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砖大谈10号和以色列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7:00


10号整个计划和以色列关系不大,初期受到一些狮设计思想的影响,但草案阶段都没过就被枪毙了,以色列没有人直接参与到10项目中,也没有给10提供任何直接的帮助,不过一些发动机参数,接口,还有一些西式的航电标准倒是以色列提供的,不过这是全行业的事,不是10才采用。10项目中俄罗斯倒是有人直接参与。以色列的狮是一种很失败的战斗机,这证明了全新设计和改进战斗机是有很大区别的,以色列在89年以前从未告知狮试飞发现的重大缺陷,我方是通过风洞和小模型空投发现不如原设计好,因而没有采用,这其中某国出了大力气,也是10最大的技术支持和来源国。

隐身的问题,也不是设计时没考虑,而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如今这种全面隐身的思想,并且10的基本气动技术和布局成熟于70年代末期,79年前就有了现成的模型和风洞参数,只不过是选择哪一个继续深化下去而已。所以j72的试验就是看看有没有能在现有条件下可以给飞机提供帮助的。这一探索和83年苏联的试验类似,结果也类似。92-94年间中国的隐身科技和军事学术出现大的进步,已经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试验结果认清了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有效的范围,随后第一次隐身材料学术会议的召开展示了10年间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各大学也展开了隐身相关的研究,其中以南航和北航较为突出。那一段时间,航空部联合总装,空军等统一研究论证了一些背景方案,认为在现有战术技术条件下,以su27为例,如果要减小战术飞机对预警雷达的发现率,只需要将其雷达反射从 16db(40平米)降低到3db(2平米)左右就可以降低到原来的30%左右,雷达有效区也减小到原来的30%左右,大于这个参数对雷达的性能基本没有影响。0db(1平米)以上的rcs进步对预警体系有效果,但对武器的攻击几乎是没有多大影响的,小于15%,因为大多数武器系统的射程都只有其雷达的 1/3左右,要达到对武器系统的影响就必须将rcs控制在-10db(0.1平米)左右,这将减小对方武器射击机会60%以上。
  
现役飞机通过小规模改进达到3-0db是有可能的,但要达到-10db则几乎不能,所以即便是对现役战斗机进行改进,也不过最多达到欧洲两风的rcs水平。  

我国在隐身技术上发展分为前10和后10,前10年大多属于摸索期,成果少,大多集中在理论领域,少量材料方面的发展也是通过较常规老材料或者进口材料样品发展起来的。后10年隐身理论和材料发展都获得突破,科研水平逐渐达到90年代程度,工业化程度还不清楚估计不乐观,现在国内的材料飞机使用的主要由航材院提供,其他一些大学也取得一系列成果,比如川大的炭环,西交的多晶锌化物,国科的碳纳米管,西工的碳化硅,大海和国科的等离子等等,一些实际应用的比如聚乙炔符合羟基铁薄膜等等,目前已经可以达到根据理论设计材料,这对实际的工程应用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

由于我国航空工业在80-90年代这20多年时间处于苏式思维向西方思维转变的过程,工业体系从50年代水平向80年代水平转变的大变革,导致这一时期研发工作慢,效率低下。不过经过完整的先进战斗机的研制生产过程,新一代飞机的阻力相对小了很多,和现在陆军武器井喷式突破一样,未来10年是航空工业出成果的时候了。(虽然我对当前航空工业体系内的诸多落后及其其他怪异现象深恶痛绝,但唯有将希望白送给他们,希望不要再来一次圆头变尖头式的蹂躏)

10的方案是提得很早,79年9停止以后611就在考虑如何利用9的成果来推进设计,82年是国家提出远期目标征询,84年开始草案设计,601,611 各自设计了一个方案,86年审评611通过,同年正式成立10号项目。设计工作持续4年,主要是和各厂家确定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参数,以及设计尺度和重量。因为发动机问题一直拖延,一度准备引进两台f110或f100用于原型机,基础设计按照此展开,89年以后引进发动机的希望基本没有了,设计虽然继续但前途未卜,606的涡扇发动机当时还没有影子,计划从埃及或者巴基斯坦或者以色列进口两台。购买了su27以后,an31发动机数量较充裕,航空部和空军联合研究是否使用an31,考虑到606进度太慢,决定采几台发动机用于试飞,加快10的研制进度,先期进口7台,土星花了6个月时间进行了简单的改装,一共交付了9台发动机,最后两台是标准型的31fn。由于发动机的变化修改了后机身,31发动机直径较大,后来生产型交付的做了一定的适应性改进。其他基本是92年前就设计好了的,修改的只是局部参数.

