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兵败自杀 黄百韬墓为何能保存至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46:35
2009年06月10日 09:4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如果有人告诉你,在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毙命的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的墓,至今仍保存完好,你肯定会惊讶无比。如果再告诉你,他的墓并非在人们难以发现的深山老林中,而是在南京城边的玄武湖畔、紫金山脚下的蒋王庙6号院内,你肯定更加难以置信。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许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许多有价值的古迹都被当成“四旧”摧毁了,黄百韬这个当年解放军的对手,他的墓为何能躲过一次次劫难,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2008年在拍摄纪念淮海战役胜利60周年的纪录片《60万战胜80万大决战》时,笔者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撰写解说词。在此期间,笔者同摄制组考证了黄百韬墓一事,这才弄清了原委。

黄百韬其人其事

黄百韬(1900~1948),字焕然,祖籍广东,生于天津,祖父及父亲两辈都十分贫困。由于出身卑微,营养不良,黄百韬身材瘦小,皮肤黝黑。18岁那年,黄百韬经朋友介绍,投靠了北洋军阀李纯。李纯见黄百韬个子虽矮,却脑子灵活,聪明好学,办事快捷,便让他当了自己的传令兵。这以后,黄百韬的一大半时间是用来伺候李纯的。黄百韬把这个上司伺候得十分满意,不久便被李纯提升为贴身副官。黄百韬当了副官后,在李纯的指点下,勤奋学习,只要有空余时间,便捧着书本琢磨半天。李纯喜欢黄百韬的好学上进,有意栽培他,便送他到金陵军官教育团学习深造。1922年,黄百韬毕业,后返回天津,升任营长。

在一次战斗中,黄百韬负伤后被另一军阀张宗昌所俘。张宗昌见黄百韬喜欢读兵书,做事特别认真,便任命他为团长。蒋介石北伐时,黄百韬又投靠了蒋介石。后任旅长、师长。

1941年,黄百韬进入顾祝同的圈子,当了第三战区参谋长。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黄百韬为顾祝同出谋划策,坚决反共,博得顾祝同的信任。后来,二十五军军长空缺,顾祝同就作了个顺水人情,让黄百韬出任该军军长。

这以后,每逢急战,常常以黄百韬的二十五军为先锋。抗战后整军,二十五军改为整编二十五师,黄百韬又任师长。尽管黄百韬处处小心,事事留神,但孟良崮战役后,却差一点被送上军事法庭。

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战死,黄埔系大哗,整编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蒋介石下令将李天霞交军事法庭会审。李天霞见状,急忙携带一皮箱金条到处送礼游说:“整编七十四师划归我指挥不假,但不知为什么张灵甫中途归黄百韬指挥,孟良崮之战二十五师就在七十四师身边,黄百韬始终不离蒙阴道,事情就坏在他身上。”经过一番手脚,会审李天霞变成了追究黄百韬。

黄百韬听说南京方面开始整自己的材料,顿时慌了神,忙向顾祝同求救。顾祝同授黄百韬一计:“归咎死者,回护活人,表功汤司令(汤恩伯)。”

同时,顾祝同从中帮忙,与会审的几名法官打了招呼。会审那天,黄百韬依计行事,条理清晰地陈述了两个小时,给会审人员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鲁南会战中汤恩伯第一兵团转战月余,在临蒙公路和沂蒙公路间捕捉到极好战机,作了周密部署,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主动请战,甘当钓饵,忠勇可嘉,可惜实战经验不足,又刚愎自用,不听黄百韬劝告,引兵于绝地,参战各部在黄百韬指挥下,虽奋力援救,但为地形所限,无法接近,不但整编七十四师遭劫,更连累汤司令之歼敌计划功败垂成。

汤恩伯听了黄百韬的陈述,既满意又有些内疚。鲁南败绩他是有责任的,经黄百韬这么一讲,他成了大功臣。于是,汤恩伯站出来为黄百韬说情。他对蒋介石说:“看不出来,黄百韬为人还很厚道,张灵甫不听劝阻的事,他过去一直没有讲,援救张灵甫的经过也不为人知,以致引起误会,送他上法庭倒有点冤枉了。”于是,对黄百韬的追究也就不了了之。
淮海兵败自杀

1948年,解放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实施的作战目标,就是歼灭地处碾庄的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是黄百韬的大限之日。这天午后,黄百韬兵团十几万人几乎被打光了,黄百韬身边只有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两人在一片追杀声中,跌跌撞撞跑到一片芦苇滩中。黄百韬见大势已去,遂拔枪自杀。

