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出印度洋:缅甸能成北京可靠战略后方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8:23:38
好文转载。。。

魏惟来稿/2009年3月,中国和缅甸双方签署了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其中天然气管道输气干线全长2806公里,输气口径1016毫米,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输油管道全长约1100公里,初步设计一期每年向中国输送2000万吨原油,相当于每日运输40万桶左右。

根据协议中缅油气管道起于缅甸西海岸的实兑港,经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穿过缅甸的钦邦、掸邦,然后从云南边城瑞丽进入中国境内,途经保山、大理、楚雄、昆明等城市。消息说,根据以上安排,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将在2009年9月全面开工,在2012年工程全部完工。

同时缅甸国内政坛自2008年以来也正悄悄发生变化,近年以来迅速崛起的缅甸政治家吴觉敏(U Kyaw Myint)和他所领导的民主联合党(UDP)作为缅甸新生的政治力量,正深刻地改变缅甸的政治生态。同时缅甸军政府正式承诺在2010年举行全国多党大选。可以预料,未来不久,一个全国和解的全新缅甸即将出现在世界舞台。

这一态势的发展,不仅将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原来因支持缅甸军政府而饱受批评的负面影响,而且中缅之间将形成完全不同以往的战略伙伴关系,使得原本只是意图破解困扰中国多年的能源安全“马六甲瓶颈”的中缅油气管道,成为中国着意经营战略大后方、南出印度洋的大棋局中一环,在这个大的战略布局下,更可以看出“大中华经济圈”不仅辐射到整个东南亚,更影响东北亚这样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和格局。

站在更高一个战略层次看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在新疆乌鲁木齐5月7日爆发引起至少184人死亡,1680人受伤这样一个惨烈的民族仇杀暴乱事件后,中国西北方向的安全和稳定矛盾日趋明显。作为拥有中哈油气管道和本身拥有战略资源的新疆包括与其接壤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因为在地理,历史,民族上的纠葛和纷争,未来将进入多事之秋。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中缅油气管道和中国的战略后方,也许将启发我们一个新的战略思路。

缅甸地处中南半岛,陆地紧邻中国,地理上东滨临中国南海,西向印度洋出口,扼守马六甲海峡的重要位置,而战略上则是中国、印度、日本更有外来美国势力的交汇争夺之地。在世界对石油资源的注意力正由波斯湾逐渐转移到中亚之时,中缅关系即将升级战略伙伴关系,缅甸国家地位在世界格局中的分量加重,在地缘政治中,中缅合作态势的形成,也将对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产生更深远的效应,中国能否在此地区采取前瞻策略,为将来局势的发展预先作出伏笔,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关系重大。

中国的战略后方在南还是在北

6月23日,香港文汇报报导说,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最新年报表明,美国近年已经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圈,不是减退了,而是增加了“半个月”,只剩下北面的一个缺口。文章说,在中国的南方,美国正在谋求租借越南金兰湾军港。一旦成事,美国围绕中国南海就有三个海军基地,再加上原来的关岛基地和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美国即对中国南海形成三角合围之势。美国在太平洋早已设有两条战略岛链,越南的金兰湾原不在其中,一旦美国向越南租借金兰湾海军基地,便扼住南海的一个咽喉。金兰湾基地对南海任何一个岛礁的控制力、兵力的投射能力,都高于中国大陆的任何一个海军基地。

在中国的西北面,北约的东扩的脚步越来越逼进中国,五月中,北约在格鲁吉亚举行“合作长弓09”和“合作兰瑟09”军演。国际军事评论认为,尽管这个军演声称是北约的演习,可是北约的味道并不是很重,北约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没有参加;反过来参加军演的国家,相当部分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如格鲁吉亚、乌克兰;还有一部分是前华沙公约国家,如匈牙利、捷克。北约东扩,不但扩到俄罗斯家门口,而且也扩到了中国的家门口。

另外,在东亚还有一个“影子北约”,那就是过去的美、日、韩军事同盟,现在还加上澳洲和印度。如何破解这种从印度到韩国、日本的大环形包围圈实际上才是中国高层急需解决的难题。不但如此,今天的中国外交上能帮上中国在国际舞台说话的国家并不多,跟中国接壤的国家近年来都出现了巨大变化,要么国内政局不稳,要么这些国家对华政策发生变化,让中国的投资和利益在当地遭到挫折,商人欲往却步。

在中国的东北方向,朝鲜历来是中国长期的政治盟友,正是因为有朝鲜在作为中美力量的缓冲地带,让中国减轻不少来自国际间的压力。中国尽管为此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总的说起来,还是划算的。只是朝鲜最近动作频频,试验核武,发射导弹,特别其就在离中国边境5公里的地方举行核试,闹得挨近朝鲜边境的中国学校,在核试当天还以为发生了地震,实在让中国当局不快。当然,即使朝鲜政局或者领导人发生变化,中国根本不必担心朝鲜会朝中国丢核弹。但是朝鲜作为长期盟友,让北京越来越不放心。

在中国的西北方向,巴基斯坦也一直是中国的长期可靠盟友之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之间的外交突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就是选择巴基斯坦进入中国,此一奇招瞒天过海,传为佳话。加上不论巴基斯坦政权内部如何动荡,其执政政府不管誰上台都与中国保持了良好关系。因此巴基斯坦可以算是中国的战略后方。其实这种说法已经为最近的新疆暴乱所证明十分不妥。让中国头疼的是,巴基斯坦国内极端宗教分子跟中国的“疆独”有密切联系,他们是天然的政治盟友。据公开的资料,近年来,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援建项目的人员屡屡遭到破坏,参与当地建设援外中国员工不时遭到绑架勒索,这也使得中国商人和投资者望而生畏。

总起说来,西北边疆因为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民族的种种因素,维持那一地区的稳定还有待长期的努力。加上中蒙,中俄边境,可以说,整个中国北方,看上去没有在美国环中国包围圈中,但作为战略后方,是十分靠不住的。好文转载。。。

魏惟来稿/2009年3月,中国和缅甸双方签署了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其中天然气管道输气干线全长2806公里,输气口径1016毫米,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输油管道全长约1100公里,初步设计一期每年向中国输送2000万吨原油,相当于每日运输40万桶左右。

根据协议中缅油气管道起于缅甸西海岸的实兑港,经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穿过缅甸的钦邦、掸邦,然后从云南边城瑞丽进入中国境内,途经保山、大理、楚雄、昆明等城市。消息说,根据以上安排,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将在2009年9月全面开工,在2012年工程全部完工。

同时缅甸国内政坛自2008年以来也正悄悄发生变化,近年以来迅速崛起的缅甸政治家吴觉敏(U Kyaw Myint)和他所领导的民主联合党(UDP)作为缅甸新生的政治力量,正深刻地改变缅甸的政治生态。同时缅甸军政府正式承诺在2010年举行全国多党大选。可以预料,未来不久,一个全国和解的全新缅甸即将出现在世界舞台。

