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大陆力求突破“马六甲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58:56
    中国时报:大陆力求突破“马六甲困境”

2009年06月2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3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3日刊文说,对中国大陆来说,百分之八十石油从马六甲海峡经过,但中国大陆远洋海军实力尚弱,甚至途中要经美军基地,印度洋上又有印度海军支配马六甲海峡,如何突破“马六甲困境”,不仅关系中东和非洲石油供应能源源不断,也成为战略上的重大课题。

  文章摘录如下:
  作为海运量仅次于地中海的国际海上贸易通道,南海承担世界四分之一的原油和石油制品运输,超过世界总量一半的巨型油轮途经这片水域;丰富的渔业资源及巨大石油、天然气蕴藏量,注定将有竞争。
   一九九四年《联合国海洋法》实施前,美国对这片水域的权益要求并不明显,但在《海洋法》通过及邻近各方包括中国大陆、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文莱等提出海洋主权要求后,美日动作就出来了。
   对美日同盟来说,南海及马六甲海峡占据关键战略地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防战略研究院教授Barry Desker举出两例说明。首先,经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量,是苏伊士运河的三倍、巴拿马运河的五倍;其次,经马六甲海峡的三分之二吨位是由波斯湾运往日、韩的原油,今后将有越来越多运往中国。
   苏联瓦解后,美国头号假想敌无疑是中国,“九•一一事件”后美国虽有求于中国,但却有更多借口在地缘战略上达到“均势”传统目标。
   著名海权专家Mark Valencia说,北京在西沙附近画领海线,在南沙也采类似行动,“如果‘九段线’(the nine-dashed line)成为真正的“法律主张”,以后进出南海船只就要征得中国同意了。”相同论点还出现在费浩伟著作,足见美国的“忧虑”。
   对中国来说,百分之八十石油从马六甲海峡经过,但中国远洋海军实力尚弱,甚至途中要经迪戈加西亚(Diego Garcia)美军基地,印度洋上又有印度海军支配马六甲海峡,如何突破“马六甲困境”,不仅关系中东和非洲石油供应能源源不断,也成为战略上的重大课题。
   二○○二年,中国和东盟签订《南海各方行动宣言》,加上明年即将实施“十加一”,中国近年的确保持承诺自我克制,不让南海争议复杂化。而在油源竞争炽热的今天,南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角色重新审视,则可能有另一番前景。(白德华)


http://www.chinanews.com.cn/hb/news/2009/06-23/1744903.shtml
    中国时报:大陆力求突破“马六甲困境”

2009年06月2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3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3日刊文说,对中国大陆来说,百分之八十石油从马六甲海峡经过,但中国大陆远洋海军实力尚弱,甚至途中要经美军基地,印度洋上又有印度海军支配马六甲海峡,如何突破“马六甲困境”,不仅关系中东和非洲石油供应能源源不断,也成为战略上的重大课题。
  文章摘录如下:
  作为海运量仅次于地中海的国际海上贸易通道,南海承担世界四分之一的原油和石油制品运输,超过世界总量一半的巨型油轮途经这片水域;丰富的渔业资源及巨大石油、天然气蕴藏量,注定将有竞争。
   一九九四年《联合国海洋法》实施前,美国对这片水域的权益要求并不明显,但在《海洋法》通过及邻近各方包括中国大陆、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文莱等提出海洋主权要求后,美日动作就出来了。
   对美日同盟来说,南海及马六甲海峡占据关键战略地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防战略研究院教授Barry Desker举出两例说明。首先,经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量,是苏伊士运河的三倍、巴拿马运河的五倍;其次,经马六甲海峡的三分之二吨位是由波斯湾运往日、韩的原油,今后将有越来越多运往中国。
   苏联瓦解后,美国头号假想敌无疑是中国,“九•一一事件”后美国虽有求于中国,但却有更多借口在地缘战略上达到“均势”传统目标。
   著名海权专家Mark Valencia说,北京在西沙附近画领海线,在南沙也采类似行动,“如果‘九段线’(the nine-dashed line)成为真正的“法律主张”,以后进出南海船只就要征得中国同意了。”相同论点还出现在费浩伟著作,足见美国的“忧虑”。
   对中国来说,百分之八十石油从马六甲海峡经过,但中国远洋海军实力尚弱,甚至途中要经迪戈加西亚(Diego Garcia)美军基地,印度洋上又有印度海军支配马六甲海峡,如何突破“马六甲困境”,不仅关系中东和非洲石油供应能源源不断,也成为战略上的重大课题。
   二○○二年,中国和东盟签订《南海各方行动宣言》,加上明年即将实施“十加一”,中国近年的确保持承诺自我克制,不让南海争议复杂化。而在油源竞争炽热的今天,南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角色重新审视,则可能有另一番前景。(白德华)


http://www.chinanews.com.cn/hb/news/2009/06-23/1744903.shtml
比较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