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不是那么个背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2:08:11
电视剧《井冈山》中,有大量贺子珍背驳壳枪的戏。片中的贺子珍左肩右斜地挎着一支驳壳枪,一条皮腰带,紧紧地扎住那好看的细腰,也紧紧地将枪的背带前后全部扎在其中。那枪背带调整的很短,被牢牢捆扎住的驳壳枪的枪盒几乎挨到了腰带上,人看上去很干练。还有最近让许多人爱的流口水的《狼毒花》,那片中的主人公(叫什么我忘记了)也是一样,那把盒子炮竟然被九龙带(驳壳枪子弹带)给完全地箍在了里面。男女演员的身材都不错,配以这样的捆扎法,甚是好看。可我不明白的是,这枪到底是用来打仗的呢?还是作为一件饰品供他们臭美的呢?要是为了臭美,那我就不敢多管闲事了;可要是为了打仗的话,我可就为他们捏了一大把汗了,因为他们这样的捆法,要是遇到紧急情况,可怎么能够迅速地把枪抽出来呢?
    我们在一些旧的文献照片和一些文革前老电影中,看到人们背驳壳枪时,都是将枪背带置于腰带也包括身上的所有带子之外的,都是将枪的背带放的很长从而使那长长的木盒子吊到屁股下面的,同时,更多的人都是采用右肩左斜的方式背挎的。为什么呢?这是有道理的。
    其一,作为随时准备抽出来应付突然情况的手枪来说,它背在身上,不能被任何的其他的带子所束缚,而只能置于其他带子的外面。这是一条铁律,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军队都必须遵守的铁律,谁不遵守,谁就是找死呐。
    其二,驳壳枪枪身特别长,一般都在300毫米以上,所以,枪背带的长度应调整到当右大臂伸直或略弯曲时刚好方便地握住枪把,这样才能把那长达300多毫米的毛瑟手枪从盒套中抽出来。二战时德军一般将手枪置于腰带左前侧,美国人习惯将左轮斜挎到屁股上或固定在右大退部而且一般都放置的偏下,也都是为了右大臂伸直时方便地握住枪把抽枪的。
    再来看《狼毒花》和《井冈山》中男女演员的背枪法。他们要想抽枪,势必得将右大臂使劲地弯曲才能握住枪把,而要再将那300多毫米的枪身完全地抽出盒套,大臂就还得再使劲地弯曲。可人的大臂就那么个构造,你再怎么弯曲,又能有多大的活动范围呢,尤其象剧中贺子珍那样娇小的女人,她要想握住紧挨着腰带的枪把,大臂就已经得弯到差不多极限了,她要怎么弯曲大臂才能将那300多毫米的驳壳枪从木盒子里抽出来呢,而且那枪背带又让皮带给紧紧地束缚住纹丝动不了。我真是为她担心,这要是遇到白狗子,人家哪怕就是远在一百米以外冲过来活捉了她,她的枪也未必能抽的出来。
    实际训练与作战中,驳壳枪抽枪的要领大致是这样的,如果是右肩左斜的背法,是用左手握住枪盒下部,将枪体送至身体的左前侧,右手握住枪把,同时用拇指按压盒盖卡扭开启盒盖,双手合力将枪抽出;如果是左肩右斜的背法,则先用右手抓握枪把及枪盒上部,将其送到身体前侧或左前侧,左手接住,下面的步骤与右肩左斜的背法相同。当然,因为驳壳枪的木制枪套较重,向下的垂力较大,单手操作也并不困难,但要是皮制枪套,单手操作就明显困难了。
    显然,上述两部片的导演和演员,是一丁丁点也没练习过抽枪的动作,因为只要他们练习一回抽枪的动作,哪怕就练那么一回,他就知道这样的携枪法要想抽出枪来有多么的困难了,遗憾的是……人家没这个空。电视剧《井冈山》中,有大量贺子珍背驳壳枪的戏。片中的贺子珍左肩右斜地挎着一支驳壳枪,一条皮腰带,紧紧地扎住那好看的细腰,也紧紧地将枪的背带前后全部扎在其中。那枪背带调整的很短,被牢牢捆扎住的驳壳枪的枪盒几乎挨到了腰带上,人看上去很干练。还有最近让许多人爱的流口水的《狼毒花》,那片中的主人公(叫什么我忘记了)也是一样,那把盒子炮竟然被九龙带(驳壳枪子弹带)给完全地箍在了里面。男女演员的身材都不错,配以这样的捆扎法,甚是好看。可我不明白的是,这枪到底是用来打仗的呢?还是作为一件饰品供他们臭美的呢?要是为了臭美,那我就不敢多管闲事了;可要是为了打仗的话,我可就为他们捏了一大把汗了,因为他们这样的捆法,要是遇到紧急情况,可怎么能够迅速地把枪抽出来呢?
    我们在一些旧的文献照片和一些文革前老电影中,看到人们背驳壳枪时,都是将枪背带置于腰带也包括身上的所有带子之外的,都是将枪的背带放的很长从而使那长长的木盒子吊到屁股下面的,同时,更多的人都是采用右肩左斜的方式背挎的。为什么呢?这是有道理的。
    其一,作为随时准备抽出来应付突然情况的手枪来说,它背在身上,不能被任何的其他的带子所束缚,而只能置于其他带子的外面。这是一条铁律,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军队都必须遵守的铁律,谁不遵守,谁就是找死呐。
    其二,驳壳枪枪身特别长,一般都在300毫米以上,所以,枪背带的长度应调整到当右大臂伸直或略弯曲时刚好方便地握住枪把,这样才能把那长达300多毫米的毛瑟手枪从盒套中抽出来。二战时德军一般将手枪置于腰带左前侧,美国人习惯将左轮斜挎到屁股上或固定在右大退部而且一般都放置的偏下,也都是为了右大臂伸直时方便地握住枪把抽枪的。
    再来看《狼毒花》和《井冈山》中男女演员的背枪法。他们要想抽枪,势必得将右大臂使劲地弯曲才能握住枪把,而要再将那300多毫米的枪身完全地抽出盒套,大臂就还得再使劲地弯曲。可人的大臂就那么个构造,你再怎么弯曲,又能有多大的活动范围呢,尤其象剧中贺子珍那样娇小的女人,她要想握住紧挨着腰带的枪把,大臂就已经得弯到差不多极限了,她要怎么弯曲大臂才能将那300多毫米的驳壳枪从木盒子里抽出来呢,而且那枪背带又让皮带给紧紧地束缚住纹丝动不了。我真是为她担心,这要是遇到白狗子,人家哪怕就是远在一百米以外冲过来活捉了她,她的枪也未必能抽的出来。
    实际训练与作战中,驳壳枪抽枪的要领大致是这样的,如果是右肩左斜的背法,是用左手握住枪盒下部,将枪体送至身体的左前侧,右手握住枪把,同时用拇指按压盒盖卡扭开启盒盖,双手合力将枪抽出;如果是左肩右斜的背法,则先用右手抓握枪把及枪盒上部,将其送到身体前侧或左前侧,左手接住,下面的步骤与右肩左斜的背法相同。当然,因为驳壳枪的木制枪套较重,向下的垂力较大,单手操作也并不困难,但要是皮制枪套,单手操作就明显困难了。
    显然,上述两部片的导演和演员,是一丁丁点也没练习过抽枪的动作,因为只要他们练习一回抽枪的动作,哪怕就练那么一回,他就知道这样的携枪法要想抽出枪来有多么的困难了,遗憾的是……人家没这个空。
电视剧还挑毛病?

