榜样行为进一步造成了欲望泛滥的社会扩大化。另外,为了获得更大的前程,官员们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展开各种权力和政策的角力,开始是地方保护主义,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诸侯市场经济。一方面诸侯经济对于经济决策的失误与漏洞有放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央权力和各项政策往往到地方就会失效,对于各路诸侯,合理的政策应当是对该诸侯有利的政策,其他不利因素要尽量拖延敷衍、甚至阳奉阴违。由于诸侯经济对资源的无序争夺,对于市场的无序竞争,中国经济原来固有的不平衡状况不断加剧,这种不平衡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造成在各个地方时常有权大于法,无法无天的事件发生,这种法律行政方面的不统一性深刻体现了诸侯势力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势力,这种势力已在意识形态和行政职权中体现出来。</P>
<P>  回顾过去,中国当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应对措施只不过是把急性病转化为慢性病,中国经济从此体弱多病。经过如此漫长的通货紧缩,国民经济受到极大伤害。国家采用投资拉动的方法促进经济增长本无可厚非,这也是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采用也证明有效的手段,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足,行政干预过多,事情到最后演变为一切以投资活动为中心的一场投资大赛,这种过度依赖投资的后果严重到投资非但无法带动消费反而严重抑制了消费。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过于介入投资领域,原本急需改变的政府机构职能不清状况,政企分开的社会发展要求,非但得不到解决而且进一步加剧。腐败现象也顺理成章地扩大加重。部分公布的反映经济高速增长的数据片面地反映了国民经济的状况,这些数据对于善于粉饰太平的官员的政绩作用更大一点。严峻的社会现状反映出早前得出的中国成功战胜亚洲金融风暴的结论过于草率乐观。</P>
<P>  当我们的股市狂泄时,我们却忘记了在台湾股市下跌时幸灾乐祸的评论;当我们感慨有肉吃的时候,我们却想当然地认为非洲人连饭都吃不饱,印度人穷得衣不蔽体,其实我们发展了二十年,难道世界为中国就停止了二十年?我们是一只自以为是的兔子,我们的人民正经受什么样的苦难我们却充耳不闻。</P>
<P>  在没有妥善解决社会公正的问题的情况下,在社会公平缺失的情况下,在没有很好解决社会分配的28现象甚至19现象的情况下,国家举债大规模投入各个重大项目,盲目启动关乎民生的教育、医疗、房产等的大规模市场化,使利益的天平向“强势群体”一方倾斜,培育了一大批窃取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利益集团,腐败横行更加剧了社会道德伦理的溃烂(据估测腐败金额已达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而随着国家和民众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这些利益集团的实力却在壮大,国家对经济的掌控能力大大削弱。最终导致国家必须为这些利益集团的获利埋单,风险被堆积到国有银行。照此发展下去,国家完全可能沦落到看某些集团眼色生存的险境。国家政策和法规完全可能成为集团利益博弈的产物。事实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某些利益集团势力互相博弈争夺社会公共资源的格局,国家对社会共有资源的掌控被大大削弱,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也呈现明显减弱趋势。这种现状如不能根本扭转,中国未来的民生状况将更令人担忧。</P>
<P>  中国经济的问题有长期以来政府职能定位错误的影响。与民争利的政府行为对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明显的危害,各级政府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还要保证比赛的公正公平,这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中国难道是一个到处都是圣人的国度吗?而这种目光短浅的政府行为,使民营企业的发展举步为艰,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大大削弱,反而助长了官商的势力,使市场经济偏离了本来的面目。结果许多落后腐朽的旧的条条框框和新的倒退的社会势力在“中国特色”的面具下纷纷粉墨登场。</P>
<P>  以上经济问题长期堆积的风险势能落在几大国有银行的头上,风险加剧,而几大国有银行大规模地介入房地产市场,动用资金数量级达到数万亿,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才10万亿(还包括海外中国人的产值)。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非流动性,大量银行资金被积淀,加剧了银行资金的紧张程度,银行的资金链被绷到了极限。这也侧面反映了国家明确提出房地产市场过热,而钢铁、房地产市场却迟迟无法降温的原因所在。</P>
