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个学生的贫困小学:花了百万建楼 还想要近150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21:01
消息来源:云南网 
核心提示:2006年,各级部门筹资上百万对云南贫困县陆良县的雨古小学进行重建,建筑面积达1125平方米。但是校方仍四处奔走希望再获得149万用于配套设施建设。记者走访时发现,目前该校共有76名学生,即人均享有1万余元教育经费,远远超过了云南省人均水平的600元。
 云南网5月28日报道 “陆良县雨古小学现无教师宿舍、操场,无水喝,学生最远每天要跑20余公里……希望上级政府部门关心支持解决!”此前,本报记者数次接到此般“叫穷”短信。26日,实地走访发现,这所刚花费上百万元建起的小学,条件远超云南很多地方的乡村小学。

  早在半个月前,大山深处的雨古小学及当地村委会就委托中间人吴先生向本报反映,特别提出该校条件恶劣,之后称:“全校师生渴望有水喝,有一个操场能升国旗、做操。”

  初步核实中,反映者没提到新建的教学楼,只一味诉苦称,师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教学。

  本报记者26日前往查看。在距陆良县城数十公里的地方,一处山坡中,一所崭新的小学出现在视野中,教学楼前有一块狭长的简易操场,旁边还有蓄水池和一小栋老师生活区。

  这与短信反映的颇为不符,这是为什么呢?

  从陆良县教育部门了解到,雨古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48年的高寒贫困农村小学。此前,校舍为泥瓦房,飘摇破败,一度被鉴定为“D级危房”。此后,学校和乡政府向上级部门反映,终于获得重建批准。

  2005年,由国家、省、市及陆良县筹集了95万元,重新选址建设了一栋全新的3层教学楼。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支持,捐了部分款项。

  2006年3月,包括装修和设施配备,花费上百万元的雨古小学建成,其建筑面积达1125平方米。配套设施包括简易操场、男女厕所和教师生活屋,还有一个封闭水池。

  新建成的教学楼满足了这个贫困地区的学生求学需要。相比原来的泥瓦房,新建成的教学大楼在好些村里人眼里堪称“豪华”。

  新的小学建成后,校方和当地村委会并不满足,一直向上级多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叫穷”,并列出详细清单及所需金额(见附表)。

  从陆良县政府部门了解到,身为农业大县的陆良县因工业缺乏,事实上一直是“财政穷县”。面对一所村级小学动辄100余万元的“请求”,相关部门领导曾表态无力满足。

  针对学校运动场的缺乏,此前陆良县体育中心承诺给雨古小学1.6万元,该校校长邵自清称:“至少需要3万余元。”如今,该操场已在建设。

  实地调查发现,该校学生离家最远的2至3公里,每天都要往返家里4次。三年级学生伍军(化名),是该校离家最远的学生之一,他称未觉得累,每天都习惯了。只是因为缺水,有时要从家里带一些水喝。

  如今,雨古小学只有1至4年级,共76名学生,平均每班不足20人。而学校预计2015年的办学规模为:学校学生人数为102人,班级数5个。

  也就是说,政府和社会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学投入达人均1万余元。

  据了解,2008年云南省人均预算教育经费约为600元。那雨古小学100名学生却享受100余万元的投资,应感到幸运。然而,走访中,该校老师和当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始终在称:“还缺操场、老师宿舍、语音室……”

  事实上,该校9名老师在教学楼内使用了3间教室作为宿舍,至今还空余数间。 为争取资金,该校还曾向“日本云南联谊协会”申请20万元的申请项目援建,至今没得到答复。此外,该校还向另外的民间组织要钱,对方到实地看过后没答应。

  专家:“叫穷习惯”不提倡

  从事社会学教育的王砚蒙认为,这种行为有可以理解的一面,比如要钱的总体目的是建设学校。但这也是一种在我国基层广泛存在的一种“叫穷习惯”,不单在教育领域存在。他们往往不顾国家和社会的财力现状,一味考虑自身的过度需求。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一种“等、靠、要”的思想, 用一种弱势的心态博取别人同情而达到诉求目的,并不值得提倡。