天寒地冻,杨廷宴借来一把铁锹,挖了一个坑,将黄百韬的尸体埋进坑里,然后在一张烟盒纸上画了方位、地点。他刚想离开时,突然想起一件事,扒开土,从黄百韬的上衣口袋中摸出一个铜牌。据说,国民党军的兵团司令都持有这种铜牌,这是进出总统官邸、面见蒋介石的特别通行证。黄百韬的这个铜牌的一面是来宾证三个字,另一面是17号。随后,杨廷宴又将来宾证放回黄百韬的口袋,以便将来确认身份。

杨廷宴草草掩埋了黄百韬后,换上了士兵服,一瘸一拐地离开了芦苇滩,但没走多远,就被解放军捉住。杨廷宴装出一副可怜相,对押送他的解放军说:“我是刚被抓来半年的新兵,刚学会稍息立正,连枪还不会打,我家人多,全靠我一人干活糊口,我上有80岁老母,下有3岁娃娃,现在我的腿又负伤走不动了,请你们开开恩,放我回家种地去吧。”

押送杨廷宴的解放军战士并不理会他的话,押着他来到一个大村子里。这里俘虏很多,杨廷宴从一名俘虏口中了解到,对于国民党军伤兵,只要愿意回家的,解放军都放走了。于是,杨廷宴又开始缠着一位解放军干部,重复路上的话。那位干部经不住杨廷宴的纠缠,就放了他。

杨廷宴趁着天黑,从老百姓那里弄来一套破衣服,换下了士兵服,辗转来到南京,向顾祝同讲述了黄百韬兵团被歼及黄百韬自杀的经过。顾祝同听后,一阵唏嘘。蒋介石知道后,也黯然神伤。

随后,杨廷宴赶到黄百韬家中,又将黄百韬自杀的经过告诉了黄百韬的夫人柳碧云。柳碧云一阵痛哭后,苦苦哀求黄百韬的副官李文正,设法将黄百韬的尸体运回南京。

偷运尸体回南京

李文正答应了柳碧云的请求,又找到了黄百韬早年的朋友张进叶,两人一同前往碾庄。张进叶本是徐州人,对淮北地貌、风情十分熟悉。

两人来到徐州后,又找到杨廷宴的干兄弟陈明远,请他帮忙。陈明远十分爽快地答应下来。他们以每人每天一块银元的代价,雇来了两个农民;又花了50块银元,买了一口棺材,按照烟盒纸上的方位、地点,在芦苇滩里将黄百韬的尸体挖了出来。验明上衣口袋里的来宾证后,慌慌张张地将尸体放进了棺材,抬上备好的独轮车。

三天后,五人来到五河县的一条大河边。河南岸五河县城驻扎的是国民党军的一个团,北岸驻扎的是解放军的一个营,两边驻军的岗楼隔河相望。北岸的解放军坚持要开棺验尸。李文正说,死者是自己的一个外甥,两年前参军,这次是在碾庄牺牲的,他妈妈要见儿子最后一面才可安葬。棺材被打开后,一股尸臭味扑鼻而来。解放军朝里面看了几眼,果然是一具尸体,脸也变了形,无法认出是什么人,便扬扬手让他们过河。

过河谈何容易?那摆渡的艄公在江湖上漂泊了几十年,什么人没见过。他从李文正的长相及说话口气中,判断此人是个军人,且是个不小的官。由此,他判断棺材中一定是个团长以上的军官,便有意敲竹杠。于是,艄公对李文正说:“我这个船从来不装运有死人的棺材,碰上这事会倒大霉的,你们还是趁早想想别的办法。”

李文正明白对方的意思,二话没说,给了艄公10块银元和两条香烟后,将棺材抬上船。谁知艄公心太黑,仍旧不肯开船。无奈之下,李文正对艄公说,只要把他们运到对岸,就再送50块银元加10条香烟。条件是一定要运到对岸才给。

艄公暗自窃喜,这才装出很不情愿的样子撑篙开船。船抵南岸,李文正指挥大家把棺材运上岸后,笑着对艄公说:“到了部队,我就叫团长拿50块银元和10条烟给你。”

一行人抬着棺材到了国民党驻军指挥所。李文正与团长嘀咕了几句,团长让一个营长带人把棺材运到营房安置好。接着,营长命人对艄公一阵拳打脚踢,直打得艄公躺在地上无法动弹。营长又派人到船上将李文正给的银元及香烟拿了回来。不久,黄百韬的尸体被运回南京,停放在白下路殡仪馆。

黄百韬的遗体运到南京后,国防部着实忙碌了好一阵,派参谋次长林蔚代表蒋介石公祭黄百韬,并决定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厚恤遗属。