这一态势的发展,不仅将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原来因支持缅甸军政府而饱受批评的负面影响,而且中缅之间将形成完全不同以往的战略伙伴关系,使得原本只是意图破解困扰中国多年的能源安全“马六甲瓶颈”的中缅油气管道,成为中国着意经营战略大后方、南出印度洋的大棋局中一环,在这个大的战略布局下,更可以看出“大中华经济圈”不仅辐射到整个东南亚,更影响东北亚这样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和格局。

站在更高一个战略层次看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在新疆乌鲁木齐5月7日爆发引起至少184人死亡,1680人受伤这样一个惨烈的民族仇杀暴乱事件后,中国西北方向的安全和稳定矛盾日趋明显。作为拥有中哈油气管道和本身拥有战略资源的新疆包括与其接壤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因为在地理,历史,民族上的纠葛和纷争,未来将进入多事之秋。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中缅油气管道和中国的战略后方,也许将启发我们一个新的战略思路。

缅甸地处中南半岛,陆地紧邻中国,地理上东滨临中国南海,西向印度洋出口,扼守马六甲海峡的重要位置,而战略上则是中国、印度、日本更有外来美国势力的交汇争夺之地。在世界对石油资源的注意力正由波斯湾逐渐转移到中亚之时,中缅关系即将升级战略伙伴关系,缅甸国家地位在世界格局中的分量加重,在地缘政治中,中缅合作态势的形成,也将对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产生更深远的效应,中国能否在此地区采取前瞻策略,为将来局势的发展预先作出伏笔,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关系重大。

中国的战略后方在南还是在北

6月23日,香港文汇报报导说,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最新年报表明,美国近年已经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圈,不是减退了,而是增加了“半个月”,只剩下北面的一个缺口。文章说,在中国的南方,美国正在谋求租借越南金兰湾军港。一旦成事,美国围绕中国南海就有三个海军基地,再加上原来的关岛基地和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美国即对中国南海形成三角合围之势。美国在太平洋早已设有两条战略岛链,越南的金兰湾原不在其中,一旦美国向越南租借金兰湾海军基地,便扼住南海的一个咽喉。金兰湾基地对南海任何一个岛礁的控制力、兵力的投射能力,都高于中国大陆的任何一个海军基地。

在中国的西北面,北约的东扩的脚步越来越逼进中国,五月中,北约在格鲁吉亚举行“合作长弓09”和“合作兰瑟09”军演。国际军事评论认为,尽管这个军演声称是北约的演习,可是北约的味道并不是很重,北约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没有参加;反过来参加军演的国家,相当部分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如格鲁吉亚、乌克兰;还有一部分是前华沙公约国家,如匈牙利、捷克。北约东扩,不但扩到俄罗斯家门口,而且也扩到了中国的家门口。

另外,在东亚还有一个“影子北约”,那就是过去的美、日、韩军事同盟,现在还加上澳洲和印度。如何破解这种从印度到韩国、日本的大环形包围圈实际上才是中国高层急需解决的难题。不但如此,今天的中国外交上能帮上中国在国际舞台说话的国家并不多,跟中国接壤的国家近年来都出现了巨大变化,要么国内政局不稳,要么这些国家对华政策发生变化,让中国的投资和利益在当地遭到挫折,商人欲往却步。

在中国的东北方向,朝鲜历来是中国长期的政治盟友,正是因为有朝鲜在作为中美力量的缓冲地带,让中国减轻不少来自国际间的压力。中国尽管为此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总的说起来,还是划算的。只是朝鲜最近动作频频,试验核武,发射导弹,特别其就在离中国边境5公里的地方举行核试,闹得挨近朝鲜边境的中国学校,在核试当天还以为发生了地震,实在让中国当局不快。当然,即使朝鲜政局或者领导人发生变化,中国根本不必担心朝鲜会朝中国丢核弹。但是朝鲜作为长期盟友,让北京越来越不放心。

在中国的西北方向,巴基斯坦也一直是中国的长期可靠盟友之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之间的外交突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就是选择巴基斯坦进入中国,此一奇招瞒天过海,传为佳话。加上不论巴基斯坦政权内部如何动荡,其执政政府不管誰上台都与中国保持了良好关系。因此巴基斯坦可以算是中国的战略后方。其实这种说法已经为最近的新疆暴乱所证明十分不妥。让中国头疼的是,巴基斯坦国内极端宗教分子跟中国的“疆独”有密切联系,他们是天然的政治盟友。据公开的资料,近年来,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援建项目的人员屡屡遭到破坏,参与当地建设援外中国员工不时遭到绑架勒索,这也使得中国商人和投资者望而生畏。

总起说来,西北边疆因为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民族的种种因素,维持那一地区的稳定还有待长期的努力。加上中蒙,中俄边境,可以说,整个中国北方,看上去没有在美国环中国包围圈中,但作为战略后方,是十分靠不住的。
蛮夷是靠不住的,只能利益捆绑,同时小心提防
南出印度洋是中国的战略需要

从中国今天经济发展的现实角度看,印度洋对于中国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从印度洋或经过印度洋获取大量国家建设急需的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中国国内民间和官方的舆论一致认为,破解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的包围圈最可操作的动作就是建设中缅路上通道,打通陆地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实际上,随着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两国之间的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都在相关的规划中。这不但考验中国的财力和物力,从长远看更是考验中国的国际政治影响和外交及安全方略。

首先围绕着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对于目前中国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来说,必定将重新洗牌。整个西南的经济将由这条油气管道而重新布局。云南目前缺乏大型炼化企业,主要依靠华南、西北等炼油厂提供成品油,运距长,成本高,而且处于全国成品油供应的末梢。同时云南在最近这些年来,一直是以烟草工业为支柱性产业链,这种产业单一性影响了云南经济的发展,中缅石油管道将使云南以国家石油炼化基地为依托,加快形成群体支柱产业,正是因为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使得云南省整个面临产业更新升级腾飞,前景不可估量。

其次,中缅油气管道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咽喉要道,从而使得当地的交通运输也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据中国有关方面的规划,最终将形成欧亚大陆的高速公路、铁路通过中国伸向印度洋的一大出海口。不仅如此,还将成为中国通往整个亚洲中南半岛交通枢纽中最重要的一环。

第三,国防上,不单中国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由此可以直接中国腹地,而且对中国西藏的统一和安全,从侧面钳制印度的军事动作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使中国最终面临不是一个太平洋,而是将面临与南亚诸国特别是与印度竞争的印度洋这样一个“双洋”格局。原来似乎很遥远的印度洋也将成为中国海军的活动的近海领域。