  校方列出的详细清单

  设施该校的一份规划称:现有的校舍设施还达不到标准——现缺配校舍普通教室104平方米,实验室52平方米,图书室49平方米,语音室74平方米,学生宿舍 151平方米,学生食堂142平方米,教师宿舍140平方米,学校大门20平方米,学校围墙341平方米,学生运动场700平方米,绿化面积160平方米,需要投入资金83.98万元……

  资金 “现缺配项目普通教室需投入33.28万元,实验室需投入4.16万元,图书室需投入3.92万元,微机室需投入2.08万元,语音室需投入5.92万元,学生宿舍需投入6万元,学生食堂需投入2.4万元,浴室需投入1.92万元,厕所需投入5万元,学校大门需投入10万元,学校围墙需投入20万元,学生运动场需投入26万元,绿化面积需投入24万元,饮水设施5万元……项目总资金合计149.68万元。”消息来源:云南网 
核心提示:2006年,各级部门筹资上百万对云南贫困县陆良县的雨古小学进行重建,建筑面积达1125平方米。但是校方仍四处奔走希望再获得149万用于配套设施建设。记者走访时发现,目前该校共有76名学生,即人均享有1万余元教育经费,远远超过了云南省人均水平的600元。
 云南网5月28日报道 “陆良县雨古小学现无教师宿舍、操场,无水喝,学生最远每天要跑20余公里……希望上级政府部门关心支持解决!”此前,本报记者数次接到此般“叫穷”短信。26日,实地走访发现,这所刚花费上百万元建起的小学,条件远超云南很多地方的乡村小学。

  早在半个月前,大山深处的雨古小学及当地村委会就委托中间人吴先生向本报反映,特别提出该校条件恶劣,之后称:“全校师生渴望有水喝,有一个操场能升国旗、做操。”

  初步核实中,反映者没提到新建的教学楼,只一味诉苦称,师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教学。

  本报记者26日前往查看。在距陆良县城数十公里的地方,一处山坡中,一所崭新的小学出现在视野中,教学楼前有一块狭长的简易操场,旁边还有蓄水池和一小栋老师生活区。

  这与短信反映的颇为不符,这是为什么呢?

  从陆良县教育部门了解到,雨古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48年的高寒贫困农村小学。此前,校舍为泥瓦房,飘摇破败,一度被鉴定为“D级危房”。此后,学校和乡政府向上级部门反映,终于获得重建批准。

  2005年,由国家、省、市及陆良县筹集了95万元,重新选址建设了一栋全新的3层教学楼。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支持,捐了部分款项。

  2006年3月,包括装修和设施配备,花费上百万元的雨古小学建成,其建筑面积达1125平方米。配套设施包括简易操场、男女厕所和教师生活屋,还有一个封闭水池。

  新建成的教学楼满足了这个贫困地区的学生求学需要。相比原来的泥瓦房,新建成的教学大楼在好些村里人眼里堪称“豪华”。

  新的小学建成后,校方和当地村委会并不满足,一直向上级多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叫穷”,并列出详细清单及所需金额(见附表)。

  从陆良县政府部门了解到,身为农业大县的陆良县因工业缺乏,事实上一直是“财政穷县”。面对一所村级小学动辄100余万元的“请求”,相关部门领导曾表态无力满足。

  针对学校运动场的缺乏,此前陆良县体育中心承诺给雨古小学1.6万元,该校校长邵自清称:“至少需要3万余元。”如今,该操场已在建设。

  实地调查发现,该校学生离家最远的2至3公里,每天都要往返家里4次。三年级学生伍军(化名),是该校离家最远的学生之一,他称未觉得累,每天都习惯了。只是因为缺水,有时要从家里带一些水喝。

  如今,雨古小学只有1至4年级,共76名学生,平均每班不足20人。而学校预计2015年的办学规模为:学校学生人数为102人,班级数5个。

  也就是说,政府和社会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学投入达人均1万余元。

  据了解,2008年云南省人均预算教育经费约为600元。那雨古小学100名学生却享受100余万元的投资,应感到幸运。然而,走访中,该校老师和当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始终在称:“还缺操场、老师宿舍、语音室……”

  事实上,该校9名老师在教学楼内使用了3间教室作为宿舍,至今还空余数间。 为争取资金,该校还曾向“日本云南联谊协会”申请20万元的申请项目援建,至今没得到答复。此外,该校还向另外的民间组织要钱,对方到实地看过后没答应。