<P>  早在96年时,国家政策就趋向于放弃证券市场而重点保护国有银行的利益,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如果证券市场崩溃,虽然国家与民间资本都将有损失,但是国家资本由于在证券市场的获利相当丰厚,纵有损失也是盈利,何况国家一直严格限制银行资本进入证券市场,所以如果当大多数该上市的国企都以高市盈率上市后,中国证券市场也走到了末日。</P>
<P>  研究中国银行的资金情况现状,可以发现银行的大量资金已投入到非流动性资本中。银行资本大量进入流动性极差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这也证明了央行的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在中国的不切实际,调控的对象是国家一直以来扶持的阿斗,那么这种调控不是与国家一贯以来的政策相矛盾吗?而多年来一枝独秀的投资市场今年也风光不再,道理上就如同证券市场最近庄股跳水的现象愈演愈烈,因为最终再丰厚的利润都要有人接手后才能兑现,如果无人接手,就只能以透支未来可能获得的利润维持筹码等待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因此这种银行资金担保的凭据就是这些虚拟的数字利润,如果外部形势保持下去,最终利润是否能变现尚未可知,而现在银行到了不得不落实资产的关键时刻,庄家们只能以仓皇出逃宣布自己的失败。如果这种坐庄现象仅仅局限于证券市场的庄股也就算了,关键是房地产等非流动性市场也变成了庄股市场,一旦跳水对国民经济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所谓核心资产不过是新庄再现,不是不跳,实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照样要跳水,不同的是由于核心资产的持有基金资金大多来源于民间,资金压力要比银行资产小多了。)而我们的地方政府在这轮投资大赛中也不甘寂寞地做起了投资建设的大庄家,最近周小川的重拳对于他们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但是一旦中央明确态度甚至要做核查,极可能影响到官员们的乌纱帽时,我们火爆的投资市场的这些庄家不知以何种方式跳水才能出货。</P>
<P>  银行的资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然而最终导致银行的资金链断裂的,并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或者银行寻求上市而必要的规范化,使银行资金链断裂的真正原因应当是全球化。无论是wto的规范还是国际合作的密切,都使银行不得不摆脱封闭的经营模式,开放的结果不仅仅是规范化,更重要的是银行一直需要遮遮掩掩的资金黑洞不得不大白于天下。连国家补贴几百亿美元都难以“美化”国有银行的资金状况以助其上市,可见这个日积月累形成的资金冰山有多么庞大。</P>
<P>  外部环境的恶化也使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大增。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显著了中国经济无法承受风浪的弱点。对香港经济不惜代价的扶持,拖累着国内本不够健康的经济肌体。台独势力借此机会向大陆发难,使台海局势扑朔迷离。国际上中国制造遭遇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能源安全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更加凸显国内资源浪费的危害,当我们对大量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沾沾自喜时,可能在国际上被视为破坏资源破坏地球的刽子手而不自知。</P>
<P>  综上,本次股市的崩溃并非货币政策引起,银行的资金链断裂是真正的导火索,而更本质的原因应当是中国长久以来积累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的总爆发。如果考虑国家的内外债等各方面因素,中国经济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的成就要大打折扣,如果权威机关(如国家统计局)敢于做一次全民的评估,恕我直言,中国经济可能不是发展而是倒退。中国现在正处于危机的火山口,正如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面对这种险境,我们应当怎么办?   </P>
<P>          (感想):市场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倒置本末必有惩罚!诸侯虽横,但犯律者必诛!!!!国家有足够的力量平乱,但是要牢记国家不要落在窃国者的手里。所以制衡是关键。我们的发展道路平台期,方向必须稳健向上。为了自己,祈祷吧!