明代开国功臣墓旁的黄焕然墓

将黄百韬的遗体埋在哪里?蒋介石曾设想过,将他葬在紫金山边的紫霞湖山坡上,并在那里建造国民党军将军豪华墓区,从少将到上将,包括蒋介石身后,全部葬在那里。但是,1948年底,局势风云变幻,江河日下,蒋介石忧心忡忡。李宗仁在美国政府的扶持下,大有“以李代蒋”的趋势。蒋介石忙着下野后如何动作,大小官员忙着携家南逃,活人难保命,已顾不上黄百韬棺材的安置。

蒋介石顾不了的事,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不能不管。她和杨廷宴、李文正等为此伤透了脑筋,究竟将黄百韬埋在哪里最安全,且又便于后代寻墓祭奠呢?思来想去,李文正建议到城外勘察一下再定。柳碧云便与他们一起坐着吉普车,先到中华门外看了一天,没找到合适的地方。第二天到中山门,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

第三天,他们来到了太平门,向栖霞山方向行驶。当行驶到蒋王庙时,柳碧云看到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墓地,便要下车看看。三人下车后踏上台阶,经过李文忠墓,站在小山头上一眼望去,只见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一眼看不到头。

这里松柏常青,柳碧云的心头一阵激动,觉得此处正是他们要找的地方。李文正望着东面那巍巍的紫金山,南边碧波清澈的玄武湖,脱口说:太美了,太美了!杨廷宴说:风景此处独好,将焕然的墓址选在李文忠的墓边,一方面黄家的后代容易寻找到,另一方面,多数人会误以为是明代大将的墓,这样也安全了许多。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决定将黄百韬的墓址定在这里,并在墓碑上刻上“黄焕然之墓”。为了不引起行人的注意,柳碧云又选择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下葬。本来,解放前这一带就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黄百韬墓悄然出现在这里,除了个别知情者外,几乎无人知晓。

2004年,黄百韬的儿子率子女从美国来到南京,很容易便找到了父亲的墓,并在此举行了祭奠仪式。

如今,为了方便游客在观瞻李文忠墓时也能看到黄百韬的墓,在李文忠墓的后面插了一块牌子,牌子上简要介绍了黄百韬的身份及生卒年月。2009年06月10日 09:4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如果有人告诉你,在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毙命的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的墓,至今仍保存完好,你肯定会惊讶无比。如果再告诉你,他的墓并非在人们难以发现的深山老林中,而是在南京城边的玄武湖畔、紫金山脚下的蒋王庙6号院内,你肯定更加难以置信。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许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许多有价值的古迹都被当成“四旧”摧毁了,黄百韬这个当年解放军的对手,他的墓为何能躲过一次次劫难,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2008年在拍摄纪念淮海战役胜利60周年的纪录片《60万战胜80万大决战》时,笔者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撰写解说词。在此期间,笔者同摄制组考证了黄百韬墓一事,这才弄清了原委。

黄百韬其人其事

黄百韬(1900~1948),字焕然,祖籍广东,生于天津,祖父及父亲两辈都十分贫困。由于出身卑微,营养不良,黄百韬身材瘦小,皮肤黝黑。18岁那年,黄百韬经朋友介绍,投靠了北洋军阀李纯。李纯见黄百韬个子虽矮,却脑子灵活,聪明好学,办事快捷,便让他当了自己的传令兵。这以后,黄百韬的一大半时间是用来伺候李纯的。黄百韬把这个上司伺候得十分满意,不久便被李纯提升为贴身副官。黄百韬当了副官后,在李纯的指点下,勤奋学习,只要有空余时间,便捧着书本琢磨半天。李纯喜欢黄百韬的好学上进,有意栽培他,便送他到金陵军官教育团学习深造。1922年,黄百韬毕业,后返回天津,升任营长。

在一次战斗中,黄百韬负伤后被另一军阀张宗昌所俘。张宗昌见黄百韬喜欢读兵书,做事特别认真,便任命他为团长。蒋介石北伐时,黄百韬又投靠了蒋介石。后任旅长、师长。

1941年,黄百韬进入顾祝同的圈子,当了第三战区参谋长。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黄百韬为顾祝同出谋划策,坚决反共,博得顾祝同的信任。后来,二十五军军长空缺,顾祝同就作了个顺水人情,让黄百韬出任该军军长。

这以后,每逢急战,常常以黄百韬的二十五军为先锋。抗战后整军,二十五军改为整编二十五师,黄百韬又任师长。尽管黄百韬处处小心,事事留神,但孟良崮战役后,却差一点被送上军事法庭。

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战死,黄埔系大哗,整编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蒋介石下令将李天霞交军事法庭会审。李天霞见状,急忙携带一皮箱金条到处送礼游说:“整编七十四师划归我指挥不假,但不知为什么张灵甫中途归黄百韬指挥,孟良崮之战二十五师就在七十四师身边,黄百韬始终不离蒙阴道,事情就坏在他身上。”经过一番手脚,会审李天霞变成了追究黄百韬。

