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已经先于中国掌握空间对接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17:16
欧洲航天要赶末班车
2008年04月13日 08:17:51  来源:《世界知识》杂志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我现在说不准,欧洲什么时候拥有自己的载人航天飞船。但是欧洲不可能总是依赖别人去实现自己迈进太空的梦想。
——让-雅克·多尔丹(欧洲航天局总经理)



    午夜时分,位于赤道附近的法属圭亚纳,天空布满阴云,大地一片寂静,赤道附近湿润温暖的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红树林。走在静谧的、通向发射场的小道上,偶尔还能听到两侧草丛里清脆的蛙鸣。隶属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由欧洲航天局共同管理、划归的阿里亚娜航天公司使用的库鲁航天发射场(西经52.8°、北纬5.2°),这一夜要在紧张和兴奋中度过。


    3月9日,当地时间凌晨1点03分,伴随着烈焰和轰鸣,巨大的“阿里亚娜-5ES型”火箭冲天而起,朝着东北方向疾驰而去,“就像在一片乌云中戳出了一个小洞,‘嗖’地一下钻到了云彩的后面”。点火后第八分钟,“阿里亚娜-5ES型”已经飞越了大西洋;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它从欧洲和亚洲大陆上空越过,最后在澳大利亚上空进入绕地轨道,然后在新西兰上空260公里的地方,火箭上搭载的“儒勒·凡尔纳”号自动货运飞船与火箭实施分离,开始履行自己的使命。


    精彩的太空舞步


    身长10.3米、直径4.5米、形状和圆柱体基本相仿的自动货运飞船“儒勒·凡尔纳”号,体积大略等同于一辆伦敦街头的双层公共汽车。有效容积45立方米的货舱(可装9吨货物,大约是俄罗斯“进步”号货运飞船的三倍)装满以后,飞船重量达到19.357吨。此时,“儒勒·凡尔纳”号的货舱里装满了清水、燃料、太空食品和科研用品,还有一本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亮》。这艘飞船的目的地是正在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


    脱离运载火箭以后,“儒勒·凡尔纳”号首先打开四块太阳能电池板,然后在260公里高的绕地轨道上飞行。从地球上观测,可以“看”到“儒勒·凡尔纳”号和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恰好构成两个同心圆:里圈,是自动货运飞船;外圈,是国际空间站,轨道之间距离240公里。“儒勒·凡尔纳”号要在这个轨道上呆到4月3日,才能和空间站实施对接。


    “儒勒·凡尔纳”号等候的,是两天后升空的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后者将把日本生产的“希望”号实验舱送到国际空间站。一旦“奋进”号腾出空间,“儒勒·凡尔纳”号才能正式亮像登场。


    到时,“儒勒·凡尔纳”号将逐渐提高自己的轨道,一点点向国际空间站靠拢。当“儒勒·凡尔纳”号飞到与空间站相距225米的时候,会启动高度灵敏的全自动制导控制系统向空间站靠拢。大约24小时之后,“儒勒·凡尔纳”号和空间站的距离缩短到20米,这时它还要启动另一套防碰撞规避系统,在双重保护下向空间站“稳步前进”。从欧洲航天局网站提供的FLASH上我们看到,通过光学导航系统射出的两道“光柱”,就像连接货运飞船和空间站的两道缆绳,“牵引”“儒勒·凡尔纳”号靠近空间站。最初,导航系统锁定的对接点,是一个直径60厘米的圆点;距离一点点缩小,最后对接点精确到直径10厘米。一旦对接成功,国际空间站里的航天员就可以“飘进”“儒勒·凡尔纳”号的货舱,搬御货物。


    “儒勒·凡尔纳”号号称“自动”货运飞船,靠的就是这套全自动导航系统。这套系统性能稳定而且高度灵活,对接中一旦出现意外,它可以自动中止程序,指挥飞船进行规避,然后重新开始——根本用不着地面指挥人员操心。要知道,对接时飞船和空间站的绝对速度高达2.8万公里/小时,“而对接点的范围,我们要求精确到一枚面值一元的欧元硬币大小”。该计划高级顾问如是说。


    “儒勒·凡尔纳”号的首次飞行,带有试验的性质,对接过程将持续七至十天。一年以后第二艘自动货运飞船升空时,对接过程将缩短到三到五天。除去给国际空间站补充给养,它还有个额外任务。受大气摩擦影响,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在不断下降,“儒勒·凡尔纳”号要利用自己的助推器帮它“顶”高一点,恢复到距地400公里的正常高度。成功对接六个月以后,“儒勒·凡尔纳”号返回地球,在太平洋上空解体焚毁。


    急匆匆赶了个末班车?