貌似有93指标和96指标的说,比较火星.
这个说法大概是指飞控系统的变化,铁鸟台成功以前,10的静定小,基本是测试基本飞行性能,结构强度,当时遇到定国军标后的调整,试飞比较多比较细,虽然比不上8爷飞的勤,但也差不多了,铁鸟成功以后才进入进一步极限飞行,边界性能飞行等等,时间上看好像差不多,经过这一大步进,目前10的飞控系统倒是非常出色,给性能带来很大的增益。试飞时没掉飞机也算一大成就.

纠正一个观点:鸭翼是巨大的反射源这句话基本是错误的。鸭翼本身的外形还是符合外形隐身的原则的,并且由于鸭翼结构上可以采用空心的结构隐身设计,比单纯的涂覆吸波涂料的机翼前缘效果还要理想一点,鸭翼在隐身上的主要问题是本身尺度较小,容易被L和uhf波段的谐振,并且外形尺度导致瑞利区的波长也短,这样对预警系统的突破不利,但在x波段,实际上鸭式设计比正常布局还更优越,美国的x-36验证机是为了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储备进行的研究,也采用了鸭式设计,atf,jsf前期工作中采用鸭式的方案也不少,可见鸭式布局并非是不能隐身的。美国的f22的隐身水平就不如f23,但它的尾翼考虑了前向和侧向占位,符合战术需求,尾部和侧面rsc高一点换取机动性,用超音速巡航的高速逃逸能力解决部分后向侧向隐身度不够的问题。f22机翼前缘有带天线襟翼,尺度上也不见得比鸭翼的谐振和瑞利区好到哪里去,但平行体尺度单一,可以采用主动电干涉的方式对单一波长对消,因而也能获得不错的成绩。
================
上面是引用当头一砖。

10号整个计划和以色列关系不大,初期受到一些狮设计思想的影响,但草案阶段都没过就被枪毙了,以色列没有人直接参与到10项目中,也没有给10提供任何直接的帮助,不过一些发动机参数,接口,还有一些西式的航电标准倒是以色列提供的,不过这是全行业的事,不是10才采用。10项目中俄罗斯倒是有人直接参与。以色列的狮是一种很失败的战斗机,这证明了全新设计和改进战斗机是有很大区别的,以色列在89年以前从未告知狮试飞发现的重大缺陷,我方是通过风洞和小模型空投发现不如原设计好,因而没有采用,这其中某国出了大力气,也是10最大的技术支持和来源国。

隐身的问题,也不是设计时没考虑,而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如今这种全面隐身的思想,并且10的基本气动技术和布局成熟于70年代末期,79年前就有了现成的模型和风洞参数,只不过是选择哪一个继续深化下去而已。所以j72的试验就是看看有没有能在现有条件下可以给飞机提供帮助的。这一探索和83年苏联的试验类似,结果也类似。92-94年间中国的隐身科技和军事学术出现大的进步,已经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试验结果认清了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有效的范围,随后第一次隐身材料学术会议的召开展示了10年间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各大学也展开了隐身相关的研究,其中以南航和北航较为突出。那一段时间,航空部联合总装,空军等统一研究论证了一些背景方案,认为在现有战术技术条件下,以su27为例,如果要减小战术飞机对预警雷达的发现率,只需要将其雷达反射从 16db(40平米)降低到3db(2平米)左右就可以降低到原来的30%左右,雷达有效区也减小到原来的30%左右,大于这个参数对雷达的性能基本没有影响。0db(1平米)以上的rcs进步对预警体系有效果,但对武器的攻击几乎是没有多大影响的,小于15%,因为大多数武器系统的射程都只有其雷达的 1/3左右,要达到对武器系统的影响就必须将rcs控制在-10db(0.1平米)左右,这将减小对方武器射击机会60%以上。
  
