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呼唤——海权与大国的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20:40
蓝色的呼唤——海权与大国的崛起

蓝色的海洋是每个孩子童年的向往,生命源自于海洋,无论是我们的生命进化历程,还是我们孕育下一代的过程,人类繁衍和发展的每一步都深深地烙上了海洋的印记。大海的深处有什么,大海的对面又是什么?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要向父母们寻求答案的问题,但欲知海洋须亲历海洋,不亲自驾驭风帆乘风破浪就永远无法体会海洋的壮阔与神奇。

1.海上霸主的更迭

虽然海洋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海洋的善变、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却让人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对其望而却步,始终不得海洋真正的面目。人类对于海洋的最终征服源自于14-16世纪的欧洲,自哥伦布、麦哲伦相继开启了人类远洋海航的征途,揭开了海洋许久未曾谋面的神秘面纱。自此之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相继为了争取蓝色海洋的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最终以英国遍及全球的海上殖民地建立“日不落帝国”,完成了全球性海洋霸主地位而告一段落。

19世纪后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俄国、美国、德国、日本加入了瓜分海洋的序列,并且通过三场战争重新划分了世界海洋的版图。首先,在日俄对马海战中新兴海权国家日本将俄国的舰队完全歼灭,扼杀了俄国的海权之梦,并且让西太平洋成为了日本的内湖。随后,在第一次大战中,英国通过日德兰海战与德国舰队进行了正面交锋,结果使德国海军彻底沦为了存在舰队而毫无用武之地。一战后,各海权国家无力维系庞大的舰队开支,从而走到一起制定了《华盛顿条约》,用国际条约的形式规定了各签约国的海军规模,从此美国海军开始和老牌海上霸主英国并驾齐驱,而日本作为新兴的海权国家其海洋地位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日本采用偷袭的方式抢得太平洋战争的先手,但是无疑美国庞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以空制海的先进作战理论更胜一筹,最终美国海军后发制人让太平洋最终成为了日本海军的坟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国力渐衰,逐渐丧失了对海洋的控制力,而美国则迅速崛起,从1898年美西战争、1905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到1945年密苏里号的东京湾受降,一举取代了英国成为了这个星球蓝色区域的新任霸主,直至今日。

冷战时期,美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己围绕航母为核心海军战略,在作战策略上采用攻势,并且联合自己的盟国通过一系列峡湾和岛链完成对苏联的海上封锁。而苏联则选择了守势,过分强调潜艇这种水下力量的作用,其作战目标在于战争时期破坏敌方的海上交通线。而在水面力量方面苏联虽然建立了庞大而又类型多样的水面舰艇部队,但是苏联过于轻视航母的作战能力,因此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海上制空力量,使其舰队无法在脱离岸基航空兵的庇护下独立作战,因此在整个冷战时期落于下风,直至苏联解体。

2.马汉海权论与美国的崛起

在长达600年的海上争霸中,真正笑傲大洋、掌握全球海上霸权的国家先后只有两个——英国和美国,并且它们也通过对海权的控制获取了陆地的影响和控制,成为了真正的世界霸主。而在英国和美国的海上霸权的交替之间,马汉的海权论无疑成为了这一过程的分水岭,马汉总结了英国海上崛起的历程和特点明确地提出了海权这一理论,为各国发展海上力量、争取海上统治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成为了美国步入海权国家最终成为海上霸主的指导纲领。

马海首先指出了海权的六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陆权和海权不可能同时发展。二是地形: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国民意愿: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从以上六个要素来看,美国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本土横跨北美洲,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同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为数众多的优良港口,而且只与两个几乎不具备领土扩张能力或者领土渴望的国家接壤,同时对内的民主政治可以充分缓和国内矛盾,因此本土无需维系庞大的陆军力量。同时,美国的先驱们都是通过海路抵达北美,源源不断的海外移民又进一步为美国提供了发展所需要饿人口,其国民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相对孤立和狭小的国内市场又使得美国迫切地需要寻找和扩展海外市场。更重要的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接受了马汉的理论,致力于发展海军力量,积极扩张并夺取太平洋战略岛屿,同时开凿和控制巴拿马运河结束了美国东西海岸的海上力量的分割。

同时,马汉海权论的主要思想还包括:(一)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同时要夺取制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二)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马汉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但是海权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以防御为主要任务;(三)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四)要夺取制海权就必须首先夺取和控制海上通道所途经的各个战略要地和优良海港。

马汉的海权论是对过去数百年海上力量发展和势力演变的总结,同时更是以当时海上霸权国家英国为模板描绘的一条海权国家崛起的蓝图。美国自20世纪初伊始严格按照海权论的指导发展海军力量和海上贸易,同时美国人并没有照本宣科,他们创造性地对海权论进行了丰富和充实。在原有马汉海权论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海上“空中制胜论”,并且积极探索利用新兴的航母所依托的空中力量在海战中决胜的可能。而同期的日本虽然几乎与美国同时发展航母,并且也利用海上空中力量实现了对英国远东舰队的毁灭性打击和对珍珠港的偷袭,但是由于日本人的教条和刻板,他们只是一味地尊崇理论和过去的经验,依然把大舰巨炮当作海上决胜的唯一力量,而忽视了空中力量的关键作用,从而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苦果。而德国虽然拥有庞大的空军力量并且重视空中打击的作用,但是迫于时间和其它因素,并没有将它的空中力量延展到海洋,而是积极发展潜艇,利用水下力量来阻断敌方的海上运输线,通过无限制潜艇战实现海上破交。但事实证明水下力量只会对海上运输线起到阻扰作用,而并不能通过潜艇夺取制海权,而空中反潜力量的兴起恰恰又成为了潜艇的克星,到二战末期潜艇战已经难以为继。可惜的是,二战后作为唯一可以和美国争夺海上霸权的超级大国,苏联并没有吸取德国战败的教训,依然以潜艇和核力量为核心来构建自己的海上力量,从而将制海权拱手相让。而美国人则继续和完善“以空制海”的理论,在二战后依然大力发展航母作为海上力量的核心,发展出一整套以航母编队作战为主的进攻和防御理论,不但将太平洋变成了自己的内湖,同时在历次战后局部战争和冲突中航母编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作为新的海上霸主与此前的所有争霸参与者又有着相当大的区别,那就是美国几乎没有领土扩张的欲望,也不热衷于用自己的海军力量去谋求更多的殖民地,那么美国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和显示自己的霸权呢。有强烈领土要求的国家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统治者对于对疆域内所有资源、财富,有绝对支配的权利。比如,中国,二战以前的日本、德国,更以前的沙俄、后来的苏联,以及君主制时的所有国家。

