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J21飞机首次转场侧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5:33:07


7月15日上午,西安阎良飞机城细雨蒙蒙,今天,对中航工业飞行试验研究院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ARJ21-700飞机101架将转场到此,正式拉开适航取证试飞战役的序幕。

    上午10时34分,ARJ21-700飞机101架从上海大场机场腾空而起,开始了它的城际“处女航”。1300余公里的长途飞行,无论对飞机还是机组人员都是严峻的考验。
  
    飞机的平均速度为750公里/小时,巡航高度达到7800米,通过上海、合肥、郑州、西安等四个空中管治区。执行转场任务的就是出色完成ARJ21-700飞机101架首飞任务的中航工业试飞院赵鹏机组。
  
    领航系统尚未系统审定,试飞员就手持GPS进行辅助导航;自动飞行系统功能没有完全放开,试飞员只能人工操纵飞机,保持飞机的空中状态。12时53分,101架飞机经过2小时19分的航行终于圆满完成了它的“处女航”。
  
    为了安全顺利地完成本次转场,中航工业试飞院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期进行了9000米的高空飞行以及8000米的模拟转场演练,并制定了详细的预案,特别是精选了洛阳、咸阳等备降机场:如果飞机在飞行初期发生问题,将直接飞回上海大场机场,如果是中途发生问题,将使用这两个民航机场进行紧急降落。   
    对可能发生的空、地险情机组也都进行了充分预想,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应急处置方案。比如飞机在起飞阶段一台发动机失效时,如果飞机的速度小于起飞决策速度,那么试飞员将立即中断起飞。如果飞机的速度大于决策速度,试飞员必须将飞机先拉起,升空后至安全高度后再进行处置。中断起飞时要求试飞员必须执行坚决,操纵精准,机组还编了一套“收油门、拉减速板、最大反推力、根据情况使用刹车或应急刹车……”等“顺口溜”,平时反复熟记,做到“烂在心里”,“熟在手上”。台下几年功,台上几秒钟,有时候,飞机的安全就在于几个关键动作,就在于试飞员毫厘之间的把握。
  
    试飞员在转场飞行中最关心的还是天气,由于飞机的气象雷达还没有定型,飞行中如果意外遇到雷雨和风切面等天气,将对飞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试飞员在空中要以地面气象服务、机载雷达和目视判断“三管齐下”,最大限度保证气象条件。101架的“处女航”似乎也得到了上天的眷顾,飞机在长途飞行中,几乎没有遇到造成阻碍的恶劣天气。
  
    但是飞机驶入陕西商县上空时还是遇到了一段结冰天气。由于飞机提前探测到了这种情况,试飞员们迅速采取行动,立即开启了“发动机短舱防冰”和“大翼防结冰”系统,对飞机关键部位进行了及时防护,确保了飞机的安全,也首次在实践中检验了飞机的防冰系统的可靠性。   
    这次转场,也是对飞机整体状态的一次全面检阅。

    ARJ21-700飞机101架首飞成功后,设计、制造、试飞三大体系的工作人员密切配合,在半年的时间里,重点对飞机的飞控、航电、液压、环控等系统暴露出来的近百项问题进行了逐一解决。期间,机组共进行了18架次试飞,随着问题的不断递减,试飞员们的信心也逐渐增强。同时,试飞现场也进一步理顺了工作脉络,梳理、并有效解决了了相关问题。   
    转场前,各专业技术人员、总师、试飞员共同在湖州召开了转场评审会,把101架飞机自首飞以来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了梳理,甄别出了哪些是转场前必须要解决的,哪些是可以在取证试飞过程中解决的,并形成了一整套决议,为转场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ARJ21-700飞机101架的“处女航”,得到了中途民航各空管部门的大力配合,有关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飞机转场开辟了“绿色通道”。

    在民航华东空管局特批下,101架飞机在某些航路直飞,避开了雷雨天气。

    “你们的飞机飞多久了,各飞行参数保持得非常好。”途经郑州管制区,空管人员主动与机组交流。
  “欢迎你们驾驶我们国家第一架先进的喷气式客机来到我区!”当飞机驶入西安空管区时,空管人员通过无线电热情地对机组表示欢迎。

