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舰船新型供电系统世界领先——记最年轻的中国工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03:09
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记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96博)
马伟明,1960年生,1996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海军工程学院教授。他在我国新型潜艇动力系统的一系列开拓性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为我国独立电源系统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1年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并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P>
<P><B>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B></P>
<P>为潜艇提供动力的专用发电机系统是潜艇的“心脏”。九十年代初,我国研制新一代潜艇,需要装配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当时,这一先进的新型发电机,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研制生产。
“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在他的导师著名电机专家张盖凡教授(1951)的指导下,马伟明毅然承担起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原理样机的研究任务。白天,他跑研究所,进图书馆,查找了上万册图书资料,摘录了上百万字的笔记;晚上,画草图,算参数,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
图纸设计完成后,他又跑工厂找加工单位。为了保证加工质量,他和课题组的刘德志副教授到车间和工人一起干,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我国首台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原理机诞生了。
然而在做试验分析时,发电机整流系统出现了“振荡现象”。
“振荡现象”是世界级难题,已困惑世界电机界20多年。
如不能及时解决“振荡现象”,我军新型潜艇的研制和使用将受到严重影响。马伟明立誓:“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1800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攻关,经过对上万组数据参数的综合分析和上千次的反复试验,马伟明终于在世界上率先发现和建立了“振荡现象”的判据公式,彻底地解决了发电机整流系统的“振荡现象”问题。清华大学的专家鉴定时给予高度评价,赞叹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奇迹!
当这一成果公布于世后,最早研制成功这种发电机的某外国公司总裁,通过官方途径正式提出购买这一发明专利,并破天荒地将曾对中方严密封锁的电机设计图纸寄来请马伟明审查,还数次发来电传,恳请马伟明前去技术指导。</P>


