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驳壳枪情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18:29
驳壳枪情缘

初来此地,很高兴能够认识更多的军事爱好者,这是以前写的一篇文章,现发于大本营,希望大家喜欢。

致谢:
    能够和大家分享这支驳壳枪,真的要谢谢我的女朋友。
    首先,在我犹豫是否购买时,她给了我支持,尤其当我提出"省吃俭用三年半,也要买支盒子炮"时,她给予了肯定。而且她也深深的体谅一个中国男人对驳壳枪的深厚情感。
    其次,在还价,带枪回家的时候(很多时候在法国,中国女人还价更有说服力,在街上携带也更安全)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最关键的是,她不仅在我拍照写文章的时候尽心尽力的帮助我(尤其是拍照时提供个人衣物帮我作背景——见题图),而且在我无法发贴的时候帮我在办公室冒着极大的危险发完全文及大量的照片。
    最后,谢谢大家能够很开心的和我一起分享这份驳壳枪的快乐。

    尽管这篇文章首发于QBQ,但是同样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对驳壳枪的激情和快乐.同时郑重声明此帖实物,文字,图片均为个人原创当然欢迎转载,让更多的人缅怀这支陪伴中国人的老枪.



战地记者


感言
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受到的影响往往铭刻其一生,其实很多人对某一专长的天赋、对某一事物得情感也往往得益于幼年时受到的熏陶。从清朝结束,辛亥革命开始到现在,近一百年时间里陪伴中国孩子长大的有军阀混战、抵御外敌、内部革命、政治运动、文化冲击……时间在走事物在变,但是有一样东西自始至终的陪伴着我们,那就是——驳壳枪。
驳壳枪近一百年不离不弃的陪伴着中国人,造就了彼此深厚的情感。此时此刻我轻抚着身边的这支M1932快慢机写文章时心情都还无法平复,他园了我一个20多年的梦。
爷爷是军人,有两只三号盒子炮,我爸爸小时候,等家里没人了就和我伯伯跑到爷爷的房间把枕头下面那两支擦的锃亮的用红绸子包着的驳壳枪拿出来把玩一番,只是每每留下大脏手印的证据,免不了和我伯伯一起被打一顿。到我小时候爷爷的枪已经交掉了,但只要问起战斗故事,爷爷总免不了介绍一番盒子炮,只可惜无缘得见那两只陪了我爷爷几十年的驳壳枪。应该说爷爷和父亲津津乐道的谈起驳壳枪对我只是个“药引子”,真正让我不离不弃的爱上驳壳枪的是“乌龙山缴匪记”。以前倒是在很多电影电视里面见到驳壳枪,只可惜都是匆匆一晃而过,有感情却不深,但是“乌龙山”中间大量的驳壳枪特写镜头,尤其是田大邦在屋子里一发一发的压子弹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于是彻底的爱上了毛瑟手枪。
20多年的思念终于美梦成真,今天就和大家讲讲我的这支驳壳枪。



相遇
驳壳枪1939年停产到现在已经快70年了,战争的消耗,战后的销毁存世少之又少。我手中的这支在巴黎买到,却来自中国。
偶然的机会在巴黎一家专门卖古董枪(杀手代号47里面巴黎歌剧院的那一幕正是一支毛瑟古董手枪完成了任务)的枪店中与他得缘相见,看货、还价、填表、拿枪,等一切办完之后真想告诉枪店老板:“对我而言——驳壳枪是宿命。”
枪店老板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量出口库存的老毛瑟手枪,一批卖给美国,一批卖给欧洲,当时到欧洲的这批大楷有10万(?不知有没有听错)支左右,价钱很便宜每把20~30美金,不过要求一次买断。终于有人买下,之后是枪械的存档、记录等等繁琐的手续,每只枪又加上了500法郎的人工成本。如此一来每只枪就以70美元左右的价格批发,价钱很低,但是购买量以500支为单位……20年过去了,其中的一支到了我的手中。
按美国朋友介绍的价钱,我这支相当的便宜,看来驳壳枪在欧洲的爱好者真的不多,不过倒是让我得了个便宜。
这支快慢机表面还很新没有太多岁月的痕迹,分解以后更是发现零件表面根本没有磨痕。看来原来的主人很是爱惜,舍不得使用。只可惜他漂洋过海的反倒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不过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


