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着挨砖“雷达装备可以说是武器系统中最接近世界先进水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22:42
黄子娟

  “雷达学院的成长历程,是与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同频共振的历程,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发展了,我们也在发展,国家预警监视系统了个新台阶,我们也上了新台阶”回首空军雷达学院五十七年春华秋实,院长蓝江桥深有感触。

  作为为空海军雷达部队培养指挥和技术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空军雷达学院坚持不懈实施以“三到一长期”育人工程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3万多名毕业学员主动申请到高山、海岛、戈壁、荒漠等地区工作,长期扎根边陲建功立业。2000多人成为部队高层次科技人才,73人荣立一、二等功,15人荣获“祖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章”,带出了“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等12个被中央军委、空军党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基层标兵单位。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军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院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现在,我们的雷达都是自己研制的,而且我们的雷达装备可以说是武器系统中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蓝院长骄傲的说。

  独具创新特色的“三到一长期”雪莲精神教育

  “雪莲花凌寒傲霜雪,雷达兵军魂系边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着眼我军历史使命的新拓展、战略预警体系建设发展的新要求,赋予“三到一长期”新的内涵,即“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军事斗争准备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服务。”无论是在千里冰封的北方、春暖花开的南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镇守边陲的哨卡,还是在荒无人烟的大漠、鸟兽罕至的深山,凡是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有雷达兵戍守的身影, 就有“傲霜斗雪、扎根高原、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的雪莲精神。

  记者: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奉献,空军雷达学院大力弘扬“三到一长期”雪莲精神教育,当前,我们提倡奉献的同时,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在教育学员奉献的同时,也做到以人为本,让他们觉得这种奉献师值得的,能做到长期服务于雷达兵部队。

  蓝院长:概括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熏陶,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根据学生不同成才,不同时期的“三立教育”。第一个阶段,一年级,“立身做人”;第二个阶段,二三年级,“立志成才”;第三个阶段,四年级,“立业戍边”,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层次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教育。第二个方面,长期干,需要有扎实过硬的本领。在提高教育质量,长期服务于雷达部队,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大的教育做了三个阶段,一是从98年开始,组织了素质教育,全国当时也推行素质教育,着重点是在人文教育方面。空军雷达学院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因为雷达部队通常是在很边远的地方,有小、偏、散、远等特点,一般分布在高山、戈壁、海岛,自然条件十分艰苦。那么从雷达学院毕业后,作为一名干部,要带兵、管兵、教兵,必须要有综合能力,不仅要立志扎根,也要学会面临这种寂寞环境。比如,开设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他们唱歌、指挥、手风琴、办版报,当篮球裁判等。二是从2000年开始,开始思考打赢信息化教育核心素质是创新,于是我们提出创新教育,在全国全军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利用自测题对自身创新能力进行测试,有针对性的对创新能力进行培育。开设一些创新能力课程,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在2001年,这个创新教育获得了全军教育成果一等奖,三是2003年,我们开始思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这个理念,于是提出个性化教育。军队军人需要个性,个性是创新思维的根本。于是我们开展个性化教育,集中的体现在一些制度上,怎样在部队的环境中培养军官的个性,我们提出了综合素质学分制,部队院校和地方院校不同,不是完全学分制而是学分学年制。还有我们很早就提出的学生自主评教制,教员讲课的好坏有学院评断,着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员的自主精神。这个教育模式也在2005年获得全军教育成果一等奖。

  记者:走进空军雷达学院,就觉得整个校园的氛围与众不同,没有想象中的军事院校过于严肃的感觉,一切都很活泼有朝气,在办学教育上,有什么区别于其它院校的特色吗?