<P><B>中国博士敢对外国专家 说:“你不懂,我教你”</B></P>
<P> 1997年5月,刚进口的某型重大技术装备发生严重故障,如不尽快查明原因,迅速修复,将直接影响部队训练和正常的战备值勤。是日,马伟明奉命担起分析故障原因的重任。他风尘仆仆从武汉出发,在北京作短暂停留,接着又飞往目的地。一到,他放下行李,便一头扎进机舱。
动身前,他通过电话已将该装备技术情况作了全面了解,知道这是一项要担很大风险的“硬骨头”工程,因为查找出来的故障原因和提出的修复方案,不仅要有理论依据,还要使出口国的专家们信服。因此,完成这项重大任务已远远不是影响个人名誉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尊严的大事。
闷热的机舱如同蒸笼,马伟明认真检测各个部件,系统分析装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温度,认真核对有关技术资料。几天下来,马伟明用最快的速度从现场获取了一系列准确的数据。在场的领导问他:“怎么样,能否判定故障原因?”马伟明沉思片刻后回答:“故障原因虽然已能确认,但为了慎重起见,还得进一步通过模拟试验和进行理论计算。”
在马伟明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模拟试验和分析计算取得成功,故障原因进一步得到确认。
不久,谈判开始。
某国制造商率领10名资深专家急忙来到中国。
外国首席专家矢口否认中国专家的鉴定,一口咬定是“中国人操作不当”,不断盘问我方使用过程的细节,盛气凌人。马伟明镇定自若:“那么,请您提供装备的结构图纸,我们一起来分析。”外国专家一口回绝:“不,这属于保密范畴。”马伟明早有准备,他铺开一张图纸:“先生,这是我们根据测试绘制的设备结构图,请看这里——”他用手指着图中的一处处连接点,胸有成竹地谈起对故障原因的分析。
该国专家一齐围拢过来,细细审视这张图纸,个个目瞪口呆:中国专家绘制的这张图,竟然与他们产品的图纸几乎相同!
首席专家的脸涨红了,汗水浸湿了鬓角。突然,他将手臂使劲一挥:“马博士,你的理论太离奇了,我听不懂!”顿时,一股热血冲上马伟明的头顶。他睁大眼睛,直视外国专家:“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你不懂,我可以教你!”听到这句话,马伟明的导师、71岁高龄的张盖凡教授无比欣慰。这位老教授动情地说:“当年我们和外国专家打交道,不知要看人家多少白眼,那时,我们技不如人,受制于人。现在,我的学生敢和外国专家说这句话,这不是狂妄,而是说明中国新一代科技人才已经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挺起了腰杆!”
四轮谈判下来,外国专家认输了,服气了!专家组组长诚恳地说:“我们没有发现的问题,马教授发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马教授也想到了;我们更没有料到,中国的教授这样年轻有为!”</P>
<p>
<P><B>中国教授不做外国老板的打工仔</B>
欧洲某国之行,马伟明受到了超规格的礼遇,一位外国老板几次提出请他留在某国,工薪每小时30美元。
马伟明需要金钱。当年,他的课题组白手起家建起实验室,没有房子就把一间20平方米的洗脸间的水槽砸掉,凑合改作“实验室”;为了节省费用,他们既是教授又是搬运工,肩扛棍撬,硬是把沉重的电机一寸一寸挪进实验室。作为科研工作者,他羡慕一流的实验室,渴望有朝一日有充足的经费,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但是,他是中国教授。他与某国老板进行过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可以称得上是有关东西方价值观的一次对话。
马伟明:“请问我在贵公司的研究成果属于谁?”
老板:“属于本公司。”
马伟明:“我取得的专利属于谁?”
老板:“也属于本公司。”
马伟明:“那么我的价值从何体现?”
老板:“我可以支付您足够的薪水。”
马伟明:“那么,按照中国的说法,我只是贵公司的打工仔。”
老板:“准确地说,您是本公司的高级雇员。”
话说到这里,马伟明明白无误地告诉老板:“坦率地说,您所给予我的,中国暂时还不能给我。但是,中国给予我的,您的公司永远不可能给我。”他谢绝了外国老板的挽留,毅然登上了回国的航班。
中国究竟给了马伟明什么?外国老板也许永远不会弄明白。
马伟明近1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90%以上及时应用于国家建设,在马伟明看来,这些凝聚着自己聪明才智的成果,就是祖国为自己的科技工作树立的丰碑,是祖国对自己最大的褒奖。</P>
<p>
<P><B>利用有限生命为祖国干更多的事</B>
从马伟明用过的各种年历上发现,这些年来,他几乎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全部用在教学科研上了。
马伟明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以上。近五六年间,他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有人曾算过一笔账:如果把节假日和加班时间累计起来,以每天8小时的工作量计算,马伟明每年的工作量相当于正常人的两年半。
1995年初,海军领导机关的同志在北京碰到出差的马伟明,大伙见他面容憔悴,身体十分虚弱,都感到吃惊。当即组织海军总医院几位有名的专家给他会诊。在进行了所有检查后发现,身高五尺多的马伟明体重仅有一百零几斤,10项生命健康指标中竟有7项不合格,有些指标离正常值差一大截。专家们感到惊讶:“体质如此差的人为什么还能拼命工作?”有关领导立即通知学院和他本人:“放下工作,疗养治病!”马伟明不服气,说“好好的,为什么让我休息!”从北京回来后,马伟明口袋里揣上各种药丸,照样奔波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长期超负荷运转,马伟明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饮食不好,睡眠不足。一天,他的博士导师、清华大学郑逢时教授对前来看望的马伟明第一次生气了,语重心长地说:“小马,我不担心你在学术上何时才能超过我,只担心你的身体还能坚持多久。”
院、系领导和教研室的同志一再提醒他:“悠着点,千万别累趴下!”
马伟明一笑了之。他说:“生命是有限的,只有利用有限生命为祖国干更多的事情,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才能够说自己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既是他以往奋力拼博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继续追寻的人生目标。

</P>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记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96博)
马伟明,1960年生,1996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海军工程学院教授。他在我国新型潜艇动力系统的一系列开拓性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为我国独立电源系统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1年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并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P>
<P><B>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B></P>
<P>为潜艇提供动力的专用发电机系统是潜艇的“心脏”。九十年代初,我国研制新一代潜艇,需要装配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当时,这一先进的新型发电机,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研制生产。
“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在他的导师著名电机专家张盖凡教授(1951)的指导下,马伟明毅然承担起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原理样机的研究任务。白天,他跑研究所,进图书馆,查找了上万册图书资料,摘录了上百万字的笔记;晚上,画草图,算参数,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
图纸设计完成后,他又跑工厂找加工单位。为了保证加工质量,他和课题组的刘德志副教授到车间和工人一起干,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我国首台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原理机诞生了。
然而在做试验分析时,发电机整流系统出现了“振荡现象”。
“振荡现象”是世界级难题,已困惑世界电机界20多年。
如不能及时解决“振荡现象”,我军新型潜艇的研制和使用将受到严重影响。马伟明立誓:“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1800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攻关,经过对上万组数据参数的综合分析和上千次的反复试验,马伟明终于在世界上率先发现和建立了“振荡现象”的判据公式,彻底地解决了发电机整流系统的“振荡现象”问题。清华大学的专家鉴定时给予高度评价,赞叹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奇迹!
当这一成果公布于世后,最早研制成功这种发电机的某外国公司总裁,通过官方途径正式提出购买这一发明专利,并破天荒地将曾对中方严密封锁的电机设计图纸寄来请马伟明审查,还数次发来电传,恳请马伟明前去技术指导。</P>


