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的N大“昏着”!zz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29:30
中国航空的N大“昏着”!

                  阿道夫二世

       如果我们回顾我国航空、我国空军的发展,就会发现这样的“昏着”、“低级错误”还真是不少,我列举几条。


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产涡扇发动机的下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涡扇替代涡喷的趋势已经很明显,那时我们虽然落后,但只是落后一步。1965年,为轰五配套的涡扇5第一台样机总装完成,经过几年的试车、改进,1971年开始整机试飞,但随着轰五改进计划的取消,涡扇5于1973年随之取消。

      和涡扇五相比,更令人惋惜的是涡扇6。1964年,为了给我国新计划研制的强6和歼9配套,涡扇六上马。涡扇六的性能指标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因此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是经过长期努力,涡扇六到1982年在地面各种情况试车中长期稳定运转,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以进行飞行试验。但是此时由于强六和歼九的下马,涡扇六也随之流产了。

似乎我们总是跌倒在最后一道坎上!

      到现在,我们飞机的心脏病还是没有解决,我们已经把涡喷做倒了涡喷的极限,但就是做不出涡扇,急的《航空报》动辄把涡扇十的阶段性成果拿出来炫耀。



二、歼七、歼八的易容有术

       歼七原型的特点是高空、高速,后来被我们改得适合低空格斗,巴基斯坦评论只有F16才可能在格斗中战胜歼七,而且还是险胜。但是当进入中距空战时代,歼七终于变不下去了。

        但是有歼七的放大型歼八。歼八的原始设计更始突出高空高速,但其最早型号的武器配备居然是3门30MM炮加两枚导弹,设计师当时还说“从实战经验看机炮仍然是空战的主要武器”。后来一看不对了,连忙改,改成机身两侧进气,牺牲高空高速性能以提高格斗能力。可是改了一阵又不对了,伊拉克的米格25可以击落F/A18,南联盟的米格29却颗粒无收,这高空高速看来还是有..........
通过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我们对于未来的空战总是缺乏预见性。

     我们夭折的各种研制型号不下十几种,有世界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有时髦的变后掠翼,有双超2.5空中飞仙。虽然研制计划不少,但是就是抓不住重点,因为我们对于未来的空战模式完全摸不到门!

三、歼八"和平珍珠"流产


    上世纪 在八十年代中期, 中美签定了5.5亿美元的合约, 由美国帮助中国更新55架歼八飞机的电子设备。 但是美国人并不热心履行他们的承诺,他们说歼八对于美国来说太陈旧 ,即使是安上了需要的设备, 还是达不到应有的性能。 要彻底达到预期的性能,必须要更换引擎, 而当时美国没有对中国出口引擎的许可证,等等等等。 安装设备的成本也随之上升, 到后来估计要8亿美元才能完成, 比预期要高2.5亿美元。


      在1989年, 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制裁, 包括冻结军事合作。 在1990年5月份, 中国通知美国政当局, 中方决定取消"和平珍珠"项目。中方为了这个流产的项目一共投入了两亿美元中方得到是一些没有什么用处的模型和未完成安装的设备, 连应有的技术资料也没有得到。歼八被人家研究一个透,还被扣住不还。历史瞬间看,“和平珍珠”的破碎似乎是偶然的,但从本质上看,却是必然的。买办除了误国,还能干什么?



四、中国花钱为印度研制“费尔康”


        2000年,美国以取消对以色列每年高达2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作威胁,迫使以色列停止向中国出售价值2.5亿美元的“费尔康”预警机。虽然以色列同意向中国赔偿3.5亿美元,但时间上的损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更搞笑的是,后来“费尔康”被印度购得,你说我们这个大头是不是有点冤?!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我们自己搞出“大预”、“平衡木”、“大鼻子”。“大预”被称为“争气机”,足见我们受伤害之深。问题是,如果早知道我们能自己搞出“大预”、“平衡木”、“大鼻子”,何必跑到以色列那里丢人现眼?
更加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我们知道了,“有些东西是花钱买不来的!”+



