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做大了谁来消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34:18
2009.3月刊   文/张志雄



《滚钱记:跟着富比士400大富豪学赚钱》可能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分析“福布斯”(台湾译成“富比士”)富豪的书,它有八卦的趣味,同时也有不少正经八百的总结。《滚钱记》分为三个部分,“凭什么赚大钱?”、“钱从哪赚来?”和“花钱之道”。《引言》提到,在第一版(1982年)的福布斯400大富豪榜中,石油相关产业占总财富的22.8%,制造业占15.3%,金融业占9%,科技业占3%。但到了2006年,石油业与制造业双双降至8.5%,科技业却升到11.5%,金融业则攀升到惊人的24.5%。不知在2009年版的福布斯富豪榜上,金融业的比例又如何?

2006年富布斯富豪榜中,没有大学学位的平均身价是59.6亿美元,有大学文凭的平均身价只有31.4亿美元。前五大美国富豪中,有四人是大学中辍生,他们在2006年的总财富是1,100亿美元。其中的例外是我们敬爱的巴菲特先生,在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后,又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5年来,富豪榜中有一成的人是中学中辍生、高中毕业和大学肄业。

美国史上的巨富,如果把个人身价和当时的GDP对照,折算成2006年的美元,还是约翰·洛克菲勒(1839-1937年)和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年)列第一和第二,分别拥有“3,053”亿美元和“2,812”亿美元,盖茨与巴菲特只能列第13位和第15位,只有530亿美元与460亿美元。

《滚钱记》也记载了“伯克夏·哈撒韦帮”几位人士的财富状况,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身价16亿美元;阿尔方家族因在20世纪90年代初把“德斯特制鞋公司”卖给伯克夏,换得25,203股股票,1992年财产为6.32亿美元,后来不详;钱斯家族与优斯齐分别将伯克夏纺织厂和飞行训练学校“飞安国际”卖给巴菲特,身价在2000年年初达到10亿美元和13亿美元。真正长期跟着巴菲特投资的人暴富者不多,在福布斯的排行榜中只有两位——小布斯和加特斯曼,小布斯在1963年通过芒格安排与巴菲特会面,促成他在伯克夏投资100万美元,到2006年已值16亿美元;加特斯曼是格雷厄姆的信徒,很早就投资伯克夏,2006年身价为25亿美元。

凯恩斯是不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我没把握,但他一定是最懂股市的大经济学家,巴菲特和杰瑞米·格兰桑等投资大师都对他佩服有加。我与朋友胡海也讨论过这事,像张五常这么聪明的人,对各行各业和制度都能分析一番,但说起股市,很一般啦。《和约的经济后果》是凯恩斯在1919年参加了巴黎和会后写的一本政经小册子,我选了前三章,也是他几本著作中难得的行文清晰又有文采的章节。我承认,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我只读懂了一小部分(自以为),后来在《在股市中遇见凯恩斯》中谈过一些感想。这三章我却一下子读通了。

我把第一章绪论开头的第一小节摘要如下:

  

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人类的特性。我们中几乎没有人能明确认识到,西欧最近半个世纪所赖以生存的经济组织具有极其不寻常、不稳定、复杂、不可靠以及临时性等性质。我们想当然地把我们最近拥有的一些非常特殊的暂时的有利条件看作是天然的、永久的、可靠的,并据此来制定计划。在这一毫不稳固甚至是错误的基础上,我们不切实际地追求社会的进步、粉饰我们的政治纲领、继续我们的仇恨和野心。我们甚至认为,我们手里有足够的筹码,以至于可以去加剧而不是缓和欧洲大家庭内部的文明冲突。德国人在疯狂的幻想和愚蠢的自以为是的鼓动下,彻底颠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英法当局却冒险用这样一个和平条约去继续摧毁由德国人首先开始破坏的欧洲秩序。这一和约一旦付诸实施,必将进一步摧毁已经被战争动摇和破坏了的脆弱的、复杂的秩序,而它原本是应当重建的。仅仅凭借这样的秩序,欧洲各民族就可以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如果把“西欧”、“英法当局”、“德国”改成“全球”、“美国”、“华尔街”乃至“中国”等字眼,我们会发现什么?这简直是2009年的世界图景的生动描绘。

凯恩斯的明智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事实上是不稳定、复杂、暂时和脆弱的,当人们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时,往往就是它们被颠覆之日。

凯恩斯更看到制度背后的社会心理,他指出,所谓的“节俭”、“储蓄”、“复利”、“延迟消费”和“积累”等造成社会财富大繁荣等因素都是“建立在双重误导或者说是欺骗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劳动者阶级因无知或无能为力,或是被强迫、劝说,或是被风俗、惯例、权威以及已经建立的社会规范所哄骗,从而接受了这样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劳动者只能获得由劳动者、自然、资本家联合生产的蛋糕的很少一部分。”“另一方面,资产家阶级却将蛋糕的大部分据为己有”,虽然他们也消费不了多少。