</P><P>股市崩溃是中国经济本质危机的准确体现 (转)</P>
<P>
在读者阅读本文之前,请注意以下申明:
  其一、本人非经济界专业人士,对于以下将要讨论问题的经济学方面恐力有未逮,而对其社会学方面本人将尽己所能。
  其二、本人不代表任何权威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拒绝与任何权威或利益集团出于利益博弈的目的展开讨论。
  其三、本人观点只代表个人一家之言,仅为需要者提供参考,为批判者提供谈资或笑料。
  其四、本人自认为是一名中国经济的冷静观察者,也希望读者不忘冷静地阅读本文。</P>
<P>
  长久以来中国特色的股市低迷与经济的蓬勃增长相反差的现象困扰着中国经济界人士和许多非经济界人士。近一个月来中国股市的崩溃在众多传媒上,和以往一样被归咎于强硬的宏观调控和央行政策,不过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这次的暴跌有明显的异常,首先,国债与股市的跷跷板现象在以往的暴跌中会偶尔显现,这次却没有,非但没有,国债还成为证券市场崩溃的先锋军。其次,在大量上市公司公布良好业绩,许多重要行业景气恢复的情况下,股市没有上涨反而出现崩溃的走势,为国内外股市历史所罕见。第三、国家对于扶持股市难得地表态支持,资金政策都明显向证券市场倾斜。在如此的宏观面下,股市呈现崩溃走势。第四、央行货币政策从轻柔到严厉,可是需要被调控的所谓过热对象不为所动,股市却应声暴跌。第五、央行国债发行屡屡遭挫,这在中国国债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国债遇到的种种问题对国家信誉的负面影响尚未得到高度重视。第六、新股的发行提速,在持续低迷的市场情况下,监管层对于新股发行却急不可耐,完全置市场感受于不顾。第七、没有不跳水的庄股,“跌停出货法”被大量采用可以称为中国特色。种种迹象表明股市的下跌已无法避免地向崩溃发展,这在中国证券的发展历史上应当说是极其罕见的一次。崩溃可能将推动券商和基金倒闭的多米诺骨牌。</P>
<P>  中国股市由于历史的原因,保留了大量的国有股和非流通股,这在当今世界的证券市场中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否这种特殊性就影响中国股市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功能呢?我认为中国股市的特殊性并不影响股市反映国家经济状况的功能,关键倒在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国家的经济状况,如果象某些官员那样盲目乐观,看不到危机四伏的经济形势,那就会难以理解股市似乎背离的表现。应该说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证券市场最近的表现准确反映了我国金融系统内累积的整个国家经济的系统风险。</P>
<P>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完全是靠牺牲资源达到的。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和对物质资源的不可再生地损耗,使我们的下一代或下下代,会面临真正一穷二白到衣食无着的生存危机,我们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但是愚蠢浮夸而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观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顶之灾。可是更为令人不安的是:除了牺牲物质资源,我们还耗尽了道德资源。长久以来各级行政机构的不诚信和颠倒反复,使得社会对于信誉的认同崩溃,使得整个社会欺骗横行,不诚信的行为和意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关乎民生的食品安全和医疗安全都已难以保证,更不用说上市公司的种种恶意欺诈。而社会公正公平的缺失,信仰的缺位,法制的不健全,使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浮躁的心理背景下蔑视践踏道德,处于拜金狂潮中的中国,道德底线崩溃,新兴权贵阶层的淫糜生活方式从各个层面腐蚀着社会风尚,残酷的现实残暴着人们的行为,道德已成为对国民的羞辱。不是危言耸听,读过历史的人去看一看古罗马帝国的覆灭吧,道德对于一个国家的存亡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P>