    自动货运飞船是欧洲航天局的骄傲。飞船的名字——儒勒·凡尔纳取自法国著名科幻作家,本身就有丰富的含义。3月9日,当“阿里亚娜”火箭成功把“儒勒·凡尔纳”号送上预定轨道之后,欧洲航天局总经理让-雅克·多尔丹立刻对全体工作人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有一个作家——他的名字我已经忘记——曾经说过:我们都是儒勒·凡尔纳的孩子。但是从今天开始,大家可以自豪地说:是我们共同创造了‘儒勒·凡尔纳’——这艘优秀的自动货运飞船。”


    从1987年起欧洲航天局就开始酝酿制造自动货运飞船。最初(1992年),该计划是向美国“自由”号空间站(里根政府筹建,与苏联空间站抗衡)运送给养。数年之后,合作对象变成了俄罗斯,后者希望自动货运飞船为“和平2”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退役后计划升空的新一代太空站)提供后勤保障。苏联解体以后,“自由”号空间站摇身一变成了“国际空间站”,俄罗斯决定加入这个项目,昔日竞争对手变成合作对象。1994年,自动货运飞船正式列入欧洲航天局的载人开发计划,服务对象锁定国际空间站,该飞船既能搭载货物,也能搭载航天员。“儒勒·凡尔纳”号曲折多变的研发和升空过程,恰好反映了世界航天市场竞争与合作并存,分化组合不断的多变格局。


    然而好事多磨,“儒勒·凡尔纳”号紧赶慢赶匆匆赶上的却是一辆末班车。首先,国际空间站的发起人——美国,已经对这个项目意兴阑珊,今后“大部分精力要放在太空长距离载人飞行领域”,月球和火星才是它的主攻方向。其次,国际空间站尚未建好,已经步入迟暮。计划2005年全部完工的太空站,现在仅完成了60%,可是它距离预期中“退休”的日子(2013年~2015年),已经越来越近。人们普遍担心:当太空站最后一个太空舱送到的时候,也是第一批升空的太空舱“退休”的日子。3月11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到空间站的“希望”号实验舱,早在2005年就该到位。到2010年,有效荷载高达30吨的美国航天飞机就要退役,国际空间站只能依靠运载量有限的俄罗斯飞船维持,建设任务更加渺茫。“儒勒·凡尔纳”号在这个时候顶上来,既像“救场”的好心人,又像追赶末班车的“冤大头”。


    划算不划算,只有我知道


    走进库鲁航天发射场,仿佛来到一个巨大的工地。推土机往来忙碌,混凝土搅拌站终日轰鸣。从工地眺望,巨大的火箭发射塔静静地矗立,它的工作节奏,丝毫没有被工地的喧嚣扰乱。


    2007年,一共有六枚“阿里亚娜”火箭从库鲁航天发射场呼啸升空,把12颗通信卫星送上轨道(包括两颗英国军事卫星),占据当年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份额的3/4。在未来几年,“阿里亚娜”火箭的订单已然排得满满的,至少50颗卫星等待被它送上轨道。然而,负责火箭发射的阿里亚娜航天公司仍然心有不甘,因为大推力的“阿里亚娜”火箭在发射小型航天器方面,竞争力仍显不足。


    合作,是扩展业务的重要手段,阿里亚娜航天公司相中了俄罗斯的“联盟”家族飞船。最初,公司使用它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但在执行过大约20次发射任务之后,公司决定对自家的库鲁发射场进行改造,直接把“联盟”号飞船请到家门口发射。于是,在库鲁的120公顷的工地上,吊车接二连三地矗立起来。电力中心、指挥中心、装配大厅,还有舒适的星级宾馆(招待观看火箭发射的宾客和要人)……这些工程已经接近尾声。2008年夏天,打前站的200名俄罗斯科学家就要进驻库鲁,明年,第一艘“联盟”号飞船将从这里起飞。到那时,拥有三块发射场地的库鲁航天发射场,就可以从容发射小型、中型、重型三类航天器了。