五、“家花不如野花香”的歼轰7、歼十

       据说为了和苏霍伊的合作,我们花费了200亿美圆,有人计算这超过了我们以往几十年对航空工业的投入累计。苏霍伊成了有钱人,还要变着法的研制苏30MK、MK1、MK2、MK3向中国兜售。在看我们自己的歼轰7和歼十,几次差点中途夭折,到现在依然得不到空军的青睐。我们总是疑问中国航空工业何时能走出引进、仿制、再引进、再仿制的怪圈,答案很简单,自己不种地,总去买粮食,能有好收成吗?



六、空中加油和“战略空军”的呓语


       好象空军以前不知道空中加油机和空中加油的重要,几乎所有的空军飞机都不能空中加油,即便是最新的歼11也没有受油管。没有空中加油的支援,SU27近5000公里的航程只能飞一半,挂载还要受影响。引进了苏30,可以空中受油,却没有合适的加油机,H6U载油太少,还不够一架SU30喝的。

        幸亏海航有品位,歼八D和H6U形成了战斗力,否则,几千架中国飞机只能对南海干瞪眼。现在空军迷途知返,伊尔78加油机一下就引进20架。可是刚看到点起色,空军又吹起了组建“战略空军”的牛皮,是不是以为引进20架TU22M,就是战略空军了?拜托空军少点豪言壮语,能把20架伊尔78玩熟了,有能力把日本炸平了,人民就感谢你们了!



七、把航空企业赶下市场的大海

         曾几何时,企业被赶进市场的大海,好在我们的企业争气,没有被淹死,但也累个半残。西飞一段时期内铝合金制品销售名列前茅,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本身技术储备不足,还要搞什么竞争,咱们能和美国比吗?当年美国的航空工业公司也是不少,洛克希德、麦克唐纳、道格拉斯、波音、北美共和也是一堆,最后不都是合了。况且人家技术力量雄厚,第三代、第四代一搞就是两三个型号,那个都是厉害角色。中国的航天企业如果也搞竞争、也搞市场化,那神舟上天起码要再等十年!

八、还未出世就面临过时的武直十

       武直的尴尬,在阿富汗战争中就表现出来了,那时前苏联需要将米24和SU25配合使用,否则武直就是毒刺和小口径高机最好的靶子。

不幸的是,1991年愚蠢的萨达姆让美国的AH64又表现了一把,不幸的是我们没有看到这是武直的回光返照。到了2003年,武直终于在伊拉克现了大眼,一战之中32架AH64被严重击伤29架,如果换成某集团军的防空旅上阵,起码有一半的AH64会折戟沉沙!所以,武直十走上了RAH66的老路,为了完善成本不断提高,最终失去装备的价值。

       我们为什么对武直这么感冒呢?曾经有黑鹰、米17、超黄蜂、KA25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什么不珍惜呢?我们在各个领域都需要直升机呀!看见人家有武直就搞武直,跟屁虫呀?


九、运十下马的世纪之痛

         运十是民用机型,但其意义非凡,他代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水平。中国的船舶工业世界排名前三,现在只要钱够,造个潜艇、“中华盾”就和玩一样,基础在那里摆着呢!由于运十的下马,致使我们航空工业的水平还处在20年前的水平。1980年我们可以造100多吨的喷气客机,而现在,仿制一架SU27、仿制一台AL31都那么吃力!

      运十飞机是周总理亲自建议上马的项目,总设计师马凤山才40岁。可惜,运十下马了,我们认准了引进麦道飞机、波音飞机并争取合作的路,结果是一走20年,至今仍然两手空空。 运十首飞拉萨时,笔者还在上中学,记得报纸大加颂扬,后来就没了消息。当时对此还感悟不深,现在回首一看,真是感慨万千。20年,当年的设计师已经作古,当年的学生已经有了下一代,而我们的航空工业,却还在20年前的起点上徘徊!