第四,站在中国战略经济发展这个角度看,云南省地位上升,昆明也具有了如果长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广州、香港,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一样的龙头地位,成为西南经济圈的核心,其影响辐射到重庆,贵州甚至西藏;据专家预计,中缅管道在一期2000万吨的基础上,二期以后还将有望引进4000万到6000万吨的原油,这一数字大约接近中国2008年原油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以这些原油加工的石油产品,除覆盖西南地区外还可销售到湖南、湖北,甚至还能向东南亚辐射。

第五,修建这条管道还能促进中缅边境的和睦,巩固缅甸政局的稳定,可以为中国创造极具价值的地缘缓冲。因此,缅甸对中国而言,已经远远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一般友好国家,而是攸关中国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战略伙伴。环中国周边所有接壤。。国家,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象缅甸一样,对中国如此重要。同时站在中国国家利益这个角度看,缅甸地位上升,将成为中国影响南亚,东盟,钳制印度的重要力量。加上缅甸本身的特殊地位,在国际政治博弈中所其的作用,远远超过所有环中国接壤的国家,如北部边境的传统友好国巴基斯坦,也远远超过中国和西方国家冲突“缓冲地带”的朝鲜。

缅甸将成中国战略后方

缅甸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从地理上来说,缅甸虎视着马六甲海峡出口,西可以压缩印度向南海、东南亚一线伸展的空间,北可依托中国,辐射老挝、泰国东盟国家的陆地联络。如果说控制新加坡就控制了马六甲的咽喉,那么控制了缅甸就相当于掐住了咽喉的气门。

于是乎,在当今的客观现实大环境下,不约而同,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中国南方边疆,其中缅甸这个与中国接壤边境线最长,两国交往历史最久的国家更成为关注的重点。人们发现,中国近现代国家交往历史中,很少发生造成中国困扰和忧心的事情发生,特别是长达2000多公里的中缅边境,自上世纪60年代划定疆界以后,基本是和平稳定。和其他国家如朝鲜、巴基斯坦等国相比,缅甸实际上可以算是中国最稳定和安全的后方。

另外,在其他国家关系中需要担心的种种历史、民族问题,在缅甸却根本不存在。不止没有这些问题,反而缅甸的国内反对力量和中国官方有天然的友好关系。换句话说,中国与缅甸,既有官方层面长期友好关系,也有在野的、民间的友好关系,甚至缅甸国内的分裂势力和反对力量也与中国官方关系交好。这在国际间的国家关系交往中是一种不多见的现象。

中缅之间铺设油气管道可以看作是中国的主动性的姿态南下印度洋。也可以看做是缅甸军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为打破西方和美国的经济封锁而主动拿油气管道这张牌向中国政府示好。不可否定,军政府当局对中国的示好,既是外部压力的结果,也是国内局势不稳暂时妥协的权宜之计。摆在人们眼前的问题是,若中缅之间真的能成为战略伙伴关系,那么如何继续保持这种关系,发展这种关系,使之不成为第二个朝鲜?

同时,缅甸国内军政府执政的生命力还有多久?目前被软禁的昂山素姬有没有可能在2010年执政上台?上台后其政策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如果是军政府继续执政,缅甸有没有出现正式的国内反对党?反对党的对华政策又将如何?会不会对军政府形成实质上的制衡作用?在2010年缅甸多党选举中,哪一方政治力量上台执政,是否会引发另一波“颜色革命”,军政府会不会再次强力出手,接管政权,这些问题,的确都还有待观察。

正因如此,经营缅甸,使其成为中国最安全、友好、可靠、忠实的邻邦和战略盟友;经营缅甸,使中国突破西方和美国战略包围圈;经营缅甸,使其成为中国的战略后方,同时通过中国对缅甸的政治影响,让缅甸实现政治上的平稳过渡,让缅甸人民通过中国在缅甸的巨额投资也获得实惠,而不让缅甸成为第二个朝鲜,就成了中国执政高层必须考虑的当务之急。

中国出于自身利益和战略考虑,目前在国际舞台上支持缅甸军政府,甚至在不惜在联合国安理会投反对票,反对美国提出的制裁缅甸议案。这一政策,实际在国际上给中国造成不少困扰和负面影响。同时出去本身安全考虑,即使以昂山素姬为首的民盟上台不会采取反对中国的政策,中国也决不会冒然公开支持昂山素姬和她的民盟。不止中国,早在几年前,印度尼西亚外长就提过,昂山素姬领导的民盟并不是代表民主的最佳选择。

2009年6月8日,新加坡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吴作栋访问缅甸,他在会晤缅甸领导人丹瑞(ThanShwe)、总理添盛(TheinSein)时表示,缅甸军政府应确保2010年举行的大选,是一次自由、公平的选举,并且让各方都能够参选。因为只有这样的选举,才是合法及具有公信力的。吴作栋向缅甸领导人强调,缅甸这场选举必须让缅甸各方都能参与。同时,缅甸反对派人士也必须体认军方在寻求国内和解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吴作栋同时指出,缅甸政府面临的另一挑战,是说服十七个已经签署停火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放下武器,参加大选。丹瑞和添盛都向吴作栋保证,他们决心在明年举行一个自由、公正且透明的选举。

紧接着吴作栋访缅,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貌埃副大将于6月15至20日率团访问中国。随访的有缅国防部官员及国家计划与经济发展部、能源部、一电部、商务部及外交部部长等。貌埃在中国分别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举行会谈,会谈中,习近平强调,作为缅甸的友好邻邦,中方真诚希望缅甸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和解。相信在缅甸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一定能够妥善应对内外挑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实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貌埃回应道,缅中两国明年将迎来建交60周年,缅方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弘扬缅中友好传统,深化两国在各领域合作,推动缅中关系再上新的台阶。

新加坡媒体评论,貌埃一贯作风低调,并非亲华人物,曾主张与北京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印度等周边大国对缅误解与影响合作关系。貌埃曾于1996年率缅甸军事代表团访问中国,2000年应邀访华并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缅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2003年8月率高级军事代表团访华。貌埃此次应邀访华,目的在与中国加强“全方位”合作关系,并为明年的后大选时代经济发展打基础。
[缅甸第三方政治力量崛起?