    库鲁的变化,反映出欧洲航天局的眼光。阿里亚娜航天公司总经理让-伊夫·勒加尔说,美国宇航局已经基本放弃了商业发射,他们更乐于和政府合作:“为美国国防部发射一枚军用卫星的价格,比商业卫星高出两到三倍。”俄罗斯则因为技术和经费问题,在商业发射领域的竞争力也不大。去年,阿里亚娜航天公司拿到全部17枚商业卫星订单中的12枚,他们希望扩大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优势。让-伊夫·勒加尔说:“在未来,高清电视、网络和通讯都需仰仗通信卫星,这块市场前景广阔。”他们预计,今后每年将有20到25枚商业卫星升空,“我们惟一担心的,是最近美元兑欧元不断贬值。因为我们的结算单位是欧元”。


    “儒勒·凡尔纳”号顺利升空,也让欧洲航天局了却一桩心事。自今年2月欧洲“哥伦布”号实验舱被安装到国际空间站,欧洲航天局终于可以告诉自己的合作伙伴:我们已经用实物的方式,偿付了自己在这项合作中的分摊份额(8%)。从现在起到2015年,还将有四艘自动货运飞船从库鲁航天发射场升空,它们每隔18~24个月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


    更重要的是,自动货运飞船给欧洲航天局提供了难得的实验空间。“儒勒·凡尔纳”号的全自动导航系统,是欧洲航天局在这个领域的突破,但是需要通过“实战”检验、改进。几乎从一开始,自动货运飞船就被“捆绑”进欧洲航天局的载人航天计划,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欧洲未来载人飞船的“概念车”。耗资巨大、工程拖沓的国际空间站虽然早就被人讥讽为“科技史上最昂贵的组装‘玩具’”,但是它的存在,毕竟为欧洲航天局提供了一块难得的“练兵场”。“我们把未来的目标瞄准到月球和火星”,欧洲航天局总经理让-雅克·多尔丹说:“但是我们的起步,却要从国际空间站开始。”( 宇)

欧洲航天要赶末班车
2008年04月13日 08:17:51  来源:《世界知识》杂志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我现在说不准,欧洲什么时候拥有自己的载人航天飞船。但是欧洲不可能总是依赖别人去实现自己迈进太空的梦想。
——让-雅克·多尔丹(欧洲航天局总经理)



    午夜时分,位于赤道附近的法属圭亚纳,天空布满阴云,大地一片寂静,赤道附近湿润温暖的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红树林。走在静谧的、通向发射场的小道上,偶尔还能听到两侧草丛里清脆的蛙鸣。隶属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由欧洲航天局共同管理、划归的阿里亚娜航天公司使用的库鲁航天发射场(西经52.8°、北纬5.2°),这一夜要在紧张和兴奋中度过。


    3月9日,当地时间凌晨1点03分,伴随着烈焰和轰鸣,巨大的“阿里亚娜-5ES型”火箭冲天而起,朝着东北方向疾驰而去,“就像在一片乌云中戳出了一个小洞,‘嗖’地一下钻到了云彩的后面”。点火后第八分钟,“阿里亚娜-5ES型”已经飞越了大西洋;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它从欧洲和亚洲大陆上空越过,最后在澳大利亚上空进入绕地轨道,然后在新西兰上空260公里的地方,火箭上搭载的“儒勒·凡尔纳”号自动货运飞船与火箭实施分离,开始履行自己的使命。


    精彩的太空舞步


    身长10.3米、直径4.5米、形状和圆柱体基本相仿的自动货运飞船“儒勒·凡尔纳”号,体积大略等同于一辆伦敦街头的双层公共汽车。有效容积45立方米的货舱(可装9吨货物,大约是俄罗斯“进步”号货运飞船的三倍)装满以后,飞船重量达到19.357吨。此时,“儒勒·凡尔纳”号的货舱里装满了清水、燃料、太空食品和科研用品,还有一本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亮》。这艘飞船的目的地是正在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


    脱离运载火箭以后,“儒勒·凡尔纳”号首先打开四块太阳能电池板,然后在260公里高的绕地轨道上飞行。从地球上观测,可以“看”到“儒勒·凡尔纳”号和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恰好构成两个同心圆:里圈,是自动货运飞船;外圈,是国际空间站,轨道之间距离240公里。“儒勒·凡尔纳”号要在这个轨道上呆到4月3日,才能和空间站实施对接。


    “儒勒·凡尔纳”号等候的,是两天后升空的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后者将把日本生产的“希望”号实验舱送到国际空间站。一旦“奋进”号腾出空间,“儒勒·凡尔纳”号才能正式亮像登场。