  蓝院长: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我们们区别于其它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倡一种教育体系叫“2+1+1”,把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分成3个阶段,第一年,就是“2”,不分专业,通式教育。共同打好军事和文化的基础。第一个“1”是专业基础教育,打牢专业基础,第二个“1”就是在黄陂校区驻训,按雷达站的自动编程来熟悉环境,让学员更快上岗。还有“1234”的教育模式。“1”是一条主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作为主线;“2”是两个渠道,除了课内渠道,很强调课外渠道,雪莲文化的熏陶都在课外渠道;“3”就是刚才所说的“2+1+1”三个阶段;“4”是四个计划,是一整套人才培养方案,从学员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一起进行设计。第一个计划是以“三到一长期”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个计划是军事基础素质培养计划,在每个暑期进行军事素质强化训练;第三个计划是体育训练计划,需要有很强的训练,其中还包含一些心理行为训练;第四个计划是以创新教育为主线的科研训练计划,让学员参与到教员的科研课题当中进行训练。这样一个人才培养方案,让我的学员既有长期服务于雷达学院的思想,又有这样的本领。

  祖国防空的“千里眼” 雷达研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祖国人烟稀少的高山之颠,人们常常能看到不停旋转的雷达,它是监视蓝天的千里眼,为祖国天空布下了天罗地网。 雷达兵是以雷达获取空中情报的兵种,主要任务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不间断地探测、跟踪和识别空中目标,它是航空兵、防空兵和高射炮兵的“眼睛”。

  记者:今年是空军建立60周年,雷达作为祖国防空的“千里眼”,有着怎样不平凡的历程?

  蓝院长:中国雷达兵是从1950年4月22日开始建立的,诞生了这个高技术兵种,但是,是从国民党 在南京有个雷达的研究所,把研究所接受过来后,这些人就地参军,组成了一个雷达营,开始执行国土防空的任务,后来美蒋要串扰上海,就把这个雷达营搬到上海,任务还没结束时,抗美援朝也开始了,雷达营又搬到了东北,慢慢的在战火中,逐渐发展起来。从装备上来说,中国雷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接收阶段,接收美国、日本以及俄罗斯支援给我们的雷达。第二个是仿制阶段,我们逐渐可以仿制一些并自己生产。第三个是自研阶段,现在我们的雷达都是自己研制的,而且我们现在的雷达装备可以说是武器系统中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

  记者:空军雷达学院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在将近60年的历程中经历了哪些变迁是让您印象深刻的?

  蓝院长:雷达学院将近60年的历程,是与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同频共振的60年,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发展了,我们也在发展,上国家预警监视系统了个新台阶,我们也上了新台阶。我们的开篇之作就是抗美援朝的炮火和国土防空的急需在1952年催生我们的院校。从等级上来看,89年结束了海湾战争,信息化战争初见端倪,紧接着,92年面临军队院校的调整,在这次调整当中,100余所部队院校,大部分都是撤、并、降的改革。我们不光是没有合并,而且有了提升,原来是师级院校,在92年就提升成了军级院校。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时,信息化作战的氛围更浓。随着体制编制的调整,我们从技术类的院校变成中级院校,是指挥和技术兼容的院校,我们可以培养中级指挥军官。2003年的体制编制调整,正好是伊拉克战争,这时信息化作战体系已经比较明朗了,在87军事院校压缩成67所的时候,我们还扩大了,培养的人才由原来的2000多人现在拓展到5000多人,我们的校园由原来的500亩,现在发展成为一校四地,在黄陂、随州、宜昌都有校区。从学员来看,以前是培养中专生,后来到大专,现在从层次上来讲,从本科到博士都有。从结构来说,从士兵到旅团长都有。雷达部队的整体都是在空军雷达学院培养的。所以说是随着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同频共振。

  记者:中国雷达兵对祖国的国土防空作出了很大贡献,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事例可以给我们介绍的?

  蓝院长: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98年有个德国人驾驶一架轻型飞机降落在苏联红场,这一天是俄罗斯的边防军人日,放假,是俄罗斯雷达兵的一个耻辱。无独有偶,在2000年,英国有两个飞机爱好者驾驶轻型飞机,从越南方向进入我国,刚刚进入,就被我们的雷达监视系统发现了,当时,在北京指挥所值班的就是我们的老院长李克勤,果断指挥航空兵起飞,把这两家飞机迫降在稻田里,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千里眼”是很亮的。

  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 迈向海陆空天一体大预警架构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世界各主要国家为了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正在加紧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军事威慑力和部队战斗力。未来的战争形态将是全新的信息化战争,战场上的对抗将是信息化作战的对抗。而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预警体系从陆基雷达为主的“小预警”向陆海空天一体的“大预警”转变。

  记者: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发展,空军雷达学院在学科的设计调整上,有没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

