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权没杀人 王莽为何背负了千载骂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23:27
本文摘自《追寻历史的真相》作者:张秀枫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皇帝可以昏庸,臣子不可篡权”,在这样的封建伦理道德前提下,篡权的臣子必然会被永生永世地钉在“耻辱柱”上。作为篡权者的代表人物王莽,也必然成为大家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坏人形象。

然而,王莽的一生是否真的不可原谅呢?客观地说,王莽除了偶尔手段有些过火外,他的所作所为堪称典范。他的思想,更是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评价王莽,我们最多也只能说他是个政治失败者……

前期王莽:道德伦理下的光辉形象

翻阅有关记载王莽事迹的历史书籍,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极为奇怪的问题,那就是所有人都把王莽当做一个城府极深、诡计多端,并且极度假仁假义的家伙。更让人难以理解的,他甚至从很小的时候就在为篡位做准备了,而所有用来证明的材料却是王莽从小就很孝顺母亲,并且无微不至地照顾寡嫂和侄子。

同样,在王莽当官以后,他的节俭与廉正、关心贫苦百姓的事迹更是被当成为篡位所做的“假圣贤”准备,是在笼络人心……

对王莽所做的一切,如果我们能够用今天的眼光稍加思考,很容易就会发现,历史的记载只是当时政治的需要,就算王莽有错,可他的功绩同样是不可否定的。

孝顺的表率:王莽出生于公元前45年,父兄皆英年早逝。家中虽然有贵为皇后的姑母,但也未能够得到皇家的封赏,甚至可以说,王莽的童年生活比穷苦人家的孩子更为可怜。首先,家中的母亲需要照顾,而且寡嫂和侄子也需要照顾。其次,自己的堂兄弟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无疑在心理上有着巨大的落差。他还拜当时的名士陈参为师,虚心学习,手不释卷地苦读经书,广交朋友。因此,从小王莽就养成了尊卑有序、谦逊有礼而且勤奋节俭的好习惯。

汉成帝阳朔三年,即公元前23年,王莽的伯父王凤病休在家,王莽前后几个月衣不解带地侍奉左右,为避免药液烫伤伯父,他甚至亲口为伯父尝药,孝顺程度超过了王凤的亲生儿女,也深深感动了这位独掌朝政的伯父。王凤临死前请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职,不久,王莽做上了黄门郎,随后又被提升为射声校尉(相当于地方的郡守)。此时,王莽年仅24岁。永始元年,即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请求成帝将自己的户邑分封给王莽,同时,很多名士也联名上书,盛赞王莽的人品和才德。汉成帝顺水推舟,封王莽为新都侯,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当时,王莽因为孝顺母亲,为人谦恭有礼,结交社会贤达俊杰,折节力行,宗族称孝,师友归仁而为一时人望之所寄。

节俭的典范:王莽的官职虽然越来越大,俸禄越来越多,但在生活方面却依旧简朴。他家里从不留余财,将自己的俸禄全部拿来赡养、救济名士,甚至连自己的马匹衣服都拿来分给宾客。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朝廷中的公卿王侯多派夫人前往探视,这些人都穿着拖地的绫罗绸缎,浑身戴满了珠宝首饰。王莽的妻子听见有客人来,慌忙出门迎接,身上穿的却是仅仅盖过膝盖的粗布衣服,大家还以为是王家的仆人。王家招待客人虽然礼数周到,但仅仅只有一杯清茶而已。

廉正的榜样:除了孝顺和节俭,在为官方面,王莽也非常廉正。曾有一段时间,王莽的表兄淳于长(王太后的外甥)胆大包天,竟敢调戏许皇后,还经常写调情的信件。面对此事,王莽大义灭亲,举报淳于长的行为并导致淳于长在狱中被成帝杀死。还有一次,他的亲生儿子在家杀了一位奴婢,王莽痛斥后逼令其自杀。可以说,在为官方面,王莽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百姓的福音:王莽出生于贫困的家庭,当官以后,他一刻也没忘记贫苦百姓。公元2年,出现了波及全国的大旱情,而且蝗虫为祸,许多地方颗粒无收。王莽十分着急,一边派遣官吏了解民情,一边筹措救灾钱粮。同时,他还积极奏请太皇太后,裁减用度,为万民做榜样。在此期间,王莽自己不吃荤,以示与百姓同甘共苦。还有,他捐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交给大司农救济贫民。王莽的这一做法让百官纷纷效仿,很快解决了百姓的危机。