主旋律懂啵?
有道理。顶
这个的问题太多了

我也喜欢驳壳枪
从小就喜欢
也特别喜欢看老的战争电影
因为里面基本能很准确把驳壳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表现出来
这个的问题太多了

我也喜欢驳壳枪
从小就喜欢
也特别喜欢看老的战争电影
因为里面基本能很准确把驳壳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表现出来
楼主有没有图片?
还有,影视剧里驳壳枪很少上把的——就是接上枪托的。听老人说,当年打仗需要经常上把。
不给你把54,能背个驳壳枪就不错了
楼主不要要求太高了
8# prcak47

插腰上的很多,比装在枪盒里好使。
建议重温《平原游击队》
老片里的细节比现在的片子真实多了
我现在背包,就是把带子放到最长,让包挂在屁股上,沉甸甸的感觉,YY着自己挂着一把盒子炮。
影视剧里面那种带枪的方式不错,因为平常行军、宿营的时间较长,遭遇战少。扎紧一点方便走路,不然零零碎碎。
像这种枪,在驻地时不太可能遇到突然使用的情况的;深入敌后呢?枪自然不能招摇的挂在身上了。
打仗的话,要提前准备,先携枪在手。就算是冤家路窄突然遭遇了,第一件事是卧倒找隐蔽,然后出枪,伺机射击。肯定不是像西部牛仔一样原地对射。
1# 牛一戈

倒是经常见电影电视剧里汉奸是那么背枪的,呵呵
以前在影视里见过有一种卡在那种宽腰带上的夹子似的东西,盒子炮直接往那上一卡就行了,很多土匪头子好像都是这么干的。
好像王秀宇警官当初就是配发过带铁夹的毛瑟手枪……
q1692009 发表于 2009-7-23 19:28
确实,这是为什么呢?
四渡赤水的朱德,盒子炮就是挂在腰带外的,其实老电影里为了既不影响真实,又把俺军指挥员演示得好看点,搞了不少折衷方法,比如干脆不用木盒而用皮套(不存在接驳问题),或者虽用木盒但把枪插在腰里等等。
杀之 发表于 2009-7-23 17:33
哈哈
学习了,长见识了。
似乎……没记错的话,有些老电影里面,甚至不会出现“金手指”的现象。
q1692009 发表于 2009-7-23 19:28

汉奸是挂在前面的,容易让人看见.
是为了显摆,老子是有枪的,他们挂的枪完全就是摆设.
动不动拍一下.