在深层次看中缅关系,两国实际上仍然有不小的戒心,在缅甸看来,中国做邻居实在是太强大,因此军政府对中国有提防之心,在政策上对中国商品输入加以限制。例如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中缅贸易有过快速的发展,中国商品曾在缅北市场占有90%的份额,在缅甸中部的曼德勒市占有率为50%。那时缅甸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就是对华贸易。随着缅甸军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东南亚其它国家和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商品和投资相继进入缅甸,导致中国商品在缅甸占有的份额下降。

其次缅甸国内政局发展的不确定性始终是中缅关系的一个隐忧。缅甸军政府在国际上长期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严厉经济制裁。缅甸国内的社会对立状态短期内难以消除,政治民主化进程步履艰难,民族和解问题的解决也尚需时日。对缅甸军政府目前而言,发展经济是当务之急,缅甸政府迫切需要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目前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是,当形势发生变化,缅甸会不会再次发生60年代和80年代那样的排华事件?实在很难预料。

第三,缅甸最近表露出希望改变军购对象,出现了对中国的军售有所放缓,转而投向印度的意图。在接收了歼教5和坦克之后,缅甸拒绝了中国提出的1亿美元的军购低息贷款。同时缅甸尽力做出些平衡手段避免因与北京关系过热而引起其他东盟国家的联合制抵。因为东盟各国在潜意识里,一直担心中国的地区霸权,尤其是与越南和菲律宾在南中国海问题的冲撞。

然而,最近在缅甸境内和海外迅速崛起,并获得缅甸社会各阶层广泛支持的缅甸民主联合党(United Democratic Party)的纲领和发展势头,引起包括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密切注意。尤其是这个党的灵魂人物﹑常务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吴觉敏(U Kyaw Myint,中文名胡华)对媒体公开表示,“民主联合党的外交纲领主轴,就是发展更加健康紧密的缅中关系,而不是倒向美国﹑欧洲,或者印度。”同时继续支持可可岛(Coco Island)继续作为中国通向印度洋的海军基地。如此明确的表态,等于是给中国政府一颗定心丸。

许多海外媒体认为,缅甸民主联合党的崛起代表着缅甸政坛上第三种政治力量的形成。是在军政府和昂山素姬的民盟政治对立两极之外的“第三极”。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卻忽视了民主联合党在缅甸政局中完全是作为一种崭新的政治力量出现在舞台这个现实。与所谓“第三极”不同的是,缅甸民主联合党并不仅仅寻求在军政府与民盟之间寻求平衡,更重要的是,民主联合党宣称,他们將要实现与现在的军政府和解,与其共同治理国家,力促军政府在政治上大步走向多党民主联邦制,同时在经济上加速开放自由市场经济。从而在缅甸走出一条国家和解,民族共治,经济发展的新路。这种与军人政府达成和解共治,让国家走向和平发展的模式,正是由该党的核心人物吴觉敏提出来,因其路线纲领与前“印尼模式”相似,所以有人称为“吴觉敏模式”。

“吴觉敏模式”与缅甸政局前景

“吴觉敏模式”可行吗?他的主张和路线会被缅甸国内和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中国、东南亚这些国家所接受吗?同时缅甸民主联合党具备有问鼎大位,实现与军人共治的实力吗?

2008年3月27日,联合国缅甸问题特使甘巴瑞透露,缅甸军政府正在寻找一个接近印度尼西亚的模式,从军人统治回归到文人政府,最终达到民主目标。联合国在评估缅甸“民主蓝图”时认为,即使军政府正试图找寻未来大选中赢得胜利的方式,但这不意味着缅甸会有另外半个世纪的军事统治。联合国报告认为,缅甸新宪法象征权力机构结构上有着重要且象征性的改变,这将逐步引起更巨大的变革;这也是发生在许多国家的民主转型模式,包括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海峡时报》说,如果缅甸军政府采用印度尼西亚模式,这意味着距离民主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但甘巴里认为,如果采上述方式,也不代表输掉民主,反对党也尚未完全拒绝这个宪法方案,“这代表他们仍在公投和中寻找出路和改革的机会”。

2008年5月,缅甸在军政府控制下,全国公投通过新宪法。新宪法规定,缅甸国名为“缅甸联邦共和国”,实行总统制,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议会分民族院(相当于上议院)和人民院(相当于下议院)。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是包括三军总司令在内的国家国防和安全委员会的首长。新宪法载明,缅甸实行多党制、市场经济制度,奉行自主、积极、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国家间友好交往,奉行和平共处原则,不允许外国在缅甸驻军。

新宪法规定在议会中,非选举产生(三军总司令提名)的军队议员占议员总数的25%;政府部门的国防、安全、边境管理职务必须由军人担任;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军队可以在总统授权下接管国家权力;现军政府制定的与新宪法不违背的法律以及军政府已签署的协议将继续有效。同时新宪法也规定了6个少数民族拥有自治地区。

分析人士指出,缅甸新宪法确保了军政府能更强有力地推进自己主导的民族和解和民主进程。也有舆论认为,缅甸由此进入了军政府向民选政府过渡的阶段,在2010年大选后,军政府将依照其此前宣布的民主路线图计划移交国家权力。如果2010年不发生意外,缅甸走向缅甸式的民主道路已不可逆转。而在未来相当长时期里,军队仍将在缅甸国家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比较印尼我们知道,印度尼西亚已故总统苏哈托1968年上台后,保障军方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包括保证军方在国会的席次,并让军队担任管理者的角色。但政治上没有禁止政党活动。在苏哈托统治印度尼西亚三十年倒台后,1988年军队将权力归还给文人政府,但仍在印度尼西亚拥有影响力。

联合国在评估缅甸“民主蓝图”时认为,即使军政府正试图找寻未来中赢得胜利的方式,但这不意味着会有另外半个世纪的军事统治。联合国报告指出,缅甸新宪法象征权力机构结构上有着重要且象征性的改变,这将逐步引起更巨大的变革;这也是发生在许多国家的民主转型模式,包括印度尼西亚。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伊恩•凯利2009年5月19日称,奥巴马政府正在全面检讨对缅甸政策,以寻求通过最为有效的方式推动缅甸“民主化进程”。凯利说,仅靠制裁或接触都未能成功地使缅甸发生改变,美国对缅甸政策的目标是“鼓励民主化进程及对人权的保护”。奥巴马政府正在全面检讨对缅政策,以确保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实现上述目标。这实际上暗示,美国实际认同联合国关于缅甸民主路线图的描述,也乐于看到缅甸出现一个能与军政府共享政权,且对军政府有制衡作用的民主政党。
崛起中的缅甸民主联合党

缅甸全国政党的数量在1989年3月达到最高峰的233个,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多。到1990年5月大选时,只剩下93个政党。到2008年,全国还有九个合法政党,其中七个是少数民族政党。其中全国民主联盟(NLD)是缅甸最大政党,也是最大反对党。该党在1990年5月27日的大选中获得485个议席中的396个席位。主席吴昂瑞(U Aung Shwe),总书记昂山素姬(Aung San Su Kyi)。但缅甸军政府却拒绝交权给民盟,还将昂山素姬长期软禁起来。由于昂山素姬长期被拘禁,导致该党人心涣散,缅甸政坛发生极大变化。