驳壳枪实测
中国现在的青年一代仍然爱毛瑟手枪的人很多,几十年积淀下来的理论实用知识也很足,但是真正切身接触的人却少之又少。就按我个人的切身体会谈谈毛瑟手枪。
外形特点
通常毛瑟手枪只是出现在电影、博物馆中,即使出现在面前的枪店橱窗里,都只让人觉得一种内涵其中的美,一旦拿在手中体积就远比想象中要大,更超乎想像的重(先拿一下马卡洛夫,TT33的,再拿毛瑟作比较就会明白),买回家后的整个下午和晚上我都爱不释手的把玩,睡觉的时候居然感觉整个右手都是酸的,尤其整个大拇指更是因为不停的拉开放下击锤,累得生疼。


枪的体积大,如果插在腰上:首先必须注意的是因为正面两个皮带裤畔之间的间距过小,而侧面身体的曲线弧度太大,都导致枪不能插在皮带上,只能插在裤子里(也许是本人腰围太细导致裤畔间距太小)。但枪管藏在裤子中又会顶住大腿根部行走不便。英军的迷彩服上衣口袋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巨大的重量又导致放枪的一边衣服惴惴的往下沉,并且整个鼓起来。没有个枪套的话,还真是只能装在背包里。
巨大的重量自然是不便携带的原因之一,个人感觉像在手里提着两瓶啤酒转悠。现在的娇弱女孩子根本无法平端瞄准。
不管如何大如何重,毛瑟手枪俊朗的外形永远都是“玉树临风胜潘安,一朵梨花压海棠”的美得让人心醉,爱得没有理由,哪怕是想到枕下的驳壳枪都会让人兴奋的心悸。

使用
使用弹匣的全自动型与固定弹仓型相比上弹要简单的多,也没有什么技术性可言,当然同样可以使用10发桥夹从上方压弹,记得用力点在子弹的根部才会顺畅。
驳壳枪是自动手枪,上膛自然也是拉枪机向后,复位自动顶弹上膛,但是驳壳枪是枪管短后座,卡铁起落式闭锁方式,其卡铁的闭锁力极其巨大,加上强劲巨伟的击锤。如果在上膛时不先打开击锤,而想如一般自动手枪直接拉开枪机压倒击锤上弹,正常人的体力是不够的,所以如想感受把玩驳壳枪的乐趣,还是按照老八路的经验来操作比较实际。
1,        先打开击锤,然后用左手大拇指勾住扳机护圈,手指抓住枪管往后完成3mm左右的管退之后再用右手拉开枪机。

2,        枪机后拉到位后要迅速的松手让其高速自动复位,因为自动型的击锤与枪机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咬合角度,有空仓挂机功能,如果枪机低速复位或被阻挡——比如子弹用尽时就会出现空仓挂机的现象,用大拇指压下击锤就会自动复位。高速复位的枪机,加上毛瑟军工厂的优质钢材,枪机与机匣之间铿锵有力的撞击声真可谓是绕梁三日绵绵不绝。根本不要奢望像一般手枪慢慢地放回套筒以其静音上膛。

枪最重要的是保险,快慢机使用的通用型保险位于击锤左侧后扳到位后会露出F-射击状态,前扳到位会露出“N”-保险状态。在保险状态下枪机被锁定,但可以压倒击锤,并扣动扳机释放击锤,此时击锤与击针之间被隔开3到4mm不会击发。要注意的是,如果保险没有卡到位那就既压不下击锤也扣不动扳机。

快慢机在机匣左侧,上面有锁定钮,先按下锁定钮才可以转换射击方式,前方“N”为半自动,后方“R”为全自动。


魁梧的击锤非常有力,连续一段时间地以打开击锤为把玩项目,大拇指是很难承受的。强劲有力的击锤在射击时更是铿锵有力,震动很大。
弹匣内子弹射完之后自动空仓挂机,换上新的弹匣用大拇指压下击锤则自动复位上膛。
特别注意:
驳壳枪枪柄上方两侧各有一个零件定位突起,很容易刮到大拇指第二指节的根部,在射击时一定注意握枪把不要太靠上、靠实,防止受伤(是不是有人看到这,后悔没先看再试射啊)。