    到时,“儒勒·凡尔纳”号将逐渐提高自己的轨道,一点点向国际空间站靠拢。当“儒勒·凡尔纳”号飞到与空间站相距225米的时候,会启动高度灵敏的全自动制导控制系统向空间站靠拢。大约24小时之后,“儒勒·凡尔纳”号和空间站的距离缩短到20米,这时它还要启动另一套防碰撞规避系统,在双重保护下向空间站“稳步前进”。从欧洲航天局网站提供的FLASH上我们看到,通过光学导航系统射出的两道“光柱”,就像连接货运飞船和空间站的两道缆绳,“牵引”“儒勒·凡尔纳”号靠近空间站。最初,导航系统锁定的对接点,是一个直径60厘米的圆点;距离一点点缩小,最后对接点精确到直径10厘米。一旦对接成功,国际空间站里的航天员就可以“飘进”“儒勒·凡尔纳”号的货舱,搬御货物。


    “儒勒·凡尔纳”号号称“自动”货运飞船,靠的就是这套全自动导航系统。这套系统性能稳定而且高度灵活,对接中一旦出现意外,它可以自动中止程序,指挥飞船进行规避,然后重新开始——根本用不着地面指挥人员操心。要知道,对接时飞船和空间站的绝对速度高达2.8万公里/小时,“而对接点的范围,我们要求精确到一枚面值一元的欧元硬币大小”。该计划高级顾问如是说。


    “儒勒·凡尔纳”号的首次飞行,带有试验的性质,对接过程将持续七至十天。一年以后第二艘自动货运飞船升空时,对接过程将缩短到三到五天。除去给国际空间站补充给养,它还有个额外任务。受大气摩擦影响,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在不断下降,“儒勒·凡尔纳”号要利用自己的助推器帮它“顶”高一点,恢复到距地400公里的正常高度。成功对接六个月以后,“儒勒·凡尔纳”号返回地球,在太平洋上空解体焚毁。


    急匆匆赶了个末班车?


    自动货运飞船是欧洲航天局的骄傲。飞船的名字——儒勒·凡尔纳取自法国著名科幻作家,本身就有丰富的含义。3月9日,当“阿里亚娜”火箭成功把“儒勒·凡尔纳”号送上预定轨道之后,欧洲航天局总经理让-雅克·多尔丹立刻对全体工作人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有一个作家——他的名字我已经忘记——曾经说过:我们都是儒勒·凡尔纳的孩子。但是从今天开始,大家可以自豪地说:是我们共同创造了‘儒勒·凡尔纳’——这艘优秀的自动货运飞船。”


    从1987年起欧洲航天局就开始酝酿制造自动货运飞船。最初(1992年),该计划是向美国“自由”号空间站(里根政府筹建,与苏联空间站抗衡)运送给养。数年之后,合作对象变成了俄罗斯,后者希望自动货运飞船为“和平2”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退役后计划升空的新一代太空站)提供后勤保障。苏联解体以后,“自由”号空间站摇身一变成了“国际空间站”,俄罗斯决定加入这个项目,昔日竞争对手变成合作对象。1994年,自动货运飞船正式列入欧洲航天局的载人开发计划,服务对象锁定国际空间站,该飞船既能搭载货物,也能搭载航天员。“儒勒·凡尔纳”号曲折多变的研发和升空过程,恰好反映了世界航天市场竞争与合作并存,分化组合不断的多变格局。


    然而好事多磨,“儒勒·凡尔纳”号紧赶慢赶匆匆赶上的却是一辆末班车。首先,国际空间站的发起人——美国,已经对这个项目意兴阑珊,今后“大部分精力要放在太空长距离载人飞行领域”,月球和火星才是它的主攻方向。其次,国际空间站尚未建好,已经步入迟暮。计划2005年全部完工的太空站,现在仅完成了60%,可是它距离预期中“退休”的日子(2013年~2015年),已经越来越近。人们普遍担心:当太空站最后一个太空舱送到的时候,也是第一批升空的太空舱“退休”的日子。3月11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到空间站的“希望”号实验舱,早在2005年就该到位。到2010年,有效荷载高达30吨的美国航天飞机就要退役,国际空间站只能依靠运载量有限的俄罗斯飞船维持,建设任务更加渺茫。“儒勒·凡尔纳”号在这个时候顶上来,既像“救场”的好心人,又像追赶末班车的“冤大头”。


    划算不划算,只有我知道


    走进库鲁航天发射场,仿佛来到一个巨大的工地。推土机往来忙碌,混凝土搅拌站终日轰鸣。从工地眺望,巨大的火箭发射塔静静地矗立,它的工作节奏,丝毫没有被工地的喧嚣扰乱。