   而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因为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承认私产的,所以领土再多,对政府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私利。反之,领土越大,也就代表公民越多,也就需要政府负起更大的责任,面对更多的职责,以及指责。因此,那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想要的都是殖民地,而不是领土。因为,殖民地上所有的资源随你开发,殖民地的市场可以随意倾销或者垄断,但是却不用对殖民地人民负任何责任。可以说,以上两种霸权的方式更类似于明面上的一种赤裸裸的掠夺行为,既然是掠夺和压制就会有反抗,这就导致这两种都不会持久。

而美国实现霸权后的做法更进了一步,也更高明了。美国只要求别国承认他的价值观、接受他提出的世界秩序就可以了,然后同你几乎公平的做买卖。他的这种做法虽然不像在殖民地那样可以随便掠夺,但是适用范围大,基本属于“薄利多销”范畴。你殖民地只是几块地方而已,但是老美的全球一体化,可是让全世界都成了他的原材料基地,粗加工基地,以及商品市场。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没有了赤裸裸的掠夺和压迫,也就没有了仇恨。美国不用像当年的其他列强那样四处救火,到处镇压起义,也不用像其他列强那样,为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狗咬狗的拼个头破血流、倾家荡产。当然对于那些挑战美国价值观和他所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国家,美国的武力也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打击。”正类似于商业领域,二流公司卖产品,一流公司卖标准,美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得以长期维持这种地位也就理所当然了。

3.传统陆权国家与海权的悖论
可以说,美国是读着马汉的书,踩着英国的脚印一步步登上海上霸主宝座的,这其中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那么作为传统陆权大国的中国能否依葫芦画瓢、沿着美国的轨迹走上一条中国自己的海权之路呢?我想任何是或否的答案都是武断的,历史既存在必然性,也存在偶然性,有时偶然性甚至能起到决定作用,这里仅仅纸上谈兵从肤浅的层面,如果观点浅薄或者有不同观点还请见谅。

(1)海权六因素与中国国情

首先,从马汉海权论的海权国家六要素来分析我国成为海权国家的可能。

从地理位置而言,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周边足足有14个邻国,虽然在近年陆续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签订条约划定了陆地边界,但是与印度领土争端依然存在,在东南方向台湾问题尚未解决,而在东北地区朝鲜问题又是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火药桶,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对领土最为贪婪的民族,与它的划界绝对不能作为北方安全的永久保票。看似和平而强大的国家,其实却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局面,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来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同时,中国国内也并不稳定,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收入分配的不公,而且国家实行的统治策略缺乏有效的缓和手段,那么国内的社会矛盾随时可能激化,同时西北、西南的民族问题、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又给国内安全带来的新的挑战,一支庞大的陆军同样也是维护国内统治的需要。这一点就与海权论之陆权和海权不可兼得相违背,这也是德国、法国等传统大陆国家一直无法以海权立国的主要原因。

从地形因素看,中国虽然拥有曲折而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中国沿海并不能与大洋直接连接,而是被一段段的岛链相分割,而美国及其盟国也正是使用这些岛链对我国的海军力量进行封锁。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拥有海岸线,但是并不拥有出海口,中国海上运输线的畅通与否直接取决于其它国家的脸色,这对一个海权国家的崛起是一个致命的制约。

领土因素并不足以成为制约,而从人口而言,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以海洋相关事业为职业的人占国民比重较小,不过得益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依然有足够的人员得以支撑海军发展和海上贸易的人口需要。

从国民意愿来看,中国历史上是传统的陆地国家,以农耕渔牧为主,海洋一直不是汉族人所涉足的范围,即使是沿海渔民自古以来也只是在近海作业,而明朝之后政府甚至下达了禁海令,这使人中国人缺乏航海传统。有赖于改革开发之后对外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外能源通道的关注,目前的中国人对于海洋的渴望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如果整体国民拥有了以海洋为生命的意义那么无疑将会为中国成为海权国家提供沉甸甸的砝码,即使目前看来要形成这样的意识依然任重而道远。

最后从政府性质看,依然是基于海上交通线和能源通道的考虑,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于海洋逐渐重视,对于海军军备建设也逐渐加大了投入,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成为一个比较长期的策略,不过目前政府的最核心利益依然在国内,这就决定了海军这种进攻性力量的发展不会处于首要位置,海权之路还不够坚定。
从以上六要素来看,对于中国发展海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其中不利因素看似比重更大,传统陆权国家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海权将是非常困难的历程。