  蓝院长:我们的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两句话:突出信息化,强化大预警。突出信息化是指,所有的学科都是信息化的学科,培养的人才都是信息作战急需的人才。强化大预警,以前我们说到雷达,都是强调在机器化平台为中心,更多强调单部雷达的性能。在信息化作战中,则强调体系对抗,因此,单部雷达好是没用的,必须要陆海空天一体,成体系,这是大预警的概念。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理念的变化,从平台中心转到体系中心。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上,提了三句话,叫“立足空军、面向全军、服务国家”。立足空军因为我们是空军院校,雷达兵以及国家的预警监视系统是以空军为主体。“面向全军”按照大预警的体系架构,必须要归口三军预警监视的人才。“服务国家”我们的监视系统和雷达系统它本身就是一个平战结合的系统,因此我们强调应对多种威胁,特别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当中,我们要有更多的服务个国家的理念。在学科的调整上,我们也是提出三句话,一是巩固陆基,我们的传统优势就在于陆基雷达。二是发展空基,随着大预警体系的构建,空中平台越发重要。三是瞄准天基,未来的空军发展战略应该是空天一体的,我们要占领太空这个制高点,我们对学科专业系也进行了调整,加强了这些专业人才以及理论的储备。

  记者:现在随着国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一些隐身技术的不断更新,雷达以及预警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未来越来越复杂的信息化战争,在学院的科研发展上,有没有一个新的发展计划?

  蓝院长:因为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不同,军队院校的科研更多的不是在设计制造。在科研成果上我们强调“三贴近一联合”科研工作指导思想,贴近装备、贴近作战、贴近教学,熬联合科研。按照这个科研思想,这几年我们主要在大预警上做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有些科研项目得了国家技术发展一等奖,还有一批发明专利以及一些非常领先的专著。黄子娟

  “雷达学院的成长历程,是与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同频共振的历程,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发展了,我们也在发展,国家预警监视系统了个新台阶,我们也上了新台阶”回首空军雷达学院五十七年春华秋实,院长蓝江桥深有感触。

  作为为空海军雷达部队培养指挥和技术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空军雷达学院坚持不懈实施以“三到一长期”育人工程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3万多名毕业学员主动申请到高山、海岛、戈壁、荒漠等地区工作,长期扎根边陲建功立业。2000多人成为部队高层次科技人才,73人荣立一、二等功,15人荣获“祖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章”,带出了“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等12个被中央军委、空军党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基层标兵单位。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军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院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现在,我们的雷达都是自己研制的,而且我们的雷达装备可以说是武器系统中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蓝院长骄傲的说。

  独具创新特色的“三到一长期”雪莲精神教育

  “雪莲花凌寒傲霜雪,雷达兵军魂系边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着眼我军历史使命的新拓展、战略预警体系建设发展的新要求,赋予“三到一长期”新的内涵,即“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军事斗争准备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服务。”无论是在千里冰封的北方、春暖花开的南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镇守边陲的哨卡,还是在荒无人烟的大漠、鸟兽罕至的深山,凡是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有雷达兵戍守的身影, 就有“傲霜斗雪、扎根高原、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的雪莲精神。

  记者: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奉献,空军雷达学院大力弘扬“三到一长期”雪莲精神教育,当前,我们提倡奉献的同时,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在教育学员奉献的同时,也做到以人为本,让他们觉得这种奉献师值得的,能做到长期服务于雷达兵部队。