    这次转场飞行,各沿途管制区都表示,飞机行驶非常稳定,已和正常的民用航班飞行没有两样。

    12时50分,飞机终于到达试飞院机场上空。“看见了,看见了!”大家在现场液晶转播屏上看到了飞机的倩影,随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12时53分,飞机在雨中轻盈地着陆,经过2小时19分的航行,他们终于到家了。



    飞机直接滑向并停稳在观礼台前,现场顿时沸腾了。还没等试飞员们走下飞机,记者们就已按捺不住,围住飞机一阵抢拍。

    12时56分,飞机舱门打开,赵鹏第一个走出舱门,然后是陈明、赵生、赵明禹。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至此,ARJ21-700飞机101架转场圆满完成。

    面对鲜花、掌声、人们赞许的目光,四名试飞员心中清楚,今天只是“迈出了胜利的一大步”,后续异常艰险复杂的适航取证试飞在等待着他们。

    今天的转场,标志着ARJ21-700飞机101架第一阶段研制试飞结束,飞机将在试飞院开始进行第二阶段试飞。而对于相关科目的试飞,我国目前经验还相对匮乏,场场都是硬仗、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艰巨的试飞即将为国产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铺就通天的道路!

7月15日上午,西安阎良飞机城细雨蒙蒙,今天,对中航工业飞行试验研究院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ARJ21-700飞机101架将转场到此,正式拉开适航取证试飞战役的序幕。

    上午10时34分,ARJ21-700飞机101架从上海大场机场腾空而起,开始了它的城际“处女航”。1300余公里的长途飞行,无论对飞机还是机组人员都是严峻的考验。
  
    飞机的平均速度为750公里/小时,巡航高度达到7800米,通过上海、合肥、郑州、西安等四个空中管治区。执行转场任务的就是出色完成ARJ21-700飞机101架首飞任务的中航工业试飞院赵鹏机组。
  
    领航系统尚未系统审定,试飞员就手持GPS进行辅助导航;自动飞行系统功能没有完全放开,试飞员只能人工操纵飞机,保持飞机的空中状态。12时53分,101架飞机经过2小时19分的航行终于圆满完成了它的“处女航”。
  
    为了安全顺利地完成本次转场,中航工业试飞院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期进行了9000米的高空飞行以及8000米的模拟转场演练,并制定了详细的预案,特别是精选了洛阳、咸阳等备降机场:如果飞机在飞行初期发生问题,将直接飞回上海大场机场,如果是中途发生问题,将使用这两个民航机场进行紧急降落。   
    对可能发生的空、地险情机组也都进行了充分预想,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应急处置方案。比如飞机在起飞阶段一台发动机失效时,如果飞机的速度小于起飞决策速度,那么试飞员将立即中断起飞。如果飞机的速度大于决策速度,试飞员必须将飞机先拉起,升空后至安全高度后再进行处置。中断起飞时要求试飞员必须执行坚决,操纵精准,机组还编了一套“收油门、拉减速板、最大反推力、根据情况使用刹车或应急刹车……”等“顺口溜”,平时反复熟记,做到“烂在心里”,“熟在手上”。台下几年功,台上几秒钟,有时候,飞机的安全就在于几个关键动作,就在于试飞员毫厘之间的把握。
  
    试飞员在转场飞行中最关心的还是天气,由于飞机的气象雷达还没有定型,飞行中如果意外遇到雷雨和风切面等天气,将对飞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试飞员在空中要以地面气象服务、机载雷达和目视判断“三管齐下”,最大限度保证气象条件。101架的“处女航”似乎也得到了上天的眷顾,飞机在长途飞行中,几乎没有遇到造成阻碍的恶劣天气。
  