(2)中国海权的实现与军备的发展

夺取制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就目前而言,中国海军在军备发展上依然与世界领先水平相距甚远,中国海军才刚刚脱离黄水海军初入绿水海军的行列。中国是五常中唯一没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海上制空权,没有制空权的舰队只会成为他国空中力量的标靶。在舰队防卫方面,中国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驱逐舰只有四艘,其中2艘安装“里夫”系统的051C型舰主要任务是拱卫京畿,为北京提供外围海上防空并不适合跟随舰队进行海洋作战。自从052C171海口号2003年下水为止,足足有六年的时间中国海军没有下水过一艘驱逐舰了。而同期,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已经开始退役,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已经下水59艘,再有四艘就完成这一级的所有建造任务,美国海军即将步入DDG1000时代。这可能是经费问题,也可能是动力系统的心脏问题,总之差距还是很明显。虽然近年来054A型护卫舰的服役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轻信的气息,但是054A自身受动力系统限制航速有限将来并不能跟随航母编队进行机动,第二054A本身防空能力依然有限。即便是这样,从去年到今年的几次印度洋护航编队来看,到下一批时几大舰队几乎已经没有什么新舰可供轮换的了,伴随着051和053的迅速老化海军需要一大批新型舰只来进行更新替换,同时针对未来的海军发展规划,新造舰只必须得为组建航母编队作为设计和建造要求了,而目前的进度很不令人乐观。但是,目前在没有出现新的可以打破海上传统均衡的新技术或者新力量之前,以美国海军为样板发展以争夺海权为目标的海军力量应该是最为切实可行和少走弯路的策略。那就是建设一支以航母为核心,以海上制空权为主要作战目标的海军航母编队体系,这也是目前中国海军既定的发展策略,很多文章已经涉及,在此不再赘述。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排除各种障碍和干扰,特别是不要被其它国家的战略欺骗所迷惑,对于美国海军的发展趋势不但要看美国是怎么说的,更要看美国是怎么做的。同时,在海军力量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推进发展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部分领域进行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必须正确地看待所谓“非对称性武器”或者“撒手锏”武器的价值,过去的战争证明这类武器(核武器除外)也许会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但是在成为主流武器前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微乎其微,国家不应该将有限的资源过度偏向于此类武器的研发。


(3)中国海权的目标。

因为中国在发展海权的同时并不会放弃对陆权的重视,并不能完全符合马汉海权论的六个因素,这就注定了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以夺取全球海洋霸权为主要目标的海权国家。同时,美国在冷战后海军力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美国海军12个航母编队、11个两栖攻击舰编队所构成的海上力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它国家海军力量的总和。更加严酷的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海军力量的相当一部分从属于以美国为领导的盟国体系,这就注定无非美国陷入无法遏制的大幅度倒退,那么在未来数十年的时期内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力量想要对美国的海上领导权发起挑战只能是痴心妄想。

但是,所幸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的海权目标并不是夺取全球性海上霸权,中国与美国的海权冲突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在目前以及将来一段时期内发展海权主要有三大目标:其一,维护本国领海主权及海上经济区的利益,并且借助海权解决和巩固具有争议的海域争端;其二,保护本国日趋重要的海上运输线和海上能源通道;其三,挣脱岛链的束缚,真正实现大洋部署,并为中国的海外利益的安全提供保障。这三点日后将另行撰文详述。

正如上文所说,中国这样一个陆权国家要实现海权主义困难重重,但是由于我们海权目标的有限性,这就为了实现依附于陆权的部分海权提供可能。而目前,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海洋资源的良好前景以及争议海区矛盾的计划为中国海权的实现提出了紧迫性,而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为海权的扩张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实现中国的海权并不代表着必须挑战美国的海权,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会拥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只要我们充分发展海权就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当我们与美国以外的国家产生冲突时海权能够保证我们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即便是与美国发生了利益交戈时海权亦可以为我们讨价还价提供沉甸的砝码。致力于建立仅次于美国,并在美国主导框架内的世界第二海权应该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前半期必须实现的目标,如果没有海权的支持,大国崛起只能永远是一句口号!蓝色的呼唤——海权与大国的崛起

蓝色的海洋是每个孩子童年的向往,生命源自于海洋,无论是我们的生命进化历程,还是我们孕育下一代的过程,人类繁衍和发展的每一步都深深地烙上了海洋的印记。大海的深处有什么,大海的对面又是什么?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要向父母们寻求答案的问题,但欲知海洋须亲历海洋,不亲自驾驭风帆乘风破浪就永远无法体会海洋的壮阔与神奇。

1.海上霸主的更迭

虽然海洋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海洋的善变、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却让人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对其望而却步,始终不得海洋真正的面目。人类对于海洋的最终征服源自于14-16世纪的欧洲,自哥伦布、麦哲伦相继开启了人类远洋海航的征途,揭开了海洋许久未曾谋面的神秘面纱。自此之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相继为了争取蓝色海洋的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最终以英国遍及全球的海上殖民地建立“日不落帝国”,完成了全球性海洋霸主地位而告一段落。

19世纪后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俄国、美国、德国、日本加入了瓜分海洋的序列,并且通过三场战争重新划分了世界海洋的版图。首先,在日俄对马海战中新兴海权国家日本将俄国的舰队完全歼灭,扼杀了俄国的海权之梦,并且让西太平洋成为了日本的内湖。随后,在第一次大战中,英国通过日德兰海战与德国舰队进行了正面交锋,结果使德国海军彻底沦为了存在舰队而毫无用武之地。一战后,各海权国家无力维系庞大的舰队开支,从而走到一起制定了《华盛顿条约》,用国际条约的形式规定了各签约国的海军规模,从此美国海军开始和老牌海上霸主英国并驾齐驱,而日本作为新兴的海权国家其海洋地位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日本采用偷袭的方式抢得太平洋战争的先手,但是无疑美国庞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以空制海的先进作战理论更胜一筹,最终美国海军后发制人让太平洋最终成为了日本海军的坟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国力渐衰,逐渐丧失了对海洋的控制力,而美国则迅速崛起,从1898年美西战争、1905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到1945年密苏里号的东京湾受降,一举取代了英国成为了这个星球蓝色区域的新任霸主,直至今日。