过去20年来,作为前缅甸民族英雄昂山将军的女儿,昂山素姬领导民盟与军政府抗争,获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但是却没有取得有效的成果,也让西方国家支持民盟的资源消耗殆尽。更重要的是,民盟的民主争斗,缺乏缅甸各邦(自治区武装和人民)作后盾,民盟只是在前首都仰光等中心城市举行各种活动,而缺乏全国各地草根和上缅甸各民族自治邦的支持。

到今天,缅甸愈来愈多民众,包括僧侣﹑学生﹑知识分子,也逐渐看到民盟只是受西方支持,是美国亚洲战略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没有改造缅甸的真正切实可行的建国计划。再加上昂山素姬本人从未在缅甸任何地方执政,或有任何行政经验。同时昂山素姬和缅甸军政府的僵硬关系也让军政府始终不会接受昂山素姬作为未来缅甸的领导人。愈来愈多的缅甸政坛领袖并不看好昂山素姬未来在缅甸的政治前景。

2008年,缅甸军人政府宣布2010年举行多党大选,2009年1月,缅甸民主联合党与军人政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缅甸驻美大使馆内举行了第一次谈判。军政府当局批准缅甸民主联合党为合法政党,并同意缅甸民主联合党参加2010年的选举。缅甸民主联合党主要由缅甸各地方民族武装领袖、原民盟成员、学生领袖、高级知识分子、成功商人、前国家领导人后裔和部份缅军人等组成。该党以继续推动缅甸走向民主化为号召,团结国内最广泛人民支持和政治势力加盟。在这种情况下,异军突起的缅甸民主联合党成了人心涣散的民盟另一个选择,,人数迅速达到300万党员。缅甸民主联合党实际上已经成为缅甸最有实力的第一大党。

在国家政治上,民主联合党公开宣言不与军政府搞全面对抗,不搞单纯的西方式民主,同意与军人共同治理国家,接受新宪法和2010年大选。支持真正联邦制,保护缅甸各个民族的利益,力促军政府在政治上大步走向多党民主联邦制,同时在经济上加速开放自由市场经济。民主联合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务实地引导军人政权走上国家和解道路,并在参选的基础上表达地方和各族裔各阶层的意见,真正实现国家的和平和稳定。

在外交上,民主联合党促使军政府走向改革,让缅甸走向和谐,这对中国是绝对的利多。同时该党还明确了未来建立更加健康紧密的缅中关系的外交主轴,支持继续将可可岛(缅甸西南部)继续作为中国通向印度洋的海军基地的政策。同时在美国召开的缅甸在野力量联席会议上,美国和欧盟都看到了这个现实,开始重视与民主联合党的互动。

同时民主联合党在缅甸有极为深厚的草根力量作后盾,一方面有许多已故前国家领导人的后裔出身的精英作为号召,其中囊括了缅甸开国元勳第二代如开国总理吴努的儿子吴翁﹑女儿丹丹努﹑缅甸法律之父吴欠吞的儿子吴衣吞等,另一方面,更有缅甸各少数民族和地方自治邦的支持,事实上,该党的领导人吴觉敏本人就有前缅共和少数民族背景,而且与西方各国政要关系良好。他本人与缅甸军政府合作过,并参与过缅甸国家边疆开发委员会的工作,担任过部长级的国家边疆开发委员会副主席。

吴觉敏是缅甸政坛最大黑马

吴觉敏出生于缅甸掸邦(Shiang State)贵开县孟波镇,靠近中国云南的德宏州,父亲为缅甸的克钦族人,母亲是缅甸第六代本土华人。吴觉敏的父母也是英国殖民时期缅甸的精英,而他本人曾在中国云南受中文教育。六十年代,因为缅甸奈温政府採取高压民族政策,导致吴觉敏与当时大多数掸邦青年一样加入缅共,在当时的缅共部队中,要么能战不能说,要么能说不能战,象他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实际作战能力的指挥员并不多见。吴觉敏逐渐成为缅共和缅甸地方武装中知名的战将,任当时缅甸人民军军分区司令员。

1989年,随著中国改革开放后对缅共政策的改变,尤其是当时缅甸客观条件的改变,时任缅共政治局委员的吴觉敏认为武装革命改变缅甸的道路已经行不通,因此在1989年冒著生命危险,率先发起反对内战,毅然与缅甸军政府谈判寻求和解。吴觉敏的行动,得到了缅甸各邦地方武装力量的支持,原先的缅共控制范围纷纷脱离缅共,成立了果敢、佤邦等4个特区。缅共剩余部分此后结束了政治活动,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延绵近40年的缅甸内战终告结束,缅甸历史翻入新的一页。

内战结束后,吴觉敏从1991年起,成为各邦的总代表常驻仰光,接洽各邦与缅族军人的合作交涉事宜,并参与缅甸国家边疆开发委员会的工作,担任部长级的国家边疆开发委员会副主席,而主席则是军政府的主席,先是苏貌大将,后是丹瑞大将,而军政府的总理,也是另一个副主席。除此以外,因吴觉敏早年曾有出任人民军东北军区财政部长的经历,所以在军政府里还兼任各邦特区中央财政部副部长。

亚洲周刊文章指出,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吴觉敏从一个军人成功转变成一个政治家,累积了中央政府的经验,培养了全国的视野,更奠定了与各邦地方政府与武装力量的紧密联繫与丰沛人脉,吴觉敏成为全国知名的领袖。与此同时,吴觉敏展现了惊人的企业家能量。他在1991年到1997年之间,创建了缅甸最大的企业财团即中原集团,下辖银行﹑房地产﹑製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总资产达到六十亿美元左右。

1997年,由于吴觉敏一直反对缅族军人长期对缅甸国家的军管,而遭遇军政府的忌恨,终于被缅族军人抓入监狱软禁起来,一直到1999年,在缅甸僧人和美国驻缅甸使馆的帮助下从监狱走脱,先是逃到泰国,后到了美国,居住一段时间后,再移民到了加拿大。但吴觉敏下辖中源集团资产被军政府接管。吴觉敏从头开始,依靠本身能力进入了西方的资本运作市场,先后建立了多个上市公司,重新累积了经济实力。而作为民主联合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不讳言自己是党的主要经济支柱,并凭藉著与缅甸各邦的关系,拓展党在缅甸地方的力量,同时,他在美国﹑加拿大的优势,也让他成为党内负责国际事务与经济财政的重任。

吴觉敏身上的华人血统,使他对中国和中华文化情有独锺,1997年和2001年,曾经两次带队访华。在中国教育部负责人的陪同下,他考察了新疆、青海、陕西、云南、贵州、山西等省的扶贫教育,捐资4800万建立了贫困儿童教育基金。这一教育基金,在建造贫困地区的小学校舍,帮助失学儿童重新就学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程思远、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和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副部长韦玉都曾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过他,向他表示感谢。中国央视和各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以很大篇幅对他进行过相关报导。