而实际的战斗部队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的部队也有不一样的背法,正规军,用盒子枪的一般都是警卫员或连排干部,比较在乎军容,一般都是挂在左后面.右面挂背包.
武工队枪握把上一般有条带子可以挂在脖子上.把枪插在腰带上,当然锯掉准星的也很多.
其实枪上用带子挂脖子上是很实用的,现在的影视剧都很少看见了
看来汉奸们比主角儿们要专业多了。。。
华夏明珠 发表于 2009-7-24 12:16
一看就没挂过枪,挂脖子上一会还可以,时间长了你试试?
我记得我老爸以前当警察用的51手枪,枪套跟那种枪套很像,可以挂在腰带上也可以背在身后,我记得他跟我说个,背着那东西都走路脖子酸,背在后面敲得屁股疼,所以一般走长距离的路是一只手拿着背带像扛麻袋一样扛在背上的。
驳壳枪还是插在腰带里最靠谱
chancejoe 发表于 2009-7-24 14:12
汉奸们只顾自己舒服不需要注意形象,所以背枪的方式反而更实用些。呵呵
还有一种变通的办法,是把木盒直接插在腰带上,十几年前听一个退休的前民警、前收编留用的国民党警察说,他的伙计们都这样带毛瑟,出枪速度不慢,但这军姿恐怕野战军是过不了关的。
arwood 发表于 2009-7-23 19:57
这种带枪的夹子在当时很普遍,但它不是制式的,而是个人自己弄的,但一传十,十传百,就普及了。
其实盒子炮就是挂在腰带外的,这样可以很方便的用木匣子接在枪上,打的比较稳准。
驳壳枪是不是就是盒子炮啊?
q1692009 发表于 2009-7-24 14:28
你都没看懂

把枪插腰带上,绳子挂脖子上

是怕枪脱手.而且脖子上的绳子是不承担重量的
28楼的,一语惊为天人。


这张老照片很好的诠释了当年驳壳枪常见的携行方式。。。


这张老照片很好的诠释了当年驳壳枪常见的携行方式。。。
武工队标准方法,插腰带上,警卫员那种用到的机会不多,所以要军容好看
主旋律嘛  小细节不要追究
为了好看而已,较什么真
今天的微冲同这个差不多了,带法多为挂胸前了

影视剧里面那种带枪的方式不错,因为平常行军、宿营的时间较长,遭遇战少。扎紧一点方便走路,不然零零碎碎 ...
旸姿白云 发表于 2009-7-23 17:51



八路方面,不管行军还是宿营,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敌后,且分散部署,敌情复杂,没有什么平时战时的说法,所以迅速出枪是个很重要的命题,即使是睡觉都会抱着枪睡。

以驳壳枪为主要火力的人,多为敌后武工队和警卫人员,更是随时都有遭遇战斗的可能。亲历者回忆说有些同志到后方医院养伤,手里没个家伙楞是睡不着,一连折腾好几天,结果塞给他一个榔头立刻呼呼睡去。

有些武工队员为方便起见也会把枪插在内衣腰带上,再用虚掩的外套做个掩护。有经验的人还会把驳壳枪的准星去掉,防止拔枪时被腰带绊住。真正准备打仗前,不是把枪从什么舒服的位置上取下来,而是一个个的检查子弹,因为有些子弹是根据地自己翻造的,所以-------

-------------------------------------------------------------哇,坟贴啊{:ya:}
影视剧里面那种带枪的方式不错,因为平常行军、宿营的时间较长,遭遇战少。扎紧一点方便走路,不然零零碎碎 ...
旸姿白云 发表于 2009-7-23 17:51



八路方面,不管行军还是宿营,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敌后,且分散部署,敌情复杂,没有什么平时战时的说法,所以迅速出枪是个很重要的命题,即使是睡觉都会抱着枪睡。

以驳壳枪为主要火力的人,多为敌后武工队和警卫人员,更是随时都有遭遇战斗的可能。亲历者回忆说有些同志到后方医院养伤,手里没个家伙楞是睡不着,一连折腾好几天,结果塞给他一个榔头立刻呼呼睡去。

有些武工队员为方便起见也会把枪插在内衣腰带上,再用虚掩的外套做个掩护。有经验的人还会把驳壳枪的准星去掉,防止拔枪时被腰带绊住。真正准备打仗前,不是把枪从什么舒服的位置上取下来,而是一个个的检查子弹,因为有些子弹是根据地自己翻造的,所以-------

-------------------------------------------------------------哇,坟贴啊{:ya:}
陶短房 发表于 2009-7-24 15:13


    希望陶大多来超大科普
虽然是坟贴,不过还是很好!
难道那些汉奸背法才是王道不成?
有经验的人还会把驳壳枪的准星去掉,防止拔枪时被腰带绊住。真正准备打仗前,不是把枪从什么舒服的位置上取下来,而是一个个的检查子弹,因为有些子弹是根据地自己翻造的,所以-------
----------------听说过,过去在东北这里,土匪(胡子)都这么做的。
驳壳枪的来历,就是枪匣太大,皮带太长,基本在屁股上, 走起来的时候,发出的磕打声音。
也有叫匣子枪的,也有叫盒子炮的(一般是指那种20个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