冷战时期,美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己围绕航母为核心海军战略,在作战策略上采用攻势,并且联合自己的盟国通过一系列峡湾和岛链完成对苏联的海上封锁。而苏联则选择了守势,过分强调潜艇这种水下力量的作用,其作战目标在于战争时期破坏敌方的海上交通线。而在水面力量方面苏联虽然建立了庞大而又类型多样的水面舰艇部队,但是苏联过于轻视航母的作战能力,因此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海上制空力量,使其舰队无法在脱离岸基航空兵的庇护下独立作战,因此在整个冷战时期落于下风,直至苏联解体。

2.马汉海权论与美国的崛起

在长达600年的海上争霸中,真正笑傲大洋、掌握全球海上霸权的国家先后只有两个——英国和美国,并且它们也通过对海权的控制获取了陆地的影响和控制,成为了真正的世界霸主。而在英国和美国的海上霸权的交替之间,马汉的海权论无疑成为了这一过程的分水岭,马汉总结了英国海上崛起的历程和特点明确地提出了海权这一理论,为各国发展海上力量、争取海上统治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成为了美国步入海权国家最终成为海上霸主的指导纲领。

马海首先指出了海权的六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陆权和海权不可能同时发展。二是地形: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国民意愿: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从以上六个要素来看,美国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本土横跨北美洲,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同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为数众多的优良港口,而且只与两个几乎不具备领土扩张能力或者领土渴望的国家接壤,同时对内的民主政治可以充分缓和国内矛盾,因此本土无需维系庞大的陆军力量。同时,美国的先驱们都是通过海路抵达北美,源源不断的海外移民又进一步为美国提供了发展所需要饿人口,其国民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相对孤立和狭小的国内市场又使得美国迫切地需要寻找和扩展海外市场。更重要的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接受了马汉的理论,致力于发展海军力量,积极扩张并夺取太平洋战略岛屿,同时开凿和控制巴拿马运河结束了美国东西海岸的海上力量的分割。

同时,马汉海权论的主要思想还包括:(一)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同时要夺取制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二)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马汉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但是海权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以防御为主要任务;(三)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四)要夺取制海权就必须首先夺取和控制海上通道所途经的各个战略要地和优良海港。

马汉的海权论是对过去数百年海上力量发展和势力演变的总结,同时更是以当时海上霸权国家英国为模板描绘的一条海权国家崛起的蓝图。美国自20世纪初伊始严格按照海权论的指导发展海军力量和海上贸易,同时美国人并没有照本宣科,他们创造性地对海权论进行了丰富和充实。在原有马汉海权论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海上“空中制胜论”,并且积极探索利用新兴的航母所依托的空中力量在海战中决胜的可能。而同期的日本虽然几乎与美国同时发展航母,并且也利用海上空中力量实现了对英国远东舰队的毁灭性打击和对珍珠港的偷袭,但是由于日本人的教条和刻板,他们只是一味地尊崇理论和过去的经验,依然把大舰巨炮当作海上决胜的唯一力量,而忽视了空中力量的关键作用,从而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苦果。而德国虽然拥有庞大的空军力量并且重视空中打击的作用,但是迫于时间和其它因素,并没有将它的空中力量延展到海洋,而是积极发展潜艇,利用水下力量来阻断敌方的海上运输线,通过无限制潜艇战实现海上破交。但事实证明水下力量只会对海上运输线起到阻扰作用,而并不能通过潜艇夺取制海权,而空中反潜力量的兴起恰恰又成为了潜艇的克星,到二战末期潜艇战已经难以为继。可惜的是,二战后作为唯一可以和美国争夺海上霸权的超级大国,苏联并没有吸取德国战败的教训,依然以潜艇和核力量为核心来构建自己的海上力量,从而将制海权拱手相让。而美国人则继续和完善“以空制海”的理论,在二战后依然大力发展航母作为海上力量的核心,发展出一整套以航母编队作战为主的进攻和防御理论,不但将太平洋变成了自己的内湖,同时在历次战后局部战争和冲突中航母编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作为新的海上霸主与此前的所有争霸参与者又有着相当大的区别,那就是美国几乎没有领土扩张的欲望,也不热衷于用自己的海军力量去谋求更多的殖民地,那么美国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和显示自己的霸权呢。有强烈领土要求的国家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统治者对于对疆域内所有资源、财富,有绝对支配的权利。比如,中国,二战以前的日本、德国,更以前的沙俄、后来的苏联,以及君主制时的所有国家。

   而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因为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承认私产的,所以领土再多,对政府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私利。反之,领土越大,也就代表公民越多,也就需要政府负起更大的责任,面对更多的职责,以及指责。因此,那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想要的都是殖民地,而不是领土。因为,殖民地上所有的资源随你开发,殖民地的市场可以随意倾销或者垄断,但是却不用对殖民地人民负任何责任。可以说,以上两种霸权的方式更类似于明面上的一种赤裸裸的掠夺行为,既然是掠夺和压制就会有反抗,这就导致这两种都不会持久。

而美国实现霸权后的做法更进了一步,也更高明了。美国只要求别国承认他的价值观、接受他提出的世界秩序就可以了,然后同你几乎公平的做买卖。他的这种做法虽然不像在殖民地那样可以随便掠夺,但是适用范围大,基本属于“薄利多销”范畴。你殖民地只是几块地方而已,但是老美的全球一体化,可是让全世界都成了他的原材料基地,粗加工基地,以及商品市场。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没有了赤裸裸的掠夺和压迫,也就没有了仇恨。美国不用像当年的其他列强那样四处救火,到处镇压起义,也不用像其他列强那样,为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狗咬狗的拼个头破血流、倾家荡产。当然对于那些挑战美国价值观和他所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国家,美国的武力也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打击。”正类似于商业领域,二流公司卖产品,一流公司卖标准,美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得以长期维持这种地位也就理所当然了。