黄百韬听说南京方面开始整自己的材料,顿时慌了神,忙向顾祝同求救。顾祝同授黄百韬一计:“归咎死者,回护活人,表功汤司令(汤恩伯)。”

同时,顾祝同从中帮忙,与会审的几名法官打了招呼。会审那天,黄百韬依计行事,条理清晰地陈述了两个小时,给会审人员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鲁南会战中汤恩伯第一兵团转战月余,在临蒙公路和沂蒙公路间捕捉到极好战机,作了周密部署,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主动请战,甘当钓饵,忠勇可嘉,可惜实战经验不足,又刚愎自用,不听黄百韬劝告,引兵于绝地,参战各部在黄百韬指挥下,虽奋力援救,但为地形所限,无法接近,不但整编七十四师遭劫,更连累汤司令之歼敌计划功败垂成。

汤恩伯听了黄百韬的陈述,既满意又有些内疚。鲁南败绩他是有责任的,经黄百韬这么一讲,他成了大功臣。于是,汤恩伯站出来为黄百韬说情。他对蒋介石说:“看不出来,黄百韬为人还很厚道,张灵甫不听劝阻的事,他过去一直没有讲,援救张灵甫的经过也不为人知,以致引起误会,送他上法庭倒有点冤枉了。”于是,对黄百韬的追究也就不了了之。
淮海兵败自杀

1948年,解放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实施的作战目标,就是歼灭地处碾庄的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是黄百韬的大限之日。这天午后,黄百韬兵团十几万人几乎被打光了,黄百韬身边只有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两人在一片追杀声中,跌跌撞撞跑到一片芦苇滩中。黄百韬见大势已去,遂拔枪自杀。

天寒地冻,杨廷宴借来一把铁锹,挖了一个坑,将黄百韬的尸体埋进坑里,然后在一张烟盒纸上画了方位、地点。他刚想离开时,突然想起一件事,扒开土,从黄百韬的上衣口袋中摸出一个铜牌。据说,国民党军的兵团司令都持有这种铜牌,这是进出总统官邸、面见蒋介石的特别通行证。黄百韬的这个铜牌的一面是来宾证三个字,另一面是17号。随后,杨廷宴又将来宾证放回黄百韬的口袋,以便将来确认身份。

杨廷宴草草掩埋了黄百韬后,换上了士兵服,一瘸一拐地离开了芦苇滩,但没走多远,就被解放军捉住。杨廷宴装出一副可怜相,对押送他的解放军说:“我是刚被抓来半年的新兵,刚学会稍息立正,连枪还不会打,我家人多,全靠我一人干活糊口,我上有80岁老母,下有3岁娃娃,现在我的腿又负伤走不动了,请你们开开恩,放我回家种地去吧。”

押送杨廷宴的解放军战士并不理会他的话,押着他来到一个大村子里。这里俘虏很多,杨廷宴从一名俘虏口中了解到,对于国民党军伤兵,只要愿意回家的,解放军都放走了。于是,杨廷宴又开始缠着一位解放军干部,重复路上的话。那位干部经不住杨廷宴的纠缠,就放了他。

杨廷宴趁着天黑,从老百姓那里弄来一套破衣服,换下了士兵服,辗转来到南京,向顾祝同讲述了黄百韬兵团被歼及黄百韬自杀的经过。顾祝同听后,一阵唏嘘。蒋介石知道后,也黯然神伤。

随后,杨廷宴赶到黄百韬家中,又将黄百韬自杀的经过告诉了黄百韬的夫人柳碧云。柳碧云一阵痛哭后,苦苦哀求黄百韬的副官李文正,设法将黄百韬的尸体运回南京。

偷运尸体回南京

李文正答应了柳碧云的请求,又找到了黄百韬早年的朋友张进叶,两人一同前往碾庄。张进叶本是徐州人,对淮北地貌、风情十分熟悉。

两人来到徐州后,又找到杨廷宴的干兄弟陈明远,请他帮忙。陈明远十分爽快地答应下来。他们以每人每天一块银元的代价,雇来了两个农民;又花了50块银元,买了一口棺材,按照烟盒纸上的方位、地点,在芦苇滩里将黄百韬的尸体挖了出来。验明上衣口袋里的来宾证后,慌慌张张地将尸体放进了棺材,抬上备好的独轮车。