篡位王莽:淹没在伦理道德下的千古奇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设使当日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曾以这样一首诗歌进行感叹,把王莽推上了大奸大恶的行列。然而,白居易的评价公正吗?从王莽篡位后的所作所为来说,我们就更难以理解。王莽既然是为了篡位,可他篡位已经成功,为什么还要进行“托古改制”,最终把自己推向绝境呢?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王莽是为了天下百姓,他想在自己做皇帝的时间内有所建树,实现“天下大同”。

甚至,历史把篡位当做王莽的错误也是不公正的。西汉末年,连着出现四个昏君,就算王莽不篡位,其他人也必然会造反。或者说,如果王莽不进行“托古改制”,那他也绝对不会像今天一样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是像每一位开国皇帝那样,拥有说不完的丰功伟绩……

初步执政:体恤百姓的创举。公元1年,由于太皇太后重新成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成为大司马执政,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改革采取了几项重要的措施,其中几条可称为前无古人的创举:一、凡上一年多收的赋税一律予以赔偿;二、天下吏民不必再自行置备服兵役所需物资;三、对孤寡老人遍济周恤。这几项措施的推出,得到了天下百姓的一致拥护。从其功绩方面来看,更是不可小觑。从维护统治方面来说,这一措施的出现,扭转了当时人心散乱的局面,平定了天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功绩更大,为人类文明创造出一个更好的人性化生活环境。

托古改制:超越封建的创举。从古到今,对于王莽改制的做法,大家都采取嘲笑的方式去面对。的确,王莽进行“托古改制”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其思想的前卫性以及对后世的启示,将以一个里程碑的方式出现。

王莽进行“托古改制”并非完全按照古书来做,“托古”不过是王莽为了使自己的改革能够更容易地推行。在那个尊“圣贤”的时代,如果王莽没有“托古”的依据,改革将更加难以进行。实际上,王莽的“托古改制”想要建立的是一个接近天下大同的社会,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托古改制”的核心内容如下:

一、王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二、奴婢制: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三、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物价,征收商税,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四、改革币制。

五、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六、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从以上改制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第五、第六条没有多大意义或者说有不可取之处,其他四条的出发点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而绝不是像有些史书上的记载,说王莽是为了搜刮钱财。

王田制是为了贫苦大众有田耕,不许买卖是为了防止有人占据大量田地,这样的政策对缩小贫富差距是极为有利的,是全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前提。此举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限制,没有成功。


奴婢制与王田制的积极意义几乎相同,更重要的,那还是“人权”的表现。当然,这一制度从现在的角度说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可在当时却是前无古人的大胆改革行为。还有,在贷款、物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现在的银行和物价局的雏形。

后记:无奈的感慨

王莽最终失败了,这一失败,让王莽失去了所有。同时,也让一位敢于挑战的“勇士”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王莽篡位后不进行改革,又或者,他改革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推行,稳步前进,史书上又将如何记载呢?可以说,他的功绩将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皇帝。

自然,王莽的的确确已经死了。王莽的失败是因为他对封建势力的估计不足,是一次次的成功让他产生了激进的念头。又或者,有人会说,王莽在当官的时候为排除异己有过激的行为,可我们试想一下,当时的社会,当权者谁又没有这样的做法呢?与王莽进行比较,越王勾践、朱元璋等等人物可谓卑鄙千万倍。甚至有人说,王莽在失败后让民众对天哭泣,希望感动上苍,简直太无稽。可是,如果大家了解当时是个迷信的时代,了解王莽登上帝位是官员们通过迷信的手段实现的,我们难道还不能理解吗?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王莽的时代,了解了王莽的为人,试问,把王莽所做的一切都归结为为篡位做准备,这样的说法能够成立吗?我想,王莽的遭遇,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奈的感慨。

    最后,王莽的改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意思,他有一大帮臣子在支持他改制,以至于到最后,反莽大军杀进宫廷,仍然有2000名儒生追随王莽没有跑,也就是依然选择给王莽和他们共同的政治理想殉葬。本文摘自《追寻历史的真相》作者:张秀枫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皇帝可以昏庸,臣子不可篡权”,在这样的封建伦理道德前提下,篡权的臣子必然会被永生永世地钉在“耻辱柱”上。作为篡权者的代表人物王莽,也必然成为大家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坏人形象。

然而,王莽的一生是否真的不可原谅呢?客观地说,王莽除了偶尔手段有些过火外,他的所作所为堪称典范。他的思想,更是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评价王莽,我们最多也只能说他是个政治失败者……