    但是飞机驶入陕西商县上空时还是遇到了一段结冰天气。由于飞机提前探测到了这种情况,试飞员们迅速采取行动,立即开启了“发动机短舱防冰”和“大翼防结冰”系统,对飞机关键部位进行了及时防护,确保了飞机的安全,也首次在实践中检验了飞机的防冰系统的可靠性。   
    这次转场,也是对飞机整体状态的一次全面检阅。

    ARJ21-700飞机101架首飞成功后,设计、制造、试飞三大体系的工作人员密切配合,在半年的时间里,重点对飞机的飞控、航电、液压、环控等系统暴露出来的近百项问题进行了逐一解决。期间,机组共进行了18架次试飞,随着问题的不断递减,试飞员们的信心也逐渐增强。同时,试飞现场也进一步理顺了工作脉络,梳理、并有效解决了了相关问题。   
    转场前,各专业技术人员、总师、试飞员共同在湖州召开了转场评审会,把101架飞机自首飞以来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了梳理,甄别出了哪些是转场前必须要解决的,哪些是可以在取证试飞过程中解决的,并形成了一整套决议,为转场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ARJ21-700飞机101架的“处女航”,得到了中途民航各空管部门的大力配合,有关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飞机转场开辟了“绿色通道”。

    在民航华东空管局特批下,101架飞机在某些航路直飞,避开了雷雨天气。

    “你们的飞机飞多久了,各飞行参数保持得非常好。”途经郑州管制区,空管人员主动与机组交流。
  “欢迎你们驾驶我们国家第一架先进的喷气式客机来到我区!”当飞机驶入西安空管区时,空管人员通过无线电热情地对机组表示欢迎。

    这次转场飞行,各沿途管制区都表示,飞机行驶非常稳定,已和正常的民用航班飞行没有两样。

    12时50分,飞机终于到达试飞院机场上空。“看见了,看见了!”大家在现场液晶转播屏上看到了飞机的倩影,随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12时53分,飞机在雨中轻盈地着陆,经过2小时19分的航行,他们终于到家了。



    飞机直接滑向并停稳在观礼台前,现场顿时沸腾了。还没等试飞员们走下飞机,记者们就已按捺不住,围住飞机一阵抢拍。

    12时56分,飞机舱门打开,赵鹏第一个走出舱门,然后是陈明、赵生、赵明禹。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至此,ARJ21-700飞机101架转场圆满完成。

    面对鲜花、掌声、人们赞许的目光,四名试飞员心中清楚,今天只是“迈出了胜利的一大步”,后续异常艰险复杂的适航取证试飞在等待着他们。

    今天的转场,标志着ARJ21-700飞机101架第一阶段研制试飞结束,飞机将在试飞院开始进行第二阶段试飞。而对于相关科目的试飞,我国目前经验还相对匮乏,场场都是硬仗、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艰巨的试飞即将为国产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铺就通天的道路!




在半年的时间里,重点对飞机的飞控、航电、液压、环控等系统暴露出来的近百项问题进行了逐一解决。
————————————————
这充分说明,飞机是试飞出来的,设计只是第一步。如果设计没有出任何问题反倒奇怪了。某斑竹曾说,ARJ21是技术问题不能转场,问题是,哪一个新飞机能保证一设计出来就是完美的?谁能举一个例子?
有意思的是,4个试飞员,有三个姓赵。
据了解,101架机转场前已累计完成了18架次的起落,累计飞行时间34小时11分,飞行高度突破9000米。102架机已完成首飞,进入研制试飞,再经过十几个起落飞行后也即将转场试飞院开始适航取证试飞。103架机改装工作已全面铺开,104架机即将开始总装。
——————————————————————
103架改装,说明对原设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还是另有用途?
中航工业试飞院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期进行了9000米的高空飞行以及8000米的模拟转场演练
---------------------------------
某学霸说ARJ21因气密问题不能超过2000m之语,言尤在耳
11月28日,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架新型喷气支线客机——ARJ21-700在上海首飞成功,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中航工业试飞院见证了飞机从研制到首飞成功的艰辛历程。为了首飞成功这一天,试飞人付出的不仅仅是心血和汗水,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一种振兴国家民用航空事业的情怀。