<P>  中国行政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一直未得到重视。长期以来干部选拔制度的缺陷造成的大量教训没有很好吸取,反而由于制度的制定维护者就是制度选拔的产物,因此这一制度可能造成的问题非但不被重视反而要被掩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长久压抑的物质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泄,而在这种落后干部选拔制度下选出的党政干部也是人,并非清心寡欲的僧侣,在监管体制不健全的情况其欲望的发泄更加猛烈,而官员的这些榜样行为进一步造成了欲望泛滥的社会扩大化。另外,为了获得更大的前程,官员们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展开各种权力和政策的角力,开始是地方保护主义,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诸侯市场经济。一方面诸侯经济对于经济决策的失误与漏洞有放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央权力和各项政策往往到地方就会失效,对于各路诸侯,合理的政策应当是对该诸侯有利的政策,其他不利因素要尽量拖延敷衍、甚至阳奉阴违。由于诸侯经济对资源的无序争夺,对于市场的无序竞争,中国经济原来固有的不平衡状况不断加剧,这种不平衡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造成在各个地方时常有权大于法,无法无天的事件发生,这种法律行政方面的不统一性深刻体现了诸侯势力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势力,这种势力已在意识形态和行政职权中体现出来。</P>
<P>  回顾过去,中国当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应对措施只不过是把急性病转化为慢性病,中国经济从此体弱多病。经过如此漫长的通货紧缩,国民经济受到极大伤害。国家采用投资拉动的方法促进经济增长本无可厚非,这也是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采用也证明有效的手段,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足,行政干预过多,事情到最后演变为一切以投资活动为中心的一场投资大赛,这种过度依赖投资的后果严重到投资非但无法带动消费反而严重抑制了消费。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过于介入投资领域,原本急需改变的政府机构职能不清状况,政企分开的社会发展要求,非但得不到解决而且进一步加剧。腐败现象也顺理成章地扩大加重。部分公布的反映经济高速增长的数据片面地反映了国民经济的状况,这些数据对于善于粉饰太平的官员的政绩作用更大一点。严峻的社会现状反映出早前得出的中国成功战胜亚洲金融风暴的结论过于草率乐观。</P>
<P>  当我们的股市狂泄时,我们却忘记了在台湾股市下跌时幸灾乐祸的评论;当我们感慨有肉吃的时候,我们却想当然地认为非洲人连饭都吃不饱,印度人穷得衣不蔽体,其实我们发展了二十年,难道世界为中国就停止了二十年?我们是一只自以为是的兔子,我们的人民正经受什么样的苦难我们却充耳不闻。</P>
<P>  在没有妥善解决社会公正的问题的情况下,在社会公平缺失的情况下,在没有很好解决社会分配的28现象甚至19现象的情况下,国家举债大规模投入各个重大项目,盲目启动关乎民生的教育、医疗、房产等的大规模市场化,使利益的天平向“强势群体”一方倾斜,培育了一大批窃取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利益集团,腐败横行更加剧了社会道德伦理的溃烂(据估测腐败金额已达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而随着国家和民众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这些利益集团的实力却在壮大,国家对经济的掌控能力大大削弱。最终导致国家必须为这些利益集团的获利埋单,风险被堆积到国有银行。照此发展下去,国家完全可能沦落到看某些集团眼色生存的险境。国家政策和法规完全可能成为集团利益博弈的产物。事实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某些利益集团势力互相博弈争夺社会公共资源的格局,国家对社会共有资源的掌控被大大削弱,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也呈现明显减弱趋势。这种现状如不能根本扭转,中国未来的民生状况将更令人担忧。</P>
<P>  中国经济的问题有长期以来政府职能定位错误的影响。与民争利的政府行为对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明显的危害,各级政府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还要保证比赛的公正公平,这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中国难道是一个到处都是圣人的国度吗?而这种目光短浅的政府行为,使民营企业的发展举步为艰,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大大削弱,反而助长了官商的势力,使市场经济偏离了本来的面目。结果许多落后腐朽的旧的条条框框和新的倒退的社会势力在“中国特色”的面具下纷纷粉墨登场。</P>
<P>  以上经济问题长期堆积的风险势能落在几大国有银行的头上,风险加剧,而几大国有银行大规模地介入房地产市场,动用资金数量级达到数万亿,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才10万亿(还包括海外中国人的产值)。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非流动性,大量银行资金被积淀,加剧了银行资金的紧张程度,银行的资金链被绷到了极限。这也侧面反映了国家明确提出房地产市场过热,而钢铁、房地产市场却迟迟无法降温的原因所在。</P>
