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新型舰载雷达世界领先 开始扬威海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1:40:58
2007年07月20日 09:31中国青年报   作者: 蔡年迟 姜毅 赵东 
某日,渤海海域,一场难度高、风险大的海上实弹演练正在辽阔的海空展开。
牵引拖靶的飞机高速飞临战舰上空。此刻,目标早已被新型雷达牢牢锁定,其方位、距离、速度等参数,全部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两枚导弹一前一后呼啸腾空,直扑目标:第一枚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将拖靶拦腰斩断;紧接着,第二枚导弹将飘然坠落的拖靶残骸打了个凌空开花!
欢呼声中,负责新型雷达监造的海军某军代表室的军代表们欣慰地笑了,凝聚他们智慧和心血的新型雷达扬威海疆,标志我军雷达的研制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静电“闹鬼”,杂波“捣乱”,难题没完没了。
雷达,现代战争的“千里眼”、“顺风耳”,是先敌发现、克敌制胜的关键。
1999年6月,历经8年论证,我国雷达专家一致通过了对某型舰载雷达的设计评审。装备研制工作正式上马,刘勤、赵培聪、王列3名军代表奉命进驻某研究所组建军代表室,专门负责该型装备研制监造工作。
一系列艰难险阻在等着他们。
某组件,新型雷达最基础、最关键的器件。这种组件出问题了:每次调试,就被莫名其妙地烧毁几十片,每片数千元,一次就损失数万元。
两个月过去,原因仍未找到。专家讨论会连续开了几个晚上,“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应用还不成熟,还是等一等”的意见占了上风。
我国的信息技术起步就比少数发达国家晚了十几年,现场的3名军代表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如果不三步并作两步往前赶,将陷入新一轮的被动!然而,要想突破难上难。
军代表王列寝食不安,连续一个多月泡在调试现场,与技术人员一起对电路进行分析测试,未发现任何问题。随后又对电路反复做了几百次电压、电流冲击试验,也未找到这个神秘的“黑客”。
一天中午,王列存在实验室里所有的快餐面、罐头全吃完了,“弹尽粮绝”的他在随妻子乘公共汽车回家吃饭的路上,手被妻子身上的呢大衣发出的静电重重地击了一下。王列一怔,顾不上吃饭就直奔图书馆。他找出有关资料,从中发现,人体所带静电最高时竟达35000伏。
他由此分析认为:某组件集成电路是被静电烧坏的。
静电?人体产生的静电把雷达组件烧毁了?王列的发现引来了一片哗然。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王列带着技术人员连夜赶到广州,将损坏的组件送到专业检测部门进行失效分析,分析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组件故障是由静电冲击所致。
“黑客”面纱被揭开。研究所据此对组件进行了重新设计,在电路中增加抗静电电路,同时在新型雷达研制、生产、调试和使用中增加防静电措施,保证了新型雷达的研制进度和质量。
难题没完没了。
这是新型雷达正样机装舰海上试验的第一天。雷达开机,显示屏上却是一片杂乱无章的亮点,目标信号被淹没在一片又一片杂波中,无法识别。技术人员对雷达进行“通身体检”。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雷达一次次开机,一次次遭遇杂波干扰。杂波来自何处?刘勤、赵培聪和技术人员连续3个月泡在试验现场,从一次次试验数据中寻找杂波的蛛丝马迹。
“是海上杂波!”在上百万组数据对比分析中,军代表和技术专家逮着了又一个“黑客”的尾巴。
海上杂波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曾经延缓了许多国家研制雷达的进程。它是由于海域上空特定气象水文条件下产生的电磁异常传播现象,在雷达显示屏上显示出杂乱无序的回波信号,而且这种信号尤为强烈,能掩盖雷达需要探测的目标回波。
“豁出命也要把这根硬骨头啃下!”军代表们集体发誓。