    上下一心,构建高效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型号任务

    为全面推进ARJ21-700试飞工程,中航工业试飞院于2006年8月就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总工程师为副组长,院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新支线试飞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支线试飞的技术管理工作。并专门成立了ARJ型号办公室、民机办公室和民机试飞大队,为新支线飞机在预先研究、技术改造、人才培训和管理创新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

    在ARJ21-700的试飞管理中,试飞院结合以往经验并针对新支线飞机的特点,引入FAA(民机适航)的安全管理元素,不断完善新支线飞机的试飞现场管理程序。首飞前期,试飞院成立了“试飞院外场试飞队”,全面负责现场的技术、质量、安全、保密与组织工作。人员最多时达到108人,并专门配备了队领导,将各项管理纳入规范化和体系化。

    民机追梦,英雄的试飞员团队再铸辉煌

    11月28日13时24分,ARJ21-700首飞安全着陆。赵鹏、陈明、赵生三名首席试飞员含着泪水走出机舱,中国民机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为确保首飞成功,该院早于2004年就从院内各飞行单位挑选了11名优秀试飞员组成了联合试飞员小组,集中优良的试飞资源实施重点突破。大家极为重视这次首飞工作,用试飞员的话讲:让ARJ21翱翔蓝天,是我们多年的梦想。

    从2005年开始,试飞院安排试飞员们进行了三个阶段的专业培训,分别在国内外大、中型飞机上进行了驾驶资格培训。2007年,试飞院又组织5名试飞员和5名试飞工程师赴美国国家试飞员学校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民机适航审定试飞驾驶技术专项培训。培训结束后,该校校长对中国试飞员的评价是:“你们是试飞员当中的试飞员。”虽然是一句简单的评价,却充满了对试飞员们的肯定。同时,试飞员们还参与了工程模拟器、“铁鸟”、航电试验台等多种地面试验,与科研人员共同进行了试验台的调试工作。通过各种严格的培训,试飞员们在心理和技术上实现了跨越。



    在首飞阶段,3名首席试飞员历时33天,进行了17次/20小时的滑行试验,并不断提高风险性。期间,试飞员们共梳理出50多项问题,覆盖了飞机的各个系统。在飞机设计研制阶段,试飞员和设计生产单位一起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在起落架问题的攻关中,研制方按照试飞员的意见对飞机进行了全面检查,最终查明了问题所在。该起落架的总设计师事后紧紧握住试飞员的手说:“要不是你们,我们是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查明问题的!”。从第四次滑行试验后,飞行组织模式就进行了转换,现场着重围绕试飞员反映出的各种情况,部署如何将问题“关闭归零”。就这样,整个首飞工程不断向前滚动推进,并最终冻结了飞机状态,首飞的道路被打通了。

    勇于攻关,试飞工程师向民机领域发起冲击

    要想完成ARJ21-700的试飞任务,必须要取得试飞技术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预先研究,积极突破关键技术。试飞院各专业研究所课题组所组成的试飞工程师队伍成为首飞的“急先锋”和技术支持者。

    从2005年开始,ARJ21-700试飞工程师队伍云集了该院各专业的精英,在三年的时间中,试飞工程师们攻克了“高平尾飞机失速特性”、“加速停止距离”、“地面最小操纵速度”、“最小离地速度”、“颤振激砺系统”等一系列关键试飞技术。从2003年开始,科研人员还对大飞机载荷课题进行了技术攻关,掌握了一整套试飞方法和测试技术。从2007年起,院各课题组先后来到上海,每天处理着大量的数据,工作精确到可以说清楚每个数据的来源。拿试飞工程师的话讲:“我们了解飞机的状态,要像了解自己的身体一样。”当首飞进入实施阶段后,试飞工程师们针对民机起飞、着陆最危险的构型,对飞机状态进行系统分析,对每一个任务单都反复分析研究,严把技术关口,有力地支持地首飞工作。

    顽强拼搏,为确保首飞打一场测试改装攻坚战

    在ARJ21-700测试改装任务中,试飞院的测试数据在量级上实现了新突破。以往一架新机的测试数据量一般在1000多个,而ARJ21-700首架机的测试参数达到了空前的5000多个,工作量非常大。