<P>  早在96年时,国家政策就趋向于放弃证券市场而重点保护国有银行的利益,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如果证券市场崩溃,虽然国家与民间资本都将有损失,但是国家资本由于在证券市场的获利相当丰厚,纵有损失也是盈利,何况国家一直严格限制银行资本进入证券市场,所以如果当大多数该上市的国企都以高市盈率上市后,中国证券市场也走到了末日。</P>
<P>  研究中国银行的资金情况现状,可以发现银行的大量资金已投入到非流动性资本中。银行资本大量进入流动性极差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这也证明了央行的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在中国的不切实际,调控的对象是国家一直以来扶持的阿斗,那么这种调控不是与国家一贯以来的政策相矛盾吗?而多年来一枝独秀的投资市场今年也风光不再,道理上就如同证券市场最近庄股跳水的现象愈演愈烈,因为最终再丰厚的利润都要有人接手后才能兑现,如果无人接手,就只能以透支未来可能获得的利润维持筹码等待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因此这种银行资金担保的凭据就是这些虚拟的数字利润,如果外部形势保持下去,最终利润是否能变现尚未可知,而现在银行到了不得不落实资产的关键时刻,庄家们只能以仓皇出逃宣布自己的失败。如果这种坐庄现象仅仅局限于证券市场的庄股也就算了,关键是房地产等非流动性市场也变成了庄股市场,一旦跳水对国民经济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所谓核心资产不过是新庄再现,不是不跳,实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照样要跳水,不同的是由于核心资产的持有基金资金大多来源于民间,资金压力要比银行资产小多了。)而我们的地方政府在这轮投资大赛中也不甘寂寞地做起了投资建设的大庄家,最近周小川的重拳对于他们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但是一旦中央明确态度甚至要做核查,极可能影响到官员们的乌纱帽时,我们火爆的投资市场的这些庄家不知以何种方式跳水才能出货。</P>
<P>  银行的资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然而最终导致银行的资金链断裂的,并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或者银行寻求上市而必要的规范化,使银行资金链断裂的真正原因应当是全球化。无论是wto的规范还是国际合作的密切,都使银行不得不摆脱封闭的经营模式,开放的结果不仅仅是规范化,更重要的是银行一直需要遮遮掩掩的资金黑洞不得不大白于天下。连国家补贴几百亿美元都难以“美化”国有银行的资金状况以助其上市,可见这个日积月累形成的资金冰山有多么庞大。</P>
<P>  外部环境的恶化也使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大增。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显著了中国经济无法承受风浪的弱点。对香港经济不惜代价的扶持,拖累着国内本不够健康的经济肌体。台独势力借此机会向大陆发难,使台海局势扑朔迷离。国际上中国制造遭遇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能源安全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更加凸显国内资源浪费的危害,当我们对大量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沾沾自喜时,可能在国际上被视为破坏资源破坏地球的刽子手而不自知。</P>
<P>  综上,本次股市的崩溃并非货币政策引起,银行的资金链断裂是真正的导火索,而更本质的原因应当是中国长久以来积累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的总爆发。如果考虑国家的内外债等各方面因素,中国经济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的成就要大打折扣,如果权威机关(如国家统计局)敢于做一次全民的评估,恕我直言,中国经济可能不是发展而是倒退。中国现在正处于危机的火山口,正如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面对这种险境,我们应当怎么办?   </P>
<P>          (感想):市场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倒置本末必有惩罚!诸侯虽横,但犯律者必诛!!!!国家有足够的力量平乱,但是要牢记国家不要落在窃国者的手里。所以制衡是关键。我们的发展道路平台期,方向必须稳健向上。为了自己,祈祷吧!