为摸透海上杂波的脾气,军代表叶显武和研究所技术人员随舰出海。雷达24小时开机,人员轮换值守,5天5夜的连续作战。下船后,顾不得片刻的休整,他们睁着通红的双眼、怀揣着从海上观测收集的杂波资料数据,开始建立数据库,展开数据比对分析……
经历整整一年的努力,军代表和技术人员终于找到了对抗海上杂波的秘诀,解决了国外某个先进国家同样遇到,并花了数年时间才解决的难题,为突破新型雷达的瓶颈扫清了技术障碍。
新型雷达装舰试验不能只做“标准试卷”。
这一天,新型雷达装舰试验在某海域进行。
按照事先拟定的“脚本”,直升机模拟导弹,准时准点地沿着事先预定的航向、高度,迎着新型雷达飞过来。截获目标、锁定、跟踪……直升机的一举一动均被新型雷达实时“记录在案”。
很快,新型雷达实测数据与飞机定位系统的数据放在了一起。经比对,大家发现:两组数据几乎完全吻合。
面对现场技术评估人员在雷达评审报告上写下的“优”字,总代表刘勤并不“认账”:我们只是做了一份沿袭了几十年的“标准试卷”,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信息化战场。
他提出,应贴近实战环境,加大试验难度,在恶劣气候、海况和复杂电磁干扰的背景下对新型雷达进行全面测试。
在刘勤的一再坚持下,试验组织单位修正了试验实施计划。
大洋上空阴云密布,在复杂电磁干扰下,新型雷达睁开了现代化的眼睛,密切注视着战场态势的每一个细节。
来袭之“敌”从何而来?何时来?来多少批次?试验现场没有人事先知道,一切都是按实战要求设置。
傍晚时分,两架直升机模拟来袭导弹,实施超低空飞行,新型雷达灵敏地“嗅”到了来袭“导弹”的气息,悄无声息地将其锁定……
从一个元器件到整机雷达,从一个芯片到电子系统,为了在试验中充分暴露问题,为了在试验中固化技术状态,为了试出新型雷达的最大优越性能,军代表们跟随新型雷达,辗转大江南北的一个个试验场,经历了一次次考验和挑战。
新型雷达在我军雷达研制史上创造了多项试验之最:累计试验时间最长、试验项目最多最全、所观察的目标最多、经历海况天候最复杂……一位主管海军电子装备的将军说:“这型雷达是我军试验最多、测试最为细致严密的一型电子装备。”
2007年07月20日 09:31中国青年报   作者: 蔡年迟 姜毅 赵东 
某日,渤海海域,一场难度高、风险大的海上实弹演练正在辽阔的海空展开。
牵引拖靶的飞机高速飞临战舰上空。此刻,目标早已被新型雷达牢牢锁定,其方位、距离、速度等参数,全部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两枚导弹一前一后呼啸腾空,直扑目标:第一枚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将拖靶拦腰斩断;紧接着,第二枚导弹将飘然坠落的拖靶残骸打了个凌空开花!
欢呼声中,负责新型雷达监造的海军某军代表室的军代表们欣慰地笑了,凝聚他们智慧和心血的新型雷达扬威海疆,标志我军雷达的研制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静电“闹鬼”,杂波“捣乱”,难题没完没了。
雷达,现代战争的“千里眼”、“顺风耳”,是先敌发现、克敌制胜的关键。
1999年6月,历经8年论证,我国雷达专家一致通过了对某型舰载雷达的设计评审。装备研制工作正式上马,刘勤、赵培聪、王列3名军代表奉命进驻某研究所组建军代表室,专门负责该型装备研制监造工作。
一系列艰难险阻在等着他们。
某组件,新型雷达最基础、最关键的器件。这种组件出问题了:每次调试,就被莫名其妙地烧毁几十片,每片数千元,一次就损失数万元。
两个月过去,原因仍未找到。专家讨论会连续开了几个晚上,“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应用还不成熟,还是等一等”的意见占了上风。
我国的信息技术起步就比少数发达国家晚了十几年,现场的3名军代表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如果不三步并作两步往前赶,将陷入新一轮的被动!然而,要想突破难上难。
军代表王列寝食不安,连续一个多月泡在调试现场,与技术人员一起对电路进行分析测试,未发现任何问题。随后又对电路反复做了几百次电压、电流冲击试验,也未找到这个神秘的“黑客”。
一天中午,王列存在实验室里所有的快餐面、罐头全吃完了,“弹尽粮绝”的他在随妻子乘公共汽车回家吃饭的路上,手被妻子身上的呢大衣发出的静电重重地击了一下。王列一怔,顾不上吃饭就直奔图书馆。他找出有关资料,从中发现,人体所带静电最高时竟达35000伏。