“如此一来,蛋糕越做越大,却没有明确最终结果如何预期。居民们被劝告,他们应当延期消费而不是完全放弃消费,应当培养从安全和期望中获得快乐。储蓄的原意是为自己的养老或是为子女考虑,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说法,蛋糕的优点在于,它永远都不会被你或者你的子孙后代所消费。”

这对那些过分宣扬“复利”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是帖清醒剂吧。

问题是类似的社会心理幻觉也是容易消散的:

  

积累以社会不平等为基础这一原理是战前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当时所理解的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强调的是,这一原理基于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因此是不可能再现的。对于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享受舒适生活的人类来说,进行如此巨大的积累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战争揭示,所有事物的消耗都是可能的,对许多欲望的克制是无意义的。如今,骗局被揭穿,劳动者阶级不愿再这样忍受下去,资本家阶级也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去追求和享受更多的消费自由,因此加速了其财产的消耗。

  

日本自从1989年经济奇迹结束后,这么多年来是否也放弃了工蚁般的勤奋节俭,向“欲望”释放的方向奔去,值得考察。至少当今的美国人想明白了,全民狂消费(反正有勤劳的中国人买单?)。会不会有一天中国人也想通了,也兀自大消费,让非洲人和朝鲜人也“外向经济”一把?

凯恩斯是有远见的,他正确地预言了正是巴黎和会的结果为德国纳粹上台与二次世界大战创造了外部条件。凯恩斯刻画了美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总统威尔逊是如何被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三位首脑唬弄的,尤其是那位法国总统克雷蒙梭:“对于法国的忠诚就如同伯里克利对于雅典的忠诚一样,对于他来说,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法国,其他一切都毫无意义。但他的政治理论却是俾斯麦式的,他对法国抱有幻想,对包括法国人和他的同事们却很清醒。”

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格鲁克曼也喜欢政论文章,如2002年左右对小布什的批判,当时看得很精彩,但结集后,现在读来有些支离破碎。与凯恩斯相比,高下立见。

(本文为“投资者文摘”第39辑之开场白)2009.3月刊   文/张志雄



《滚钱记:跟着富比士400大富豪学赚钱》可能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分析“福布斯”(台湾译成“富比士”)富豪的书,它有八卦的趣味,同时也有不少正经八百的总结。《滚钱记》分为三个部分,“凭什么赚大钱?”、“钱从哪赚来?”和“花钱之道”。《引言》提到,在第一版(1982年)的福布斯400大富豪榜中,石油相关产业占总财富的22.8%,制造业占15.3%,金融业占9%,科技业占3%。但到了2006年,石油业与制造业双双降至8.5%,科技业却升到11.5%,金融业则攀升到惊人的24.5%。不知在2009年版的福布斯富豪榜上,金融业的比例又如何?

2006年富布斯富豪榜中,没有大学学位的平均身价是59.6亿美元,有大学文凭的平均身价只有31.4亿美元。前五大美国富豪中,有四人是大学中辍生,他们在2006年的总财富是1,100亿美元。其中的例外是我们敬爱的巴菲特先生,在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后,又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5年来,富豪榜中有一成的人是中学中辍生、高中毕业和大学肄业。

美国史上的巨富,如果把个人身价和当时的GDP对照,折算成2006年的美元,还是约翰·洛克菲勒(1839-1937年)和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年)列第一和第二,分别拥有“3,053”亿美元和“2,812”亿美元,盖茨与巴菲特只能列第13位和第15位,只有530亿美元与460亿美元。

《滚钱记》也记载了“伯克夏·哈撒韦帮”几位人士的财富状况,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身价16亿美元;阿尔方家族因在20世纪90年代初把“德斯特制鞋公司”卖给伯克夏,换得25,203股股票,1992年财产为6.32亿美元,后来不详;钱斯家族与优斯齐分别将伯克夏纺织厂和飞行训练学校“飞安国际”卖给巴菲特,身价在2000年年初达到10亿美元和13亿美元。真正长期跟着巴菲特投资的人暴富者不多,在福布斯的排行榜中只有两位——小布斯和加特斯曼,小布斯在1963年通过芒格安排与巴菲特会面,促成他在伯克夏投资100万美元,到2006年已值16亿美元;加特斯曼是格雷厄姆的信徒,很早就投资伯克夏,2006年身价为25亿美元。