3.传统陆权国家与海权的悖论
可以说,美国是读着马汉的书,踩着英国的脚印一步步登上海上霸主宝座的,这其中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那么作为传统陆权大国的中国能否依葫芦画瓢、沿着美国的轨迹走上一条中国自己的海权之路呢?我想任何是或否的答案都是武断的,历史既存在必然性,也存在偶然性,有时偶然性甚至能起到决定作用,这里仅仅纸上谈兵从肤浅的层面,如果观点浅薄或者有不同观点还请见谅。

(1)海权六因素与中国国情

首先,从马汉海权论的海权国家六要素来分析我国成为海权国家的可能。

从地理位置而言,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周边足足有14个邻国,虽然在近年陆续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签订条约划定了陆地边界,但是与印度领土争端依然存在,在东南方向台湾问题尚未解决,而在东北地区朝鲜问题又是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火药桶,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对领土最为贪婪的民族,与它的划界绝对不能作为北方安全的永久保票。看似和平而强大的国家,其实却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局面,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来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同时,中国国内也并不稳定,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收入分配的不公,而且国家实行的统治策略缺乏有效的缓和手段,那么国内的社会矛盾随时可能激化,同时西北、西南的民族问题、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又给国内安全带来的新的挑战,一支庞大的陆军同样也是维护国内统治的需要。这一点就与海权论之陆权和海权不可兼得相违背,这也是德国、法国等传统大陆国家一直无法以海权立国的主要原因。

从地形因素看,中国虽然拥有曲折而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中国沿海并不能与大洋直接连接,而是被一段段的岛链相分割,而美国及其盟国也正是使用这些岛链对我国的海军力量进行封锁。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拥有海岸线,但是并不拥有出海口,中国海上运输线的畅通与否直接取决于其它国家的脸色,这对一个海权国家的崛起是一个致命的制约。

领土因素并不足以成为制约,而从人口而言,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以海洋相关事业为职业的人占国民比重较小,不过得益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依然有足够的人员得以支撑海军发展和海上贸易的人口需要。

从国民意愿来看,中国历史上是传统的陆地国家,以农耕渔牧为主,海洋一直不是汉族人所涉足的范围,即使是沿海渔民自古以来也只是在近海作业,而明朝之后政府甚至下达了禁海令,这使人中国人缺乏航海传统。有赖于改革开发之后对外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外能源通道的关注,目前的中国人对于海洋的渴望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如果整体国民拥有了以海洋为生命的意义那么无疑将会为中国成为海权国家提供沉甸甸的砝码,即使目前看来要形成这样的意识依然任重而道远。

最后从政府性质看,依然是基于海上交通线和能源通道的考虑,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于海洋逐渐重视,对于海军军备建设也逐渐加大了投入,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成为一个比较长期的策略,不过目前政府的最核心利益依然在国内,这就决定了海军这种进攻性力量的发展不会处于首要位置,海权之路还不够坚定。
从以上六要素来看,对于中国发展海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其中不利因素看似比重更大,传统陆权国家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海权将是非常困难的历程。

(2)中国海权的实现与军备的发展

夺取制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就目前而言,中国海军在军备发展上依然与世界领先水平相距甚远,中国海军才刚刚脱离黄水海军初入绿水海军的行列。中国是五常中唯一没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海上制空权,没有制空权的舰队只会成为他国空中力量的标靶。在舰队防卫方面,中国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驱逐舰只有四艘,其中2艘安装“里夫”系统的051C型舰主要任务是拱卫京畿,为北京提供外围海上防空并不适合跟随舰队进行海洋作战。自从052C171海口号2003年下水为止,足足有六年的时间中国海军没有下水过一艘驱逐舰了。而同期,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已经开始退役,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已经下水59艘,再有四艘就完成这一级的所有建造任务,美国海军即将步入DDG1000时代。这可能是经费问题,也可能是动力系统的心脏问题,总之差距还是很明显。虽然近年来054A型护卫舰的服役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轻信的气息,但是054A自身受动力系统限制航速有限将来并不能跟随航母编队进行机动,第二054A本身防空能力依然有限。即便是这样,从去年到今年的几次印度洋护航编队来看,到下一批时几大舰队几乎已经没有什么新舰可供轮换的了,伴随着051和053的迅速老化海军需要一大批新型舰只来进行更新替换,同时针对未来的海军发展规划,新造舰只必须得为组建航母编队作为设计和建造要求了,而目前的进度很不令人乐观。但是,目前在没有出现新的可以打破海上传统均衡的新技术或者新力量之前,以美国海军为样板发展以争夺海权为目标的海军力量应该是最为切实可行和少走弯路的策略。那就是建设一支以航母为核心,以海上制空权为主要作战目标的海军航母编队体系,这也是目前中国海军既定的发展策略,很多文章已经涉及,在此不再赘述。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排除各种障碍和干扰,特别是不要被其它国家的战略欺骗所迷惑,对于美国海军的发展趋势不但要看美国是怎么说的,更要看美国是怎么做的。同时,在海军力量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推进发展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部分领域进行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必须正确地看待所谓“非对称性武器”或者“撒手锏”武器的价值,过去的战争证明这类武器(核武器除外)也许会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但是在成为主流武器前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微乎其微,国家不应该将有限的资源过度偏向于此类武器的研发。


(3)中国海权的目标。

因为中国在发展海权的同时并不会放弃对陆权的重视,并不能完全符合马汉海权论的六个因素,这就注定了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以夺取全球海洋霸权为主要目标的海权国家。同时,美国在冷战后海军力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美国海军12个航母编队、11个两栖攻击舰编队所构成的海上力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它国家海军力量的总和。更加严酷的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海军力量的相当一部分从属于以美国为领导的盟国体系,这就注定无非美国陷入无法遏制的大幅度倒退,那么在未来数十年的时期内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力量想要对美国的海上领导权发起挑战只能是痴心妄想。