前期王莽:道德伦理下的光辉形象

翻阅有关记载王莽事迹的历史书籍,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极为奇怪的问题,那就是所有人都把王莽当做一个城府极深、诡计多端,并且极度假仁假义的家伙。更让人难以理解的,他甚至从很小的时候就在为篡位做准备了,而所有用来证明的材料却是王莽从小就很孝顺母亲,并且无微不至地照顾寡嫂和侄子。

同样,在王莽当官以后,他的节俭与廉正、关心贫苦百姓的事迹更是被当成为篡位所做的“假圣贤”准备,是在笼络人心……

对王莽所做的一切,如果我们能够用今天的眼光稍加思考,很容易就会发现,历史的记载只是当时政治的需要,就算王莽有错,可他的功绩同样是不可否定的。

孝顺的表率:王莽出生于公元前45年,父兄皆英年早逝。家中虽然有贵为皇后的姑母,但也未能够得到皇家的封赏,甚至可以说,王莽的童年生活比穷苦人家的孩子更为可怜。首先,家中的母亲需要照顾,而且寡嫂和侄子也需要照顾。其次,自己的堂兄弟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无疑在心理上有着巨大的落差。他还拜当时的名士陈参为师,虚心学习,手不释卷地苦读经书,广交朋友。因此,从小王莽就养成了尊卑有序、谦逊有礼而且勤奋节俭的好习惯。

汉成帝阳朔三年,即公元前23年,王莽的伯父王凤病休在家,王莽前后几个月衣不解带地侍奉左右,为避免药液烫伤伯父,他甚至亲口为伯父尝药,孝顺程度超过了王凤的亲生儿女,也深深感动了这位独掌朝政的伯父。王凤临死前请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职,不久,王莽做上了黄门郎,随后又被提升为射声校尉(相当于地方的郡守)。此时,王莽年仅24岁。永始元年,即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请求成帝将自己的户邑分封给王莽,同时,很多名士也联名上书,盛赞王莽的人品和才德。汉成帝顺水推舟,封王莽为新都侯,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当时,王莽因为孝顺母亲,为人谦恭有礼,结交社会贤达俊杰,折节力行,宗族称孝,师友归仁而为一时人望之所寄。

节俭的典范:王莽的官职虽然越来越大,俸禄越来越多,但在生活方面却依旧简朴。他家里从不留余财,将自己的俸禄全部拿来赡养、救济名士,甚至连自己的马匹衣服都拿来分给宾客。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朝廷中的公卿王侯多派夫人前往探视,这些人都穿着拖地的绫罗绸缎,浑身戴满了珠宝首饰。王莽的妻子听见有客人来,慌忙出门迎接,身上穿的却是仅仅盖过膝盖的粗布衣服,大家还以为是王家的仆人。王家招待客人虽然礼数周到,但仅仅只有一杯清茶而已。

廉正的榜样:除了孝顺和节俭,在为官方面,王莽也非常廉正。曾有一段时间,王莽的表兄淳于长(王太后的外甥)胆大包天,竟敢调戏许皇后,还经常写调情的信件。面对此事,王莽大义灭亲,举报淳于长的行为并导致淳于长在狱中被成帝杀死。还有一次,他的亲生儿子在家杀了一位奴婢,王莽痛斥后逼令其自杀。可以说,在为官方面,王莽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百姓的福音:王莽出生于贫困的家庭,当官以后,他一刻也没忘记贫苦百姓。公元2年,出现了波及全国的大旱情,而且蝗虫为祸,许多地方颗粒无收。王莽十分着急,一边派遣官吏了解民情,一边筹措救灾钱粮。同时,他还积极奏请太皇太后,裁减用度,为万民做榜样。在此期间,王莽自己不吃荤,以示与百姓同甘共苦。还有,他捐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交给大司农救济贫民。王莽的这一做法让百官纷纷效仿,很快解决了百姓的危机。


篡位王莽:淹没在伦理道德下的千古奇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设使当日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曾以这样一首诗歌进行感叹,把王莽推上了大奸大恶的行列。然而,白居易的评价公正吗?从王莽篡位后的所作所为来说,我们就更难以理解。王莽既然是为了篡位,可他篡位已经成功,为什么还要进行“托古改制”,最终把自己推向绝境呢?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王莽是为了天下百姓,他想在自己做皇帝的时间内有所建树,实现“天下大同”。