<P><B>中国博士敢对外国专家 说:“你不懂,我教你”</B></P>
<P> 1997年5月,刚进口的某型重大技术装备发生严重故障,如不尽快查明原因,迅速修复,将直接影响部队训练和正常的战备值勤。是日,马伟明奉命担起分析故障原因的重任。他风尘仆仆从武汉出发,在北京作短暂停留,接着又飞往目的地。一到,他放下行李,便一头扎进机舱。
动身前,他通过电话已将该装备技术情况作了全面了解,知道这是一项要担很大风险的“硬骨头”工程,因为查找出来的故障原因和提出的修复方案,不仅要有理论依据,还要使出口国的专家们信服。因此,完成这项重大任务已远远不是影响个人名誉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尊严的大事。
闷热的机舱如同蒸笼,马伟明认真检测各个部件,系统分析装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温度,认真核对有关技术资料。几天下来,马伟明用最快的速度从现场获取了一系列准确的数据。在场的领导问他:“怎么样,能否判定故障原因?”马伟明沉思片刻后回答:“故障原因虽然已能确认,但为了慎重起见,还得进一步通过模拟试验和进行理论计算。”
在马伟明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模拟试验和分析计算取得成功,故障原因进一步得到确认。
不久,谈判开始。
某国制造商率领10名资深专家急忙来到中国。
外国首席专家矢口否认中国专家的鉴定,一口咬定是“中国人操作不当”,不断盘问我方使用过程的细节,盛气凌人。马伟明镇定自若:“那么,请您提供装备的结构图纸,我们一起来分析。”外国专家一口回绝:“不,这属于保密范畴。”马伟明早有准备,他铺开一张图纸:“先生,这是我们根据测试绘制的设备结构图,请看这里——”他用手指着图中的一处处连接点,胸有成竹地谈起对故障原因的分析。
该国专家一齐围拢过来,细细审视这张图纸,个个目瞪口呆:中国专家绘制的这张图,竟然与他们产品的图纸几乎相同!
首席专家的脸涨红了,汗水浸湿了鬓角。突然,他将手臂使劲一挥:“马博士,你的理论太离奇了,我听不懂!”顿时,一股热血冲上马伟明的头顶。他睁大眼睛,直视外国专家:“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你不懂,我可以教你!”听到这句话,马伟明的导师、71岁高龄的张盖凡教授无比欣慰。这位老教授动情地说:“当年我们和外国专家打交道,不知要看人家多少白眼,那时,我们技不如人,受制于人。现在,我的学生敢和外国专家说这句话,这不是狂妄,而是说明中国新一代科技人才已经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挺起了腰杆!”
四轮谈判下来,外国专家认输了,服气了!专家组组长诚恳地说:“我们没有发现的问题,马教授发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马教授也想到了;我们更没有料到,中国的教授这样年轻有为!”</P>
<p>
<P><B>中国教授不做外国老板的打工仔</B>
欧洲某国之行,马伟明受到了超规格的礼遇,一位外国老板几次提出请他留在某国,工薪每小时30美元。
马伟明需要金钱。当年,他的课题组白手起家建起实验室,没有房子就把一间20平方米的洗脸间的水槽砸掉,凑合改作“实验室”;为了节省费用,他们既是教授又是搬运工,肩扛棍撬,硬是把沉重的电机一寸一寸挪进实验室。作为科研工作者,他羡慕一流的实验室,渴望有朝一日有充足的经费,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但是,他是中国教授。他与某国老板进行过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可以称得上是有关东西方价值观的一次对话。
马伟明:“请问我在贵公司的研究成果属于谁?”
老板:“属于本公司。”
马伟明:“我取得的专利属于谁?”
老板:“也属于本公司。”
马伟明:“那么我的价值从何体现?”
老板:“我可以支付您足够的薪水。”
马伟明:“那么,按照中国的说法,我只是贵公司的打工仔。”
老板:“准确地说,您是本公司的高级雇员。”
话说到这里,马伟明明白无误地告诉老板:“坦率地说,您所给予我的,中国暂时还不能给我。但是,中国给予我的,您的公司永远不可能给我。”他谢绝了外国老板的挽留,毅然登上了回国的航班。
中国究竟给了马伟明什么?外国老板也许永远不会弄明白。
马伟明近1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90%以上及时应用于国家建设,在马伟明看来,这些凝聚着自己聪明才智的成果,就是祖国为自己的科技工作树立的丰碑,是祖国对自己最大的褒奖。</P>
<p>
<P><B>利用有限生命为祖国干更多的事</B>
从马伟明用过的各种年历上发现,这些年来,他几乎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全部用在教学科研上了。
马伟明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以上。近五六年间,他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有人曾算过一笔账:如果把节假日和加班时间累计起来,以每天8小时的工作量计算,马伟明每年的工作量相当于正常人的两年半。
1995年初,海军领导机关的同志在北京碰到出差的马伟明,大伙见他面容憔悴,身体十分虚弱,都感到吃惊。当即组织海军总医院几位有名的专家给他会诊。在进行了所有检查后发现,身高五尺多的马伟明体重仅有一百零几斤,10项生命健康指标中竟有7项不合格,有些指标离正常值差一大截。专家们感到惊讶:“体质如此差的人为什么还能拼命工作?”有关领导立即通知学院和他本人:“放下工作,疗养治病!”马伟明不服气,说“好好的,为什么让我休息!”从北京回来后,马伟明口袋里揣上各种药丸,照样奔波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长期超负荷运转,马伟明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饮食不好,睡眠不足。一天,他的博士导师、清华大学郑逢时教授对前来看望的马伟明第一次生气了,语重心长地说:“小马,我不担心你在学术上何时才能超过我,只担心你的身体还能坚持多久。”
院、系领导和教研室的同志一再提醒他:“悠着点,千万别累趴下!”
马伟明一笑了之。他说:“生命是有限的,只有利用有限生命为祖国干更多的事情,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才能够说自己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既是他以往奋力拼博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继续追寻的人生目标。