三天后,五人来到五河县的一条大河边。河南岸五河县城驻扎的是国民党军的一个团,北岸驻扎的是解放军的一个营,两边驻军的岗楼隔河相望。北岸的解放军坚持要开棺验尸。李文正说,死者是自己的一个外甥,两年前参军,这次是在碾庄牺牲的,他妈妈要见儿子最后一面才可安葬。棺材被打开后,一股尸臭味扑鼻而来。解放军朝里面看了几眼,果然是一具尸体,脸也变了形,无法认出是什么人,便扬扬手让他们过河。

过河谈何容易?那摆渡的艄公在江湖上漂泊了几十年,什么人没见过。他从李文正的长相及说话口气中,判断此人是个军人,且是个不小的官。由此,他判断棺材中一定是个团长以上的军官,便有意敲竹杠。于是,艄公对李文正说:“我这个船从来不装运有死人的棺材,碰上这事会倒大霉的,你们还是趁早想想别的办法。”

李文正明白对方的意思,二话没说,给了艄公10块银元和两条香烟后,将棺材抬上船。谁知艄公心太黑,仍旧不肯开船。无奈之下,李文正对艄公说,只要把他们运到对岸,就再送50块银元加10条香烟。条件是一定要运到对岸才给。

艄公暗自窃喜,这才装出很不情愿的样子撑篙开船。船抵南岸,李文正指挥大家把棺材运上岸后,笑着对艄公说:“到了部队,我就叫团长拿50块银元和10条烟给你。”

一行人抬着棺材到了国民党驻军指挥所。李文正与团长嘀咕了几句,团长让一个营长带人把棺材运到营房安置好。接着,营长命人对艄公一阵拳打脚踢,直打得艄公躺在地上无法动弹。营长又派人到船上将李文正给的银元及香烟拿了回来。不久,黄百韬的尸体被运回南京,停放在白下路殡仪馆。

黄百韬的遗体运到南京后,国防部着实忙碌了好一阵,派参谋次长林蔚代表蒋介石公祭黄百韬,并决定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厚恤遗属。

明代开国功臣墓旁的黄焕然墓

将黄百韬的遗体埋在哪里?蒋介石曾设想过,将他葬在紫金山边的紫霞湖山坡上,并在那里建造国民党军将军豪华墓区,从少将到上将,包括蒋介石身后,全部葬在那里。但是,1948年底,局势风云变幻,江河日下,蒋介石忧心忡忡。李宗仁在美国政府的扶持下,大有“以李代蒋”的趋势。蒋介石忙着下野后如何动作,大小官员忙着携家南逃,活人难保命,已顾不上黄百韬棺材的安置。

蒋介石顾不了的事,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不能不管。她和杨廷宴、李文正等为此伤透了脑筋,究竟将黄百韬埋在哪里最安全,且又便于后代寻墓祭奠呢?思来想去,李文正建议到城外勘察一下再定。柳碧云便与他们一起坐着吉普车,先到中华门外看了一天,没找到合适的地方。第二天到中山门,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

第三天,他们来到了太平门,向栖霞山方向行驶。当行驶到蒋王庙时,柳碧云看到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墓地,便要下车看看。三人下车后踏上台阶,经过李文忠墓,站在小山头上一眼望去,只见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一眼看不到头。

这里松柏常青,柳碧云的心头一阵激动,觉得此处正是他们要找的地方。李文正望着东面那巍巍的紫金山,南边碧波清澈的玄武湖,脱口说:太美了,太美了!杨廷宴说:风景此处独好,将焕然的墓址选在李文忠的墓边,一方面黄家的后代容易寻找到,另一方面,多数人会误以为是明代大将的墓,这样也安全了许多。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决定将黄百韬的墓址定在这里,并在墓碑上刻上“黄焕然之墓”。为了不引起行人的注意,柳碧云又选择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下葬。本来,解放前这一带就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黄百韬墓悄然出现在这里,除了个别知情者外,几乎无人知晓。

2004年,黄百韬的儿子率子女从美国来到南京,很容易便找到了父亲的墓,并在此举行了祭奠仪式。

如今,为了方便游客在观瞻李文忠墓时也能看到黄百韬的墓,在李文忠墓的后面插了一块牌子,牌子上简要介绍了黄百韬的身份及生卒年月。
马瓜冯弧,李代桃僵。
我没记错的话,玄武湖边上还有蒋介石题给张灵甫的字还是什么的,似乎也还在的。
小时候去玄武湖的时候好像看到过,还挺显眼的,就在湖边上
因为他死于忠诚
小白提问。他孟良固时是师长,淮海时就是第七兵团长官了,怎么升得怎么快?这个兵团是什么什么概念?80万国民党军队都属于这个兵团吗?
没有老黄小黄的死守TG倒还真没那么好的机会吃掉一批批杀来的国军精锐集团

小白提问。他孟良固时是师长,淮海时就是第七兵团长官了,怎么升得怎么快?这个兵团是什么什么概念?80万国民党军队都属于这个兵团吗?
nelsonhood 发表于 2009-6-12 20:51