写到此,泪如雨下........中国航空的N大“昏着”!

                  阿道夫二世

       如果我们回顾我国航空、我国空军的发展,就会发现这样的“昏着”、“低级错误”还真是不少,我列举几条。


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产涡扇发动机的下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涡扇替代涡喷的趋势已经很明显,那时我们虽然落后,但只是落后一步。1965年,为轰五配套的涡扇5第一台样机总装完成,经过几年的试车、改进,1971年开始整机试飞,但随着轰五改进计划的取消,涡扇5于1973年随之取消。

      和涡扇五相比,更令人惋惜的是涡扇6。1964年,为了给我国新计划研制的强6和歼9配套,涡扇六上马。涡扇六的性能指标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因此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是经过长期努力,涡扇六到1982年在地面各种情况试车中长期稳定运转,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以进行飞行试验。但是此时由于强六和歼九的下马,涡扇六也随之流产了。

似乎我们总是跌倒在最后一道坎上!

      到现在,我们飞机的心脏病还是没有解决,我们已经把涡喷做倒了涡喷的极限,但就是做不出涡扇,急的《航空报》动辄把涡扇十的阶段性成果拿出来炫耀。



二、歼七、歼八的易容有术

       歼七原型的特点是高空、高速,后来被我们改得适合低空格斗,巴基斯坦评论只有F16才可能在格斗中战胜歼七,而且还是险胜。但是当进入中距空战时代,歼七终于变不下去了。

        但是有歼七的放大型歼八。歼八的原始设计更始突出高空高速,但其最早型号的武器配备居然是3门30MM炮加两枚导弹,设计师当时还说“从实战经验看机炮仍然是空战的主要武器”。后来一看不对了,连忙改,改成机身两侧进气,牺牲高空高速性能以提高格斗能力。可是改了一阵又不对了,伊拉克的米格25可以击落F/A18,南联盟的米格29却颗粒无收,这高空高速看来还是有..........
通过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我们对于未来的空战总是缺乏预见性。

     我们夭折的各种研制型号不下十几种,有世界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有时髦的变后掠翼,有双超2.5空中飞仙。虽然研制计划不少,但是就是抓不住重点,因为我们对于未来的空战模式完全摸不到门!

三、歼八"和平珍珠"流产


    上世纪 在八十年代中期, 中美签定了5.5亿美元的合约, 由美国帮助中国更新55架歼八飞机的电子设备。 但是美国人并不热心履行他们的承诺,他们说歼八对于美国来说太陈旧 ,即使是安上了需要的设备, 还是达不到应有的性能。 要彻底达到预期的性能,必须要更换引擎, 而当时美国没有对中国出口引擎的许可证,等等等等。 安装设备的成本也随之上升, 到后来估计要8亿美元才能完成, 比预期要高2.5亿美元。


      在1989年, 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制裁, 包括冻结军事合作。 在1990年5月份, 中国通知美国政当局, 中方决定取消"和平珍珠"项目。中方为了这个流产的项目一共投入了两亿美元中方得到是一些没有什么用处的模型和未完成安装的设备, 连应有的技术资料也没有得到。歼八被人家研究一个透,还被扣住不还。历史瞬间看,“和平珍珠”的破碎似乎是偶然的,但从本质上看,却是必然的。买办除了误国,还能干什么?