</P>
<B>中国舰船新型供电系统世界领先(1)</B>
2003-07-15 09:09:56 </P>  
  刘海洋 姚雁 熊峰 本报记者 唐先武

  挑战国际前沿勇写第一 志存高远。张盖凡瞄准学科前沿科研攻关,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协助电气工程科学家高景德教授撰写的《交流电机过渡历程及运行方式的分析》这一电机理论经典著作中,张盖凡的学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也显露出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他提出的“分析同步发电机不对称短路的谐波平衡法”,成功解决了困扰国际电机界的交流电机不对称短路计算等难题。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具有低噪声、高效率等优点的新型动力系统。然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低频功率交互振荡现象,成为困扰世界电机界的又一难题。张盖凡决定从三相同步发电机入手,展开对这一高科技堡垒的攻关。凭着扎实的功底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他终于成功地探明了三相同步发电机多机整流并联系统和单机整流带反电势负载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建立起理论解析模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三相同步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并联运行稳定性的判据公式。

  <B>科研继续向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推进。经过张盖凡和弟子们13年的不懈攻关,舰船新型供电系统问世,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技术性能优于西方发达国家同类产品,获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B>

  为装备建设呕心沥血

  “我们要打的是一场国际官司,不但要有科学的推导,还要经过实验验证。”一次,我国引进的某大型设备发生重大故障,研究所的同志受命进行技术检查,张盖凡承担了电磁力的分析计算。经过对各种数据的汇总、分析、推导,他们发现对方工艺制造上存在重大缺陷。

  张教授冒着酷暑高温,带着年轻人到振动与噪声实验室做振动模拟试验。经过张盖凡和同事们的并肩奋战,很快得出了故障原因的科学结论,提出了正确的处置措施。在国际谈判中,用科学和事实将对方专家驳斥得哑口无言,赢得了与发达国家专家较量的胜利。