其实就一级,国军整编了一次,那些整编师都变成军了。由师-旅-团变成军-师-团了。兵团一般辖几个军。黄只是若干兵团中的一个。
小白提问。他孟良固时是师长,淮海时就是第七兵团长官了,怎么升得怎么快?这个兵团是什么什么概念?80万国民党军队都属于这个兵团吗?
nelsonhood 发表于 2009-6-12 20:51

其实就一级,国军整编了一次,那些整编师都变成军了。由师-旅-团变成军-师-团了。兵团一般辖几个军。黄只是若干兵团中的一个。
nelsonhood 发表于 2009-6-12 20:51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进行过整编,军整编为师,称为“整编师”。师整编为旅。原来的军-师-团编制就成了整编师-旅-团编制。大部分部队都进行了整编,部分部队仍保持军-师-团编制。

所以,国民党军队的整编师相当于军。

1948年9月,国民党军队的编制又恢复为军-师-团建制,各整编师恢复军的番号。

“兵团”是军上面一级的编组,相当于“集团军”,下辖若干整编师或军。

黄百韬由整编师长升为兵团司令,带的部队升了一级而已。
nelsonhood 发表于 2009-6-12 20:51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进行过整编,军整编为师,称为“整编师”。师整编为旅。原来的军-师-团编制就成了整编师-旅-团编制。大部分部队都进行了整编,部分部队仍保持军-师-团编制。

所以,国民党军队的整编师相当于军。

1948年9月,国民党军队的编制又恢复为军-师-团建制,各整编师恢复军的番号。

“兵团”是军上面一级的编组,相当于“集团军”,下辖若干整编师或军。

黄百韬由整编师长升为兵团司令,带的部队升了一级而已。
nelsonhood 发表于 2009-6-12 20:51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进行过整编,军整编为师,称为“整编师”。师整编为旅。原来的军-师-团编制就成了整编师-旅-团编制。大部分部队都进行了整编,部分部队仍保持军-师-团编制。

所以,国民党军队的整编师相当于军。

1948年9月,国民党军队的编制又恢复为军-师-团建制,各整编师恢复军的番号。

“兵团”是军上面一级的编组,相当于“集团军”,下辖若干整编师或军。

黄百韬由整编师长升为兵团司令,带的部队升了一级而已。
呵呵,提了个问题这么多热心人回答。都不好意思了,下面就自己用“百度”做功课去了。
楼主,你太高看土共的肚量了,这种国民党反动派的坟墓会好好保存?此墓在文革期间被毁的事情怎么不写出来?改革开放后为了统战的需要,又重修了!可惜尸骨早已经荡然无存了,现在的墓不过是个衣冠冢而已!
不管怎么说,黄算是当时国民党里非嫡系将领中的一员悍将了,淮海战役被包围时,杜聿明曾经提出过一个方案,即先不救援七兵团,而是先集中徐州主力三个兵团向西南攻击中野的六个纵队,因为当时中野部队的实力还没有华野各纵强,而且从武汉方向还有向淮海战场开拔而来的黄维兵团,如果是这样的话,整个淮海战局就会发生惊天大变化,但有个前提是黄佰韬能够坚守10-12天。当时与会各将领没人相信黄的七兵团可以坚守7天以上,最后还是采用了用邱清泉兵团东进救援七兵团的方案,粟裕早就布置好阻援部队,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出乎徐州剿总意料的是,黄佰韬整整守了十五天。
wyhxyq 发表于 2009-6-13 16:56
    三大战役中,杜聿明无疑是国民党军将领一个比较引人注意的角色。他在三大战役中被蒋介石当成救火队长使用,东北一危急调东北,徐州一危急调徐州,如果不是他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老蒋把他调华北指挥蒋系部队放弃平津南逃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在东北作战中,杜聿明是从中期开始参与指挥,当时的东北国民党军可以说是大势已去。杜聿明的真正发挥,应该来说是在淮海战役中,在此战中,他实际指挥了战役的整个过程。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作过三次重要决策,但都最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夭折。其一,在淮海战役开始前,华东野战军在鲁南休整,杜聿明策划指挥国民党军部队先行进攻,虽然不可能达到消灭我军的目的,但无疑会影响我军准备淮海战役的进度。不过因为当时东北危急,老蒋把杜聿明调东北,徐州地区国民党军顿时没有了进攻积极性,结果我军有了充分的时间不受干扰地准备淮海战役。其二,在黄伯韬兵团被围之际,杜聿明提出先放弃救援黄兵团的方案,集中津浦路以西的邱、李、孙、黄、刘等兵团共16个军,先攻击中原野战军,将中原野战军消灭或驱离后再回头救援黄伯韬兵团。这一方案无疑比先救援黄兵团的方案积极,得到邱清泉等人强烈支持,但实力较小的李弥、孙元良等人倾向于保守而不冒险的方案,而杜聿明又缺乏御下之能,结果只能妥协。其三,在杜聿明指挥邱、李、孙兵团逃离徐州的时候,杜聿明本计划向西南逃到淮河边上,再考虑下一步,或过河退守江南,或与李刘兵团东西对进,解救黄维。但老蒋不见棺材不掉泪,硬要杜聿明先救黄维,结果杜聿明不得不自投罗网。虽然国民党军按照杜聿明的决策进行,未必能反败为胜,但起码淮海战役将有一个新的面貌。