    2007年,一共有六枚“阿里亚娜”火箭从库鲁航天发射场呼啸升空,把12颗通信卫星送上轨道(包括两颗英国军事卫星),占据当年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份额的3/4。在未来几年,“阿里亚娜”火箭的订单已然排得满满的,至少50颗卫星等待被它送上轨道。然而,负责火箭发射的阿里亚娜航天公司仍然心有不甘,因为大推力的“阿里亚娜”火箭在发射小型航天器方面,竞争力仍显不足。


    合作,是扩展业务的重要手段,阿里亚娜航天公司相中了俄罗斯的“联盟”家族飞船。最初,公司使用它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但在执行过大约20次发射任务之后,公司决定对自家的库鲁发射场进行改造,直接把“联盟”号飞船请到家门口发射。于是,在库鲁的120公顷的工地上,吊车接二连三地矗立起来。电力中心、指挥中心、装配大厅,还有舒适的星级宾馆(招待观看火箭发射的宾客和要人)……这些工程已经接近尾声。2008年夏天,打前站的200名俄罗斯科学家就要进驻库鲁,明年,第一艘“联盟”号飞船将从这里起飞。到那时,拥有三块发射场地的库鲁航天发射场,就可以从容发射小型、中型、重型三类航天器了。


    库鲁的变化,反映出欧洲航天局的眼光。阿里亚娜航天公司总经理让-伊夫·勒加尔说,美国宇航局已经基本放弃了商业发射,他们更乐于和政府合作:“为美国国防部发射一枚军用卫星的价格,比商业卫星高出两到三倍。”俄罗斯则因为技术和经费问题,在商业发射领域的竞争力也不大。去年,阿里亚娜航天公司拿到全部17枚商业卫星订单中的12枚,他们希望扩大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优势。让-伊夫·勒加尔说:“在未来,高清电视、网络和通讯都需仰仗通信卫星,这块市场前景广阔。”他们预计,今后每年将有20到25枚商业卫星升空,“我们惟一担心的,是最近美元兑欧元不断贬值。因为我们的结算单位是欧元”。


    “儒勒·凡尔纳”号顺利升空,也让欧洲航天局了却一桩心事。自今年2月欧洲“哥伦布”号实验舱被安装到国际空间站,欧洲航天局终于可以告诉自己的合作伙伴:我们已经用实物的方式,偿付了自己在这项合作中的分摊份额(8%)。从现在起到2015年,还将有四艘自动货运飞船从库鲁航天发射场升空,它们每隔18~24个月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


    更重要的是,自动货运飞船给欧洲航天局提供了难得的实验空间。“儒勒·凡尔纳”号的全自动导航系统,是欧洲航天局在这个领域的突破,但是需要通过“实战”检验、改进。几乎从一开始,自动货运飞船就被“捆绑”进欧洲航天局的载人航天计划,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欧洲未来载人飞船的“概念车”。耗资巨大、工程拖沓的国际空间站虽然早就被人讥讽为“科技史上最昂贵的组装‘玩具’”,但是它的存在,毕竟为欧洲航天局提供了一块难得的“练兵场”。“我们把未来的目标瞄准到月球和火星”,欧洲航天局总经理让-雅克·多尔丹说:“但是我们的起步,却要从国际空间站开始。”( 宇)