凯恩斯是不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我没把握,但他一定是最懂股市的大经济学家,巴菲特和杰瑞米·格兰桑等投资大师都对他佩服有加。我与朋友胡海也讨论过这事,像张五常这么聪明的人,对各行各业和制度都能分析一番,但说起股市,很一般啦。《和约的经济后果》是凯恩斯在1919年参加了巴黎和会后写的一本政经小册子,我选了前三章,也是他几本著作中难得的行文清晰又有文采的章节。我承认,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我只读懂了一小部分(自以为),后来在《在股市中遇见凯恩斯》中谈过一些感想。这三章我却一下子读通了。

我把第一章绪论开头的第一小节摘要如下:

  

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人类的特性。我们中几乎没有人能明确认识到,西欧最近半个世纪所赖以生存的经济组织具有极其不寻常、不稳定、复杂、不可靠以及临时性等性质。我们想当然地把我们最近拥有的一些非常特殊的暂时的有利条件看作是天然的、永久的、可靠的,并据此来制定计划。在这一毫不稳固甚至是错误的基础上,我们不切实际地追求社会的进步、粉饰我们的政治纲领、继续我们的仇恨和野心。我们甚至认为,我们手里有足够的筹码,以至于可以去加剧而不是缓和欧洲大家庭内部的文明冲突。德国人在疯狂的幻想和愚蠢的自以为是的鼓动下,彻底颠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英法当局却冒险用这样一个和平条约去继续摧毁由德国人首先开始破坏的欧洲秩序。这一和约一旦付诸实施,必将进一步摧毁已经被战争动摇和破坏了的脆弱的、复杂的秩序,而它原本是应当重建的。仅仅凭借这样的秩序,欧洲各民族就可以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如果把“西欧”、“英法当局”、“德国”改成“全球”、“美国”、“华尔街”乃至“中国”等字眼,我们会发现什么?这简直是2009年的世界图景的生动描绘。

凯恩斯的明智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事实上是不稳定、复杂、暂时和脆弱的,当人们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时,往往就是它们被颠覆之日。

凯恩斯更看到制度背后的社会心理,他指出,所谓的“节俭”、“储蓄”、“复利”、“延迟消费”和“积累”等造成社会财富大繁荣等因素都是“建立在双重误导或者说是欺骗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劳动者阶级因无知或无能为力,或是被强迫、劝说,或是被风俗、惯例、权威以及已经建立的社会规范所哄骗,从而接受了这样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劳动者只能获得由劳动者、自然、资本家联合生产的蛋糕的很少一部分。”“另一方面,资产家阶级却将蛋糕的大部分据为己有”,虽然他们也消费不了多少。

“如此一来,蛋糕越做越大,却没有明确最终结果如何预期。居民们被劝告,他们应当延期消费而不是完全放弃消费,应当培养从安全和期望中获得快乐。储蓄的原意是为自己的养老或是为子女考虑,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说法,蛋糕的优点在于,它永远都不会被你或者你的子孙后代所消费。”

这对那些过分宣扬“复利”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是帖清醒剂吧。

问题是类似的社会心理幻觉也是容易消散的:

  

积累以社会不平等为基础这一原理是战前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当时所理解的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强调的是,这一原理基于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因此是不可能再现的。对于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享受舒适生活的人类来说,进行如此巨大的积累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战争揭示,所有事物的消耗都是可能的,对许多欲望的克制是无意义的。如今,骗局被揭穿,劳动者阶级不愿再这样忍受下去,资本家阶级也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去追求和享受更多的消费自由,因此加速了其财产的消耗。

  

日本自从1989年经济奇迹结束后,这么多年来是否也放弃了工蚁般的勤奋节俭,向“欲望”释放的方向奔去,值得考察。至少当今的美国人想明白了,全民狂消费(反正有勤劳的中国人买单?)。会不会有一天中国人也想通了,也兀自大消费,让非洲人和朝鲜人也“外向经济”一把?

凯恩斯是有远见的,他正确地预言了正是巴黎和会的结果为德国纳粹上台与二次世界大战创造了外部条件。凯恩斯刻画了美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总统威尔逊是如何被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三位首脑唬弄的,尤其是那位法国总统克雷蒙梭:“对于法国的忠诚就如同伯里克利对于雅典的忠诚一样,对于他来说,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法国,其他一切都毫无意义。但他的政治理论却是俾斯麦式的,他对法国抱有幻想,对包括法国人和他的同事们却很清醒。”

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格鲁克曼也喜欢政论文章,如2002年左右对小布什的批判,当时看得很精彩,但结集后,现在读来有些支离破碎。与凯恩斯相比,高下立见。

(本文为“投资者文摘”第39辑之开场白)
借钱也是需要抵押的。

中国有大量的人都渴望消费,可是没钱。住房贷款的开放其实对过去几年的迅速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