    2008年4月,测试改装人员精心进行了施工设计和发图工作,并顺利通过了适航审批。5月份开始,测试改装工作正式启动。由于生产与改装并行,因此测试改装人员的施工时间很紧,30多人的测试改装队伍主要是利用生产线工人吃饭时间和晚上进行工作。改装工作的攻坚阶段主要集中在7、8月份,这正是上海最闷热的季节,而且飞机座舱内人多狭小,一天工作下来,大家的工作服不知被湿透了几遍。仅在铺设飞机电缆中,测试改装人员整机铺设的电缆长度折算下来达到了15公里。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大家没有休息过一天,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改装工作,还得到了发动机首次开车的测试数据。用上级领导的话说,“试飞院测试改装人员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项目公司还专门发来了感谢信。

    临危受命,为保首飞两次攻克“拦路虎”

    临近首飞,由于原研制方开发的地面监控系统(GDAS)不能满足首飞需要。眼看首飞节点在即,现场指挥部非常焦急,立即将情况报告有关领导,希望试飞院利用相关技术优势在关键时刻协助完成监控系统的开发。得知消息后,试飞院刘选民院长、白长义书记,梁相文总工程师立即要求全院各有关单位以“确保新支线首飞安全为第一要务”,全力以赴、迅速进入,帮助厂家尽快开发出符合要求的GDAS软件,确保首飞安全顺利。

    11月19日晚,由该院3名专业组长组成的技术突击队赶往上海,当晚就进入工作状态。他们从系统软件运行、监控画面、遥控接收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对原开发方提供的500多个参数进行逐一检测。在两天时间里,大家从飞行安全角度出发,设计增加了10幅关键画面,并对机上遥测数据生成系统进行了更新,增加了故障参数477个,有效地保证了系统故障监控的实施。随后,大家又对事后数据处理系统软件进行了重新分析,将原来的集中式网络处理模式改为分布式处理模式,使数据处理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为首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一个重大难题刚刚被攻克, GDAS保障现场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测试技术人员在对现场遥测接收系统进行技术摸底时,意外发现自动跟踪系统异常,不能对飞机进行自动跟踪。如果飞机在首飞时升空,GDAS将无法获取飞机的信号,这将直接影响首飞安全。怎么办?试飞院提出不能等靠,要主动出击,积极解决。现场测试技术人员全部上阵,大家经过20多小时的连续攻关,终于在11月25日凌晨4时彻底解决了问题。从GDAS攻关到及时解决自动跟踪系统故障,测试技术人员已连续作战7天。他们虽然面颊消瘦,眼眶深陷,却充满了航空人的喜悦。

    首飞不易,定型更难,随着首飞成功,ARJ21-700的主战场将转向试飞院,也意味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在等待着他们。我们相信,这支过硬的队伍一定能在未来更大的挑战中经受住考验,铸就更大的辉煌!
蒙面侠客 发表于 2009-7-18 09:42

那老大说说,某版主错在哪里了?莫非迟迟不转场没有技术问题的原因??

怎么听您的评价有些摸不着头脑呢。这么大的怨念吗??
孙宝 发表于 2009-7-18 09:52


恩恩,以后太行的问题解决了,老大也可以说,当年某些人居然说太行有问题不甚堪用之语,言犹在耳···
时代战士 发表于 2009-7-18 14:24

有问题不稀奇,客观指出有问题也不稀奇。但是拿着研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去唱衰一个东西就让人很惊奇。
mpzgr1 发表于 2009-3-17 11:14
孙宝 发表于 2009-7-18 09:52

不能超过2000m?
如果说因气密问题不能超过5000m还可以理解,2000m没有逻辑嘛:dizzy:
忠言逆耳!