拖欧洲人后腿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扯皮的问题!
库鲁要发射联盟飞船?
意味着中国与欧洲已经开始展开美俄当年的竞赛吗?中国如果提不起民族的自信心那么即使开展了载人航天、登月,但技术都落在别人后面又有什么意义
这猴年马月的事情,现在CD的标题党怎么越来越多了
这个技术是俄罗斯提供的把?
技术上欧洲领先中国,现在是很正常的。
80年代俺们还在捣鼓长征3号的时候,看欧洲的赫尔墨斯,感觉很先进的
CD是不是有自虐倾向?!我好歹也光顾这个地方快3个月了,虽说有什么HKC和BKC之争,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要想评选国内唱衰TG第一网站,CD简直就是不二选项!不管国内有什么进步,总是会冒出一大堆“牛人”使尽各种解数冷嘲热讽,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反之国外有什么进步,哪怕还是纸面上的设想,也会得到无数肉麻至极的吹捧,什么“天顶星科技”,什么“XX邪恶”,什么“TG50年内是追不上了”,就好像中国人种族低劣一样,中国即使有进步也是没用的,外国哪怕有再大的挫折也是令人敬佩的,体制问题?我看你们潜意识里想说的就是种族问题吧!
    远的不扯了,就说说这里提到的空间对接技术,你干吗不说日本已经领先中国掌握了呢?人家的HTV飞船不也出来了吗,干吗不替日本人也吹捧一番?
    可惜你这次还真的找错地方了,我可以很遗憾地告诉你,无论欧洲还是日本,现在都还没有掌握空间交汇对接技术,他们的飞船在对接的时候需要美国或者俄国的协助,换句话说,飞船是他们造的,可是交汇对接实际上没他们什么事,不过就是任人摆布而已,undstand?还有一点,欧洲和日本掌握载人飞船技术了吗?别忘了他们现在造出来的飞船都是不能返回地面的,用完就坠落大气层烧毁了,难道是他们不想掌握载人飞船技术?对不起,先把大型电弧风洞建好再说,别忘了还得风洞试验上万次,以摸清飞船返回的角度和速度控制技术。在这之前,似乎还应该进行至少10次以上的返回式卫星验证吧?我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欧日掌握成熟返回式卫星技术的证据。至于印度那次返回式太空舱实验,您就当笑话看吧,我敢断定那“太空舱”返回途中就香消玉殒了,别信印度人忽悠,要是真的成功回收了,以他们的风格,恐怕早就大小航展上不停地炫耀实物了吧,怎么偏偏没有动静呢?而且,那技术本身怕也还是老毛子转让的猴版吧……
    还是那句话,BKC也要有限度,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已经让我们对自己和世界列强的差距有足够的清醒认识了,不需要某些人再来一次又一次地装B充内行,中国再差也没你们想像的那么不堪,落后的被你们一次次羞辱,先进的也要被你们一次次地无端怀疑和嘲讽,有完没完!
你才在CD呆了三个月就那么能评论CD了?我上CD五年咯还是觉得CD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而且分析问题要理智多了!不像其他网站那样吹!刚来CD里要多看看多学学才行的!!
我是说9楼的!
那你难道想去中华网?
9楼的说的不错,深有共鸣!:handshake
CD的主要问题是BKC的不知道要B的什么地方

中华是HKC的,不知道H在什么地方

说真的并没什么不同,

只不过中国确实很多地方水平差,举BKC比HKC简单,不需要用脑子就知道多数情况下还只能是BKC

CD笑中华也不过是50笑100
这几天好几个帖子感觉标题党标题的严重,莫非又放假了?
]]
这文中LZ有意少说了一件事,那就是这仓是非生命环境的吧。。这个重点少了,差的不是10年八年这么简单吧。。
9楼的说的不错,深有共鸣!
欧洲那个对接舱是通过机械手对接的吧,跟TG研究的方式好像有点差距.:o :o
毛子算欧洲的不?可是几十年的差距啊!:D
这贴里就出现了几个倚老卖老的家伙,自以为时间呆的比别人长,就可以指手划脚,一副自命清高的样子。论坛不是看你注册时间长你就可以拽的地方。
原帖由 xlmy 于 2009-3-20 07:34 发表
9楼的说的不错,深有共鸣!

马甲们深有共鸣

列兵们深有共鸣:D
原帖由 hpyfy 于 2009-3-20 07:58 发表
欧洲那个对接舱是通过机械手对接的吧,跟TG研究的方式好像有点差距.:o :o



请教?难道tg研究的不带机械手?欧洲的自动对接,防撞系统作的好,之前在法国的航天中心进行过演练,不是什么欧洲只管发射上去俄美帮助对接的,并且欧洲的对接是发射上去一个月才对接的,是因为空间站要先与航天飞机对接,毕竟欧洲先掌握了自动对接,见【德国《南德意志报》3月10日文章】美国威胁欧洲,中国泰然处之

。。。。。 它也必须这样,因为中国人的计划虽然雄心勃勃,但他们似乎并不急于求成:最早在2011年由“神舟八号”完成首次无人对接——这是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美国以及直到不久前欧洲才掌握的最大航天挑战之一。最终,航天员将乘坐“神舟十号”进入他们空间轨道中的“宫殿”。。。。。
9楼说出了我的心声
原帖由 飞远的天空 于 2009-3-19 18:04 发表
意味着中国与欧洲已经开始展开美俄当年的竞赛吗?中国如果提不起民族的自信心那么即使开展了载人航天、登月,但技术都落在别人后面又有什么意义


-----------------------------------------------------------------------
载人航天、登月不是技术啊???载人航天的技术什么时候落后了????
原帖由 huangjiajing 于 2009-3-19 20:13 发表
技术上欧洲领先中国,现在是很正常的。

---------------------------------------------------------------
载人航天技术,在有些人看来不叫技术,对接技术才叫技术!!!