但是,所幸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的海权目标并不是夺取全球性海上霸权,中国与美国的海权冲突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在目前以及将来一段时期内发展海权主要有三大目标:其一,维护本国领海主权及海上经济区的利益,并且借助海权解决和巩固具有争议的海域争端;其二,保护本国日趋重要的海上运输线和海上能源通道;其三,挣脱岛链的束缚,真正实现大洋部署,并为中国的海外利益的安全提供保障。这三点日后将另行撰文详述。

正如上文所说,中国这样一个陆权国家要实现海权主义困难重重,但是由于我们海权目标的有限性,这就为了实现依附于陆权的部分海权提供可能。而目前,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海洋资源的良好前景以及争议海区矛盾的计划为中国海权的实现提出了紧迫性,而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为海权的扩张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实现中国的海权并不代表着必须挑战美国的海权,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会拥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只要我们充分发展海权就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当我们与美国以外的国家产生冲突时海权能够保证我们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即便是与美国发生了利益交戈时海权亦可以为我们讨价还价提供沉甸的砝码。致力于建立仅次于美国,并在美国主导框架内的世界第二海权应该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前半期必须实现的目标,如果没有海权的支持,大国崛起只能永远是一句口号!
终于可以显示了,请大家多拍砖指正为上!
碧海云帆 发表于 2009-8-18 14:28

苏联海军的水面舰队一直为认定为岸炮射程内的水面力量,一旦脱离岸基空中力量以及岸防力量的保护就显得极其脆弱。追求远洋海权一直是俄罗斯民族乃至苏联渴望的目标,但是无奈于美国阵营的封锁策略以及苏联海军自身建设的误区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力量对美国的海权产生挑战。
德国,苏联的崛起并不是因为它们掌握了海权,大英帝国的衰落也不是因为它丧失了海权。所谓海权决定崛起论完全是唯心的产物。
马汉对于所谓“海权”的描述具有极强的排他性,我认为不妥。
把活马说死 发表于 2009-8-18 15:09

德国、苏联从未掌握真正的大洋海权也就无法获得世界性的霸主地位,它们的崛起仅限于某一地区,只能称之为地区性陆上霸权。当然,这种陆上霸权的最终结果我们也都耳闻目睹了。

大英帝国在二战后国力衰落和海权丧失,无法支撑庞大的全球性舰队和海外兵力部署,继而导致失去了对广大殖民地的控制力,于是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帝国分崩离析。
强权的兴替是难以避免的,要不然掌握了海权的帝国岂不是永远日不落?
不过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之后,掌握不了海权的国家纵然兴起也不可能坐上全球霸权的宝座。
波音 发表于 2009-8-18 15:23
是吗?大英帝国是因为失去殖民地才衰落的吗?恰恰相反,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限制了英国的技术革新,才是大英帝国衰落的根本原因。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09-8-18 15:27
你说的都是废话,看上去什么都说到了,其实啥也没说。
波音 发表于 2009-8-18 15:08

你根本不理解大战略预备队海军存在的价值
把活马说死 发表于 2009-8-18 15:31

对不起踩到你了。
碧海云帆 发表于 2009-8-18 15:50

一支不能进入深海大洋进行作战的海军是不存在多少价值的。
红海军是可以进入深海大洋作战的,但不是MD海军那样作战。实际上,红海军在80年代,正在向MD海军转变,当然,这个转折没有实现
波音 发表于 2009-8-18 15:57
对于冷战时的苏联来说,进入深海大洋进行作战也不存在多少价值。
红海军在冷战时代存在的价值是,1、保护己方海基核力量,2、尽可能的消灭敌方海基核力量3、保卫国家濒海安全
所以,用西方海权海军的标准看待红海军是不公平的
波音 发表于 2009-8-18 15:57
这个太过绝对了。。。
不过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这个是正确的 对于一些小国来说 那是多余的
碧海云帆 发表于 2009-8-18 16:02

而实际上苏联海军除了第3点外,其它两点都做不到,苏联的海基核力量也只有在北极圈内才是相对安全的,因为有冰盖的保护北约的空中力量无法反潜,只面临对方核潜艇的威胁,而一旦苏联核潜艇企图突破格陵兰、法罗群岛、挪威一线进入大西洋或者突破阿留申、千岛、日本一线进入太平洋立刻就会被北约反潜力量跟随和包围,苏联海军没有能力在大洋保护自己的海基核力量。
venos 发表于 2009-8-18 16:04

嗯,这个论断是基于这个题目的,海权不是小国可以觊觎的
波音 发表于 2009-8-18 16:23
苏联的SSBN自D级以后在北极圈内就足以威胁美国本土,不需要深入部署。
苏联海军的SSN和巡航导弹核潜艇要发挥作用还是必须突破封锁链的,但是苏联人发现他们的核潜艇无法安静到躲过和摆脱北约的监视,因此便在速度上下功夫,产生了P级、A级和M级等一批高速核潜艇

所以,用西方海权海军的标准看待红海军是不公平的
碧海云帆 发表于 2009-8-18 16:03


花了纳税人那么多钱,除掉保持第二次打击能力以及海岸防卫之外什么也做不了,还要强调苏联特色?
如果PLAN按照学习米海军的路子走,有和苏联海军同样的预算,取得的成果会比苏联海军强的多。
所以,用西方海权海军的标准看待红海军是不公平的
碧海云帆 发表于 2009-8-18 16:03