  蓝院长:概括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熏陶,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根据学生不同成才,不同时期的“三立教育”。第一个阶段,一年级,“立身做人”;第二个阶段,二三年级,“立志成才”;第三个阶段,四年级,“立业戍边”,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层次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教育。第二个方面,长期干,需要有扎实过硬的本领。在提高教育质量,长期服务于雷达部队,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大的教育做了三个阶段,一是从98年开始,组织了素质教育,全国当时也推行素质教育,着重点是在人文教育方面。空军雷达学院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因为雷达部队通常是在很边远的地方,有小、偏、散、远等特点,一般分布在高山、戈壁、海岛,自然条件十分艰苦。那么从雷达学院毕业后,作为一名干部,要带兵、管兵、教兵,必须要有综合能力,不仅要立志扎根,也要学会面临这种寂寞环境。比如,开设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他们唱歌、指挥、手风琴、办版报,当篮球裁判等。二是从2000年开始,开始思考打赢信息化教育核心素质是创新,于是我们提出创新教育,在全国全军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利用自测题对自身创新能力进行测试,有针对性的对创新能力进行培育。开设一些创新能力课程,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在2001年,这个创新教育获得了全军教育成果一等奖,三是2003年,我们开始思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这个理念,于是提出个性化教育。军队军人需要个性,个性是创新思维的根本。于是我们开展个性化教育,集中的体现在一些制度上,怎样在部队的环境中培养军官的个性,我们提出了综合素质学分制,部队院校和地方院校不同,不是完全学分制而是学分学年制。还有我们很早就提出的学生自主评教制,教员讲课的好坏有学院评断,着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员的自主精神。这个教育模式也在2005年获得全军教育成果一等奖。

  记者:走进空军雷达学院,就觉得整个校园的氛围与众不同,没有想象中的军事院校过于严肃的感觉,一切都很活泼有朝气,在办学教育上,有什么区别于其它院校的特色吗?

  蓝院长: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我们们区别于其它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倡一种教育体系叫“2+1+1”,把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分成3个阶段,第一年,就是“2”,不分专业,通式教育。共同打好军事和文化的基础。第一个“1”是专业基础教育,打牢专业基础,第二个“1”就是在黄陂校区驻训,按雷达站的自动编程来熟悉环境,让学员更快上岗。还有“1234”的教育模式。“1”是一条主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作为主线;“2”是两个渠道,除了课内渠道,很强调课外渠道,雪莲文化的熏陶都在课外渠道;“3”就是刚才所说的“2+1+1”三个阶段;“4”是四个计划,是一整套人才培养方案,从学员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一起进行设计。第一个计划是以“三到一长期”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个计划是军事基础素质培养计划,在每个暑期进行军事素质强化训练;第三个计划是体育训练计划,需要有很强的训练,其中还包含一些心理行为训练;第四个计划是以创新教育为主线的科研训练计划,让学员参与到教员的科研课题当中进行训练。这样一个人才培养方案,让我的学员既有长期服务于雷达学院的思想,又有这样的本领。

  祖国防空的“千里眼” 雷达研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祖国人烟稀少的高山之颠,人们常常能看到不停旋转的雷达,它是监视蓝天的千里眼,为祖国天空布下了天罗地网。 雷达兵是以雷达获取空中情报的兵种,主要任务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不间断地探测、跟踪和识别空中目标,它是航空兵、防空兵和高射炮兵的“眼睛”。

  记者:今年是空军建立60周年,雷达作为祖国防空的“千里眼”,有着怎样不平凡的历程?

  蓝院长:中国雷达兵是从1950年4月22日开始建立的,诞生了这个高技术兵种,但是,是从国民党 在南京有个雷达的研究所,把研究所接受过来后,这些人就地参军,组成了一个雷达营,开始执行国土防空的任务,后来美蒋要串扰上海,就把这个雷达营搬到上海,任务还没结束时,抗美援朝也开始了,雷达营又搬到了东北,慢慢的在战火中,逐渐发展起来。从装备上来说,中国雷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接收阶段,接收美国、日本以及俄罗斯支援给我们的雷达。第二个是仿制阶段,我们逐渐可以仿制一些并自己生产。第三个是自研阶段,现在我们的雷达都是自己研制的,而且我们现在的雷达装备可以说是武器系统中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

  记者:空军雷达学院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在将近60年的历程中经历了哪些变迁是让您印象深刻的?