四、中国花钱为印度研制“费尔康”


        2000年,美国以取消对以色列每年高达2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作威胁,迫使以色列停止向中国出售价值2.5亿美元的“费尔康”预警机。虽然以色列同意向中国赔偿3.5亿美元,但时间上的损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更搞笑的是,后来“费尔康”被印度购得,你说我们这个大头是不是有点冤?!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我们自己搞出“大预”、“平衡木”、“大鼻子”。“大预”被称为“争气机”,足见我们受伤害之深。问题是,如果早知道我们能自己搞出“大预”、“平衡木”、“大鼻子”,何必跑到以色列那里丢人现眼?
更加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我们知道了,“有些东西是花钱买不来的!”+



五、“家花不如野花香”的歼轰7、歼十

       据说为了和苏霍伊的合作,我们花费了200亿美圆,有人计算这超过了我们以往几十年对航空工业的投入累计。苏霍伊成了有钱人,还要变着法的研制苏30MK、MK1、MK2、MK3向中国兜售。在看我们自己的歼轰7和歼十,几次差点中途夭折,到现在依然得不到空军的青睐。我们总是疑问中国航空工业何时能走出引进、仿制、再引进、再仿制的怪圈,答案很简单,自己不种地,总去买粮食,能有好收成吗?



六、空中加油和“战略空军”的呓语


       好象空军以前不知道空中加油机和空中加油的重要,几乎所有的空军飞机都不能空中加油,即便是最新的歼11也没有受油管。没有空中加油的支援,SU27近5000公里的航程只能飞一半,挂载还要受影响。引进了苏30,可以空中受油,却没有合适的加油机,H6U载油太少,还不够一架SU30喝的。

        幸亏海航有品位,歼八D和H6U形成了战斗力,否则,几千架中国飞机只能对南海干瞪眼。现在空军迷途知返,伊尔78加油机一下就引进20架。可是刚看到点起色,空军又吹起了组建“战略空军”的牛皮,是不是以为引进20架TU22M,就是战略空军了?拜托空军少点豪言壮语,能把20架伊尔78玩熟了,有能力把日本炸平了,人民就感谢你们了!



七、把航空企业赶下市场的大海

         曾几何时,企业被赶进市场的大海,好在我们的企业争气,没有被淹死,但也累个半残。西飞一段时期内铝合金制品销售名列前茅,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本身技术储备不足,还要搞什么竞争,咱们能和美国比吗?当年美国的航空工业公司也是不少,洛克希德、麦克唐纳、道格拉斯、波音、北美共和也是一堆,最后不都是合了。况且人家技术力量雄厚,第三代、第四代一搞就是两三个型号,那个都是厉害角色。中国的航天企业如果也搞竞争、也搞市场化,那神舟上天起码要再等十年!

八、还未出世就面临过时的武直十

       武直的尴尬,在阿富汗战争中就表现出来了,那时前苏联需要将米24和SU25配合使用,否则武直就是毒刺和小口径高机最好的靶子。

不幸的是,1991年愚蠢的萨达姆让美国的AH64又表现了一把,不幸的是我们没有看到这是武直的回光返照。到了2003年,武直终于在伊拉克现了大眼,一战之中32架AH64被严重击伤29架,如果换成某集团军的防空旅上阵,起码有一半的AH64会折戟沉沙!所以,武直十走上了RAH66的老路,为了完善成本不断提高,最终失去装备的价值。

       我们为什么对武直这么感冒呢?曾经有黑鹰、米17、超黄蜂、KA25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什么不珍惜呢?我们在各个领域都需要直升机呀!看见人家有武直就搞武直,跟屁虫呀?


九、运十下马的世纪之痛

         运十是民用机型,但其意义非凡,他代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水平。中国的船舶工业世界排名前三,现在只要钱够,造个潜艇、“中华盾”就和玩一样,基础在那里摆着呢!由于运十的下马,致使我们航空工业的水平还处在20年前的水平。1980年我们可以造100多吨的喷气客机,而现在,仿制一架SU27、仿制一台AL31都那么吃力!

      运十飞机是周总理亲自建议上马的项目,总设计师马凤山才40岁。可惜,运十下马了,我们认准了引进麦道飞机、波音飞机并争取合作的路,结果是一走20年,至今仍然两手空空。 运十首飞拉萨时,笔者还在上中学,记得报纸大加颂扬,后来就没了消息。当时对此还感悟不深,现在回首一看,真是感慨万千。20年,当年的设计师已经作古,当年的学生已经有了下一代,而我们的航空工业,却还在20年前的起点上徘徊!