  专家:“叫穷习惯”不提倡

  从事社会学教育的王砚蒙认为,这种行为有可以理解的一面,比如要钱的总体目的是建设学校。但这也是一种在我国基层广泛存在的一种“叫穷习惯”,不单在教育领域存在。他们往往不顾国家和社会的财力现状,一味考虑自身的过度需求。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一种“等、靠、要”的思想, 用一种弱势的心态博取别人同情而达到诉求目的,并不值得提倡。

  校方列出的详细清单

  设施该校的一份规划称:现有的校舍设施还达不到标准——现缺配校舍普通教室104平方米,实验室52平方米,图书室49平方米,语音室74平方米,学生宿舍 151平方米,学生食堂142平方米,教师宿舍140平方米,学校大门20平方米,学校围墙341平方米,学生运动场700平方米,绿化面积160平方米,需要投入资金83.98万元……

  资金 “现缺配项目普通教室需投入33.28万元,实验室需投入4.16万元,图书室需投入3.92万元,微机室需投入2.08万元,语音室需投入5.92万元,学生宿舍需投入6万元,学生食堂需投入2.4万元,浴室需投入1.92万元,厕所需投入5万元,学校大门需投入10万元,学校围墙需投入20万元,学生运动场需投入26万元,绿化面积需投入24万元,饮水设施5万元……项目总资金合计149.68万元。”
人穷志短
只要不贪污,学校修好一点,也是应该的
稀饭兄:如果一味要援助,就有利用项目钓鱼的嫌疑了。
唉,援建这种边远地区的学校,硬件其实过得去就行了,也不一定修成镇政府的规模。多的钱最好是用来给教师发工资,在这种地方如果月薪达到3000-4000我就不信招不到师专以上学历的老师来任教。
:L 才七十六个人,其实造一个敞亮宽阔的大平房也就足够了。
不如把路修进去。。。。
本来就是钓鱼工程,孩子是鱼饵
cjp324 发表于 2009-5-29 19:35
是啊!投个几千万几亿进去!每年再投几十万去维护!有钱啊!为了76“阶级弟兄”或几千“阶级弟兄”

深山中可能吗?!可行吗?!
不投钱说不关心学生投进去了又
刺刀上膛 发表于 2009-5-29 18:29


估计到时可以开党校了
学校大门需投入10万元,学校围墙需投入20万元……绿化面积需投入24万元,

1万对600?600是常年建设费,这一个小学不知道平时拖欠多少年了,这样的比较是不合适的。
穷怕了!现在有人关注,当然多捞一些。如果这些资金能落实到实际建设,这种心情还是能理解的。
就怕巧立名目,比如上面3项。
还不如补助哪些学生到条件合适的学校的住读。
战争狂人萨谢思 发表于 2009-5-29 21:22
不投钱当然要说不关心,但把不多的钱投到少数人身上也不对!
要合理利用!
深圳有人捐电脑给乡村,后来发现电脑没有放在教室里,孩子根本用不到
晕  真瘫啊
俺听到“项目”或者“建”就过敏---因为这基本上都是D的狗官贪婪的手段
骗银子的
几个老师不会是城里过去支教的大学生吧
硬件上去拉...软的(师资)上不去.有个屁用
捐款如何的最大化利益是一个头疼的事情。
1125平方的楼,造价100万,平均每平方造价不到1000元,很贵吗?大家装修自己的房子平均每平方米要花多少钱?
郭炜 发表于 2009-5-30 13:36
贵 特贵!
......这种小学是不是应该撤吊?然后在条件好的小学建集体宿舍,给孩子们补贴, 让孩子们在大山外上学。

这样可能远几十公里,但是教学质量和条件都会比较好,同时成本也很低。

这个学校要求修大门,宿舍什么的也不过分。普通学校都有这些。这个学校是多年没有拨款,缺的东西台多了。但是,为了几十个孩子修这么个学校成本太高,还不如每个学期给每个孩子补贴,把他们的食宿全包下来,在外面住校上学呢。
我发现你们都没关心国家现在政策吧。这明显是要为并校准备的,就是把同一个地区的小学合并师资和学生到一所学校来。到时候可不光是这76个学生的事。
戴上贫困帽子是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