居住加拿大后,吴觉敏与加拿大政府和国会议员都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在美国参、政两院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议员中也都建立了丰沛的人脉。缅甸军政府和缅甸民主联合党在美国的首次会晤,就是由吴觉敏一手安排推动的。由于吴觉敏这些独特的军人、政治家、成功商人、少数民族等特殊背景,以及与中国和西方等国家的人脉关系,使他能在最大范围内被缅甸各阶层人民和整个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缅甸政坛最大黑马。尤其是在亚洲这个有本身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进程的区域,吴觉敏所提出来的和解路线以及渐进民主模式,更是为亚洲和东盟各国所认同。

中缅关系近半个世纪来,一直维持友好安定的局面,1949年新中国建政之初,受到西方的围堵封锁,当时仰光成为新中国走向世界的通道。在万隆会议、以及中国加入联合国等问题上,缅甸都是北京的盟友。中国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曾多次访问缅甸。经过中国几代领导人的经营。多年来,中缅两国尽管经历过历史上国际环境动荡,国内政治局面的变迁,主要领导人的更替,但两国之间始终维持了一个基本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在中国国际交往的历史是十分罕见。

不过两国关系虽然少有摩擦,但也少有发展。这与双方都没有把对方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伙伴来经营有关。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云南和缅甸,老挝等地的认识,还处在那是一片荒蛮之地,还在那里追寻三国时代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的茶马古道遗迹。不过世间风云变幻,如今站在中国今天面临来自不仅是太平洋,而且来自印度洋这样一个“双洋格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中缅关系,无论是双方交往层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投入资源上,都需要重新定位与调整。
中国外交思路的战略挑战

很明显,缅甸国家的国家和解、政治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现在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和整体国家安全联系到了一起。中缅之间更广泛、更深入的交往和合作也即将提到中国最高层领导的议事日程。即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让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一个可以在中西方之间缓冲平衡,又能说得上话,使得上力的这样一个盟国,是中国国家利益最实际需求和最大考量。必须承认,目前中国在国际上鲜少坚实的,放得心,说得上话的盟友。中国在外交思路上一直没有跳出支持现实执政政权的做法,而畏于与在野的各个政党与民间团体广交朋友,许多援建或者援助项目,很少普惠当地民众,这样往往造成和中国打交道的政权只把中国当成一个棋子来调控国内政局,而不是坚定的盟友。

缅甸军政府是中国的坚定盟友吗?估计没有一个中国政治家都不敢保证。军政府在缅甸的日渐艰难,连军政府本身也清楚民主进程不可逆转,到2010年,军人政权极有可能在与反对党民盟领袖昂山素姬举行对话并按计划进行新宪法的全民公决和举行大选。缅甸未来能否把自己拴在中国这条船上,一样有很大不可预估性。如果缅甸民众不能真实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实实在在好处,中国也在缅甸找不到能主导缅甸社会发展、对中国友好的政治势力,把破解“马六甲困局”寄望于一个摇摇欲坠的军政府,那也太过一厢情愿。如今,面对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让在缅甸经营已久的印度、日本等国倍加警觉,尤其缅甸军政府也在中缅和印缅之间玩弄政治手腕,迫使中国付出更多代价。面对风雨飘摇,危机四起的缅甸政局,中国执政当局若不是能未雨绸缪,预埋伏笔,提前布局,极有可能,“马六甲困局”未解,中国又陷入一个新的“缅甸困局”之中,难以脱身,最后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尴尬。

中国学者、专家的报告指出,“我们研究认为,缅甸的军人政权,不论是直接统治,还是间接统治,军人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力量对比中占有绝对优势,有能力控制整个国家的局势。我们当时的判断就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至少在10—15年,缅甸政局不会发生大的更迭。”专家报导指出,退一步说,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角度分析,未来的缅甸不论是由军人执政还是民主党派执政,都不会与中国交恶,即使有西方国家和印度的压力,也不会轻易改变与中国政府之间已经签署的协议。尤其是缅甸民族主义情绪比较强烈,自独立以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在未来允许外国军事力量进入其领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除非是遭到外敌入侵。

有些专家说,缅甸经过2007年的“袈裟革命”和2008年的“纳吉斯风暴”,军政府仍牢牢掌握政权。说明缅甸军政府在国内仍然具备有很强的实际控制能力,而且近年军政府在“还政于民”方面也采取了一些行动,比如释放政治犯、加快新宪法的制定,2008年,缅甸还通过了宪法公投。“在西方支持下的还有一些民主人士和反对派很难成气候。”学者都认为,即使有一天缅甸成立民选政府,缅甸政府也仍然会把维持良好的中缅关系作为其施政的重要基础之一,中缅关系不会走向破裂。

专家的看法在整个中国的知识界可以说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不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忽视了印度在地缘政治上对缅甸的作用以及执政的缅族军人本是亲印仇华的这样一个大前提。可以说,在未来可见的年代里,中国在经营缅甸成战略后方这个核心问题上,必然会遭遇缅甸占60%人口比例的缅族的排华情绪,以及在这样情绪控制下的缅甸军政府当局的对华政策,而直接阻扰中国的经营缅甸并与中国争夺缅甸的国家就是印度。

中缅关系中的“大印度”文化圈

“大印度(Greater India)”文化圈在历史上包括了整个东南亚,一直延伸到广袤的马来岛链和印度尼西亚岛链。马来亚和印尼马来语中比比皆是的印度词汇之外,从新加坡(狮城),到被越南吞并的古国占城(占婆补罗),无不是典型的印度语地名。可是今天这一区域中,要么是佛教多数的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和柬埔寨,要么是早已成为回教多数的国家。缅甸,特别是缅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有无处不在的印度文化底蕴,以及缅族优越的传统观念,虽然缅甸军政府40年来被国际社会封锁,其国家也相对独立,也没有任何国外军队驻扎在缅甸,但缅甸受到美国、西方,日本,韩国尤其是邻国印度的影响仍然非常大。

印度对缅甸的影响,首先不可忽视的是,印度文化在历史中对缅甸的天然影响。缅甸文化可以说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缅甸的南部基本上是缅族的范围,缅族占缅甸人口的60%以上。缅族文化可以说就是印度文化的延伸,缅甸的北方,是占缅甸3分之2国土面积的钦族,克钦族,掸族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本身就是中国的傣族,景颇族,彝族的后裔,缅甸的少数民族实际是中华文化的延伸。无论从历史上,还是血缘关系上都天然亲近中国。