甚至,历史把篡位当做王莽的错误也是不公正的。西汉末年,连着出现四个昏君,就算王莽不篡位,其他人也必然会造反。或者说,如果王莽不进行“托古改制”,那他也绝对不会像今天一样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是像每一位开国皇帝那样,拥有说不完的丰功伟绩……

初步执政:体恤百姓的创举。公元1年,由于太皇太后重新成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成为大司马执政,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改革采取了几项重要的措施,其中几条可称为前无古人的创举:一、凡上一年多收的赋税一律予以赔偿;二、天下吏民不必再自行置备服兵役所需物资;三、对孤寡老人遍济周恤。这几项措施的推出,得到了天下百姓的一致拥护。从其功绩方面来看,更是不可小觑。从维护统治方面来说,这一措施的出现,扭转了当时人心散乱的局面,平定了天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功绩更大,为人类文明创造出一个更好的人性化生活环境。

托古改制:超越封建的创举。从古到今,对于王莽改制的做法,大家都采取嘲笑的方式去面对。的确,王莽进行“托古改制”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其思想的前卫性以及对后世的启示,将以一个里程碑的方式出现。

王莽进行“托古改制”并非完全按照古书来做,“托古”不过是王莽为了使自己的改革能够更容易地推行。在那个尊“圣贤”的时代,如果王莽没有“托古”的依据,改革将更加难以进行。实际上,王莽的“托古改制”想要建立的是一个接近天下大同的社会,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托古改制”的核心内容如下:

一、王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二、奴婢制: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三、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物价,征收商税,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四、改革币制。

五、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六、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从以上改制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第五、第六条没有多大意义或者说有不可取之处,其他四条的出发点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而绝不是像有些史书上的记载,说王莽是为了搜刮钱财。

王田制是为了贫苦大众有田耕,不许买卖是为了防止有人占据大量田地,这样的政策对缩小贫富差距是极为有利的,是全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前提。此举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限制,没有成功。


奴婢制与王田制的积极意义几乎相同,更重要的,那还是“人权”的表现。当然,这一制度从现在的角度说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可在当时却是前无古人的大胆改革行为。还有,在贷款、物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现在的银行和物价局的雏形。

后记:无奈的感慨

王莽最终失败了,这一失败,让王莽失去了所有。同时,也让一位敢于挑战的“勇士”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王莽篡位后不进行改革,又或者,他改革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推行,稳步前进,史书上又将如何记载呢?可以说,他的功绩将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皇帝。

自然,王莽的的确确已经死了。王莽的失败是因为他对封建势力的估计不足,是一次次的成功让他产生了激进的念头。又或者,有人会说,王莽在当官的时候为排除异己有过激的行为,可我们试想一下,当时的社会,当权者谁又没有这样的做法呢?与王莽进行比较,越王勾践、朱元璋等等人物可谓卑鄙千万倍。甚至有人说,王莽在失败后让民众对天哭泣,希望感动上苍,简直太无稽。可是,如果大家了解当时是个迷信的时代,了解王莽登上帝位是官员们通过迷信的手段实现的,我们难道还不能理解吗?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王莽的时代,了解了王莽的为人,试问,把王莽所做的一切都归结为为篡位做准备,这样的说法能够成立吗?我想,王莽的遭遇,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奈的感慨。

    最后,王莽的改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意思,他有一大帮臣子在支持他改制,以至于到最后,反莽大军杀进宫廷,仍然有2000名儒生追随王莽没有跑,也就是依然选择给王莽和他们共同的政治理想殉葬。
兄弟,先读读《资治通鉴》

比如号称“大义灭亲”的吕宽血案,《资治通鉴》卷36 公元3年  ,王莽杀了自己的儿子儿媳,以及数百人(原文:莽因吕宽之狱,遂穷治党羽,连引素所恶者悉诛之)

历史文献疑点不少,但是毕竟千锤百炼,胸中没有十年书,不要妄议。
王莽是穿越的人。
是作者穿越了。
胸中没有十年书的人,没有什么包袱,穿越起来容易一些。
以为王莽是儒家学说的原教旨主义者,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王莽改革使得儒家上古理想社会根本就是骗人的把戏,大同社会理想彻彻底底的破产了,那些儒生当然要痛恨王莽了。
当时的儒生是支持王莽的,即使在宫殿被攻克后,还有2000儒生追随王莽,此时王莽已经必死无疑,其实他们是在给王莽殉葬。
王氏一族受汉室恩宠历经元成哀平。王莽最后篡汉,已经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报答君恩的范畴。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何况是君恩呢?