花了纳税人那么多钱,除掉保持第二次打击能力以及海岸防卫之外什么也做不了,还要强调苏联特色?
如果PLAN按照学习米海军的路子走,有和苏联海军同样的预算,取得的成果会比苏联海军强的多。
海军本不分 绿水 黄水 蓝水的,那是美国人的分法,鄙人认为TG的海军是一支具有远洋能力的海军。
苏联特色啊,不需要向纳税人负责,需要向苏共中央负责,鲨鱼的隐蔽性是不错的,Y和D的数量优势是不容小视的,何况,80年代载机舰也开始起步了啊
楼主写的不少, 而且也花了相当的精力来振作的吧, 辛苦了, 先对你表示感谢。
楼主的一些观点写的很实在, 跟MD采取对攻战略确实在现阶段不切实际, 也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我们还是采取有限威慑, 全球合作的姿态恐怕能更好的发展。
不过, 鳖鳖觉得我们是不是应该把问题看的更根本一些, MD现在霸主地位所仰仗的海权, 说到底就是力量投送的能力。 那么, TG现在的对策, 一方面发展海军即传统的力量投送能力, 一方面应该先期研究下海权之后, 下一个更强更快的力量投送的方法。 不过, 一般的趋势是, 一种力量跟代替他的力量, 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大家不要太心急了(MD已经在研究中了; TG也是...... 嘿嘿)。
    就看乘波理论的大规模实用化了。
谁能称霸海洋,谁的钞票就是全球货币,谁就能印钞票买世界。


本人倒是抛出过海权四次贬值论,当然也参考了其他人的观点。
;P ;P ;P ;P ;P
如今CD搜索还要收钱,真的很郁闷的说——
海权的贬值问题确实是很要命的说。
直接导致了海权的内涵的转变......
老美这一轮如果成了下坡的开始。
那么海权将陷入新一轮的贬值和重塑。
海权最核心的还是控制,并且由对海上贸易的控制来为自己的海外利益保驾护航,或者通过切断别人的海外贸易来威慑对方。
在殖民主义的时代,殖民地与本土的航运乃是众帝国的命脉,而谁的殖民地多,地面上人口多。那么按照原料出产地——产品倾销地的模式运作,那么谁的优势就越大。优势越大,就越富有,越富有就越能发展海军,越发展海军,海权就越巩固,于是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大英帝国真可谓是要“亿万斯年”,mightly and mightlier了。
可要命的是铁路在欧陆上的发展,加上德意志的统一,商路的畅通,大陆国家们靠内陆贸易和产业布局也可以通过实现比较快的资源周转率,来实现比较快的发展,可谓以快制大。德国GDP猛蹿......很快超过英国。
假如痞子麦主义一直坚持下去,运作下去的话,英国也没法拿这个强有力的欧洲盟友怎么办,而自己维系的海权却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为人家德国搭便车。这就是海权的第一次大贬值。
可惜威廉小儿太败家,加上对老娘的怨念太重,外加性格极度扭曲,外加......
总之一战打起来了,大英帝国的海上雄狮们倒是成功保全了帝国的海权,可是蓦然回首,身后的帝国以然千疮百孔,负担不起海权这种昂贵的东西了......
海权的第二次贬值发生在二战中,二战中各种航空器的发展神速,B-17、B-29、兰开斯特这样的远程战略轰炸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海战的主要形式也演变成了海空战。让一个国家低头的方式也不是舰炮堵门,而是千机级别的战略大轰炸。艰苦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最终最要紧的目的还是为B-29们开辟起降场地。这一刻,海权不仅受到了空权的有利挑战,要制海需先制空,而且海权开始为空权服务,蛙跳的焦点在机场,核心是空中打击。而本土直接起飞,轰炸世界任何一点的轰炸机的研发也提到了日程......
海权的第三次贬值发生在二战结束后,原子武器大批登场,两弹结合。——如今世界各国依然不要派坚船利炮堵别人的家门口或者靠卡别人的海上运输线来让人低头了。按按电钮,导弹过去,直接把你在地图上摸了就OK了。核弹的使用限制太多,几乎无人敢用不假,但是它的威慑性所带来的政治权利也是有目共睹的。海权这次再次遇到了替代品。更要命的是为了不把事情搞大,升级到核战,各位大国海权、空权统统要小心使用,越南空战美国空军被划了各种线。古巴危机,美国海军啥时候鸣炮示警也要请示白宫。海权让新的世界海权的拥有者美国尝到了甜头,但是在原子时代的大背景下,海权的使用的限制更多,海上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却不能借此真正借机围杀敌对的军舰,控制敌对的港口,除了几位地痞以外更没人敢轰击别国的商船、油轮.......
海权的第四次贬值发生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海权的保卫者——美国海军因为没了对手,而一再的被人砍经费,砍项目,NATF不让搞了,A-12下马了,猫猫生产线没了,海狼不让多造了,原来打算当跑堂的超级虫成主力队员了......甚至航空母舰都要被削减了......
归根结蒂,没有大洋决战的必要了,再在这上面花太多的钱就太大头了。
冷战结束,世界一片祥和,和平和发展成了主题,经济全球化,美国的灰色外交家们四处露脸的机会见少,而各位美国大型跨国公司的CEO们四处走穴的机会见多。俄国、东欧、中国纷纷融入世界经济圈,大家死磕的机会越来越小了。互相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多变谈判成为更加适宜的对话手段。老美坐拥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在这类谈判中自然能占据优势地位。
老美的海军由大洋决战向由海到陆的方向转型,现在的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打击不听话的小国,震慑大国维持目前这一对美有利的国际环境,控制石油资源,以此影响世界经济。
于以往的海权思路不同,当今的美国海军的主要任务并不是通过保有封锁航线的能力来震慑假想敌。
把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航路切了,本身就是对目前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的极大破坏,而如今美国正享受着这个潮流带给他的红利呢。只要大的战事不开,那是绝不能封锁,相反,谁要封锁,当路霸,那老美第一个跳出来打他。(阿三要小心啊.......)