  蓝院长:雷达学院将近60年的历程,是与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同频共振的60年,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发展了,我们也在发展,上国家预警监视系统了个新台阶,我们也上了新台阶。我们的开篇之作就是抗美援朝的炮火和国土防空的急需在1952年催生我们的院校。从等级上来看,89年结束了海湾战争,信息化战争初见端倪,紧接着,92年面临军队院校的调整,在这次调整当中,100余所部队院校,大部分都是撤、并、降的改革。我们不光是没有合并,而且有了提升,原来是师级院校,在92年就提升成了军级院校。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时,信息化作战的氛围更浓。随着体制编制的调整,我们从技术类的院校变成中级院校,是指挥和技术兼容的院校,我们可以培养中级指挥军官。2003年的体制编制调整,正好是伊拉克战争,这时信息化作战体系已经比较明朗了,在87军事院校压缩成67所的时候,我们还扩大了,培养的人才由原来的2000多人现在拓展到5000多人,我们的校园由原来的500亩,现在发展成为一校四地,在黄陂、随州、宜昌都有校区。从学员来看,以前是培养中专生,后来到大专,现在从层次上来讲,从本科到博士都有。从结构来说,从士兵到旅团长都有。雷达部队的整体都是在空军雷达学院培养的。所以说是随着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同频共振。

  记者:中国雷达兵对祖国的国土防空作出了很大贡献,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事例可以给我们介绍的?

  蓝院长: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98年有个德国人驾驶一架轻型飞机降落在苏联红场,这一天是俄罗斯的边防军人日,放假,是俄罗斯雷达兵的一个耻辱。无独有偶,在2000年,英国有两个飞机爱好者驾驶轻型飞机,从越南方向进入我国,刚刚进入,就被我们的雷达监视系统发现了,当时,在北京指挥所值班的就是我们的老院长李克勤,果断指挥航空兵起飞,把这两家飞机迫降在稻田里,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千里眼”是很亮的。

  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 迈向海陆空天一体大预警架构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世界各主要国家为了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正在加紧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军事威慑力和部队战斗力。未来的战争形态将是全新的信息化战争,战场上的对抗将是信息化作战的对抗。而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预警体系从陆基雷达为主的“小预警”向陆海空天一体的“大预警”转变。

  记者: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发展,空军雷达学院在学科的设计调整上,有没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

  蓝院长:我们的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两句话:突出信息化,强化大预警。突出信息化是指,所有的学科都是信息化的学科,培养的人才都是信息作战急需的人才。强化大预警,以前我们说到雷达,都是强调在机器化平台为中心,更多强调单部雷达的性能。在信息化作战中,则强调体系对抗,因此,单部雷达好是没用的,必须要陆海空天一体,成体系,这是大预警的概念。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理念的变化,从平台中心转到体系中心。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上,提了三句话,叫“立足空军、面向全军、服务国家”。立足空军因为我们是空军院校,雷达兵以及国家的预警监视系统是以空军为主体。“面向全军”按照大预警的体系架构,必须要归口三军预警监视的人才。“服务国家”我们的监视系统和雷达系统它本身就是一个平战结合的系统,因此我们强调应对多种威胁,特别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当中,我们要有更多的服务个国家的理念。在学科的调整上,我们也是提出三句话,一是巩固陆基,我们的传统优势就在于陆基雷达。二是发展空基,随着大预警体系的构建,空中平台越发重要。三是瞄准天基,未来的空军发展战略应该是空天一体的,我们要占领太空这个制高点,我们对学科专业系也进行了调整,加强了这些专业人才以及理论的储备。

  记者:现在随着国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一些隐身技术的不断更新,雷达以及预警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未来越来越复杂的信息化战争,在学院的科研发展上,有没有一个新的发展计划?

  蓝院长:因为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不同,军队院校的科研更多的不是在设计制造。在科研成果上我们强调“三贴近一联合”科研工作指导思想,贴近装备、贴近作战、贴近教学,熬联合科研。按照这个科研思想,这几年我们主要在大预警上做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有些科研项目得了国家技术发展一等奖,还有一批发明专利以及一些非常领先的专著。
这个俺信。
相对于发动机,雷达还是不错的
为什么要挨砖,不要看到大盘鸡,平衡木 满天灰了吗?
这个倒是有可能的,我国长期重视雷达的研发,这个也比飞机军舰研制周期短,瓶颈少,出成果容易一些吧,特别是从毛子处得到很多东西。
zhang_td 发表于 2009-7-10 11:40

看看国内大把的渣一样的东西最后不都鉴定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cqx7711cqx7711 发表于 2009-7-10 11:57


雷达属于尖端电子设备, 花的时间和资源跟海空装备比一点都不少, 基础投资可能更高.


电子设备水平高,是9几年后国内电子行业总体发展很快,大部分厂家都能渡过80年代的难关, 人才,设备比其他行业更新换代快.