他由此分析认为:某组件集成电路是被静电烧坏的。
静电?人体产生的静电把雷达组件烧毁了?王列的发现引来了一片哗然。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王列带着技术人员连夜赶到广州,将损坏的组件送到专业检测部门进行失效分析,分析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组件故障是由静电冲击所致。
“黑客”面纱被揭开。研究所据此对组件进行了重新设计,在电路中增加抗静电电路,同时在新型雷达研制、生产、调试和使用中增加防静电措施,保证了新型雷达的研制进度和质量。
难题没完没了。
这是新型雷达正样机装舰海上试验的第一天。雷达开机,显示屏上却是一片杂乱无章的亮点,目标信号被淹没在一片又一片杂波中,无法识别。技术人员对雷达进行“通身体检”。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雷达一次次开机,一次次遭遇杂波干扰。杂波来自何处?刘勤、赵培聪和技术人员连续3个月泡在试验现场,从一次次试验数据中寻找杂波的蛛丝马迹。
“是海上杂波!”在上百万组数据对比分析中,军代表和技术专家逮着了又一个“黑客”的尾巴。
海上杂波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曾经延缓了许多国家研制雷达的进程。它是由于海域上空特定气象水文条件下产生的电磁异常传播现象,在雷达显示屏上显示出杂乱无序的回波信号,而且这种信号尤为强烈,能掩盖雷达需要探测的目标回波。
“豁出命也要把这根硬骨头啃下!”军代表们集体发誓。
为摸透海上杂波的脾气,军代表叶显武和研究所技术人员随舰出海。雷达24小时开机,人员轮换值守,5天5夜的连续作战。下船后,顾不得片刻的休整,他们睁着通红的双眼、怀揣着从海上观测收集的杂波资料数据,开始建立数据库,展开数据比对分析……
经历整整一年的努力,军代表和技术人员终于找到了对抗海上杂波的秘诀,解决了国外某个先进国家同样遇到,并花了数年时间才解决的难题,为突破新型雷达的瓶颈扫清了技术障碍。
新型雷达装舰试验不能只做“标准试卷”。
这一天,新型雷达装舰试验在某海域进行。
按照事先拟定的“脚本”,直升机模拟导弹,准时准点地沿着事先预定的航向、高度,迎着新型雷达飞过来。截获目标、锁定、跟踪……直升机的一举一动均被新型雷达实时“记录在案”。
很快,新型雷达实测数据与飞机定位系统的数据放在了一起。经比对,大家发现:两组数据几乎完全吻合。
面对现场技术评估人员在雷达评审报告上写下的“优”字,总代表刘勤并不“认账”:我们只是做了一份沿袭了几十年的“标准试卷”,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信息化战场。
他提出,应贴近实战环境,加大试验难度,在恶劣气候、海况和复杂电磁干扰的背景下对新型雷达进行全面测试。
在刘勤的一再坚持下,试验组织单位修正了试验实施计划。
大洋上空阴云密布,在复杂电磁干扰下,新型雷达睁开了现代化的眼睛,密切注视着战场态势的每一个细节。
来袭之“敌”从何而来?何时来?来多少批次?试验现场没有人事先知道,一切都是按实战要求设置。
傍晚时分,两架直升机模拟来袭导弹,实施超低空飞行,新型雷达灵敏地“嗅”到了来袭“导弹”的气息,悄无声息地将其锁定……
从一个元器件到整机雷达,从一个芯片到电子系统,为了在试验中充分暴露问题,为了在试验中固化技术状态,为了试出新型雷达的最大优越性能,军代表们跟随新型雷达,辗转大江南北的一个个试验场,经历了一次次考验和挑战。
新型雷达在我军雷达研制史上创造了多项试验之最:累计试验时间最长、试验项目最多最全、所观察的目标最多、经历海况天候最复杂……一位主管海军电子装备的将军说:“这型雷达是我军试验最多、测试最为细致严密的一型电子装备。”
如果真有大量某组件集成在同一块板上的话,能确定是主动的么?
主动
=======================
相控阵雷达无“主动”/“被动”之说,只有“有源”/“无源”之说,但界限并不明显,所以。。。。。。。。
至于3坐标雷达嘛,全是主动地。。。。。。。。。。。。。。。。。。
反辐射导弹的引导头用的是真正的 被动雷达
]]
原帖由 onepiece 于 2007-7-20 11:57 发表
所以我不喜欢这类报导,像在写小说,
生动的情节描述、夸张但无法具体量化
的形容词一堆,但是找不出真正关键的
专业数据与资讯,也看不到
真正有意义的比对。