</P>
<P>中行建行年报解读 非信贷不良资产风险乍现
</P><P>
  5月28日和6月1日,中行和建行先后公布了2003年年报。年报均显示,不良贷款率已有所下降,资本充足率也得到提高。部分数据已经达到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简称《指引》)考核指标。</P><P>
  然而,此前,包括非信贷不良资产在内的整个不良资产比率一直没有公开。中行计财部副总经理张金梁指出,中行的非信贷资产损失正在评估之中。在建行2003年年报中,超过700亿元的非信贷资产损失浮出水面。</P><P>  此外,历史遗留的沉重包袱依然阻碍他们轻装上阵。 中行和建行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两家银行在2003年都加大了不良资产的核销力度,当期实现的利润大部分或者几乎全部用于核销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损失所致。未来几年两家银行仍然需要从营业利润中提取大量拨备。</P><P>  两家银行2003年度的会计报表都是1993年相关财会法规编制的。他们都表示,计划从2004年起执行财政部2001年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01年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1993年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资产贬值准备的提取以及对某些负债的确认。</P><P>  盈利增加净利润下降</P><P>  两家银行2003年拨备及消化历史包袱前营业利润都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但是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却不增反降,中行、建行分别是45.87亿元和4.11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减少49.22亿元和38.93亿元。</P><P>  这是因为两家银行在2003年都加大了不良资产的核销力度。由于两家银行历史上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需要核销,而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下,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损失准备严重不足,根本不足以冲销不良资产,因此,过去几年中,国有银行几乎把全部的利润都用于消化历史包袱。银行业界人士都认为,这种状况恐怕还要持续几年。因此,国有银行财务报表中的净利润数字没有什么意义,而拨备及消化历史包袱前营业利润更能说明当前的经营业绩。</P><P>  业内人士指出,建行的损失类贷款的绝大部分已经核销,因此今年建行不会将拨备大幅用于核销不良贷款损失,而今年中行对于损失类资产全部核销之后,拨备覆盖率将会有所下降。</P><P>  2003年中行提取呆账损失准备244.55亿元之后,实现营业利润227.65亿元,又消化非信贷资产损失230亿元;建行提取呆账准备金支出219.97亿元之后,实现营业利润226.87亿元,又减除了历史形成的非常项目损失222.37亿元。提取拨备与核销损失之后,两家银行财务报表上的净利润就变得很小。</P><P>  资本充足率不增反降</P><P>  450亿美元的注资后,两家银行2003年年报公布的资本充足率不增反降。</P><P>  2002年底,中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7.85%,资本充足率8.15%,是惟一一家资本充足率超过8%的国有商业银行。但是根据中行年报公布的数据,注资之后,核心资本充足率6.18%,资本充足率6.98%。</P><P>  建行也是如此。2002年末,建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78%,资本充足率为6.91%。2003年末注资之后,按照监管部门规定遵循更为审慎的标准计算资本和减项,其中包括扣减未核销的非信贷资产损失因素,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88%,资本充足率为6.51%。</P><P>  中行行长助理朱民博士指出,中行采取了更加谨慎的会计原则,把原有的资本金全部用来转作不良贷款拨备,准备用来冲销巨额不良贷款。</P><P>  中行的年报提示,如果不考虑注资影响,2003年末中行核心资本充足率7.11%,资本充足率7.69%。如果将有关数据按照国家注资前口径还原,并采用与2002年相同的方法进行测算,2003年末,建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17%,资本充足率为7.58%。</P><P>  建行的情况也是如此。建行的年报特别指出,该项比率与2002年不具有可比性。</P><P>  按相关规定,资本充足率应在任何时点上保持8%以上,那么,如何弥补资本金缺口?朱民透露,中行计划发行400亿-500亿元的次级债来补充附属资本。但是不会一次到位,中行正在和监管机构沟通,同时仔细分析和观察市场,择机而发。