    另外再补一句,其实杜聿明在东北辽沈战役中的指挥也是可圈可点的,当时老蒋在锦州失守后强令杜聿明指挥锦州西南的东进兵团继续进攻,重新占领锦州,但杜聿明没有执行。以当时的局势,东进兵团已经是强弓之末,其主力54、62军及独95师都已经重创,只有39军还可一战,即使费尽力气攻占锦州,等消灭廖兵团的东北野战军一旦腾出手来,马上可以回师吃掉杜聿明,可见杜聿明当时选择不动是正确的。而在廖兵团覆灭后,杜聿明成功组织39、52、54、62、92军及独立95师从海上撤退,并最后一批上船离开东北,也算不容易了
杜聿明首先攻击中野的计划,是牺牲7兵团,将徐州主力转进蚌埠的幌子而已:D
小诸葛在中原狂追独眼龙都找不到土共主力,凭什么认为杜主任出击就会包围中野?;P
和土共做主力决战的机会,早在济南战役时就摆在徐州剿总面前,那时候杜主任怎么不断然出击?;P
现在看 ,丢掉7兵团、徐州基地,保全邱、李、孙、黄维兵团,是当时的最好结果。可惜花生米不愿意相信国军80万玩不过土共60万....................[:a5:]
杜提出首先攻击中野计划的时候是淮海战役刚刚打响的时候,认为这时杜就想撤退了有些牵强,杜当时也想到了牺牲7兵团而确保徐蚌段畅通的最坏打算。
杜心目中的最优方案就是“守江必守淮”,他也是以这个方案为前提才答应蒋公去徐州剿总的。:D
当杜从葫芦岛回到北平,从傅作义处得知徐州剿总的部队没有按照计划撤到蚌埠时,就已经感到大事不妙了...................:L
徐州、华中部队在和中野华野的周旋中,抓到土共主力并与之决战,一直是一种奢望[:a5:]
豫东战役最后阶段,合围华野大好机会摆在面前,却被粟裕猛击黄百韬的虚招吓得不敢妄动:L
小诸葛率领机动部队围追堵截独眼龙,战果可怜。:L
淮海打响前夕,12兵团刚刚进行了武装行游,连独眼龙主力的毛都没抓到:L
..................
四面楚歌传来,一拳打去是风,也许就是当时国军的感受吧
假设按照杜的第一方案,以邱、李、黄维3个兵团出击,合围(?)中野主力;以孙兵团加72军、冯治安部守徐州;黄百韬坚守碾庄。
那么战役的发展极有可能演变为中野将徐州出击的部队拖到平汉线以西,黄百韬在碾庄等死。最终第一阶段结束时,2、12、13兵团呆在驻马店附近转圈圈,徐州被粟裕顺势包围。这种情况下,杜只能依托蚌埠补给基地,转头解救徐州的刘峙。这是济南战役的一个翻版,比现实能少损失几个兵团。
杜本人在回忆材料中讲到,他的第一方案,最大顾虑就是不清楚中野具体位置,贸然出击极可能扑空。而剿总和蒋公也相信黄百韬可以坚守到他回师。
打黄百韬耗时较多,其重要原因是粟裕将主要力量用于打援,并且有用黄钓鱼的企图。如果把攻击和打援力量平分兵力,黄绝坚持不了。
杜对战场形势的把握能力,在国军中属于比较敏锐的,可惜开局太差,接到一个必败之局:L
黄带兵带得不错,一群2流部队,顶着华野N个纵队的围攻守了12天,在国民党军中也算少见了
老牛居 发表于 2009-6-14 18:14
说句实话,在当时的环境下。谁能够想到80万干不过人家60万呢?
花生米想不到,换了在座的各位也恐怕没人想的到吧。
要怪就怪黄他自己时运不济啦。为了那个杂牌浪费了一天的时间。
早跑一天也许就能逃出来了也不一定。
嗯,也难说还有个张克侠和何基沣。也可以拖他一天吧。
只能说天网恢恢咯
名山 发表于 2009-6-13 11:45
楼主,你太高看土共的肚量了,这种国民党反动派的坟墓会好好保存?此墓在文革期间被毁的事情怎么不写出来? ...
傻逼最后还是土共把他们的坟修的,还是土共的度量大
nelsonhood 发表于 2009-6-12 20:51
小白提问。他孟良固时是师长,淮海时就是第七兵团长官了,怎么升得怎么快?这个兵团是什么什么概念?80万 ...
国民党整编师就是军,兵团是一种非常设性战役战术集团,解放战争开始后国军开始编组兵团,兵团司令一般由资历较深能力较高的陆军中将担任,解放战争后期共军也开始编组兵团。
十万大军等了几天楞没想架个桥名将名将
黄百韬以杂牌之力顶了共军十多天,也算牛人了,王耀武十多万人济南才守了几天
傅作义,黄伯韬,都是杂牌里面能打的。杜聿明到真没看出什么特别的能耐来。
黄百韬好歹也是顾祝同手下大将,无非不是天子门生罢了