使用演示






分解
驳壳枪的大件分解是我所见的手枪中最简单的,足见德国人的心思巧妙,详细分解非常复杂麻烦和现代手枪相去甚远,这也是时代决定的。





后记
于美国人而言枪械是整个国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欧洲枪械是一阵狩猎、休闲的传统,也是某些家族荣誉的传承。而在亚洲大多数国家,现代的自动枪械则是直接大规模的取代冷兵器始终和战争,革命、杀戮联系在了一起。这也就造成了枪械在不同区域不同的命运。
于是美国人亵玩天下枪械,无论是江山永不倒的“左轮枪”、糟糠之妻“COLTM1911”,一代名伶“卢格P08”,还是黄脸丑婆“五四式”在美国俯拾皆是。
欧洲则多是各种狩猎的高精度手动步枪,霰弹枪。尤其是老式枪械的生意很是红火。比如毛瑟手枪在枪店里是很难见到的,倒是时不时的在古董枪店里以收藏为目的出售。至于驳壳枪的子弹更是只有在射击场的橱窗里才偶尔得见几发不知那年留下来的“宝贝”,所以卖给你也不怕,找不到子弹拿着也只是烧火棍,警察自是高枕无忧(那里知道在遥远而神秘的东方,上老的仓库里那可是多的长霉)。
在亚洲确实没有这个文化底蕴和传统,自然是卡得严严的,国情使然。
有人说在中国只能用五四,老百姓就认这个,别的枪再漂亮也不买账,当你的是玩具然后一锄头朝你挖将过来。
其实在中国,穿着迷彩上街,管你是大方得体的英军迷彩,还是修身裹臀的法军战斗服,一律把你当民工。老百姓看来只要是小的一陀黑铁就当手枪用,大的一陀黑铁就能当步枪使,也难怪电影里头铁道游击队用AK,蒋公卫队用MP5,抗日女游击队员手中的六 四打得是啪啪之响。独独这个驳壳枪,谁见到心里都要凉一节,人再多也断然不敢追你,生怕你来个回马枪,甩手就是——20响。



补录

产地证


连发的心脏,连发杆




图片都使用的QBQ连接,有偷懒之嫌,见谅,见谅.



《驳壳枪之MAUSER712全分解》
    这是2006年底经过近3天的准备,亲历亲为的拍摄,剪辑,制作的 "大型图集——《驳壳枪MAUSER712全分解》",全套图集完整清晰的展示了驳壳枪M712自动型所有零件的分解步骤及细节。
    该套图集在制作的时候分“清晰版”和“网络速递版”,毕竟针对不同的爱好者有不同的需要,“清晰版”主要针对有军事知识基础,且对驳壳枪有深厚情感的爱好者,以便细细品位个中味道。“网络速递版”则是方便这些军事爱好者将图集传给家人、朋友,上传到其他网站,让他们多少能够走马观花的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枪械知识,不至于在战争时只能把枪当锤子使。如果中国老百姓真的象《寻枪》中所说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会用枪。那真是中国莫大的悲哀。
    对于这支陪伴了中国人近百年的老枪而言,应该说此套图片是目前世界上最详细的驳壳枪分解数码照片。希望大家一起分享这份送给驳壳枪110岁生日的礼物。
   
这篇文章最开始是发在轻兵器俱乐部,本不想使用链接图片,但是这个网站发图片确实不便,只好委屈大家了,但是文章图片都是原创,也欢迎大家转载让更多人了解这支陪伴中国人的老枪.















驳壳枪情缘

初来此地,很高兴能够认识更多的军事爱好者,这是以前写的一篇文章,现发于大本营,希望大家喜欢。

致谢:
    能够和大家分享这支驳壳枪,真的要谢谢我的女朋友。
    首先,在我犹豫是否购买时,她给了我支持,尤其当我提出"省吃俭用三年半,也要买支盒子炮"时,她给予了肯定。而且她也深深的体谅一个中国男人对驳壳枪的深厚情感。
    其次,在还价,带枪回家的时候(很多时候在法国,中国女人还价更有说服力,在街上携带也更安全)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最关键的是,她不仅在我拍照写文章的时候尽心尽力的帮助我(尤其是拍照时提供个人衣物帮我作背景——见题图),而且在我无法发贴的时候帮我在办公室冒着极大的危险发完全文及大量的照片。
    最后,谢谢大家能够很开心的和我一起分享这份驳壳枪的快乐。

    尽管这篇文章首发于QBQ,但是同样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对驳壳枪的激情和快乐.同时郑重声明此帖实物,文字,图片均为个人原创当然欢迎转载,让更多的人缅怀这支陪伴中国人的老枪.