写到此,泪如雨下........
首先转贴就是转贴。
然后就是马后炮。
捞权捞钱的家伙可不昏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5-10-28 15:21:52编辑过]
[em06][em06][em06][em06]
二锅头,香啊
鄙视2楼和4楼的!!!
这个就叫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什么都不要,就要钱!以后人家把我卖啦,都不要紧!我只要他给我钱就可以!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落后体制下的“精英”,“领导”们不昏头倒奇怪了。
[B]以下是引用[I]恋恋无心[/I]在2005-10-29 2:51:00的发言:[/B][BR]鄙视2楼和4楼的!!!

4楼的二锅头说得没道理?
支持二锅头__(据说牛栏山二锅头味道比红星要好?)
阿道夫那FQ的东西不值一看.
楼主有些贴值得一看,有些贴FQ味浓,有些么,是汉奸贴,很纳闷
楼主没有自己的立场么?
4楼的应该比2楼的更要受鄙视,像楼主这种人,现在就是太少了,他所提到的过错,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4楼却是什么意思?
[B]以下是引用[I]恋恋无心[/I]在2005-10-30 4:58:00的发言:[/B][BR]4楼的应该比2楼的更要受鄙视,像楼主这种人,现在就是太少了,他所提到的过错,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4楼却是什么意思?

既然是鄙视,总有理由吧,麻烦你说一下,
我现在无缘无故骂你是ZHU,是否可以?
很多的东西搞的不行啊!
[B]以下是引用[I]f22[/I]在2005-10-29 14:54:00的发言:[/B][BR]阿道夫那FQ的东西不值一看.
4楼的应该比2楼的更要受鄙视,像楼主这种人,现在就是太少了,他所提到的过错,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4楼却是什么意思?

很多问题要放在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面去看,很多时候不光是一个过错不过错的问题。
4楼只是澄清了一些东西,别老拿豆雹不当干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30 13:09:58编辑过]
运十的下马是最可惜的,有些东西真的是只能自己搞的。
[B]以下是引用[I]*虎贲中郎将*[/I]在2005-10-29 7:58:00的发言:[/B][BR]这个就叫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什么都不要,就要钱!以后人家把我卖啦,都不要紧!我只要他给我钱就可以!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所以呢~~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比较强大和完备的工业军事科研体系,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邓的思想指导下,人都变成了为了钱连祖宗爹妈都可以卖的畜生,老译本用血汗积累的物质基础被卖的一干二净。还想拿自己的画像取代天安门上毛主席的画像。
[B]以下是引用[I]blackboyaaaa[/I]在2005-10-31 9:18: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虎贲中郎将*[/I]在2005-10-29 7:58:00的发言:[/B][BR]这个就叫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什么都不要,就要钱!以后人家把我卖啦,都不要紧!我只要他给我钱就可以!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div>
所以呢~~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比较强大和完备的工业军事科研体系,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邓的思想指导下,人都变成了为了钱连祖宗爹妈都可以卖的畜生,老译本用血汗积累的物质基础被卖的一干二净。还想拿自己的画像取代天安门上毛主席的画像。

没醒就继续睡。
[em14]
[B]以下是引用[I]blackboyaaaa[/I]在2005-10-31 9:18: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虎贲中郎将*[/I]在2005-10-29 7:58:00的发言:[/B][BR]这个就叫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什么都不要,就要钱!以后人家把我卖啦,都不要紧!我只要他给我钱就可以!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div>
所以呢~~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比较强大和完备的工业军事科研体系,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邓的思想指导下,人都变成了为了钱连祖宗爹妈都可以卖的畜生,老译本用血汗积累的物质基础被卖的一干二净。还想拿自己的画像取代天安门上毛主席的画像。
如果有时光机,我第一个送你回去那个时代.
[B]以下是引用[I]恋恋无心[/I]在2005-10-29 2:51:00的发言:[/B][BR]鄙视2楼和4楼的!!!