缅甸的主要民族共有8个,即缅族、克伦族、掸族、若开族、孟族、克钦族、钦族和克耶族。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其他为缅甸的少数民族。缅族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一带,即人们所称的“缅甸本部”。缅族居住区物产丰富,水草丰茂,伊落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有名的“鱼米之乡”,盛产稻米,水稻产量占缅甸水稻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被誉为“缅甸米仓”。

克伦族是缅甸最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缅甸东南部克伦邦,也有部分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掸族是缅甸的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区是缅甸东部的掸邦。掸邦是缅甸全国最大的邦,总面积为1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缅甸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靠近中国和泰国。若开族是缅甸的第三大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缅甸西部沿海的狭长地带。孟族是缅甸的第四大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缅甸东南部孟邦。

克钦族是缅甸的第五大少数民族,克钦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源自中国青藏高原东部。钦族是缅甸少数民族中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缅甸西北部钦邦。克耶族人是缅甸第七大少数民族,也是缅甸最小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缅甸东部的克耶邦。克耶族与克伦族是兄弟民族,因其居住在山区被称为“山区克伦”,又因其喜穿红色服饰,曾被称谓“红克伦”其实缅甸的掸族,在中国称为傣族,缅族人把他们称为掸人,克钦族,中国称为景颇族,又叫白夷,缅族人称他们为阿昌,云南与掸邦,还包括泰国与老挝的一部分,在中国唐宋时代梵语称爲“妙香国”。元明清时掸邦与云南分家,但无边界,你来我往。英国统治时期称掸邦(Shan States)。

缅甸最近这40年来执政的军政府成员大部分是缅族为主,缅族种族主义者一贯仇视当地的“华族”,其实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华裔,事实上,军政府执政40年来,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都相继爆发过仇华运动,军政府当局没收华人的资产和企业,关闭华人学校,不准华裔儿童学习中文。让缅甸的华族人损失惨重,倍受欺压。同时,借助意识形态的不同,在国内上执行仇华,排华政策。甚至把“华族”视同“剥削阶级”和“外国人”。

的确,缅甸军政府现在不排华,不但不排华,甚至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亲华政策,但必须看到,那是他在国际内外交困的客观环境所造成的,军政府只能倚靠中国的支持才能维系政权和统治,排华等于自掘坟墓。同时军政府当局在对内政策上,则始终没有解决国内遗留多年的“华族”问题,可以说,缅族的那种根深蒂固的蔑华、排华,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会被煽动起来。过去的半个世纪来,海外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华人遭遇的的类似事件太多太多,中国政府以往在这些地方的大量资金投入和建设也化为反华叫嚣的烟尘。完全可以设想,只要军政府当局在中国援助下缓过劲来,觉得日子好过了,加上国内又没有一个亲中的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制衡,加上旁边的印度借助民族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借助一个细微末节的小事,趁机发难,再次出现排华事件,让中国辛苦投资多年的心血化为流水,这谁也不能保证。

印度加紧对缅甸的控制

说到底,中缅关系潜在的最大不稳定因素其实就是印度在印度洋的控制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和挑战。由于缅甸地处东南亚和南亚之间的战略要冲,印度一直在控制安达曼海方面怀揣野心,并设立了面向孟加拉湾的海军东部司令部,还在安达曼群岛部署了拥有多艘航母和潜艇的基地群。为争夺缅甸的油气资源,印度方面投巨资援助缅甸建设实兑港。印度同样重视缅甸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且已与缅甸开展能源合作。从2004年8月开始,缅甸每年从印度的阿萨姆邦进口500万吨柴油,并也准备兴建两国之间的输油、输气管道。2006年,包括印度空军元帅、.陆军参谋长在内的军事高层都访问了缅甸。

当年12月30日,印度国防新闻网、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教徒报相继报导:印度将在未来几个月向缅甸政府提供印度研制的ALH先进多用途直升机、侦察机、105毫米山地火炮系统,还将加强在能源外交领域的合作。购买大量缅甸的孟加拉湾近海天然气,阻断缅甸和中国、泰国的能源合作。该报导说,印度政府还将提供30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该方案包括直升机、技术升级缅甸的俄罗斯和中国产战斗机、海军侦察机和雷达。这些直升机飞机雷达系统都将由世界军工百强的著名军工企业印度Bharat重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改造。

美国《华盛顿时报》2007年3月24日刊文称,印度正在向缅甸军政府提供武器装备,以抗衡中国在缅甸不断增强的影响力。报导说,2006年12月,缅甸军方官员访印度时希望新德里提供军事装备。2007年1月,印度外交部长慕克吉访缅时称,缅甸的请求获得了印方“积极回应”。虽然具体细节尚未披露,但报导称缅甸希望印方提供野战炮、直升机、潜艇、迫击炮、侦测潜艇的声呐设备、侦察机以及米格战机配件。

印度陆军副参谋长2007年10月披露,印度其实已经在向缅甸提供包括野战炮和榴弹炮在内的军事装备。印度海军去年向缅甸提供了两架“BN-2”海上侦察机、舰载防空炮以及其他侦察设备。另据缅甸人士说,自2003年以来,装有军用物资的卡车,不断从印度东北部进入缅甸境内。来自印度的军品还通过海上运进缅甸。印度也在帮缅甸建设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项目。

印度官方称,印度向缅甸提供军事援助是希望缅甸政府协助打击叛军,特别是盘踞在毗邻缅甸的印度东北的曼尼普尔邦和阿萨姆邦的游击队。印度叛乱分子在缅甸的丛林中建立了基地。印度外长慕克吉还说:“过去我们对叛军的镇压从未成功过,每次游击队都逃过边界。除非我们得到缅甸的帮助,否则不可能粉碎这些分离势力。”实际上,根据缅甸主要新闻媒体《Mizzima News》报导,印度军队06年已进驻印度-缅甸边境莫莱地区,帮助缅甸打击叛乱组织。该媒体报道:大约有50辆印度军队的重型卡车进驻莫莱地区。分析家认为,这可能是印度军事行动的先导部队。

分析家认为:中国在缅甸的经济和政治影响是印度加强和缅甸军事、外交、能源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印度政府“向东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企图同缅甸政府建立密切关系,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华盛顿时报》称,印度是在寻求改善与缅甸的经济和军事关系,以抗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可以肯定,美国政府对印度在缅甸的动作也有某种程度的担忧。但美国最担忧的还是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力,两权相害取其轻,因此美国乐于看到印度在这方面提供有力的平衡。