战地记者


感言
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受到的影响往往铭刻其一生,其实很多人对某一专长的天赋、对某一事物得情感也往往得益于幼年时受到的熏陶。从清朝结束,辛亥革命开始到现在,近一百年时间里陪伴中国孩子长大的有军阀混战、抵御外敌、内部革命、政治运动、文化冲击……时间在走事物在变,但是有一样东西自始至终的陪伴着我们,那就是——驳壳枪。
驳壳枪近一百年不离不弃的陪伴着中国人,造就了彼此深厚的情感。此时此刻我轻抚着身边的这支M1932快慢机写文章时心情都还无法平复,他园了我一个20多年的梦。
爷爷是军人,有两只三号盒子炮,我爸爸小时候,等家里没人了就和我伯伯跑到爷爷的房间把枕头下面那两支擦的锃亮的用红绸子包着的驳壳枪拿出来把玩一番,只是每每留下大脏手印的证据,免不了和我伯伯一起被打一顿。到我小时候爷爷的枪已经交掉了,但只要问起战斗故事,爷爷总免不了介绍一番盒子炮,只可惜无缘得见那两只陪了我爷爷几十年的驳壳枪。应该说爷爷和父亲津津乐道的谈起驳壳枪对我只是个“药引子”,真正让我不离不弃的爱上驳壳枪的是“乌龙山缴匪记”。以前倒是在很多电影电视里面见到驳壳枪,只可惜都是匆匆一晃而过,有感情却不深,但是“乌龙山”中间大量的驳壳枪特写镜头,尤其是田大邦在屋子里一发一发的压子弹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于是彻底的爱上了毛瑟手枪。
20多年的思念终于美梦成真,今天就和大家讲讲我的这支驳壳枪。



相遇
驳壳枪1939年停产到现在已经快70年了,战争的消耗,战后的销毁存世少之又少。我手中的这支在巴黎买到,却来自中国。
偶然的机会在巴黎一家专门卖古董枪(杀手代号47里面巴黎歌剧院的那一幕正是一支毛瑟古董手枪完成了任务)的枪店中与他得缘相见,看货、还价、填表、拿枪,等一切办完之后真想告诉枪店老板:“对我而言——驳壳枪是宿命。”
枪店老板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量出口库存的老毛瑟手枪,一批卖给美国,一批卖给欧洲,当时到欧洲的这批大楷有10万(?不知有没有听错)支左右,价钱很便宜每把20~30美金,不过要求一次买断。终于有人买下,之后是枪械的存档、记录等等繁琐的手续,每只枪又加上了500法郎的人工成本。如此一来每只枪就以70美元左右的价格批发,价钱很低,但是购买量以500支为单位……20年过去了,其中的一支到了我的手中。
按美国朋友介绍的价钱,我这支相当的便宜,看来驳壳枪在欧洲的爱好者真的不多,不过倒是让我得了个便宜。
这支快慢机表面还很新没有太多岁月的痕迹,分解以后更是发现零件表面根本没有磨痕。看来原来的主人很是爱惜,舍不得使用。只可惜他漂洋过海的反倒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不过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


驳壳枪实测
中国现在的青年一代仍然爱毛瑟手枪的人很多,几十年积淀下来的理论实用知识也很足,但是真正切身接触的人却少之又少。就按我个人的切身体会谈谈毛瑟手枪。
外形特点
通常毛瑟手枪只是出现在电影、博物馆中,即使出现在面前的枪店橱窗里,都只让人觉得一种内涵其中的美,一旦拿在手中体积就远比想象中要大,更超乎想像的重(先拿一下马卡洛夫,TT33的,再拿毛瑟作比较就会明白),买回家后的整个下午和晚上我都爱不释手的把玩,睡觉的时候居然感觉整个右手都是酸的,尤其整个大拇指更是因为不停的拉开放下击锤,累得生疼。