中国的电子工业这几十年和毛子的关系越来越远, 早年也没得到多少,80年代后中国电子行业紧跟欧美, 和毛子分道扬镳,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流派.
记号,等高人谈谈.
这个接近是什么距离概念;P
功勋卓著!滴切如齿![:a15:]
没错,整体差距也就10年左右了,在部件和整机的使用寿命、可维护性的差距还是要大一些。

171、YJ-2000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不是一般的先进。
懂雷达的"学霸"少,楼主这砖收不了几块~
蓝院长: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98年有个德国人驾驶一架轻型飞机降落在苏联红场,这一天是俄罗斯的边防军人日,放假,是俄罗斯雷达兵的一个耻辱。无独有偶,在2000年,英国有两个飞机爱好者驾驶轻型飞机,从越南方向进入我国,刚刚进入,就被我们的雷达监视系统发现了,当时,在北京指挥所值班的就是我们的老院长李克勤,果断指挥航空兵起飞,把这两家飞机迫降在稻田里,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千里眼”是很亮的。

这个例子只能说明我们的战备级别高,不能说明我们的雷达好.
进步就好,灌水捞分
蓝院长: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98年有个德国人驾驶一架轻型飞机降落在苏联红场,这一天是俄罗斯的边防军人日,放假,是俄罗斯雷达兵的一个耻辱。
应该是80年代的事情
中国是雷达大国啊 和美国为首的西方 差距也就在10几年的样子 就是机载相控阵差距大点 到现在还没研制出来 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追上去的  不像航空发动机等等 目前好似软类 可见30年以后中国的心脏病依然不能解决!!
mop1818 发表于 2009-7-10 12:36

至少可以说明我们还素不错地~
难道蓝院长忘记法航货机事件?就不要笑话别人了。
大只广 发表于 2009-7-10 13:10

那到底是雷达问题还是部队请示问题呢
另外就国内这种地形能形成完整的跟踪路线么
那些模块是自己做的还是进口的呢
雷达是眼睛,发现锁定不了再好的武器都白搭!
对这一块国家应该是很重视的,加上电子工业8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水平应该不低!
咋不提海南凌水事件捏? 当时的雷达干啥去了
mop1818 发表于 2009-7-10 12:36


作为一个文艺圈人士,我就看到了个名字啊,老院长是唱着“红日”在指挥么,或者搭着谭咏麟一起?:D
那个红场事件只能说明在击落韩国客机后的苏联防空体系决策机制出了大问题,并不能说明苏军防空力量技术薄弱
TB的雷达现在是不错啊,空基的,陆基的,海基的,对空的,对海的,对陆的。都可以拿出来炫耀炫耀了。
人家院长我看已经蛮谦虚地了。
87年那次红场降落是因为防空军在扯皮吧,早发现了,因为是个没多大威胁的低速小目标,一级级处理互相推诿,结果到了莫斯科都没一个主动站出来反应
"........相对于发动机,雷达还是不错的....."


这个我信,毕竟电子方面差距没有追不上的距离.............
7# dddd-dh
这么说052B的板砖,054A的三座标警戒雷达和照射雷达也是来自伟大的米帝亲自的教诲罗?
楼主等挨砖?
雷达确实是和外国没有明显代差的。
等B神的P-C化雷达出来,美帝给TB提鞋都不配
那我们的APG-77还要多久
huor 发表于 2009-7-10 14:25
已有和他同一代的了,只是功率上差些。
通常官八股说得很动听很让我们感到KC出血的谈话,十有八九是放空炮{:2_65:}
aq0756 发表于 2009-7-10 14:33
那个T/R组件比它的少了一点,是吗
aq0756 发表于 2009-7-10 14:33

[:a2:] 我就喜欢这种红的飙血的裤衩
34# wingtirl
单个T/R组件功率做不到美帝那么BT,美帝单个可以做到10W,我们似乎能做到8W
36# sippaegis
行,小菜懂了,科普完毕,不必说了
不放点狠话咋能骗来资金呢?
10年的差距对于雷达电子来说还是很大的,毕竟现在电子技术是飞速发展啊。
看来胡启立同志功不可没?唉可惜时运不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