要不怎么叫官八股嘛~:D :D
TG也太差了吧?静电防护这个问题,科技市场里倒卖内存条、硬盘之类的小贩都知道,这么多专家竟然没想到?;funk ;funk [:a9:]
新型雷达最基础、最关键的器件。这种组件出问题了:每次调试,就被莫名其妙地烧毁几十片,每片数千元,一次就损失数万元。

云山雾海的,

估计是170的相控阵雷达雷达.
“豁出命也要把这根硬骨头啃下!”军代表们集体发誓。
领先是夸大了,跟得还算紧就是了.

还有以前一直以为(斜)顶板是今后的,后来才知道后来的斜顶板已经是我们自己搞的了.只是一直搞不动为何要斜,有大老能解释一二吗?
无源用的是移相器,有源是TR,哪个是几千块一个的呢?
我也感觉是太差了,做硬件的必要规则都没有,还能造出什么样的高兴武器.不可以相信的世界领先
我不相信被静电烧掉的是phase shifter,
那种元件平时就要承受大功率输出,怎么可能
被区区静电给打败?

反而是后端系统的电路应该脆弱得多。
]]
原帖由 酒后胡言 于 2007-7-20 12:29 发表

还有以前一直以为(斜)顶板是今后的,后来才知道后来的斜顶板已经是我们自己搞的了.只是一直搞不动为何要斜,有大老能解释一二吗?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amp;extra=page%3D10
原帖由 onepiece 于 2007-7-20 11:57 发表
所以我不喜欢这类报导,像在写小说,
生动的情节描述、夸张但无法具体量化
的形容词一堆,但是找不出真正关键的
专业数据与资讯,也看不到
真正有意义的比对。



同意阿!最烦的就是这种空洞又没有内涵的文章了,有时候还有点恶心……
原帖由 onepiece 于 2007-7-20 13:00 发表
所以只有有钱大国才能支持这样的长期基础研究,
台湾这种小国就比较不喜欢了(台湾偏好经过实际验证
的系统,是资源与基础欠缺的小国的务实考量)

支持你的论述……不过这一段让我十分不爽:@
;funk 又是军代表如神仙下凡般解决了设计所、生产厂没想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唉...虽然对军代表有些不敬,但我还是想呕吐一下...
"台湾这种小国就比较不喜欢了(台湾偏好经过实际验证
的系统,是资源与基础欠缺的小国的务实考量)"

老大,讨论技术问题不要同时宣扬台独。有些原则性,根本性的错话什么时候,任何
情况下都不能讲 - 这不是无所谓的小事,这是身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坚持的根本原
则。
当然如果你不自认为是中国人,算我白说。
]]
感觉所谓专家全是吃白饭的,只是军代表才是真正的行家:D
感觉所谓专家全是吃白饭的,只是军代表才是真正的行家:D
原帖由 onepiece 于 2007-7-20 14:00 发表
看了半天我才知道你们在抱怨什么。
一个用字遣词就这样,是文字狱吗?
那我下次注意就行了,没啥大惊小怪的。

先声明,我对这种政治议题毫无兴趣,
前几次在别篇写了一大堆骂民进党跟
扁政府的话算是小小 ...