对接领先就叫技术领先一步!载人航天估计不叫技术啊???;P ;funk

现在CD的列兵已经可以把有的技术踢出航天技术里面去了!!!
原帖由 cookship 于 2009-3-19 20:28 发表
80年代俺们还在捣鼓长征3号的时候,看欧洲的赫尔墨斯,感觉很先进的

------------------------------------------------------------------------------------------------------
欧洲的赫尔墨斯完了,连返回技术都没有就去搞航天飞机??
我们的长5都要出来了!!

支持下9楼!!
原帖由 狐心 于 2009-3-19 22:48 发表
你才在CD呆了三个月就那么能评论CD了?我上CD五年咯还是觉得CD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而且分析问题要理智多了!不像其他网站那样吹!刚来CD里要多看看多学学才行的!!

-----------------------------------------------------------------------------
我上CD也有5年了,请你评论下CD发的神舟做假,婵娥失踪,歼10下马,直10烂尾,体制问题.....那个TG的新武器CD有的人没有造谣过,污蔑过???

学???倒是学到了很多如何无依据的贬低,造谣TG的方法途径!和很多为外国的失误涂脂抹粉或转移话题的本事!!!
原帖由 killerop24 于 2009-3-20 11:20 发表


-----------------------------------------------------------------------
载人航天、登月不是技术啊???载人航天的技术什么时候落后了????

===========================================================

我是说同样是载人航天与登月,欧洲美俄可能用的就是可重复使用的大吨位、大容量新一代载人飞船,即使中国不论先还是后登月那是什么效果,TG起码超越俄国才能摆脱依赖俄国技术的大帽子
也就是说同样是空间对接技术我们与欧洲比谁先进一些呢,不要总让人感觉欧洲善于用新技术,而TG善于用毛子的过时技术
所谓“落后技术”的存在实际上很有意义 因为说落后落后 不去做你永远落后甚至不干活整个科研架子被拉垮 万劫不复

看看南美印度和日韩的经验 
架子不在 总是受憋

巴西阿根廷鼓捣多少年原地踏步

韩国被卡断货 项目无限推迟

日本为保架子每年填钱不少还背个税金小偷名声

印度虽说引进条件不错 但到现在还是用欧美所谓中古技术为主 

没有如此所谓“落后工程” 迟早变零件加工车间 或者产业整体死翘翘
怎么会不存在先进,如果欧洲的0.5米处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对接,控制不好就会相撞或者使空间站变位,而在此处欧洲能够控制其离开或者使其到角度与距离的正常对接误差范围内,也就是说谁控制精度高谁就先进,控制技术落后的就要经常碰撞和变形
原帖由 飞远的天空 于 2009-3-20 11:38 发表

===========================================================

我是说同样是载人航天与登月,欧洲美俄可能用的就是可重复使用的大吨位、大容量新一代载人飞船,即使中国不论先还是后登月那是什么效果,TG起码超 ...

-------------------------------------------------------------------------------------------------------------------------------------
美俄现在都没有大吨位、大容量新一代载人飞船,欧洲就能用了???而且是用,不是欧洲自己能有这技术!!

俄罗斯现有的载人技术欧州都没有,还领先??

TG的神州飞船可比俄罗斯的载人飞船强,去看看神州飞船的大小,飞天宇航服,火箭,哪个是俄罗斯的技术啊??

先无依据的造谣说TG用俄罗斯的技术,笑话,世界各国怎么不把俄美的高科技航天技术都买来啊???俄美会给吗???
原帖由 飞远的天空 于 2009-3-20 11:41 发表
也就是说同样是空间对接技术我们与欧洲比谁先进一些呢,不要总让人感觉欧洲善于用新技术,而TG善于用毛子的过时技术

--------------------------------------------------------------------------------------------------------------------------------------------------
哈哈,请问有人的对接技术是不是要求要更高,更安全,更保险???技术上要求跟高??

毛子的过时技术 ???美国怎么要淘汰航天飞机技术,现在还在用毛子的过时技术联盟飞船啊???

何况空间对接技术什么时候可以替代航天技术了????航天技术领先什么时候被列兵改成了航天技术中的一项技术------空间对接技术领先了??
原帖由 飞远的天空 于 2009-3-20 11:59 发表
怎么会不存在先进,如果欧洲的0.5米处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对接,控制不好就会相撞或者使空间站变位,而在此处欧洲能够控制其离开或者使其到角度与距离的正常对接误差范围内,也就是说谁控制精度高谁就先进,控制技术落后 ...