现役飞机通过小规模改进达到3-0db是有可能的,但要达到-10db则几乎不能,所以即便是对现役战斗机进行改进,也不过最多达到欧洲两风的rcs水平。  

我国在隐身技术上发展分为前10和后10,前10年大多属于摸索期,成果少,大多集中在理论领域,少量材料方面的发展也是通过较常规老材料或者进口材料样品发展起来的。后10年隐身理论和材料发展都获得突破,科研水平逐渐达到90年代程度,工业化程度还不清楚估计不乐观,现在国内的材料飞机使用的主要由航材院提供,其他一些大学也取得一系列成果,比如川大的炭环,西交的多晶锌化物,国科的碳纳米管,西工的碳化硅,大海和国科的等离子等等,一些实际应用的比如聚乙炔符合羟基铁薄膜等等,目前已经可以达到根据理论设计材料,这对实际的工程应用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

由于我国航空工业在80-90年代这20多年时间处于苏式思维向西方思维转变的过程,工业体系从50年代水平向80年代水平转变的大变革,导致这一时期研发工作慢,效率低下。不过经过完整的先进战斗机的研制生产过程,新一代飞机的阻力相对小了很多,和现在陆军武器井喷式突破一样,未来10年是航空工业出成果的时候了。(虽然我对当前航空工业体系内的诸多落后及其其他怪异现象深恶痛绝,但唯有将希望白送给他们,希望不要再来一次圆头变尖头式的蹂躏)

10的方案是提得很早,79年9停止以后611就在考虑如何利用9的成果来推进设计,82年是国家提出远期目标征询,84年开始草案设计,601,611 各自设计了一个方案,86年审评611通过,同年正式成立10号项目。设计工作持续4年,主要是和各厂家确定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参数,以及设计尺度和重量。因为发动机问题一直拖延,一度准备引进两台f110或f100用于原型机,基础设计按照此展开,89年以后引进发动机的希望基本没有了,设计虽然继续但前途未卜,606的涡扇发动机当时还没有影子,计划从埃及或者巴基斯坦或者以色列进口两台。购买了su27以后,an31发动机数量较充裕,航空部和空军联合研究是否使用an31,考虑到606进度太慢,决定采几台发动机用于试飞,加快10的研制进度,先期进口7台,土星花了6个月时间进行了简单的改装,一共交付了9台发动机,最后两台是标准型的31fn。由于发动机的变化修改了后机身,31发动机直径较大,后来生产型交付的做了一定的适应性改进。其他基本是92年前就设计好了的,修改的只是局部参数.

貌似有93指标和96指标的说,比较火星.
这个说法大概是指飞控系统的变化,铁鸟台成功以前,10的静定小,基本是测试基本飞行性能,结构强度,当时遇到定国军标后的调整,试飞比较多比较细,虽然比不上8爷飞的勤,但也差不多了,铁鸟成功以后才进入进一步极限飞行,边界性能飞行等等,时间上看好像差不多,经过这一大步进,目前10的飞控系统倒是非常出色,给性能带来很大的增益。试飞时没掉飞机也算一大成就.

纠正一个观点:鸭翼是巨大的反射源这句话基本是错误的。鸭翼本身的外形还是符合外形隐身的原则的,并且由于鸭翼结构上可以采用空心的结构隐身设计,比单纯的涂覆吸波涂料的机翼前缘效果还要理想一点,鸭翼在隐身上的主要问题是本身尺度较小,容易被L和uhf波段的谐振,并且外形尺度导致瑞利区的波长也短,这样对预警系统的突破不利,但在x波段,实际上鸭式设计比正常布局还更优越,美国的x-36验证机是为了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储备进行的研究,也采用了鸭式设计,atf,jsf前期工作中采用鸭式的方案也不少,可见鸭式布局并非是不能隐身的。美国的f22的隐身水平就不如f23,但它的尾翼考虑了前向和侧向占位,符合战术需求,尾部和侧面rsc高一点换取机动性,用超音速巡航的高速逃逸能力解决部分后向侧向隐身度不够的问题。f22机翼前缘有带天线襟翼,尺度上也不见得比鸭翼的谐振和瑞利区好到哪里去,但平行体尺度单一,可以采用主动电干涉的方式对单一波长对消,因而也能获得不错的成绩。
================
上面是引用当头一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