我都说台湾人多了。:D :D
]]
还是回到雷达上吧!雷达有得讨论,
但两岸分合都不是你我升斗百姓可以决定。

只不过一个名词罢了,何必闹这么大。
原帖由 onepiece 于 2007-7-20 14:16 发表
还是回到雷达上吧!雷达有得讨论,
但两岸分合都不是你我升斗百姓可以决定。

只不过一个名词罢了,何必闹这么大。


哈哈,反而雷达的具体细节是不能讨论的。:D :D

谈谈大体的民生、政治、国家战略,应该还可以。:D :D
请不要挑起地域之争,中国人一定要团结!!!!!!!
谈到台湾,怎么理性也理性不起来,别和稀泥了。独立就打,不独立就维持现状,就这么简单。
我看这个角度不同,一个T/R组件才几千元,够便宜了。提到24小时开机,说明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非故障间隔小时也过关。还是不错的。
抗静电,让我想起以前国产的一款MP3,静电关机,哈哈.这个防护在电器中早就很惯长了吧.
"王列一怔,顾不上吃饭就直奔图书馆。他找出有关资料,从中发现,人体所带静电最高时竟达35000伏。"

记者说的是自己吧:L
官方文章就是要谁你看得稀里糊涂,看起来很先进,就是不知道先进在哪儿.
原帖由 molec 于 2007-7-20 12:06 发表
TG也太差了吧?静电防护这个问题,科技市场里倒卖内存条、硬盘之类的小贩都知道,这么多专家竟然没想到?;funk ;funk [:a9:]

其实是写八股的人第一次知道这个小常识,还以为领略到了深奥的电子学境界,于是就安在了科研人员身上.类似的文章我小时候看过,书名叫<<爱迪生的故事>>,不过100多年前的科研人员找灵感的方法了似乎现在不应该再适用了?......
记得有片电影训练狙击手时候,要求和狙击对象一起思维、一起运动、……
所以想从八股文中抓到自己感兴趣的消息,就必须稀饭八股文,哪怕假假地稀饭:D :D
人体有时候特别是天气干燥时带的静电是能上万伏的,但是人体的电阻也大,达到几万欧姆,而且静电释放的也快,一瞬间就没了,人也没太大的感觉,但是电子元件就不一定受的了了.
大家都知道一次性打火机里面的那个"电子",把线口对着电路板然后摁几下按钮,基本来说电路就完蛋了
这篇文章看得出中国的技术人员是在资讯相当封闭
的情况下摸索。首先,静电问题跟海面杂波问题
对於雷达,都是存在几十年的老问题了,而文中
技术人员还得思考解决这些低阶技术问题,证明过去
的实务经验实在太少。

在海上使用雷达测试,并摸索出海面的背景电磁波
特性,累积出一个数据库,并利用修改软硬体来
克服过滤,是任何一种雷达开发的必经过程。先前累积
得越多,后面要研发新品时,就有更多经验与数据可以
参考;由此可见中国的确是在后头追赶,人家几十年前
蹲的马步、练过的基本内功,中国现在还是要重头来。

所以基础研发不是光靠天才,许多东西一定要花时间
尝试、实验才知道,这种know how人家在技术交流时
不一定会完整交给你,但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往往决定
你的系统好不好用、可不可靠。如果人家不给,
就要靠自己try and error逐渐摸索出来,甚至有些是
别人如果没说,则自己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所以只有有钱大国才能支持这样的长期基础研究,
台湾这种小国就比较不喜欢了(台湾偏好经过实际验证
的系统,是资源与基础欠缺的小国的务实考量)
------------------------------------
我对这篇文章的真实性表示怀疑,静电击穿是作电子的都是知道要避免的问题.数字的保护电路做的好一般都不太关心.RF的尤其是砷化镓的那敏感了,一般超过700V就烧了.这帮人作了那么多年连这么简单问题都想不到也可以去死了.
这种报道,许多时候都是随便找个东西按个人身上的.
一列是个好同志,N年的舰船知识就表扬过了,当时他解决的是167上的相控阵!
原帖由 激光制导炸弹 于 2007-7-20 23:31 发表
一列是个好同志,N年的舰船知识就表扬过了,当时他解决的是167上的相控阵!

那个雷达是首装于132舰的: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