且历代统治者都不希望自己被篡权,所以也要借助自己的御用文人来丑化王莽。这种情况尤其在东汉突出。


痛批王莽,才能更显明汉光武帝即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另外,楼主可以对王莽的当时改革的内容做一些研究。这也是决定了他背负千古骂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不要说王莽的改革,就是北宋年间的王安石变法,其后台是宋神宗。结果皇帝照样被骂。

翻翻历史帝王纪念表,大一统王朝里面,只有两位皇帝的庙号是神宗。一位是宋神宗,另一位是明神宗。

古人骂人高明的很,貌似“神”这个字不错,其实是表明这个人离经叛道,或不合常理。
王莽的改革脱离实际啊……
王莽以“孝、贤”代刘家天下在当时是受到主流知识分子接受的,中国中古之前的儒家文化的主体还是接受“禅让” 一说的,曹魏代东汉、西晋代曹魏都是玩“禅让”这种把戏,可以看到这个东西还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欺骗和蛊惑人心的。
   回到王莽的骂名上,“托周公之古改制”的王莽、宇文泰、武则天三人中,只有宇文泰算是成功的,但他那里也属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似乎印证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任何东西都可以计算,唯独人心不可以计算。可惜莽哥猜的到故事的开头,可是猜不到这个故事的结尾。
王莽是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被悲惨现实击败的样本。

至于篡位,那算什么,赵匡胤也是篡位,宰相赵普都拿这个恶心过自己的皇上。
改革币制

造成通货膨胀,敛财
改革家,
在保守僵化势力占绝对多数的国家,
活着或死去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特别是这个国家非常喜欢玩安全无害的痛打落水狗游戏。
穿越者被识破的后果
王莽改革脱离实际 这充分证明读书多了害人啊……

还有就是他的争取系统还是西汉的老班子 无法执行改革

至于 币值 改名 什么的纯粹属于白痴范畴了……
政治需要
其实篡位有什么,赵匡胤,唐太宗还不是都玩这套,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唐太宗杀了亲兄弟,连他们的女人都收进后宫了
其实中国对于篡位也就是嘴巴上的功夫,真正评价还看政治作为,大把篡位的人一样被称呼为明君
楼主自己已经把问题解答了啊  因为没杀人嘛  都杀了 还有人敢放屁嘛
王莽的最后日子是在废寝忘食的学习军事知识中度过的:L
王莽的改革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就这么简单。
在封建社会,你得罪皇帝也许只那么大的事,得罪了大地主阶级的改革从商鞅开始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死了都要把你搞臭。
王莽就像崇祯一样,生在宫廷深处,自以为很聪明,结果被从官僚集团中一步步爬上来的老油条们玩的惨不忍睹
玩弄一些概念很容易,认真阅读历史文献就很难
yh868 发表于 2009-6-14 18:34


    穿越者的杯具在于知道故事的开头,但因为自己改变了剧本,所以不知道结局
触犯到了氏族的利益,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其实也是氏族阶层寻找代言人的历史。
他的行为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不耻
zzx1027 发表于 2009-8-2 20:24


    商鞅那会儿中国还没有进入封建社会哩!:L
我坚定的相信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拥有最大可能性的一位穿越者
历史评价嘛,如果王莽能够坚持三代以上的话,历史评价就不一样了,参考李世民,赵匡胤!
风君子 发表于 2010-7-13 16:48


不是吧老兄。。。
你们两个都说错了,商鞅得罪的是代表农奴主利益的大贵族
商鞅变法促进了农奴制向封建制的转化。

另外,王莽得罪了大地主的利益,这些大地主又是刘姓皇族,而背骂名则是儒教的原因
感觉王莽是个理想主义的不成熟愤愤;
呵呵对匈奴的YY态度也够搞笑的。

但要说夺权没杀人,那是不可能的~~~~
以礼杀人,杀人有理
成王败寇,说不定他真杀了一些人反而成了
揭露事实 发表于 2009-8-1 05:43


呵呵谁让刘秀比他更猛
其实王莽的所作所为与本朝太祖有些相似,也是力求公平。所以遭到权贵阶层的摸黑。
一是改革超越年代
二是他最后没胜利
就那么简单
说实话看了这篇文章后感觉是在为毛泽东辩护而不是王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夺权怎么可以不杀人呢。人天生是贱的,不杀人立威是控不了权的。
ux2004 发表于 2009-6-10 21:58


    宇文泰 其实是汉人,改性的
所以要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托市场的力量来调配资源!同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团结一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头朝后,是这么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