枪的体积大,如果插在腰上:首先必须注意的是因为正面两个皮带裤畔之间的间距过小,而侧面身体的曲线弧度太大,都导致枪不能插在皮带上,只能插在裤子里(也许是本人腰围太细导致裤畔间距太小)。但枪管藏在裤子中又会顶住大腿根部行走不便。英军的迷彩服上衣口袋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巨大的重量又导致放枪的一边衣服惴惴的往下沉,并且整个鼓起来。没有个枪套的话,还真是只能装在背包里。
巨大的重量自然是不便携带的原因之一,个人感觉像在手里提着两瓶啤酒转悠。现在的娇弱女孩子根本无法平端瞄准。
不管如何大如何重,毛瑟手枪俊朗的外形永远都是“玉树临风胜潘安,一朵梨花压海棠”的美得让人心醉,爱得没有理由,哪怕是想到枕下的驳壳枪都会让人兴奋的心悸。

使用
使用弹匣的全自动型与固定弹仓型相比上弹要简单的多,也没有什么技术性可言,当然同样可以使用10发桥夹从上方压弹,记得用力点在子弹的根部才会顺畅。
驳壳枪是自动手枪,上膛自然也是拉枪机向后,复位自动顶弹上膛,但是驳壳枪是枪管短后座,卡铁起落式闭锁方式,其卡铁的闭锁力极其巨大,加上强劲巨伟的击锤。如果在上膛时不先打开击锤,而想如一般自动手枪直接拉开枪机压倒击锤上弹,正常人的体力是不够的,所以如想感受把玩驳壳枪的乐趣,还是按照老八路的经验来操作比较实际。
1,        先打开击锤,然后用左手大拇指勾住扳机护圈,手指抓住枪管往后完成3mm左右的管退之后再用右手拉开枪机。

2,        枪机后拉到位后要迅速的松手让其高速自动复位,因为自动型的击锤与枪机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咬合角度,有空仓挂机功能,如果枪机低速复位或被阻挡——比如子弹用尽时就会出现空仓挂机的现象,用大拇指压下击锤就会自动复位。高速复位的枪机,加上毛瑟军工厂的优质钢材,枪机与机匣之间铿锵有力的撞击声真可谓是绕梁三日绵绵不绝。根本不要奢望像一般手枪慢慢地放回套筒以其静音上膛。

枪最重要的是保险,快慢机使用的通用型保险位于击锤左侧后扳到位后会露出F-射击状态,前扳到位会露出“N”-保险状态。在保险状态下枪机被锁定,但可以压倒击锤,并扣动扳机释放击锤,此时击锤与击针之间被隔开3到4mm不会击发。要注意的是,如果保险没有卡到位那就既压不下击锤也扣不动扳机。

快慢机在机匣左侧,上面有锁定钮,先按下锁定钮才可以转换射击方式,前方“N”为半自动,后方“R”为全自动。


魁梧的击锤非常有力,连续一段时间地以打开击锤为把玩项目,大拇指是很难承受的。强劲有力的击锤在射击时更是铿锵有力,震动很大。
弹匣内子弹射完之后自动空仓挂机,换上新的弹匣用大拇指压下击锤则自动复位上膛。
特别注意:
驳壳枪枪柄上方两侧各有一个零件定位突起,很容易刮到大拇指第二指节的根部,在射击时一定注意握枪把不要太靠上、靠实,防止受伤(是不是有人看到这,后悔没先看再试射啊)。