反观某些人明明没转场还发贴子宣称转场成功,就被捧得一塌糊涂。
SUNFLOWER 发表于 2009-7-18 14:58

是3000米。对应10000英尺。
说实话和唱衰是有本质区别的。
jsj4759 发表于 2009-7-18 09:13

其实ARJ国内部分的大部分都是603完成的,所以转场过来时这边很多人都去接飞机了。

15日这里也就掉了几个点儿,湿度很大热得要命,今天又晒得要命。


试飞员就手持GPS进行辅助导航;自动飞行系统功能没有完全放开,试飞员只能人工操纵飞机,保持飞机的空中状态。
————————————————
这个很正常,一般首次工厂的转场飞行为了安全都是不开驾驶仪的,其余不必要的设备也能不用就不用,肯定都是全程人工操纵飞过来的,只要保证能安全飞过来就成了,以后各机载系统的科目有专门安排的试飞的。



比如飞机在起飞阶段一台发动机失效时,如果飞机的速度小于起飞决策速度,那么试飞员将立即中断起飞。如果飞机的速度大于决策速度,试飞员必须将飞机先拉起,升空后至安全高度后再进行处置。中断起飞时要求试飞员必须执行坚决,操纵精准,机组还编了一套“收油门、拉减速板、最大反推力、根据情况使用刹车或应急刹车……
————————————————
任何民航飞机起飞遇到单发失效,都是这么个处理流程。



由于飞机的气象雷达还没有定型,飞行中如果意外遇到雷雨和风切面等天气,将对飞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试飞员在空中要以地面气象服务、机载雷达和目视判断“三管齐下”,最大限度保证气象条件。
————————————————
气象雷达是国外的货架产品,根据ARJ项目进行了点更改,本质上不会出现什么太严重的技术问题,定型也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还是回正题吧,不用纠结其他了
正题……?

我是专程来拜PLA老大的
据说由于设计错误,油箱有一小块突出,造成客舱地板突出一块
真的假的?
Mutha 发表于 2009-7-20 11:57
门变形了?波音的门的供货商就是中国的
发动机何时能用上自己的才是最大的问题。
大飞机公司的路还很长,祝好运!
7月18日,新支线101架机第一次进行了两架次/13起落的性能试飞。

    当日上午10时04分,由试飞员赵鹏担任主驾驶开始了第一架次的性能试飞,飞机在试飞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检查后,于11时25分着陆。为了使其他试飞员熟悉ARJ21-700飞机的起降性能,飞行机组正副驾驶进行互换后再次飞上蓝天,开始第二架次蹲起落试飞。蹲起落飞行与复飞不同的是,飞机着陆接地后发动机不停车滑行一段距离后再次起飞。目的是训练试飞员着陆与起飞能力。由于大场机场的使用限制,本次进行的12次蹲起落试飞为ARJ21-700型飞机首次进行该类型试飞,既锻炼了试飞员,也检查了飞机的起降性能,为加快后续试飞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完成预定的蹲起落试飞后,101架机最终于13时22分安全着陆。

   该日的飞行最大高度为20000英尺,最大速度扩展到293节,两架次共飞行3小时18分。本次飞行后,飞机在继续进行两至三架次性能试飞后将进入改装阶段。
Mutha 发表于 2009-7-20 11:57

气密的代价;P
找BUG的MM说,一般小BUG 咱不告诉你。。。{:3_98:}
7月22日上午9时104架机开铆
大型商用飞机的难点应该不在设计制造上。
难点在于飞机的使用成本和制造成本,使用可靠性上。
通俗的说就是用中国的飞机不能比波音、空客贵,维护时间不能比竞争对手长,空客飞完只需要加油,简单检查一下就能飞。我们的飞机不能飞完之后再检查7、8个十几个小时。航空公司肯定不会买账的。因为师承苏俄,这方面做得比较差。不过这几年改变也比较大了。
另外一个就是可靠性,这个和安全性几乎是一样的。不安全的飞机谁敢座啊!
蒙面侠客 发表于 2009-7-18 09:46

试飞改装,增加试飞时测试用的仪器设备。
d7llmh 发表于 2009-7-23 22:21

只不过是用来遮挡结构的一层皮做大了点而已,跟气密有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