印度担心中国的“战略包围”
由于中国近年在巴基斯坦和缅甸的大量投资和建设,以及这两个国家对中国在经济上的依赖,已经让印度警觉,迫使印度重新评估自身在南亚的位置,印度担心遭到来自中国的战略包围恐惧感再次被唤醒。在印度看来,中国正稳步与印度的其他邻国拓展关系:向斯里兰卡提供武器,在巴基斯坦和缅甸兴建军港,和尼泊尔加强关系,所有这一切都惹得印度担心遭到战略包围。印度空军司令在2009年5月就明确表示,中国是比巴基斯坦更大的威胁。

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教授布拉玛契兰尼认为,缅甸是中印战略矛盾的一个代表性问题。2008年1月他在《印度时报》发表文章说,缅甸与西藏存在若干重要的相似之处。印度与中国都具有5000年的文明,但在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之前,两国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接触。相比之下,印度与西藏及曾是英国殖民地一部分的缅甸在历史上就关系密切。今天,西藏和缅甸处于印中关系的中心位置。印度业已失去西藏这块传统的中立缓冲带,如今将缅甸视为抗衡中国崛起的屏障。

文章说,在北京的官员们看来,缅甸是中国进入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门户。北京在战略上向资源丰富的缅甸渗透,不失时机地构筑伊洛瓦底走廊,修建公路、河道、铁路和能源运输线,将缅甸港口和云南连接。这种联系对印度东翼构成了战略压力。中国已经在印度西侧构筑另一条南北战略走廊,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延伸至霍尔木兹海峡入口。与此同时,一条东西战略走廊也在位于西藏的印度北方边境地区构筑。在缅甸,中国正在帮助建造一条通往阿鲁纳恰尔邦的长达1500公里的公路。这些联系对印度具有严重影响,因为它们使得北京可在战略上插手印度不稳定的东北部,并间接加大了军事压力。通过缅甸的平坦地带进入印度东北部要比经由喜马拉雅山容易得多。

在1962年,印军发现他们在阿鲁纳恰尔邦某个地方被解放军从侧翼包围,这引发印度猜测部分中国部队可能不是通过喜马拉雅山而是借道缅甸平原进入的。西藏和缅甸继续攸关印度的安全。文章最后说,印度不能自绝于缅甸,不然日益自信的中国在北,中国的盟友巴基斯坦在西,受到中国影响的缅甸在东,以及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存在,势必对印度形成包围之势。因而,印度在继续推进缅甸民主运动的同时,要与缅甸军政府进行审慎的交往,推动政治妥协和阻止中国的势力增长。

缅甸进入倒计时,中国如何布局?

未来的缅甸情势的发展,缅甸军政府若遵守政治承诺,在2010年实行多党制大选。极有可能出现缅甸军政府与新崛起的缅甸民主联合党共治的这样一个局面,这当然是目前情况下,相对最好的一种结果。这种结果,国内既为缅甸军方强人所接受,又顺应了缅甸各派政治力量全面和解,全国逐步走向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国际上,既能获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包括东南亚各国的认可,也能给中国、印度、日本这样的亚洲强国在缅甸有施展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即使缅甸民主联合党未能顺利执政,那么,缅甸也会出现一个较为理性,实际在野制衡力量,取代原来完全与军政府对立的,激烈的民盟,这种制衡力量同样能被美国和中国所接受。因此,无论是哪种结局,对缅甸而言,结果决不会比以往更差,因为过去40多年的军人统治已经决定了今后缅甸发展的大趋势。

缅甸的这种大趋势,对中国而言是乐于看见的,无论哪种结局,都对中国营造一个长期稳定、可靠的战略后方有利。只有缅甸内部出现既亲中,又对军政府有制衡的政治势力,中国才能借助这个力量有效地遏制军政府内惧中排华的潜在因素。也才能有效化解中国在缅甸大规模经济和军事投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中缅双方才能真正建立起互信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中缅双方才能因此获得双赢局面。

由于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中国在云南的投资,乃至整个西南的经济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对一个既是战略物资运输通道,又是战略后方地位的缅甸来说,需要各方面的力量的配合,单纯靠一种力量和势力,都是非常不稳固的。缅甸军人政府一直把本国的天然气资源作为外交上的王牌使用。对于中国所提从孟加拉湾沿岸港口铺设输气管的建议,缅甸军人政府曾以“中国军队可能借保卫安全之名进入缅甸”为由加以拒绝。而后在国际封锁之下又主动作为橄榄枝拿出来向中国示好,其中并不排除缅甸军政府的另一层战略考量:借助中国力量建设缅甸基础能源设施。

一旦羽毛丰满或形势恶变,军政府还可以强行将这些部分收归缅甸国有,历史上,军政府在国内已经多次这么做过。到时候,中国非但拿不到“出海口”,而且还“丢了夫人又折兵”,更重要的,是整个中国的西南经济将遭受重大打击。这是中国极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这种前景,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历史和现实的根据的。

如今,缅甸政坛变局已经进入倒计时,缅甸各种政治势力都在为这一变局积极准备。不管如何,未来发展总不会离开缅甸即将走入民主建设,经济开放,全国和解发展这个大趋势。缅甸这一地区的战略位置对中国而言愈来愈重要。实际上,中国需把这一地区作为自己的腹地看待,在朝鲜核爆,新疆骚动之后,更觉得这一地区将成中国后院。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有拉美后院;俄国有独联体后院;中国就要有东南亚后院来保证中国的安全。

缅甸对于中国来说,既有最理想的战略地位和前景,也有潜在的不可靠的风险和陷阱,如何经营,化种种不利因素为有利的因素,成败得失之间的拿捏,全赖中缅两国政治家的智慧和决断。目前从国家实力来说,经济上中国完全有能力把缅甸的国家经济整合到中国大西南的经济圈里,让缅甸因中国的投资获得实惠,同时中国对缅甸的外交必须更加积极,灵活,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

60年来,中缅两国几代领导人长期耕耘,让中国借助缅甸这个平台实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效果。为此,中国也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和牺牲。至今还有无数中国军人,知青,华侨的生命长眠在缅甸国土之中。他们曾经与缅甸人民结下深厚友谊,那一批人,今天逐渐成长为中国和缅甸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缅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将是中国未来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中缅互相成为安全、稳定、友好。可靠的邻邦重要因素。
(全文完)
LZ,去看看FY上面凌晨突击大哥的贴子,就明白中缅关系的是是非非...
没有永恒不变的朋友。。。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敌人。。。
==========================
中国有句老话: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缅甸2010大选后,会不会全面倒向美国。。。始终是个不确定因素。

另外文章中缅甸军政府要问印度进口武器,估计是拿了回扣啦
别人都是靠不住的
孩子,回来吧,回到妈妈的怀抱吧,妈妈想着你。
把缅甸并了,
缅甸只能倒向我们,他没有选择的也不容他选择.
缅甸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国目前的资源运输线来说真是一个好地方.

可恨呀,明清那么多皇帝,怎么就不再往那边再努力一下,抢个印度洋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