  张盖凡教授完成的课题中,大多数是我军舰艇装备建设中的“硬骨头”课题。

  某新型潜艇发电机故障诊断系统可靠性差,频频报警却无法确定故障位置。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甚至危及潜艇的安全。张盖凡和马伟明等弟子认真分析后,主动请缨揽下了这套“瓷器活”。他们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反复进行理论推导,重新调整设计思路,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相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终于如期研制出了该型发电机整流元件在线监测和故障报警装置。这套装置在1秒钟就能准确无误地测出故障点和故障性质,受到部队官兵的高度赞誉,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育国防英才甘为人梯

  “培养学生不是给自己找学术上的接班人,而是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振兴。”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马伟明是张盖凡最得意的弟子,他师从张盖凡教授,在较短的时间里在舰船独立电力系统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就在马伟明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张盖凡却积极推荐,把他送到清华大学名师处攻读博士学位。马伟明北上求学时,张盖凡还亲自到机场为他送行。

  这次攻博,马伟明不但获得了“优秀博士”、“优秀博士论文”和“课题工程实践奖”三项大奖;而且进一步开阔了学术眼界,了解了国内同行先进的研究。他瞄准了国际上一个新兴的领域———电磁兼容。

  在张盖凡教授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马伟明领衔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很快成立了。近年来,他们用自身积累的科研经费,投资建设起现代化实验室,在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创建了多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提出了3相/12相交直流电力集成发供电新原理,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台能同时发出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双绕组发电机,获准立项建设我国第一个综合电力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马伟明本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在海军举行的马伟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庆贺大会上,马伟明接过学员献上的鲜花,转身敬献给张盖凡教授:“没有您的倾心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

  赵文春,本科毕业时报考硕士研究生,临场发挥失常,几分之差落选。小赵慕名找到张盖凡,希望得到教授的推荐破格录取。张盖凡出了几道习题让赵文春当场解答。小赵很快给出正确答案。张盖凡满意地点点头。虽然小赵最后未能被破格录取,但这个名字深深印在张盖凡的脑海里。两年后,系里的李槐树教员到小赵所在部队出差,张教授再三叮嘱他,务必要找到赵文春,亲口转达自己对小赵努力学习成才的鼓励。张教授的关爱令赵文春十分感动,他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当年以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回母校学习深造。

  近日,海军工程大学党委作出决定,广泛开展向殉职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民海军首批教授张盖凡学习活动。
<P>再贴一次。感谢共享资源的网络。</P><P>《中国海洋报》中国海洋报·重要新闻    2002年7月23日 </P>
<P>中央军委给马伟明记一等功 </P><p><P>  本报讯 中央军委主席***日前签署命令,给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室教授马伟明记一等功。7月16日上午,海军在海军工程大学隆重举行中央军委给马伟明记一等功庆功大会,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张双虎少将宣读了中央军委的命令,海军政治委员杨怀庆上将为马伟明颁发了军功章。据悉,马伟明是海军院校第一位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的教授。</P><P>  马伟明多年致力于舰船电力系统研究,创建并发展了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理论体系,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同时发出交直流电的双流发电机。他的数十项发明成果,使我国舰船、飞机、移动通讯等领域的供电方式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P><P>  近5年来,马伟明在教学科研中,为我国培养出40多名电气工程学科专家型人才。马伟明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1996年他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01年,41岁的马伟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陈万军 刘海洋)</P>
<P>央视国际消息(新闻联播):国庆节刚过,海军工程大学再传喜讯,两项科研项目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电磁干扰预测”与“电力集成”先后被攻破,从而使我国在舰船动力系统的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领导这一项目的就是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刚当选为十六大代表的马伟明。 <P>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六大代表马伟明:作为一名代表,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觉得应该只争朝夕,以一流的业绩来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P>今年42岁的马伟明是我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我国舰船电力系统的研究,创建并发展了“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理论体系,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同时发出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双流发电机。 <P>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刘德志:马伟明身上有一股敢想、敢闯、敢干的科学勇气,他把他自己个人的名利看得非常淡,但是为了国家、为了国防事业,在科技奋斗上从来不服输,具有一种敢为中华写第一的奋斗精神,我们大家都非常佩服他这种精神。 <P>“敢为中华写第一”,这既是同行对他的赞誉,也是马伟明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某新型潜艇在研制过程中的一项关键装置性能不可靠,如果得不到解决,新装备就不能形成战斗力,有关部门紧急向马伟明求援,而这一项目并不属于马伟明的专业范围,有人劝他没有必要承担风险,可马伟明想得更多的是科技工作者肩上的责任。此后马伟明在试验室里整整泡了三个月,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创造了我军装备科研中的又一个第一。 <P>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六大代表马伟明: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一名党员,在工作中就应该处处争先锋,当模范,勇攀科技高峰。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践行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才能无愧于一个党员的称号。 </P>
马伟明院士科研成果入选我国2002年十大科技事件      由国家科技部等单位联合发起的“2002年度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评选活动日前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主持完成的“国际首创交直流电力集成新技术”入选。