使用演示






分解
驳壳枪的大件分解是我所见的手枪中最简单的,足见德国人的心思巧妙,详细分解非常复杂麻烦和现代手枪相去甚远,这也是时代决定的。





后记
于美国人而言枪械是整个国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欧洲枪械是一阵狩猎、休闲的传统,也是某些家族荣誉的传承。而在亚洲大多数国家,现代的自动枪械则是直接大规模的取代冷兵器始终和战争,革命、杀戮联系在了一起。这也就造成了枪械在不同区域不同的命运。
于是美国人亵玩天下枪械,无论是江山永不倒的“左轮枪”、糟糠之妻“COLTM1911”,一代名伶“卢格P08”,还是黄脸丑婆“五四式”在美国俯拾皆是。
欧洲则多是各种狩猎的高精度手动步枪,霰弹枪。尤其是老式枪械的生意很是红火。比如毛瑟手枪在枪店里是很难见到的,倒是时不时的在古董枪店里以收藏为目的出售。至于驳壳枪的子弹更是只有在射击场的橱窗里才偶尔得见几发不知那年留下来的“宝贝”,所以卖给你也不怕,找不到子弹拿着也只是烧火棍,警察自是高枕无忧(那里知道在遥远而神秘的东方,上老的仓库里那可是多的长霉)。
在亚洲确实没有这个文化底蕴和传统,自然是卡得严严的,国情使然。
有人说在中国只能用五四,老百姓就认这个,别的枪再漂亮也不买账,当你的是玩具然后一锄头朝你挖将过来。
其实在中国,穿着迷彩上街,管你是大方得体的英军迷彩,还是修身裹臀的法军战斗服,一律把你当民工。老百姓看来只要是小的一陀黑铁就当手枪用,大的一陀黑铁就能当步枪使,也难怪电影里头铁道游击队用AK,蒋公卫队用MP5,抗日女游击队员手中的六 四打得是啪啪之响。独独这个驳壳枪,谁见到心里都要凉一节,人再多也断然不敢追你,生怕你来个回马枪,甩手就是——20响。



补录

产地证


连发的心脏,连发杆




图片都使用的QBQ连接,有偷懒之嫌,见谅,见谅.



《驳壳枪之MAUSER712全分解》
    这是2006年底经过近3天的准备,亲历亲为的拍摄,剪辑,制作的 "大型图集——《驳壳枪MAUSER712全分解》",全套图集完整清晰的展示了驳壳枪M712自动型所有零件的分解步骤及细节。
    该套图集在制作的时候分“清晰版”和“网络速递版”,毕竟针对不同的爱好者有不同的需要,“清晰版”主要针对有军事知识基础,且对驳壳枪有深厚情感的爱好者,以便细细品位个中味道。“网络速递版”则是方便这些军事爱好者将图集传给家人、朋友,上传到其他网站,让他们多少能够走马观花的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枪械知识,不至于在战争时只能把枪当锤子使。如果中国老百姓真的象《寻枪》中所说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会用枪。那真是中国莫大的悲哀。
    对于这支陪伴了中国人近百年的老枪而言,应该说此套图片是目前世界上最详细的驳壳枪分解数码照片。希望大家一起分享这份送给驳壳枪110岁生日的礼物。
   
这篇文章最开始是发在轻兵器俱乐部,本不想使用链接图片,但是这个网站发图片确实不便,只好委屈大家了,但是文章图片都是原创,也欢迎大家转载让更多人了解这支陪伴中国人的老枪.















:victory: 用出中国特色
呵呵,上回发黑火药的也是楼主吧,在歌剧院附近好多买这个枪的小店,190欧左右,难得搂住有心。楼主加油。

我是玩小口径的。
原帖由 cedric 于 2007-8-27 07:15 发表
呵呵,上回发黑火药的也是楼主吧,在歌剧院附近好多买这个枪的小店,190欧左右,难得搂住有心。楼主加油。

我是玩小口径的。


是说在L‘opera 旁边吗?什么地址?
190欧元的是什么货?

这是我的第一个帖子,黑火药的还没有发。应该是别人转的帖子。
  《轻兵器》杂志上看见你的作品了!很不错。中国人对驳壳枪有深厚的感情。
我有驳壳枪的盒子,哪里有原枪卖,仿真的也可以啊!
好帖子 . 原来驳壳枪这么大.
厉害,精彩的原创:handshake
QBQ网站上见过了~~支持一个~~~
可惜俺在哪还不能发帖哪~~
我有把塑料的:L
欢迎楼主到CD了来给大家分享你的精彩内容!

盒子炮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经典武器了,从小就耳熟能详,楼主能玩到如此程度,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啊!佩服!佩服!
强烈羡慕中......
原帖由 朴昌镐 于 2007-8-27 10:58 发表
强烈建议楼主女朋友身披肚兜,手握钢枪拍一个特写!以飨网友:kiss: :kiss: :victory: !