动不动就鄙视,找出理由来、。
[B]以下是引用[I]f22[/I]在2005-10-31 19:4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lackboyaaaa[/I]在2005-10-31 9:18: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虎贲中郎将*[/I]在2005-10-29 7:58:00的发言:[/B][BR]这个就叫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什么都不要,就要钱!以后人家把我卖啦,都不要紧!我只要他给我钱就可以!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div>
所以呢~~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比较强大和完备的工业军事科研体系,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邓的思想指导下,人都变成了为了钱连祖宗爹妈都可以卖的畜生,老译本用血汗积累的物质基础被卖的一干二净。还想拿自己的画像取代天安门上毛主席的画像。</div>如果有时光机,我第一个送你回去那个时代.

用不着这么复杂,把他送到朝鲜去就行了。
<P>4楼完全是站在为中国航空工业辩护的角度说话。</P>
<P>以下为引用他文,说明航空工业的思维逻辑和做事原则:</P>
<P>  中国航空工业是在前苏联援助下奠定基础的,"一五"计划中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13个是航空工业项目。当时的做法是在中国迅速复制前苏联的生产工厂,按照前苏联图纸生产前苏联设计的飞机。一般来讲,高度技术密集型的航空工业是以设计为龙头的,即使在实行中央计划体制的前苏联也是如此,其航空工业是以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和中央发动机研究院为基础研究中心,以各个设计局为产品设计中心,由设计局管辖实验工厂,产品定型后才交给大批量生产工厂。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中国航空工业的建立是从生产工厂开始的,而且复制的还不是与飞机研发相联系的"主制工厂",而是前苏联的大批量生产工厂。由于中国与前苏联签订的"航空工业合作协定"中没有由前苏联支援中国飞机设计的内容,所以前苏联只教了中国如何生产,而没有教给中国如何设计。 </P>
<P>  先建立生产体系的历史路径产生了长远的组织惯性,就是重生产、轻设计的传统。1950年代中国面临着美国的威胁,迫切需要装备飞机。这种压力不可能不使航空工业主管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尽快大量生产飞机上。从组织上说,以生产为重点就会更多地从生产部门提拔行政领导干部,加上建国后几十年中不信任知识分子的政治空气,所以设计人员在航空工业中处于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地位。这种组织惯性一旦形成,就使建立设计中心的设想和努力失去动力。 </P>
<P>  例如,1956年成立的第一飞机设计室原来被设想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设计中心,由徐舜寿任室主任,曾经在英国参加过喷气式飞机设计的黄志千和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叶正大两位工程师任副主任。时年不满40岁的徐舜寿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曾经在旧中国空军中任航空技术教员,后到美国留学;解放战争期间,受哥哥徐迟和姐夫伍修权的影响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成为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他于1968年1月在西安主持新型飞机设计期间被迫害致死。我国早期自主设计的几个著名机种——歼教1、初教6、强5等全都是在第一飞机设计室提出方案开始设计的,但到1950年代末,航空工业行政部门从强调现有机种的"专业化分工"出发,将设计机构配属专门生产某种机型的工厂,直属于原航空工业局的第一飞机设计室划归沈阳飞机制造厂。这实际上是把"设计"仅仅看作是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提供图纸),甚至提出了设计为生产服务的口号。这种做法实际上取消了设计,而把技术力量用在维持生产前苏联飞机上,技术工作偏重工艺,形成生产-工艺-设计的轻重优先。 </P>
<P>  直到今天,中国航空工业仍未走出半个多世纪之前奠定的体制。这个体制的关键特点就是从来没有以研发和设计作为整个工业活动流程的龙头,或置于中心地位。重生产轻研发的倾向必然导致偏重生产现有产品或仿制现有产品,并因此而轻视设计和创新。1982年,航空工业部甚至把由聂荣臻元帅建议并由中央批准于1961年成立的航空研究院撤销了,使其成为7个工业部中惟一没有部级研究院的工业行政部门。公平地说,重生产轻研发的航空工业管理体制曾经为新中国立过汗马功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困难并遭受外部威胁的时期,这个工业生产出上万架飞机,为国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大批量生产前苏联设计的飞机的传统不仅导致重生产、轻设计的狭隘心理和价值观,而且航空工业逐渐形成一种长期积淀的"产业文化",其根本特点就是不相信自主设计。 </P>