建行内部的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建行也有发行次级债的计算,但是他不肯向记者透露具体数字。</P><P>  不良率大幅下降</P><P>  两份年报最令人满意的是两家银行2003年末的不良贷款比率都在大幅下降。</P><P>  中行的贷款总额20163.61亿元,其中不良授信资产3517.14亿元,不良资产授信比率16.29%,比2002年末下降7.1个百分点。建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为9.12%,比2002年下降6.05个百分点。</P><P>  而之所以出现大幅下降,是因为两家银行对不良资产进行了大幅核销。</P><P>  中行全年核销不良授信669.26亿元,建行全年消化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损失850.45亿元,其中信贷损失568.98亿元,非信贷损失281.47亿元,共比上年多消化549.45亿元。</P><P>  此外,两家银行2003年不良资产清收工作也颇见成效,去年中行实现现金清收408亿元,收回实物资产49亿元,处置实物资产96亿元;建行处置各类不良资产632.68亿元,回收资产494.85亿元,其中424.42亿元为现金收入。</P><P>  然而,两家银行以往披露的都是不良贷款(授信)的数字,包括非信贷不良资产在内的整个不良资产比率一直没有公开。建行在2003年年报中显示的超过700亿非信贷资产损失也浮出水面已开始引起关注。</P><P>  目前,两家银行都在积极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行行长助理朱民透露,中行在今年将对1723.03亿元的损失类资产进行逐笔核销,可疑类资产准备用出售的方式处理。</P><P>  而建行今年也加快了不良资产的处置步伐。建行资产保全部总经理杨小阳也向记者透露,建行将对于460亿元的债转股资产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置。</P><P>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早就指出,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提取了足够的不良资产拨备之后,资本充足率才变得有意义。在这次注资之前,中行和建行的不良贷款拨备严重不足,中行的拨备是875.76亿元,建行的拨备是271.89亿元,远远不能覆盖各自4291.73亿元和2680.32亿元的不良贷款。通过把原来的所有者权益转作不良贷款拨备,2003年末,中行的不良贷款准备金余额为2684亿元,拨备覆盖率达到71.55%;建行的不良贷款拨备余额也达到790.38亿元,拨备覆盖率40.83%。</P>
挺专业啊
狗屁不通!!!
<P>天灵灵,地灵灵,一切的财富都是过往烟云.</P><P>BB不必过于计较,完就完蛋吧.大不了从头再来.</P><P>财富的根基是完善发达的政体.</P><P>成也政体,败也政体.不要看国外如何,看看国内几年的进步如何.</P><P>解决粮食,水源,武装力量,国防力量,科研力量,教育力量等国家基本力量加上完美的整体.</P><P>就可以:</P><P>GOOD GOOD STUDY</P><P>DAY DAY ON</P>
唉,那些人预测中国经济整体崩溃已经N次了,我们要小心行事,但是他们注定是预测失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9 0:52:05编辑过]
<P>         错!建设银行现在是高估了不良资产,他的实际资产状况比报表数据要好得多,本人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可以得知真实的资料.</P><P>        另外,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良好.在不久的将来民营企业在地方必然占主导地位.到时候无论资金还是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整个社会发展估计将踏如一个新的阶段.</P><P>       中国现在正在自我和平演变,不过相信是向好的方向转变.</P><P>        没错现在是失业问题较严重,竞争加剧,是给不少人带来很大的压力..        </P><P>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种痛苦只能由我们这一代来承受,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就让我们挺过去吧.</P><P>       只要我们的领导层不出大的失误,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盛,这是任何敌人所不能阻挡的,让我们自强不息吧,那天必定会到来.</P>
楼主不懂大陆的股票市场,大陆股票市场就是这个玩法。比如我玩股票不赔钱,可以告诉超大的朋友,以现在的行情,找几只业绩好股价在3——4圆以下的股票,买进一些,明年这个时候就偷着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