--------------------------------------------------------------------------------------------------------------------------------------
谁控制精度高谁就先进???俄罗斯控制精度低次次对接成功,欧洲控制精度高多次失败,对接成功不成功,你说谁好???

判断谁对接技术好是看成功与否,而不是只看控制精度!!
ISS现有的飞船对接方式有两种:
a.类似与soyuz/progress的叫docking,不需要机械臂辅助,难度相对较高,目前采用的除了soyuz/progress外,ATV也采用这种方式。
b.需要用机械臂辅助的叫berthing,难度相对较低,HTV,dragon/cygnus采用这种方式。
除了难度以外,这两种对接方式各有利弊。docking连接处强度要弱于berthing,目前为ISS输送燃料和进行轨道机动只能用progress/ATV,而运送非加压货物(比如用于空间试验的离子推进器)只能用HTV/dragon/cygnus。两种方式可以互相补充。
我首先要向楼主真诚地致歉,我有点借题发挥了,其实本意并不是针对楼主的,更不是为了把贴子搞水掉。我来CD时间不长,但是我是个老军迷了,从能识字看书时起,军事知识就是我的最爱,至今不渝。我2002年开始接触网络,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后,选择了中华网(那时候CD还没有现在这么牛)。我没有在中华网注册,一直潜水了6年,眼睁睁地看着它从众多军事网站中脱颖而出,一度牢牢占据国内军网的头把交椅。可是2007年后,它的水平开始越来越下滑了,几次改版,却越来越不像个军事网站,到处都是精神病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在叫嚣,技术贴几乎绝迹。现在中华网彻底沦为了政治时事类的茶馆,大有变成天涯第二的势头,我虽然很痛心,也只能选择悄悄离开它了,就像我当初悄悄地来一样。
    我还是在大旗军事上浏览时无意中从一条贴子发现新CD的,当时的感觉犹如重获新生。这几个月,我几乎每天都会抽时间来CD,新旧贴子一条条地看,从弄明白TG,MD,霓虹国,香水国,HKC,BKC,浮尸国,约翰牛……这些CD独有的词汇都指的是啥意思开始,一直积累到现在。凭一个有近20年军事爱好史的老菜鸟的底子,应该也能对CD 有个整体的初步认识了。这里的牛人的确够N,随便拉出一个来,我都得五体投地。我会虚心向各位大大学习,做一个合格的会员。
    其实之前说的那些话也是有感而发的,某些人可以不尊重我们这些菜鸟,可以看轻TG的军事科技水平,但是起码也要懂得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中国的工人阶级是非常伟大的,也从来不乏优秀的科研人员,我们缺少的只是时间而已。每当论坛里有例如龙芯(包括负责人胡伟武),运10,TD-SCDMA,SF与CF,太行,曙光服务器等等话题的贴子,那简直不能想象里面会乱成什么样,真的是砖头横飞,口水乱溅,什么难听的话都好意思说,就差动刀子了,也不见版主管管。大多数会员都没有那么牛的知识,进来看是为了学东西的,可是某些人仗着自己有几两墨水,就各执一词,尽说些我们听不懂得(尤其是IT方面的)技术名词来回扯皮,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说毛子技术过时,不是说他技术不好用,就跟毛子用过时的技术造出先进的su-27一样,欧美造飞机的技术难道不先进于俄罗斯很多?也就是他的技术还是要淘汰和更新的,这不就有下一代飞机很难造出能先进于F22的,就是这个道理,关键要看谁的电子、材料、控制等基础科技先进,美国虽然又回来发展飞船,但是也肯定只能是一个过渡,他的目标可不在飞船
原帖由 killerop24 于 2009-3-20 12:18 发表

-------------------------------------------------------------------------------------------------------------------------------------
美俄现在都没有大吨位、大容量新一代载人飞船,欧洲就能用了???而且是 ...

======================================================

欧洲是还没有,但是他们要做就做可重复使用的大容量飞船,起点就与TG不同,TG只能造出扩大版的联盟号不是吗,从飞船的气动外形到内部结构那样不是借鉴联盟号,又怎能拖得了山寨联盟的干系?你是不是从毛子那买的技术但你能说得清吗,看谁先造出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飞船,谁才是真正先进,如果欧洲人也只能先造“联盟”那才能说明TG比欧洲先进
]]