王耀武手下主力全被陈总长送在莱芜了,手下真正的正规军又没多少,还出了个吴化文,换谁都玩不转。黄百韬手下都是正规军,又有李弥留下的工事,不然他们也没有胆子缩在碾庄。
nelsonhood 发表于 2009-6-12 20:51
小白提问。他孟良固时是师长,淮海时就是第七兵团长官了,怎么升得怎么快?这个兵团是什么什么概念?80万 ...
都05年的上尉了还这么水
历史资料没看过,《大决战》总看过吧?电影里有名有姓的兵团就有四个:黄伯滔兵团,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怎么可能80万都是一个兵团?
这厮死硬死硬的。
nelsonhood 发表于 2009-6-12 20:51
小白提问。他孟良固时是师长,淮海时就是第七兵团长官了,怎么升得怎么快?这个兵团是什么什么概念?80万 ...
孟良崮的时候他是整编师的师长,整编师实际上相当于军,后来也都改称军了
国军中的广东、广西军战斗力都很强悍,给华野和中野内战期间造成重大损失的恰恰是两广军
nelsonhood 发表于 2009-6-12 20:51
小白提问。他孟良固时是师长,淮海时就是第七兵团长官了,怎么升得怎么快?这个兵团是什么什么概念?80万 ...
当时的师长是整编师师长,等于军长,从军长出任兵团司令,不算大升,很正常
wyhxyq 发表于 2009-6-13 16:56
不管怎么说,黄算是当时国民党里非嫡系将领中的一员悍将了,淮海战役被包围时,杜聿明曾经提出过一个方案, ...
杜聿明没那么好心,他的用意在徐州邱李孙兵团、华中黄维兵团、蚌埠李刘兵团三路合击宿县,然后6个兵团群集一团撤到淮南,哪有心思回头救黄伯韬。

本意就在用黄伯韬牵制华野,给其他国民党军撤退时间,当然这一方案是国民党军最有利的方案
老牛居 发表于 2009-6-14 18:14
杜聿明首先攻击中野的计划,是牺牲7兵团,将徐州主力转进蚌埠的幌子而已:D
小诸葛在中原狂追独眼龙都找不 ...
杜总还是有可能的,因为有小黄鱼在,二代目还是可能被黏住的
小白提问。他孟良固时是师长,淮海时就是第七兵团长官了,怎么升得怎么快?这个兵团是什么什么概念?80万 ...
整编师其实是一个军,有4万人。

兵团10万人
豫东战役合围粟裕未果,只截住一些后勤部队。
wyhxyq 发表于 2009-6-13 16:56
不管怎么说,黄算是当时国民党里非嫡系将领中的一员悍将了,淮海战役被包围时,杜聿明曾经提出过一个方案, ...
这是理想状态
刘邓虽然部队残破了点,但也不是你说10天拿下就能拿下的

野战能力不行,早晚是全军覆没
KMT大势已去是注定的了
罗密欧与猪过夜 发表于 2009-6-16 16:05
说句实话,在当时的环境下。谁能够想到80万干不过人家60万呢?
花生米想不到,换了在座的各位也恐怕没人 ...
其实是一样的    就算不等海州来的一个军
他还是会被堵在徐州
陈官庄之类的围歼战,多10万人也不算多
ppl 发表于 2014-2-19 17:37
十万大军等了几天楞没想架个桥名将名将
就算是临时砍树拆房子造船   都来得及
dada2000 发表于 2014-2-20 15:44
国军中的广东、广西军战斗力都很强悍,给华野和中野内战期间造成重大损失的恰恰是两广军
这个“重大损失”    也确实太大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