    由马伟明主持研制出的同时提供高品质交直流电源的新型集成化发电机,与交直流分别供电的两台发电机组相比,体积和重量减小40%以上,工程造价降低40%以上。推广应用后将使我国独立系统供电方式实现质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看来039增产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不过还是要靠柴油来发电,如果燃料电池技术能够突破并实用就好了。。[em08]
马伟明市偶们扬中人哦,燃料电池要看另一位扬中人——包信和的了!
<P>马哥还是解放军专业技术兵种少将</P>
支持
马伟明,包信和都是中国人。
<P>"当这一成果公布于世后,最早研制成功这种发电机的某外国公司总裁,通过官方途径正式提出购买这一发明专利,并破天荒地将曾对中方严密封锁的电机设计图纸寄来请马伟明审查,还数次发来电传,恳请马伟明前去技术指导。"</P><P>中国人只有这样才能位于世界前列。</P>
顶之,希望多出这种人才
天风海雨剑胆琴心,国家的栋梁啊
<P>人才啊!!!!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国家可不能亏待了啊,宁愿领导少吃饭,也要把马哥养的白白胖胖的!!!!</P>
这样的人越多越好,不过中国现在的环境能定定心心做学问的人已经很少了。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ccqk</I>在2004-5-18 8:11:00的发言:</B>
这样的人越多越好,不过中国现在的环境能定定心心做学问的人已经很少了。</DIV>
<P>所以说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很及时。中国的问题归根揭底是人才的问题,我个人觉的中国从来不缺少人,关键是能不能发现,发现后能不能大胆起用。</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李德胜</I>在2004-5-17 20:04:00的发言:</B>
马伟明院士科研成果入选我国2002年十大科技事件      由国家科技部等单位联合发起的“2002年度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评选活动日前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主持完成的“国际首创交直流电力集成新技术”入选。

    由马伟明主持研制出的同时提供高品质交直流电源的新型集成化发电机,与交直流分别供电的两台发电机组相比,体积和重量减小40%以上,工程造价降低40%以上。推广应用后将使我国独立系统供电方式实现质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DIV>
<P>多牛啊</P>
<P>一定要保证身体健康阿.国家得本钱.</P>
没有记错的话,这位牛人(马)好像是我同学的哥哥。
<P>欣慰!</P>
立刻抓起来,强制疗养一个月,不能再出现科研人员英年早逝的情况了,一定要注意身体
<P>顶!</P>
<P>要注意保护人才</P>
好消息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游民</I>在2004-5-18 11:12:00的发言:</B>
立刻抓起来,强制疗养一个月,不能再出现科研人员英年早逝的情况了,一定要注意身体</DIV>
<P>同意!马上办!</P>
保重身体
<P>保重身体!</P><P>提高待遇!</P><P>努力前进!</P>
<P>禁闭疗养!</P>
佩服 佩服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hilwang</I>在2004-5-18 14:08:00的发言:</B>

<P>保重身体!</P>
<P>提高待遇!</P>
<P>努力前进!</P></DIV>
<P>同意,立办。</P>
<P>绝对不是善意的玩笑。真的应该是相应的制度对身体不合格的人实施“强制修养”。
国家栋梁啊,怎么能允许他们被轻易糟蹋掉呢,自己糟蹋自己也不可以。</P>
好啊,这种人才中国要多多益善,支持
<P>工薪每小时30美元。8*30=240 ,240*30=7200,  一个月$7200不算多啊,</P><P>敢情超规格的礼遇 就是这样啊??</P>
悠着点,千万别累趴下,中国需要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