<P>与航空工业相比,同属军工的航天工业具有两个基本不同点。第一,中国航天工业发展的起点是1956年建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来的七机部(航天工业部)则是1965年在五院的基础上成立的。也就是说,航天工业是先有研发和设计然后才有工厂,工厂生产始终附属于研发和设计。第二,航天工业不可能从国外购买现成的技术和产品,也就绝了依赖外国技术的念头。正是由于任何产品都要靠自己干,所以长期不懈的努力反而发展出来不比国外差的技术能力,并且形成了敢于在技术上突破的创新文化。几十年下来,中国航天工业在导弹、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等领域硕果累累,成为中国的骄傲。1992年,航空工业系统和航天工业系统分别获得100亿元的国家拨款。对比之下,航空工业因AE100项目的失败而让国家把钱收了回去,但航天工业却用这100亿和后来追加的80亿,于2003年10月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送上天(100亿用于"神舟"飞船、运载火箭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等七大系统建设,另外还用了80亿元建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部分设施、航天员训练中心、北京航天中心等设施),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 </P>
<P>  可能有人会说,航天工业属于纯粹的国防工业,不直接面对竞争性的产品市场,有其特殊性。那就以通讯设备这个竞争性行业的例子来说明相同的道理。1980年代初,中国电信技术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而国际主流已经进入数字程控交换的时代。中国的通信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一时间中国电话网所使用的程控交换机曾全部被号称"七国八制"(7个国家的8个企业,制式都不一样)的进口产品所主宰。为了替代进口,原国家邮电部也计划开发程控交换机,由当时邮电部第1研究所和第10研究所承担。但即使是仿制也如此之难,以至于有些专家得出结论:中国人做不出程控交换机,其逻辑与今天航空工业的一些专家称中国做不出大飞机如出一辙。但此话说出不久,业外的解放军郑州通信学院(以下简称郑州信院)便开发出中国第一套万门程控交换机,即著名的04机。 </P>
<P>  以邬江兴为首的郑州通信学院研发团队原来是从事计算机研究的,参与了1968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立项的905工程——一个为军队配套而研制计算机的大型项目。百万大裁军后,郑州信院的计算机研究项目于1983年下马,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通信领域,于1986年开发出1024门的准数字程控交换机。他们的产品受到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的注意,于是向郑州信院投资300万,委托开发20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在研制过程中,研究者们后来决定干脆就直接开发万门机。 </P>
<P>  为什么邮电部的专业研究所开发不出来的产品被业外的军队学院给做出来了?直接的原因在于双方不同的计算机技术能力。数字程控交换机实际上大量使用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交换技术相比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邮电部研究所的专长是传统交换技术,所以研发数字程控交换机需要学习计算机技术,几乎等于重学一个专业,更关键的是难以跳出传统思维。相反,郑州信院团队的背景就是计算机,更重要的是,业外的背景反而使他们不受一些传统思维的束缚,所以04机使用了许多非常巧妙的方案。 </P>
<P>  与运10/的经历非常相像的是,04/机出来后一开始也遭到作为行业主管的邮电部的打压。1989年11月,邮电工业总公司为了立项而在北京举行的一个专家论证会上,绝大多数人对04机持否定态度,说它不是交换机,是计算机。1991年10月,郑州信/院完成产品测试后请求鉴定,但邮电部以没有经过立项批准为由不给鉴定。然而,04机比运10飞机要幸运得多。由于是"军转民"的突出项目,04机受到了军方的支持。在后来邮电部勉强同意的验收测试中,专家评审的结论是04机达到80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 </P>