连穿外套的都不准我发,更何况是肚兜的,我会丢命的。
我们身在国内的只能是羡慕啊!连狗都TMD不让玩。
真羡慕在国外楼主啊...
分解的这么细,看着累啊
不过要是给我一把真家伙,多拆几回就通了
这个好看!
送几张图片.
驳壳枪在中国的影响从这个1945年边区的仿制可见一斑,其实这个只能打一发,而且是打步枪弹的:L可能是配发民兵基层干部的吧? 估计当时的民兵要是见到现在的化隆造一定乐上天了;P



红军的

]]
那东西叫“独响撅”,打一枪填一发。类似美帝在二战时空投到敌占区后方的“解放者”手枪。但是“独响撅”出现的时间比“解放者”要早,威力也比发射.45手枪弹的“解放者”要大。
我所关心的:
A。此枪的历史!
B。那个红肚兜是谁的?如何来的?为何和驳壳在一起?

A 1932型M712全自动毛瑟军用手枪,应该于1932~1937年之间生产于德国,没有找到M712型的编号年份表,所以也就不知道具体的生产年份。
    这支枪从德国到中国,干了很多杀人越货的勾当后与枪套分别,并进了仓库,很幸运的没有被回炉,保养又好,于是被NB国的某集团卖到法国,法国批发商再反复折腾,到了一家小店,然后到了我的枕头下。

B 肚兜是我女朋友的,
花钱买的,
被我放在驳壳枪下面做背景。
这个答案满意否?
恭喜楼主!贺喜楼主!
等我买了数码相机且抱了儿子/女儿就来秀秀俺的收藏!
小时候最喜欢这个枪了, 觉得手机这个样子最好看. 勃朗宁什么的不好看.
感谢楼主 太精彩了
没有哪把枪更让中国人感到亲切了
有80式少量制造~
就是稍加改动了的毛瑟712~
;P ;P :P
l`opéra附近往中国旅行社的路上有好几家,都是卖给旅游者的,我就是橱窗外头扫了一眼,什么货色我真就外行了,我在外省,9月初到巴黎开展会,到时打听一下告诉楼主。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看过我的帖子!?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highlight=%2Bfhdlh
难道你就是原创作者!?
原帖由 fhdlh 于 2007-8-31 13:04 发表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看过我的帖子!?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highlight=%2Bfhdlh
难道你就是原创作者!?

:D 遇到克星了吧~~~
楼主真TMD幸福!
原帖由 fhdlh 于 2007-8-31 13:04 发表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看过我的帖子!?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highlight=%2Bfhdlh
难道你就是原创作者!?


发帖子的时候,没看到你已经发了,不过我把全分解的部分补上了。
我是原作者。
原帖由 fhdlh 于 2007-8-31 13:04 发表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看过我的帖子!?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highlight=%2Bfhdlh
难道你就是原创作者!?

他就是本文的作者!现定居于法国!
哪里有原枪卖,仿真的也可以啊
没说的。
顶!
强烈羡慕中......强烈羡慕中......感谢楼主顶啦
法国也能合法持枪?
盒子炮啊。。。。。。。我在非洲连MG-42都见到过,就没见到这玩意儿,没缘分哪。。。。。。
上小学时在南京泰山新村学农(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有高班同学在水田里挖出一支,装在坛子里,分解,密封,但马上就上交了(该同学因此还得了张奖状),等我跑过去就见到坛子的碎片。
盒子炮,只能在梦中拥有了!真羡慕楼主哇!
    小时候到是经常拿着玩,但没打过,当时(六七十年代)民兵武装部或地方公安中有许多老枪,什么牌子的枪都有,八四年,曾奉派帮助驻地一个武装部组织民兵比武,当时最想的就是以为可以玩玩老枪了,但特别遗憾的是,此时的民兵却全换成了五六半和六三式,那些三八七九汉阳造什么的全不见了。好失落!
91年本地的检察院还有一把......现在都换64了...........
感谢楼主发表这么精彩的原创作品

真是太羡慕楼主了,这枪太经典了,而且看起来保养的很好啊。
昨天看经典娱乐电影“木乃伊”,突然发现里面的法老护卫队短枪竟是一水的盒子炮;P
好古老的枪。: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