本人倒是抛出过海权四次贬值论,当然也参考了其他人的观点。
;P ;P ;P ;P ;P
如今CD搜索还要收钱,真的很郁闷的说——
海权的贬值问题确实是很要命的说。
直接导致了海权的内涵的转变......
老美这一轮如果成了下坡的开始。
那么海权将陷入新一轮的贬值和重塑。
海权最核心的还是控制,并且由对海上贸易的控制来为自己的海外利益保驾护航,或者通过切断别人的海外贸易来威慑对方。
在殖民主义的时代,殖民地与本土的航运乃是众帝国的命脉,而谁的殖民地多,地面上人口多。那么按照原料出产地——产品倾销地的模式运作,那么谁的优势就越大。优势越大,就越富有,越富有就越能发展海军,越发展海军,海权就越巩固,于是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大英帝国真可谓是要“亿万斯年”,mightly and mightlier了。
可要命的是铁路在欧陆上的发展,加上德意志的统一,商路的畅通,大陆国家们靠内陆贸易和产业布局也可以通过实现比较快的资源周转率,来实现比较快的发展,可谓以快制大。德国GDP猛蹿......很快超过英国。
假如痞子麦主义一直坚持下去,运作下去的话,英国也没法拿这个强有力的欧洲盟友怎么办,而自己维系的海权却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为人家德国搭便车。这就是海权的第一次大贬值。
可惜威廉小儿太败家,加上对老娘的怨念太重,外加性格极度扭曲,外加......
总之一战打起来了,大英帝国的海上雄狮们倒是成功保全了帝国的海权,可是蓦然回首,身后的帝国以然千疮百孔,负担不起海权这种昂贵的东西了......
海权的第二次贬值发生在二战中,二战中各种航空器的发展神速,B-17、B-29、兰开斯特这样的远程战略轰炸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海战的主要形式也演变成了海空战。让一个国家低头的方式也不是舰炮堵门,而是千机级别的战略大轰炸。艰苦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最终最要紧的目的还是为B-29们开辟起降场地。这一刻,海权不仅受到了空权的有利挑战,要制海需先制空,而且海权开始为空权服务,蛙跳的焦点在机场,核心是空中打击。而本土直接起飞,轰炸世界任何一点的轰炸机的研发也提到了日程......
海权的第三次贬值发生在二战结束后,原子武器大批登场,两弹结合。——如今世界各国依然不要派坚船利炮堵别人的家门口或者靠卡别人的海上运输线来让人低头了。按按电钮,导弹过去,直接把你在地图上摸了就OK了。核弹的使用限制太多,几乎无人敢用不假,但是它的威慑性所带来的政治权利也是有目共睹的。海权这次再次遇到了替代品。更要命的是为了不把事情搞大,升级到核战,各位大国海权、空权统统要小心使用,越南空战美国空军被划了各种线。古巴危机,美国海军啥时候鸣炮示警也要请示白宫。海权让新的世界海权的拥有者美国尝到了甜头,但是在原子时代的大背景下,海权的使用的限制更多,海上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却不能借此真正借机围杀敌对的军舰,控制敌对的港口,除了几位地痞以外更没人敢轰击别国的商船、油轮.......
海权的第四次贬值发生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海权的保卫者——美国海军因为没了对手,而一再的被人砍经费,砍项目,NATF不让搞了,A-12下马了,猫猫生产线没了,海狼不让多造了,原来打算当跑堂的超级虫成主力队员了......甚至航空母舰都要被削减了......
归根结蒂,没有大洋决战的必要了,再在这上面花太多的钱就太大头了。
冷战结束,世界一片祥和,和平和发展成了主题,经济全球化,美国的灰色外交家们四处露脸的机会见少,而各位美国大型跨国公司的CEO们四处走穴的机会见多。俄国、东欧、中国纷纷融入世界经济圈,大家死磕的机会越来越小了。互相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多变谈判成为更加适宜的对话手段。老美坐拥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在这类谈判中自然能占据优势地位。
老美的海军由大洋决战向由海到陆的方向转型,现在的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打击不听话的小国,震慑大国维持目前这一对美有利的国际环境,控制石油资源,以此影响世界经济。
于以往的海权思路不同,当今的美国海军的主要任务并不是通过保有封锁航线的能力来震慑假想敌。
把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航路切了,本身就是对目前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的极大破坏,而如今美国正享受着这个潮流带给他的红利呢。只要大的战事不开,那是绝不能封锁,相反,谁要封锁,当路霸,那老美第一个跳出来打他。(阿三要小心啊.......)
cjddd 发表于 2009-8-18 20:36
TG只懂“和平崛起”!永不称霸!
美国的货币霸权,也是建立在军事实力之上的啊,但要看到,美国在20年代就拥有了可以比肩英国的大海军,但全球霸权的确立,确实是45年的事情,我认为,英镑货币霸权的丧失是个指标啊
当年欧佩克想用欧元替代美元结算结果酝酿成科索沃战争爆发:D
没有对手了海权就贬值了吗?
没有对手了那么MD就可以完成他的使命一统世界了;P
理论上讲,在老美货币霸权下,欧日也是要被剥削的,所以,欧元的诞生是必然的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09-8-19 10:41
世界改变了,海权就贬值了。
原来真是有了海权就拥有了世界啊。
如今......
其实美元的强势不仅仅是军事原因,背后的东西其实很多,军事在现在可能还排不上大头。
但是,现在把老美全球军力撤掉,那也是不行的。
楼主的文章写的很好,观点比较公允,视野开阔。期待拜读你的中国海权发展三目标。
恩,拜读了一下,写得很有逻辑。。很有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