<P>  但巨龙却在这个过程中衰落了。原因仍然在于组织和体制。巨龙公司的组成是由郑州信院加上原邮电部所属的4个电话设备工厂和信息产业部所属的三个工厂拼起来的。技术的源头是在郑州信院,而工厂没有多少技术能力,只想拿来现成的产品多生产。也就是说,巨龙是一个在技术、生产和营销上没有一体化的"企业"。几家工厂生产同一个技术来源的产品,在市场上"自相残杀",导致了质量和服务方面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巨龙不能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技术进步的速度落在竞争对手的后面。 </P>
<P>  相反,深圳的华为和中兴原来都是小贸易公司,但这两家企业对技术的追求不折不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开发。正是在自主开发程控交换机所发展出来的技术能力基础上,这些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才进入了移动通讯和网络设备制造领域。今天,华为拥有2万多员工,其中接近50%从事研发,而生产人员不足10%,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超过销售收入的10%。华为的产品已经大踏步进入欧美主流市场,成为中国罕见的能与几个国际巨头比肩而立的高技术企业。 </P>
<P>  传统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是创新的最大敌人。它们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一个普遍的道理,技术进步不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组织性和体制性的问题。既然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近20年的技术发展几乎是停滞的,那么为什么在那之前的运10能在技术上获得成功?其实就是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运10是中国航空工业50多年的历史中惟一在航空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辖之外予以执行的项目。从技术上讲,运10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项目由地方(上海)协调的做法使运10的设计和研制摆脱了航空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仿制技术文化的束缚,所以中国的设计师和技术人员才能够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例如以工程综合设计法采用宽体机身、发动机翼吊等等代表了民用客机发展方向的技术,以及按美国适航标准设计等等。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阶段,体制上的突破也能够对技术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那么,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要想在21世纪打翻身仗,就必须在体制上取得突破。 </P>
[B]以下是引用[I]淘泉斋[/I]在2005-10-31 21:21:00的发言:[/B][BR]<P>4楼完全是站在为中国航空工业辩护的角度说话。</P><P>以下为引用他文,说明航空工业的思维逻辑和做事原则:</P><P>  中国航空工业是在前苏联援助下奠定基础的,"一五"计划中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13个是航空工业项目。当时的做法是在中国迅速复制前苏联的生产工厂,按照前苏联图纸生产前苏联起点是1956年建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来的七机部(航天工业部)则是1965年在。但即使是仿制也如此之难,以至于有些专家接的原因在于双方不同的计进水平。 </P><P>  但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要想在21世纪打翻身仗,就必须在体制上取得突破。 </P>

体制啊,体制,

[em07][em07][em07][em06][em06][em01][em01]
楼完全是站在为中国航空工业辩护的角度说话。
<p>
<P>以下为引用他文,说明航空工业的思维逻辑和做事原则:</P>
<P>------就事论事,我不站在任何偏向的立场上,我只是就某FQ的言论进行驳斥.并不是要维护什么,如果你认为我的反驳有错误,可以指出.</P>
<P>我从不认为航空工业系统多么完善,相反,我所知道的这个系统的问题和弊端可能比你多的多.许多事情是很不堪的.但是,没有的事情就是没有,不能去捏造.而这个FQ正是在无端的捏造.难道因为航空工业存在问题就可以对他们进行无中生有的诽谤?</P>
  二锅头说的是,虽然民航非常烂,我们也不能够看人捏造事实诬陷它。
中国航空工业当然有弊端,有许多不足之处,能够就事论事的指出来,批评也好骂也好,都是可取的。
但若是以现有问题为掩护,故意捏造些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来对中国航空工业进行诋毁,混淆视听,则是一种无耻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